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
中国经济地理分区
西部地区(Western China),为中国经济地理分区,涉及中国十二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包括重庆市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陕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中国西部地区国土面积68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72%;截至2018年底,人口为3.795587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7.2%。
行政区划
重庆市
重庆,中国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之一。简称,别称巴渝山城渝都、雾都、桥都中华人民共和国四大中央直辖市之一,五大国家中心城市、五大国际航运中心,国务院定位的四大国际大都市之一。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温泉之都;长江经济带西部中心,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和创新中心,及政治、航运、文化、科技、教育、通信等中心
2019年重庆市建成区面积1379平方千米,常住人口3124.32万人,城镇人口2086.99万人。城镇化率达66.8%,位居西部省级行政区第一位,其中重庆主城九区城镇化率高达90.51%。2019年重庆地区生产总值达23605.77亿元,位居全国城市第五位。2019年,重庆地区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2019年,重庆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7939元,增长8.7%;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133元,增长9.8%,常年位居西部省级行政区首位。
重庆是西南地区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国家物流枢纽、西部大开发重要的战略支点、“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重要联结点以及内陆开放高地、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0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高校67所, 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两江新区渝新欧国际铁路战略项目。是内陆出口商品加工基地和扩大对外开放先行区,长江上游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和生态文明示范区,中国中西部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示范区,国家实行西部大开发的涉及地区和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重庆既以江城、雾都、桥都著称,又以山城扬名。[6]重庆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主要有土家族苗族等。旅游资源丰富,有长江三峡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世界自然遗产武隆喀斯特和南川金佛山等壮丽景观。
1997年(1)设立重庆直辖市,撤销原四川省重庆市。(2)重庆直辖市辖原四川省的重庆市、万县市涪陵市、黔江地区所辖行政区域。(3)重庆直辖市设立后,由国务院依据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对其管辖的行政区域的建置和划分作相应的调整。(1997年3月14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
老重庆(今渝中区)曾为中华民国战时首都和永久陪都、远东反法西斯指挥中心。
四川省
四川省,简称“川”或“蜀”,省会成都,四川是“中国西部综合交通枢纽”、“中国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经济总量连续多年位居西部第一。中国人民解放军五大战区之一的西部战区机关驻四川省成都市
四川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工业、农业、军事、旅游、文化大省。省会成都在199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中国西南地区的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是中国第四大航空港
四川位于中国大陆西南腹地,古合称巴蜀,东部为四川盆地川东平行岭谷川中丘陵,中部为四川盆地成都平原,西部为川西高原,与陕西贵州云南西藏青海甘肃重庆诸省市交界,是国宝大熊猫的故乡。
截至2015年底,四川全省共辖1个副省级市、17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其中包括50个市辖区、14个县级市、115个县、4个自治县。四川省户籍人口9132.6万人,常住人口8204万人。
陕西省
陕西省,简称或秦,又称三秦,为中国西北省级行政单位,省会古都西安,位于中国内陆的腹地,属于黄河中游和长江上游,地理坐标处于东经105°29′~111°15′,北纬31°42′~39°35′之间。面积约21万平方千米,人口3733万,下辖10地级市及1农业示范区。
陕西省东邻山西、河南,西连宁夏、甘肃,南抵重庆、四川、湖北,北接内蒙古,为连接中国东、中部地区和西北、西南的重要枢纽。西周初年,周成王陕原为界,原西由召公管辖,后人遂称陕原以西为“陕西”。
陕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为中华之源,在历史上较长时期一直简称为“秦”。
云南省
云南省位于中国西南边陲,省会昆明。云南省简称“滇”或“云”,是人类重要的发祥地之一,生活在距今170万年前的云南元谋猿人,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国和亚洲最早人类。
战国时期,这里是滇族部落的生息之地。云南,即“彩云之南”,另一说法是因位于“云岭之南”而得名。总面积约39万平方千米,占全国面积4.11%,在全国各省级行政区中面积排名第8。总人口4596万(2010年),占全国人口3.35%,人口排名为第12名。
与云南省相邻的省区有四川、贵州、广西、西藏,云南省的3个邻国是缅甸老挝越南北回归线从该省南部横穿而过。
贵州省
贵州省简称“黔”或“贵”,位于中国西南的东南部,介于东经103°36′-109°35′、北纬24°37′-29°13′之间,东毗湖南、南邻广西、西连云南、北接四川和重庆,资源富集,发展潜力巨大。
全省东西长约595千米,南北相距约509千米,面积约17.6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8%,共有9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88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千百年来,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创造了多姿多彩的贵州文化。“公园省”贵州处处是景,是休闲养生度假胜地。
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壮语:Gvangjsih Bouxcuengh Swcigih),1958年建立自治区至1965年更名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简称桂,首府南宁市。位于华南地区西部,南濒北部湾,与越南接壤,民族有汉族、壮族等族,使用语言有汉语(粤方言桂柳话平话等),少数民族的语言有壮语等。
广西拥有无尽的海洋资源;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孕育了大量珍贵的动植物资源;尤其盛产水果,被誉为“水果之乡”。还有奇特的喀斯特地貌,灿烂的文物古迹,浓郁的民族风情,使广西独具魅力。
广西是一个多民族的地方,又是全国三大侨乡之一。
西藏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南边陲,青藏高原的西南部,东经78°25′至99°06′,北纬26°44′至36°32′之间。它北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北连接青海省,东连四川省,东南与云南省相连;南边和西部与缅甸、印度、不丹克什米尔国家和地区接壤,形成了中国与上述国家和地区边境线的全部或一部分,全长近4000公里。
西藏以其雄伟壮观、神奇瑰丽的自然风光闻名。她地域辽阔,地貌壮观、资源丰富。
自古以来,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
内蒙古自治区
位于中国北部边疆,西北紧邻蒙古和俄罗斯,面积118万平方公里。以蒙古族和汉族为主,还有朝鲜、回、满、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民族。
全区分设9个辖地级市,3个盟;其下又辖12县级市、17县、49旗、3自治旗。包头市 、巴彦淖尔、赤峰、乌兰浩特、乌兰察布乌海呼伦贝尔通辽鄂尔多斯等为自治区内主要城市。
主要山脉有大兴安岭贺兰山乌拉山和大青山。东部草原辽阔,西部沙漠广布。年均气温-1~10℃,全年降水量约50~450毫米。已探明矿藏60余种,稀土、煤、银等储量巨大。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位于亚欧大陆中部,地处中国西北边陲,总面积166.49万平方公里,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六分之一,周边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蒙古、印度、阿富汗等8个国家接壤;陆地边境线长达5600多公里,占中国陆地边境线的四分之一,是中国面积最大、陆地边境线最长、毗邻国家最多的省区。境内与甘肃、青海、西藏相邻。
地形以山地与盆地为主,地形特征为“三山夹两盆”。新疆沙漠广布,石油、天然气丰富,是西气东输的起点、国西部大开发的主要阵地。
青海省
青海省为国青藏高原上的重要省份之一,简称青,因境内有全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而得省名。青海位于国西北地区,面积72.23万平方公里,东西长1200多公里,南北宽800多公里,辖6州、1地、1市、51个县级行政单位,与甘肃、四川、西藏、新疆接壤。
青海东部素有“天河锁钥”、“海藏咽喉”、“金城屏障”、“西域之冲”和“玉塞咽喉”等称谓,可见地理位置之重要。2008年末全省常住人口554.3万人,有汉、藏、回、土、撒拉维族、蒙古、哈萨克等民族。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江河源头”、“中华水塔”。
甘肃省
甘肃省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地处黄河上游,地理坐标位于北纬32°31′~42°57′、东经92°13′~108°46′之间。东接陕西,南控巴蜀、青海,西倚新疆,北扼内蒙古、宁夏。
甘肃省因甘州(今张掖)与肃州(今酒泉)而得名,又因省境大部分在陇山(六盘山)以西,唐代曾在此设置陇右道,故又简称甘或陇。辖12个地级市和2个自治州,省会兰州。
古属雍州,是丝绸之路锁匙之地和黄金路段,与蒙古接壤,像一块瑰丽的宝玉,镶嵌在中国中部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上,东西蜿蜒1600多千米,纵横45.37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4.72%。
宁夏回族自治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简称宁,位于北纬35°14~39°23,东经104°17~107°39之间。是国五大自治区之一。
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处在中国西部的黄河上游地区。南北相距约456公里,东西相距约250公里,总面积为6.6万多平方千米。
宁夏东邻陕西省,西部、北部接内蒙古自治区,南部与甘肃省相连。
自古以来就是内接中原,西通西域,北连大漠,各民族南来北往频繁的地区。
经济
1、重庆市:2020全年地区生产总值25002.79亿元,比上年增长3.9%。按产业分,第一产业增加值1803.33亿元,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9992.21亿元,增长4.9%;第三产业增加值13207.25亿元,增长2.9%。三次产业结构比为7.2:40.0:52.8。民营经济增加值14759.71亿元,增长3.8%,占全市经济总量的59.0%。 
2、四川省:2020年四川省地区生产总值(GDP)48598.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556.6亿元,增长5.2%;第二产业增加值17571.1亿元,增长3.8%;第三产业增加值25471.1亿元,增长3.4%。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4.1%、43.4%和42.5%。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0.4:37.1:52.5调整为11.4:36.2:52.4。 
3、陕西省:2020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26181.86亿元,比上年增长2.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67.54亿元,增长3.3%;第二产业11362.58亿元,增长1.4%;第三产业12551.74亿元,增长2.8%。
4、广西壮族自治区:2020年全区生产总值(GDP)22156.6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555.82亿元,比上年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7108.49亿元,比上年增长2.2%;第三产业增加值11492.38亿元,比上年增长4.2%。
5、云南省:2020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24521.90 亿元,同比增长4.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598.91亿元,同比增长5.7%;第二产业增加值8287.54 亿元,增长3.6%;第三产业增加值12635.45亿元,增长3.8%。
6、内蒙古自治区:2020全区地区生产总值为1736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0.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025亿元,比上年增长1.7%;第二产业增加值为6868亿元,比上年增长1.0%;第三产业增加值为8467亿元,比上年下降0.9%。
7、贵州省:2020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17826.5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5%,增速高于全国2.2个百分点,连续10年位居全国前列。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39.88亿元,增长6.3%;第二产业增加值6211.62亿元,增长4.3%;第三产业增加值9075.07亿元,增长4.1%。
8、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20年新疆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797.5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4%。
9、甘肃省:2020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9016.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9%。
10、宁夏回族自治区:2020全年全区生产总值3920.5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9%,增速分别比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加快6.7个、2.6个和1.3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38.01亿元,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1608.96亿元,增长4.0%;第三产业增加值1973.58亿元,增长3.9%。
11、青海省:2020全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3005.9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34.30亿元,同比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1143.55亿元,同比增长2.7%;第三产业增加值1528.07亿元,同比增长0.1%。
12、西藏自治区:2020全年地区生产总值1902.7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50.65亿元,增长7.7%;第二产业增加值798.25亿元,增长18.3%;第三产业增加值953.84亿元,增长1.4%。
2020年西部地区经济合计:213292.09亿元。
2021年,西部地区生产总值239710亿元,增长7.4%。
2023年2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初步核算,2022年西部地区生产总值256985亿元,增长3.2%。
2023年西部地区经济合计:269325亿元。
2024年2月2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初步统计,西部地区2023年全年生产总值269325亿元,增长5.5%,西部地区投资增长0.1%。
资源
矿产资源
西部地区是国的资源富集区,矿产、土地、水、等资源十分丰富,旅游业十分旺盛,而且开发潜力很大,这是西部形成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的重要基础和有利条件。
首先西部具有显著的矿产资源优势,虽然部分矿产资源的开发成本较高,但是矿业开发已经成为西部重要支柱产业。西部的能源资源非常丰富,特别是天然气和煤炭储量,占全国的比重分别高达87.6%和39.4%。
根据有关专家对48种矿产资源潜在价值的计算,西部各省份的人均矿产资源基本都居于全国前列。在全国已探明储量的156种矿产中,西部地区有138种。在45种主要矿产资源中,西部有24种占全国保有储量的50%以上,另有11种占33~50%。
西部地区全部矿产保有储量的潜在总价值达61.9万亿元,占全国总额的66.1%。21世纪初已形成塔里木、黄河中游、柴达木、东天山北祁连、西南三江、秦岭中西段、攀西黔中、四川盆地、红水河右江、西藏“一江两河”十大矿产资源集中区。2000年,西部地区的矿业产值分别占其工业总产值国内生产总值的17.3%和5.97%,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高7.09和1.67个百分点。
攀枝花、六盘水金昌克拉玛依等城市已经成为地区经济发展中心,促进了地区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此外,西部地区成矿地质条件,以往地质勘查程度较低,具有巨大的开发利用潜力。
土地资源
西部地区土地资源丰富。西部不仅拥有广袤的土地资源,而且拥有较高的人均耕地面积和绝大部分草原面积。西部土地面积占全国的71.4%,人均占有耕地2亩,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3倍。耕地后备资源总量大,未利用土地占全国的80%,其中有5.9亿亩适宜开发为农用地,适宜开发为耕地的面积1亿亩,占全国耕地后备资源的57%。西部草地面积占全国的62%,西南部生物资源非常丰富,特色农牧业和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前景十分广阔。但是,西部土地资源的质量与东部和中部地区有较大差异。
总体上看西部地区山地面积比例高,没有大规模种植粮食的优势。西南和西北在自然条件上也存在差异,西南地区有充足的雨水、多气候带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西北地区干旱少雨、光照充足;青藏高原具有独特的高原自然气候条件。因此,西部地区适合发展适应本地土地资源和自然条件的特色农业。西部的部分地区也有生产粮食的优势,如四川和陕西汉中地区等。
水能资源
由于国地貌类型由西向东呈三级阶梯状,而且西部地下水天然可采资源丰富,水资源占全国的80%以上,其中西南地区占全国的70%。西南地区水资源丰富,而西北地区缺水。中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西南地区丰富的水资源是西南地区的宝贵财富,为工农业发展和居民生活提供了必要条件。西北地区缺水的现状越来越成为制约西北经济发展的瓶颈,西北部分地区缺水十分严重,甚至影响到当地居民的生存。
旅游资源
西部的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别具一格,具有资源类型全面、特色与垄断性强、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的特点。从自然资源看,西部地区占全国国土面积72%,地势从世界屋脊下落到低海拔平原,气候垂直分布明显,地貌包括几乎所有的类型,动植物资源丰富多彩类型完整。
世界闻名的景观包括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高原圣湖、羌塘野生动物园、浩如烟海的大漠戈壁、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此起彼伏的广阔牧场、雄伟壮阔的祁连冰川、波涛汹涌的九曲黄河、山水洞林石一体的喀斯特地貌、秀丽壮观的长江三峡等等。从人文资源看,西部是多民族居住区,也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
举世闻名的人文景观包括世界奇迹秦始皇兵马俑、敦煌莫高窟石窟文化艺术宝藏、万里长城遗址、华夏远古文明轩辕黄帝陵、古丝绸之路、古文明城市遗迹、元谋人遗址、藏文化代表布达拉宫大昭寺,以及数不胜数的宗教文化场所等等。
总之,西部地域辽阔,地理条件复杂多样,气候差别明显,动植物种类千变万化,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绚丽多姿、富有魅力,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通商交融的历史悠久璀璨,传统文化积淀深厚,形成了极具开发价值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21世纪初既存在着旅游业落后、旅游资源大量闲置的问题,也面临着经营粗放、保护不力甚至人为破坏的威胁。
工程
2000年,西部大开发迈出实质性步伐,新开工了“十大工程”,即宁西铁路渝怀铁路、西部公路建设、西部机场建设、重庆轨道交通、涩北—西宁—兰州输气管线、青海30万吨钾肥工程、西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西部高校基础设施建设、四川紫坪铺水利枢纽等。
与此同时,1999年还开工建设了一批配套项目。21世纪初这些项目都在顺利建设中。2001年6月29日,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标志性工程——青藏铁路全线正式开工。这条铁路长达1118公里,预计2007年完工。青藏铁路将纵贯青海、西藏两省区而成为沟通西藏、青海与内地联系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大通道,同时也成为西部腹地路网骨架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电东送
经国务院批准,贵州洪家渡水电站引子渡水电站乌江渡水电站扩机工程、天生桥至广东第三回500千伏交流输电线路工程、云南宝峰至罗平500千伏交流输电线路工程于2000年11月8日同时在贵州、云南和广西等省、自治区开工建设。此前,对“西电东送”具有重要作用的重庆万州三峡电站500千伏交流输电线路工程和云南宣威火电厂也开工建设。“十五”期间,从贵州、云南、广西和三峡将向广东输电1000万千瓦。
西气东输
21世纪初,西气东输工程各项前期准备工作进展顺利。中国石油集团公司会同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重新勘测了管道走向,各相关部门和下游各省正在积极落实市场。根据21世纪初规划方案,初期年供气量120亿立方米左右,以后随着资源勘探的深入和下游用气市场的开拓,逐步增加供气量。届时每年可以代替几千万吨煤,天然气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将提高1~2个百分点
而且,国家还将再新开工一批重大项目。将新增500万亩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程,广西百色内蒙古尼尔基水利枢纽工程,“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西部地区重要路段,兰州—重庆输油管道工程,农业和特色经济,中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西部教育、技术产业化和医疗卫生项目等。此外,还要加快塔里木河、黑河综合整治工程和小湾水电站等一批西部地区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
川气东送
川气东送工程是国继西气东输工程后又一项天然气远距离管网输送工程。该工程西起四川达州普光气田,跨越四川、重庆、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上海6省2市,管道总长2170公里,年输送天然气120亿立方米,相当于2009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的1/7,全部达产后预计为中石化增加销售收入200亿元。
文化
综述
中国的西部民族众多、地域广袤,有44种少数民族是中国少数民族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在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包括: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傈僳族佤族拉祜族、水族、东乡族纳西族景颇族柯尔克孜族土族达斡尔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裕固族保安族俄罗斯族塔塔尔族乌孜别克族普米族怒族阿昌族崩龙族独龙族基诺族德昂族门巴族珞巴族等。
在长期的历史变迁中孕育了灿烂的文化。西部文化具有地域性多元性和原生态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给西部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抓住有利机遇,不断整合西部民族文化资源,对于推动西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文化西部的角度看
上古时代,无论西北还是西南,都与中原地区有着密切的交往。从西汉起,西部已进入中国历史的视野。唐代,西部的概念进一步扩大,它包括了青藏高原的腹地、云贵高原、北方草原、辽阔的西域,甚至沿丝绸之路越过帕米尔高原。汉唐两朝众多的公主远嫁乌孙、吐谷浑、契丹、突厥回纥南诏等地和亲,使神奇的西部文化与内地的联系进一步加深。
历史文化
在漫长的历史中,西部地区相继建立了一系列邦国性质的地方政权或酋长性质的土司政权,如西夏、吐谷浑、大理、“西域三十六国”等,它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明显的特殊性,在创造自己历史的同时,形成了众多的民族。几千年来,经过不断地迁徙、分化、融合、发展,作为独立的族群,许多原生民族虽然已经消失了,但从众多的少数民族以及汉族中可以发现它们的身影,这些民族大多在发展和形成过程中与其他民族融合,并造就了各自不同的文化。显然,多民族是西部的一个突出特点。在国已认定的55个少数民族中,有将近50个世居在的西部地区。在西部,除了五个民族自治区,其余各省市也都有大量的少数民族人口和民族自治区域,以青海省为例,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45.5%,民族自治区域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98%。在云南省生活着25个世居民族,其中有十多个民族是云南独有的。这一特点决定了西部与众不同的民俗民风,也造就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
从地域和文化看
由于西部独特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生活,形成了其别具一格的西部文化。从地域和文化个性上看,它至少可以划分为几个大的文化圈黄河流域为中心的黄土高原文化圈,西北地区的伊斯兰文化圈,北方草原文化圈,天山南北为核心的西域文化圈,青藏高原为主体的藏文化圈,长江三峡流域和四川盆地连为一体的川东(含重庆)巴文化圈、川西(不含川藏高原)蜀文化圈,云贵高原及向东延伸的滇黔文化圈等。这些文化圈具有各自相对明显的个性或风格。黄土高原文化悠远古朴,伊斯兰文化充满异域色彩,北方草原文化热情奔放,西域文化显出东西合璧之美,藏文化凝重神秘,巴蜀文化古色古香,滇黔文化富于人性化的欢乐。这种多样性的文化形态与各个民族的生活方式、观念、习俗、宗教、艺术以及悠久历史、生存环境紧密相联,是一种广义的文化集合体。
西部民族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多元性等特征。
地域性
西部地理复杂多样,西北地区辽阔无垠,西南地区山水切割,青藏高原严寒高拔。西部文化在这里也表现出了鲜明的地域性。西北地区历史悠久、地域广大,它孕育的文化在质朴中藏着博大;西南地区民族众多,山川纵横,这里的文化显得细腻抒情;青藏高原起伏跌宕,庄严静穆,它的文化则处处透着神秘和诱惑。
民族性
西部在久远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并形成了包括语言、宗教信仰自然崇拜、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舞蹈、节目、服饰、建筑、手工艺、礼仪习俗以及生存理念、生活和生产方式等在内的民族文化。这些内容有的在不同民族中是相近或相似的,有些则相去甚远。即便是同一民族因为部落不同或居住地不同在许多方面也有很大差异,民族文化由此更显丰富多彩。
多元性
西部民族文化不是一种完全封闭和孤立的文化,而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综合体,它在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将许多外来文化的因素转化吸纳为自己的成分,从而变得生机勃勃。
历史上有三条重要通道贯穿西部,将西部向东与中原地区紧密相连,向西同更加广阔的地域沟通。一条是穿越大西北并一直延伸至欧洲地中海沿岸的古丝绸之路,一条是贯通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唐蕃古道,另一条是穿过西南云贵高原并经青藏高原通往尼泊尔、印度甚至更远方的茶马古道
这三大道路除了带来了贸易和人民之间的交往,更传播了文化。中原汉文化源源不断传入西部,古欧洲地中海文化、古阿拉伯文化古印度文化中亚文化等等也纷纷汇集这里。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在西部的发展就是由此而来,其中最为独特的文化现象就是佛教在青藏高原的本土化———藏传佛教
活态性
西部民族文化以其浓厚的乡土气息活跃在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中。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并不是一座荒芜废弃的迹址,而是数万人生息的家园;流传千年的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依旧在藏族民间传颂;古老的歌舞、服饰仍在质朴地表达着对生活的向往;现代文明的传播与扩张并没有使这种古老的文化远离人们的生活,而是代代传承,绽放异彩。西部文化所表现出的活形态,或者是原生态的特点,具有浓重的人性化、情感化的色彩,这正是西部民族文化最具魅力的一面。
脆弱性
脆弱性是西部民族文化的又一个特征。地域性造成的相对封闭与分割,制约了西部民族文化的整体发展。地域广阔、交通不便、人口相对稀少和分散的特殊环境形成了小范围、小规模文化发展状态。另外,西部少数民族大多没有文字,文化的传承主要靠世世代代的口耳相传,缺少文字记载的稳定性,不利于对外传播和交流。
西部民族文化是一座异彩纷呈的文化资源宝库,它所的内容极其丰富,它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它不仅为研究文化人类学宗教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生态文化学等学科提供了宝贵财富,也为文化产业的开发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同时也对的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推进西部民族文化产业进程
如前所述,中国西部民族文化底蕴深厚,内涵丰富,地域特色浓郁,自然与人文融为一体,形态多姿多彩,独具魅力,开发潜力巨大。如何使西部宝贵的民族文化资源在深入的开发和挖掘中形成品牌,形成规模、形成产业,走出西部、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已成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转变观念
由于诸多原因,西部民族地区对文化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树立文化经济的新理念,把文化作为产业来发展的意识还比较淡薄。推进西部民族文化产业必须冲破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从传统的观念中解放出来,创新思路,着眼于市场需求,把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纳入全国、全世界的格局中去思考;把珍贵的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创新,使丰富的文化产品转化为文化商品;把西部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审美观传播出去,展示其强大的生命力。
创新机制
建立富有活力的民族文化生产经营机制,是发展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必须在文化建设中引入产业机制,实现文化的自我积累和长期稳定发展。要注重抓好总体规划,按照不同文化类别制定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的地区间合作规划,要从不同的类型着眼,打破省际界限,根据各民族的特点,以“大文化圈”为前提,按照产业的要求,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要建立多元化的文化产业投入机制,理顺政府与产业的关系,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文化市场管理机制;要鼓励、支持各类文化团体和个人拓展文化市场;要创新用人机制,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要结合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结构调整步伐,建立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灵活、高效的管理机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要有紧迫感和前瞻性,力求在机制创新上有新思维、新办法、新措施。
规划项目
深入挖掘西部文化资源,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就必须选准项目,确定项目,加快项目建设。要认真研究和分析西部民族文化的特点、价值、优势及发展前景,以创新的精神,搞好项目规划,找准发展民族文化的切入点,对文化资源进行整合、配置,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避免重复和类同,集中精力开发优势项目,创造区域特色和民族特色。
要经过挖掘和加工,显示出文化品位和价值,只有把文化资源打造成品牌,将民族文化推向市场,民族文化产业才能形成和发展。因此,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视民族文化的“打造”和“加工”,不断创新品牌,不断提高文化品牌在国内外的竞争力,争取最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加大投入
实现民族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在资金投入上需要发挥政府和社会资本两个积极性。(社会资本包括个体、民营资本及外资)。西部地区必须改革投入模式,拓宽融资渠道,提高资本运营水平,探索建立促进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投资体制。既要从完全依靠政府投入的观念中解放出来,又要结合西部地区经济及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加大政府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同时应将政府的投入重点放在对民族文化产业前期发展的扶持上来,提供并创造必要的发展条件和环境。社会资本的利用要坚持用市场经济的办法运作,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广泛地吸纳社会资本的进入,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团体、个人依法投入文化产业。
优化环境
优化环境是西部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提。这种环境的优化既有硬环境的要求,也有软环境的要求。要注重转变政府职能,将政府办文化向政府管文化(服务)的方向转移,不断强化服务手段,改进服务质量,提高办事效率;要致力于依法管理文化,创造良好的法制和政策环境,加强宏观调控,建立健全地方性文化法规及政策;要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打破传统观念,真正把文化作为产业来认识、来发展;要创造优良的社会环境,在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中保持稳定、和谐、团结奋进的良好氛围;要建立有利于文化消费市场环境,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完善文化市场运行机制管理体制
西部民族文化的对外交流,目光不仅要投向国际市场,还应注重国内及港澳台地区。在交流的内容上要力争体现民族特色和区域特征。在交流的方法上既要运用传统的方法,如演出、展览、文化活动等,又要创新思路,引入市场机制,采取网络、影像等现代手段。
总之,要通过多种形式、采取灵活的方法,在国际和国内充分展示中国西部神奇的民族文化,树立“文化大西部”的形象。 西部大开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的一项政策,目的是“把东部沿海地区的剩余经济发展能力,用以提高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巩固国防。”2000年1月,国务院成立了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由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担任组长,副总理温家宝担任副组长。经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之后,国务院西部开发办于2000年3月正式开始运作。
中国西部地区位于东亚大陆西部,包括中国的西南地区与西北地区,地域辽阔,除四川盆地关中平原等少数精华部分外,人口较稀少。新中国成立丝绸之路青藏铁路。 西部不仅有许多历史文化,还有美丽的大草原,西部的大部分地区都被世界称赞,获得不少的荣誉。西部开发地区包括重庆、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西藏、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等省、市、自治区。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1 21:17
目录
概述
行政区划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