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古代边防军事通讯的重要手段,烽火的燃起是表示国家战事的出现。古代在边境建造的
烽火台,通常台上放置干柴,遇有敌情时则燃火以报警——通过山峰之间的烽火迅速传达讯息;古有周幽王为
褒姒一笑,博烽火戏诸侯而失信于天下,导致
周朝衰败的典故。
烽燧简介
烽燧,军中之耳目,豫备之道,不可阙也。《史记·周本纪》:“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唐
兵部有烽式,尤为详具。今之边塞所置,则颇为简略而易从。
唐李筌所记法制,适与今同。今以唐式录为前,而今法次之,庶参考用焉。唐法:凡边城堠望,每三十里置一烽,须在山岭高峻处。若有山冈隔绝,地形不便,则不限一数,要在烽烽相望。若临边界,则烽火外周筑城障。
凡掌烽火,置帅一人,副一人,每烽置烽子六人,并取谨信有家口者充。副帅往来检校,烽子五人分更刻望视,一人掌送符牒,并二年一代,代且须教新人通解,始得代去。如边境用兵时,更加卫兵五人,兼收烽城。无卫兵,则选乡丁武健者给仗充。
置烽之法:每烽别有土筒四口,筒间火台四具,台上插橛,拟安火矩,各相去二十五步。如山险地狭,下及二十五步,但取应火分明,不须限远近。其
烟筒各高一丈五尺,自半已下,四面各阔一丈二尺;向上,则渐锐狭。造筒,先泥里,后泥表,使不漏烟。筒上著无底
瓦盆盖之,勿令烟出;下有鸟炉灶口,去地三尺,纵横各一尺五寸,着门开闭。
其鸟炉灶门用木为骨,厚泥之,勿令火焰烧及。
其烽筒之外,皆作深堑环绕。在锋贮备之物,要柴藁木材。每岁秋前,别采
艾蒿
茎叶苇条草节,皆要相杂,为枚烟之薪。及置麻蕴火钻狼粪之属,所委(于伪反)积(子赐反)处,亦掘堑环之,防野烧延燎近边者,亦量给弓弩。
用烽火之法:应火炬长八尺,橛上火炬长五尺,并二尺围。干苇作薪,苇上用干草节缚,缚处周回插肥木。
其次炬橛等,在烽每道当蓄一千(或作 十)具以上,于舍下作架积贮,不得雨湿。
其土筒里,常须预着
羊粪郁心火使暖。凡应火土筒,若向东应,筒口西开;若向西应,筒口东开;南北准此。诸烽烟相应时,于土筒旁级上立开盆放烟,合盆灭烟。
其烟看放时,若无事,尽一时;有事,尽一日。若昼放烟,至夜即放火,无事尽一夜。若夜放火,至天晓还续放烟,后烽放讫,前烽不应,烟尽一时,火尽一炬,即差
脚力人走问探知。
失堠或被贼掩捉,其脚力人问者即亦须防虑,且至烽侧遥听,如无消息,唤烽师姓名,若无人应接,先径过向前烽,依式放火。仍录被捉失堠之状,告所在州县勘当。
凡白日放烟,夜放火,先须看筒里至实不错,然后相应时。
将火炬就鸟炉灶口里焚熟成焰,即出为应。一炬火,一人应;二炬火,二人应;三炬火,三人应;四炬火,四人应。若应灭时,将应火炬插鸟炉灶口里,不得火焰出外。
应灭讫,别捉五尺火炬,安着土台橛上。烟相应时,一炉筒烟,一人开闭;二筒烟,二人开闭;三筒烟,三人开闭;四筒烟,四人开闭。
若昼日阴晦雾起,望烟不见,原放之所即差脚力人速告前锋;雾开之处,依式放烟。
如有一烽承两道已上烽者,用骑一人,拟告州县发驿,报烽来之处。
典故
烽火戏诸侯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昏君典故。说的是
西周末代君主周幽王为博得宠姬
褒姒一笑,采纳了大臣
虢石父的建议点燃
烽火台戏弄诸侯,从而失信于诸侯,最终导致亡国殒命的历史典故。
原文
三年,
幽王嬖爱
褒姒。褒姒生子
伯服,幽王欲废太子。太子母
申侯女,而为后。 后幽王得褒姒,爱之,欲废
申后,并去太子宜臼,以褒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周太史伯阳读史记曰:“周亡矣。”昔自
夏后氏之衰也,有二神龙止于夏帝庭而言曰:“余, 曪之二君。”夏帝卜杀之与去之与止之,莫吉。 卜请其漦而藏之,乃吉。于是
布币而策告之,龙而漦在,椟而去之。 夏亡,传此器殷。殷亡,又传此器周。比三代,莫敢发之,至厉王之末,发而观之。漦流于庭,不可除。厉王使妇人裸而噪之。漦化为玄鼋,以入王后宫。后宫之童妾既龀而遭之,既笄而孕,无夫而生子,惧而□之。
宣王之时童女谣曰:“□弧箕服,实亡周国。”于是宣王闻之,有夫妇卖是器者,宣王使执而戮之。逃于道, 而见乡者后宫童妾所□妖子⒀出于路者,闻其
夜啼,哀而收之,夫妇遂亡,礶于褒。褒人有罪,请入童妾所□女子者于王以赎罪。□女子出于褒,是为
褒姒。当幽王三年, 王之后宫见而爱之,生子伯服,竟废
申后及太子,以褒姒为后,伯服为太子。太史伯阳曰:“祸成矣,无可奈何!”
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其后不信,诸侯益亦不至。选自《吕氏春秋卷二十二·慎行论·疑似》
译文
三年(前779),
幽王宠爱
褒姒(sì,似)。褒姒生的儿子叫伯服,幽王想废掉太子。太子的母亲是
申侯的女儿,是幽王的王后。后来幽王得到褒姒,非常宠爱,就想废掉
申后,并把太子宜臼也一块儿废掉,好让褒姒当王后,让伯服做太子。周太史伯阳诵读历史典籍,感慨道:“
周朝就要灭亡啦。”从前还是
夏后氏衰落时候,有两条神龙降落在夏帝的宫廷,说:“我们是
褒国的两个先君。”夏帝不知道是该杀掉它们,还是赶跑他们,还是留住他们,就进行占卜,结果不吉利。又卜占要他们的唾液藏起来,结果才吉利。于是摆设出
币帛祭物,书写
简策,向二龙祷告,二条龙不见了,留下了唾液。
夏王让拿来
木匣子把龙的唾液收藏起来。
夏朝灭亡之后,这个
匣子传到了
殷朝,殷朝灭亡之后,又传到了周朝。连着三代,从来没有人敢把匣子打开。但到
周厉王末年,打开匣子看了。龙的唾液流在殿堂上,怎么也清扫不掉。周厉王命令一群女人,赤身裸体对着唾液大声呼叫。那唾液变成了一只黑色的大蜥蜴,爬进了厉王的后宫。后宫有一个小宫女,六、七岁,刚刚换牙,碰上了那只
大蜥蜴,后到成年时竟然怀孕了,没有丈夫就生下孩子,她非常害怕,就把那孩子扔掉了。在
周宣王的时代,小女孩们唱着这样的儿歌:“山桑弓,箕木袋,灭亡周国的祸害。”宣王听到了这首歌,有一对夫妻正好卖山桑弓和箕木制的箭袋,宣王命人去抓捕他们,想把他们杀掉。夫妇二人逃到大路上,发现了先前被小宫女扔掉的婴孩,听着她在深更半夜里啼哭,非常怜悯,就收留了她。夫妇二人继续往前逃,逃到了
褒国。后来褒国人得罪了周朝,就想把被小宫女扔掉的那个女孩献给厉王,以求赎罪,因为当初这个被扔掉的女孩是褒国献出,所以叫她
褒姒。周幽王三年,幽王到后宫去,一见到这女子就非常喜爱,生下儿子伯服,周幽王五年(公元前777年)竟把
申后和太子都废掉了,让褒姒当了王后,伯服做了太子。太史伯阳感慨地说:“祸乱已经造成了,没有法子可想了!”
褒姒不爱笑,幽王为了让她笑,用了各种办法,褒姒仍然不笑。周幽王设置了
烽火狼烟和大鼓,有敌人来侵犯就点燃烽火。周幽王为了让褒姒笑,点燃了烽火,诸侯见到烽火,全都赶来了,赶到之后,却不见有敌寇,
褒姒于是大笑。幽王为此很高兴,为她多次点燃烽火。从此以后诸侯不再相信烽火的示警,也不再率兵来救援。最终,周国灭亡。
相关故事
周宣王死后,其子
姬宫湦(shēng)继位,是为周幽王(前795年-前771年)。当时周室王畿所处之
关中一带发生大地震,加以连年
旱灾,使民众饥寒交迫、四处流亡,社会动荡不安,国力衰竭。而周幽王是个荒淫无道的昏君,他不思挽救周朝于危亡,奋发图强,反而重用佞臣
虢石父,盘剥百姓,激化了
阶级矛盾;又对外攻伐
西戎而大败。这时,有个大臣名褒珦,劝谏幽王,周幽王非但不听,反而把褒珦关押起来。
褒珦在监狱里被关了三年。
褒国族人千方百计要把褒珦救出来。他们听说周幽王好美色,正下令广征天下美女入宫,就借此机会寻访美女。终于找着了一个非常漂亮的姑娘并将其买下,教其唱歌跳舞,并把她打扮起来,起名为
褒姒,献于
幽王。替褒珦赎罪。
幽王见了褒姒,惊为天人,非常喜爱,马上立她为妃,同时也把褒珦释放了。幽王自得褒姒以后,十分宠幸她,一味过起荒淫奢侈的生活。褒姒虽然生得艳如桃李,却冷若冰霜,自进宫以来从来没有笑过一次,幽王为了博得褒姒的开心一笑,不惜想尽一切办法,可是褒姒终日不笑。为此,幽王竟然悬赏求计,谁能引得褒姒一笑,赏金千两。这时有个佞臣叫
虢石父,替周幽王想了一个主意,提议用
烽火台一试。
烽火本是古代敌寇侵犯时的紧急军事
报警信号。由国都到边镇要塞,沿途都遍设烽火台。西周为了防备
犬戎的侵扰,在
镐京附近的
骊山(在今陕西
临潼东南)一带修筑了20多座烽火台,每隔几里地就是一座。一旦犬戎进袭,首先发现的哨兵立刻在台上点燃烽火,邻近烽火台也相继点火,向附近的诸侯报警。诸侯见了烽火,知道京城告急,天子有难,必须起兵勤王,赶来救驾。虢石父献计令烽火台平白无故点起烽火,招引诸侯前来白跑一趟,以此逗引
褒姒发笑。
昏庸的周幽王采纳了虢石父的建议,马上带着褒姒,由
虢石父陪同登上了骊山
烽火台,命令守兵点燃烽火。一时间,狼烟四起,烽火冲天,各地诸侯一见警报,以为
犬戎打过来了,果然带领本部兵马急速赶来救驾。到了骊山脚下,连一个犬戎兵的影儿也没有,只听到山上一阵阵
奏乐和唱歌的声音,一看是周幽王和褒姒高
坐台上饮酒作乐。周幽王派人告诉他们说,辛苦了大家,这儿没什么事,不过是大王和王妃放烟火取乐,诸侯们始知被戏弄,怀怨而回。
褒姒见千军万马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如同儿戏一般,觉得十分好玩,禁不住嫣然一笑。周幽王大喜,立刻赏虢石父千金。
周幽王为进一步讨褒姒欢心,又罔顾老祖宗的规矩,废黜王后申氏和太子宜臼,册封褒姒为后,褒姒生的儿子伯服为太子,并下令废去王后的父亲
申侯的爵位,还准备出兵攻伐他。申侯得到这个消息,先发制人,联合缯侯及西北
夷族犬戎之兵,于公元前771年进攻
镐京。周幽王听到犬戎进攻的消息,惊慌失措,急忙命令
烽火台点燃烽火。烽火倒是烧起来了,可是诸侯们因上次受了愚弄,这次都不再理会。
烽火台上白天冒着浓烟,夜里火光烛天,可就是没有一个救兵到来。使得周幽王叫苦不迭。镐京守兵本就怨恨周幽王昏庸,不满将领经常克扣粮饷,这时也都不愿效命,犬戎兵一到,便勉强招架了一阵以后,一哄而散,犬戎兵
马蜂拥入城,周幽王带着
褒姒、伯服,仓皇从后门逃出,奔往
骊山。途中,他再次命令点燃烽火。烽烟虽直透九霄,还是不见诸侯救兵前来。
犬戎兵紧紧追逼,周幽王的左右在一路上也纷纷逃散,只剩下一百余人逃进了骊宫。周幽王采纳臣下的意见,命令放火焚烧前宫门,以迷惑犬戎兵,自己则从后宫门逃走。逃不多远,犬戎兵又追了上来,一阵乱杀,只剩下周幽王、褒姒和伯服三人。他们早已被吓得瘫痪在车中。犬戎兵见周幽王穿戴着天子的服饰,知道就是
周天子,就当场将他砍死。又从
褒姒手中抢过太子伯服,一刀将
他杀死,只留下褒姒一人做了俘虏(一说被杀)。至此,西周宣告灭亡。
此时,诸侯们知道犬戎真的打进了镐京,这才联合起来,带着大队人马来救援。犬戎看到诸侯的大军到了,把周朝多少年聚敛起来的宝贝财物一抢而空,纵火退却。
犬戎攻破
镐京,杀死
幽王退走后,
申侯、鲁侯、
许文公等共立原来的太子
姬宜臼为天子,于公元前770年在申(今
河南省
南阳市北)即位,是为
周平王。因镐京已遭战争破坏,而周朝西边大多土地都被
犬戎所占,周平王恐镐京难保,于公元前770年在秦护送下迁都洛邑(今河南
洛阳),在郑、晋辅助下立国。东迁后的周朝。史称
东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