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帛《五行经》释解》是2016年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熊春锦。
内容简介
古佚书《五行》篇在二十世纪末曾两次出土,首次是一九七三年十二月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在湖北、河南、湖南省境内,出土了大量战国时代的竹简,因为这些地域在先秦时属于楚国故地,故这些竹简被称为“楚简”。其中,一九九三年十月在湖北省荆门市郭店一号楚 墓M1发掘出的804枚竹简中,有50枚竹简上的内容与长沙马王堆第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五行》篇相近,经专家考证,确认为另一个版本的《五行》篇。
楚简《五行》全篇现存1144字,分章符号27个,与帛书本的“经”大体相同,而无帛书本的“说”。中间有一部分内容的次序与帛书版本有较大不同。湖北省荆门市博物馆在《荆门郭店一号楚墓》报告中指出,郭店M1具有战国中期偏晚的特点,其下葬年代当在公元前四世纪中期至前三世纪初。
两种版本《五行》的先后面世,在海内外学术界掀起了持久的研究热潮。在众多的研究成果中,不论是对于帛书的《五行》版本,还是楚简的《五行》版本,社会上多见于站在儒学观念上的释读或者考证推论之说,有重伦理者,有谈养生者,而从道学修身明德实践角度进行释读的,则比较罕见。
《五行》到底是一部什么样的经典?它的原生态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原生态,有什么渊源?它的诞生时间,是否可以作出大致的推论?《五行》中的思想理论和方法论,对于中华传统文化复兴有无指导和应用价值?本书站在道学修身明德实践的学术思想上,立足于对文化基因的把握,在基因文化的角度上进行分析,对简帛《五行》进了对比研究,并重点对楚简《五行》进行了释解,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解答。
本书对1973年长沙马王堆第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五行》与1993年出土郭店楚简中内容相近的50枚竹简进行了对照,释解。
古佚书
《五行》篇在二十世纪末曾两次出土,两种版本《五行》的先后面世,在海内外学术界掀起了持久的研究热潮。在众多的研究成果中,不论是对于帛书的《五行》版本,还是楚简的《五行》版本,社会上多见于站在儒学观念上的释读或者考证推论之说,有重伦理者,有谈养生者,而从道学修身明德实践角度进行释读的,则比较罕见。本书站在道学修身明德实践的学术思想上,立足于对文化基因的把握,在基因文化的角度上进行分析,对简帛《五行》进了对比研究,并重点对楚简《五行》进行了释解,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解答。
一部经典穿越数千年流传,唯有尽可能地恢复其原生态面貌,才能使之在当今时代发挥更大的价值。诚愿本书对广大传统文化爱好者理解中华民族的道德文化、五行学说以及修身明德方法论,有所助益。
作者简介
熊春锦,1948年生,湖北麻城人。
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客座教授。2009年被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中华传统文化诵读工程”授予“中华国学公益形象大使”称号。
图书目录
序
凡例
前言
第一部分 简帛五行经文对照
本书第一部分为简帛两种版本的比对,重点以1998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郭店楚墓竹简》中的《五行经》为主体底本进行解读;同时,罗列2014年中华书局发行的《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中的《五行》释文,重点保留了【经】的部分,方便读者自行阅读、参考。
第二部分 五行归正综述
【综整】 23
2.楚简五行的重要价值 24
3.释读楚简五行的立足点 26
4.五行的本义和历史演绎 27
这部分,对“楚简《五行》优于帛书《五行》”进行了学术论证,指出楚简《五行》的原生态,是黄老德道文化系统中十分珍贵的修身明德求真基础理论“教材”,属于大道文化基因的组成部分,是德道文化类的基因文化,具有重要价值;依据“论大道之文为经”的原则,做了《五行经》定名论证。
第三部分 经文释解
这部分,将楚简《五行经》视为修身明德基础理论指导教材,德道文化修身的必修课件进行分析;依照德道修身之理而作了系统释解,而不作空泛的学术是非考证。特别是对于《五行经》中提出的“目、喻、辟、幾”四析法,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将东方华夏基因文化中修身内求法的四大方法论大白于世。
后记 193
参考文献 197
术语介绍
本书作者在对《五行经》的解析过程中,重点重建了中华传统道德根文化当中的幾学观,并对与此相关的
道德根文化相关概念,如易道文化、法道文化、德道文化、大道文化、道德文化以及一元四素方法论、三元论等内容进行了阐释,以便于读者较为全面地建立起系统观。例如:
中华传统道德根文化
东方中国,是世界上文化历史最悠久、文化积淀最丰厚的文明古国之一。追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上溯八千年,考古学所发现的各类文化,都揭示出最古老的文化就是伏羲文化,即伏羲所创造的以
《易经》为代表的“易道文化”。
在易道文化的基础之上,诞生了黄帝创造的以《黄帝四经》为代表的“法道文化”。
春秋时期,老子在黄帝“法道文化”的基础之上,创造了以《德道经》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的“德道文化”。虽然汉代将老子原著的《德道经》颠倒为《道德经》,并且在文字上做了些修改,但是并没有真正地完全颠覆老子的思想。
这三家的思想共同构成了我们国学的根文化,这就是两千五百年以前中国传统根文化的主根,既是祖根也是基因文化。在此基础上,诞生了儒家文化,即孔子的原义儒学以及被他的继承者所篡改的儒学。魏晋时期,佛学传入中国,从而形成了人们基本上了解的、谈及中国历史必定涉及的文化三大块,也就是道、儒、释三家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道德根文化的主根和辅根。
从宏观历史上考察,可以看出,道是
道德根文化的主根,而儒家和佛学是辅根。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大系统性上,是一部道德文化。道德,是中华传统文化各家学说、各个学派的总归宿和最高境界。
中华传统
道德根文化,上溯其祖根,是初创于伏羲的“易道文化”,成型于轩辕黄帝的“法道文化”,成熟于老子的“德道文化”。共同构成“以易阐道”、“以法论道”、“以德证道”三部曲,非常完美地构成了中华道德文化大系统。
大道文化,德道文化,道德文化
中华
道德根文化的主根,是由伏羲创立的易道文化、黄帝创立的法道文化、老子创立的德道文化所共同组成。文化又分为大道文化与常道文化两大系统,老子通于大道,孔子精于常道。孔子原儒的哲学思想是源于大道阐常道,是文化主根的分支根。
中华文化的主根是在两千五百前 年至五千年前形成,并且是以大道文化为主体、为原生态而展开。在周朝之前是慧识悊学的“大道”文化时期,在春秋之前则是智识哲学的“德道”文化时期,秦汉期间是轴心时代转折期的尾声,也是智识向意识霸治全面转折的蜕变,此时诞生的则是意识哲学的“道德”文化时期。这也是汉武帝时期,皇权为何要将原生态的老子《德道经》颠倒篇名和篇序,篡改为《道德经》的重要原因。
一元四素方法论
一元四素方法论,“德”与“道”为一元;“象、数、理、炁”为“四素”。一元四素,是《周易》包含的重要方法论。
三元论
三元论,是
道德根文化解决分析众多难题的一个工具。其内涵包括三元和三源两方面。
三元,指肉眼看不到的质象当中存在着质元、物元和体元。质元,是指色象境内的能量体;物元,是指色象境内的形构体;体元,是指蕴含生命信息的质象能量体,它们的活动表现为人的精神活动。
三源,指肉眼看得到的有相世界当中存在着质源、物源、体源。质源,是指能量体,主要集中在对气的认识与探索上;物源,是指物相境内的形构体;体源,指物相境内的生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