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恩
明朝中期大臣
潘恩(1496年4月9日—1582年11月10日),字子仁,初号湛川,后改号笠江,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今上海市黄浦区豫园街道)人,祖籍南直隶常州府宜兴县(今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明朝中期大臣。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弘治九年三月二十六日(1496年4月9日),潘恩出生于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今上海市黄浦区)。潘恩自幼便聪明颖悟,沉稳持重。六岁时,父亲教他四声之法(即古汉语中的平上去入四声),他只用了两天便完全掌握了。稍大一些,他开始学习儒家经典和科举考试的内容,成绩斐然,声名鹊起。后来,他补为县学的博士弟子,每次考试都能出类拔萃。有一次,在府试中他名列第一,并获得了廪生的资格和相应的待遇。当时有位学子本应按例入贡,但正逢丧期刚满,按照规定必须先成为廪生才能入贡。潘恩见他年岁已高,心生怜悯,说:“我何必为一餐饭食而让这位长者感到为难呢?”于是将自己的廪生资格让给了他。
嘉靖元年(1522年),潘恩参加应天府乡试,考中举人,名列第九名。
登科入仕
嘉靖二年(1523年),潘恩考中进士,被任命为祁州知州。祁州每年都需要重新均分赋税,潘恩到任不久,便着手整理户籍册籍,清查弊端,核实隐匿的田产和税收,使得每户都没有隐瞒的田地,每块田地都没有逃避的赋税。他综合考虑新旧情况,使赋税分配上下均衡。祁州的官吏和百姓原本就朴实憨厚,在潘恩审理案件时,往往不用多言便能迅速决断,百姓们无不拍手称快,满意离去。
嘉靖五年(1526年),潘恩改任钧州知州。钧州是徽王朱厚爝的封地,有众多豪门贵族环绕,当地风俗也偏向强横奢侈。然而,当钧州百姓听闻潘恩在祁州的治政名声后,逐渐收敛了嚣张气焰。潘恩则以宽和公正的态度治理钧州,唯独谢绝了任何居中调停、徇私舞弊的行为。钧州百姓对此深感敬佩,甚至流传起这样的说法:“不要相互争斗,要避开潘侯;不要口出恶言,以免愧对太守。(毋相雠,避潘侯;毋甚口,愧太守。)”潘恩在钧州任职时间虽不长,但积蓄储备却成为各城之最。恰逢灾荒,潘恩开仓放粮,赈济百姓,使得钧州没有发生饥荒。
征召入京
嘉靖七年(1528年),潘恩升任南京刑部员外郎。祁州和钧州的官吏百姓都非常怀念他,不停地传唱着歌谣来赞美他,甚至为他建立了遗爱祠来供奉他,并将他与郑国的上卿公孙侨以及汉朝的丞相黄霸并列。潘恩在南京刑部任职一年后,因母亲去世而回家守丧。守丧期满三年后,改任刑部员外郎。
嘉靖十年(1531年),朝廷因潘恩文章水平高,将其派往河南主持乡试,他所选拔的多为名士。当时,潘恩所录取的郭朴刘自强魏尚纯、喻智后来都身居高位,名声和威望不相上下,文章都以典雅著称。
再出地方
嘉靖十二年(1533年)五月,潘恩升为广西按察佥事,负责提督学政。广西地区过去因为地处偏僻且教育落后,所以对学问和礼仪并不熟悉。潘恩上任后,便增设了学校,以启发民智,同时强调教育的核心在于敦本务实,重视学生的器识。当时,靖江王朱邦苎性格骄横,他强行规定国中卫卒的子弟不得成为生员,即使已经成为生员并参加科举考试的,也必须先行贿,否则就会对其父兄施以刑罚。潘恩对此深感不满,他说:“选拔贤才应该不分门第,这样的做法难道是对的吗?”于是,他向王府长史司发文,警告朱邦苎说:“如果再强迫生员行贿才能参加考试,我将上书朝廷弹劾你。”朱邦苎听到这个消息后,感到十分恐惧,于是归还那些被剥夺考试权利的生员的资格。此外,潘恩还曾署理按察司的事务,在这期间,他追捕朱邦苎所藏匿的奸徒,这使得朱邦苎对其更加怀恨。后来,朱邦苎与御史发生争执,并上疏朝廷,首先诬告潘恩。明世宗于是派遣官员前往广西,设立公堂审问潘恩。经过调查,发现潘恩并无任何不法行为,于是朱邦苎被剥夺了俸禄,其国中的臣子也都被定罪。
嘉靖十六年(1537年)十月,潘恩因政绩优异,升任四川布政使司左参议,负责分管川东、川西、川北三道。他每到一处,就督促地方官府减轻并公平地征收徭役赋税,同时察访冤假错案,并依据法理公正处理,,夔州的人民尤其感激他。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四月,潘恩升任山东按察副使,负责巡察海道。当时,他所管辖的登州、莱州遭遇饥荒,粮仓空虚,百姓逃荒迁徙,导致地方治安不稳,诉讼案件频发。潘恩多方设法,鼓励募捐,赈济灾民,开垦荒地。他严格约束下属,布置耳目,百姓因此对他既敬畏又心怀感激。
因事被谪
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九月,御史叶经奉命监试,并将录取名单呈报给明世宗。当时内阁首辅严嵩与叶经之间有矛盾,于是便指使礼部尚书张璧摘取名单中的某些话语,诬陷叶经有讥讽朝廷之意。明世宗大怒,下诏逮捕叶经及负责监试的官员,潘恩也因此受到牵连。当时传言明世宗非常愤怒,且事态难以预料,但潘恩却坦然自若地说:“皇上圣明,怎会忍心因一句话就置人于死地?况且,生死都由天命决定,我怎敢逃避呢?我又有什么可企求的呢?”进入监狱后,潘恩依然保持镇定。后来,潘恩出狱,被贬为广东河源典史。在前往河源途中,他接到朝廷的檄文,命他回家探望父亲,并转任赣州府推官。不久,因父亲去世,潘恩回家守丧。守丧期满,潘恩被补任为福州府推官。不久之后,他又调任南京太仆寺丞,接着再转为南京礼部祠祭郎中。
嘉靖三十年(1551年),潘恩升任江西按察司副使,负责整顿赣州兵备,并兼任岭北道分巡。在赣州任职期间,潘恩为人坦诚,胸怀宽广,喜怒不形于色,操守坚定,不容侵犯。他督率军队讨伐岑冈的叛军时,既勤勉安抚又善用武力,使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潘恩调任浙江左参政,分管杭嘉湖道。潘恩在海盐巡视时,突然遭遇海盗袭击。当时城中并无守军,但潘恩却毫不畏惧,鼓舞士气,坚守在城墙上,毫不懈怠。海盗见状,知道无法攻破城池,便撤退了。当时人们都说:“如果不是潘公在盐官孤城坚守,恐怕城中的百姓早已遭受海盗的残害(盐官孤城,非公在鱼肉矣)。”
担任臬藩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十月,潘恩升为云南按察使。十一月,尚未上任,又被擢升为江西右布政使。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十一月,潘恩升为浙江左布政使。任职期间,他首先革除了赃吏在出纳方面的弊端,使得前来上缴赋税的郡县官员不再有机会从中渔利。他还多次协助上司惩治贪官污吏,深受浙江百姓的称赞。此外,潘恩还曾负责主持科举考试,他所选拔的名士比之前在山东时还要多。后来,他入京朝见明世宗时,与朝廷官员就人才的贤愚进行了激烈的辩论,最终很多人接受了他的观点。
巡抚河南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三月,潘恩升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河南。他一到任,就询问当地父老的疾苦,得知有官员不称职的情况后,便立即发文斥责他们,有的官员因此望风而逃,主动解下官印离职。
当初,徽恭王朱厚爝和他的儿子朱载埨都因为行为不端而臭名昭著。朱厚爝曾借修道之名迷惑明世宗,而此时朱载埨袭封徽王,更是变本加厉,不仅轻率地离开自己的封地,还大肆掠夺良家女子充实后宫,侵占民田,杀害无辜百姓。这些恶行被举报后,明世宗下令交由潘恩处理。潘恩与御史彻查朱载埨的罪行,上奏建议废除他的王爵,请求将他迁徙到皇祖陵附近以示惩罚,同时削减了他们的封国俸禄,并将他们所占有的民田全部归还给百姓。在徽恭王失去王爵后,另一个藩王朱典楧又变得嚣张跋扈,其恶行甚至超过了徽恭王。潘恩首先挫伤他的锐气,剪除他的羽翼,使得他后来因罪获刑,河南的百姓也因此得以安稳。此外,潘恩还曾整顿矿卒,将他们交给副将率领,前往海岛剿灭海盗,并取得了显著的战功。
朝廷重臣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四月,潘恩升为刑部右侍郎。十二月,又升为南京工部尚书。到任后,潘恩在中堂挂上了“敬义”的匾额,并对僚属们说:“在侍奉君主和处理事务时,要时常思考;在面对利益诱惑时,更要深思熟虑。这样,我们就能避免许多错误。”当时,芜湖和龙江两地的税收工作存在严重问题,官员们深陷腐败的泥潭,无法自拔。潘恩便精心挑选了机敏谨慎的官员,与他们共同商讨对策,并制定了统一的规章制度,以确保税收工作公正合理。他务求在不过度剥削百姓的前提下,确保国家的税收收入充足。此外,潘恩还负责督修皇祖陵和孝陵,他勤勉尽责,为朝廷节省了大量的开支。明世宗因此赏赐给他二十锭白银和两套丝织品,以表彰他的功绩。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八月,潘恩被召回京,担任刑部尚书。当时都御史章焕上疏奏事,因在奏章中提到“经略中原”而触犯了明世宗的忌讳,因而遭到逮捕,明世宗下令刑部彻查此事,并打算以诽谤罪处置他。潘恩认为章焕的言辞虽然不当,但他的本意是出于对国家时局的忧虑。同时,巡抚云南的都御史游居敬正计划征讨东川的夷人,为此给当地带来了一些骚扰。他与征南的沐朝弼产生了矛盾,沐朝弼趁机参了他一本,游居敬也因此被捕,并面临擅自兴兵、激起民变的指控。潘恩认为游居敬只是行事方式不合人情世故,但征讨之事是奉旨行事,并非擅自兴兵,而且东川夷人狡猾难驯,不征讨反而可能激起更大的变乱。最终,章焕和游居敬两位官员得以保住性命,只是被远戍边疆,都是潘恩为他们辩护的结果。
嘉靖四十年(1561年)四月,潘恩改任都察院左都御史。他上疏请求辞任这一职务,明世宗不允。后来。潘恩以二品官员的身份任职满三年时,明世宗派遣中涓赏赐给他钞缗、羊和酒,并允许他休假归乡,同时晋升他为资政大夫,追封他的两代祖先,还录用了他的一个儿子进入太学学习。自此之后,潘恩又多次上疏,请求整顿都察院,剔除吏治弊端,减轻百姓困苦。他的奏疏中提出了近二十条切实可行的建议,明世宗对此都表示嘉许,命令有关部门付诸实施。有一次,京城遭遇风霾天气,潘恩上疏自我检讨,请求致仕,但明世宗不允。在与其他官员一同考察庶僚时,潘恩始终坚持公正无私的评议标准,即使权臣严嵩也无法左右潘恩的评判,朝廷风气因此变得肃然。
勒令致仕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潘恩担任廷试读卷官,负责审阅进士的试卷。当时,他的儿子潘允端考中进士后,被授予刑部主事之职,而吏部尚书郭朴是潘恩的门生,将其又改任礼部主事。给事中张益上奏说:“潘允端自从考中进士后,遍访公卿之门,乞求怜悯以求升官,无所不用其极。因此,尚书郭朴为他选择了好的职位来安置他,潘允端本身并无过错。但潘恩身为法纪的首臣,郭朴则掌握着选拔官员的重任,他们一个为儿子选择官职,一个为官员选择好的职位,这样的行为开启了奔竞钻营的风气,对士风和政体有何益处呢?”明世宗得知后下旨:“郭朴因为潘恩父子同在司法部门任职而调任潘允端,并非出于徇私,他应安心供职。潘恩年事已高,命令他退休,潘允端则调任南部任职。”
晚年生活
潘恩致仕归乡后,深居简出,注重修养威严与庄重。他生平没有其他嗜好,唯独酷爱读书,到了晚年这种嗜好更加深厚,几乎从未有一天放下过书本。他广泛阅读,从六经、子史到国家典故,无论是珍贵如金匮石室中的藏书,还是虞初、小黄衣等人所编纂的杂记,都亲手抄录并整理汇总。他的居所虽然简朴,但周围环绕的唯有图书,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潘恩年过八十后,在府邸的西边建造了一座四老堂,堂前疏浚了泉水,种植了竹林,营造出一派山林野趣。每当儿子们在外任职后休假回家探望时,四老堂便充满了欢声笑语。他们身穿金紫色的官服,佩戴着银质的艾草,进进出出,络绎不绝。而在家中,则悬挂着彩色的旗帜,奏响钟鼓,欢宴整日,无有间断。有人将四老堂与洛中的耆英会相提并论,但认为洛中耆英会并非同一姓氏之人聚集,而像陆贾李迁哲这样的贤士则主要是因酒食而相聚,与四老堂相比,显然无法相提并论。潘恩念及自己还有多余的田地,便首先捐出以供祭祀之用,每年还召集宗族之人共同聚餐。同时,他还用这些田地来稍微救济那些贫困和善良的人,而对那些不遵守规矩的人则进行责罚。此外,他还将这些田地的一部分用来帮助里甲应对各种应供之需。潘恩还著有井井有条的家训,这些家训不仅仅是对潘氏家族的规范,更是对世人的教诲。自从潘恩归乡后,每年都有御史前来慰问和举荐他,但明世宗尚未及用就去世了。最后,谢登之温如玉再次以潘恩应诏为由,向明穆宗举荐他。明穆宗考虑到潘恩的年岁已高,特意下诏晋升他一级官职。在此之前,潘恩因明世宗的恩典已经被晋升为资德大夫,而此次又被明穆宗晋升为荣禄大夫。
万历六年(1579年),再次因为明神宗的恩典,有关部门准备了丰厚的礼物和食物来慰问潘恩,这使得当时的人们对他更加尊敬和敬仰。潘恩一向身体强健,没有疾病,而且他还擅长道家养生之术,能够调养精气,甚至能够引导精气逆流至脑部。然而,尽管如此,他仍然觉得自己的身体有所不足。潘恩与一些方士常有往来,他们一起探讨葛洪的学说,认为丹砂可以炼制成仙丹,使人长生不老。人们看到潘恩耳目聪明,步履矫健,都以为他即使不能飞升成仙,也一定能够长生不死。然而,就在这时,潘恩的小儿子都事潘允亮去世了,虽然潘恩尽力克制自己的情绪,但内心仍然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不久之后,他的弟弟也相继去世,这更是让潘恩感到悲痛欲绝。他叹息道:“身体如同四肢,如今已失去其一,我该怎么办呢?难道要让我孤零零地留在这人世间吗?”从那以后,潘恩开始变得恍惚健忘。
卒于故里
万历十年(1582年),潘恩又感染了脾脏疾病,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于十月十六日(11月10日)在家中去世,享年八十七岁。
万历十一年(1583年),巡抚都御史郭思极将这一噩耗上报朝廷,明神宗闻讯后深感震惊与哀悼,特赐两次谕祭,并派遣官员负责葬礼事宜,追赠潘恩为太子少保。随后,明神宗又命翰林官员考察潘恩的生平事迹,赐予他“恭定”的谥号。
主要影响
政治
潘恩历仕四十余年,政绩显著,主要如下:
文学
潘恩的诗歌数量很多,《潘恭定公全集》的二十五卷中,诗歌占了六卷,内容涉及多方面,有羁旅在外对于家乡的思念,对归隐生活的向往,游览的感悟,与友人相交,还有一些其他题材的诗歌;同时,他对于韵律也是颇有研究,从他所撰的《诗韵辑略》一书即知,他的作品也是严格用韵,使用特色的词汇。通过对潘恩作品的研读,认识到潘恩是一个身处朝堂,但却心向归隐的士人形象,追求“吏隐”的境界,与他所崇尚的“中正”也是相符合的,不偏不倚。
潘恩的散文涵盖的范围比较广,体裁众多,有身处朝堂的政治之音,包括关心政事,为官之道以及人才的选用;有退居家中的生活志趣,体悟生活哲理;他的散文中还有很多是为他人所作传记、墓志铭、碑文等内容,塑造了一批批鲜活的人物形象,也反映世人对潘恩的尊敬与敬仰。此外,潘恩的散文在情感、结构、语言上,虽与同时代的优秀文人有相通之处,但仍有属于自己的特色。
历史评价
明世宗朱厚熜:卿老成端肃,风纪重任,特兹简用。(《资政大夫都察院左都御史进阶荣禄大夫赠太子少保谥恭定笠江潘恩行状》引)
俞宪:公平生浑厚和平,诗亦似之。又闻好道习长年之术,则其于词章又直土苴,不必多也。 (《盛明百家诗》)
徐献忠:笠江潘先生闻其风而兴起,自其少时,即性有定养,操节有概,虽处群众遇,纷错应之,未尝有声色,故居乡称君子,临政称贤大夫。其为文即类其行,看容和厚而有典则,盖本于两汉而通于韩子。其诗祖盛唐,充于自得之意,其气视诸子为独平,而浑厚视古昔,其仕达于时,固宜然也。 (《笠江先生集序》)
陆深:文不在兹乎?吾何敢居先达焉。(《资政大夫都察院左都御史进阶荣禄大夫赠太子少保谥恭定笠江潘公行状》引)
张时彻:笠江先生幼负瑰奇,翱翔艺苑,自为诸生,已崭然露头角,迨偕计吏,策大庭,豹文不著,流响四驰,缙绅学士称之曰此熙时之麟凤,而方域之珍琛也。已乃历典州郡,陟降藩臬,驰骛风尘之途,靡有停轨,而讽诵遗编,冥探博讨,如怒求饫,时有所得,则布诸觚牍,宣其胸臆,盖自始仕以至于今,恒孳孳焉。此所谓仕优而学者,非耶?今观其文,蕴藉必本于心得,论撰不诡于圣人,虽光焰溢发,而率由雅驯。其为诗也,型范自然,体裁各适,已深入作者之堂奥矣。推其所畜,施于有政,出以经营藩国,入以黼黻皇猷,将伟烈是建,而令誉无穷,奚啻贲其词章而已哉!(《潘笠江先生集序》)
孙升:吾在铨,诸藩臬之长,未有不通问者,独不能得潘公一刺。(《资政大夫都察院左都御史进阶荣禄大夫赠太子少保谥恭定笠江潘公行状》引)
徐阶:公学自濂洛,行则曾冉,自通籍以至悬车,出入险阻,跋涉万里,蛮烟瘴雨之途,靡所不历。间以微絓婴制,禁都官桁杨之味,靡所不尝。竟能保躬完名,出险就夷,鸿猷懿烈,为贤士大夫所推重。(《资政大夫都察院左都御史进阶荣禄大夫赠太子少保谥恭定笠江潘公行状》引)
陆树声:公长者淳实,居身廉靖,鲜衒饰以暴人耳目,而其中介介不可犯,猥滥请谒者,望风屏迹。一时朝士皆惮服公,以为前后居中执法者,罕公若也。(《资政大夫都察院左都御史进阶荣禄大夫赠太子少保谥恭定笠江潘公行状》引)
王世贞:公为人广额丰下,脩眉秀目,丰度凝雅,渊渟山峙,望之而知其为贵人也。生平无喜愠色,即仓皇迫之,而不能得其蹶步疾辞。与人处,坦夷不设城府,尤不喜为脂。常骫骳,室无杂榻,囊鲜馀刺,以是竟其身。(《资政大夫都察院左都御史进阶荣禄大夫赠太子少保谥恭定笠江潘公行状》)
朱彝尊:公诗凡风雅什、乐府、五言、杂体靡不拟,又与高子业(高叔嗣)、田叔禾(田汝成)相酬和,知其用力深而取友之善也。(《诗话》)
汪森:检饬醇谨,在官三载,未尝见有厉色,诸生乐向之。(《粤西诗载》)
和珅等:恩有器量,其为外吏,竿牍不达京师,立朝能守正。(《大清一统志》)
轶事典故
文畅有法
当初潘恩科举及第时,曾将自己的作品呈献给同乡的陆深审阅。陆深自视甚高,认为自己的文章无人能及,但唯独对潘恩的文章心悦诚服,他对人说:“文章的精髓不就在这里吗?我怎敢自居为前辈呢?”随着潘恩地位的日益尊贵和名声的日益显赫,那些渴望得到他撰写碑文、墓志铭等金石之辞以传世的人络绎不绝。这些人或是为了自身得以名垂青史,或是为了父兄乃至子弟能够光耀门楣,都争相前来请求潘恩撰写。潘恩不忍拂逆他们的意愿,总是尽力撰写,以满足他们的愿望。因此,到了晚年,他的文章数量更加丰富,文笔更加流畅,而且更加有法度。
官慎取予
在任官职期间,潘恩对于接受与给予都非常谨慎。每当任期届满需要交接时,他总是轻装简行,但往往又秘而不宣,说:“我为什么要向别人展示我的廉洁呢?”他内心充满同情与仁慈,总是想方设法为他人提供便利,但当民众推举他时,他却从不居功自傲,说:“我为什么要向别人显示我的恩惠呢?”从他担任藩司、臬司等重要官职,一直到位列八座(指尚书之类的高官),这期间他周围多有权势强横之人,然而在他掌管铸钱局的日子里,人们都说即便没有这些强硬势力的支持,他也能凭借自己的能力胜任工作。
人际关系
主要作品
潘恩一生著述颇丰,有《易经辑义》三卷、《诗经辑说》七卷、《诗韵辑略》五卷、《美芹录》二卷、《祁州志》八卷以及《笠江集》若干卷,这些著作在当时广为流传。
史料索引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1 15:38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