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简称“
渝”,别称
山城、江城,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直辖市、
国家中心城市、
超大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重要的中心城市,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是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西部科技创新中心和对外开放门户、长江上游航运中心。西部金融中心,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辖38个区县,总面积8.24万平方千米,截至2023年末,常住人口3191.43万。
历史沿革
远古时期
在距今200万年前的
旧石器时代早期,在今重庆巫山县已经出现了中国最早的人类——
巫山人。在距今2万年至3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了“
铜梁文化”(今铜梁区)。
先秦时期
夏商时期为
百濮地,《
华阳国志》载:“
越嶲郡会无为
濮人居地,有濮人冢”,《史记·
楚世家》说:“(
楚武王)于是始开濮地面有之,
建宁郡南有濮夷,濮夷无君长总统,各以邑落自聚,故称百濮也”。
三峡地区是中国主要
岩盐产区,由于盐是古代重要的硬通货之一,由此在
商朝至
西周时期
巫山地区催生了巴国文明。
战国时期,巴国从
汉水流域南迁至长江上游后,先后在枳(今涪陵区)、
江州(今渝中区)、垫江建都。
周庄王八年(前689年),巴国与
楚国激战于那处(今
湖北省荆门市东南),双方相持数月,
巴人不敌而归。巴楚之战时断时续,几乎贯穿整个巴史。
周慎靓王五年(前316年),
秦国灭巴国后,屯兵
江州,筑巴郡城(江州城),城址在今渝中区长江、嘉陵江汇合处
朝天门附近。是为史载重庆建城之始。秦朝分天下为36郡,
巴郡为其一。
两汉三国时期
汉朝巴郡治江州,为
益州刺史部所管辖。
西汉元封五年(前106年),置江关
都尉于
鱼复(今
奉节),管辖巴郡军事。
东汉建武十一年(35年),
岑彭由江州入益州平定
公孙述。
初平元年(190年),巴郡三分,
永宁郡治江州,
固陵郡治鱼复(今奉节),巴郡治
阆中。
建安六年(201年)复改永宁郡为巴郡,固陵郡为
巴东郡,巴郡为
巴西郡。建安十九年(214年),
刘备、
诸葛亮经由江州平定益州。
蜀汉章武二年(222年),刘备在巴东郡
白帝城(今奉节)托孤。
李严在江州筑大城。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巴郡先后是
荆州、益州、
巴州、
楚州的一个辖区。
西晋巴郡改属
梁州。
东晋十六国时,巴郡为
成汉所辖,今重庆东部则为
东晋巴东郡管辖。
桓温讨伐
李势,
朱龄石平定
谯纵,皆经由江州入益州。
刘宋时,将巴郡归属益州,巴东郡仍属荆州辖制。
泰始五年(469年),分益州之巴郡,荆州之巴东郡等五郡置
三巴校尉(今奉节)。
萧齐时,以益州巴郡、荆州巴东郡等四郡置巴州(今奉节,480年-483年)。
梁元帝太清四年(550年),
武陵王萧纪于巴郡置楚州,
西魏大统十七年(551年),改为巴州,
北周闵帝元年(557年)又改为楚州。北周
大象二年(580年),改属
信州总管府(今奉节)。
隋唐时期
隋开皇元年(581年),废郡,以
渝水(嘉陵江下游古称)绕城,改楚州为
渝州,治巴县。这是重庆简称渝的来历。隋时仍属信州总管府(今奉节)。
大业三年(607年),州废,复为巴郡。
唐代延续渝州之称,
武德元年(618年),为渝州,
天宝元年(742年),改
南平郡。先隶属于
夔州总管府(今奉节),后改隶
夔州都督府(今奉节),为
山南西道辖地。
乾元元年(758年),复为渝州,乾元二年(759年),渝州改属
剑南道东川节度使。
两宋时期
宋代,重庆先后短暂属
西川路、
峡西路(也叫
峡路,治奉节)管辖,大部分时间则属于
夔州路(
川峡四路之一,治奉节)管辖。
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因
赵谂谋反之事,
宋徽宗以“渝”有“变”之意,改渝州为恭州。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宋光宗赵惇先封恭王,后即帝位,自诩“双重喜庆”,升恭州为重庆府,重庆由此得名,迄今已800余年。
南宋
嘉熙二年(1238年),
彭大雅任重庆
知府。为防御蒙古南侵之需,拓修重庆城,向北扩至嘉陵江边,向西扩至现今
临江门、
通远门一线,范围大致比李严扩建的
江州城扩大了两倍,奠定了此后直至明清重庆古城的大致格局。
南宋
淳祐二年(1242年),
余玠出任四川
安抚制置使,经营巴蜀。余玠将四川制置司治所迁至重庆,并在重庆设招贤馆,广纳群贤。构筑了山城防御体系,以抗击蒙古军。
南宋宝祐六年(1258年)农历七月,蒙古大汗
蒙哥亲率主力南征攻入四川。十一月,蒙古军抵重庆附近地区。
开庆元年(1259年)六月初,四川制置副使
吕文德率战船万艘,溯江而上,冲破蒙古军封锁救援重庆。同年七月,蒙哥卒于合州
钓鱼城下,蒙古军遂放弃重庆撤围北还回师争夺汗位,战事告一段落。
南宋
德祐元年(1275年),元军再次合攻重庆。
景炎三年(1278年)二月,重庆被攻破,元军继而征降
夔州(治奉节),纳入元廷陕西四川行省(治西安)管辖。
元代
元至元十六年(1280年)分夔州路(治奉节)析置重庆路(治渝中区),今重庆直辖市所辖地区在整个元朝主要分为重庆路和夔州路。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陕西四川行省正式分省,四川行省统有九路(含重庆路、夔州路)、五府。四川行省重庆路管辖巴、江津、南川3县,之后又划忠、涪、泸、合4州来属。
至正二十年(1360年),农民军
明玉珍建都于此,国号“
大夏”,辖今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明代
明洪武四年(1371年),
朱元璋灭大夏国,复改为重庆府,隶属于
四川承宣布政使司。整个明朝,今重庆直辖市所辖地区依旧分为重庆府和
夔州府。重庆府辖2州、11县、1厅,包括
巴县、
江津、
长寿、
永川、
荣昌、
綦江、
南川、
合州、
涪州、
铜梁、
大足、
璧山、
定远、江北厅。
明
崇祯十七年(1644年)6月,
张献忠攻占重庆。之后重庆被
大西军、清军、
南明军队轮番占领、蹂躏十余次,最后几乎沦为空城。从崇祯十七年(1644年)到
康熙二年(1663年),以清廷
四川总督李国英重筑通远门为标志性事件,长达19年的重庆争夺战才告一段落。据《
重庆通史》记载:经过明末清初的战乱之后,康熙四年(1665年),重庆主城(即
渝中半岛)全城仅有3000人。
清代
清初,发生的“
湖广填四川”运动使重庆具有了悠久的移民历史和丰富的移民文化,奠定了近现代重庆社会的根基。今重庆直辖市所辖地区在整个清朝仍分为重庆府和夔州府,后又分出
酉阳直隶州和
忠州直隶州。
光绪十六年(1890年),中英签订《
烟台条约续增专条》,重庆开为商埠。光绪十七年(1891年)3月,
重庆海关在朝天门附近设立。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清政府在
甲午战争中被日本打败,根据当年4月签订的《
马关条约》中规定,重庆成为第一批向日本开放的内陆通商口岸。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宋育仁在重庆创办《渝报》。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日本在今南岸区王家沱设立了日本租界。同年,法国在今南岸区
弹子石附近先后建立了水师码头和兵营。宣统三年(1911年),重庆成立“蜀军政府”。
民国时期
民国十年(1921年),重庆设埠督办处,任命
杨森为督办,筹办市政。其时重庆城区范围未定,权以
巴县城关即今渝中半岛部分及原
江北县城附近一带居民区为辖区。民国十一年(1922年),将商埠督办处改为市政公所。民国十五年(1926年),又改为商埠督办公署,拓展城区,开始进行城市建设。民国十六年(1927年),又将商埠督办公署改为市政厅,划定重庆两江上下游南北两岸30华里为市区,但无明确边界。
民国十八年(1929年),重庆正式建市,编制为国民政府二级乙等四川
省辖市,首任市长
潘文华,市区面积46.75平方千米。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重庆市区正式划定,水陆总面积93.5平方千米,人口28万。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3月12日,
蒋介石由
汉口第一次飞抵重庆考察。在
抗日战争开始以后,沿海地区有243家工厂迁到重庆,占全国内迁工厂的54%。10月6日,蒋介石在一次讲演中指出重庆为西南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和经济中心,与西南各省联系密切,有西南、西北两大国际交通线。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0月29日,蒋介石在国防最高会议上作《国府迁渝与抗战前途》讲话,明确提出迁都重庆,30日决议迁都重庆。11月,中华民国政府颁布《
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宣布:国民政府“为适应战况,统筹全局,长期抗战起见,本日移驻重庆”;12月1日,国民政府在重庆正式办公,国民党中央也同时迁渝办公。至此,重庆成为中国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更是世界
反法西斯战争远东指挥中心。以
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中央代表团也迁抵重庆并在渝相继成立了“
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同时兼新四军驻重庆办事处)。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抗战
宜昌大撤退后,大量工业企业内迁至重庆。重庆成为以军火工业为主的重工业城市。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重庆市将原有的6个区改设为12个区,巴县龙隐乡(小龙坎、沙坪坝、磁器口一带)划入重庆市。5月5日,迁都至重庆的国民政府颁令,将重庆升格为甲等中央院辖市(即直辖市),重庆亦成为继南京、上海、天津、青岛、北平后的第六个中央院辖市,辖区范围大致为今
重庆主城区,即渝中区、九龙坡区、沙坪坝区以及江北区、南岸区,而北碚市(今北碚区)为中央行政院和
临时政府所在地。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至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川渝省市划界,巴县、江北县位于城郊的区域陆续划归重庆市。
国民政府迁渝初期,称为移驻重庆。经重庆市参议会议长康心如等人提议,行政院多次审核,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9月6日,国民政府颁布《国民政府明定重庆为陪都令》,明定重庆为
陪都。。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10月1日下午,重庆市各界机关团体人员3万余人在夫子池广场,参加庆祝陪都建立大会。
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春到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冬,日本对重庆进行了长达六年多的狂轰滥炸,史称“
重庆大轰炸”。抗战时期,重庆伤亡39480人。
民国三十年(1941年)12月,
中华民国政府在重庆对
纳粹德国宣战,德国大使馆关闭;同年12月至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重庆成为
大韩民国(流亡政府)临时驻地。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日本投降后,全国各界人士强烈反对内战,反对国民党一党专政,呼吁民主协商成立联合政府。蒋介石为欺骗公众舆论,于1945年8月14日、20日、23日接连发出三封电报,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进行和平谈判。毛泽东于1945年8月28日飞抵重庆,开始了与国民党当局长达43天的、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
重庆谈判”。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代表在桂园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以下简称《
双十协定》)。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5月,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在其后的制宪国大中,以法律形式规定重庆为中华民国永久陪都。
1949年10月11日,
解放战争后期,国民政府宣布将第二次移渝办公;10月13日,
李宗仁代总统由广州飞桂林,行政院各首长由广州迁往重庆;10月15日,正式在重庆办公;11月27日,中国国民党中央直接授权中统对关押于
渣滓洞、
白公馆的400多名政治犯进行“最后解决”,史称
重庆”11.27”大屠杀。
新中国时期
1949年11月30日,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解放重庆。随后重庆成为
西南军政委员会驻地,为西南大区代管的中央直辖市。
1950年至1952年,设立
川东行署区,隶属于
中共中央西南局。1950年川东行署驻地为重庆市
黄桷垭,1951年,迁驻北碚市。1952年8月7日,川东行署区被撤销,与
川南行署区、
川北行署区、
川西行署区重组为四川省,北碚市并入重庆市。
1954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通过《关于撤销大区一级行政机构和合并若干省、市建制的决定》。7月,重庆市并入四川省的建制。国家对其在改为省辖市后“政治、经济待遇不变”,实行国家计划单列体制,时间为1954年到1958年。
1959年1月,四川省
江津专区的巴县、綦江县,
涪陵专区的
长寿县划归重庆市。
1964年,
北部湾事件爆发,
三线建设开始,重庆成为三线建设核心城市。1964年至1968年,4年间重庆第二次计划单列,从1964年到1966年,涉及中央15个部的58个企事业单位及其职工43488人从12个省市如北京、上海、南京、辽宁、
广东大规模内迁重庆。到1975年,重庆主城区“三线建设”内迁而来的外来职工达到最高峰,总人数43.5万人,占当时重庆市区人口的1/4。从1964年下半年到1967年,还安排了59个大的骨干项目和配套项目的新建和改扩建,包括兵器工业的改造和扩建,船舶、电子、航天等新建项目,冶金、化工、机械工业项目的配套建设,交通项目的新建扩建。
1965年和1979年,中国三线建设重点控制铁路工程川黔铁路和襄渝铁路相继通车。
1976年1月,四川省
江津地区江北县归入重庆市,将
绵阳地区的潼南县划入江津地区。
1981年,江津地区更名为永川地区。
1983年3月3日,四川省
永川地区8个县并入重庆市,重庆成为中国第一个享有省级经济管理权限的
计划单列市。至此,重庆面积23113.95平方千米,辖9区12县。
1992年,重庆辟为沿江开放城市。
1996年9月15日,重庆市代管四川省万县市、
涪陵市和黔江地区。
1997年3月14日,
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批准设立重庆直辖市,撤销原重庆市。重庆直辖市辖原重庆市、万县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区;共43个区市县,面积82402.95平方千米,3002万人。
1997年6月18日,重庆直辖市政府机构正式挂牌。重庆至此在历史上第三次成为直辖市。
2009年1月16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确定为“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2010年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重庆国家中心城市的规划和定位。
2010年6月18日,中国第三个副省级新区、中西部第一个国家级新区——
两江新区正式挂牌成立。
2017年3月31日,国务院批复成立
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
2020年5月9日,重庆主城都市区工作座谈会召开,“主城都市区”的范围随之宣布,由原来主城9区扩至主城都市区21区。
行政区划
截至2022年10月,重庆市辖26个区、8个县、4个自治县;239个街道、621个镇、157个乡、14个民族乡。政府驻渝中区人民路232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重庆市位于
中国西南部、长江上游地区,地跨东经105°11'~110°11'、北纬28°10'~32°13'之间的
青藏高原与
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东邻
湖北、
湖南,南靠
贵州,西接
四川,北连
陕西;辖区东西长470千米,南北宽450千米,幅员面积8.24万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重庆市北有
大巴山,东有
巫山,东南有
武陵山,南有
大娄山。重庆主城区海拔高度多在168~400米之间。市内最高峰为巫溪县东部边缘的界梁山主峰阴条岭,海拔2796.8米;最低为巫山县长江水面,海拔73.1米。重庆海拔高差2723.7米。境内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山地面积占76%,丘陵占22%,河谷平坝仅占2%。其中,海拔500米以下的面积3.18万平方千米,占幅员面积38.61%;海拔500~800米的2.09万平方千米,占幅员面积的25.41%;海拔800~1200米的1.68万平方千米,占幅员面积的20.42%;海拔1200米以上的1.28万平方千米,占幅员面积的15.56%。
重庆市地势由南北向长江河谷逐级降低,西北部和中部以丘陵、低山为主,东南部靠大巴山和武陵山两座大山脉,坡地较多,有“山城”之称。总的地势是东南部、东北部高,中部和西部低,由南北向长江河谷逐级降低。
重庆市地貌结构复杂,呈现出四大特点:一是地势起伏大。东部、南部、东南部地势高,西部地势低。东部最高处为大巴山的川鄂岭,最低处为巫山长江水面。二是地貌类型多样。以山地为主,有中山、低山、高丘陵、中丘陵、低丘陵、缓丘陵、台地和平坝等八大类。三是地貌形态组合的地区分异明显。华蓥山—巴岳山以西为丘陵地貌,华蓥山—方斗山之间为平行岭谷区,北部为大巴山山区,东部、东南部、南部属巫山、大娄山山区。四是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发育有具特色的喀斯特槽谷景观,典型的有石林、峰林、洼地、残丘、溶洞、暗河、峡谷、
天坑地缝等喀斯特景观。
气候
重庆市属
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6~18℃,长江河谷的巴南、綦江、云阳等地达18.5℃以上,东南部的黔江、酉阳等地14~16℃,东北部海拔较高的城口仅13.7℃,最热月份平均气温26~29℃,最冷月平均气温4~8℃,采用候温法可以明显地划分四季。年平均降水量较丰富,大部分地区在1000~1350毫米,降水多集中在5~9月,占全年总降水量的70%左右。
重庆市年平均相对湿度多在70%~80%,在中国属高湿区。年日照时数1000~1400小时,日照百分率仅为25%~35%,为中国年日照最少的地区之一,冬、春季日照更少,仅占全年的35%左右。主要气候特点可以概括为:冬暖春早,夏热秋凉,四季分明,无霜期长;空气湿润,降水丰沛;太阳辐射弱,日照时间短;多云雾,少霜雪;光温水同季,立体气候显著,气候资源丰富,气象灾难频繁。
巴山夜雨雾都”之称。年平均雾日是104天,有世界雾都之称的英国伦敦年平均雾日只有94天,远东雾都的日本东京也只有55天。璧山区的云雾山全年雾日多达204天,堪称“世界之最”。
水文
重庆市的主要河流有
长江、
嘉陵江、
乌江、
涪江、
綦江、
大宁河、
阿蓬江、
酉水河等。长江干流自西向东横贯全境,流程长达665千米,横穿巫山三个背斜,形成著名的
瞿塘峡、
巫峡和湖北的
西陵峡,即举世闻名的
长江三峡;嘉陵江自西北而来,三折于渝中区入长江,
乌江于涪陵区汇入长江,有
沥鼻峡、
温塘峡、
观音峡,即嘉陵江小三峡。
据《重庆市水资源公报(2020年)》显示,重庆全市水资源总量为766.8559亿立方米,折合径流深930.6毫米。地表水资源量766.8559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128.6877亿立方米,产水模数93.06万立方米/平方千米。
自然灾害
重庆市自然灾害种类主要有干旱、寒潮、阴雨低温、暴雨、冰雹和浓雾等大气圈灾害;滑坡、崩塌和地震等岩石圈灾害;洪涝、水土流失等水圈灾害,洪涝灾害有过境洪水型、本地暴雨型和混合型三种,多发生于降雨集中的4—10月。
2022年9月20日,根据气象干旱监测,重庆等地仍然存在中度至重度气象干旱。
自然资源
水资源
重庆市年平均水资源总量在500亿立方米左右,每平方千米水面积全国第一,
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1438.28万千瓦,可开发量750万千瓦,重庆每平方千米拥有可开发水电
总装机容量是全国平均数的3倍,此外,还有丰富的地下热能和饮用矿泉水。
2019年,重庆市水资源总量497.28亿立方米。年平均降水量1105.5毫米。全年总用水量76.63亿立方米。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26平方千米。
植物资源
重庆市有维管植物153科,640属,6000多种,其丰富程度仅次于
云南、四川而居全国第三,有各类经济植物5000种以上。按其经济用途,可分为药用植物、油脂植物、芳香植物、鞣料植物、染料植物、淀粉及糖料植物、纤维植物、野生观赏植物和野生食用菌等类。重庆市分布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9种,主要有
珙桐、
银杉、
红豆杉、
南方红豆杉、
伯乐树、
水杉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40种,主要有
楠木、香樟、鹅掌楸、连香树、金毛狗等;重庆市重点保护野生植物46种,主要有
荷叶铁线蕨、
巴山冷杉、
崖柏、
缙云黄芩、
金佛山兰等。
重庆市是中国重要的中药材产地之一,大面积山区生长的野生和人工培植的中药材有
黄连、
白术、
金银花、
党参、
贝母、
天麻、
厚朴、黄桕、
杜仲、
元胡、
当归等,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黄连产量居全国第一,是著名的“黄连之乡”。
动物资源
重庆市有600多种动物资源,其中兽类近100种,鸟类300余种,爬行类50余种,两栖类30余种,鱼类100多种。在这些野生动物资源中,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稀有陆生野生动物有50种,属国家一至三级保护的珍稀动物近100。其中,一级保护的野生动物有10种:
黑叶猴、
川金丝猴、
黔金丝猴、
云豹、
豹、
蟒、
黑鹳、
金雕、
玉带海雕、
蜂猴。
矿产资源
重庆市地质构造类型多样,地层发育完整,岩浆活动频繁,成矿条件良好,蕴藏有
黑色金属、
有色金属、
贵金属、
稀有金属、冶金辅助原料、化工原料、能源、建筑材料及其他非金属等多种矿产。至2015年末,重庆市共发现矿产(含亚矿种)68种,占全国已发现矿产(含亚矿种)171种的39.7%;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49种(能源矿产3种,金属矿产12种,非金属矿产34种),占全国查明资源储量矿产(含亚矿种)159种的29.5%。重庆市探明资源储量矿产排全国前10位的有17种,分别是毒重石、
粉石英、陶瓷用砂岩、
铁矾土、水泥配料用泥岩、盐矿、汞、铸型用
砂岩、锶、铝、锰、炼镁
白云岩、
天然气、玻璃用
砂岩、滑石、重晶石、砖瓦用砂岩。
人口
人口数量
抗战期间,大量人口内迁,迁至重庆地区的达100万人。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市区人口突破百万。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战胜利时,人口已达至125万余人。抗战胜利后,随着国民政府还都南京,部分工矿企业、机关学校迁离,重庆人口规模逐步萎缩。但人口仍保持在百万以上,成为当时全国第七大城市。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人口为32054159人。
2022年末,重庆市常住人口3213.34万人,比上年增加0.91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280.32万人。年末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70.96%,比上年末提高0.64个百分点。全年流出市外人口403.53万人,市外流入人口221.45万人。全年人口出生率为5.98‰,死亡率为8.0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11‰。全市常住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2.08,出生婴儿性别比为108.18。
2023年末,重庆市常住人口3191.43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1.91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7.88万人,人口出生率为5.58‰;死亡人口28.5万人,人口死亡率为8.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32‰。
参考资料来源:
民族构成
重庆市是中国唯一辖有
民族自治地方的直辖市,辖4个自治县、1个享受民族自治地方优惠政策的区(黔江区)、14个民族乡。
2012年,重庆市人口以
汉族为主体,此外有
土家族、
苗族、
回族、
满族、
彝族、
壮族、
布依族、
蒙古族、
藏族、
白族、
侗族、
维吾尔族、
朝鲜族、
哈尼族、
傣族、
傈僳族、
佤族、
拉祜族、
水族、
纳西族、
羌族、
仡佬族等55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总数为193万人,其中土家族人口最多,有139.8万人,其次苗族约48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重庆市人口的5.8%。
政治
交通运输
综述
重庆市境内以山地为主,多以丘陵地貌为主要地形,而中心城区又同时毗邻中梁山脉,铜锣山脉和长江,嘉陵江,形成山水相依的独特地形,同时也为重庆独特的交通体系奠定了基础。
重庆市地处中西部地区结合部。也是长江上游地区唯一汇集水、陆、空交通资源的超大型城市,西部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到2030年,建成“三环十八射多联线”高速公路网和“米”字型高铁通道为骨架,“两环十干线多联线”普速铁路为支撑的铁路网,形成以“一干两支六线”航道、“三枢纽五重点八支点”港口为骨架的水运基础网,加快建设江北机场T3B航站楼及第四跑道;全面建成国家综合性铁路枢纽。江北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位居全国“八大”机场之一,以
长江黄金水道、
渝新欧国际铁路等为支撑,构建起航空、铁路、内河港三个交通枢纽。
重庆是定位的全国交通第4极,明确重庆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国家6轴、7廊、8通道的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中,有3轴、2廊、1通道通过重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把重庆打造成为西部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和国际门户枢纽。也是首批
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地区。国家物流枢纽城市,是港口型、陆港型、空港型全国唯一兼具水陆空的物流枢纽。
公路
重庆是国家公路运输枢纽。
2022年,重庆市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4002千米。
重庆市是茅以升桥梁委员会2005年年会认定的中国唯一的“
桥都”。截至2018年底,重庆共建成和在建桥梁有1.4万座,其中城市桥梁2000余座,城市跨江特大桥38座。重庆桥梁创造了17项世界之最,其中有8项是在建时的世界之最,有9项至今保持了世界之最的纪录。
2021年,重庆中心城区新建成通车道路桥梁4座,新建成通车隧道21座。
铁路
主词条:重庆铁路
重庆市是全国性综合铁路枢纽。到2030年,将重庆形成以“米”字型高铁通道为骨架,“两环十干线多联线”普速铁路为支撑的铁路网络,全面建成国家综合性铁路枢纽。构建“三主两辅”客运枢纽体系。“渝新欧”国际集装箱班列实现常态化、一卡通运行,全程开行时间缩短至13天,成为中欧陆上贸易主通道。
2022年6月7日,重庆高铁运营里程突破1000千米。
2022年,重庆市铁路营业里程2781千米。
航空
重庆市拥有“一大四小”五座民用机场,其中,江北机场是国家区域枢纽机场,2021年,重庆江北机场国际航线增至108条,2021年国际货邮吞吐量达到22.1万吨、同比增长46.8%,连续10年领跑西部主要枢纽机场。2021年国务院批复的《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提出,打造国际航空门户枢纽;共建成渝世界级机场群,规划建设重庆新机场。
航运
重庆市是长江上游乃至中国西部最大的内陆港口城市,也是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域内长江、嘉陵江及其支流形成了以重庆市区为中心的长江上游水运网,通航河流达136条。沿江建有万州、涪陵等港口和客货码头数十个,千(万)吨级轮船可终年通航。1926年至1934年,重庆两江沿岸共有渡船码头40个;1935年,先后修建了江北、千厮门、太平门、飞机坝、金紫门、储奇门码头。
截至2016年,重庆“一干两支十线”航道体系和“四枢纽九重点”现代化港口集群建设加快推进,重庆航道里程4472千米,其中四级以上航道1400千米;建成投用全国最大铁公水联运枢纽港(
重庆果园港),龙头港建成开港。2022年7月17日,重庆市政府和四川省政府同意印发《共建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实施方案》。
公共交通
重庆市被交通运输部命名为
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
重庆主城区极富特色的交通设施与地形地貌相结合,成为了具有重庆特色的立体交通,包含
公共汽车、
单轨、地铁、过江索道、扶梯、电梯以及过江
轮渡等,其中,轨道交通和公共汽车是主要的公共交通工具。此外,在重庆路上几乎看不到自行车。
2020年起,重庆对公交车型无法通达狭窄、坡陡、弯急道路的短板,在渝中、南岸、渝北、九龙坡、北碚、大渡口等6区,首批试点投入70辆小型公交,打造18条“小巷公交”线路。
重庆中心城区有两条全国绝无仅有的过江索道:
嘉陵江索道、
长江索道,最早建成时间于1986年。
重庆中心城区有两处作为公共交通使用的自动扶梯和升降式电梯,分别是连接菜园坝和两路口的亚洲第一长扶梯:
皇冠大扶梯;连接凯旋路和较场口的升降式电梯:
凯旋路电梯。
重庆市两江交汇,
轮渡曾经是重庆市民过江的重要交通工具,现在兼具交通出行和旅游观光功能。2020年,重庆有轮渡航线16条,分别是江北嘴、朝天门、弹子石、野猫溪间三角航线12条,年客运量53.6万人次,日均客流量1468人次。2021年末,全市拥有三峡游轮33艘,其中已评五星级游轮24艘,五星级标准7艘(含正申报评定2艘),经济型游轮2艘;经营重庆“两江游”企业3家,共有“两江游”游船8艘。
2022年,重庆市轨道交通营运里程463千米,日均客运量249.98万人次。
截至2023年12月,重庆轨道交通已开通1、2、3、4、5、6、9、10、18号线及环线、国博线、江跳线共12条轨道交通线路,运营里程523千米,覆盖主城全域,最高日客运量416.9万人次。
经济
综述
重庆市经济建设基本形成大农业、大工业、大交通、大流通并存的格局,是西南地区和长江上游地区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开辟
中欧班列(重庆)国际铁路大通道,目前中欧班列(重庆)已成为亚欧之间重要的国际物流陆路运输骨干;并主导发起建设“
陆海新通道”。还有
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
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等战略项目。
2023年,重庆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145.79亿元,比上年增长6.1%。按产业分,第一产业增加值2074.68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11699.14亿元,增长6.5%;第三产业增加值16371.97亿元,增长5.9%。三次产业结构比为6.9:38.8:54.3。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4135元,比上年增长6.4%。民营经济增加值17932.40亿元,增长5.8%,占全市经济总量的59.5%。
2023年,重庆市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下降0.3%,其中,食品价格下降2.5%。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2.2%。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3.0%。农产品生产者价格下降2.5%。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上涨1.1%;二手住宅销售价格下降3.5%。
2024年7月19日消息,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重庆市上半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138.24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1%。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685.55亿元,同比增长3.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886.90亿元,增长7.0%;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8565.79亿元,增长5.8%。
参考资料来源:
2023年,重庆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440.8亿元,比上年增长16.0%。其中,税收收入1476.1亿元,增长16.1%。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304.6亿元,增长8.4%。
第一产业
重庆市农业历史悠久,早在距今2000多年前的巴国时期,已是“土植五谷,牲具六畜”(《华阳国志·巴志》),桑蚕、麻、茶叶等开始种植。重庆耕地面积有162.2万公顷,农用耕地开发度较高,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重庆是中国重要的粮油、柑橘、蚕桑、烟叶、药材、油桐、榨菜、生猪等农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其中,特色农产品有重庆
涪陵榨菜是“世界三大名腌菜”,
奉节脐橙是中国“四大名橙”之一,
梁平柚曾获全国柚类金江杯,是中国“三大名柚”之一,
长寿沙田柚多次被评为“国优水果”。荣昌区是中国著名的种猪基地,其
荣昌猪更为全国三大猪种之首,有“华夏国宝”之称。
重庆市有栽培植物560多类,其中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麦、红薯4大类,尤以
水稻居首。经济作物名优品种主要有油菜、花生、桐子、生漆、茶叶、蚕桑、甘蔗、黄红麻、烟叶等。果树作物主要有柑桔、甜橙、柚、桃、李等,尤以
柑桔最具盛名。饲养动物有60余种,生猪、羊、牛、兔是优势畜种。重庆市有江河鱼类120多种,鱼类养殖遍及各区县,
长寿湖、大洪湖是重庆的鱼类养殖基地。
2023年,重庆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126.37亿元,比上年增长4.7%。全年粮食播种面积3038.90万亩。粮食综合单产360.6公斤/亩,增长3.2%。全年粮食总产量1095.90万吨,比上年增长2.1%。其中,夏粮产量123.95万吨,增长1.3%;秋粮产量971.94万吨,增长2.3%。全年谷物产量765.79万吨,增长1.2%。其中,稻谷产量492.00万吨,增长1.4%;玉米产量258.58万吨,增长0.9%;小麦产量6.24万吨,下降0.5%。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212.22万吨,增长5.1%。年末生猪存栏1173.20万头,下降2.0%;生猪出栏1974.91万头,增长3.7%。全年水产品产量58.89万吨,增长4.0%。
2023年12月11日,根据《国家统计局关于2023年粮食产量数据的公告》,2023年重庆市粮食播种面积2025.9公顷,总产量1095.9万吨,单位面积产量5409.3公斤/公顷。
第二产业
重庆市是中国老工业基地之一和国家重要的
现代制造业基地,形成了全球最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和中国国内最大汽车产业集群,亦形成了装备制造、综合化工、材料、能源和消费品制造等千亿级产业集群,还是全球最大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全球第二大的手机生产基地。
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开埠后,重庆工业大致经历了四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一是开埠通商的萌芽发展期;二是抗战时期大量企业搬迁到重庆的基础培育期;三是依托三线建设布局一批重大项目的巩固发展期;四是直辖以来的快速发展期。
2023年,重庆市实现工业增加值8333.35亿元,比上年增长5.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6%。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8.5%,股份制企业增长7.0%,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3.3%,私营企业增长4.9%。分门类看,采矿业增长9.6%,制造业增长6.4%,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8.1%。
2023年,重庆市规模以上工业中,分产业看,汽车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3%,摩托车产业增长13.1%,电子产业增长0.8%,装备产业增长4.8%,材料产业增长10.3%,消费品产业增长6.4%,能源工业增长9.7%。分行业看,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3.4%,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3.6%,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7.3%,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15.9%,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11.4%,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8.8%,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10.8%,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7.6%,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下降1.4%,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8.4%。
2023年,重庆市建筑业增加值3365.79亿元,比上年增长8.4%。
第三产业
重庆是中国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基地,形成了以农业农村和
金融、商贸物流、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拥有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
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内陆首个
国家级新区—两江新区、以及
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
重庆西永综合保税区、重庆铁路保税物流中心、
重庆南彭公路保税物流中心、
万州保税物流中心,过境72小时内免签,进口整车、水果、肉类、生鲜海产等口岸。
2023年,重庆市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3073.81亿元,比上年增长9.9%;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191.07亿元,增长9.8%;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635.06亿元,增长10.6%;金融业增加值2590.89亿元,增长5.2%;房地产业增加值1605.48亿元,下降2.7%;其他服务业增加值7275.66亿元,增长5.6%。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5874.88亿元,比上年增长8.2%。
2023年,重庆市货物运输总量14.05亿吨,货物运输周转量3917.19亿吨千米。全年内河港口货物吞吐量22342.48万吨,增长8.2%。空港货物吞吐量38.89万吨,下降6.5%。国际标准集装箱吞吐量187.86万标准箱,其中,铁路吞吐量56.11万标准箱,增长18.5%。
2023年,重庆市完成邮政行业寄递业务量18.60亿件,比上年增长20.0%。全年完成邮政函件业务1309.84万件,包裹业务56.09万件,快递业务14.09亿件。全年完成邮政行业业务收入222.70亿元,比上年增长19.1%。全年完成电信业务总量397.98亿元,比上年增长16.9%。全市电话用户4899.97万户,其中,移动电话用户4305.23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为134部/百人。移动互联网用户3655.33万户,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1739.77万户,5G移动电话用户1981.46万户。
2023年,重庆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130.25亿元,比上年增长8.6%。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增长7.9%,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3.1%。按消费类型统计,商品零售额增长6.7%,餐饮收入增长20.6%。在限额以上单位中,粮油、食品类商品零售额比上年增长9.0%,饮料类商品增长2.7%,烟酒类商品增长4.4%,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商品增长8.6%,化妆品类商品增长0.3%,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增长2.4%,中西药品类商品增长7.4%,文化办公用品类商品增长32.9%,家具类商品增长4.3%,通讯器材类商品增长3.9%,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商品下降3.5%,石油及制品类商品增长6.5%,汽车类商品增长8.5%。
2023年,重庆市货物进出口总额7137.39亿元,其中,出口4782.19亿元,进口2355.20亿元。汽车(包括底盘)出口331.68亿元,增长51.9%,其中,电动载人汽车出口37.75亿元,增长1.7倍;摩托车出口162.43亿元,增长16.3%;锂离子蓄电池出口49.69亿元,增长85.2%。全年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6.74亿美元,其中,货币投资6.67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5.5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3.3%;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3.92亿美元,增长26.9%。
2023年末,重庆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53562.75亿元,比上年末增长8.0%,其中,人民币存款余额52613.04亿元,增长9.0%。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56730.17亿元,比上年末增长9.8%,其中,人民币贷款余额55909.32亿元,增长9.7%。全市共有证券公司总部1家,证券营业部198家,证券分公司55家。境内上市公司79家,总股本1072.17亿股,股票总市值10495.89亿元。
2023年,重庆市保费总收入1055.76亿元,其中,财产保险收入244.40亿元,人寿保险收入578.29亿元,健康和意外伤害保险收入233.08亿元。全年赔付各类保险金443.76亿元,其中,财产保险赔付172.97亿元,人寿保险赔付146.22亿元,健康和意外伤害保险赔付124.57亿元。
2023年,重庆市旅游及相关产业实现增加值1206.82亿元,较上年增长13.5%,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4.0%。年末全市拥有国家A级景区294个,其中,5A级景区11个,4A级景区153个。全市重点监测的130家A级景区接待游客1.53亿人次,增长98.9%。接待过夜游客1.03亿人次,增长88.1%。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民国二十八年(1937年)以前,重庆以中等教育为主,普通中学20所,师范及职业学校9所,加上原巴县(巴南区大部)的普通中学、师范及职业学校8所,总共37所。高等院校,重庆只有国立重庆大学和省立教育学院(即今西南大学的前身)两所。1937年国民政府迁都重庆,重庆遂形成以高等教育为主,中等教育次之,初等教育为辅的格局。高等教育方面,先后迁到重庆的大专院校有:
中央大学、中央政治学校(后改为中央政治大学)、
复旦大学、
交通大学、陆军大学、兵工学校、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国立音乐学院、国立江苏医学院、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国立上海医学院、国立医药专科学校、国立中央工业专科学校等。
2023年,重庆市共有成人高校3所,军队院校2所,中等职业学校129所(不含技工校),普通中学1123所,普通小学2567所,幼儿园5514所,特殊教育学校39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63.5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8.72%,初中入学率99.91%,小学入学率99.99%,学前教育毛入园率93.06%。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94.61%。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5.90%。
截至2024年6月,重庆市共有普通高等教育学校73所。
科学技术
民国十九年(1930年)9月,
中国西部科学院在北碚创立,该院由
卢作孚发起,下设生物、理化、地质、农业四个研究所和博物馆,图书馆、兼善学校等单位,从事科学研究及人才培养。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四川中心工业试验所在重庆成立,四川中心农事试验场在
重庆磁器口成立。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中国化学会重庆分会成立。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中国水利工程学会、中国护士学会由南京迁重庆。
2023年末,重庆市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222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12个。市级及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64个,其中,国家级中心10个。新型研发机构179个,其中,高端研发机构82个。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7565家。全年技术市场签订成交合同11281项,成交金额865.1亿元。全年专利授权5.41万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36万件。有效发明专利6.42万件。全市共有有效注册商标86.66万件,比上年增长9.4%。驰名商标162件,地理标志312件。年末全市共有产品检验检测机构88家,其中,国家质检中心19个。现有认证机构13家。法定计量技术机构14个,全年强制检定计量器具562.7万台(件)。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为97.22%。全年修订、制定地方标准(不含工程建设、食品安全)244项。
文化事业
2023年末,重庆市共有博物馆130个,文化馆41个,公共图书馆43个,文化和旅游部门所属艺术表演团体19个。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9.57%,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9.69%。全年生产电视剧1部、电影12部、重点网络影视剧13部、电视动画片275分钟。出版各类报纸13614万份、期刊3315万册、图书13375万册。全市共有国家级综合档案馆40个、市级专业档案馆1个、市级部门档案馆4个。
重庆市是长江上游地区的“会展之都”,拥有“智博会”、“西洽会”、“云计算博览会”、“渝交会”、“汽车工业展”、“西部农交会”等大批展会;重庆先后荣膺“中国节庆名城”、“中国十大影响力会展城市”、“中国最佳会展目的地城市”等称号。
体育事业
2023年,重庆市共有体育场地16.87万个,体育场地面积 8820.16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76平方米,重庆市获全国最高水平比赛奖牌33枚,其中,金牌23枚。
医疗卫生
2023年末,重庆市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3389个,其中,医院86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637个,乡镇卫生院804个,村卫生室9496个。医疗卫生机构实有床位数25.52万张,其中,医院床位18.95万张,乡镇卫生院床位4.59万张。全市共有卫生技术人员27.14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0.23万人,注册护士12.81万人。
2022年4月7日第73个世界卫生日,重庆三甲医院数量增至42家。
社会保障
2023年,重庆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475.36万人,比上年增长3.0%。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174.97万人,比上年增长3.0%。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813.00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329.43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97.8%。生育保险参保人数539.00万人,享受生育保险待遇46.20万人次。工伤保险参保人数754.72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625.15万人。
2023年末,重庆市共有21.06万人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56.75万人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城市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人数7.51万人,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人数10.09万人。全年资助135.7万困难群众参加医疗保险。
脱贫攻坚
2020年2月22日,重庆市的贫困县“清零”。
环境保护
2021年,重庆市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913平方千米,新增减少土壤流失量202万吨,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7万平方千米。
人民生活
2023年,重庆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595元,比上年增长5.4%。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435元,增长4.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820元,增长7.8%。按全市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组,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12108元,中间偏下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21926元,中间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33229元,中间偏上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48593元,高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89271元。
2023年,重庆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6515元,比上年增长4.5%。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1531元,增长3.1%;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7964元,增长7.4%。全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2.6%,比上年下降1.3个百分点,其中,城镇为31.8%,农村为34.9%。
2023年6月1日起,重庆市婚姻登记实行“跨省通办”,不用返回原籍,可以就地办理。
历史文化
综述
重庆市是一座著名的国家历史名城。两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的生息繁衍,到新石器时代已有较稠密的原始村落,分别居住着夷、濮、苴等8个民族。创造了重庆最古老的历史文明。
古时候重庆地域闭塞,道路坎坷,气候湿热,巴渝人在衣食住行娱乐等生活方式与习俗上,又带有自己十分独特的色彩,爽直中带几分鲁莽,热情中带几分狡黠,幽默中带几分土俗,认真中带几分滑稽,闲逸中带几分急躁,宽容中带几分排外。重庆丰富多彩的地方戏剧、曲艺、绘画、手工艺品及群众节令活动等,也颇能反映巴渝风俗民情。
重庆建城3000余年,得名800余年。重庆具有中国山地城市典范、国家战略大后方中心、长江上游商贸中心和开放口岸、中国西南腹地移民城市和交流中心、红岩精神发源地、巴渝文化和三峡文化创造地等六个显著的历史文化价值特色,广泛分布着彰显传统巴渝、明清移民、开埠建市、战时首都、西南大区的特色文化资源。
人文
重庆文化主要属
巴渝文化它起源于
巴文化,是指
巴族和
巴国在历史的发展中所形成的地域性文化。巴渝文化是长江上游最富有鲜明个性的民族文化之一。巴人一直生活在大山大川之间,大自然的熏陶、险恶的环境,练就一种顽强、坚韧和剽悍的性格,因此巴人以勇猛、善战而称。巴渝文化是以重庆为中心的四川盆地东部地区的文化,其内涵不仅限于古代巴国、巴族、巴郡的历史文化,而且包括了从先秦到明清时期的以重庆为中心的广大地区的历史文化。
重庆地域共孕育出了包括巴渝文化、红岩文化、抗战文化、统战文化、移民文化、民族文化等人文历史。
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随着国民政府迁渝,重庆成了中华民国的战时
首都,成为内迁学校的集中地,大批著名的教育家、学者来渝执教,众多文艺界名流也来渝工作定居,诸如
张大千、
胡适、
傅斯年、
林语堂、
钱穆、
梁实秋、
郭沫若、
柳亚子、
马寅初、
陶行知、
梁漱溟、
徐悲鸿、
老舍等,重庆成为了西南地区的文化教育中心。而学府云集的重庆文化区
沙坪坝成为当时大后方著名的“文化坝”。从这里培育出了大批人才,如
丁肇中、
朱光亚、
周光召、
邹家华、茅于轼、
吴敬琏、
丁雪松、王家声等。陪都文化也成为
重庆文化发展史上的一块奠基石。
语言
重庆市域本地居民以讲
重庆话为主,亦称
重庆方言,是指重庆直辖市所属38个区县的人们使用的属于北方方言下属的
西南官话的方言总和。重庆辖区内的语言除重庆方言外,还有
客家方言、湘方言、间方言等汉语方言岛,另外,还有土家语、苗语、彝语等少数民族语言。少数民族和各方言岛的其他方言使用者也主要以重庆方言作为交际语言。重庆方言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独具特色,其语音、词汇与普通话差别较大。狭义的重庆言子,专指重庆人的“展言子儿”,即歇后语或陷语,于谐趣幽默里见智慧。
重庆方言、
渝语,属西南官话。因明代,大量湖南、广东籍居民进入重庆,曾经一度占重庆市区人口的40%以上。重庆郊县依然保留移民的方言岛,渝西有大片
客家话区和老湘语区,所以在语言上,重庆方言较西南官话其他方言硬、直、平。
饮食
重庆市饮食的主要特点是麻、辣,以不拘一格使用各种食材创作新菜见长。重庆亦是
火锅的发源地;2007年3月,重庆市荣获中国烹饪协会授予“中国火锅之都”称号。
川菜重庆菜主要代表菜:
重庆火锅、
江湖菜、
水煮鱼、
回锅肉、
酸菜鱼、
辣子鸡、
泉水鸡、
水煮肉片、老鸭汤、
酸辣粉、
鱼香肉丝、
泡椒肥肠、
粉蒸肉、
烧白、
重庆小面、重庆小吃等。
2024年10月,
文化和旅游部推出“人间有味 自在乡村”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向公众展示乡村的小众美食。其中,重庆共有两条线路上榜,分别是“重庆·金齑玉鲙尝秀山”线路、“重庆·酉阳乡土食尚探秘”线路。“重庆·金齑玉鲙尝秀山”线路为
秀山西街——
洪安边城——
川河盖——
石堤镇。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位于重庆市东南部、武陵山区腹地、渝湘黔三省(市)交汇处,这里山水资源丰裕,人文景观富集,特色美食香飘万里。其中以西街牛肉面、洪安腌菜鱼、川河盖腊猪脚、石堤豆腐鱼、雅江牛杂汤锅、膏田清泉石蛙等美食最为特色;2、“重庆·酉阳乡土食尚探秘”行程路线为:
酉阳桃花源景区——
龚滩度假区——酉水河湾景区。酉阳位于渝、鄂、湘、黔四省(市)接合部,平均海拔800米,有2200多年建县历史,是800多年州府所在地,有600多年土司文化。青山绿水环绕中的酉阳,是一个被美食包裹的世外桃源,每一道佳肴都承载着酉阳的历史与底蕴,是土家族文化精髓的大成之作。拥有土家油粑粑、土家油茶汤、龚滩绿豆粉、龚滩烧白、火炕腊肉等特色美食。
建筑
重庆地域传统民居建筑,经历了干阑式、寺庙式、园林式、西洋式的多个过程。重庆普通民居装饰较少,建筑颜色较为暗淡,形式朴素,空间幽深。民国期间,由于抗战所造成的大量内迁,使得重庆民居中出现了许多西洋式的建筑与园林式的别墅公馆,特别是在市郊地区。
重庆地域建筑共分为五大风貌类型,即明清移民、传统巴渝、开埠建市、抗战陪都、西南大区;以及九大类别,分别是居住建筑、商业建筑、公共服务建筑、宗教及寺庙会馆、工业建筑、军事防御建筑、风景园林建筑、市政水利设施、其他建筑。
吊脚楼是重庆地区建筑的典型代表,其多依山靠河就势而建,呈虎坐形,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干栏应该全部都悬空的,所以称吊脚楼为半干栏式建筑。吊脚楼的主要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重庆中心城区保留的吊脚楼民居群,多数修建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后。中心城区现存
洪崖洞是其主要代表。此外,也广泛分布于石柱县、酉阳龚滩、綦江东溪、江津中山等渝东南地区。
2022年1月28日,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重庆市历史建筑名录,根据公布内容,重庆市总计公布了六批共696个历史建筑。
民俗
重庆市境域风俗主要表现为春节
拜年、正月十五观灯、
清明祭祖、
中秋赏月以及悬酒幌、
赶庙会、坐花轿、
放风筝等民风民俗,涵盖婚丧嫁娶、文娱游戏、鬼神观念、崇拜禁忌、岁时节令、工商交易等各个范畴。
戏曲
重庆地域戏曲文化的代表当属川剧、
秀山花灯、酉阳阳戏等。除此之外,还有梁山灯戏、三峡皮影戏、石柱土戏等。
川剧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的“巴渝歌舞”,至民国初年三庆会集诸腔之大成而同台演出,统称为“川剧”。在长时期的传演中,川剧形成了以演出胡琴腔为主的川西派、以演出高腔戏为主的资阳河派、以演出弹戏为主的川北河派和以演出多种声腔为特色的下川东派四大流派,下川东派以重庆为中心。
工艺
重庆市传统工艺美术涵盖雕刻工艺、漆器工艺、抽纱刺绣工艺、编织工艺、金属工艺、陶瓷工艺、珠宝首饰工艺、花画工艺等。主要代表为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还有梁平木板年画、蜀绣、梁平竹帘、巫溪嫁花、大足石雕、奉节木雕、铜梁龙灯彩扎、荣昌陶器、荣昌折扇、荣昌夏布织造、重庆漆器髹饰等。
音乐
川江号子发端于先秦时代,兴起于清朝中期,是
川江水系船工们驾船劳作时所唱的歌谣。有十种类别和千余首曲目。代表曲目有《十八扯》《八郎回营》《桂姐修书》《魁星楼》《拉纤号子》《捉缆号子》《橹号子》等。石柱土家啰儿调承袭于古代巴人的“
巴渝舞”和“巴人土歌”。代表曲目有《
太阳出来喜洋洋》《长年歌》等。万盛金桥镇是“吹打乐之乡”,金桥吹打源于宋元,盛于明清,为“巴渝十大民间艺术”之一,也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非遗
截至2021年,重庆市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53项,包括民间文学类3项,传统音乐类14项,传统舞蹈类4项,传统戏剧类3项,曲艺类6项,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1项,传统美术类7项,传统技艺类7项,传统医药类4项,民俗类4项。还有市级非遗项目707项,区县级非遗项目3428项。
截至2022年,重庆市拥有1处世界文化遗产(
大足石刻)、2处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涪陵白鹤梁题刻、合川钓鱼城遗址)、2处国家文化公园(长征、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5处国家工业遗产、395处抗战遗址,1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重庆市)、4个市级历史文化名城(江津、合川、万州、荣昌)、23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文物
截至2022年,重庆市拥有6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7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等。
宗教
重庆市主要有
佛教、
道教、
伊斯兰教、
天主教、
基督教五大宗教。截至2015年末,重庆有宗教活动场所548处,宗教院校1所(重庆佛学院);佛教有活动场所279处;道教有活动场所33处;伊斯兰教有清真寺8处;天主教有活动场所66处;基督教活动场所162处。
风景名胜
综述
重庆市拥有山、水、林、泉、瀑、峡、洞等自然景色,共有自然、人文景点300余处,其中有
世界文化遗产1个(大足石刻),
世界自然遗产3个(
重庆武隆喀斯特旅游区、重庆金佛山喀斯特、重庆五里坡),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6个,国家森林公园2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个。
截至2024年2月,全市共有291个A级景区,其中: 5A级12个, 4A级150个, 3A级85个, 2A级43个, 1A级1个。重庆市共有地质公园10座,其中国家级地质公园9座,市级1座。
主要景点
对外交流
领事机构
1876年9月13日,英国以“
滇案”为借口,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中英《
烟台条约》,其中规定英国可向重庆派驻领事。1890年,
英国在渝设立第一个总领事馆。1896年,
法国、
日本、
美国也分别在渝设立总领事馆。1902年,
沙俄在渝建立俄罗斯公馆。1904年,
德国在渝设立
领事馆。
抗战时期,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随着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内迁,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美、苏、英、法、加、新、澳等30余国,先后在渝开设大使馆,此外,还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渝设立外事机构。
截至2024年5月,重庆市经外交部批准外国在渝设立领事机构达10家,居全国第四。
友好城市
重庆市曾获“国际友好城市特别贡献奖”、国际友好城市交流合作奖。2021年4月,国务院批复同意重庆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明确要求“加快建设中西部国际交往中心”;截至2022年7月,重庆市国际友好城市52个,国际友好交流城市112个。重庆拥有全国第一个省级国际传播中心“重庆国际传播中心”。2024年5月22日,重庆与全球37个国家的56个省州市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构建起多方参与、共同获益的国际友城交往新格局。
著名人物
古代到近代
近现代及当代
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