焊接技术就是高温或高压条件下,使用
焊接材料将两块或两块以上的
母材连接成一个整体的操作方法。
发展历史
焊接应用广泛,既可用于金属,也可用于非金属。
焊接技术是随着金属的应用而出现的,古代的焊接方法主要是
铸焊、钎焊和锻焊。中国
商朝制造的
铁刃铜钺,就是铁与铜的铸焊件,其表面铜与铁的
熔合线蜿蜒曲折,接合良好。春秋战国时期曾侯乙墓中的
建鼓铜座上有许多
盘龙,是分段钎焊连接而成的。经分析,所用的与现代
软钎料成分相近。
战国时期制造的刀剑,刀刃为钢,
刀背为
熟铁,一般是经过加热锻焊而成的。据明朝
宋应星所著《
天工开物》一书记载:中国古代将铜和铁一起入炉加热,经锻打制造刀、斧;用
黄泥或筛细的陈久壁土撒在接口上,分段煅焊大型船锚。中世纪,在
叙利亚大马士革也曾用锻焊制造兵器。
古代焊接技术长期停留在铸焊、锻焊和钎焊的水平上,使用的热源都是炉火,温度低、能量不集中,无法用于大截面、长焊缝工件的焊接,只能用以制作装饰品、简单的工具和武器。
19世纪初,英国的戴维斯发现电弧和
氧乙炔焰两种能局部熔化金属的高温热源;1885~1887年,
俄国的别纳尔多斯发明碳极电弧
焊钳;1900年又出现了
铝热焊。
20世纪初,碳极电弧焊和气焊得到应用,同时还出现了薄
药皮焊条电弧焊。电弧比较稳定,
焊接熔池受到
熔渣保护,焊接质量得到提高,使
手工电弧焊进入实用阶段,电弧焊从20年代起成为一种重要的焊接方法。
在此期间,美国的诺布尔利用电弧
电压控制焊条送给速度,制成自动电弧焊机,从而成为焊接机械化、自动化的开端。1930年美国的罗宾诺夫发明使用焊丝和焊剂的
埋弧焊,焊接机械化得到进一步发展。40年代,为适应铝、
镁合金和
合金钢焊接的需要,钨极和
熔化极惰性气体保护焊相继问世。
1951年
苏联的巴顿
电焊研究所创造
电渣焊,成为大厚度工件的高效焊接法。1953年,苏联的柳巴夫斯基等人发明
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促进了
气体保护电弧焊的应用和发展,如出现了
混合气体保护焊、
药芯焊丝气渣
联合保护焊和
自保护电弧焊等。
1957年美国的盖奇发明
等离子弧焊;40年代德国和法国发明的
电子束焊,也在50年代得到实用和进一步发展;60年代又出现
激光焊等离子、电子束和激光焊接方法的出现,标志着高
能量密度熔焊的新发展,大大改善了材料的焊接性,使许多难以用其他方法焊接的材料和结构得以焊接。
其他的焊接技术还有1887年,美国的
汤普森发明
电阻焊,并用于薄板的点焊和
缝焊;缝焊是压焊中最早的半
机械化焊接方法,随着缝焊过程的进行,工件被两滚轮推送前进;二十世纪20年代开始使用
闪光对焊方法焊接棒材和链条。至此电阻焊进入实用阶段。1956年,美国的琼斯发明
超声波焊;苏联的丘季科夫发明
摩擦焊;1959年,美国斯坦福研究所研究成功
爆炸焊;50年代末苏联又制成
真空扩散焊设备。
焊接方法
焊接技术主要应用在金属母材上,常用的有
电弧焊,
氩弧焊,
CO2保护焊,氧气-乙炔焊,
激光焊接,
电渣压力焊等多种,塑料等
非金属材料亦可进行焊接。 金属焊接方法有40种以上,主要分为
熔焊、
压焊和钎焊三大类。熔焊是在焊接过程中将工件接口加热至熔化状态,不加压力完成焊接的方法。熔焊时,热源将待焊两工件接口处迅速加热熔化,形成熔池。熔池随热源向前移动,冷却后形成
连续焊缝而将两工件连接成为一体。
在熔焊过程中,如果大气与高温的熔池
直接接触,大气中的氧就会氧化金属和各种
合金元素。大气中的氮、
水蒸汽等进入熔池,还会在随后冷却过程中在焊缝中形成气孔、夹渣、裂纹等缺陷,恶化焊缝的质量和性能。
压焊是在加压条件下,使两工件在固态下实现原子间结合,又称固态焊接。常用的压焊工艺是
电阻对焊,当电流通过两工件的连接端时,该处因电阻很大而温度上升,当加热至塑性状态时,在
轴向压力作用下连接成为一体。
各种压焊方法的共同特点是在焊接过程中施加压力而不加
填充材料。多数压焊方法如
扩散焊、
高频焊、
冷压焊等都没有熔化过程,因而没有像熔焊那样的有益合金元素烧损,和
有害元素侵入焊缝的问题,从而简化了焊接过程,也改善了焊接安全卫生条件。同时由于加热温度比熔焊低、
加热时间短,因而热影响区小。许多难以用
熔化焊焊接的材料,往往可以用压焊焊成与母材同等强度的优质接头。
钎焊是使用比工件熔点低的金属材料作
钎料,将工件和钎料加热到高于钎料熔点、低于工件熔点的温度,利用液态钎料润湿工件,填充接口间隙并与工件实现原子间的
相互扩散,从而实现焊接的方法。
焊接时形成的连接两个被连接体的接缝称为焊缝。焊缝的两侧在焊接时会受到焊接热作用,而发生组织和性能变化,这一区域被称为热影响区。焊接时因工件材料焊接材料、
焊接电流等不同,焊后在焊缝和热影响区可能产生过热、脆化、淬硬或软化现象,也使焊件性能下降,恶化
焊接性。这就需要调整焊接条件,焊前对焊件接口处预热、焊时保温和
焊后热处理可以改善焊件的焊接质量。
焊接工艺
焊接是一个局部的迅速加热和冷却过程,焊接区由于受到四周工件本体的拘束而不能
自由膨胀和收缩,冷却后在
焊件中便产生
焊接应力和变形。重要产品焊后都需要消除焊接应力,矫正
焊接变形。
现代焊接技术已能焊出无内外缺陷的、
机械性能等于甚至高于被连接体的焊缝。被焊接体在空间的相互位置称为
焊接接头,接头处的强度除受焊缝质量影响外,还与其
几何形状、尺寸、受力情况和
工作条件等有关。接头的基本形式有对接、搭接、
丁字接(正交接)和角接等。
对接接头焊缝的
横截面形状,决定于被焊接体在焊接前的厚度和两接边的
坡口形式。焊接较厚的钢板时,为了焊透而在接边处开出各种形状的坡口,以便较容易地送入焊条或
焊丝。坡口形式有单面施焊的坡口和两面施焊的坡口。选择坡口形式时,除保证焊透外还应考虑施焊方便,填充
金属量少,焊接变形小和坡口加工费用低等因素。
厚度不同的两块钢板对接时,为避免截面急剧变化引起严重的
应力集中,常把较厚的板边逐渐削薄,达到两接边处等厚。对接接头的静强度和
疲劳强度比其他接头高。在交变、
冲击载荷下或在低温
高压容器中工作的联接,常优先采用对接接头的焊接。
搭接接头的焊前准备工作简单,装配方便,焊接变形和
残余应力较小,因而在工地安装接头和不重要的结构上时常采用。一般来说,搭接接头不适于在
交变载荷、
腐蚀介质、高温或低温等条件下工作。
采用
丁字接头和角接头通常是由于结构上的需要。丁字接头上
未焊透的
角焊缝工作特点与搭接接头的角焊缝相似。当焊缝与外力方向垂直时便成为
正面角焊缝,这时焊缝表面形状会引起不同程度的应力集中;焊透的角焊缝受力情况与对接接头相似。
角接头
承载能力低,一般不单独使用,只有在焊透时,或在内外均有角焊缝时才有所改善,多用于封闭形结构的拐角处。焊接产品比铆接件、
铸件和
锻件重量轻,对于
交通运输工具来说可以减轻自重,节约能量。焊接的密封性好,适于制造各类容器。发展联合加工工艺,使焊接与锻造、铸造相结合,可以制成大型、经济合理的
铸焊结构和锻焊结构,
经济效益很高。采用
焊接工艺能有效利用材料,
焊接结构可以在不同部位采用不同性能的材料,充分发挥各种材料的特长,达到经济、优质。焊接已成为
现代工业中一种不可缺少,而且日益重要的加工工艺方法。
在近代的
金属加工中,焊接比铸造、
锻压工艺发展较晚,但
发展速度很快。焊接结构的重量约占钢材产量的45%,铝和
铝合金焊接结构的比重也不断增加。
未来的焊接工艺,一方面要研制新的焊接方法、
焊接设备和
焊接材料,以进一步提高
焊接质量和安全可靠性,如改进现有电弧、
等离子弧、
电子束、激光等焊接能源;运用电子技术和
控制技术,改善电弧的
工艺性能,研制可靠轻巧的电弧跟踪方法。
另一方面要提高焊接机械化和
自动化水平,如焊机实现程序控制、
数字控制;研制从准备工序、焊接到
质量监控全部
过程自动化的专用焊机;在自动焊接生产线上,推广、扩大数控的
焊接机械手和焊接机器人,可以提高焊接生产水平,改善焊接卫生安全条件。
作为一种
工业技术,焊接的出现迎合了金属艺术发展对新工艺手段的需要。而在另一方面,金属在焊接热量作用下所产生的独特美妙的变化也满足了金属艺术对新的艺术表现语言的需求。在今天的金属艺术创作中,焊接可以而且正在
被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语言而着力加以表现。
艺术创造与工艺方法永远是密不可分的。
金属焊接艺术可以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
艺术形式以分支的方式从传统的金属艺术中分离出来,这是因为:
首先,焊接具有艺术性。
焊接可以产生丰富的艺术创作的表现语言。焊接通常是在高温下进行的,而金属在高温下会产生许多美妙丰富的变化:金属
母材会发生
颜色变化和
热变形(即
焊接热影响区);焊丝熔化后会形成一些漂亮的肌理;而
焊接缺陷在焊接艺术中更是经常被应用。焊接缺陷是指焊接过程中,在焊接接头产生的不符合设计或
工艺要求的缺陷。其表现形式主要有
焊接裂纹、气孔、
咬边、未焊透、
未熔合、
夹渣、
焊瘤、塌陷、
凹坑、烧穿、夹杂等。这是个十分有趣的现象:焊接的艺术性通常体现在一些工业焊接的失败操作之中,或者说蕴藏于一些工业焊接极力避免的焊接缺陷之中。
上述种种焊接缺陷的表现形式以及
焊接热影响区,是通过一定规范下的
焊接操作形成的,也只有通过焊接的方式才会产生这些艺术语言。焊接艺术作品的表面效果是其它金属加工工艺无法或者很难实现的,因而说焊接艺术具有独特的艺术性。
选用不同的
金属材料,使用不同的焊接工艺,焊接的艺术性可以在不同的金属艺术形式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金属焊接雕塑
在焊接雕塑作品中,焊缝和割痕不是作为一种技术加工的痕迹被动地存在,而是以一种精彩的、不可或缺的表现语言着力地加以体现的。一件焊接雕塑,粗的焊缝裸露在雕塑表面,各种不规则的切割痕迹也变成了艺术家优美的艺术语言……在很多情况下,由于焊接雕塑所追求的粗糙质朴的风格,金属的锈蚀、瑕疵也大多根据作品的需要特意保留。因此,在焊接雕塑中常常可以感觉到一种非雕琢的、原始的美。
雕塑下部的钢板拼接处的焊缝很粗大,从焊接工艺的
牢固性来看,这显然不仅仅是出于对雕塑结实程度的考虑,在这件雕塑中,下部几条扭曲的焊缝已经作为雕塑整体审美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成为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雕塑整体来看,不论是上半部分的文字造型,还是下半部分的肌理处理,到处有扭曲的焊接痕迹的出现,整个作品达到了整体视觉
语言的统一。
金属焊接壁饰
如果把一幅
壁饰作品看成一幅画的话,画面中的点、线、面、黑、白、灰甚至颜色的处理都可以通过焊接的方法来实现。各种型号、各种材质的
金属丝,应用不同的焊接工艺会在画面上以不同的形式出现。不同金属的颜色不同,
不锈钢的亮银色、铝材的亚银色、碳钢的乌亮色,
钛钢、
青铜、
紫铜、
黄铜……而且就钢材来说,不同的钢材在高温受热时会出现不同的颜色变化,即
焊接热影响区不同。另外,切割也是焊接艺术壁饰创作的方法之一,既可以与焊接结合使用,也可以单独使用,这完全取决于创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对工艺与效果的掌握程度。以上所述的这些方法综合起来,变化的丰富可想而知。
手工
等离子切割的方法,利用切割时电流的热量,使切割边缘产生
热影响区,这样就给亮白色的不锈钢“染”上了一圈略带渐变的色彩。同时,通过对焊接规范的调节,
割枪喷出的强烈气流会在切割钢板熔化的瞬间在切割边缘“吹”起一圈随机形成的肌理,在切割完成金属冷却后,固化为一道美丽的割痕,与中间平坦光亮的
不锈钢板材形成了质感的对比。这种随机效果的形成过程带有一定的
偶然性,但又是在一定的焊接规范下必然产生的现象。
从尺寸的角度考虑,尺寸较大的焊接艺术壁饰可采用半自动CO2
气体保护焊,较小的可采用手工钨极氩弧焊。
焊接安全
焊接事故的诱因
1、焊接切割作业时,尤其是气体切割时,由于使用
压缩空气或氧气流的喷射,使火星、熔珠和铁渣四处飞溅(较大的熔珠和铁渣能飞溅到距操作点5m以外的地方),当作业环境中存在易燃、易爆物品或气体时,就可能会发生火灾和
爆炸事故。
2、在高空焊接切割作业时,对火星所及的范围内的
易燃易爆物品未清理干净,作业人员在
工作过程中乱扔焊条头,作业结束后未认真检查是否留有火种。
3、
气焊、
气割的工作过程中未按规定的要求放置
乙炔发生器,工作前未按要求检查焊(割)炬、橡胶管路和乙炔发生器的
安全装置。
4、气瓶存在制定方面的不足,气瓶的保管充灌、运输、使用等方面存在不足,违反
安全操作规程等。
5、
乙炔、氧气等管道的制定、安装有缺陷,使用中未及时发现和整改其不足。
6、在
焊补燃料容器和管道时,未按要求采取相应措施。在实施置换焊补时,置换不彻底,在实施带压不置换焊补时压力不够致使外部明火导入等。
焊接规范
1、焊接切割作业时,将作业环境10m范围内所有易燃易爆物品清理干净,应注意作业环境的地沟、
下水道内有无
可燃液体和
可燃气体,以及是否有可能泄漏到地沟和下水道内可燃易爆物质,以免由于焊渣、金属火星引起灾害事故。
2、高空焊接切割时,禁止乱扔焊条头,对焊接切割作业下方应进行隔离,作业完毕应做到认真细致的检查,确认无
火灾隐患后方可离开现场。
3、应使用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规程要求的气瓶,在气瓶的贮存、运输、使用等环节应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4、对输送可燃气体和助燃气体的管道应按规定安装、使用和管理,对操作人员和
检查人员应进行专门的安全
技术培训。
5、焊补燃料容器和管道时,应结合实际情况确定焊补方法。实施
置换法时,置换应彻底,工作中应严格控制可燃物质的含影实施带压不置换法时,应按要求保持一定的电压。工作中应严格控制其
含氧量。要加强检测,注意监护,要有安全组织措施。
手工焊接技术
手工焊接是传统的焊接方法,虽然批量电子产品生产已较少采用手工焊接了,但对电子产品的维修、调试中不可避免地还会用到手工焊接。焊接质量的好坏也直接影响到维修效果。手工焊接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技能,在了解一般方法后,要
多练;多实践,才能有较好的焊接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