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策门
南京市玄武区的景点
神策门是南京明城墙十三座明代京城城门之一,又称和平门,位于南京市玄武区中央门以东、南京火车站以西,坐南朝北,是南京明城墙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座,也是所有城门中唯一保留有民国以前镝楼的城门。
历史沿革
明朝洪武初年,神策门始建。根据明史记载,神策门在军事防守上地位相当重要,由朱元璋的军师宰相刘伯温亲自勘察筹划建造,充分体现了因地制宜,在不同地段、不同环境条件下采取不同方法的筑城思想。
明朝洪武九年(1376年),神策门建成,因该地驻扎着精锐禁军“神策卫”而命名为神策门,建成后明朝政府便置千户所在此驻守。
清朝顺治十六年(1659年)六月,民族英雄郑成功带着重夺明朝江山的信心,挥师北上直至南京,郑军驻扎在神策门一带准备攻城。结果清军在郑成功麻痹之际夜出神策门,击破郑军,郑成功无奈只好退回厦门。随后清廷便将神策门改名“得胜门”。
清朝同治二年(1863年)九月,神策门成为清军进攻太平军的重点地区之一,当时神策门附近城墙两次被炸塌,但太平军将士固守瓮城,将清军击溃。清军的第一次攻城发生在神策门,太平军的张继赓数度谋反,结果被捉。他的同谋就伙同清军准备里应外合攻入神策门,但是太平军及时组织防守,用大型木桩和铁链加固神策门的防御工事。清军只得撤退,并在撤退之前将神策门外的一条商业街付之一炬。直至同治三年太平军终因实力不济,神策门等地段才相继失守。伴随着太平天国末期整个天京城的失陷,清军先从太平门附近攻入,然后兵分几路,其中有一路就沿城墙打到了神策门,最后神策门在内外两路清军的夹击下被攻陷。
1928年夏,国民政府认为南京诸城门的名称具有封建迷信色彩,不符合共和制国家的社会精神制度,而将神策门改为和平门,并将神策门瓮城被改成大型油库——美国亚细亚火油公司油库。
1929年4月,南京市长刘纪文函请国民政府要人书写匾额,“和平门”三字便由立法院院长胡汉民题写,至今“和平门”三个大字依然清晰可见。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占领南京,将神策门外瓮城陪土建成日军汽油库。
1956年,南京军区接管此处,神策门被南京军区设为军队油库,油库的功能持续了70年,在这70年里,神策门成为了神秘的军事禁区,禁止市民参观。
2001年,南京军区将神策门油库转交南京市地方人民政府,南京市相关文物部门已经清理了坍塌、膨胀、松动的墙体,对南京保存最早的城楼进行了维修,将神策门开辟为神策门公园。同时,南京市文物局将神策门纳入南京明城垣史博物馆,两处景点采用通票
2012年11月,南京作为“中国明清城墙”项目的牵头城市,神策门所在的南京明城墙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布局构造
南京明代内城城门,相关传说是民间顺口溜一则:“内十三,外十八,一个门栓朝外插。”这个被人形容为“门栓朝外插”的城门指的就是明代南京的神策门,民间顺口溜形象地概括了它特殊的建筑形式。在明代建造京师南京内城城墙以前,历朝历代中国传统瓮城的形制是将其设于主城门外,也就是外瓮城结构。瓮城是古代城池中依附于城门,与城墙连为一体的附属建筑,多呈半圆形。当敌人攻入瓮城时,如将主城门和瓮城门关闭,守军即可对敌形成“瓮中捉鳖”之势。而明代京师南京城墙在修建过程中则普遍将瓮城设于城门内,称为内瓮城,就像明代聚宝门(今中华门)一样。唯独神策门依然采用了古老的外瓮城结构,因此她也成为了十三座城门中结构最独特的。
神策门处建造外瓮城主要是最大程度利用险峻的山势明城墙在建造过程中力求“地尽其险”,专走山势险要之处。所以,依山而建的神策门,如果把瓮城建在城门内,反而会把小山包在城门和瓮城之内,这对于防守进攻是很不利的,才将神策门的瓮城设计建在了城门外面。
南京明城墙十三个内城城门中,其中十二门都只有一个门洞,唯神策门设左右两个门洞。明朝宰相刘伯温认为,这里为兵家必争之地,必须能攻能守,平时只开一洞门,另一洞门则紧闭。只有在军情紧急、万不得已时再开。
神策门规模较小,城门在里,瓮城在外,瓮城门也不正对着城门,而是开在瓮城的东北角,所以明南京神策门又被称为外瓮城城门。如今的神策门是南京保存较完整的城门,尚存瓮城券门各一处,清末复建的三开间歇山顶谯楼一座和城门的木门。
传说轶事
清军“得胜”神策门
南明永历十三年(清朝顺治十六年,1659年),南明大将郑成功为创立反清复明的大业,受命率军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打击清军,进攻清政府的东南重镇江宁府(今南京市)。郑成功的十万大军在南京城外白土山(今幕府山)连营83座,切断了水陆交通,使仅有万余名清军驻守的南京城(今南京城墙内老城)成为一座孤城。 郑成功的军队与清军在神策门外的两次大仗,杀死清军千余人。清朝两江总督郎廷佐下令将神策门城门紧闭,不要出战。郎廷佐一面四处求援,一面想用诈降的办法来拖延时间。郑成功在捷报频传的胜利中不免骄傲轻敌,答应了清军使臣宽限一个月的要求,按兵不动,坐等清军开门献城。清军发现白土山下郑军守备极其松懈,就选定以此为突破口。永历十三年(清朝顺治十六年,1659年)七月二十一日夜,清军悄悄打开神策门右边门洞,潜出城外,偷袭郑军,天明小胜而归。清军取胜后士气大振,从神策门蜂拥出城而战。郑军猝不及防,仓促应战,大乱而退。经“白土山之役”,郑成功的军队战死大将十多位、士兵数万,史称“东南大震”的郑成功北伐胜利由此烟消云散。清顺治皇帝为庆贺清军大胜,特下诏将神策门改名为“得胜门”。
两道明代“防盗门”
城门当然是又有城,又有门。南京明代神策门的城门是两扇明代的杉木包铁板的大门,如今南京神策门的木门是清代同治年间制造的,并非明代原来的。
在城门后两三米的地方,有一道宽15厘米左右的石槽,这个石槽就是过去放千斤闸的地方,千斤闸在古代城墙中的作用相当于如今家庭里的防盗门。这个千斤闸直通到城墙顶端,白天城门开启时,千斤闸就被收到城墙顶端,如今在城墙顶端还保留着千斤闸通过的槽子。启动千斤闸至少要4个人同步操作,守城士兵需要转动城台上闸楼内的两根木柱上的绞盘,绞盘是圆形木制的,依靠4根木杠与木柱进行连接,可起到传递力量的作用。木柱转动时通过木柱下端用绳子与木门相连接,最终将千斤闸提升起来。
在明代对于京师乃至明中后期南京的城门的管理是非常严格的,有一项叫作“点闸”的制度,就是每天晚上闸门关闭上锁后,全国最高军事机关五军都督府会派专人骑快马到十三个城门去查收闸门的钥匙,最后统一交回五军都督府。等到第二天开门之前,再派人将钥匙送到各个城门处,如果违反点闸’制度的城门守卫就是死罪。在水西门就曾经发生过守卫违反“点闸”制度而被砍头的。也正是这样严格的制度,才保证了南京城池的安全。
相关城门
参考资料
神策门昨揭开面纱.新浪网.2006\u5e7412\u670802\u65e5
神策门与中华门地理上有玄机.中国网.2004\u5e7409\u670830\u65e5
神策门.百度地图.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11 18:07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