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飞船
中国自行研制空间载人飞船
神舟飞船(英文:Shenzhou Crewed Spacecraft)是中国自行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或优于国际第三代载人飞船技术的空间载人飞船。
研制历程
历史背景
20世纪60年代人类载人航天活动就是从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研制与试验开始的。在太空竞赛时期,苏联美国分别研制了三个系列的载人飞船,即东方号上升号联盟号和水星号、双子星号阿波罗号。联盟号飞船经过不断改进,仍作为天地往返运输工具在使用。美国研制并使用了航天飞机,未来各航天大国还将研制新一代载人飞船。
1961年4月,苏联航天员尤里·加加林乘坐东方一号飞船飞上太空,宣告了人类载人航天时代的到来。虽然加加林乘坐东方一号飞船仅环绕地球飞行一周,却完整地验证了天地往返运输系统发射入轨、在轨运行、生命保障、测控通信、安全返回所需要的关键技术,证明了人类有能力实现可靠的天地往返。
美国的第一代载人飞船是在苏联取得巨大成就的情况下奋起直追的产物。1961年5月5日,艾伦B·谢泼德乘坐水星3号,成为美国第一位乘坐飞船升空的人,到达186千米的高空。之后乘坐水星4号的格里索姆也采用了亚轨道飞行方式。在水星4号任务之后,因为有了更大的宇宙神运载火箭,美国才得以将水星号飞船送入环绕地球的轨道。1962年2月20日,约翰·格伦乘坐水星6号飞船绕地球飞行3圈,成为美国第一个进入地球轨道的人。此后的3次水星号飞行任务均取得了成功。
东方号飞船和水星号飞船的飞行,是人类初次进入太空的尝试,回答了“人能否进入太空”的问题,其最大意义在于开创了载人航天的新纪元。
早在1958年,中国科学院就开始了载人航天的规划工作。1961年4月,苏联人加加林首次进入太空,中科院通过举办星际航行座谈会探讨载人航天问题。
1965年,在研究第一颗人造卫星及航天发展计划时,载人飞船名列其中。同年8月9-10日由周恩来主持的中央专委会议曾原则通过同意在1979年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的规划设想。
1966年,中央专委进一步要求着手研制宇宙飞船。
1967年9月,王希季和第八设计院进行了一种载1人飞船的总体方案论证。10月,中央专委将飞船命名为曙光一号。当年年底,八院先后完成了可载1名、2名、3名和5名航天员的四种方案的论证。
1968年4月1日,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507所)成立,开始了航天员的选拔工作。
1970年7月14日,毛泽东圈阅了曙光一号飞船航天员选拔报告。因此,中国第一个载人航天计划就被称为“714”计划。
1970年11月27日,国防科委提交《关于研制载人飞船、通信卫星、导弹卫星的请示报告》,提出曙光一号飞船由两名航天员驾驶,最长飞行时间为8天,争取1973年发射无人飞船,1974年发射载人飞船。
1971年4月,载人航天工程方案论证会召开,提出的方案为载2人双舱式,构型类似于美国的双子座号。方案论证会后,由于政治形势的变化,加之反对之声不断,曙光一号研制出现了极大困难。
1974年10月23日,国防科委、七机部联合向中央军委、中央专委报告,提出曙光号飞船研制工作应暂缓。周恩来曾就中国载人航天问题讲了几条原则:不与苏美搞太空竞赛,要搞好国家建设急需的应用卫星。技术力量贮备不足,加之航天任务调整到以应用卫星为主的规划上来,载人航天计划自此停止了探索工作。
曙光一号飞船研制虽然停止了,还是取得了一些技术方面的进展,包括高空生物实验、航天员选拔、航天医学以及实验设备研制。1970年6~7月,首批20名航天员选拔工作结束。而后开展了大量医学试验与测试。通过曙光一号飞船的预研,培养了一批从事飞船设计的技术专家,对飞船结构、材料、防热、试验、航天员食品以及专用设备设计也积累了不少经验。
20世纪70年代,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第一个载人航天计划“曙光一号”仅维持5年便告终止。
1986年11月,中国国家出台“863”计划,航天技术是七大领域的第二个领域,其中包括两个主题:大型运载火箭及天地往返运输系统、载人空间站系统及其应用。在载人航天发展技术途径以及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选择上,出现了完全不同的观点。美国航天飞机研制成功,许多国家都在积极探讨研制航天飞机甚至空天飞机问题。在此背景下,中国航空航天界也在研究、规划新时期载人航天发展和采取何种天地往返运输系统问题。
1986年4月,航天领域专家组在京成立,在中国载人航天如何起步问题上,存在着明显不同的意见。飞船方案抑或和航天飞机方案的论证和争论持续了3年。最后,科学家们达成共识,即以载人飞船研制起步,为最后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1991年1月7日,为了推动载人飞船工程立项,航空航天工业部成立“载人航天联合论证组”,提出了载人飞船工程总体方案和飞船工程的技术指标和技术要求。同年6月底,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载人飞船工程总体论证组完成载人飞船工程技术方案的论证工作,并将论证报告于6月30日上报给航空航天工业部。随即,中央专委听取了航天领域专家委员会《关于发展中国载人航天的意见》和国防科工委《关于发展中国载人航天及其应用的意见》的汇报。1991年12月31日,论证结果上报航空航天工业部。
1992年1月8日,李鹏同志主持中央专委会议,听取载人航天工程可行性论证的汇报。会议认为,从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诸方面考虑,中国发展载人航天技术是必要的。同年8月1日,中央同意《载人飞船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报告》,认为:“载人航天是航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今世界高科技的一个重要发展领域。为了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防实力,促进科技进步,培养壮大科技队伍,提高国家威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中国必须在这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中国载人航天的发展设想是可行的。”
1992年9月21日,江泽民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听取了论证报告和技术方案、经费估算和组织实施办法的汇报。经讨论,一致同意批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开始实施。由于中央专委批准日期是1992年1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批准日期又是当年的9月21日,所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便被命名为921工程
发展战略
1992年9月,中央决策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并确定了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
第二步,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发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研制进程
1992年11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建立了载人飞船系统两师系统,戚发轫任首任总设计师,汪国林任首任行政总指挥。
1993年12月,载人飞船系统的方案论证工作完成,飞船13个分系统也完成了方案论证。
1994年,中国载人飞船被命名为神舟号。
921工程是中国载人航天大系统的总称。除了神舟号飞船系统外,还包括航天员系统、有效载荷系统、运载火箭系统、发射系统、测控系统和返回着陆系统,共计七大系统。由于载人航天专业涉及面广、产品要求复杂、参加研制单位多、工程覆盖地区广,为了很好协调各系统研制,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也设立了两师系统,王永志任首任工程总设计师、丁衡高上将任首任总指挥。
1995年,神舟飞船完成了总体技术方案的设计工作。
1998年,研制单位完成了火箭-飞船-发射场的合练、零高度状态下的逃逸救生飞行试验等重大试验工作。随后,飞船系统转入正样研制阶段。
1992年,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作为神舟飞船的发射工具开始研制。长征二号F是在长征二号E火箭基础上增加了2个新系统,即逃逸系统和故障检测处理系统。长征二号F火箭全长58.343米,起飞质量479.8吨,起飞推力604.4吨,芯级直径3.35米,助推器直径2.25米。火箭的近地轨道运载能力约为8吨。它是中国第一种高可靠、高安全、高质量的载人飞船发射工具,元器件可靠性提高到99%。长征二号F火箭经过8年旨在提高可靠性、安全性的设计工作之后,其性能稳定性、可靠性水平已超过普通用于商用卫星发射的运载火箭。经过适应性修改的长征二号F可以将近地轨道运载能力提高到11.2吨,通过调整助推器、上面级的组合能适应不同有效载荷的需要。经过适当的改进,它还可以用于开展月球探测或星际探索任务。
系统组成
神舟载人飞船工程分为载人飞船工程大系统和载人飞船系统两个层次。
载人飞船工程大系统由载人飞船系统、运载火箭系统、航天员系统、应用系统、发射场系统、测控与通信系统和着陆场系统共7个系统组成;
神舟载人飞船系统是前述7个系统之一,由结构与机构、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热控制、制导导航与控制、推进、测控与通信、数据管理、电源、返回着陆、逃逸救生、仪表与照明、有效载荷、乘员共13个分系统组成。13个分系统是神舟飞船上为完成某一特定功能的仪器、设备或部件的组合。它们涉及物理(机、电、光、热)、化学、生物、天文、医学和环境等数十个学科领域。
神舟飞船系统结构由轨道舱返回舱推进舱和附加段组成。轨道舱是航天员生活和工作的地方。返回舱是飞船的指挥控制中心,航天员乘坐其上天和返回地面。推进舱也称动力舱,为飞船在轨飞行和返回时提供能源和动力。神舟飞船三舱总长8米,圆柱段直径2.5米,锥段最大直径2.8米,总质量为7755千克,返回舱采用普通圆伞和着陆缓冲发动机陆地软着陆,主伞面积1200平方米,着陆速度不大于3.5米/秒。
轨道舱
神舟飞船的轨道舱是一个圆柱体,总长度为2.8米,最大直径2.27米,一端与返回舱相通,另一端与空间对接机构连接。轨道舱被称为“多功能厅”,因为几名航天员除了升空和返回时要进入返回舱以外,其它时间都在轨道舱里。轨道舱集工作、吃饭、睡觉和清洁等诸多功能于一体。
为了使轨道舱在独自飞行的阶段可以获得电力,轨道舱的两侧安装了太阳电池板翼,每块太阳翼除去三角部分面积为2.0×3.4米,轨道舱自由飞行时,可以由它提供0.5千瓦以上的电力。轨道舱尾部有4组小的推进发动机,每组4个,为飞船提供辅助推力和轨道舱分离后继续保持轨道运动的能力;轨道舱一侧靠近返回舱部分有一个圆形的舱门,为航天员进出轨道舱提供了通道,不过,该舱门的最大直径仅65厘米,只有身体灵巧、受过专门训练的人,才能进出自由。舱门的上面有轨道舱的观察窗。
轨道舱是飞船进入轨道后航天员工作、生活的场所。舱内除备有食物、饮水和大小便收集器等生活装置外,还有空间应用和科学试验用的仪器设备。
返回舱返回后,轨道舱相当于一颗对地观察卫星或太空实验室,它将继续留在轨道上工作半年左右。轨道舱留轨利用是中国飞船的一大特色,俄罗斯美国飞船的轨道舱和返回舱分离后,一般是废弃不用的。作为航天员的“太空卧室”,轨道舱的环境很舒适,舱内温度一般在17至25摄氏度之间。
返回舱
神舟飞船返回舱又称座舱,长2.00米,直径2.40米(不包括防热层)。它是航天员的“驾驶室”,是航天员往返太空时乘坐的舱段,为密闭结构,前端有舱门。
神舟飞船的返回舱呈钟形,有舱门与轨道舱相通。返回舱是飞船的指挥控制中心,内设可供3名航天员斜躺的座椅,供航天员起飞、上升和返回阶段乘坐。座椅前下方是仪表板、手控操纵手柄和光学瞄准镜等,显示飞船上各系统机器设备的状况。航天员通过这些仪表进行监视,并在必要时控制飞船上系统机器设备的工作。轨道舱和返回舱均是密闭的舱段,内有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统,确保舱内充满一个大气压力的氧氮混合气体,并将温度和湿度调节到人体合适的范围,确保航天员在整个飞行任务过程中的生命安全。
另外,舱内还安装了供着陆用的主、备两具降落伞。神舟号飞船的返回舱侧壁上开设了两个圆形窗口,一个用于航天员观测窗外的情景,另一个供航天员操作光学瞄准镜观测地面驾驶飞船。返回舱的底座是金属架层密封结构,上面安装了返回舱的仪器设备,该底座重量轻便,且十分坚固,在返回舱返回地面进入大气层时,保护返回舱不被炙热的大气烧毁。
返回舱是航天员往返太空的“驾驶室”,内设可供航天员斜躺的座椅,供航天员起飞、上升和返回阶段乘坐。返回舱位于飞船中部,外形呈倒椎体钟形,它的侧壁开设了两个窗口供航天员观测外部环境,方便航天员驾驶飞船。与其他舱段不同的是返回舱外表面有烧蚀式防热层包裹,并装有主降落伞和备份降落伞,能在返回过程有效保护舱体和航天员。
推进舱
神舟飞船推进舱长3.05米,直径2.50米,底部直径2.80米,舱呈圆柱形,内部装载推进系统的发动机和推进剂,为飞船提供调整姿态和轨道以及制动减速所需要的动力,还有电源、环境控制和通信等系统的部分设备。两侧各有一对太阳翼,除去三角部分,太阳翼的面积为2.0×7.5米。与前面轨道舱的电池翼加起来,产生的电力将三倍于俄罗斯联盟号飞船,平均1.5千瓦以上。这几块电池翼除了所提供的电力较大之外,它还可以绕连接点转动,这样不管飞船怎样运动,它始终可以保持最佳方向获得最大电力,免去了“翘向太阳”所要进行的大量机动,可以在保证太阳电池阵对日定向的同时进行飞船对地的不间断观测。
推进舱的尾部是飞船的推进系统。主推进系统由4个大型主发动机组成,它们在推进舱的底部正中。在推进舱侧裙内四周又分别布置了4对纠正姿态用的小推进器,说它们小是和主推进器比,与其他辅助推进器比它们可大很多。另外推进舱侧裙外还有辅助用的小型推进器
推进舱又叫仪器舱或设备舱,是飞船姿态和轨道的“调整器”,能够为飞船提供动力,使飞船能够自如地调整飞行姿态轨道。
附加段
神舟飞船附加段也叫过渡段,是为将来与另一艘飞船或空间站交会对接做准备用的。在载人飞行及交会对接前,他也可以安装各种仪器用于空间探测。附加段存在于早期的神舟飞船上,主要用来完成与其他空间飞行器交会对接前的技术测试与验证工作。后期作为交会对接机构的安装位使用,此外也能够安装其他仪器进行空间探测。
从神舟七号飞船开始附加段被正式的空间对接机构所取代。
神舟飞船分舱段进行设计,主要是为了减少飞船返回部分的体积和重量。返回舱作为返回地面的舱段,装载着航天员和需带回地面的设备仪器;轨道舱则继续留在轨道工作,装载需留在轨道上完成特定工作的设备;推进舱中装入任务用过后不需要的部分,一同烧毁在大气层。通过减少飞船返回的舱段,可大大降低飞船返回的技术难度,此外飞船分舱设计的优势还在于,若飞船某舱段发生故障,不会影响其他舱段的正常工作,提高了飞船的安全性。
三种状态
神舟飞船先后有三种技术状态,以适应不同阶段的任务变化:
一是初期试验技术状态,神舟五号、六号载人飞船采用这种技术状态,特点是轨道舱上也装有一对太阳电池翼,返回舱返回地面后,轨道舱可留轨利用半年。
二是出舱活动试验技术状态,神舟七号载人飞船采用这种技术状态,特点是轨道舱取消了太阳电池翼,不留轨利用,并且具有气闸舱的功能,增加了扶手,用于航天员空间出舱活动。
三是天地往返运输器技术状态,特点是轨道舱不仅不留轨利用,前端还增装了交会对接装置,神舟八号以后的载人飞船都采用该种技术状态,用于为“天宫”提供载人天地往返运输服务。
发射动态
第一阶段发射
神舟一号到神舟四号飞船不载人飞行试验,全面考核了运载火箭的性能与可靠性、飞船的安全和可靠性、地面测试发控系统的适应性以及其他各大系统的可靠性。
神舟一号
发射时间:1999年11月20日06时30分
发射火箭: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
飞船进入轨道飞行时间:火箭起飞约10分钟,飞船与火箭分离,进入预定轨道。
返回时间:1999年11月21日03时41分
着陆地点: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
飞行时间/圈数:21小时11分/14圈
首次采用了在技术厂房对飞船、火箭联合体垂直总装与测试,整体垂直运输至发射场,并进行远距离测试发射控制的新模式。中国在原有航天测控网的基础上新建的符合国际标准体制的陆海基航天测控网,也在这次发射试验中首次投入使用。飞船在轨运行期间,地面测控系统和分布于公海的4艘“远望号”测量船对其进行了跟踪与测控,成功进行了一系列科学试验。
搭载物品包括:一是旗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奥运会会旗等;二是各种邮票及纪念封;三是各10克左右的青椒西瓜玉米大麦等农作物种子,此外还有甘草板蓝根等中药材。
世界各国评论高度评价中国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称其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迈出了重要步伐,对突破载人航天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神舟一号是神舟飞船的原型机,其发射、回收成功,验证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全系统和飞船系统的可靠性。神舟一号是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该次任务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首次飞行,是中国航天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神舟二号
发射时间:2001年01月10日01时00分
发射火箭: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此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六十五次飞行,也是继一九九六年十月以来中国航天发射连续第二十三次获得成功。
飞船进入轨道所需飞行时间:飞船起飞十三分钟后,进入预定轨道。
返回时间:2001年01月16日19时22分
着陆地点: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
飞行时间/圈数:6天零18小时22分/108圈
中国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飞船由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三个舱段组成。与神舟一号试验飞船相比,神舟二号飞船的系统结构有了新的扩展,技术性能有了新的提高,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一致。据介绍,中国首次在飞船上进行了微重力环境下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空间天文和物理等领域的实验,其中包括:进行半导体光电子材料、氧化物晶体、金属合金等多种材料的晶体生长、蛋白质和其他生物大分子的空间晶体生长、还有植物、动物、水生生物、微生物及离体细胞和细胞组织的空间环境效应实验等。
神舟二号航天飞船发射返回,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次飞行试验,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取得了新的进展,向实现载人航天飞行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神舟三号
发射时间:2002年03月25日22时15分
发射火箭: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
飞船进入轨道所需飞行时间:火箭点火升空10分钟后,飞船成功进入预定轨道。
返回时间:2002年04月01日16时54分
着陆地点: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
飞行时间/圈数:6天零18小时39分/108圈.
神舟飞船进行空间试验的有效载荷公用设备十项,44件之多,包括:卷云探测仪、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地球辐射收支仪、太阳紫外线光谱监视仪器、太阳常数监测器、大气密度探测器、大气成分探测器、飞船轨道舱窗口组件、细胞生物反应器、多任务位空间晶体生长炉、空间蛋白质结晶装置、固体径迹探测器、微重力测量仪、有效载荷公用设备。据介绍,微重力测量仪、返回舱有效载荷公用设备是第三次参加飞船试验;空间蛋白质结晶装置、多任务位空间晶体生长炉和轨道舱有效载荷公用设备是第二次参加飞船试验;其余设备均是首次在太空作试验。
神舟三号飞船中安装了模拟人及人体代谢模拟装置、医监设备和舱内辐射环境监测设备等,并进行了相应试验。
神舟三号飞船是一艘正样无人飞船,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状态完全一致。与神舟二号飞船飞行试验相比,主要是增加了逃逸和应急救生功能。飞船具备待发段和上升段应急救生功能,完善了备份伞子系统;运载火箭具备了故障检测和逃逸功能,控制分系统采用了冗余技术。
飞船在轨飞行期间,各分系统和有效载荷性能稳定,运行良好,取得了大量宝贵的飞行试验和科学实验数据,完成了预定试验任务。其中,飞船拟人载荷提供的生理信号和代谢指标正常,验证了与载人航天直接相关的座舱内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统,证明这套系统完全能满足载人的医学要求。飞船轨道舱继续在轨运行,并进行多光谱对地遥感观测和地球环境监测等空间科学和应用试验。
神舟三号飞船的成功发射和返回,表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技术日臻成熟,为最终实现载人飞行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也表明中国利用飞船开展空间科学研究和空间资源开发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神舟四号
发射时间:2002年12月30日00时40分
发射火箭: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此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69次飞行。
飞船进入轨道所需飞行时间:火箭点火升空十几分钟后,飞船成功进入预定轨道
返回时间:2003年01月05日19时16分
着陆地点: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
飞行时间/圈数:6天零18小时36分/108圈
神舟四号搭载除了大气成分探测器等19件设备已经参加过此前的飞行试验外,其他的空间细胞电融合仪等33件科研设备都是首次“上天”。一场筹备了10年之久的两对“细胞太空婚礼”也将在飞船上举行,一对动物细胞“新人”是B淋巴细胞骨髓瘤细胞,另一对是植物细胞“新人”——黄花烟草原生质体和革新一号烟草原生质体。专家介绍说,在微重力条件下,细胞在融合液中的重力沉降现象将消失,更有利于细胞间进行配对与融合这些“亲热举动”,此项研究将为空间制药探索新方法。
神舟四号飞船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艘正样无人飞船,除没有载人外,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完全一致。在这次飞行中,载人航天应用系统、航天员系统、飞船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分系统全面参加了试验,先后在太空进行了对地观测、材料科学、生命科学试验及空间天文和空间环境探测等研究项目;预备航天员在发射前也进入飞船进行了实际体验。飞船在轨飞行期间,船上各种仪器设备性能稳定,工作正常,取得了大量宝贵的飞行试验数据和科学资料。
神舟五号
在载人航天工程七大系统都得到充分检验并证明达到预期目标的情况下,以神舟五号发射代表着中国载人航天飞行活动正式开始。
发射时间:2003年10月15日09时整
发射火箭:新型二号F捆绑式火箭
飞船进入轨道所需飞行时间:09时10分,船箭分离,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轨道。
返回时间:2003年10月16日06时28分
尺寸、重量:神舟载人飞船全长8.86米,最大处直径2.8米,总重量达到7790千克。
飞行时间/圈数:21小时28分/14圈。
航天员:杨利伟
除了中国飞天第一人杨利伟外,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内还搭载有一面具有特殊意义的中国国旗、一面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旗、一面联合国旗人民币主币票样、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纪念邮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纪念封和来自祖国宝岛台湾的农作物种子等。
神舟5号将尽量减少机舱内的实验项目及仪器,以腾出更多空间来供航天员活动并执行科学观察任务,可以说这一次的任务主要是考察航天员在太空环境中的适应性。
首次增加了故障自动检测系统和逃逸系统。其中设定了几百种故障模式,一旦发生危险立即自动报警。即使在飞船升空一段时间之后,航天员也能通过逃逸火箭而脱离险境。
神舟五号飞船是神舟飞船的发展改进型号。从1999年到2003年,中国先后成功地发射了四艘无人飞船和一艘载人飞船,突破了载人飞船再入升力控制、应急救生、软着陆、GNC故障诊断、舱段间分离、防热等13项关键技术。作为中国高技术领域的跨世纪工程,神舟飞船总体性能优越,达到了20世纪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
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返回准确着陆,实际着陆点与理论着陆点相差4.8公里。返回舱完好无损。航天英雄杨利伟自主出舱。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从此,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飞行技术的国家。
神舟六号
发射时间:2005年10月12日09时整
发射火箭: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
飞船进入轨道所需飞行时间:584秒
返回时间:2005年10月17日04时32分
着陆地点:四子王旗草原
飞行时间/圈数:115小时32分钟/77圈
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
指令长:费俊龙
共有8类64种搭载物品,其中包括香港金利来、谢氏集团等知名企业标识,搭载的生物菌种、植物组培苗和作物、植物、花卉种子则用于太空育种实验。在开舱仪式现场,6位特殊的“乘客”有机会精彩亮相,它们分别是极地考察时使用过的中国国旗国际奥委会会旗五环旗、上海世博会会旗、《申报》百年的纪念特刊、书画作品《六骏图》和10幅少先队员太空画作品。神舟六号返回舱搭载的物品还有“我给神舟六号航天员写封信征文活动”特等奖作文、共和国元帅特种邮票和神舟六号个性化邮票等邮品以及书画名家的作品等。
首先中国在新材料领域所取得的进步上,有2000多种是来自航天领域;其次是电信领域,这方面有硬件设备的进步,也有软件领域的进步,比如编码技术就确保了话音质量和图像的清晰度;第三是图像技术,这些技术可以用于军事领域,也可以用于民用领域;第四是特种食品,航天员的食品研制非常复杂;第五是特种纺织材料,航天服是一个系统,更是高科技的结晶;第六是电子控制系统的进步,飞船是涉及各种复杂子系统的复杂系统,所有系统均需要有电子控制系统进行控制;第七是生物医学体系的进步,载人航天与无人航天有本质上的差异,系统复杂性和可靠性大为不同,神舟六号的成功,表明中国的相关生物医学已经有了巨大的进步。
神舟六号飞船仍为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的三舱结构,整船外形和结构与原来相同,重量基本保持在8吨左右。飞船入轨后先是在近地点200千米,远地点350公里的椭圆轨道上运行5圈,然后变轨到距地面343千米的圆形轨道,绕地球飞行一圈需要90分钟,飞行轨迹投射到地面上呈不断向东推移的正弦曲线。轨道特性与神舟五号相同。
由于此次飞行没有交会对接任务,神舟六号飞船取消了用于这项功能的附加段。
神舟六号飞船与神舟五号相比,新增加了40余台设备和6个软件,使飞船的设备达到600余台,软件82个,元器件10万余件,做出了四个方面110项技术改进。主要有:围绕两人多天任务的改进:食品柜得到真正使用,通过水箱和软包装两种方式准备了航天员用水。轨道舱功能使用方面的改进:放置了食品加热装置和餐具等;轨道舱中挂有一个睡袋,供航天员轮流休息用;大小便收集装置首次使用。提高航天员安全性的改进:对航天员的座椅缓冲器进行重新设计,使返回前航天员能看到舷窗外情况;研制成功返回舱与轨道舱间的舱门密闭快速自动检测装置。持续性改进:数据记录仪存储量比原来大100倍,且数据写入和读出速度也提高了10倍以上,体积却不到原来的一半。
2005年10月17日4时33分,神舟六号返回舱成功返回,费俊龙、聂海胜向控制中心报平安。半小时后,搜救直升机首先发现返回舱,实际着陆地点较预计相差仅1千米。
神舟六号飞行任务的成功,标志着实现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的任务目标。
第二阶段发射
神舟七号
发射时间:2008年09月25日21时10分
发射火箭: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
飞船进入轨道所需飞行时间:584秒
返回时间:2008年09月28日17时40分
着陆地点:内蒙古中部
飞行时间/圈数:68小时30分钟/45圈
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
指令长:翟志刚
神舟七号载人飞船飞行任务的主要目的是实施中国航天员首次空间出舱活动,突破和掌握出舱活动相关技术,同时开展卫星伴飞、卫星数据中继等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飞船运行期间,1名航天员着中国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出舱进行舱外活动,回收在舱外装载的试验样品装置。
2008年9月27日16时41分00秒,在刘伯明与景海鹏的相互帮助下,翟志刚出舱作业,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的太空漫步,令中国成为第三个有能力把太空人送上太空并进行太空漫步的国家。
神舟七号和神舟六号不同的是,神舟七号飞船在研制上的关键点是舱外航天服和气闸舱。因为神舟七号将实现太空行走,航天员能否从舱内气压骤然适应真空环境,气闸舱舱外航天服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神七”必须在神舟六号的基础上解决两个比较大的问题。出舱得具备这几个条件。飞船上要有一个气闸舱,人穿好航天服进去,把门关上,把外面的门打开出去。假如没有气闸舱,那么一打开门气就放光了,因此要有一个气闸舱。
神舟七号攻克气闸舱等核心技术难关,太空行走对航天员的考核要求更加高。由于航天服内的压力比正常情况下低,有可能会使人体组织内的氮气释放,在血管内形成气栓,导致减压病。因此航天员在穿好航天服以后,必须在气闸舱内充分吸氧,协助工作的航天员回到内舱(即返回舱),关闭内舱门,然后气闸舱开始泄压到真空,与飞船外的真空状态保持一致,此时航天员可以出舱活动。而完成舱外任务回到舱内时,还要对航天服进行一定的减压,再对气闸舱充气。
神舟七号飞船实现了“准确入轨、正常运行,出舱活动、安全健康返回”的要求,实现了突破和掌握出舱活动技术的任务目标,并取得了中继试验和卫星伴飞的成功,是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史上的又一里程碑,是中国空间技术发展的又一次跨越。从神舟七号开始,神舟飞船前期型号上的附加段,被正式的空间对接机构所取代。
神舟八号
发射时间:2011年11月01日05时58分
返回时间:2011年11月17日19点32分
主要任务:与天宫一号空间自动对接
神舟八号无人飞船,是中国“神舟”系列飞船的第八艘飞船,发射升空后2天,“神八”与此前发射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了空间交会对接。组合体运行12天后,神舟八号飞船脱离天宫一号并再次与之进行交会对接试验,这标志着中国已经成功突破了空间交会对接及组合体运行等一系列关键技术。2011年11月16日18时30分,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分离,返回舱于11月17日19时许返回地面。神舟八号是中国神舟系列飞船的第八个,简称神八,飞船为三舱结构,由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组成。飞船轨道舱前端安装自动式对接机构,具备自动和手动交会对接与分离功能。神舟八号为改进型飞船,全长9米,最大直径2.8米,起飞质量8082千克。神舟八号飞船进行了较大的技术改进,全船一共有600多台套的设备,一半以上发生了技术状态的变化,在这中间,新研制的设备、新增加的设备就占了15%。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对接,成为一座小型空间站
神舟八号沿用了神舟系列飞船的返回舱、推进舱和轨道舱三舱结构,增加了交会对接测量设备。作为目标追踪器的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实现刚性连接,形成组合体,中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试验获得成功,突破了除天地往返、出舱活动技术之外的第三项载人航天基础性技术。
跟随神舟八号飞船一同前往太空的,还有两名各重75千克的模拟“航天员”,按真实飞行状态穿着舱内航天服,服装上安装有生理信号测试盒,能模拟产生心电、呼吸、体温、血压等生理信号。在载人飞行中,这四大生理指标密切关系航天员飞行时的身体健康,需要实时监测,供地面医监医生分析。
由于神舟八号飞行任务不载人,地面科研人员利用飞船返回舱有限的宝贵资源继续开展空间科学实验。空间应用系统在神舟八号飞行任务中主要承担了三项任务:开展中德合作空间生命科学实验、发布空间环境预报和警报,以及为空间科学实验提供飞行试验支持和保障。其中,神舟八号携德国生物医学实验装置SIMBOX,在太空进行了17项生物和医学方面的实验。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在空间科学实验领域首次开展的国际合作项目,为未来开展更为广泛的国际合作积累了经验。
神舟八号飞船为三舱结构,由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组成。飞船轨道舱前端安装自动式对接机构,具备自动和手动交会对接与分离功能。神舟八号将基本成为中国的标准型空间渡船,未来实现批量生产。该飞船具备了自动和手动交会对接功能,为此新增加和改进了一些设备。新研制了异体同构周边式构型和多种交会对接测量设备,用于交会对接自主控制的飞行软件、控制软件,也是全新设计和研发的。为了满足交会对接的任务,飞船上增加配置了平移和反推发动机。同时,航天员的手动控制设备也进行了改进。
神舟八号飞船在前期具备57天自主飞行的能力基础上,已具备停靠180天的能力。神舟八号飞船电源帆板因为采用了新的太阳电池片,发电能力提高了50%。飞船的降落伞系统和着陆缓冲系统也进行了技术上的改进,提高了使用的可靠性。
神舟八号是神舟飞船的正式定型型号。神八的成功发射并与天宫一号实现对接,使中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之后世界上第三个自主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标志着中国已经初步掌握自动空间交会对接技术,拥有建设简易空间实验室,即短期无人照料的空间站的能力。
神舟九号
发射时间:2012年06月16日18时37分
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女)
指令长:景海鹏
手动对接航天员:刘旺
神舟九号飞船是中国航天计划中的一艘载人宇宙飞船,是神舟号系列飞船之一。神九是中国第一个宇宙实验室项目921-2计划的组成部分,天宫与神九载人交会对接将为中国航天史上掀开极具突破性的一章。中国计划2020年中国将建成自己的太空家园,中国空间站届时将成为世界仅有在轨的空间站。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神舟九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2012年6月18日约11时左右转入自主控制飞行,14时左右与天宫一号实施自动交会对接,这是中国实施的首次载人空间交会对接。并于2012年6月29日10点00分安全返回。
组合体飞行期间,由目标飞行器负责飞行控制,飞船处于停靠状态。3名航天员在飞船轨道舱内就餐,在天宫一号内进行科学实验、技术试验、锻炼和休息。
航天员手控交会对接的主要过程是:3名航天员返回飞船,依次关闭各舱段舱门。飞船自主撤离至距目标飞行器约400米处,然后自主控制接近目标飞行器,在140米处停泊,转由航天员手动控制。航天员通过操作姿态和平移控制手柄,瞄准目标飞行器十字靶标,控制飞船逐步接近目标飞行器,至对接机构接触,完成手控交会对接。3名航天员再次进入天宫一号驻留。
飞船返回前,3名航天员返回飞船返回舱。两飞行器分离,航天员手动控制飞船撤离至140米处,飞船转为自主控制,继续撤离至5公里外安全距离。之后,飞船返回着陆场,地面人员及时完成航天员搜救和返回舱回收;目标飞行器变轨至370千米自主飞行轨道,转入长期在轨运行。
神舟九号载人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交会对接,是中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试验;首次验证了手控交会对接技术,航天员刘旺打出了漂亮的太空“十环”,进一步验证了自动交会对接技术。
神舟十号
中国的第十艘太空飞船,也是中国第五艘载人飞船,与天宫一号进行交会对接成功,标志着中国已经基本掌握了空间飞行器交会对接技术。将对后续的天宫二号即第二代空间实验室的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度:约9米
重量:约8吨
直径:最大直径2.9米
发射时间:2013年06月11日17时38分
返回时间:2013年06月26日08时07分
飞行速度:约每秒7.9公里,每小时飞行2.8万公里,每90分钟绕地球一圈
飞行时间:在轨飞行15天,其中12天与天宫一号组成组合体在太空中飞行
发射初始轨道:近地点约200公里、远地点约330公里的椭圆轨道交会
对接轨道:距地约343公里的近圆轨道
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女)
指令长:聂海胜
手动对接航天员:聂海胜
太空授课主讲:王亚平
任务阶段: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第一阶段,交会对接任务收官之战,载人飞船天地往返运输系统定型阶段。
试验任务:自动和手动交会对接、组合体飞行、绕飞等。
第一,发射神舟十号飞船,为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在轨运营提供人员和物资天地往返运输服务;
第二,考核组合体对航天员生活、工作和健康的保障能力,及航天员执行飞行任务能力;
第三,首次开展中国航天员太空授课活动;
第四,考核工程各系统执行飞行任务的功能、性能和系统间协调性。
神舟十号载人飞船作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天地往返运输系统首次应用性飞行任务,在为期15天的太空飞行中,飞行乘组3名航天员按预定计划,完成进驻天宫一号、飞船与天宫一号自动和手控交会对接、进一步考核和巩固了交会对接技术,验证了航天员在轨驻留保障技术。中国首次航天器绕飞交会试验以及航天医学实验、技术试验等一系列太空活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战略“三步走”第二步第一阶段任务结束,也为后续中国载人空间站建设积累宝贵经验、奠定良好基础。
神舟十一号
中国的第十一艘太空飞船,也是中国第六艘载人飞船,已与天宫二号进行交会对接,中国已经基本掌握了空间飞行器交会对接技术。
发射时间:2016年10月17日07时30分
返回时间:2016年11月18日13时33分
任务实施:有两名航天员同时升空,
任务时间:进行航天员在太空中期驻留试验,驻留时间将首次长达30天
航天员:景海鹏陈冬
指令长:景海鹏
神舟十一号飞船入轨后,2天内完成与天宫二号的自动交会对接,形成组合体,航天员进驻天宫二号,组合体在轨飞行30天。期间,2名航天员将按照飞行手册、操作指南和地面指令进行工作和生活,按计划开展有关科学实验。完成组合体飞行后,神舟十一号撤离天宫二号,并于1天内返回至着陆场,天宫二号转入独立运行模式。
神舟十一号飞船进行航天员在太空中期驻留试验,为了更好地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开展地球观测和空间地球系统科学、空间应用新技术、空间技术和航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和试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交会对接,完成航天员中期驻留,考核了面向长期飞行的乘员生活、健康和工作保障等相关技术。
神舟十二号
发射时间:2021年6月17日09时22分
返回时间:2021年9月17日13时34分
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
指令长:聂海胜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是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第四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
2021年6月15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标识正式发布。
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此后,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成功。
2021年6月17日15时54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入轨后完成入轨状态设置,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与此前已对接的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一起构成三舱(船)组合体,整个交会对接过程历时约6.5小时。
2021年9月17日13时34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执行飞行任务的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安全出舱,身体状态良好,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取得成功。此次是东风着陆场首次执行载人飞船搜索回收任务。
根据任务安排,神舟十二号飞行中,航天员乘组将在轨完成四个方面的主要工作:
一是要开展核心舱组合体的日常管理。包括天和核心舱在轨测试、再生生保系统验证、机械臂测试与操作训练,以及物资与废弃物管理等。
二是要开展出舱活动及舱外作业。包括舱外服在轨转移、组装、测试,进行两次出舱活动,开展舱外工具箱的组装、全景摄像机抬升和扩展泵组的安装等工作。
三是要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进行空间应用任务实验设备的组装和测试,按程序开展空间应用、航天医学领域等实(试)验,以及有关科普教育活动。
四是要进行航天员自身的健康管理。按计划开展日常的生活照料、身体锻炼,定期监测、维持与评估自身健康状态。
神舟十二号飞船执行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神舟十二号的成功发射,意味着中国第一座自主研发的空间站开始进入一个全新的篇章,开始验证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首次启用载人飞船应急救援任务模式外,神舟十二号还进一步验证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功能性能,全面验证航天员长期驻留保障技术,在轨验证航天员与机械臂共同完成出舱活动及舱外操作的能力,首次检验东风着陆场的搜索回收能力。
神舟十三号
2021年10月16日,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
2021年10月16日0时23分,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点火发射,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成功。
神舟十三号由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执行飞行任务,翟志刚担任指令长。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在轨飞行期间,先后进行了2次出舱活动,开展了手控遥操作交会对接、机械臂辅助舱段转位等多项科学技术实(试)验,验证了航天员长期驻留保障、再生生保、空间物资补给、出舱活动、舱外操作、在轨维修等关键技术。利用任务间隙,航天员还进行了2次“天宫课堂”太空授课,以及一系列别具特色的科普教育和文化传播活动。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的成功,标志着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任务完成,中国空间站即将进入建造阶段。神舟十三号首次实施并实现快速返回,进一步提升航天员舒适性及任务实施效率;全面验证载人飞船功能、性能,进一步检验面向空间站应用与发展任务阶段的标准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建立了高密度发射任务下的多艘载人飞船并行研制、发射、停靠、返回及在轨管理体系。
第三阶段发射
神舟十四号
2022年6月5日10时44分,搭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577秒后,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成功。
陈冬、刘洋、蔡旭哲3名航天员执行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由陈冬担任指令长。
1.配合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与核心舱的交会对接和转位,完成中国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
2.完成空间站舱内外设备及空间应用任务相关设施设备的安装和调试
3.开展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
4.进行日常维护维修等相关工作
神舟十四号乘组将配合地面完成空间站组装建设工作,从单舱组合体飞行逐步建成三舱组合体飞行状态,在这期间要经历9种组合体构型、5次交会对接、3次分离撤离和2次转位任务;他们将首次进驻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建立载人环境;配合地面开展两舱组合体、三舱组合体、大小机械臂测试,气闸舱出舱相关功能测试等工作;将首次利用气闸舱实施出舱活动;完成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14个机柜解锁、安装等工作。开展高微柜悬浮实验系统柜内磁悬浮实验、高微柜悬浮实验系统柜内喷气悬浮实验、无容器柜材料科学实验、医学样本处理和分析项目等。
出差十天。2022年6月16日,3名航天员已出差十天,在太空中做的主要工作:建立驻留环境、微生物采样工作、设备安装、调试及维修、开展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
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是中国空间站进入建造阶段的首发载人飞船,也是神舟十三号的应急救援飞船,于2021年进驻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首次创造了待命长达7个月的纪录。进入空间站时代,无论是长二F运载火箭,还是神舟载人飞船均采用“滚动待命”策略,在前一发载人飞船发射时,后一发载人飞船在发射场待命,并具备8.5天应急发射能力以实现太空救援的能力。所以,在神舟十四号发射之前,神舟十五号也已经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做好了准备。
北京时间2022年12月4日20时09分,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现场医监医保人员确认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身体状态良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成功。
19时20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通过地面测控站发出返回指令,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轨道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此后,飞船返回制动发动机点火,返回舱与推进舱分离。返回舱成功着陆后,担负搜救回收任务的搜救分队及时发现目标并抵达着陆现场。返回舱舱门打开后,医监医保人员确认航天员身体健康。
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于2022年6月5日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随后与天和核心舱对接形成组合体。3名航天员在轨驻留6个月期间,先后进行3次出舱活动,完成空间站舱内外设备及空间应用任务相关设施设备的安装和调试,开展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在轨迎接2个空间站舱段、1艘载人飞船、1艘货运飞船的来访,与地面配合完成了中国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组装建造,与神舟十五号航天员首次完成在轨交接班,见证了货运飞船与空间站交会对接最快世界纪录等众多历史性时刻,并利用任务间隙,进行了1次“天宫课堂”太空授课,以及一系列别具特色的科普教育和文化传播活动。陈冬成为中国首个在轨驻留时间超过200天的航天员。
2022年12月4日20时09分,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执行飞行任务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安全出舱,身体状态良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成功。飞行乘组在空间站组合体工作生活了183天,见证并推动中国人的太空家园“越建越大”,推动中国空间站完成建造并转入在轨运营阶段。
神舟十五号
神舟十五号飞行乘组由3名航天员组成,与神舟十四号航天员在轨轮换后,在轨驻留6个月。届时,神舟十四号、神舟十五号两个乘组6名航天员将在太空“会师”,并共同在轨工作一周左右时间。
2022年11月28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助理季启明宣布,神舟十五号飞行乘组由航天员费俊龙、邓清明和张陆组成,费俊龙担任指令长。
北京时间2022年11月29日23时08分,搭载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五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成功。
北京时间2022年11月30日5时42分,神舟十五号飞船成功对接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整个对接过程历时约6.5小时。
北京时间2022年11月30日7时33分,神舟十五号3名航天员进驻中国空间站,两个航天员乘组首次实现“太空会师”。随后,“胜利会师”的两个航天员乘组,一起在中国人自己的“太空家园”里留下了一张足以载入史册的太空合影。
2023年2月10日0时16分,经过约7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十五号航天员费俊龙、邓清明、张陆密切协同,完成出舱活动全部既定任务。航天员费俊龙、航天员张陆已安全返回问天实验舱,出舱活动取得成功。
神舟十五号飞行乘组计划实施数次出舱活动任务,进行舱内载荷设备组装、测试和调试工作,操控机械臂实施舱外载荷安装;对三舱三船最大构型组合体进行运行管理和维护。
北京时间2023年6月4日6时33分,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现场医监医保人员确认航天员费俊龙、邓清明、张陆身体状态良好,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成功。
神舟十六号
2022年12月,神舟十六号飞船已经在发射场完成了总装测试工作,进入应急救援待命状态。
2023年5月18日,根据中国载人航天官网公布的2023年度载人航天任务基本情况,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将于五月发射。届时,神十五和神十六两个乘组六名航天员将会师空间站,也将是中国空间站的第二次两个乘组在轨交接。5月22日,神舟十六号船箭组合体转运至发射区。
2023年5月29日,经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飞行任务总指挥部研究决定,神十六瞄准30日9时31分发射。神舟十六号飞行乘组由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组成,景海鹏担任指令长。
2023年5月30日9时31分,搭载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六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神舟十六号飞行乘组由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组成,景海鹏担任指令长。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2023年10月31日8时11分,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现场医监医保人员确认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身体健康状况良好,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神舟十七号
2022年12月,神舟十七号的总装测试工作正在进行中。
2023年10月,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飞行乘组由3名航天员组成,神舟十七号飞船将对接于空间站核心舱前向端口,形成三舱三船组合体。北京时间2023年10月26日8时24分,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乘组出征仪式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圆梦园广场举行。8时26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飞行任务总指挥部总指挥长许学强下达“出发”命令,汤洪波、唐胜杰、江新林3名航天员领命出征。
北京时间2023年10月26日11时14分,搭载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七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10分钟后,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2024年4月30日18时,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成功出舱,航天员汤洪波、唐胜杰、江新林身体状态良好,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成功。
神舟十八号
2022年12月,神舟十八号的总装测试工作正在进行中。
2023年11月,长征二号F遥十九运载火箭全面进入总装状态。该发“神箭”将在2024年执行神舟载人飞船发射任务。11月19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发布2024年度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行任务标识。
2024年4月25日,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成功。2024年4月26日05时04分,在轨执行任务的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打开舱门,迎接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入驻“天宫”。北京时间2024年11月1日,神舟十八号、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进行交接仪式。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已完成全部既定任务。着陆场及各参试系统正在紧锣密鼓做好迎接航天员回家的各项准备。2024年11月4日01时24分,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现场医监医保人员确认航天员叶光富、李聪、李广苏身体状态良好,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神舟十九号
2023年11月19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发布2024年度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标识。
2024年10月消息,按计划安排,我国于10月底发射神十九载人飞船。根据任务计划,10月22日下午,神舟十九号船箭组合体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进行垂直转运。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介绍,2024年10月22日下午,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与长征二号F遥十九运载火箭组合体已转运至发射区。
2024年10月29日,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经任务总指挥部决定,执行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乘组由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3名航天员组成,蔡旭哲担任指令长。航天员蔡旭哲执行过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宋令东和王浩泽均为我国第三批航天员,两人都是“90后”,都是首次执行飞行任务;同日,3名航天员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与中外媒体记者集体见面。同日,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召开,发言人介绍,按计划,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入轨后,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约6.5小时后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形成三船三舱组合体。在轨驻留期间,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将迎来天舟八号货运飞船和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的来访,计划于明年4月下旬或5月上旬返回东风着陆场。
2024年10月30日4时27分,搭载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九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10分钟后,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神舟二十号
2024年10月29日,新华社消息,2025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计划实施神舟二十号飞行任务。
神舟二十一号
2024年10月29日,新华社消息,2025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计划实施神舟二十一号飞行任务。
天舟九号
2024年10月29日,新华社消息,2025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计划实施天舟九号飞行任务。
技术创新
新型热控
在空间站建造阶段,神舟飞船会被其他舱体持续遮挡,长时间无法被太阳照射,最低温度甚至低于零下100摄氏度。有时局部区域又会持续受到太阳辐照,最高温度超过100摄氏度。针对外部极端的高低温环境带来的严峻考验,科研团队利用宇宙空间以热辐射为主要热量传导方式的特点,为空间站建造阶段的神舟飞船“家族”设计并研制了一款神奇的控温“外衣”──低吸收,低发射型热控涂层。
低吸收,顾名思义就是涂层材料自身具有较低的太阳光吸收特性,可有效减弱太阳辐照导致的温度升高。低发射,则指涂层具有较低的红外发射率,可有效阻隔飞船内部向外部深冷环境的辐射漏热,避免舱内温度不断降低。
这件黑科技“外衣”性能此前已在神舟十三号飞船上进行了验证。在超过200摄氏度的大温差与长期低温、强辐射的空间环境中,飞船的舱内环境温度能够始终控制在18至26摄氏度,经受住了长达半年的在轨考验。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再次身着新型热控涂层“外衣”,开启空间站任务新征程,继续守护航天员安全。
返回技术
载人飞船返回技术是建设空间站的关键技术,关乎着任务的成败和航天员的生命安全。回顾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三号历次任务,中国载人飞船始终保持着国际领先的返回精度。如果以代际划分,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一号采用的标准弹道自适应制导方法,可谓第一代返回技术。自神舟十二号开始,采用自适应预测制导方法,精度更高、适应性更强、更智能,可谓第二代返回技术。
为了进一步提高返回任务执行效率,缩短地面飞控实施时间,提高航天员返回舒适度,神舟十三号首次采用了快速返回地球模式。系统采用了和神舟十二号相同的智能自适应预测制导方法,但科研人员通过对飞行任务事件进行合理裁剪和调整、压缩操作时间,将返回所需时间由以往的11个飞行圈次压缩至5个飞行圈次。
神舟十三号从空间站撤离后,首先绕地球飞行5圈,每圈用时大概1.5小时。此前,神舟十二号返回时绕飞地球18圈,历时一天多。
工程规划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飞行任务规划表明,中国空间站工程分为关键技术验证,建造和运营三个阶段实施,其中关键技术验证阶段安排了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天和一号试验核心舱、神舟飞船、天舟飞船等6次飞行任务;建造阶段安排了问天舱、梦天舱、神舟飞船、天舟飞船等6次飞行任务。
中国空间站命名为“天宫”,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总体方案优化,通过交会对接和转位组装构成空间站本体。其基本构型包括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Ⅰ和梦天实验舱Ⅱ,每个舱段规模20吨级。空间站在轨运行期间,由神舟载人飞船提供乘员运输,由天舟货运飞船提供补给支持。空间站设计寿命10年,可根据需要,通过维护维修进一步延长寿命。额定乘员3人,乘组轮换期间短期可达6人。
天和舱用于空间站的统一管理和控制以及航天员生活,有3个对接口和2个停泊口。停泊口用于问天舱、梦天舱与天和舱组装形成空间站组合体;对接口用于神舟飞船、天舟飞船及其他飞行器访问空间站。
2021中国的航天》指出,未来五年,中国将继续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巡天”空间望远镜以及“神舟”载人飞船和“天舟”货运飞船,全面建成并运营中国空间站,打造国家太空实验室,开展航天员长期驻留、大规模空间科学实验、空间站平台维护等工作。深化载人登月方案论证,组织开展关键技术攻关,研制新一代载人飞船,夯实载人探索开发地月空间基础。
载人登月飞船
为进一步提升载人航天工程的综合能力和技术水平,中国将研制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和新一代载人飞船。其中,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和新一代载人飞船返回舱都可以实现可重复使用。新一代载人飞船综合能力将大幅提升,可以搭载7名航天员。
2020年5月,中国成功发射了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它与“神舟”相比,具有载人多、用途广和可重复使用等一系列优点,可用于未来的载人登月等任务。
近年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与联合国外空司合作,面向所有联合国成员国征集有意搭载进入空间站的合作实验项目。与联合国外空司、欧洲空间局共同遴选的多个空间科学应用项目正在按计划实施,相关载荷将于2023年开始陆续上行中国空间站开展实验。
2023年7月消息,中国官宣了载人登月要在2030年前实现。有新一代载人飞船,采用模块化设计,适应近地、深空等任务需求,主要用于将航天员送往环月轨道并返回地球这样一个过程,由逃逸塔、返回舱和服务舱组成。
总体评价
神舟飞船“三舱一段”的结构与总体方式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神舟飞船起点高,一步到位,智能化程度较高。虽然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起步较晚,但并不是从“加加林”时代的飞船起步:先搞无人飞船,再搞单人飞船,最后才是多人飞船,而是一步迈过美苏的四十年发展历程,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世界其他国家的载人飞船是从搭载小动物开始试验航天员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的,中国则采用了先进的现代装置——模拟假人,模拟“航天员”所消耗的氧气与二氧化碳,通过先进的地面医监台测试“航天员”的生理信号变化。
中国神舟飞船的起飞质量和座舱最大直径,远大于美国“水星”号和苏联“东方”号。神舟飞船的构形比“水星”号和“东方”号的两舱构形具有更多的功能,在舱段间的电、气、液路连接与分离技术等技术方面也更复杂。在电源方面神舟飞船采用了太阳电池阵为主的电源方案,比“水星”号、“东方”号的电源系统技术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尤其是神舟飞船采用了升力式返回再入,由GNC分系统进行再入过程中的升力控制,是比弹道式再入更为先进的返回方式,可以大大提高飞船返回着陆点的精度和降低再入过载峰值,减轻航天员返回地面时承受过载的痛苦。神舟飞船与20世纪90年代国外的先进载人飞船相比,从再入方式、着陆精度和再入过载峰值等指标上大致与俄罗斯联盟TMA飞船相当,并为航天员的工作和生活创造了更为舒适的环境。神舟是中国天地往返运输的优良工具,堪称摆渡天河的真正神舟。(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 评)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6 10:40
目录
概述
研制历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