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垿(1857-1933),
书法家。字爵生、觉生,号杏村、杏坊,晚号昌阳寄叟。山东
莱阳蚬子湾王氏人。翰林
王兰升次子,资秉绝伦,文辞壮丽。光绪己卯年举于乡(1879年中举人)
光绪十五年(1889年)己丑科
进士,改
庶吉士,授检讨,兄长塾庚寅进士,同官翰林,一时有郊祁之目(宋代宋郊、宋祁同时中进士,做显官,后称兄弟并美为郊祁)。历充国史馆协修、文渊阁校理。甲午大考二等。
詹事府、
右春坊右赞善,因他在1894年大考
翰詹时得第二名,一年后转
左春坊左赞善,以后又升为右春坊
中允、
翰林院侍讲学士。充
日讲起居注官。
王垿有扎实的书法功底,少年曾得父授,勤习隶、行、楷书。在京又拜同乡光绪二年状元
曹鸿勋为师,入室学习书法。王垿是清末创新派之一,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将
汉隶及魏、晋、唐之名碑、帖融会贯通,终于形成雅俗共赏、形体长方的正行书,亦称“垿体”。
王垿,村乡党称其为“二翰林”以区别于兄,族堂号为“敦睦堂”,蚬子湾有四大支系,与垿不是同一支系。垿系庶出,母不详,兰升侍姬,怀孕后为主母遣,后垿生,及长,垿始归宗,受教于家塾,后成名,居住于莱阳城里大寺街,时大寺街皆乡仕宦,族有孀妇某氏为伯所卖,夜去莱城告诉垿,垿即令人捕,孀妇伯即去关东,终生不敢返乡矣。
辛亥革命爆发后,由于社会较为动荡,天津、青岛这些外国人的
租界便成为逊清遗老们躲避战乱、颐养天年的好去处。末代皇帝
溥仪后来去了天津,王垿也早早来到了青岛。除了王垿之外,
军机大臣吴郁生、
恭亲王溥伟、
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校长
刘廷琛、变法失败的
康有为等也都先后定居青岛。与那些逊清遗老不同的是,定居青岛后的王垿从不过问政事,甚至顶住压力拒绝了
袁世凯的邀请,作为一名富有远见卓是的政治人物,王垿的内心是矛盾的,既有对
清朝灭亡的惋惜与无奈,也隐约预见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时代终将不可避免地到来,因此,他整日纵情于山水、寓乐于书法。这体现出一个政治家的智慧与无奈。
庚子
拳匪难作,辅臣昏眇,亲贵称太后旨(当时迎合
慈禧太后的愚痴),猖狂扇乱。袁、许诸公以直谏被戮(吏部侍郎
许景澄、太常寺卿
袁昶冤死,见百度词条),公发愤忧悲,复抗疏极论其事。疏成,为某公所抑,(阻拦)。且语公曰:“东市朝衣,吾已哭数日,诚不忍见吾子再撄奇祸(我不忍心看见你再遭受祸害),大难方殷(盛),尚望韬敛锋锷,(韬光养晦,收敛锋芒)为邦国自惜”。公感其语诚,置未上,而意殊郁郁。
若王公耿直之为得行,为吾邑又添一左懋第哉?国恩养士,抗疏震廷,
蔡东藩评曰:许侍郎、袁京卿二人,名臣也,以忠谏而致祸,同罹惨刑。丹心未泯,碧血长埋。谁为为之,以至于此!王公系忠臣文士,国家存亡之秋,不必捐躯,况汉士以为岳武穆之对敌哉?
“有匾皆书垿,无腔不学谭。”这是上世纪初京城广为流传的一句话。“垿”当然是指王垿,“谭”便是京剧大师
谭鑫培。王垿不仅是官居二品的朝中大员、“山东京官领袖”,更是名动朝野的书法家。王垿的书法,和谭鑫培的唱腔一样,当时非常流行,受人追捧。京城的
银号、钱庄、
酒楼、
茶馆、绸缎布店、洋广杂货,所挂的
牌匾、对联多出自王垿之手,众商家对王垿的字可谓趋之若鹜:北京西单
天源酱园有四幅条屏“天高地厚千年业,源远流长万载基,酱佐盐梅调鼎鼐,园临长安胜蓬莱”就是王垿写的,可惜被毁;老北京的绸缎庄
瑞蚨祥、天津绸缎庄
谦祥益的匾牌,也都出自王垿笔下。定居青岛后,求书者更多,所书匾额远胜于在京为官之时。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岛城商家有求书匾额者,王垿无不欣然应之,故青岛商号之牌匾多出自他的手笔。王垿在
崂山的刻石众多,其中“
明霞洞”和
天后宫“有求必应”两块匾额尚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