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urban economy)是指由工业、
商业等各种非农业经济部门聚集而成的
地区经济。城市经济是以城市为载体和发展空间,二、三产业繁荣发展,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资本、技术、劳动力、信息等
生产要素高度聚集,
规模效应、
聚集效应和
扩散效应十分突出的地区经济。
简介
城市经济发展是城市功能赖以发挥作用的重要物质基础。
中国西部的
中小城市经济总量小、产业层次低、辐射作用小,远远落后于东部城市。中国东西部
发展水平的差距,很大程度上是城市供给的差距、城市
发展质量的差距、城市
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因此,推动西部发展的核心就是要把西部的
工业化和城市化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城市经济。
详解
强调城市对于整个
区域发展的重要性是经济学家们十分重视并长期探索的一个重要问题。马克思、
恩格斯曾专门论述城市形成所起的带动
生产方式变革的作用,指出:在再生产的行为本身中,不但
客观条件改变,例如乡村变为城市……等等;而且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本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
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佩鲁提出的
发展极理论在这方面又做了进一步的研究探讨。佩鲁把城市看作是区域发展的
发展极。
他认为,城市的带动作用增加了地区差别效应。地理上集中的综合产业极(城市)改变了它直接的
地理环境,而且它如果足够强大,还会改变它所在的
国民经济的全部结构。作为人力、
资本资源的积累和集中中心,它促进了其他资源集中和积累中心的产生。当这样两组中心通过物质的和智力的
高速公路相互联系在一起时,广泛的变化在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经济视野和计划中就显示出来了。
发展极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在经济增长中,由于某些
主导部门,或有
创新能力的企业,或行业在某一地方或大城市聚集,形成资本与技术高度集中、具有
规模经济效益、自身增长迅速并能对邻近地区产生强大辐射作用的“发展极”,通过具有“发展极”的地区的优先增长,可以带动相邻地区的
共同发展。而发展极就是有主导部门和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在某些地区或大城市的集聚发展而形成的经济活动中心,能够产生吸引和辐射作用,正是这种作用使发展极能促进自身并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
主要影响
很长一段时期以来,在西部开发的思路中,呼吁在西部开辟“特区”的呼声一直不绝于耳。其实,“
特区经济”只是形式,城市经济才是本质。东部发展并非仅仅是受益于
进出口总额的增长,更重要的是在开放过程中的城市建设、基础设施投入以及要素聚集和
相关产业的扩张。
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期,超大型的
三峡工程上马、
黄河中上游水利综合开发、西部石油与中部煤田加快发展以及沿
陇海线延伸的“第二条
大陆桥”铁路线开通等对于推进西部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总体而言,这些项目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西部在全国经济格局中的弱势地位。
造成这一结果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项目布局分散、远离市场,没有肩负起工业化在推进城市化中的作用,致使城市经济十分薄弱。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大力发展城市经济,才能真正使西部走上兴旺发达的现代化道路。
城市经济的特点
城市经济特点是:
③经济活动具有对外开放性。
城市经济的发展
城市经济是人类
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随着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与
手工业的分离和
商品交换的发展,引起城乡分离而产生的。城市经济的发展不仅受整个社会
生产力水平和
生产关系性质的制约,而且总是同
城乡关系的变化联系在一起的。
前
资本主义社会,不论欧洲还是
亚洲的城市,多数是当时社会的政治、军事和文化、宗教中心,是商业和手工业荟萃之地,城市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带有消费性经济的特色。
资本主义的发展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
机器大工业的出现,使工业日益集中,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加强了城市与外界的经济联系,促成了
国内市场和
世界市场的形成,引起了
城市性质、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城市成为
工业生产、商业、金融、交通的中心。资本主义使城市经济达到空前的繁荣和强大。这种城市经济是依靠剥削和掠夺农村经济而发展起来的。因此,它的发展过程,也是城乡对立和矛盾加剧的过程。
社会主义使城市经济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社会主义城市经济是以
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实行有计划发展的经济,它在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中国在1949年以前,
近代工业发展缓慢,经济极其落后,内外贸易凋敝,城市数量少,分布不合理,居民生活贫困动荡。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大力发展原有城市经济建设的同时,又新建了一批工商业城市。到1985年,全国设市建制的城市达到324个,其城市总人口(不包括
市辖县)达到 21228万。
城市基础设施和
市政建设也有了很大发展。城市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并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据不完全统计,到1985 年,设市建制的城市
工业总产值占全国69.7%,
全民所有制独立核算的工业企业的利润和税金占全国相应企业的79.5%,城市工业企业
职工人数占全国的68.3%。
在中国,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城市以先进的
技术装备武装农村,推动广大农村的现代化进程,农村则以自己的农副产品供应城市,支持城市的
社会主义建设。城乡之间建立了平等互利的经济联系,走上了共同繁荣的道路,从而,为最终消灭
城乡差别逐步创造条件。
工业化水平
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走集中式的
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工业化、促进二、三产业繁荣发展是发展和壮大城市经济的基础。当今世界,全球范围的
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日益加快,为西部的
产业发展带来了挑战,增添了动力;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是新的历史时期,党中央对于实现工业化做出的重大
战略部署。这为西部加快工业化进程,带来了重要机遇。西部各地区应该审时度势,抓住历史机遇,努力提高
工业化水平。
(二)发展大中城市。中国在城市化道路的选择上,有过激烈的争论。发展城市必须因地制宜。西部地区地域广,
人口密度低,
自然资源丰富,
生态环境脆弱。
小城市和
小城镇的
聚集效应和
规模效应低,不利于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无法形成较强带动作用的城市经济。特别是环境污染无法进行规模化治理,这样会给本已十分脆弱的生态造成更大压力。另外,西部
商品经济不发达,许多镇、县的
财政收入有限,缺乏产业支撑,没有实力进行“造城”运动。因此,西部的城市化道路应该以发展大中城市为主要内容。
(三)实现功能提升。长期以来,中国
城市功能单一、
产业结构落后、
经济结构调整难度大是西部城市面临的普遍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西部的城市化面临着两个任务:一是促进人口的流动和集聚,提高
城市人口的比重;二是提升城市功能,变工业型城市为贸易型、服务型和消费型等综合性城市。这两个任务互为条件,缺一不可。提升城市功能,关键要做到:
第一,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改变单一的资源型
发展模式。对原有产业进行拓展和延伸,培育新的
主导产业,增加新的收入来源。
第二,大力发展
第三产业。加大国有
企事业单位后勤社会化的改革力度,减轻企业负担;提高银行的
消费信贷服务水平,刺激
居民消费住房、汽车等大件商品;开展以旅游为龙头的
服务贸易,扩大在全国的
市场占有率;大力发展商贸业、金融、保险、咨询等
现代服务业。
(四)推进
制度创新。制度是推进一个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今后一个时期,推动西部发展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制度创新。
第一,土地制度创新。西部可以通过
实质性地延长企业使用土地
财产权的时间,代替低地价吸引投资。这相当于通过明晰和硬化土地长期使用财产权,增加土地
投资收益,这是吸引要素流入的一个重要制度条件。
第二,
税收政策创新。应该调整西部的
税收优惠政策,提高西部要素的
投资回报率。
第三,
政府职能转变。必须精简党政机关和其他事业机构、压缩人员规模、分流吃皇粮人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转变
政府职能,优化发展环境,提高
服务效率,增强对各种要素的吸引力。
第四,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放开西部大中城市的户籍限制,给予那些有固定居所、
固定收入的外来人员以正式的居留身份,为他们在城市生活扫清障碍。第五,逐步改变
非正式制度规则。
在西部传承了几千年的观念、文化习俗等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非常强的约束作用。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
正式制度规则的实施。要充分利用发展城市经济的契机,用
市场理念不断冲击西部人们的
思维模式,努力为各种制度的推行创造条件,为西部发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