明代是小说、戏曲等
俗文学昌盛而正统诗文相对衰微的时期。然而这种力量消长的变化并不表现于诗文数量的减少,而是表现在作品思想和艺术质量的蜕化。从时间上看,明代享国的时间分别大致与唐代和宋代相等,都是约三百年左右;从数量上看,
明代诗文作家及作品的数量也远在唐宋之上。仅《
千顷堂书目》著录的明人别集就大约有近五千种,《
明诗综》收录的诗人也有三千四百多人;然而从质量上看,明代的诗文作家很难找到像
李白、
杜甫、
苏轼那样在诗文方面做出划时代贡献的巨匠,缺乏唐宋诗文作家在艺术上的
创新精神。
简介
从他们的作品中,我们虽然也能够看到作家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抒写的个人心理感受,但不足的是他们传达信息的手法基本上是模仿古人,没有或很少在艺术观念及方法上创立一些让人耳目一新的新天地。尽管如此,明代后期社会和文学的进步思潮仍然在诗文领域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明代
传统文学形式如此演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从社会方面来看,明代文学家的
个人与社会关系经历了一个从紧到松的过程。元末文人在远离政治旋涡的环境中所形成的隐逸心理和
孤独性格在明初的政治高压统治下收到猛烈的重创,他们在血的事实面前,不得不再次承担其个人对封建政权的服从义务。魏晋和元代文人尽管也受到封建
强权政治的挤压,但还有隐遁于山野之途。明代文人则连隐逸也会获罪,“寰中士大夫不为君用”者皆“罪至抄扎”。于是,从明初到隆庆之前的文坛一片沉寂就理所当然了。从嘉靖以后,社会上的进步思想开始抬头,明代中期以后的几个皇帝也因二百年的稳定而放松了警觉,而将精力更多地放在淫逸生活上,因此代表文人个人人格精神的
公安派文学的一面世。其次,在思想方面,由于统治者官方的提倡,理学思想继续成为社会统治思想。但另一方面,理学自身的变化也决定了它对社会的影响作用的相互迭替。理学对文学最大的影响是“文道合一”观念,是表现封建纲常思想、宣扬复古思想成明代前期文学的主流。而理学演变到后期,则成为进步文学思潮的旗帜。第三,从文学形式本身来看,传统的旧体文学形式如诗歌、散文等经过唐宋等作家的努力,在内容、风格、形式、技巧等方面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因而使明代的诗文作家感到望尘莫及,所以只能尽模仿遵从之能事。与此同时,小说、戏曲等通俗文学形式却获得了无限的生机,使旧体文学形式未免相形见绌。正统文人的才能只能局限于八股取试的樊笼里,而八股的体制显然不利于文人思想和情感的自由抒发,由此造成诗文等传统形式的萎缩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明代文学的演变发展,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大的阶段,从明初到
正德年间是明代文学的前期,从嘉靖年间到明亡是明代文学的后期。这
两个阶段的文学有着显著的变化,表现着鲜明的时代特点。这种变化和特点,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哲学思潮发生变化的必然结果。
明朝文学概述
明王朝统治时期,
封建制度趋于衰落,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这种社会特点对
文学的发展有巨大影响.在
前代文学发展的基础上,在新的现实条件的影响下,明代文学有了新的发展,取得了特殊的成就,在
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明代文学的发展约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从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到
明英宗天顺八年(1464),约百年间,为明代文学发展的前期。这一时期是明王朝恢复经济,发展生产,巩固政权,加强边防的时期。
朱元璋为了缓和
阶级矛盾,实行招抚流亡人口归乡垦荒、减免徭役赋税、兴修水利、开展军屯等促进
农业生产恢复发展的措施,又实行解放工奴、减免商税、扶持工商、惩办贪污等恢复和发展商业
手工业的措施,收到了积极效果.为加强
政治思想统治,朱元璋废除了
丞相制和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制,把军政大权总揽于一身。又大兴党狱,杀戮功臣,削弱藩王势力,使权力进一步集中到朝廷.对知识分子实行笼络和镇压相结合的统治措施,设文华堂,编撰大型类书,以广储人才为名,行控制文人之实,把文人精力吸引到典籍整理方面。实行
八股文取士的
科举制度,促使文人读“四书’、“
五经’,代圣人
之言,使他们的兴趣才智被禁锢在八股文的栓桔之中。提倡程朱理学,对有字逆思想的文人实行镇压,大兴
文字狱,不少文人因一字一句之误而惨遭迫害.这种严酷的思想文化专制使明初文人谨小慎微,写诗作文不敢直抒胸臆,针砭现实,造成明代前期文坛的黯淡景象.
明代前期文学
明代前期文学的发展,有个曲折的过程。除元、明之交产生了著名的长篇小说《三国志演义》和《水浒传》外,这时期没有产生成就较大的作品,只是到成化年间戏曲和民歌才有一些新的开拓。
因阶级矛盾和
民族矛盾爆发而形成的元末农民大起义,声势浩大,使大部分地区陷入战火之中。这种局面必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知识分子和作家,有的参加了农民起义队伍,有的因“避兵”而浪迹天涯,这就使他们开阔了视野,充实了生活体验。在这些作家群中,
刘基和
宋濂是受
朱元璋征召而参加
起义军的著名文人,传说
施耐庵是
张士诚义军中的人物,
罗贯中则是因“遭时多故”而奔走湖海的作家。因此,罗贯中和施耐庵能够在民间长期流传的三国、水浒故事的基础上,加工写成《三国志演义》和《水浒传》这两部巨著。《三国志演义》以宏大的结构,曲折的情节,展现出东汉末年和整个三国时期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军事的、政治的、外交的种种斗争。作者描写的斗争场面,千变万化,各具特点,显露出独到的艺术匠心。和《三国志演义》表现的对象不同,《水浒传》是一部反映
农民战争的小说,它艺术地概括了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全书着力歌颂了众多的起义英雄,不少英雄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性格鲜明。《三国志演义》和《水浒传》的创作成功,对后来的
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小说的大量产生有着巨大的影响。
在诗文领域里,也出现了一些揭露社会弊病、具有一定社会内容的作品。比如,
刘基的一些诗歌和散文就有这一特点。刘基、宋濂、
高启是这时期重要的诗文作家,他们的创作,有的以传记取胜,有的以寓言见长,有的善于驾驭五古,有的善于采用
歌行,都取得一定的成就。
此外,
刘东生、
贾仲明、
杨景贤等人创作的若干杂剧,也属于较好作品之列。
随着明王朝的逐渐稳定,封建统治者为了强化统治,一方面是大兴文字狱,文士往往因一字一句之误而罹大祸;另一方面,又采取了笼络手段。明太祖时开设了文华堂,
明成祖时召集了天下文士两千多人编纂类书《
永乐大典》。为了控制文人的思想,明统治者还大力提倡程朱理学,明成祖曾命
胡广等人编纂“四书”、“
五经”、《
性理大全》,指定为“
国子监、天下
府州县学生员”的必读之书。统治者对
文艺创作的控制也严厉起来。比如,尽管明成祖本人喜欢戏曲,但对戏曲创作的内容注意控制,永乐九年(1411)曾有榜文:“今后乐人
倡优装扮杂剧,除依律神仙道扮、义夫节妇、孝子顺孙、劝人为善及欢乐太平者不禁外,但有亵渎帝王圣贤之词曲、
驾头杂剧非律所该载者,敢有收藏、传诵、印卖,一时拿送法司究治。奉圣旨,但这等词曲,出榜后,限他五日都要干净,将赴官烧毁了,敢有收藏的,全家杀了。”(
顾起元《
客座赘语》卷十《国初榜文》)这种严酷的禁令不能不影响当时的文学创作。
当时把持文坛的,不是皇亲藩王,就是宰辅权臣,还有的是道学儒生。这些人,极力想把文学变成歌功颂德、消遣享乐的工具,成为宣扬封建道德、推行教化的教材。
在戏曲创作领域里,封为周献王的
朱有炖所作《
诚斋乐府》,共有杂剧31种。这里有点缀升平、歌功颂德的“庆贺剧”,有荒诞迷信、消极颓废的“度脱剧”,有教忠教孝的“节义剧”,即使是描写
梁山好汉的剧作,也歪曲了好汉们的性格和形象,并对农民起义进行了污蔑。其成就只是在杂剧的形式上稍有变化,剧作的
曲词、音律也较流畅、和谐。
传奇创作中,宣扬封建教化的最典型的作品是
邱浚的《
五伦全备记》和
邵灿的《香囊记》。丘浚在“
副末开场”里清楚表明了创作的目的:“近日才子新编出这场
戏文,叫做《五伦全备》,发乎性情,生乎义理,盖因人所易晓者以感动之。搬演出来,使世上为子的看了便孝,为臣的看了便忠。”于是,剧中假撰出异母兄弟伍伦全与伍伦备二人,在处理“五伦”关系上,处处是至高的楷模。形象干瘪,语言酸腐。《香囊记》则“因续取《五伦》新传,标记《紫香囊》”。剧作叙述的
张九成、张九思兄弟忠孝事,不少
关目是剽窃他人剧作,拼凑而成的。《香囊记》等好用四六
骈体的语言,追求辞藻和典故,世称
骈俪派。这种作品,当时效尤者甚多,
徐渭指出:“至于效颦《香囊》而作者,一味孜孜汲汲,无一句非前场语,无一处无故事,无复毛发宋、元之旧。三吴俗子,以为文雅,翕然以教其奴婢,遂
至盛行。
南戏之厄,莫甚于今。”(《
南词叙录》)
在正统诗文的创作领域里,形成了雍容典雅、词气萎弱的
台阁体。代表人物是
杨士奇、
杨荣、
杨溥,世称“
三杨”。他们先后
都官至
大学士。在他们的作品里,充满了大量的“圣谕”、“代言”、“
应制”和“颂圣”之作,其内容多为粉饰现实,点缀升平。艺术上也平庸呆板,了无生气。当时这种诗风的追随者不少。只有个别诗人不为台阁诗风所牢笼,如于谦,较能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且多忧国忧民之作,但由于他的诗作锤炼不足,在当时影响不大。
至于小说创作,这时几乎是空白,只产生了
瞿佑《
剪灯新话》和
李祯《剪灯馀话》这两部传奇小说,但意境和功力都逊于
唐代传奇,并且“劝善惩恶”的说教气氛较浓。
统治文坛几十年的台阁体,首先引起一些有识之士的不满,先有以
李东阳为首的
茶陵诗派,后有以
李梦阳、
何景明为首的
前七子加以反对。
李东阳的散文追求典雅,与台阁体相差无几。在诗歌创作方面,他想通过宗法
杜甫,以深厚雄浑之体来洗涤□缓冗沓之习。但由于他着眼点主要在
声律、法度,内容也较贫乏,真正消除台阁体影响的是始于
弘治年间的前七子复古运动。这时的文坛领袖已不再是台阁重臣,而是中下层的积极有为的官吏。他们的一些诗文能抚事感时,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而且笔力较为雄健。但是,他们为挽救当时疲软文风所循的途径,主要是倡导复古,认为“文自西京、诗自中唐而下,一切吐弃”(《明史·文苑传序》),于是造成模拟剽窃之弊,且这种弊端又蔚为风气,成为“
复古派”的根本缺陷。前七子中的
康海、
王九思还创作了《中山狼》、《杜甫游春》杂剧及一些散曲,较有力地反击了戏剧领域那种点缀升平、进行
道德说教的创作逆流。与此同时,传奇戏曲创作也有所发展。从成化年间开始,就陆续出现了《连环记》、《精忠记》、《
双忠记》、《千金记》、《金印记》等作品。尽管这些剧作艺术上不够完整,仍处在传奇大繁荣的准备阶段,但其中有一些颇为动人的思想和较为成功的
戏剧场面。此时期民歌颇繁荣,不少是描写闺情的作品,感情泼辣、真挚,在不同 的程度上具有反对封建婚姻的现实意义,连前七子的首领李梦阳、何景明对民歌的成就也大加赞赏。这时期已有明显的势头,即小说、传奇戏曲之方兴未艾,明显地昭示着通俗文学的光辉前景。
明代后期文学
从
嘉靖以后,小说、戏曲等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创作十分繁荣,不仅数量多,而且取材面也较广。这是明代后期文学的一个显著特点。与此同时,诗文也在缓慢地发生变化。
小说、戏曲创作繁荣的现象之所以产生,既有
社会原因,也是文学本身发展的必然结果。
嘉靖以后,东南沿海一带的
城市经济已相当发展,出现了
资本主义萌芽的因素。在这种情况下,
印刷术也随之繁荣。
李诩曾指出,
隆庆、
万历时期,“满目坊刻,亦世华之一验也”(《
戒庵漫笔》卷八)。这是更
快传播小说、戏曲的物质条件。广大群众对小说、戏曲的爱好和需要也不断增长。由于城市经济的发展,不少市民的子弟也入学读书。
王世懋《二酉委谈》里就描写过
景德镇市民子弟入学读书的情况:“民既殷富,子弟多入学校,然为窑利所夺,绝无登第者。”这种既有文化又不参加科举的市民知识层,极有利于原来植根于
市民阶层的小说、戏曲的流行,因而促使
书商印行这类作品:“今书坊相传,射利之徒伪为小说杂书,……
农工商贩,抄写绘画,
家畜而人有之,痴□文妇,尤所酷好。”(叶盛《
水东日记》卷二十一)
凌蒙初在《
初刻拍案惊奇》里说:“肆中人见其(指小说)行世颇捷。”在《二刻拍案惊奇小引》里又说,刻书商“一试之而效,谋再试之”。这种
通俗文学流行过程中的商业化现象,又进一步激发了不少文人对小说、戏曲的创作热情。徐谦在《桂官梯》卷四引《劝诫类钞》中说:“万历年间,有才子张某,自命风流,酷爱编选小说,刊行发卖,自谓借人泡影,作纸上机锋,事属子虚,无伤阴德耳。”
这一时期,越来越多的文人认识到小说、戏曲的长处,也是其繁荣的重要因素。他们看到,小说、戏曲能更广阔地、更灵活地反映复杂的
社会生活。如
汪道昆十分赞叹
《水浒传》所反映的现实面广阔,作品反映的地域宽阔、人物众多、事件复杂、头绪纷繁,“如良史善绘,浓淡远近,点染尽工;又如百尺之锦,玄黄经纬,一丝不纰”(《水浒传序》)。
胡应麟欣赏《水浒传》竟能:“
排比一百八人,分量重轻,纤毫不爽,而中间抑扬映带、回护咏叹之工,真有超出语言之外者。”(《少室山房笔丛·庄岳委谈》)他们之中有些人还认识到,小说、戏曲更有形象的具体性和感
人性的优点。
臧懋循指出,
戏剧艺术能“随所妆演,无不模拟曲尽,宛若身当其处,而几忘其事之乌有,能使人快者掀髯,愤者扼腕,悲者掩泣,羡者色飞”(《元曲选序二》)。无碍居士在《警世通言叙》还举出例证:“里中儿代庖而创其指,不呼痛,或怪之,曰:‘吾顷从
玄妙观听说〈
三国志〉来,关云长刮骨疗毒,且谈笑自若,我何痛为!’”这种文艺观显然与当时出现的先进的哲学思潮密切相关。宋元长期受程朱理学统治,至明代
王守仁提出致良知的学说,对程朱理学有所冲击,和以其弟子
王艮为代表形成的
泰州学派,以至于发展到李贽的“异端”思想,开始肯定人们的生活欲望,肯定人们“好货好色”的本性。在这种思想背景下,也就不难理解
李贽肯定《水浒传》、《西厢记》为“天下之至文”的原因。这时期小说、戏曲等通俗文学的繁荣,有着历史的
必然性。这时期长篇小说创作的数量很大,留传下来的就有50至60部之多。它们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
①
讲史小说。这种小说有两种倾向,成为通俗演义的形式,或向
英雄传奇小说发展。吴门可观道人在《新列国志序》里曾描述过当时创作讲史小说的情况:“自
罗贯中氏
《三国志》一书,以国史演为通俗,汪洋百余回,为世所尚,嗣是效颦日众,因而有《夏书》、《
商书》、《列国》、《
两汉》、《
唐书》、《残唐》、《南北宋》诸刻,其浩瀚几于正史分签并架。”如果将嘉靖至
崇祯期间出版的讲史小说逐一排比,就会发现,对上自春秋战国,下至明代的历史都有所描写。有名的作品有:
余邵鱼的《列国志传》,甄伟的《
西汉通俗演义》,谢诏的《东汉通俗演义》,无名氏的《续编三国志后传》,
杨尔曾的《
东西晋演义》,无名氏的《
隋炀帝艳史》,袁韫玉的《隋史遗文》,
熊大木的《
唐书志传通俗演义》、《南北两宋志传》、《
大宋中兴通俗演义》,
纪振伦的《
杨家府演义》,无名氏的《云合奇踪》(《
英烈传》)、《
承运传》,
孙高亮的《
于少保萃忠全传》,无名氏的《魏忠贤小说斥□书》、《
警世阴阳梦》,
乐舜日的《
皇明中兴圣烈传》,陆云龙《
辽海丹忠录》,无名氏的《平虏传》。《魏忠贤小说斥□书》这类小说,虽然属于“讲史”类,但已是反映较近的
社会现实了。
这类小说的数量之多,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特殊现象。中国史籍丰富,除正史外,有大量的野史笔记,它们为创作这类小说提供了素材。创作者利用
历史题材,往往按照自己意愿进行必要的改造和加工,表达自己思想。这类小说里最为成功的是于描写中虚构成分较多的历史
英雄人物小说。如《北宋志传》,通过
杨业一家世代忠勇的事迹,歌颂了他们抵抗契丹入侵的斗争精神。全书吸收了不少民间传说,处理事件带有民间色彩,因此,表现出朴素、粗犷的民间风格。嘉靖时期,边患严重。嘉靖二十九年(1550)
蒙古族的鞑靼部曾大举兴兵,围攻北京。
东南地区,倭寇也经常骚扰。因此,这时出现这类小说,是很有现实意义的。这一时期,绝大多数的讲史小说是比较粗糙的,
艺术结构不够严谨,情节纷杂无绪,人物形象不够鲜明。这些缺点,同有些创作者兼出版商,他们急于求利而粗制滥造的作法也有一定关系。
②
神魔小说。最先出现的是
吴承恩根据民间流传的故事创作的《
西游记》。《
西游记》的成功,刺激了不少作者从事这类题材的写作。《
西游记》的续书,这时期就有无名氏的《
续西游记》,
董说的《
西游补》。此外,有的作者借历史事件来写神魔战斗,如
罗懋登的《
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无名氏的《封神演义》等。有的对当时流传的神怪故事进行改造加工,如
吴元泰的《
东游记》,
余象斗的《
南游记》、《北游记》等。有的根据神话传说进行必要整理,如
朱名世的《
牛郎织女传》等。有的写道仙、禅师的离奇故事,如
邓志谟的《许仙铁树记》、《吕仙飞剑记》、《萨真人咒枣记》等。这类小说的产生,同嘉靖以后道教、佛教相继盛行颇有关系。
在这类小说中,成就最大的是《
西游记》,其次是《
封神演义》,它们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都有一定地位。《西游记》的独到处,不仅塑造了体现民间理想的
孙悟空形象,而且赋予这神怪故事以现实内容,使许多神佛形象带有人间色彩,不少描写实际上是对当时社会的嘲讽,在形象塑造上,能使人性、神性、动物性有机地交融在一起,做到妙趣横生。《封神演义》的情况较为复杂。作品一方面比较成功地塑造了暴君纣王的形象,从而也写出了
武王伐纣的
正义性;另一方面,作品又描写了人数众多的文臣武将为他效力,以至奄竖也忠实于他,对这些人物作者不仅不采取嘲讽的态度,还歌颂他们这种“清风耿流千载”的壮烈行动。小说既描写了暴君形象,也强调了忠君思想。
③
世情小说。虽然留传作品不多,但其中有著名的《金瓶梅》。到了崇祯年间,描写世情的小说多起来,大抵只是一些才子佳人的故事,如《
吴江雪》、《
玉支玑》等。
《金瓶梅》以
西门庆这个
典型形象为核心,辐射出
封建社会末期
统治阶级内部上上下下既互相勾结、互相包庇、互相利用又互相明争暗斗的复杂的网状社会关系,反映出广阔的社会生活面。《金瓶梅》注意整体艺术结构的完整,注意从日常生活细节来刻画人物,注意
人物性格之间的差异,在相当程度上都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作为一部
暴露小说,《金瓶梅》缺乏思想光辉,其中的淫秽描写更不可取。这时期小说戏曲常多淫秽描写,是当时堕落世风的一种反映。
④
公案小说。这类小说没有产生成就很高的作品。
李春芳的《
海刚峰先生居官公案传》以审案人
海瑞贯串全篇,每回演述一个故事,除少数情节较为曲折外,大部分枯燥乏味。
余象斗的《皇明诸司公案传》是搜罗古今一些贤吏折狱的异闻,近似笔记,缺少小说应具有的
形象性和
生动性。无名氏的《
龙图公案》世传有繁(百则)简(六十六则)两种,都是各篇独立不相连属,只以包公串联全书,较之前代写包公的作品,书中宣传
封建礼教气息颇浓。
话本在这时期因群众爱好得以大量刊行,也引起文人重视。文人模
拟话本进行创作,后人称“拟话本”。嘉靖年间洪楩辑印了《
清平山堂话本》。
天启年间,有
冯梦龙编集的《
喻世明言》、《
警世通言》、《
醒世恒言》。其中有不少是当时人创作的拟话本。继“
三言”之后,有凌□初所作《
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周清源编写的《西湖二集》,于麟写的《
清夜钟》,还有佚名的《
石点头》、《醉醒石》、《幻影》等,形成白话短篇小说的繁荣局面。
拟话本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一是城市中的商人、
手工业者大量作为正面主人公出现。这里面,
有买卖珠宝的、贩运布匹的和海外经商的各种商人,有
小手工业者、
机户、
碾玉工匠和线铺主管,有裱褙铺主的女儿、贩香商人的姑娘,还有挑担卖油和提篮售姜的小贩。作品中写了对商人的公开赞扬,以及商人对自己“本业”的
自豪感。二是在某些写爱情的作品中,两性关系中封建意识褪色了,偷情、外遇等等现象普遍起来。女子在追求爱情生活甚至在偷情行动中,表现出了甚少拘束的大胆性格。而对那些偷情的姑娘和有外遇的妻子,有的作品往往对她们作正面的描写,流露和表示了某些欣赏、肯定的态度。在封建
道德意识褪色的同时,一些作品强调了对人格的尊重,有些作品则表现了金钱在两性关系中的主宰作用。这正是复杂的市民阶层的生活思想的真实反映。
在戏曲领域里,明代后期是继
元杂剧之后中国戏曲史上又一个繁荣时期。传奇出现了创作高潮,产生了杰出的剧作家
汤显祖。这时期的杂剧由于形式有了变化,并运用
南曲,或
南北合套,有人称它为“
南杂剧”,其中也出现了不少优秀或比较优秀的作品。
这时期的戏曲创作,在内容上表现出如下几个显著特点:
①产生了大量的现实时事剧。
戏剧作品及时地反映当时重大的
政治事件,《
鸣凤记》首开风气,作者主要描写的是嘉靖时代震动朝野的
严嵩集团和反严嵩集团的政治势力的斗争,鞭挞了严嵩结党营私、误国害民的丑恶行径,歌颂了爱国的正派官员
杨继盛、
夏言、
邹应龙。杨继盛的悲壮牺牲,写得较为感人。自此以后,这方面剧作日益增多。如木石山人的《金环记》歌颂
清官海瑞,史□的《忠孝记》和佚名的《壁香记》表现正直的沈□,沈应召的《去思记》描写王铁的抗倭,陈开泰的《冰山记》、穆成章的《
请剑记》、盛于斯的《鸣冤记》、高汝拭的《不丈夫》、
王应遴的《清凉扇》、
范世彦的《
磨忠记》,抨击了权宦
魏忠贤。尽管有的剧作写得较为粗糙,但在戏剧创作中表现出这种强烈的现实
批判精神,仍值得称道。
②讽刺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孙钟龄《
东郭记》运用借古喻今的手法,嘲讽了封建官场的黑暗和腐败,以漫画式手法,对封建官僚的种种精神特征作了形象化的概括。对剧中各色人物在谐谑中深藏着讽刺性的愤慨。
王衡的《郁轮袍》借骗子王推能得到歧王和九公主赏识的滑稽情节,嘲讽了明代官场特别是科场的肮脏、腐败。《
真傀儡》写杜衍被召,假傀儡衣冠受命的故事,对统治者进行无情笑骂。这时期的讽刺剧不仅讽刺官场较为深刻,而且选材范围也较为广阔。
徐渭的《
玉禅师》对好色虚伪的玉通和尚进行了辛辣的揭露。
徐复祚的《一文钱》则是对守财奴卢至的悭吝本性作了形象的勾勒。这些作品,丰富了中国
讽刺文学的宝库。
③爱情剧更加
丰富多彩。这时期爱情剧的突出之处是能较完整、较深入、较细腻地表现出妇女争取自由幸福的曲折过程,并且注意包含更多的社会内容。《
牡丹亭》写妇女为了“情”可以由生到死、由死再复生;《玉簪记》写女性勇冲戒门的心理变化。《牡丹亭》中长年被关闭在闺房的杜丽娘,在父训、母教、师诲的
社会压力下,本该成为循规蹈矩的女中典范,但一次游园,就促使她青春觉醒,并和情人在梦中幽会。这种大胆披露内心欲望的勇敢精神,是以前许多妇女形象未曾表现过的。而《玉簪记》在描写陈妙常欲爱不能、欲舍不忍的微妙心理方面,又有另一番功力。此外,朱鼎在《
玉镜台记》里,把人物的命运和国家社会的命运联系起来,
孟称舜在《
娇红记》里,注意刻画男女主人公为了爱情,可以不顾功名富贵的思想基础。这些,都使爱情剧有了一些新的境界。
这时期的戏曲在形式方面也有许多创造,总的趋向是更多样化、灵活化。
传奇戏曲的长篇巨制竟能敷衍至一百出,如
郑之珍的《
目连救母劝善戏文》。有的传奇戏曲却又短至十余出,如
高濂的《赋归记》和《陈情记》。杂剧也是如此,元代杂剧本为四折、五折,到明代杂剧有的多至七、八折,有的少至一折。通过不断的创作实践,一些传奇戏曲作家已较为
注意结构的谨严,注意关目的紧凑,注意安排好悬念。《
红梨记》第二出中男女主角就以诗定情,直到第二十九出才真相大白,足见作者的匠心。注意戏曲的结构艺术,是
戏剧文学进步的一个标志。
戏曲创作的繁荣,也促使一些人进行了理论的探索,这时期的曲学著作也相当丰富。徐渭的《
南词叙录》,
王世贞的《
曲藻》,
魏良辅的《曲律》,
何良俊的《四友斋丛说》中的论曲部分(后人辑为《
曲论》),
臧懋循的《元曲选序》,
吕天成的《
曲品》,
王骥德的《曲律》,
祁彪佳的《
远山堂曲品》、《
远山堂剧品》,都是有一定见解的论著。这时期,还出现了
文学史上有名的“汤、沈之争”。
汤显祖注重剧作的“曲意”,注重语言的文采,认为为了内容的需要,在音律上有所乖拗也不足为怪。沈□则注重语言的“本色”,严守音律。两家主张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王骥德的《曲律》,实际上就是吸取了两家所长而写成的一部较为完善的戏曲理论论著。
这时期在戏曲创作上也出现了内容落后、迂腐的作品。如佚名的《四美记》,描写蔡端明孝行感天,
南海观音和鲁班神都来帮助他洛阳造桥,主要意旨是“教忠劝善”。王□登的《全德记》,歌颂
窦禹钧“积德多子”,充斥着陈腐的封建说教。
罗懋登的《
香山记》写观音行传以弘化佛法,宣传宗教迷信。
苏元□《梦境记》写
吕岩归真以阐扬道术。释智达的《
归元镜》写净土三祖的故事,并告诫人们他的戏主要是进行宗教宣传。不过,这类创作在这时期只是一股支流而已。
在诗文方面,虽然不像小说、戏曲那样
变化明显,但也缓慢地有所改变。早在
前七子的复古运动声势煊赫的时候,就有如
沈周、
文征明、
祝允明和
唐寅等吴中诗文作家并不盲目追随,诗风较为平易清新。到了嘉靖初,前七子的影响已渐渐衰落,出现了像
杨慎、
薛蕙、
华察、
高叔嗣、
皇甫冲、皇甫□、皇甫□、
皇甫濂等诗人,他们不傍门户,自成一体。并且,在散文领域,逐渐形成了以
王慎中、
唐顺之、
茅坤、
归有光为代表的
唐宋派,反对前七子的“文必
秦汉”的主张。但是,杨慎、高叔嗣虽然在
诗歌创作方面有所成就,却没有较完整的理论主张足与前七子倡导的复古主义相抗衡。由于唐宋派的成就仅在散文方面,诗歌创作并无多大建树,再加上前七子以“直截根源”、取法乎上相号召,仍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所以,嘉靖中叶以后,又掀起了
后七子复古运动。其影响的范围似乎更广,还有许多
追随者,分别叫做“
后五子”、“
续五子”、“
末五子”、“
广五子”。但是,这后七子复古运动,除
李攀龙较顽固地坚持前七子的理论主张外,许多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后七子刚结社时的首领谢榛,所提倡的学习对象就较宽,认为“历观十四家所作,咸可为法”,并且也说过“文随世变”。后七子的另一首领王世贞到了晚年曾自悔年未四十所作的《艺苑卮言》,晚年有些看法甚至与反复古的
公安派袁宏道主张也有相通之处。后七子的追随者
屠隆、
胡应麟,还有汪道昆,其论诗主张,都不是一味复古。与此同时,徐渭、
汤显祖等人已开始反对
前后七子的复古主张。可见,诗文脱离模拟秦汉、盛唐的道路,已是大势所趋。
李贽针对当时复古模拟的风气,提出“
童心说”,强调绝假纯真、抒发直感,认为“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这实际上为廓清复古主义文学主张奠定了理论基础。接着,公安派、
竟陵派相继而起,在创作主张和实践上都与复古主义对立。公安派提倡诗歌“
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但有些创作较为浮浅。竟陵派看到了这一点,进行补救,在提倡“性灵”的同时,主张含蓄。同时,在散文领域,出现了晚明小品。这种散文,摆脱了古代散文的束缚,形成一种新的风格。他们要求做到“幅短而神遥,墨希而旨永”(郑超宗《媚幽阁文娱序》)。不过这些诗文创作,虽然也有一些感时伤世的作品,但绝大多数仍是抒写身边琐事。待到
社会矛盾尖锐、明朝面临灭亡危机的时候,一些作家又起来反对“公安”、“竟陵”的空灵文字,再次提倡
前后七子的复古主义。但这已不再是简单的“回归”,而是面临严酷的现实,要用血泪凝成的诗文来表达忧国忧民之情,其中
陈子龙、
夏完淳就是较为杰出的代表。他们的优秀作品感人肺腑,文情并茂。
此外,明代后期的民歌也有发展。
沈德符在《野获编·时尚小令》里指出:“嘉、隆间乃兴《闹五更》、《
寄生草》、《
罗江怨》、 《哭皇天》、 《乾荷叶》、《粉红莲》、《
桐城歌》、《银纽丝》之属。……比年以来,又有《打枣竿》、《
挂枝儿》二曲,其
腔调约略相似,则不问南北,不问男女,不问老幼良贱,人人习之,亦人人喜听之,以至刊布成帙,举世传诵,沁人心腑,其谱不知从何来,真可骇叹。”说明当时民歌流行的盛况。这时期民歌多数是情歌,表现当时人民在爱情上要求自由的强烈愿望和大胆行动。这时期民歌想象丰富,善于运用比喻、象征、夸张、烘托等艺术
表现手法,语言朴素自然,简练流畅,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但也有些猥亵色情描写。杰出的
民间文学工作者冯梦龙收集的《
山歌》,是保留当时民歌最完备的集子。另外,这时期散曲创作已接近于民歌,虽然也取得一定成就,但已没有多少散曲的特点,而与
元代散曲颇为不同。
综观明代文学,小说成就最高,戏曲次之,诗文相对衰微。《三国志演义》可说是历史
演义小说的高峰,《水浒传》则是英雄传奇小说的典范。《
西游记》可说是神魔小说的楷模,《金瓶梅》在
人情小说中揭露封建社会黑暗方面也是前无古人的。明代的白话短篇小说,是宋、元话本的继续和发展,其成就也很高,它犹如昙花在明后期一现,
弥足珍贵。戏曲中的《牡丹亭》以其独特的构思,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精神,影响深远。所以,明代小说、戏曲的成就是极为辉煌的。
明代文学对后世的影响巨大。小说、戏曲的
创作经验,为清代许多作家所吸取。
清代诗、词、文号称“中兴”,但它们是汲取了
明代诗文创作的教训,才开拓出一个新局面的。这些,都说明了明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历史地位。
参考书目
1、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中国文学史编写组:《中国文学史》(三),
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1962。
2、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下),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上海,1963。
3、
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四),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1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