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原始石块或砖石块混合垒起的屋墙上,有着高高隆起的屋脊,屋脊上面是质感蓬松、绷着渔网的奇妙屋顶。这就是极富地方特色的民居——
海草房。当你走进
山东省胶东地区的渔村,就可以看到这些以石为墙,海草为顶,外观古朴厚拙,极具地方特色的宛如童话世界中草屋的
民居。
海草房简介
海草房屋顶用特有的海带
草苫成,堆尖如垛,浅褐色中带着灰白色调,古朴中透着深沉的气质,在胶东半岛近海边缘,曾经存在着大量这样的民居村落,这便是当地渔民叫惯了的“海草房”。
特点介绍
中国邮电部曾经发行过一系列以各地特色民居为主题图案的邮票。在山东民居的邮票上,人们看到的是一处别具一格的屋舍:在原始石块或砖石块混合垒起的屋墙上,有着高高隆起的屋脊,屋脊上面是质感蓬松、绷着渔网的奇妙屋顶。这就是极富地方特色的民居——海草房。当你走进山东的渔村,就可以看到这些以石为墙,海草为顶,外观古朴厚拙,极具地方特色的宛如童话世界中草屋的民居。
分布
海草房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具有
代表性的生态民居之一。它主要分布在我国
胶东半岛的
威海、
烟台、青岛等
沿海地带,特别是荣成地区更为集中。据考证,海草房从秦、汉至宋、金逐步形成并在胶东半岛广流传。到了元、明、清则进入繁荣时期。
现状
在荣成
港西镇巍巍村尚保存20多幢有200多年历史的海草房。而
宁津镇宁津所村的南部地带,还保留着创建于明代的屯田
军户海草房一条街。那些历经无数风雨、长满青苔的海草房屋顶的阴坡面,印证了历史的久远,向人们宣示着海草房的厚重与耐久。
环境
荣成地处沿海,夏季多雨潮湿,冬季多雪寒冷,在这种特殊的
地理位置和
气候条件之下,民居主要考虑冬天保暖避寒,夏天避雨防晒,于是,极具聪明才智的当地居民根据长期的生活中积累起来的独特的建筑经验,以厚石砌墙,用海草晒干后作为材料苫盖屋顶,建造出海草房。
建筑材料
用于建造海草房的“
海草”不是一般的海草,而是生长在5~10米浅海的大叶
海苔等野生藻类。海草生鲜时颜色翠绿,晒干后变为紫褐色,非常柔韧, 当年荣成等地沿海生长着许多这样的海草。海草本身也有好差之分,据介绍,老的海草要比嫩的耐用,而冬、春的海草要比夏天的结实。一年四季海草春荣秋枯,长到一定高度后,遇到大风大浪,海潮就会将其成团的卷向岸边。沿海的人们一般谁家要盖房子了,都会提前到海边收集海草。人们将这些海草打捞上来,晒干整理,等到盖房子时使用。由于生长在大海中的海草含有大量的卤和胶质,用它苫成厚厚的房顶,除了有防虫蛀、防霉烂、不易燃烧的特点外,还具有冬暖夏凉、居住舒适、百年不毁等优点,深得当地居民的喜爱。
盖海草房最关键的步骤就是往屋顶上苫海草了,因此当地人盖房又称“苫房”。苫房的原理其实跟建造瓦房安装
瓦片有相通之处,只不过是用海草从下往上一
层压一层地苫好。海草房苫房绝对是一门手艺,一栋海草房的好坏、使用时间的长短,主要取决于是否海草苫得严密。因为只要屋子不漏水,墙是很难倒的,可以一直住下去。为此,人们一般都请那些代代相传具有经验丰富的“苫匠”来帮助建造海草房。据说苫间海草房要三四个人花上十几天才能搞好。
苫屋顶的材料中除海草外,还掺有一些麦秸。苫房的时候,每苫一层海草要加一层麦秸,这样更加结实,只是因为海草较长,将麦秸全部遮盖住了。为了抵御大风,海草房的屋顶上还要特地覆盖一层更厚的海草,也有个别的再盖上一层瓦,这在当地俗称为“压脊”。因为根据原理,只要最上面一层没有被风吹掉,下面一层压一层,也不会被吹掉的。屋脊的建造左右倾斜为50度角,苫盖的海草最厚处达4米,建造一座海草房所用的海草常常达5000公斤以上。
建筑样式
布局、外观方面
海草房的平面布局与胶东的地理气候条件,以及民俗、生活习惯密切相关。胶东半岛为多山和丘陵地区,沿海的居民多选择阳坡、
面海、地形较平缓的地方建房。由于基地较紧张,村落中海草房屋密度较大,院落狭小,街道较窄。村落多沿山坡
横向展开,呈条状布置。海草房有
三合院、四合院、正厢院等样式。每户农舍多为一进三合院或四合院布局,三合院由北侧的正房、东西两侧的厢房和南侧的院墙组成。四合院其他部分和三合院相同,只是改院墙为倒座(
倒房)。
造型
海草房的造型、颜色传递着丰富的
审美信息,是胶东
建筑艺术的体现。海草房以海草为屋顶材料,以石块(部分辅以
青砖)作墙体。传统的海草房外墙多以大块的天然石头砌成,
石材不追求整齐方正,而是
随园就方。有些讲究的人家还在石块表面雕琢出木叶或元宝纹饰,给人粗犷而不粗糙的感觉。灰褐色的海草苫成50度角的人字
坡形屋顶,厚重而高耸的海草房屋脊高度为普通砖瓦房的两倍,配以黄泥塑就的马鞍式屋脊,在蓝天、碧海、绿树的映衬下愈加显得古朴而稳重。海草房也因此受到许多游客、画家和摄影师的青睐。
材料方面
苫盖
海草屋顶需用草料包括:山草、海草、
麦秸。山草是一种类似
芦苇的植物,具有很强的防水能力。所用海草名为海带草,是一种生长在浅海的野生
藻类,适宜在五到十米深的海域生长,春荣秋枯,晒干后宽约两毫米,十分轻薄柔软,呈褐色。因含有大量的卤和胶质,干海草表面呈现出一些圆点状的银白色物质,胶东人称之“银屑”。海草上有银屑的为佳,银屑多的
海草更为耐腐,冬季大概11月份至1月份的海草银屑最多。
工艺
海草房的屋顶由近似
等边三角形的
木屋架承重,山面为墙体承重。屋架依开间设置,比瓦房要高很多。建造屋顶的最后一道工序是
苫草顶,这也是
技术含量最高的一项工作,且全部依靠手工完成。
海草房顶需要苫四层,最底层是作为起坡草的山草,上面铺设海草,然后是麦秸草,最外面一层是山草、海草、麦草混合物。需要说明的是,质量好的海草不用掺山草,差的要掺。草料从两边
檐部苫起,依次向脊顶叠压铺设,每层仅外露10厘米左右。从房檐下面看,每
层厚约八九公分,向上逐渐加厚,脊部两端的海草苫得高于中央,并向山面做切角处理。最上端屋脊处用加了泥的海草
压顶,使屋脊形成一条明显的曲线。
房顶的坡度越大越便于排水,也更加耐腐。同时,坡越陡需要海草越多,麦草越少。通常情况下,一个房顶需要海草、山草、麦草共计数万斤,一个工匠苫一个海草房顶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在海边或岛上的渔村,渔民们把破旧的
鱼网罩于草顶上,可以起到防风、防鸟、防盗的作用,同时也使海草房更富渔家特色。
生态特性方面
胶东沿海地区,夏季多雨潮湿,冬季多雪寒冷,且风速较大。由于海草屋顶的
整体性较好,层层叠压的海草不用任何粘合、捆绑材料加以固定,也不会被大风吹走。这一点,明显优于传统瓦房屋舍。海草中含有大量的盐分和胶质,
耐久性可达四五十年之久,用它们苫成的厚实房顶,可以防漏
吸潮,持久耐腐,且不易燃烧。同时海草房的进深通常不足4米,海草房的屋顶的
三角形高脊大陡坡
结构设计,不但适应了当地风多雨频的
自然条件,还便于快速排泄雨水,进一步避免了海草的腐烂。一般情况下,海草房40年以上才需要修葺,而普通瓦顶房由于顶部长草或鸟兽筑巢,20年以上就需要修整。综合上述因素,一座海草房的寿命可长达百年,荣成现存海草房中有许多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厚厚的草顶,可以起到很好的
隔热保温作用,墙体所用石料也是很好的热稳定材料。因此,传统的海草房冬暖夏凉,保证了居住的舒适性。
从环保方面看,海草这种天然建筑材料,废弃后不但容易降解,而且不会对环境造成任何污染与破坏。这一点也是砖瓦等建筑材料所不能比拟的。
历史信息
建筑是石头的史书,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本身涵盖了浓郁的
历史信息。威海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距今(2008年)约有2700年,而威海的
民居及其建筑历史要比文字记载的年代更为久远。以草苫顶是人类早期建房较为普遍的做法,早期人类的营建活动大多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历史上威海、荣成一带,浅海域生长的野生海带草十分繁盛,大量成熟的海草被海浪卷上岸滩。当地居民便将这些海草聚拢、晒干,用以苫盖屋顶。由此推断,海带草房古已有之。据有关专家考证,海草房的起源,可以追溯到
新石器时代,不过那时的民居只是简陋的栖身之所,尚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居建筑。秦汉以后到宋金以前,是海草房形成和广为流传的时期,元明清则是海草房的繁荣时期,随着海防不断巩固,居民增多,草房也就发展起来。明清时期胶东广大农村及城镇的普通民房多为草顶房,如
威海卫城许多民房就是以海草为材料苫顶。
胶东沿海传统的海草房,是独具特色的地区传统民居标本。荣成宁津镇涝滩村发现了“元至正二年”的梁木(元至正二年是1342年,迄今已有600年历史了)。巍巍村也出土了石碑,有“元朝大德年间,曲氏祖敬先由今
牟平县徙此定居成村”的记述,可见,此村已有700年历史了。在荣成
宁津镇宁津所村的南部地带,至今(2008年)还保留着创建于明代的屯田军户海草房一条街,那长满青苔的屋顶阴坡,印证了历史的久远,也向世人宣示着百年未动的厚重和耐久。
港西镇巍巍村尚保存二十多幢有二百多年历史的海草房。
旧石墙上的
拴马桩作为过去胶东富裕人家的标准,依然见证着历史。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海草房已改用砖墙建造。渔村现存的海草房大多是代代相传,祖祖辈辈守在这古朴的居室中,特别是一些老人,对冬暖夏凉的海草房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结。一栋房子可以住上几代人,祖祖辈辈传下去。
胶东的海草房,亦如它独具特色的样式和悠久的历史,也蕴涵着丰富的
地域文化,承载着当地人在
建设家园时的风俗习惯、
思维方式、
行为规范、祭祀信仰等。据当地老一辈居民讲,在建海草房之前,要选定基地,择吉日动工。砌墙基时也很有讲究,在地基槽的四个角要压上元宝或象征元宝的东西,叫做“压宝”,以求富裕、吉祥。在这一天,还要煮一锅热腾腾的
饺子吃,饺子也如同元宝一样,充满了吉祥与喜庆。海草房建成后,要举行“支锅”、“祭祀”、“拉席上炕”、“糊窗、
贴窗花、
挂门帘”等一系列活动。所有这些,无不渗透着浓厚的胶东风土人情,有的民俗一直沿袭至今(2008年)。住过海草房的那些老人,提起这些习俗,仍充满了向往。
名字来历
海草房通常有两面的屋顶,也有垒
垛形的三角形屋顶。当冬天
暴风雪溶化后,
雪水可以顺着这个垒垛形的三角形屋顶迅速地向下流去,减轻雪对房子的压力;夏天的雨水可以从这个垒垛三角形上迅速地流下来,不会漏入屋内。为防止大风将房顶上的海草刮跑,朝向大海的那一面通常还罩上渔网,用石块等小件重物作
坠子垂脚。 海草房的墙面一般都用天然石块或砖石混合砌成。显得朴素而别具风味。海草房依地势而建,连靠在一起的海草房,俗称“接山”。“接山”形成的门洞走廊,颇具农家大院特色。海草房的迎门正房一般为3间,山墙上还镶有“
拴马石”。
社会影响
海草房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许多文人墨客不吝笔墨对它进行赞美。中国著名画家
吴冠中在
荣成为海草房写生之后,还留下不少精彩的赞美文字:“那松软的草质感,调和了坚硬的石头,又令房顶略具缓缓的弧线身段。有的人家将废渔网套在草顶上,大概是防风吧,仿佛妇女的发网,却也添几分俏丽。看一眼那渔家院子,立即给你方稳、厚重的感觉。大块石头砌成粗犷的墙,选材时随方就圆,因之墙面纹样规则中还具灵活性,寓朴于美,谱出了方、圆、横、斜、大、小、曲、直石头的
交响乐。
三角形的大山墙,在方形院子的整体基调中画出了丰富的几何形变化,它肩负着房盖上外覆的一层厚厚的草顶。”
知名度
海草房的知名度正在增加,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海草房已经慢慢地退出历史舞台。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随着近海养殖的增多,渔民养的
海带、
海蛎子等用的网拦住了海草。20年来(1988年至2008年),海岸上已经看不见有大量的海草涌上来,现在(2008年)已经基本拣不到海草了。更加上进入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人们的
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外地的生活观念和
建筑形式、特别是城市的居住方式不断向当地渗入,因此,新建的海草房越来越少,原有的旧海草房也大都弃之不用了。相反正在陆续出现一些经改良后仍然保留海草房特点的新式民居。
文明进步带来的喜悦和海草房减少带来的惋惜相互交织在一起,难免令人唏嘘。然而,不管海草房最终的命运如何,给当地的人民带来遮风避雨、并记录着历史的海边民居,终究会留给人们无限的怀念。
特色民居
海草房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生态民居之一。以石为墙,海草为顶,冬暖夏凉,百年不腐,这样的海草房,被认为是最具胶东民居特色的威海老房子。据考证,从宋代开始这里的渔村就开始用海草做房顶,至今(2008年)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被认为是最有原生态和海味的
胶东半岛民居。
在胶东,海草房主要分布在荣成
石岛、俚岛、
成山卫镇、
港西镇等沿海渔村,形成了独特的民居风格。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地的民居建造形式发生了变化,很多海草房被大量的砖瓦房替代,使这种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住宅越来越少。由于海上养殖业的繁荣使浅水表中无法生殖海带草,海草房的原料紧缺。再有,年轻人结婚大都盖起现代味十足的“
小洋楼”,盖海草房也就渐渐成了往日云烟,而许多村庄仅存的一些海草房也因为年久失修而残墙断壁、面目全非。
荣成市港西镇巍巍村是(2008年)海草房存留比较多的一个村庄,上世纪80年代以前,这个村的村民建房几乎都是海草房,现在(2008年)村里还存有20多幢有200多年历史的海草房。但是,90年代以后,村民们建新房都是砖瓦结构,使海草房的景致发生了变化。随着媒体的宣传和报道,巍巍村每年吸引许多游客来参观,使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海草房村受到了世人的关注。巍巍村因大量的年轻人外出学习、打工,一些村民外出搬迁,使村里的许多海草房人走屋空,得不到修缮,造成了许多海草房屋漏和倒塌,使这一胶东独有的历史文化住宅受到了威胁,据村民讲,眼下村里一些比较完好的海草房居住的几乎都是上了年纪的人,由于他们大部分没有能力修补房屋,使这些海草房也面临着失修的问题。
在人们享受现代生活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追求回归自然,这些具有胶东特色富有人
情感的海草房,它虽然饱受风雨的侵蚀,但却依然保持着淳朴和质美,也曾经承载着人间的喜、怒、哀、乐,它既给了居住者温暖,同时也是历史变迁的见证。海草房这一世界为数不多的特殊的建筑物,不但叙说了我们胶东人的勤劳智慧还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具有价值的
文化遗产。后人在观赏海草房并为先人自豪的同时,是否想到保护它?使这些具有浓厚的胶东文化的海草房不要在我们眼前消失,成为我们永远的记忆。 海草房是沿海地区独有的房屋风格,在正常的石制房屋的屋顶,加铺厚薄不一的海草而成。秋天,海带草长老了,遇到风浪叶片就被折断卷到岸边来。风浪愈大,卷到岸边的海草就愈多。村里有计划盖海草房或压屋脊的人家,便在风浪过后,用杈子把海草挑起来,晒干后码成一个个海草垛。苫海草房是个技术活儿,又脏又累,为便于排水,越往上苫,海带草越厚,坡度也就更大。压好的房顶讲究的是个”板平“,年代越久越踏实,板平的房顶背阴便萌出一层绿色的
苔藓,生出株株瓣尖色红的
瓦松,俗称“山老婆指甲”。
海草房房屋利用了海边的独特资源,冬暖夏凉,历经百年风雨依然保持原貌,体现了先人的聪明和智慧。但是,如今(2008年)在长岛,即使是在散存较多的
大黑山岛,海草房也很少有人居住了。一位研究民俗的烟台文化人说,海草披顶的老房,以前在
莱州湾近岸海域也比较多,当地还有“海带趟子”的俗称。
走向衰落
苍黑的屋顶上已经结满斑驳的
苔藓、生出
一簇簇茂盛的
羊胡子草,那碎石或整块整块花岗岩砌成墙体,那屋顶上永不腐烂的海草,依然会把一个外乡人的思绪引向三四百年前。走进胶东乡村,恍若走进一个古风犹存的梦境,或许就是因为那些独一无二的、古朴的海草房吧。如今(2008年),居住在海草房里的居民,更多的是60岁以上的老人。 “住在里面冬暖夏凉,他们已经习惯了。”居民说,越来越多原先住在海边的年轻人已经涌进了城市,即使海草房的历史再悠久,他们似乎也没有些许留恋。即使在村子里居住,他们也宁愿选择宽敞明亮的大瓦房。红砖红瓦的房屋已经悄然替代海草房了。有些明代初叶的海草房已经倒塌了,拆掉了。
专家对海草房的调研,走向对海草房命运的关注。开始从仅仅将文字与镜头定格于海草房的审美意趣,延伸到对海草房历史成因的辨析,对海草房建筑样式、建房习俗的记录,对以海草房为核心的渔业
生产方式、
农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民间俗信、节令习俗、
人生礼仪等胶东传统
海洋文化的全面梳理。开始在地方政府和有关国际国内组织之间奔走呼号,对海草房的现状提出了保护性的建议,要把海草房申报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利用和开发。想尽最大努力把剩余的海草房永远定格。
住在海草房里的人们对此并不以为然。“这些破破烂烂的东西,有什么好看的?”面对专家一次次光顾海草房,他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这样问。
现在(2008年)海草房聚集的海边村落。原来家家户户院落一角存放
柴草的建筑“将军帽”已经所剩无几了。“我们跑了几百里路程,走了几十个村落,只在一个叫作
洼里的村子发现一座保存完好的‘将军帽’。一例用海草覆顶,一例用石头砌墙。”或许,那是他见到的最后一座保存最完好的“将军帽”了。
保护海草房
海草房作为
胶东最具地域特色的建筑样式,是于当地的
自然环境相适应、相协调的结果,是当地的
历史信息、
地理信息、
生存方式、
审美标准、民俗风情等的物化载体,对现存为数不多的海草房予以保护势在必行。在建设现代化城市的进程中,对传统建筑涵盖的信息加以合理利用,还可以创造出新的、涵盖更加丰富信息的媒介样式。
对传统建筑加以保护
对现代化的追求使得
地域性的文化愈来愈多地被削弱、忽视、淡忘,胶东的城镇建立起座座高楼、
别墅,却再也难以看出曾经的地域特色。但是,年代的久远不一定代表落后,海草房传播的媒介信息,对今天(2008年)的
建筑设计仍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这种地域性的
构造样式、功能布局、
空间形态、装饰题材,都显示出一定的
适用性、
经济性以及
美学价值。原始的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可再生、可循环建材的使用传递着生态意义。传承已久的
媒介形态折射出丰富的人文信息。因此,保护海草房,对留存胶东
民俗文化,胶东民居史的研究以及开发利用生态民居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海草房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一些专家、学者及有关部门也开始予以重视。威海博物馆的
李文夫先生经过大量的历史考证,在深入村落取得
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写成《威海民居海草房历史文化研究》这一专著,对海草房的历史现状、建筑特色、居住习俗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描述。有关部门也提出了一些
建设性的建议,例如:将村落现存的海草房设为旅游景点,开办生态民居海草房博物馆等,使这一传统媒介样式被更多受众认知。
荣成市的有关领导建议保留一块让海草自然生长的海域,为海草房的延续提供物质保障。
对传统建筑的继承和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居民的生活的方式也在改变,古老的海
草房虽然冬暖夏凉、百年不腐,但其内部构造也不能满足现代化的需求。因此,对传统建筑媒介的保护需要积极应对、不断创新,对传统媒介进行继承性的发展和利用,发掘出
海草房对今天建筑设计的积极作用,让传统精神和文化成为新式建筑的设计源泉,同时赋予传统建筑媒介以新的生命力。 由
同济大学建筑规划学院和荣成
建筑设计院设计,位于荣成市郊的“北斗山庄”,称得上是对传统海草房继承和发展的典范。天枢居、天权居、玉衡居、开阳居、瑶光居等七座海草房院落按
北斗七星的布局依次排开,用红褐色的花岗岩砌墙,灰褐色的海草苫顶,室内则以高档宾馆标准进行布置,形成一处极富地域情调的现代建筑群。
传统与现代结合形成新的建筑媒介样式,传递着新的信息:地域性建筑固有的风格、文化与现代建筑的
物质需求可以相得益彰,既传承了悠久的地域性建筑精神又适应了时代的要求,并且构成了高质量的艺术景观,实现
经济效益、
生态效益、文化效益的三重发展。新的建筑媒介样式对受众态度也产生着影响,通过与受众的接触,向受众传递着海草房独有的魅力,逐步改变着受众对海草房是落后象征的固有态度。
在建筑的
传播过程中,地域性建筑海草房作为固态的
传播媒介,承载着独特而丰富的地域信息。由于各种噪音的
负面影响,这种传统建筑媒介的现状不容乐观。因此,如何使胶东的海草房长久于世,展现地域建筑特色;如何使传统建筑媒介获得继承性发展,为更多受众认可,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