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第斯山脉
世界最长的山脉
安第斯山脉(盖丘亚语:Andes;奇楚亚语:Antis),属于科迪勒拉山系,也称安第斯山脉或安蒂斯山脉,位于南美洲的西岸,全长约8900千米,宽约300千米,总面积在50万平方米之上,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
形成演变
概述
科学家表示,安第斯山脉可能经历过“疯长期”,其高度曾在200万到400万年里增长了一倍。 科学家的新发现表明,板块构造(一种促使陆地形成、运动以及山脉形成的作用)理论也许应该更新了。 地质学家原先估计,绵延在南美洲西部的安第斯山系是在过去4000万年里逐渐隆起形成的。
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地质学副教授卡玛拉·加尔齐奥内说,如果山脉抬升速度很快,就会对气候和生物进化产生影响。安第斯山脉绵延7000公里,高山众多,地势陡峭,最高峰海拔6900米,山脉平均海拔4000米。安第斯山脉是板块运动的产物,主要是因为纳斯卡板块俯冲到南美板块下方,于是抬升了山体。这一过程仍然在进行,还引发地震和火山喷发。加尔齐奥内和研究搭档在《科学》杂志上撰文称,他们对沉积物进行研究后认定,安第斯山脉曾在几千万年里抬升缓慢,然后在距今1000万年至600万年间突然加快了升高速度。
这表明安第斯山脉的形成应归功于“拆沉作用”。当海洋板块与陆地板块相撞时,一般理论都认为大陆板块会发生褶皱形成山脉。加尔齐奥内说,褶皱会在地壳下方形成一个沉重的“根部”,固定住地壳。传统理论认为,地底深处的地幔软流层会缓慢侵蚀这个“根部”,使山脉随着地壳的加厚而逐渐抬升。但加尔齐奥内却提出了另一种理论,即“拆沉作用”使“根部”温度上升,变成粘稠的糖浆那样的物质,并向下渗漏,然后突然崩溃,陷入炽热的地幔中。位于“根部”上方的山脉便突然与其脱离,开始抬升。
此外安第斯山脉中的哥多伯西峰(Cotopaxi)是世界上最高的活火山之一,海拔约5897米。南美洲诸多重要河流的发源地。安第斯山脉不是由众多高大的山峰沿一条单线组成,而是由许多连续不断的平行山脉和横断山脉(或科迪勒拉)组成的,其间有许多高原和洼地。分别称为东科迪勒拉和西科迪勒拉的东、西山脉界线分明,勾勒出了该山系的主体特征。东、西科迪勒拉总的方向是南北走向,但东科迪勒拉有几处向东凸出,形成形似半岛的孤立山脉,或像位于阿根廷智利玻利维亚秘鲁毗连地区的阿尔蒂普拉诺那样的山间高原。
安第斯山脉是世界陆地上最长的山脉,几乎是喜马拉雅山脉的三倍半,属美洲科迪勒拉山系,是科迪勒拉山系主干。南美洲西部山脉大多相互平行,并同海岸走向一致,纵贯南美大陆西部,大体上与太平洋岸平行,其北段支脉沿加勒比海岸伸入特立尼达岛,南段伸至火地岛。跨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 、玻利维亚 、智利 、阿根廷等国 ,全长约8900千米。一般宽约300千米,最宽处在阿里卡(Arica)至圣他克卢斯 (Santa Cruz)之间,宽约750公里。整个山脉的平均海拔3660 米,有许多高峰终年积雪,海拔超过6000米 ,由一系列平行山脉和横断山体组成 ,间有高原和谷地。海拔多在3000米以上,超过6000米的高峰有50多座,其中阿空加瓜山海拔6962米,为西半球的最高峰。
火山活动期
约在1.7亿年以前,南美洲板块随着东面大西洋展开而向西漂移;纳斯卡大洋板块的东缘下面受到南美洲大陆板块西缘的压力,纳斯卡板块潜没,这种复杂的地质基质开始向上隆起。这种潜没-隆起过程伴随着来自地幔的大量岩浆的侵入,先是形成了南美洲大陆板块西部边缘的火山弧,后又将炽热的熔岩喷射到四周大陆的岩石中;这后一过程产生大量的岩脉和矿脉,其中含有具有经济价值的、丰富的矿物,这对后来人类移居安地斯山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这种活动的强度在新生代期间──特别是在1500万至600万年前──进一步加强,于是出现了科迪勒拉的外形。作为最后结果的山系垂直差极大,从太平洋海岸外的秘鲁-智利(阿塔卡马)海沟的底部,到与之水平距离不足322千米(200哩)的高山岭之间的高度差达12192米(4万尺)以上。形成安地斯山脉的地壳运动迄今尚未结束,作为通常称之为“火环”的更大的环太平洋火山带的一部分,安地斯山仍处在火山活动期,容易发生破坏性的地震。
位置境域
安第斯山脉位于南美洲的西岸,从北到南全长8900余千米,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
安第斯山脉纵贯南美大陆西部,紧靠太平洋,北起加勒比海的特立尼达岛(西经61°,北纬10°),南到南美洲南端的火地岛(西经67°,南纬54°),全长约8900千米,宽约300千米,总面积在50万平方米之上。
安第斯山脉由几列相互平行的山脉和横断山体组成,跨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智利、阿根廷七个国家。最宽处在智利的阿里卡(Arica)至玻利维亚的圣克鲁斯之间,宽约750千米。其海拔多在3000千米以上,海拔超过6000米的高峰有50多座,终年积雪。
地质地貌
地质
安第斯造山带可划分为三个次一级构造单元,自北向南依次为北安第斯造山带、中安第斯造山带和南安第斯造山带。中、北安第斯造山带分界线在厄瓜多尔境内的瓜亚基尔断裂(Grijalva fault)(3°S附近 );中、南安第斯造山带分界线在智利南部瓦尔迪维亚(Valdivia,39°S附近)。
北安第斯造山带俯冲的大洋板块年龄为23~10Ma(中新世),中生代火山岩主要为玄武安山质-安山质,且有大量的由蛇绿混杂岩组成的洋壳残片。其按地质特征可进一步划分为增生地体、火山岩带和山间盆地等构造地貌单元。其中,增生地体分布于大陆边缘,多为外来地体。火山岩带主要形成于中、新生代,分别为西科迪勒拉带、中科迪勒拉带和东科迪勒拉带。山间盆地分布于火山岩带间,形成时代为古近纪一新近纪,与弧后拉张有关,主要有马拉开波盆地考卡-帕迪亚(Cauca-Patia)盆地和马格达莱纳(Magdalena)裂谷盆地等。
中安第斯造山带以厄瓜多尔的瓜亚基尔断裂带为北界,以智利南部瓦尔迪维亚为南界,包括厄瓜多尔南部、秘鲁、玻利维亚等地,其南界内发育海底转换断层。中安第斯造山带可划分为8个次一级构造单元,即海岸安第斯带、前安第斯带(弧间盆地)、西安第斯带、安第斯高原区、东安第斯带、次安第斯带、帕姆比亚地体和法玛蒂娜地体。其中,鲁境内的中央凹陷与多梅科山系为海岸安第斯与西安第斯的分界线;新生代火山链形成的安第斯高原带,为东、西安第斯的分界线。沿其走向,前安第斯带和安第斯高原带均逐渐趋于尖灭消失。
南安第斯造山带包括瓦尔迪维亚以南所有区域,总体走向近南北向,在最南端逐渐过渡为近东西向。由于火山岩带向南逐渐尖灭消失,东西科迪勒拉逐渐合并形成了安第斯主山脉。根据其构造和火山-岩浆作用差异,南安第斯造山带可进一步划分为增生地体、岩浆岩带等构造单元。其中,增生地体形成于古生代一早中生代,主要包括邱诺斯(Chonos)变质杂岩体,玛德莱德迪奥斯(Madre de Dios)地体和安第斯东部变质杂岩体(EAMC)等。岩浆岩带主要为南安第斯造山带中部发育的巴塔哥尼亚岩基,依据成岩年龄,岩体特征等,又可进一步分为北巴塔哥尼亚岩基和南巴塔哥尼亚岩基。
地貌
安第斯山脉可分为北段、中段、南段三部分。北段山脉成条状分支,山岭和广谷、低地相间;山脉中段宽度和高度明显增大,夹有宽广的山间高原和谷地,东、西科迪勒拉山脉之间楔入宽阔的玻利维亚高原;山脉南段的高度和宽度逐渐减缩,东、西科迪勒拉合而为一,由于断层纵横交错以及第四纪冰川和流水的侵蚀作用,山地呈现为分割破碎的形态,具有阿尔卑斯型地貌特征。
北部安第斯山脉指南纬3°附近以北的地段,主要包括哥伦比亚和委内瑞拉境内的安第斯山。在厄瓜多尔东部丛林中有东科迪勒拉山脉,是一个古老的冲积层,被河流和强降雨分成许多山体。瓜卡马约、加莱拉斯和伦巴基的科迪勒拉山脉都是孤立、不规则的山体,覆有茂密的森林。海拔基本不超过7900英尺。委内瑞拉安第斯山脉的梅里达山脉往东北方向一带,科迪勒拉山脉是呈现褶皱背斜,经过长期侵蚀,背斜轴部沉积岩被削,出露花岗岩、片麻盐等古老物质。两翼残留着白垩纪和第三纪的石灰岩及砂岩,构成单面山。在地形结构上,北部山脉呈现条状分支、隔以幽深构造各地的特点。在哥伦比亚南部和厄尔多瓜北部裂谷两侧,有多座活火山,是安第斯山三大火山带之一。
安第斯山脉中部始于南纬35°,此时科迪勒拉山脉的变得干旱且高,冰川减少。地形结构的主要特征表现为东、西科迪勒拉之间楔入宽阔的山原。山原北部深受亚马逊河上游支流的切割,形成许多深邃峡谷。位于南纬22°的内华达州(Nevada)特雷斯克鲁塞斯(主峰海拔22156英尺)是科迪勒拉山脉高峰,以北是一个横向低气压,以南是高原地区,是靠近阿根廷和智利边境的火山起源地块。科迪勒拉山脉在玻利维亚和秘鲁变得越来越宽,分为东科迪勒拉山脉和西科迪勒拉山脉。两个主要山脉和火山周围产生了含有盐沉积物的盐沼地,其中卡拉拉斯特山脉就有一个安托法拉盐滩。西科迪勒拉山脉的沿着海岸逐渐下降到阿塔卡马沙漠(Atacama Desert),较东科迪勒拉山脉更多火山,是安第斯山第二大火山带。在大约南纬22°处,东科迪勒拉山脉多是五六千米的高山,有安第斯高原和世界上最高的通航湖泊的的喀喀。永久积雪在南纬8°以北比较少见,多是草原和湿地,山脉更宽,山体更光滑,多荒地和树木。中段安第斯山高度虽大,因气候干旱,雪线高,现代冰川不如南段、北段。高山冰川却相当广泛,特别是东科迪勒拉,至今还保存着阿尔卑斯型地形特征,如角峰、冰斗、冰蚀谷、小型的串珠状冰蚀湖等。
以智利、富吉亚和巴塔哥尼亚(Patagonia)科迪勒拉山脉组成的南部第斯山脉。始于火地岛最东端的埃斯塔多斯岛,海拔3700英尺,向西横穿格兰德岛,涵盖达尔文山、瓦尔迪维索山和索隆多山,地貌复杂。有海拔6800米的图蓬加托火山,是世界最高活火山;以及海拔6960米的阿空加瓜山,世界上最高的死火山,也是西半球最高峰和安第斯山脉的最高峰。南纬38°以南地区曾广泛发生断层作用,纵横断层相互交错,使冰川和流水侵蚀易于进行,以致山地地形显示了分割破碎的形态。这一带第四纪冰期时冰川覆盖很广,降水丰富,纬度较高,雪线很低,普遍有阿尔卑斯型地形特征,如U形冰蚀谷、角峰、冰斗、冰蚀湖等。在巴塔哥尼亚安第斯山脉附近有许多洼地和高原,诸多山脉被冰原、冰川、河流、湖泊或峡湾占据。随着南部纬度的减小,永久积雪线的海拔越来越高。在南纬39°以南有位于圣克鲁斯省(Santa Cruz)的西南部的冰川国家公园,范围从安第斯巴塔哥尼亚南部森林到巴塔哥尼亚大草原,附近还有别德马(Viedma)冰川、乌普萨拉(Upsala)冰川等冰川。
地理环境
气候
安第斯山脉的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垂直分带明显,随纬度、高度以及朝向而异。山脉北段地处低纬,具有热带湿润的基本特征。低地和低凹地带终年高温,年平均气温在27℃以上。向风面降水丰富,如赤道以北的西科迪勒拉山脉西坡和赤道以南的东科迪勒拉山脉东坡,年降水量多超过2000毫米。由此向上,气候类型依次更替,直至高山冰雪带。山脉中段自北向南气温年差增大,降水量减少,主要表现为干旱特征,但东、西坡差异明显。西坡和玻利维亚高原为荒漠和半荒漠,降水不足250毫米,东坡则高温多雨。山脉南段地处中、高纬,表现为温凉湿润特征,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最热月平均气温低于10摄氏度,且其西坡降水多于东坡。
安第斯山脉降水量变化很大。南纬38°以南降水量超过508mm,往北降水量会减少,并且具有明显季节性变化。再往北到玻利维亚的阿尔蒂普拉诺高原(Altiplano)、秘鲁高原、厄瓜多尔的谷地和哥伦比亚的稀树草原,降雨量适中,但雨量相差悬殊;秘鲁西科迪勒拉的西侧降雨量很小,在厄瓜多尔和哥伦比亚降雨量又有所增加,在东科迪勒拉的东侧经常下大雨,并伴随有季节性变化。此外,安第斯山脉的风温暖且干燥。1939~1998年,山脉年平均温度增温速率是0.11℃/10a,1975~2000年,年平均温度增长速率为0.33℃/10a,增温速率逐渐加快。
水文
安底斯山脉是南美洲许多河流的发源地和分水岭。由于该山之主脉偏居大陆的西部,贯穿南北,因此山之东西两侧所形成的各个河系有很大的差异。安底斯山以西的太平洋流域各水系,河流一般短而陡急,而且支流很少,流域面积也较小,有些是间歇性河流,注入太平洋。安底斯山以东地区,河流源远流长,水量丰富,河网密,注入大西洋。拥有亚马孙河、奥里诺科河和巴拉那-拉普拉塔河三大水系。
安第斯山区的荒漠高原地区多构造湖,如的的喀喀湖、波波湖等,最大的湖泊为的的喀喀湖和马拉开波湖,其中的的喀喀湖是世界最具航运价值的最高湖泊。
安第斯山脉北段的灰岩及砂岩构造裂隙带,在标高适宜的地区,有较丰富的构造裂隙水,而在背斜轴部片麻岩地区则是以风化裂隙水为主,沟谷第四纪堆积中则以第四系地下水为主。山脉中段为构造裂隙水分布区,地下水不甚丰富。山脉南段,南纬38°以南构造比较发育,断层纵横交错,在其地势较低的构造破碎带地下水较为丰富,山间平原以及第四系分布地区,也有较大的地下径流。
安第斯山脉南段低矮狭窄,山体破碎,雪线低,具有发达的冰川,如普洛莫冰川、库里卡里斯冰川、格雷冰川等。
土壤
安第斯山脉北部由火山物质发育的土壤为淡暗色土,盐基含量多数较低;由冰川沉积物发育的土壤为腐殖质始成土,其剖面物上部有火山灰混合物,表土呈暗色、酸性;陡崖的土壤为石质土和浅薄的不饱和始成土;山脉内侧较干燥谷地的土壤主要为栗钙土、湿草原土和石质土,最干燥的谷地则是深色淋溶土、变性土、碱土。在厄瓜多尔的基多北面的一个干燥区分布玻璃质暗色土。此外,该区域东南部山脉还分布着占优势的石质土、不饱和及饱和的始成土、灰壤和有机土。
在海拔高的地方以石质土为主,伴生不饱和始成土,在厄瓜多尔则伴生暗色土。海拔约200米以下的地方,主要是典型强淋溶土、饱和强风化粘磐土或腐殖质铁铝土。此外,在秘鲁的马德雷-德迪奥斯(Madre DE Dios)地区,海拔450~1200米之间还分布着不饱和粗骨土,伴生石质土。
智利低地荒漠:土壤主要为粗骨性和石质性漠境土。在最低部位,含盐地下水接近地表的地方发育着盐土。玻利维亚低地荒漠:土壤主要是粗骨土和石质土,有少量的漠境土、冲积土以及盐土。西部荒漠山脉:从秘鲁北部到智利中部,在海拔1000~5500米的范围内土壤以石质土和粗骨土为主,但在地形较稳定的地区常见钙质漠境土。该区域东部有淋溶漠境土,有很薄的亚表层,含有较多粘粒。此外,秘鲁南部的母质为火山物质,发育有石质土和玻璃质暗色土。
在北端,火山灰覆盖层浅薄而不连续,主要分布有石质土和饱和始成土,中部地区覆盖层增厚,以腐殖质暗色土占优势,其中多是酸性硅质物。南部火山灰的分布很少,土壤主要是石质士、粗骨土和灰。
的的喀喀湖附近地区为半湿润高原,环绕的喀喀湖的平地(平均海拔3800米)发育着松软酵育土,洼地则为碱土和盐土;湖的北面,土壤质地较粘重,以松款暗色土为主,伴生潜育土、有机土和腐殖质始成土;湖的南缘常见栗钙土,伴生浅薄的石灰土和石质土。半干旱高原的平均海拔在3750米,部分火山口高达6000米以上,该区域分布最广的土壤是发育于火山灰物质上的玻璃质暗色土,具有明显的暗色砂质表土层,向西伸展,则为石质土和干早土。高原的西南部为干旱高原,分布有大面积的玻璃质暗色土,也有其他土壤出现,如淋溶漠境土。在智利,大多数土壤具有暗棕色表土,仅在淡黄棕色心土层中出现钙化现象,质地多轻于轻粘壤土。
岩石
元古宇区域岩性主要为千枚岩、片岩、片麻岩、混合岩和大理岩等,局部发育麻粒岩、斜长角闪岩等。其主要包括两个岩石构造单元:低中级变质泥岩-变质碎屑岩单元和薄层花岗质正片麻岩单元,后者岩层内可见斜长角闪脉岩。
上古生界主要由互层的红色砂岩、页岩、砾岩等组成,二叠系为砂、页岩互层,底部为石英岩。下古生界主要为一套海相细碎屑沉积岩,岩性主要为页岩、粉砂岩、砂岩和碳酸盐岩等,具复理石特征,指示浅海相沉积环境。地层中生物化石较为丰富,常见三叶虫、腕足类和晚奥陶世笔石等化石,二叠系为砂、页岩互层,底部为石英岩。除此之外,北安第斯造山带上古生界主要以细碎屑沉积岩为主,中安第斯造山带中南部地层中火山质成分增多,并具有浊流沉积特征。在中安第斯造山带中南部地区下古生界中还夹有火山熔岩岩层。
中生代以来,安第斯造山带岩性主要为巨厚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其次为红色砂岩等陆相红层。海相沉积岩分布相对较为局限。
新生界安第斯造山带内山间盆地中的梅迪奥马格莱德盆地底部为三叠系,具有侏罗系陆相红色砂岩和火山岩,其上覆白垩系海相沉积岩。第三系(古近系+新近系)为火山碎屑沉积物,厚度超过4000m。高原盆地内最老地层为白垩系,上覆第三系(古近系十新近系)同查山期砂岩、页岩、灰岩和蒸发盐岩,以及第四系碎屑沉积岩和湖相蒸发盐岩。
资源状况
植物资源
安第斯山脉的植被类型复杂多样,随纬度、高度、坡向而变化。山脉北段地处低纬,降水丰富的向风坡,如赤道以北的西科迪勒拉山脉西坡和赤道以南的东科迪勒拉山脉东坡,热带山地常绿林所占比重很大;中段山脉降水量少,西坡和玻利维亚高原为荒漠和半荒漠,东坡的秘鲁境内常绿林可分布到3500米的高度;南段地处中、高纬,南纬30°~37°的西坡为地中海式亚热带硬叶林,南纬37°以南则为温带湿润森林,东坡以山地灌木、半荒漠、荒漠为主。此外,安第斯山脉海拔500米以下山谷中可见热带棕榈。南纬35°以南有大量杉、柏、落叶松和朱贵竹属森林,35°以北生长有热带和亚热带树木。中纬度热带雨林,分布有南洋杉属的针叶树和栎,还有科因格树(coigue)(一种常青树)、柏树和落叶松等。
动物资源
安第斯山脉中的猫类很少生活在4000米以上,白尾小鼠通常不低于4000米,最高可达5600米。驼科动物主要为高原动物,包括美洲驼、羊驼、骆马等,主要生活在3700~4200米之间,但也能在海拔较低的地方生活得很好。此外,安第斯山脉动物还有小型南美鹿、美洲狮、兔鼠、豚鼠、蜥蜴等;鸟类有神鹰、山鹑和蹼鸡等。
矿产资源
安第斯山区的主要矿藏有有色金属、石油、硝石磺等。有色金属矿多与第三纪、第四纪火山活动和岩浆侵入有关,特别是以矿脉和岩脉形式侵入到上层的岩浆体,如安山岩闪长岩玢岩等。最突出的是铜矿,矿区从秘鲁南部至智利中部,为世界最大的斑岩型铜矿床的一部分,世界最大的地下铜矿采矿场就在此山脉中,在地底深达1200米,采矿坑道总长超过2000多千米。石油主要分布在安第斯山北段的山间构造谷地或盆地中。
安地斯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矿区之一,南部矿区的范围特别辽阔。主要矿物有∶智利和秘鲁的铜、玻利维亚的锡、玻利维亚和秘鲁的银、铅和锌,秘鲁、厄瓜多尔和哥伦比亚的金,哥伦比亚的铂和祖母绿,玻利维亚的铋,秘鲁的钒以及智利、秘鲁和哥伦比亚的煤和铁。广阔的石油矿床分布在整个安地斯山脉的东侧。安第斯山脉孕育了无比巨大的铜矿,这里有世界最大的地下铜矿,深入地表以下1200米,庞大的地下坑道总长超过2000多千米,采矿的自动化程度极高,地下生活设施完善。
旅游资源
乌尤尼盐沼(Salarde Uyuni)位于玻利维亚波托西(Potosí)省西部高原上,海拔为3656米,长150千米,宽130千米,面积为9065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最大的盐沼,由于雨季积水时湖面像镜子一样倒映着天空景色,水天相接,纯净梦幻,因此被称为“天空之境”。此外,乌尤尼盐沼卤水中还含有约占全世界一半的锂金属资源。
马丘比丘(Machu Pichu)(意思是“古老的山峰”)古城坐落于安第斯山脉地区两座险峻的山峰之间,建于西班牙人入侵前100年,是印加帝国的都城遗址。整个遗址高耸立在海拔约2350千米的山脊上,被热带丛林包围。该遗址约由140个建筑物组成,包括庙宇、避难所、公园、和居住区,建筑设计与地势相辅相成,建造者设计了一个人工土丘结合梯田金字塔的建筑系统,以此来打造多阶的平坦区域。
智利的鲁滨逊·克鲁索岛(Island Robinson Crusoe),原名马萨蒂埃拉岛,位于南美洲智利中部海港瓦尔帕莱索(Valparaíso)之西,距离670公里的南太平洋,为胡安·费尔南德斯群岛中的的第一大岛。该岛是18世纪英国小说家丹尼尔·笛福(Daniel Defoe)的名著《鲁宾逊漂流记》所述荒岛的脱胎地,故又称“鲁滨逊飘流岛”。
主要山脉
山脉北段
安第斯山脉成条状分支 、隔以广谷和低地 ,各条山脉多代表背斜构造,通过侵蚀,轴部露出花岗岩、片麻岩等古结晶岩,两翼则残留着白垩纪、第三纪的砂岩和石灰岩。位于哥伦比亚,朝北向东延伸,最后与加勒比岛的岛弧相连。
山脉中段
安第斯山脉的宽度和高度显著加大,东、西科迪勒拉山脉之间楔入宽阔的山原—玻利维亚高原。从秘鲁到智利,在此山脉由西北转为东北走向。此地安第斯山的宽度最大,也有最多的火山活动遗迹,据知有超过900个的火山,高度由5000到7000米南段安第斯山,从智利一直到巴塔哥尼亚海岸,这一段有相当多的活火山。
山脉南段
安第斯山脉的高度和宽度逐渐减缩,东、西科迪勒拉合二为一。由于纵横断层交错,加以第四纪冰川和流水的侵蚀作用,山地显示分割破碎的形态,普遍具有阿尔卑斯地貌特征
主要山峰
安第斯山脉中的阿空加瓜山(Aconcagua),海拔在6962米左右,为西半球的第一高峰。
历史文化
历史沿革
公元前800~公元前300年间,南美洲的第一个文明:查文文明(culturede Chavin),诞生于太平洋沿岸安第斯山脉的秘鲁境内,根据查文-德-胡恩塔尔(位于秘鲁的安卡什地区)而命名,该文明的主要建筑遗物是安第斯山脚下的查文德万塔(Chavin de Huantar)的一座具有U字形平面的大神庙建筑遗址,查文德万塔是当时的宗教和文化中心。公元前3~2世纪,查文文明进入鼎盛时期,一直影响到整个秘鲁高原和沿海大部分地区,还对后来南美洲的古典文明和印加时期的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公元前1世纪,查文文化的统一时期结束,分散的地区性文化兴起。 该文明对南美洲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持久的影响,有南美洲安第斯“文明之母”的美称。
在姆泰不达米亚,小北文明包括多达30个主要人口中心。其几乎与埃及金字塔的建造同时出现,比中美洲的奥尔梅克文明早了近2000年,比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文明晚了几百年。该文明位于秘鲁的安第斯地区,被认为是全球六个独立土著文明发展的地区之一,也是西半球两个独立的土著文明源地之一。小北文明把安第斯地区复杂社会的出现时间向前推进了1000多年。公元前3200年之前的某个时间或者是公元前3500年之前可作为小北文明形成的开始日期;从公元前30世纪~公元前18世纪,小北文明开始繁荣起来;约在公元前1800年,小北文明开始衰落,沿海的南部和北部以及安第斯山脉的东部出现了更强大文化中心。
印加文明只持续了百年。12世纪,以库斯科(Cuzco)(今秘鲁南部)为都城建立了印加国家。15~16世纪的早期,南美的安第斯地区是古印加帝国统治的领域,印加政治和文化中心就在秘鲁南部的库斯科地区,其疆域还包括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智利北部以及阿根廷的一部分。在印加人的历史中,印加族原为居住在秘鲁南部高原的一个讲歧楚阿语的小部落,其最早的统治者曼科·卡帕克(Manco Cápac)于1000年左右带领部落来到了库斯科,后来逐渐扩展至占领了整个库斯科河谷。15世纪,印加人在此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帝国,疆界北起南哥伦比亚,南至智利中部,南北长达4000公里,面积约90万平方公里。1530年,印加帝国的王子们为争王位大动干戈,致使国力削弱。1532年,西班牙殖民者侵入印加帝国,翌年诱杀了刚登上王位不久的阿塔瓦尔帕(Atahualpa/Atahuallpa/Atabalipa),印加帝国就此终结。
印加王被称为“太阳之子”,国王在政治、宗教和军事上都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其下有贵族、祭司充任各级军政、宗教职务,组成严密的行政体系和统治机构。印加社会的基层结构是“艾柳”,相当于氏族公社。古代印加人创造了发展水平较高的农业文明,有发达的农业,培育了玉米、马铃薯等40多种作物。印加人在深谷陡壁、气候干燥的安第斯山区修建了庞大的梯田系统和引水工程;用巨石建成雄伟的宫殿和城堡,石块之间结合紧密,以致刀片也难以插入。此外,在冶炼浇铸、纺织制陶、天文历法、外科医术、文学音乐等多个领域,印加人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印加人还创造了被称为“基普”的结绳记事法。
特色文化
剪刀舞是安第斯山脉地区具有代表性的舞蹈,它源于秘鲁中南部山地城市阿亚库乔(Ayacucho),后扩散至万卡韦利卡(Huancavelica)以及首都利马(Lima)等地。它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西班牙人入侵前的印加时代,传说只有祭司、巫师、占卜者、巫医才可以跳剪刀舞,他们以各种祭拜典礼的形式展示舞技,舞蹈包含农业、畜牧业以及宗教活动中各种习惯动作,以此向神明祈求人类所需。
安第斯音乐系是指秘鲁、厄瓜多尔、玻利维亚、智利和阿根廷北部的音乐,也是南美洲安第斯山区的印第安人的音乐。其是以本土传统音乐为基础,吸收外来音乐因素后形成的。它是一种非自娱性的音乐,用于特定的环境和宗教性的仪典之中,如献祭神袛[dī]、婚丧嫁娶等,主要流行在山区和偏远的地区。从广义上讲,安第斯音乐既包括印第安人的传统音乐,也包括广为流传的梅斯蒂素和克里奥约音乐;从狭义上讲,多数音乐学者认为是确指那些与印加文化根系保持着亲密关系的传统音乐。它具有无转调、曲调为单声部、节奏慢等特征。
民俗文化
秘鲁安第斯山民崇拜太阳神,每年冬至日要举行祭祀活动,尤其以秘鲁的库斯科祭典规模最大。人们在男主祭人的主持下,表演“太阳之子”印加王巡游,连续三天,膜拜初升的太阳,并和着民间乐曲跳太阳舞,以示对太阳神的崇敬。
秘鲁坎姆巴族人有一种聚饮的交际习俗。聚会前,男主人用“阿肖特”(一种颜料)涂面,并备好乐器、酒具以及用来与古柯叶一起咀嚼的石灰,提前三四天制成聚饮用的“马沙托”木薯酒会;客人到后,主人家中的男子依次围绕客人走一圈,以示欢迎;然后再把盛有“马沙托”酒的葫芦或者竹筒奉献给客人,随后宾主立即开杯痛饮,一醉方休。
帕拉卡斯人死亡时,族人们会聚集在一起,确保逝者安全地进入先祖的世界,继续保护在世的人。技术娴熟的织工会制作大型的带有图案的纺织品来包裹死者的身体,形成一个殡葬包,安置在集体坟墓里,并在里面放置祭品,包括头带、腰带、金属制品和陶器,以此确保生命、死亡和重生的循环不断继续。
文学作品
该诗作者聂鲁达(Pablo Neruda)在1943年骑马参观了马丘比丘古城堡,并于两年后创作了这首长诗。最早于1946年发表在委内瑞拉《全国文化杂志》上,1950年收入《漫歌》第二版,是作者最有影响力、发表次数最多的诗作之一。
《鲁滨逊漂流记》是18世纪英国著名小说家丹尼尔·笛福的代表作,1719年首次出版。该小说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了主人公出海遇难,漂流到无人的小岛上坚持生活,最后回到社会的全过程。《鲁滨逊漂流记》是笛福文学创作的里程碑,同时也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小说,被誉为英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这部小说也为笛福博得了“英国和欧洲小说之父”的美誉。
影视作品
《摩托日记》
美国的公路电影《摩托日记》是由盖尔·加西亚·贝纳尔(Gael García Bernal)、梅赛黛斯·莫朗(Mercedes Morán)等主演的剧情片,讲述了共产主义革命斗士埃内斯托·切·格瓦拉青年时候的故事,他与一位朋友一起穿越拉丁美洲,其中有一个关键的场景就发生在印加古城马丘比丘。该片于2004年正式发行。
社会生活
人口
雄伟壮观的安第斯山脉是南美洲开发最早的地区,中段山区保留着古代印加帝国的许多文化遗迹。居民主要为印欧混血种,其次为印第安人克丘亚族和艾马拉族。
人类出安地斯山的时间较晚,已发现的人类最早的遗迹也只有1万至1.2万年,虽然此前很久可能已有人居住。高山缺氧,特别是在3658米(1.2万尺)以上,要在这样的条件下生活,要求在生理上使躯体内的细胞产生深刻的适应性的变化。在安地斯山人类曾永久居留的最高高度为5212米(17100尺),暂时劳作的高度为5639~5791米(18500~19000尺)。
巴塔哥尼亚高原到玻利维亚的阿尔蒂普拉诺高原的南界,安地斯山人烟稀少。少数小批的农民和牧羊人生活在较低的山坡上和科迪勒拉的低湿平原上。再往北从玻利维亚到哥伦比亚,安地斯山区内有上述国家最大的人口集中地和最重要的城市。在秘鲁和玻利维亚,生活在3048米(1万尺)以上的居民占很大的比例。
玻利维亚约有一半人口是说艾马拉语克丘亚语的印第安人,其馀大多数是说西班牙语的梅斯蒂索人(或混血人); 古代乌鲁人的遗民生活在的的喀喀湖地区。人口主要分布在荒野高原(除半游牧的牧羊人外,主要为矿工)和较低的狭窄河谷内(居民从事农业)。
在秘鲁高度超过3505米(11500尺)的地区,人们最重要的活动是采矿,但大多数安地斯居民务农,以及饲养绵羊山羊、美洲驼和羊驼,从事工业和商业的人也逐渐增多。一部分说艾马拉语的印第安人生活在南部的的喀喀湖周围;但当地居民大多数说克丘亚语,说克丘亚语的人占高地居民的大多数。
厄瓜多尔安地斯山的居民主要是说克丘亚语的人和梅斯蒂索人,南方有小批的卡纳里人(Canari),北方有萨拉萨卡人(Salasaca)。农业是主要的职业,也有些印第安人制造陶器和编织。
在哥伦比亚,绝大部分人口居住在高度为1524~3200米(5000~10500尺)的地区。印第安人只占很少一部分,生活在东科迪勒拉的阿尔蒂普拉诺高原、中科迪勒拉和南部山区。咖啡种植区高约914~1981米(3000~6500尺),是人口最密集的地区。
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它的中部最宽处只有640千米,而它的长度却有8900千米。这里山势陡峻,海拔大部在3000米以上,不少高峰超过6000米。绵延的山岭,层峦叠嶂,气势磅礴,是一个神秘的地区。据考古材料证明,安第斯高原在历史上曾经历过一系列较高的古代文明时期,并创建了独具特色的印加文明
古老的文明相伴着一个神奇的传说:在安第斯山上曾有过一个神秘的“小人国”。这个国家的人们虽然身材很矮小,却健壮剽悍,凶猛好斗。他们有一些非凡的本领,如:在悬岩峭壁上攀缘树木,简直胜过猩猩;在崎岖山道上快步奔跑,动如猿鸟。他们的武器主要是木棍、石块、长矛和弓箭等。弓是用山羊角制成的,小箭涂有烈性毒液。他们具有高超的射击本领,擅长于在奔跑中发射冷箭,而且百发百中。他们常常背着成筐的毒箭,藏在山坡的草丛、石隙、洞口、树上,出其不意地伏袭其他部落的人和牲畜。尤其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他们对伏击到的战俘尸体,不仅要把死人身上的肉挖下来生吃掉,而且要把死人的脑袋砍下来,用一种特殊的方法,使整个头颅缩小到只有人的拳头那么大,而相貌不变。他们把这种已缩小了的头颅当作胜利的纪念品,悬挂在自己住房的门前,或者用绳索捆带在自己身上,以此作为光荣和吉祥的标志。猎取人头最多的人被誉为部落的“英雄”,深受全部落的尊敬和歌颂。但奇特而神秘的“缩头术”却只有他们本部落的成年男人才知道,绝不向外人泄露机密。因此,缩头术成了他们独有的绝技,外人全然不知。“小人国”与邻近的阿拉巴霍族人长期浴血奋战。他们越战越猛,很少死亡,而阿拉巴霍族人却被他们杀死了大半。可是,人算不如天算,在他们居住区域突然发生的一次火山爆发,彻底摧毁了整个“小人国”。“小人国”在地球上消失了,他们的缩头术也就失传了。
以上所言虽是传说,然而却是有实物为证的,在秘鲁国立人类学和考古学博物馆的库房里,就保存着几个被缩小的人头原物,确只有拳头般大小,其中一个留着八字胡须、秃头、满脸怒气。1934年冬,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的两个职员到洛基山脉去采挖金矿,发现一个约1米高的洞,洞内漆黑如墨。他俩进入洞内,发现了一具高不及膝的小人干尸。这意外的发现使他俩感到无比的惊讶和新奇。他们把这具干尸送往卡斯帕医院去鉴定,经过X光透视及多项化验,最后公布的科学鉴定结果是:此“小人”身高仅48厘米,皮肤铜黄色,骨骼与人类的一致;左锁骨有明显的重伤痕迹,身上还留存不少伤痕;牙齿整齐而锋利,犬牙尖长,前额很低,而眼睛与面部的比例却比人类的大;从整个体形的发育程度来判断,此“小人”是个60多岁的男性。
洛基山的这一奇异发现被美国许多报纸作为重要奇闻,在第一版刊登后,轰动了全美国。于是,得到了许多与此相类似的消息:在此发现以前,卡斯珀市的一个律师、一个买卖旧汽车的商人、一个矫形专家和一个墨西哥牧羊人都曾发现过此类“小人”干尸,可惜的是当时均未引起重视而失落了,只有矫形专家理查德珍藏了一个他发现的“小人”干尸。这具干尸后来由理查德的女儿赠送给怀俄明州立大学作研究之用,得以妥善保存。洛基山关于“小人”干尸的发现再次引起人们对南美缩头术传说的探索兴趣。
1935年以后,一些科学家对南美洲“小人国”的缩头术之谜进行了大量的考察和研究。其中取得较突出成就的是挪威学者托尔·海雅达尔。他在1947年曾冒险进入厄瓜多尔密林考察,并根据考察经历而撰写了《孤筏重渡》一书。在这本书中,较详细地记述了南美洲的缩头术。据该书说,生活在基维陀热带森林里的一支印第安人,抓获外族人中的仇人后,总是砍掉头颅,把头骨砸碎后挖掉,然后在掏空了头骨的头皮里装上热沙,经过特制,整个头颅便会缩小到只有拳头那么大,而相貌不变,以此作为胜利品而保存下来。一些学者认为,托尔·海雅达尔的这一记述和论断是可信的。
由于“头颅缩小之谜”在科学研究上具有重大的价值,因而引起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重视。50年代以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断派遣一些著名的科学家到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深入考察,又有一些重要的发现。他们在一个被莽林掩盖的山岩上,发现几十个一尺多高的龛式洞穴,每个洞壁间赫然陈放着一个仅拳头般大小的人类头颅,不仅五官俱全,而且科学家经过生理切片等一系列检验,证明它们都是成年人的头颅。这些发现更引起了全世界许多科学家的关注。医学教授弗格留申为解开“缩头术”之谜,冒着生命危险,几次深入到据说仍在进行“缩头术”的与世隔绝的希巴洛斯族人的密林住地去。但是,由于希巴洛斯族对外来人怀有仇恨心理,弗格留申尽管在那里一呆就是几年,仍然无法了解到他们的机密。
直到有一年,当地伤寒病流行,希巴洛斯族对此束手无策,而弗格留申却用医术救活了整个部落,才终于博得了他们的好感和信任,部落元老破例把机密“特山德沙”传授给了弗格留申。原来,希巴洛斯族盛行一种奇特的殡葬仪式:族里人死了,祭师就把死者的头颅割下,用一种名叫“特山德沙”的草药剂浸泡,把头颅缩小成拳头一般大小,既保持原来面目而又经久不烂;如果是受全族尊敬的酋长、元老死了,则全身都用“特山德沙”的草药微缩剂泡浸,使全身缩制成不到一尺高的“小人”干尸,以供全族祭祀。那么,希巴洛斯族的草药微缩法是否是传说中的“小人国”的神秘“缩头术”呢,这或许是有共通处,但却是难以证实的了。
8200∼11500尺之间是安地斯山脉人口最稠密的地带,一些大城市都位於这里,这里也是农业的主要所在。
经济
在安地斯山发展农业很困难,作物的产量相当低。水源供给不足,高原的大部分地区干旱或季节性降雨雨量很少,并且没有规律。海拔高的平原气候寒冷,庄稼经常受到霜冻。地势崎岖不平,土壤发育不良;即使有肥沃的谷地,但都十分狭小。
因此,安地斯山区的农产品大部分供当地消费。不过,有些农产品的产量较大,可供出口,如咖啡、烟草和棉花;此外,尽管禁止生产,大量的古柯(生产古柯碱的原料)仍从哥伦比亚和玻利维亚出口。通过灌溉增加可耕地面积的可能性极为有限。
在8000尺以下,植被反映了干燥的热带和亚热带气候类型,农业相当重要︰哥伦比亚重大的咖啡工业主要坐落在这带温暖山谷中。
高原地区的天然牧场广泛用来饲养牛群。哥伦比亚出口牛,秘鲁有规模巨大的罐装牛乳厂和家畜加工业。在秘鲁和玻利维亚广泛饲养绵羊、山羊、美洲驼和羊驼,这两个国家都出口羊毛和羊驼毛
由于美国宇航局1980年重新在安第斯山区发现了古印加文明时的主要食物的藜麦,藜麦已经成为当今发达社会的时尚健康食品,玻利维亚、秘鲁、厄瓜多尔迅速成为全球的主要出口国,占全球产量的98%,成为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
交通
对交通来说安地斯山脉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障碍,严重地影响该地区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生产中心一般远离海港,多山的地形使修筑和维护铁路和公路困难重重,而且费用浩大。遍布各地的驮运小路网仍在小乡镇之间,以及农村与市镇之间继续发挥作用,马、驴和骡被广泛使用,哥伦比亚的牛、秘鲁和玻利维亚的美洲驼也被用来运输物资。
多数铁路是为了运输矿产品修建的,国内其他铁路系统则很少得到发展。在智利和阿根廷之间有两条国际铁路∶一条连接瓦尔帕莱索(Valparaiso)和布宜诺斯艾利斯,一条连接安托法加斯塔(Antofagasta)和沙尔塔(Salta)。玻利维亚的拉巴斯(La Paz)与布宜诺斯艾利斯、安托法加斯塔、智利的阿里卡,并经过的的喀喀湖与阿雷基帕和秘鲁的马塔拉尼(Matarani)之间有铁路连接。秘鲁有两条重要的国内铁路∶一条从普诺(Puno)到库斯科,另一条从利马塞罗德帕斯科(Cerro de Pasco)和万卡韦利卡(Huancavelica)。 第二条是世界上最高的铁路,当通过蒂克里奥(Ticlio)山口时高度约为4816米(15800尺)。厄瓜多尔的主要铁路从基多(Quito)到瓜亚基尔。哥伦比亚的主要铁路连接波哥大加勒比海岸。
因为在相隔遥远的大小谷地修筑铁路和行驶火车成本太高,公路更适合于安地斯山农村地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沿安地斯科迪勒拉的各国都在山区内并穿过山区扩建公路网,虽然只有一小部分公路路面经过铺筑。泛美高速公路蜿蜒通过哥伦比亚和厄瓜多尔山区,将各主要城市连接起来;秘鲁、玻利维亚、阿根廷和智利的各条公路,也属于泛美高速公路系统。
在安地斯山空运显得特别重要,因为它比陆上交通的困难少,哥伦比亚和秘鲁的空中航线有很大的发展。
世界纪录
世界上最长的陆上山脉:全长7600公里(4700英里),横跨七个国家,包括地球上一些最高的山脉。安第斯山脉有50多座山峰高达6000米(20000英尺)。沿其大部分范围,该范围的宽度约为200–300公里(125–200英里)。
面临危机
冰山缩水
安第斯山脉的冰川融水是河流主要水源,但该山脉上的冰川面积正在缩小。研究发现,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气候变化已经使安第斯山脉的冰川面积缩小了30%~50%,并且可能会在未来几年内全部融化。位于安第斯山脉的恰卡塔雅冰川,曾是滑雪圣地,也已完全消失。此外,亚马孙流域西南部的雨林火灾,也加剧了安第斯山脉的热带冰川融化。随着高山冰川和湖泊的逐步消失,人们今后在安第斯山区无法耕种和放牧,他们将被迫迁徙到大城市或亚马孙热带雨林地区谋生,从而将毁坏更多的森林,产生更多的温室气体排放。
生存危机
秘鲁水资源管理机构主席卡尔门·菲力普说,“安第斯山脉冰雪的这种融化速度意味着灾难的来临。从短期看,秘鲁在不久的将来会遭遇严重的洪灾泥石流,而从长远看,秘鲁将失去赖以生存的水资源。”
根据哥伦比亚环境部门1983年的报告,哥伦比亚的埃尔·科库伊国家公园的5座冰山将在300年后消失,后来,该部门再次得出结论,他们的消失时间是25年。菲力普称,“冰雪融化,人们开始在高原开垦土地采伐树林,这种恶性循环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科学家们表示,安第斯山脉的积雪加速融化的主要原因是全球变暖,它导致安第斯山脉的降雪降雨变得极不规律。
自1970年来,安第斯山脉,尤其是山脉东部的降雨量不断增大,已经引发数次大规模洪灾。但在南美洲中部和智利南部,降雨量却逐年减少。2005年,亚马逊盆地还发生特大旱情。在今后50年,南美洲四周海平面将持续上升,直接威胁到拉丁美洲的60个沿海大城市,这些城市将面临飓风的严峻挑战。科学家们建议拉丁美洲各国政府不要再犯美国和欧洲等国的错误,不要轻易在本国修建大坝,也不要过度开采煤炭与石油,因为这些行为都有可能导致气候变化、冰川融解。在智利与阿根廷边境上正在实施的PascuaLama金矿项目将导致3座矿山的积雪融化,这些雪水夹杂着开矿时产生的有毒物质从山上流下,会对人们生活造成危害。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08 13:19
目录
概述
形成演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