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牒,中国历代皇族
族谱称为玉牒,唐代已有,宋代每十年
一修,沿及明清。
清代玉牒分满、汉两种文本,自
顺治十三年(1656年)题准,每十年编续一次,自乾隆朝起,玉牒的版本基本固定,即每次纂修两份大玉牒正本与一份小玉牒正本。在清代共编26次,
民国后到1921年又修两次。分帝系,支系等。清代玉牒现存1070册,是中国唯一完整系统保存的皇族族谱,是世界上最庞大的
家谱。
定义
一、古代帝王封禅、郊祀的玉简文书。
《史记·
孝武本纪》:“封泰山下东方,如郊祠泰一之礼。封广丈二尺,高九尺,其下则有玉牒书,书秘。”
唐刘肃《
大唐新语·郊禅》:“开元十三年,
玄宗既封禅,问
贺知章曰:‘
前代帝王何故秘玉牒之文?’知章对曰:‘玉牒本通神明之意,前代帝王所求各异,或祷年算,或求神仙,其事微密,故外人莫知之。’”
宋
王禹偁《单州成武县行宫上梁文》:“祈福不劳藏玉牒,礼天须至用金泥。”
二、记载帝王谱系、历数及政令因革之书,宫廷文献,皇帝家族之谱册。唐代已有,至宋代,每十年
一修。沿及明清。可惜清代以前各王朝玉牒,均未流传于世。清代玉牒是唯一完整系统保存的皇族族谱。
清代每十年续修一次,以帝系为统,长幼为序,存者朱书,死者墨书。宗室记于
黄册,觉罗记于红册,并各有满汉文本。男女分记,各记有宗支、房次、封职、名字、生卒
年月日时、母族姓氏、婚嫁时间、配偶姓氏,宗室、觉
罗中人口变动情况,按上述项目每年造册送
宗人府,以便续修时载入玉牒。自顺治十八年(1661)至清亡后的1921年,共纂修28次。
《
新唐书·百官志三》:“﹝
宗正寺﹞知图谱官一人,修玉牒官一人。”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三:“玉牒修书,始于
大中祥符,至于政宣而极备……编年以纪帝系,而戴其历数及朝廷政令之因革者,为《玉牒》。”
明
何景明《
寄樊国宾》诗:“业绍青缃旧,名沾玉牒香。”
明 孔贞运《明资政大夫兵部尚书节寰袁公(袁可立)墓志铭》:“赐进士及第、柱国光禄大夫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总裁国史玉牒、同知制诰、起居经筵日讲、通家侍生孔贞运顿首拜撰”。
爱新觉罗·溥仪《
我的前半生》第九章:“我曾根据一九三七年修订的‘玉牒’和妹妹弟弟们提供的材料,做过一个统计。”
三、泛指典册、史籍。
《文选·左思
吴都赋》:“鸟策篆素,玉牒石记。”
张铣注:“玉牒、石记,皆典策类也。”
《文选·
张协七命》:“生必耀华名于玉牒,没则勒洪伐于
金册。”李周翰注:“玉牒、金册,并
国史也。”
四、指佛道之书。
晋. 葛洪《
抱朴子·黄白》:“《玉牒记》云:‘天下悠悠,皆可长生也;患于犹豫,故不成耳。’”
隋炀帝《宝台经藏愿文》:“
前佛后佛,谅同金口;即教当教,宁殊玉牒。”
《
云笈七签》卷七:“三元布经皆刻金丹之书,盛以自然云锦之囊,封以三寳神之章,藏于九天之上大有之宫,谓之玉牒金书。”
唐韦应物《
萼绿华歌》:“有一人兮升紫霞,书名玉牒兮 萼绿华。”
背景介绍
中国皇帝的宗谱。清代玉牒记载了自显祖皇帝塔克世以下子孙名谱,其中有婚嫁、生育、继嗣、封爵、授职、升迁、降革及死亡,大体以帝系为统,长幼为序,男女各按宗支、房次等进行排列,规定10年修造一次。
中国从1300多年前的唐代就有了修纂皇室家谱的制度,但兵燹战乱,如今完整保存下来的只剩下清代的皇家族谱――玉牒。清代玉牒从顺治十七年至民国十年,先后修纂了28次。清代皇族按血缘远近分为本支“宗室”(俗称“
黄带子”)和旁支“觉罗”(俗称“
红带子”)。当时规定,凡皇帝家族生儿育女,每3个月上报掌管皇族事务的宗人府一次。玉牒每隔10年修纂一次,活着的人用红笔书写,故去的人用墨笔书写,遇到名字重复的情况,位卑者或年幼者就要改名字。
清代玉牒是
清朝历代皇帝的宗族谱。分满、
汉文两种。该
档案文献系统记录了清朝历代皇族人口及宗法谱系,在清朝皇族人口研究及中国宗谱研究等方面都具有宝贵价值。该文献为清朝官修、皇家档案馆(
皇史宬)的尊藏本。从形制、体积、装裱等方面都堪称世界宗谱之最。
清代玉牒
皇族的族谱称作“玉牒”。我国历代王朝均修玉牒,不过,唯一完整系统地保存的皇族族谱只有清代玉牒。
清代顺治十三年开始,每10年纂修一次玉牒,届时开设
玉牒馆,由皇帝钦定正副总裁,下设总校阅官等。从顺治十八年初次纂修玉牒开始,共修玉牒28次。
清代玉牒的纂修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尊卑观念,并充分反映了封建的纲常伦理,它表现在皇族命名、
排列顺序及编修方法等多方面。
在
封建社会,皇帝享有至高无上的尊严。在宗室玉牒中,以帝系为统,按照辈份为序,每一辈首列皇帝,自近支推及远支。皇帝之名,必须避讳,玉牒中凡出现皇帝名字之处,必用小块黄绫盖住,以表敬重。多数情况
只写皇帝年号或庙号,而不直书皇帝名字。
玉牒最厚的一册达85厘米,重约90公斤。
清代玉牒以
努尔哈赤之父塔克世为本支,称为宗室,入于黄册;以塔克世的
叔伯兄弟为旁支,称为觉罗,入于红册。玉牒以帝系、列祖子孙、列祖女孙三个系统记载皇族繁衍的情况。
编修方法有直格和横格两大类直格玉牒每页画16行竖格,一般1至2格记载一个人名项,反映同一辈宗室觉罗男女的详细情况,原则上每一辈订一册,但也有几代合订的玉牒。皇子还记有封谥等情况。
而有关皇帝的记载尤其详细,通常要占去两三页,除上述各项外,还包括被立为
皇太子年月、即位年月日、谥号、庙号、生母姓氏及其
徽号,以及后妃的晋封情况。
但是并非所有后妃都能载入玉牒内皇帝一栏中。道光十七年以前,后妃生有子女,才准载入玉牒;道光十七年改定,皇后无论有无子女,俱著载入玉牒,
皇贵妃以下生有子女者载入,无子女者概不载入。这样,既体现尊卑有别,也符合“母以子贵”的封建
传统观念。
横格玉牒,其形式为每页画有13行横格,每横格代表一个辈分,辈分最高者写于卷首第一横格,其子孙后裔依辈份递降。皇族女子不载入横格玉牒,只能载入按辈份编修的直格玉牒。
玉牒按册籍大小分为大开本和小开本,大开本为90厘米х45厘米,小开本为54厘米х31厘米。越是后来的朝代,玉牒的页数越多,份量越重。有一册
光绪朝纂修的玉牒厚85厘米,约重90公斤。
纂修
清代玉牒的纂修,在文字上有满汉文之分。清朝前期重要文书,俱用
满文书写,修玉牒也是如此,
顺治、康熙两朝所修玉牒,仅有满文。
雍正元年,增设汉主事二人,于进士内遴选,经皇帝引见后,补授职官。以后每年宗室觉罗子女开列送府时,即以满汉两种文字造入册籍。因此,清代玉牒除少数前期纂修的是满文外,基本上都以满、汉两种文字写成,其格式内容完全一致。嘉庆十二年(1807),嘉庆帝以皇史宬规制太高,应专门尊藏实录、圣训等为由,决定将玉牒移贮于景山寿皇殿。其中,宗室玉牒藏于东室衍庆殿,觉罗玉牒藏于西室绵禧殿。
意义
为研究
人口学提供了精确的数字依据,以清代子女最多的康熙皇帝玄烨来说,他共有皇子35人,皇女20人,但真正活18岁成年者只有皇子20人,皇女8人;5岁前死亡的皇子12人,皇女10人,已成年者也多数死于40多岁的
中年期。寿命在70岁以上者只有皇十二子允祹(79岁)、皇十六子允禄(73岁)、皇二十三子允祁(73岁)。皇女中寿命最长的是第六女格靖
固伦公主,也只活到57岁。
而顺治皇帝情况更糟,8子6女中,8岁前死亡的皇子有4人,皇女5人,皇子寿命最长的当数皇三子玄烨(即康熙皇帝),享年69岁,皇女中只有第二女活到成年,也仅活了33岁。由此可以了解到,当时的
医疗卫生条件水平很低,加之皇族成员的一些
不良生活习惯,其
死亡率是很高的,
平均寿命也不长。清代皇族女子的死亡率较男子更高,平均寿命较男子为短,这和现代社会女子
人均寿命普遍高于男子的现象正相反,很值得研究。
皇帝御览玉牒的礼仪隆重。玉牒修成后,要举行“恭呈御览”的礼仪,请皇帝“御
保和殿受书,御
太和殿受庆贺礼”。仪式隆重复杂,先由
钦天监择良辰吉日,
礼部在
太和门设玉牒香案,宗人府设彩亭,自玉牒馆恭捧玉牒置于彩亭内,行至太和殿,捧置
中和殿案上,展开玉牒,请皇帝升中和殿“恭阅玉牒”。
迎送玉牒的礼仪中,由侍卫
前引后护,另有黄盖、
龙旗、御仗并奏
导迎乐,
文武百官盛朝服跪迎、跪送。礼仪结束,一套玉牒送
皇史宬尊藏,另一套送
宗人府玉牒库暂存,备送
盛京。
历史价值
最后一次修订的清代宗室玉牒多达7000页,其中仅详实记录的宗室男性就有10余万人,从这个角度说,清代玉牒堪称世界上记载最丰富的族谱。
清代玉牒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数量大史料多、有人口繁衍连续完整的记录,特别是
女性人口资料和婚姻资料齐全。正因为如此,在研究清史的中外学者眼里,清代玉牒是一个真正的宝库。此外,清代玉牒用满汉两种文字缮写,装帧华美,书法隽秀,也是极具
审美价值的
珍贵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