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性情感
情感学术语
人类的高层次情感是从低等动物的低层次情感逐渐进化而来的,情感的本质是主体对于价值关系的主观反映,价值是一切生命的动力源,情感是一切价值的驱动器,生物的进化决定着价值的进化,价值的进化决定着情感的进化。每一个层次的情感分别是主体对于不同层次的价值所产生的主观反映。生物的进化经历了原核生物原生生物、感觉类生物、认知类生物、评价类生物、意志类生物等六个基本阶段,价值的进化经历了无机能量价值、有机能量价值、环境要素价值、生理性价值、个体性价值、社会性价值等六个基本阶段,生物情感的进化也相应地经历了原核趋性情感原生趋性情感感性情感、知性情感、弹性情感理性情感等六个基本阶段。其中,知性情感是生物界第四个层次的情感,它是认知类生物对于生理性价值所产生的主观反映形式。
起源
生物的进化过程,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形式的不断丰富和价值层次的不断提升,另一方面表现为主观反映方式的不断发展,各种意识器官的不断分离和独立出来。原核生物实现了对于无机能价值的利用,原生生物实现了对于有机能价值的利用,多细胞生物实现了对于环境要素价值的利用,并且实现了感觉意识从综合意识中的分离,实现了感觉器官从综合器官中的分离。不难理解,生物的继续进化,必然会实现认知意识从综合意识中的分离,必然会实现认知器官从综合器官中的分离。
认知类生物形成
认知类生物是指仅仅拥有感觉器官和认知器官,但没有评价器官和意志器官的生物,主要包括扁形动物节肢动物鱼类鸟类两栖类爬行类动物等。
中枢神经系统神经节是最原始的认知器官(或分析器官),分析器官是在网状神经系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网状神经细胞是由变形细胞进化而来。认知器官的发展经历了四个基本阶段:网状神经系统、梯状神经系统、链式神经系统、索式神经系统。
1、网状神经(腔肠动物):是动物界中最简单最原始的神经系统,神经细胞(即神经元)之间一般以突触相连接,也有非突触的连接。腔肠动物虽然没有神经中枢和神经节,其神经系统为扩散神经系统,但它为神经中枢或神经节(即认知器官或分析器官)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梯式神经(扁形动物):众多神经元的胞体集合在一起就构成了神经节,众多神经元的突起集合在一起就构成了神经干或中枢神经,称之为梯式神经。扁形动物一方面还保持着网状的特征,即神经细胞分散,并以突触相连接成网;另一方面很多神经细胞已经集中而成身体腹部的,两个神经索和头部的“脑”。扁形动物有两侧对称的神经系统,其侧面有外耳,这种外耳有用来觅食的化学感应器。扁形虫有单眼,单眼与脑神经节相连接,可以感光。
3、链状神经(节肢动物):节肢动物的神经细胞集中成神经节,一系列的神经节通过神经纤维联系在一起形成神经链。每一段神经节只能从身体的一个局部区域获得感觉信息,也只能控制局部区域的肌肉,每一个神经节既管本体节的反射机能,也与邻近几节的反射活动有关。环节动物与节肢动物都有腹神经索。链状神经系统的特点:一是链状神经系统可分为中枢与外围两个部分,脑与腹神经索属于中枢系统,从脑和各神经节伸到身体各部的神经属外围系统;二是脑对于腹神经索已处于优势的控制地位,腹神经索是受制脑的;三是具有巨大的神经,这是由具有快速传导功能的神经纤维构成的神经;四是能形成记忆。
4、索状神经(鱼类、鸟类、两栖类、爬行类动物):索状神经系统链状神经系统相比更为集中,主要表现是:两条纵行神经索合二为一;前三对神经节合而为脑;食管下神经节也由头部后三对神经节愈合而成;各环的神经节分段归并;神经节向前部集中,提高了“头脑化”程度;脑部日趋发达,并形成了前脑中脑后脑
生命特征
认知类生物是指仅仅拥有感觉器官和认知器官,而没有评价器官和意志器官的生物,它主要包括扁形动物节肢动物鱼类鸟类两栖类爬行类动物等,但不包括腔肠动物,因为腔肠动物只有网状神经作为感觉器官,而没有分析器官或认知器官。
动物一旦拥有了认知器官,就可以开始感知各种事物之间的时间关系、空间关系和逻辑关系,还可以感知各种价值之间的时间关系、空间关系和逻辑关系,动物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生存需要调节自己的效应器官,从而使自己对于各种价值资源可以根据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环境条件、不同的对象进行合理的利用。
不过,认知类生物对于价值资源这种合理的支配是刚性的、本能的、不能变更的、无条件的,它必须通过几代甚至几十代、几百代生命过程的信息积累,才能逐渐形成并且稳定下来,它属于动物的遗传性状或无条件反射。例如,鸟类的筑巢本能,就是长期进化而形成的,它能够根据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环境条件,不同的建造材料,选择并建造出比较适宜的巢穴,从而满足自己生存与繁殖的价值需求。
通常情况下,认知类生物对于事物或价值的分析和推理都是定性的,而不是定量的。
认知器官
中枢神经神经节的形成与发展,有力地推动着动物的感觉器官、认知器官及效应器官的分化与发展,使动物能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感觉——分析——效应”反射弧
感觉器官是动物用以感觉外部事物的直接物理化学刺激信号,以了解外部事物与生命机体直接的物理化学联系。
认知器官是动物对于感觉器官所感觉的外部事物的刺激信号进行分析与推理,从而了解外部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各种联系,了解外部事物与动物之间间接的物理化学联系,这种间接的物理化学联系主要包括时间联系、空间联系、声乐联系、逻辑联系以及上述联系之综合联系等。由此可见,认知器官(或分析器官)是一种高级形式的、系统化的感觉器官,是对于各种关联特性的感觉器官,它是在感觉器官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也是网状神经系统不断集中化和“头脑化”的产物。
效应器官的形成与发展,使动物能够采取越来越多样化、复杂化的手段来间接地作用于外部事物,间接地获取各种价值。
由于认知器官的形成,认知类生物实现了器官与器官之间比较严密而明确的分工与合作。
温饱类价值
感觉器官只能直接地、孤立地、片面地、单方面地感觉外部物质的物理化学特征。随着认知器官或分析器官的形成,动物能够了解事物与动物之间各种间接的物理化学联系,还能够进一步了解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各种物理化学联系,主要包括时间联系、空间联系、声乐联系、逻辑联系等。
感觉类生物虽然开始利用环境要素价值,但是,只能孤立地、片面地、单方面、直接地利用环境要素价值。然而,认知器官生物能够根据认知器官的分析结果,根据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环境条件、不同的对象来调节自己的效应器官,从而达到全面的、综合地、联系地、多方面地、适度地利用各种环境要素价值。由此提出“温饱类价值”的概念。
温饱类价值:某些外部物质的物理化学特性能够直接或间接地补偿、增强、替代、扩展生物器官的某些生理功能,并且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生理潜能,就是温饱类价值。
温饱类价值是一种更加广泛的“环境要素价值”,温饱类价值与环境要素价值的联系与区别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直接性与间接性的关系。环境要素价值通常表现为一种直接的物理化学联系,温饱类价值既可以表现为一种间接的物理化学联系,又可以表现为一种直接的物理化学联系。
2、单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环境要素价值往往表现为单一因素的、简单的价值,而温饱类价值往往表现为多因素的、复合性的价值。
3、静态性与动态性的关系。环境要素价值往往表现为一种静态性的价值,而温饱类价值往往表现为一种动态性的价值。
4、独立性与关联性的关系。环境要素价值往往表现为一种独立性的价值,而温饱类价值往往表现为一种关联性的价值。
价值运行
认知类生物的价值运行特点是:
1、两个消费过程。与感觉类生物一样,认知类生物具有两种消费性价值(即食物类价值与温饱类价值),因此它具有两个相对独立的消费过程:一是,食物类价值转化为生物化学能的过程,即代谢性消费过程;二是,温饱类价值转化为生理潜能的过程,即生理性消费过程。
2、两个劳动过程。与感觉类生物一样,认知类生物具有两种过渡性价值(即生物化学能与生理潜能),因此它具有两个相对独立的劳动过程:一是,生物化学能转化为生理潜能的过程,即代谢性劳动过程;二是,生理潜能转化为使用价值的过程,即生理性劳动过程。
归纳起来,认知类生物的价值运行过程可以描述为:
知性情感定义
随着多细胞生物的进一步发展,一些多细胞生物(如扁形动物、节肢动物、鱼类、鸟类、两栖类、爬行类动物)进化出了认知器官或分析器官(如中枢神经或神经节),形成了知性意识与知性情感,其中,知性意识是生物体对于事物关联性的认识,知性情感是生物体对于价值关联性认识。
知性意识:认知类生物对于事物关联性刺激信号所产生的无条件性主观反应方式,就是知性意识。
知性情感:认知类生物对于价值关联性刺激信号所产生的无条件性主观反应方式,就是知性情感。
由于知性是动物的刚性本能,属于无条件反射的范畴,因此,“知性意识”也称作为“刚性意识”,“知性情感”也称作“刚性情感”。
有些事物虽然不能直接对生物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价值作用,但它可以通过影响其它事物的价值特性来间接地体现自己的价值,因此价值关联特性实际上反映了一个事物的间接价值特性,也就是说,价值关联特性是一种间接的、特殊的价值特性,因此认知意识是一种间接的、特殊的感觉意识。
总之,认知器官的形成使生物(如扁形动物、节肢动物、鱼类、鸟类、两栖类、爬行类动物)能够初步了解“是什么?”,实现了从“环境要素价值”向“温饱类价值”转化的进化目的,实现了认知意识从机体的综合意识中分离出来的进化目的,实现了“知性情感”从综合情感中分离出来的进化目的,实现了各种生理器官与生理器官之间分工与合作进化目的。
与生理性价值
感觉器官只能感觉事物本身的独立特性,而不能感觉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联特性。动物一旦拥有了认知器官(或分析器官),就可以开始感知和利用各种事物之间的时间关系、空间关系和逻辑关系,并根据自己的生存需要调节自己的效应器官。拥有独立认知器官的生物实现了各种生理器官之间的合作,并开始认识和利用一些多要素、复合型的生态性价值(即生理性价值或温饱类价值)。认知类生物对于生理性价值所产生的主观反映就是知性情感。认知类生物、生理性价值与知性情感的对应关系如下图1:
总之,认知器官的形成使生物(如扁形动物、节肢动物、鱼类、鸟类、两栖类、爬行类动物)能够初步了解“是什么?”,实现了从“环境要素价值”向“温饱类价值”转化的进化目的,实现了认知意识从机体的综合意识中分离出来的进化目的,实现了“知性情感”从综合情感中分离出来的进化目的,实现了各种生理器官与生理器官之间分工与合作进化目的。
知性情感运行
认知类生物的“知性情感”的作用过程可以分解为两个方面:一方面,知性情感是认知类生物对于温饱类价值所产生的主观反映(即来源于价值);另一方面,知性情感又积极地推动着认知类生物不断地从外部环境中获取相应的温饱类价值(即服务于价值)。认知类生物的知性情感的运行过程,如下图2:
三种进化论关系
生物进化论、价值进化论与情感进化论
达尔文认为,人类机体状态与生物机体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进化的过程,具体表现为生物种类不断分化而增多,细胞结构不断复杂而有序,组织功能不断深化而加强。人类的价值发展也必然是一个不断进化的过程,具体表现为价值的表现形式不断分化而增多,价值的层次结构不断复杂而有序,价值功能不断进化而加强,把辩证唯物主义生物进化论的基本思想应用于价值领域就形成了科学的价值进化论。人类的情感发展也必然是一个不断进化的过程,具体表现为情感的表现形式不断分化而增多,情感的层次结构不断复杂而有序,情感的行为驱动功能不断进化而加强,把辩证唯物主义与生物进化论的基本思想应用于情感领域就形成了科学的情感进化论。
由于情感是人对于价值关系的主观反映,那么情感的进化在根本上起源于取决于价值关系的进化,即人类价值关系的进化推动着人类情感的进化。人类价值关系的发展过程既有缓慢的量变,也有快速的质变,它是一个漫长的、曲折的、自然的、分层次、分阶段的进化过程,那么人类情感的发展过程也必然既有缓慢的量变,也有快速的质变,也是一个漫长的、曲折的、自然的、分层次、分阶段的进化过程。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14 22:17
目录
概述
起源
认知类生物形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