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鼓
传统乐器
渔鼓又称道筒、竹琴。宋代已出现,是一种流行于湖北、湖南、山东、广西等地区的汉族传统乐器,常用于戏曲表演
历史变迁
渔鼓历史悠久,可以上溯至唐代的“道情”,也就是道士们传道或者化募时所叙述的道家之事和道家之情。他们叙情的方式就是打渔鼓,唱道歌,所以“打渔鼓,唱道歌”是连起来说的,如唐代的《九真》、《承天》(《唐会要》卷三十三)与《踏踏歌》(段常《续仙传》论蓝采和持拍板说唱者)。后来,“道情”为民间艺人所习用,宗教内容便渐趋淡化,改唱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英雄故事,“道情、唱歌”的方式也演变为一种说唱的艺术形式
到了元代,渔鼓已广为传唱,“诸民间子弟,不务生业,辄于城市坊镇,演唱词语,教习杂戏……击渔鼓,惑人集众”(《元史》卷一百五)。明清时期,渔鼓已形成了“有板有眼”的完整唱腔。著名爱国思想家王船山(衡阳人)就作过《愚古词》(愚古即渔鼓)二十七首。作者记有“晓风残月,一板一槌,亦自使逍遥自在”(《船山遗书》第六十四册)之句。从此,渔鼓道情便由宣扬道教出世思想的工具完全过渡为富有娱乐性、知识性的民间说唱艺术。
流派艺术
渔鼓主要分布于湖北天门沔阳、武汉、宜昌,湖南的祁东,安徽界首、太和、颍上临泉阜阳亳州涡阳利辛蒙城以及河南省的沈丘项城周口太康郸城等地。
沔阳渔鼓
沔阳渔鼓湖北四大曲种之一,是湖北省流行最广、群众熟悉和喜爱的曲艺走唱形式。又称道情、道情渔鼓、筒子腔、南话筒。它以浓郁的乡土气息,粗犷、高亢的唱腔,给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中国民间艺术史上颇负盛名。沔阳渔鼓职业艺人代代相传,并有丰富的传统曲目和唱腔,1952年以后,沔阳渔鼓演唱活动遍及湖北全省,1958年定名为湖北渔鼓。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中国音乐词典》载:相传清代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传入沔阳(今湖北省仙桃市)后衍变发展而成。清代嘉庆年间(公元1796—1820年)有著名渔鼓艺人皮思金、皮思银、张洪显、刘泡等四人,民间称之为沔阳渔鼓中的“三根半筒子”。皮氏兄弟大胆对渔鼓筒、简板进行改革,并以渔鼓伴唱皮影戏,形成楚地特色的渔鼓皮影戏。后又产生了“沔阳渔鼓行会”。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前后,沔阳渔鼓皮影戏进入兴盛时期,艺人在道情唱本中加进说词,逐渐形成说用散白、唱用韵文的表现形式。这种散韵相间文体适合演唱中长篇书目。后又产生了“沔阳渔鼓行会”。仙桃市享有‘湖北渔鼓之乡’的美誉。
1911年前后,渔鼓曾与皮影戏合流,常为皮影戏伴唱。沔阳渔鼓演唱的曲目,多是艺人据长篇传奇、小说、宝卷故事改编而成。沔阳渔鼓艺人根据原故事即兴说唱,这种演唱方式称之为“浩水”,而二三渔鼓艺人坐唱的形式,则被称为“打坐唱”。20世纪20年代,沔阳及其周边县市的茶馆、酒楼都有沔阳渔鼓艺人演唱。1931年后,沔阳渔鼓流传到武汉、宜昌沙市黄石鄂城等地,其影响逐步扩大。
至1940年前后,盛行于鄂中江汉平原地区。1952年以后获得进一步发展,除继续为灯影戏伴唱以外,又恢复了独立的说唱形式。1958年,沔阳渔鼓参加全国曲艺会演,皮影艺人龚本槐、胡桃芝演唱的《选车记》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音制成唱片,向全国播放。由于沔阳渔鼓好唱,好听,深受群众喜爱,1958年底,由湖北省音乐协会正式改名为湖北渔鼓,全省各地普遍传唱。
沔阳渔鼓唱腔中的哭灵腔、观音腔、道士腔,据传是道情讲唱道教故事的遗存。另外广泛吸收地方“薅草歌”、“打麦号子”等民间音乐,经过几代艺人的加工改进,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曲调。唱腔丰富优美,旋律性强。沔阳渔鼓有五大音乐唱腔,即:平腔,悲腔、鱼尾腔(又称凤尾腔)、琵琶腔、杂花腔。后经著名渔鼓艺人龚本槐发展创造,又有了新平腔、女平腔、数板、联板等二十几种曲牌。除杂花腔系由不同类型的民歌、小调组成外,其余四种唱腔多为上下句结构,具有板腔特点,偶句尾常用衬词组成的甩腔(也称扣子)。如不用甩腔连续演唱则为滚板或联板。甩腔部分带以对口或众人帮腔的形式演唱。
沔阳渔鼓以唱为主,说白有散白、韵白之分。唱词有七字句,卜字句及由五、五、七、五组成的五七句式三种,四句一番,出番可换韵。也有时夹有三、四字垛句。优美的唱腔、独特的说白,不同的句式,沔阳渔鼓的地方特色显得极为鲜明。
沔阳渔鼓有单口唱、对口唱和唱渔鼓皮影戏三种演唱形式。解放前单口唱的渔鼓艺人大多是沿街乞讨,解放后红白喜事赶酒的艺人也是单口唱。单口表演时,左臂斜抱渔鼓,手执云板(简板),右手拍击筒底皮膜与云板交错应节。单口唱和皮影戏的唱词都是艺人们即兴演唱的,行话叫“浩水”,也叫打水本子。而对口唱的词大多是由作者编写给艺人唱的,称为“死词”。对口唱主要在舞台上表演。一男一女,男演员右手拍渔鼓,左手执简板,女演员用竹筷敲碟子对唱,说唱相间。辅以身段动作表演。演唱优美动听、脍炙人口,而且舞台形象十分生动,进一步丰富了沔阳渔鼓的表演效果和艺术感染力,群众喜闻乐见。唱皮影戏就成了一个戏班子。皮影幔子右方的演唱者称为“上签子”,左方的演唱者称为“下签子”,由上下签子为主唱,后台的武乐师傅拍渔鼓,打击乐、帮腔。新中国成立后,加用二胡、京胡扬琴等乐器进行伴奏演唱。
沔阳渔鼓曲目
沔阳渔鼓积累了丰富的渔鼓曲目,渔鼓艺人保存有300多个案本。取材于传奇、演义小说的剧目有《封神榜》、《并吞六国》、《孙庞斗智》、《三国志》、《隋唐演义》、《西游记》、《薛仁贵征东》、《薛刚反唐》、《罗通扫北》、《五虎平西》、《五虎平南》、《七侠五义》、《杨家将演义》、《武松打店》、《英烈传》等;取材于历史故事的剧目有《昭君和番》、《岳飞传》、《洪秀全》、《乾隆游江南》等;取材于案卷的剧目有《包公案》、《施公案》、《四下河南》、《五美图》等;取材于戏曲故事的剧目有《吴汉杀妻》、《吕蒙正赶斋》、《二度梅》、《孟丽君》、《瓦车棚》等;取材于二十四孝故事的剧目有《一家贤》、《董婆教女》等;取材于民间故事的剧目有《双头驴》、《三门街》、《十三款》等。
祁东渔鼓
祁东渔鼓,是拥有“中国曲艺之乡湖南衡阳市的祁东县的曲艺曲种,“渔鼓”的源头在道教,它原本是身背葫芦、云游五岳的道士、道姑们化斋时唱的劝世、修行歌,后传入民间,成为艺人手中的绝活。随后,道教渔鼓传到了湖南,在衡阳一带广为流传。
历史,祁东渔鼓的历史可追溯至上世纪40年代中叶。一位叫刘贤忠的烧瓦匠捧着一个两尺竹筒拍筒敲打,演唱历朝趣闻和民间俚事,引得老百姓观看。邹祖溪(艺名懂乃积)拜其为师,是祁东渔鼓的创始人。他把祁东渔鼓带入丧堂,又让其走出丧堂,搭台演唱,每每为死者超度亡灵唱完夜歌后,便怀抱渔鼓筒,敲动简板边说边唱,把三皇五帝、才子佳人的故事,从古至今娓娓道来,一直唱到天亮。从此,丧堂成了渔鼓根植的土壤;在1952年中南戏曲观摩会演上,邹祖溪老先生演唱了祁东渔鼓《廖仁福的互助组》,首次把渔鼓带进了大雅之堂。从那以后,“祁东渔鼓”造就了一代又一代艺人,艺人各具风格的唱腔兴旺了渔鼓艺术。如今,祁东县有渔鼓艺人400多人,有60多支演出队伍,活跃在祁东、祁阳等地广大农村、乡镇,祁东渔鼓不但在县内拥有庞大的观众群体,而且传唱到衡阳、郴州永州等市及广东、广西、江西等省。
祁东渔鼓的风格:无本可循、无曲可依,通俗易懂、伸缩自如。
祁东渔鼓的演唱方法:对唱、表演唱、渔鼓小品、戏剧演唱等多种演唱方法。演唱极其灵活,除某些较短的曲段有固定曲词外,长篇均无固定唱本,只有四字一句的“桥路本”,记录故事情节概要,演唱时靠艺人临场发挥,随口编唱,对情节与人物逐一进行深刻细致的描绘,增加浓墨重彩的渲染,以达到预期的艺术效果。演唱方式较为简便,演出者一人多角,进进出出,更换角色,甚至可以从角色中跳出来进入解说状态,使得演出更让观众理解。
舞台语言为“祁东土话”,渔鼓唱腔是由道士腔发展演变而来,因情节变化而派生出“道情”、“正腔”、“悲腔”、“垛板”、“散板”等几种唱腔,按字行腔,字少音多,唱词不同,行腔亦异,唱腔古朴、深沉、优美。近年来,祁东渔鼓大胆汲取祁剧地花鼓祁阳小调的艺术精华,生、旦、净、丑各显本色,唱、拉、念、做随机应变,连服装道具、舞台、布景等都充分运用到渔鼓演出之中。演出作品内容和形式上,不仅有传统的渔鼓大书,还有大量新编的渔鼓小品等等,主要的演奏乐器为“渔鼓筒”,以及二胡,胡琴,月琴,近年来还加入了电声乐等乐器。
代表曲目
《乾隆下江南》、《好丑媳妇》、《玉镯冤》等。
代表人物
刘兴国、邹华春、邹华山、邹昆山等。
沾化渔鼓戏
沾化渔鼓戏发祥于山东沾化县胡家营村,距今已有284年历史。据《沾化县志》《山东艺术志》《中国戏曲志·山东卷》载:1723年(清雍正元年),胡家营村重修道观时,有道士来此说唱,村民学会其腔调,并逐渐予以衍化,把说唱形式的渔鼓搬上舞台化妆演出,遂发展成为行当齐全、文武兼备的渔鼓戏。
渔鼓戏以沾化为中心辐射到周边的无棣阳信惠民、滨城、博兴等县区,山东省东营市及河北黄骅市等沿海一带,渔鼓戏也广为流布。沾化境内胡营村、双陈村、樊桥村、大蔡村、付家村、韩家村以及河北省黄骅市的冯家堡、赵家堡、岐口等村都曾有颇具规模的业余戏班。
渔鼓戏集渔鼓(道情)、地方歌舞、武术和渔民号子于一身,吸纳弋阳腔(高腔)和其他剧种之优长,使其衍化为一个以板式变化体为音乐体制的古老剧种,其主要艺术特征:一、唱腔音乐:1、旋律旋法:在五声调式的框架内,其唱腔旋律以高亢、古朴、明快、跳荡见长,尤以五度、八度至十一度的旋法跳进促成唱腔的极度灵活变化,为其它剧种所少见。2、句式结构:以主要板腔[三句一扣]为标志,这种俗称“三条腿”的句式结构,打破了一般唱词音乐的对称规律,明显区别于其他剧种的上下句式及起承转合式的规整结构。加之结合当地船号形成的“ 一人唱众人合、领合呼应”和“帮、打、唱”三位一体的演唱形式,以及弱拍反强、强拍反弱的锣经,形成了跌宕起伏、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这在戏曲剧种中极为独特。二、表演形式:渔鼓戏以武当派的“福寿长拳南宫靠”之一脉——孙家拳为基础,吸收其他剧种的表演程式,构成了“硬功为实、花架为辅”亦功亦舞的套路,全然有别于其他剧种。
渔鼓戏的重要价值:1、渔鼓戏的板式和演唱形式独树一帜,对研究戏曲音乐宗教音乐的嬗变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2、渔鼓戏“三句一番”、“引腔、腹腔、锁腔”唱词句式结构,与当地民歌如出一辙,加之平起仄落的韵脚别具一格,对探索渔鼓戏古老文化内涵、研究戏剧文学民间文学文学价值提供了鲜活的例证;3、渔鼓戏的唱腔、表演、伴唱、锣经非常独特,不仅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研究价值,也为其他剧种丰富演唱和表演提供了有益的借鉴;4、渔鼓戏遗存着道教文化、异地(山西、河北移民)文化与当地文化的历史血脉,对研究多种文化的融合具有不同于其他的历史价值;5、渔鼓戏剧目始终张扬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抢救保护这一古老剧种,对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重塑民族精神、建立和谐社会,具有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渔鼓戏作为绵延近三百年的稀有剧种,由于历史的原因和改革开放后社会急速变革,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趋向、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以及多元化传媒技术和普及,渔鼓戏的保护、传承面临这前所未有的危机。绝大部分渔鼓戏艺人已经亡故,既是幸存者也大多年逾古稀,渔鼓戏的抢救、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为抢救、挖掘、整理、保护这一古老剧种,使其得以传承和发展,早在1983年至1988年,滨州市戏曲音乐专家王永昌曾先后四次到胡营村,付家村采访渔鼓戏老艺人,积累了大量原始唱腔及口述笔记等可贵资料,为挖掘、整理和研究这一稀有剧种奠定了监视的基础。2006年3月,县文体局又组织有关专家深入胡家营村,将仅存的四位老艺人所能记忆的《高老庄》《二度》《出家》等多个剧目整理完毕,并发现当年的服装、道具、乐器和道观旧址。
在此基础上,为将渔鼓戏进一步继承、创新和发展,沾化县委、县政府把渔鼓戏定为五张县域名片之一,并于2006年5月正式成立了中国 沾化渔鼓戏剧团,复排了部分传统戏,创作排演了新戏《审衙役》《追龙缸》等。同年在第四届中国小戏节上,《审衙役》从40多个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最佳推荐剧目等七项大奖。10月28日,应文化部社会文化司邀请进京演出并获成功。次日在京召开的渔鼓戏研讨会上,与会专家高度评价啦沾化县对渔鼓戏的挖掘保护工作,并对渔鼓戏表现出了浓厚兴趣,对基本创作、音乐创作和演员演技给与了充分肯定。2006年底,沾化县渔鼓戏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剧目
杜鹃花开》《墙角》《枣乡夜曲》
剧团
沾化渔鼓戏剧团的前身是沾化县吕剧团,2006年该团开始挖掘整理沾化独有剧种“沾化渔鼓戏”后,新成立了沾化渔鼓戏剧团。2006年底,沾化渔鼓戏被列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8年6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沾化渔鼓戏的传承与提升,促进了剧团的建设与发展,提升了演出的档次和水平,每年创作演出200多场次,观众达20多万人次。
界首渔鼓
界首渔鼓源于明代,具体年份不详,兴盛于清朝道光年间。1920年左右,是界首渔鼓发展的全盛时期,其影响区域东至安徽太和县阜阳市、蒙城县,西至河南省沈丘县新蔡县郸城县太康县等。
界首渔鼓以演唱为主,夹白为辅,因界首南北狭长又分为南称“高音渔鼓”,北称“低音渔鼓”。所持乐器为打击器,即渔鼓筒子和简板,所演唱曲目多为传统书目,唱腔高亢嘹亮,委婉动听。
界首渔鼓音乐已被收录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安徽分卷中,有关专家称其为“安徽曲艺一枝花”,被誉为颍河流域的“活化石”,具有重要的文化艺术研究价值,是我国曲苑中一朵芬芳郁香的奇葩。
代表人物
苗清臣
《响马传》 、《八马骏》、《大红袍》、《小红袍》、《柳公案》、《包公案》、《隋唐演义》、《岳家将》、《呼家将》、 《杨家将》 、《彭公案》、《济公传》、《封神演义》、《十把穿金扇》、《薛仁贵征东》、《金鞭记》、《三侠五义》等。新曲目有《韩英见娘》、《摔酒壶》、《一家人》等。
乐器特色
乐器制作方法
渔鼓用竹筒制作,筒长65—100厘米,鼓面直径13—14厘米,一端蒙以猪皮、羊皮或油膜(猪膀胱膜)而成。
乐器演奏方法
演奏时,左手竖抱渔鼓,右手击拍鼓面。指法有“击”(四指同时拍击)、“滚”(四指连续交替单击)、“抹”(四指击鼓止音)、“弹”(四指屈指连续交替击弹)等。
简板用竹片制作,长45—65厘米,宽1.7—2厘米,一端向外弯曲,两根为一副。演奏时用左手夹击发音。与渔鼓一起为“渔鼓”、“道情”伴奏。湖南祁东地区的渔鼓则有所不同,它取消了简板,而是在左手中指上绑上一块小板(多为玉石或硬质塑料材质)在怀抱渔鼓的同时击打鼓身,同样达到了简板所起到的效果。
新渔鼓改制
近几年来,改革制成可奏旋律的新渔鼓,称琴鼓,其前身为四川民间曲艺“竹琴”伴奏乐器。由十六根长短不同的毛竹筒构成,筒一端蒙牛皮或羊皮,用竹圈紧固,分两排置于木架上。执竹箭击奏。音域D—f1。上海电影乐团上海音乐学院研制成二十七音定音渔鼓。由苏州民族乐器三厂制作。音位按律吕式排列,音域f—g2。保持了传统渔鼓醇厚、文静的音色。
音乐特色
渔鼓地方特色鲜明,而且唱词结构严谨,文字通俗,语言活泼,人物形象生动。同时加入月琴、云板伴奏,音乐唱腔纯朴、优美,与地方语言音调紧密结合,行腔圆润。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12 11:44
目录
概述
历史变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