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模式是对人类健康与疾病的特点和本质的哲学概括,是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时期和医学科学
发展阶段,认识和解决医学与
健康问题的思考。医学模式的核心是医学观,主要研究医学的属性、职能、结构和发展规律。古代主要是神明模式和
自然哲学模式,建立了中国
阴阳五行学病理学说,到后来依次经历机械唯物论医学模式、
生物医学模式以及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现代医学起源于生物医学模式,从纯生物学角度研究宿主、环境和病因三大因素的
动态平衡。随着人类
社会发展和
疾病谱的变化,人们逐渐认识到原有医学模式的不足,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现代医学开拓了广阔的空间,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拓展了医学的境界。强调关心病人,关注社会,注重技术与服务的共同提高。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与
中国传统医学有趋于一致之处。提示了现代医学的发展方向。
医学的进展越来越快,在职医生也要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因而医院不仅要承担
医学院校学生的临床培训任务,还要组织医生的继续教育。于是现代化医院就成了集治疗、预防、科研和教学四项任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务单位。这种有分有合、分而再合的变化正反映了医学发展的
辩证法。
医学发展的社会化是指从个人分散的医疗活动转变为
社会分工协作进行的
系统医学活动的过程。随着
都市化的发展,生产和生活
消费行为的进一步社会化,使公共卫生和社会保健问题变得日益突出,人类保护健康和与疾病斗争日益突破个人活动的局限,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即需要国家、社会的参与,采取相应的社会措施。
人类活动的
全球化已使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传染病和非传染病跨越国界,成为全世界应该共同防范的问题,这些均使医学社会化的趋势不断加强。
全球疾病谱和死因谱发生了重大变化。世界各国都出现了以
心脏病、
脑血管病、
恶性肿瘤和
意外伤害占据疾病谱和死因谱的主要位置的趋势。这些疾病的病因复杂,它和人的性格、行为与生活方式、
心理因素乃至经济生活条件、能否定期进行
健康检查等多种因素都有联系。
现代医学模式在当前疾病谱和死因谱改变的情况下,是指导卫生保健工作的正确思想和
科学方法。在进行以消灭和控制急慢性传染病、
寄生虫病为重点的
第一次卫生革命的同时,必须开辟第二战场,进行以防治
慢性疾病为主的
第二次卫生革命。
随着社会
生产力的发展与
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需求也日益多样化,已不再仅仅满足于对疾病的防治,而是积极地要求提高健康水平和
生活质量,还要求和谐的
人际关系和社会
心理氛围。
医学领域中,学科日趋分化,产生了许多新学科,如行为医学、
病理心理学、
分子医学、量子药学等,医学各学科已从不同侧面揭示了人体活动规律及人体与环境的联系。而在高度分化的同时又出现高度综合,以综合为主的新学科也相继产生,如
社会医学、
环境医学、
信息科学、
系统科学等。
医学
认识手段的现代化,使对疾病的认识趋向于社会化,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对个体经验的过分依赖,加强了分工协作,不同专业共同参与对疾病的考察,以及他们之间实现认识上的互补,为多学科参与医学实践、为心理学家和
社会学家参与医学认识与实践均提供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