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号是指古代
尊崇皇帝、
皇后的称号。皇帝的称号有四种:尊号(徽号)、谥号、
庙号、
年号。在秦末汉初尊号就已经出现了。
词语解释
基本解释
◎尊号zūnhào
[honorific title of an emperor,empress,etc.] 尊崇帝后或其先王及宗庙等的称号
详细解释
(1).尊崇帝后或其先王及宗庙等的称号。
《史记·
秦始皇本纪》:“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 天皇 ,有 地皇 ,有
泰皇 。 泰皇 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追尊
庄襄王 为
太上皇。”
《
汉书·高帝纪下》:“大王功德之著,於后世不宣。昧死再拜上皇帝尊号。”
《南史·后妃传下·梁文献张皇后》:“
天监 元年五月甲辰,追上尊号为皇后。”
(2).自 唐 代起又在帝、后称号之上再加称号。
《旧唐书·则天皇后纪》:“五月,
皇太后加尊号曰 圣母神皇帝 。”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录》卷中:“尊号起於 唐 ,
中宗 称 应天神龙皇帝 ,后
明皇 称 开元神武皇帝 ,自后率如之。”
(3).指即帝位。
《史记·
高祖本纪》:“羣臣皆曰:‘大王起微细,诛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大王不尊号,皆疑不信。臣等以死守之。’”
(4).对人名号的敬称。
《
西游记》第六二回:“国王请 唐僧
四众上
麒麟殿 叙坐。问道:‘圣僧尊号?’ 唐僧 合掌道:‘贫僧俗家姓 陈 ,法名 玄奘 。’”
李劼人 《天魔舞》第一章:“原来你问尊号……我名字叫 长兴 ,草字 洪发 。”
(5).为对人所开店铺的尊称。
如:尊号近来生意必定兴隆。
最新定义
适用范围
尊号,一般用于外交、礼仪、祭祀等。
皇帝的尊号不需避讳,上至
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可以叫。
历史演变
所谓尊号,乃为尊崇帝后为之所上之称号。始于秦代。据《史记·秦始皇纪》有“臣(
王绾、
李斯)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之语。《
汉书·高帝纪下》有云:大王功德之著,于后世不宣,昧死
再上皇帝尊号。”又,嗣位皇帝尊前皇帝为
太上皇,尊前皇后为
皇太后、
太皇太后,亦称上尊号。时至唐代,为皇帝上尊号之风大盛,有生前奉上者,亦有死后追加者。而生前加尊号又有两种情况:一是加于在位之时。如武后称“
圣母神皇,
高宗称天皇,中宗称应天神龙皇帝等便是;到
玄宗时,已成为制度。宋
范祖禹《
唐鉴》有云:“尊号之兴,盖本于开元之际。主骄臣谀,遂以为故事。”明王三聘《
古今事物考》有云:“元宗开元以后,宰相率百官上尊号,以为常制。”生前尊号,玄宗一代先后曾加六次。先天二年(713年)加尊号“开元圣文
神武皇帝”;
天宝元年(742年)加为“开元天宝圣文神武皇帝”。天宝七年(748年)加为“开元天宝圣文神武应道皇帝”;天宝八年(749)再加为“开元天地大宝圣文神武应道皇帝”;天宝十二年(753年)复加为“开元天地大宝圣文神武孝德证道皇帝”。由最初四字加至十四字。此外,皇帝逊位之后,为
太上皇,由继位皇帝为之加尊号,此再举
玄宗之例:
乾元元年(758年),
肃宗上玄宗“太上至道圣皇天帝”之号便是。唐代皇帝多次加尊号,
陆贽于《
奉天论尊号加字状》评论曰:“臣子之心,务崇美号,虽或增盈百,犹恐称述未周。”宋
孙甫《开元神武皇帝尊号》亦云:“古天子之称,曰皇、曰帝王,盖称其德也。秦不顾德之所称,但自务尊极,故称皇帝,然亦未有尊号也。……(唐)高祖、
太宗,各有功德,俱无尊号。高宗徇武后之意,始称天皇,中宗从
韦庶人之欲,乃号应天……是妄自尊大。……明皇以贤继位,祖宗善恶之事,闻见固熟,何故忘高祖、太宗之实德,袭高宗、中宗之虚名。盖臣下谄谀,不守经义,逢君之
过而然也。”
死后加号者,如
玄宗死后,
肃宗于上元二年上尊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此乃玄宗又被称为明皇之缘故。唐代皇帝死后,尊号多有数次追加。如高祖
李渊于贞观九年(635年)甭(崩),先由群臣上尊号为“大武皇帝”;高宗上元元年(674年)又改上尊号为“神尧皇帝”;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年)三上尊号为“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太宗于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崩,百官上尊号为“文皇帝”;高宗上元元年(674年),又上尊号为“文武圣皇帝”,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年),三上尊号为“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唐代以降,帝后尊号字数有增无减。
宣宗时,其尊号已是十八字,即“元圣至明成武献文睿智章仁神聪懿道大孝”皇帝;
宋神宗尊号为二十字,即“体元显道法古立宪帝德王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
明太祖被尊为“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达二十一字。清
乾隆被尊为“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竟多达
二十三字。实际上不难看出,后边一长串亦可以视为谥号。皇后、太后亦可得尊号。
唐宋以后,帝后尊号愈加愈长。这与
中央集权专制制度及皇权日益膨胀联袂而行,息息相关。明、清时代,集权专制登峰造极,皇帝尊号亦叠加成长长一串,大有将世间美好字眼尽收囊中之态势。今人每每观之,常忍俊不禁。
《史记·
秦始皇本纪》二十六年: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
汉书·高帝纪下》五年:大王功德之著,于后世不宣。昧死再拜上皇帝尊号。又嗣位皇帝尊前皇帝为
太上皇,尊前皇后为皇太后、
太皇太后,也称上尊号。唐以后,更在帝后号之上再加称号,如
唐中宗为应天神龙皇帝,
玄宗为
开元神武皇帝。尊号字数可以逐年递增;每逢国有喜庆大典,更要增加尊号字数,以至越增越长。如
唐高宗累上尊号,最后达24字之多。晚清
慈禧于1862年(
同治元年)垂帘听政,上尊号为慈禧。1872年(同治十一年)载淳大婚,加上端佑2字。次年载淳亲政,加上康颐2字。1876年(光绪二年)新君
载湉即位,加上昭豫庄诚4字。1889年(光绪十五年)载湉大婚,加上寿恭2字。同年载湉亲政,加上钦献2字。1894年(光绪二十年)慈禧60寿辰,加上崇熙2字,前后共加为16字。康熙朝,群臣再三请为皇帝上尊号,皆不许,终不受号。尊号为生前所加,谥号为死后所上,也有将生前尊号即作为死后谥号者。
各国尊号
中国
中国尊号一般很长,因为大臣们会尽量把好的词语都往皇帝身上加,尊号一般在皇帝在世之时便开始有群臣
上请,并不断加长。如
唐玄宗的尊号是“开元天地天宝圣文神武孝德应道皇帝”,
宋太祖为“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太后相应的也有类似的号,名为徽号。由于尊号太长,所以平民百姓很少称呼皇帝的尊号。
世间初时常以谥号称皇帝。谥号是帝王死后所上,据《史记·谥法解》:“经天纬地曰文,威强睿德曰武,乱而不损曰灵,好内远礼曰炀。”由此可见后世对于历史上帝王的评判。如
汉武帝、
汉灵帝、
隋炀帝之类即是称谥号。但后期谥号也越发冗长而失其本,如努尔哈赤的谥号为:“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
高皇帝”。这般的长度也是不能再为平常人记住的了。所以也就逐渐由称谥号改为称庙号。
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宗庙中的称号。庙号在较古的年代是由严格的规定的,必须是有重大贡献才配享有庙号,比如在汉代,庙号是非有大功大德者不能拥有。只有少数几个皇帝能够称得上“宗”、“祖”,而“宗”、“祖”就是常见的庙号了。不过到了后世,人们不再如以前一般恪守规定,所以几乎后世的皇帝几乎都有庙号,比如唐代诸帝,除了高祖之外,无帝不“宗”。由于庙号相对简洁,所以后世大都称庙号。
世间还有以陵号称皇帝的习惯,也即以皇帝所葬的陵墓的名称来称皇帝,比如“
茂陵”就常指汉武帝。唐代诗人
李贺曾有诗云“茂陵刘郎秋风客”。
有关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的工具书,有清代
沈炳震编《
廿一史四谱》、清
陆费墀编《历代帝王庙谥年讳谱》、清刘长华编《
历代名臣谥法汇考》及各种“
中国历史纪年表”等。
朝鲜
李氏朝鲜采用与中国相似的尊号系统,为在世的国王、
王妃、
王大妃和
大王大妃上尊号,例如
世宗为太宗
元敬王后闵氏上尊号厚德,成宗为睿宗
安顺王后上尊号仁惠,宣祖为王妃上尊号章圣等等。英祖在位时尊号为至行纯德英谟毅烈章义弘伦光仁敦禧体天建极圣功神化大成广运开泰基永尧明舜哲乾健坤宁主上殿下。哲宗在世时的尊号是熙伦正极粹德纯圣主上殿下,因此朝鲜和中国又称其为“熙伦王”。高宗在位时的尊号为统天隆运肇极敦伦正圣光义明功大德尧峻舜徽禹谟汤敬应命立纪至化神烈主上殿下。
日本
日本一般称在位的君主为“
今上天皇”,尊号多被用于称呼
皇太后、
皇后和
皇太子,如万事皇太子(
大正天皇)、
英照皇太后(孝明天皇皇后)、昭宪皇后(
明治天皇皇后)、
贞明皇后(大正天皇皇后)、
香淳皇后(
昭和天皇皇后)等。需要说明的是,与天皇使用年号作为谥号相似,皇后也多以尊号为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