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五德修身文化·礼
2018年红旗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中华传统五德修身文化·礼》是2018年红旗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熊春锦。
内容简介
礼,在中国文化中的定义,既诞生了慧识悊学文化的礼德,也包含着智识哲学文化的礼乐,还存在着意识哲学文化的泛礼。儒学将五德定义为五常,是以礼乐为标志而建立礼的理论和社会应用体系。只有在慧识悊学文化时期所诞生的修身明德学说中,才保留着礼的本质性定义——礼德。
礼,是仁义礼智信五德之一,五德之礼的自然能量属性是五行之火。礼火在人类的生命系统中归藏于心,具有光明和温煦的能量特征。礼,重在人体内环境的心修,包含修养心性品格和火德能量的调节以及行为的规范与整体升华三方面的内容。
礼,是人类有别于所有动物的根本标志。可以说,如果没有礼德的修持,没有礼火能量的运化,没有礼仪的制约规范,人与动物就没有什么分别。
礼既是人与动物的区别点,也是文明与野蛮的分界线。有礼——有内在的礼德和外在的礼仪,就是一种文明的状态、文化的状态;没有礼的制约和规范,心中缺乏礼德的能量,缺失礼仪的修持,那么人的思想和思维也就处于一种野蛮和愚昧的状态。人类心灵中的善与恶、智慧与愚昧,都被“礼”所制约、所表达,所以“礼”决定着这个根本标志和分界线的存在。礼的强弱又决定着文明与野蛮、智慧与愚昧、善与恶的清晰度。礼德愈高尚、愈饱和,礼仪愈清晰,秉规持范度愈高,表现得就愈加文明。礼,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一个区别点。
古代《五行经》云:“豊型於内,胃之惪之行;不型於内,胃之行。”内圣外王当中的内修圣道,就是将信德的品格与品质植入脾内重新以德塑型,将智德的品格与品质植入肾内重新以德塑型,将礼德的品格与品质植入心内重新以德塑型,将义德的品格与品质植入肺内重新以德塑型,将仁德的品格与品质植入肝内重新以德塑型,成就内圣的品格与品质,从而指导外王的品行,使其符合天道的法则、规律、秩序。我们研究礼德,也就是要立足于内圣的目标,对其概念、定义的本义进行寻根探源,以此来分析礼在历史当中的应用现象,为当代人准确地进行礼德修身,合乎天道法则且行之有效地将礼应用于当代社会文化、教育事业当中,提供理论基础。
礼,分为礼的德行与礼的行为。德行是要施之于生命体内的,是影响深远的品质的再造和品格的重塑。行为,是大家都可以模仿着来施行的,既可以是真心实意地去做,也可能仅仅是表面上的假行,甚至是心里并不情愿地勉强去执行。就像社会上经常提倡的各种运动一样,某场运动来了,人们都可能会大张旗鼓地参与其中,但是风头一过,便会烟消云散,这就称之为“不型於内”的行为。
“豊型於内,胃之惪之行”,如果明白了古人所说的这句话,那么我们就会明白,怎样才能称得上是以礼治国治家治身的“内行”。因为礼是源自于我们生命内部的一种品质、品格以及品行,而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行为。如果是像做运动一样地只去抓礼的外在行为,那就是不懂得生命教育的“外行”,难以真正全面彻底地解决问题。
虽然,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曾经长期将礼作为治国指导方针的民族,但是,同传统文化当中的许多内容一样,当我们准备接续祖先们创造的礼仪文明,为当代文化建设增添光辉之时,首先面对的仍然是如何对这一文化现象的定位和时代价值作出准确判断的问题。如果不能对这一问题作出正确的回答,那么礼仪文明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和复兴,必定会难以避免陷入因定位不清、方略不明而造成的诸多乱象之中。
例如,在中国社会,人们对于中华文化之礼的认识,已经处于极其矛盾的状态。对于大部分国民而言,礼属于“封建迷信”的一部分,早已失去了文化价值;在一些研究传统文化的学者眼中,礼仍然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却苦于无法使其走入当代社会生活;而对于少部分持复古观点的人士而言,礼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应当全力复兴,用来匡扶当代种种乱象。这种种观点之间的巨大差异,足以说明让礼重回现代社会所面临的复杂状况。
因此,礼乐文化或礼仪文明重生的关键,就在于要走进中华传统道德根文化,深入到礼的本源之地,去寻找其中的修身明德文化奥秘,从而对礼的诞生和发展以及变异进行准确的时空定位和内涵定性,使礼回归修身明德之实,修正礼仪礼乐之华。只要完成了这一定位和定性,使礼仪文明具备文化基因的完整性,回归礼德修身的本义,那么具有修身明德和治人事天功能的礼仪文明就能够与现代世界的文化语境相适应、相融合,重新焕发生机活力,体现出重要的时代价值。本书的主题,即是从修身明德的层面,对于明礼的理论和实践进行系统性的论述,以服务于五德修身文化之礼这一返本归真的探索和实践。
本书是熊春锦先生所著中华传统五德修身文化系列丛书。
,作为一种文明和文化现象,在中国的诞生非常久远,在甲骨文中有不止一种构型的礼。自古以来,东方中国就享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美誉,礼是中华文明的典型象征之一。华夏中土由于诞生了世界上硕果仅存的“天人合一”文化和修身明德学做真人的教育,尊道贵德、敬天爱地的信仰贯穿与渗透于国家治理以及民众修身治事的方方面面,形成了系统性的精神准则和内修外治的行为仪轨,礼德的准则和内修外治的行为仪轨便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令人遗憾的是,正像“礼仪之邦”这个美誉所显示的一样,我们虽然有礼的厚正文化传统,对于礼的重视程度在世界各民族中可谓无出其右,但是我们在历史进程中对于礼的认识和把握却并非十分理想,而是出现了一定的偏斜。这种偏斜,就在于两千多年来,我们离开了以“德之行”为主体和中心的正途,而在过度注重“胃之行”的辅路上越走越远,也就不可避免地从礼的内行变成了外行。要想从礼的外行重新变成内行,就需要走进传统道德根文化,掌握礼的完整内涵。本书的重点内容,就是完整阐释礼的品质、品格、品行内涵,对礼德在内圣修身实现“明明德”和智转慧过程中的生理作用进行较为系统的解析,并择要介绍开展礼德修身实践的理法内容。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德 礼
第一节 谈文论字说礼 / 003
一、礼的文与字演变 / 005
(一)慧识悊学文化时期的礼(豊)文解析 / 006
(二)智识哲学文化时期的礼(禮)字解析 / 009
(三)意识哲学文化时期的礼字解析 / 013
二、定义形名谈德礼 / 015
(一)礼德型与行的内外之用 / 016
(二)礼的定义和内涵 / 017
(三)从“豊”到“礼”蜕变的实质 / 019
三、古圣先贤论礼 / 020
(一)老子论五德之“礼” / 020
(二)《庄子》论五德之“礼” / 024
(三)孔子论五德之“礼” / 034
(四)楚简《五行经》对礼的论述 / 038
(五)《化书》论五德之“礼” / 041
第二节 礼德的概念解析 / 044
一、礼德的定义 / 044
(一)五行属火 / 046
(二)心臟为载体 / 047
(三)礼火 / 048
(四)内在元素 / 049
二、信德、智德、礼德共构内圣“三本” / 051
第二章 礼 仪
第一节 仪礼的概念解析 / 058
一、礼的概念从礼德向仪礼的蜕化 / 058
(一)礼德蜕化而生“病” / 059
(二)说文解字话疾病 / 060
(三)“病急乱投医”弃本投末 / 062
(四)礼乐偏行天下乱 / 063
二、礼德与礼仪的对比 / 066
三、正确认识礼仪文化的局限性 / 068
(一)外用礼仪学说产生的历史背景 / 068
(二)外用礼仪的文献“三礼”简介 / 070
四、礼乐的是与非 / 071
(一)慧识悊学析礼乐 / 071
(二)“证道不离身”方能准确地应用礼德礼仪 / 074
第二节 礼在仪礼领域中的释用与分类 / 076
一、仪礼的层级分类 / 077
二、仪礼的管理与分类 / 080
三、仪礼的数值分类 / 083
四、人生重大事件的礼仪 / 084
五、仪礼的学习修养 / 085
六、仪礼的异常状态 / 088
七、社会礼的交流 / 092
第三章 明 礼
第一节 明礼的意义 / 096
一、阳火阳礼人特征 / 097
二、阴火阴礼人特征 / 099
第二节 礼德的诚和平忍 / 102
一、字析诚和平忍 / 103
二、详析礼德之诚 / 106
(一)老子论礼德之诚 / 107
(二)《庄子》论礼德之诚 / 117
(三)其他经典论礼德之诚 / 119
(四)诚的质量层级 / 120
三、详析礼德之和 / 124
(一)老子论礼德之和 / 127
(二)《黄帝四经》中的礼德之和 / 140
(三)《庄子》中的礼德之和 / 141
(四)幾学非常道慧识论礼德之和 / 145
(五)修身实践方法论中的礼德之和 / 147
(六)幾学超常道智识与常道意识认知中的礼德之和 / 149
(七)和的常道应用 / 150
四、详析礼德之平 / 152
(一)《黄帝四经》论礼德之平 / 153
(二)《文子》中记载的老子论礼德之平 / 154
(三)《庄子》论礼德之平 / 158
(四)心识礼德之平的正常与调节 / 159
五、详析礼德之忍 / 170
(一)《文子》中记载的老子论礼德之忍 / 170
(二)《庄子》论礼德之忍 / 171
(三)《悟真篇》论礼德之忍 / 173
(四)《化书》论礼德之忍 / 173
(五)心识礼德之忍的正常与调节 / 175
第四章 修 礼
第一节 礼德的内在修身生理机制 / 187
一、礼德在“明明德”修身实践中的作用 / 187
(一)心为内文明的光源所在之地 / 187
(二)礼火能量足而心光生 / 188
(三)礼德火炁在智转慧过程中的作用 / 189
二、礼火的能量来源 / 189
(一)天道中的礼火能量来源 / 189
(二)生命获得火炁能量来源五途径 / 191
(三)火(光)炁自主化生五环节 / 193
三、礼火在人体中的生理功能 / 195
(一)炁推血行 / 195
(二)司理心神 / 196
(三)调适寒热 / 196
(四)营和荣卫 / 196
(五)调节口识舌识 / 197
四、心火礼德“眀”的生成途径 / 197
第二节 礼德修持在于修心 / 198
一、辨阴识阳好修心 / 199
(一)心识的分类 / 199
(二)阴我心的特征和组成元素 / 200
(三)阳我心的特征和组成元素 / 203
二、修心的重要意义 / 205
(一)守住阳我心是克制阴我心的关键所在 / 205
(二)修心是修身明德系统工程的统帅 / 206
三、修心的内涵 / 207
(一)修持礼德就是修心 / 207
(二)全面修持“十善” / 208
第三节 修礼的实践方法 / 212
一、顺天修心明礼 / 213
二、逆天顺天法天的界定 / 213
三、如何顺天明礼 / 214
(一)天道年度周期律中礼火的消长规律 / 215
(二)夏季顺天明礼的要点 / 215
(三)冬季顺天明礼的要点 / 216
(四)明礼修身与内调水火的关系 / 217
四、礼型于内的德行实践方法 / 217
第四节 舌识的正善治 / 220
一、礼德培养要重视对舌识的治理 / 220
二、舌识有为而治的四项重点 / 222
(一)运用经典音韵帮助改造性命和命运 / 222
(二)味觉功能的中正转化 / 224
(三)严戒妄语和绮语 / 224
(四)言善信 / 226
三、舌识的无为而治 / 227
第五节 启迪心灵的德礼故事 / 229
二、《西游记》中的德礼故事 / 233
结语:人心光明天下太平 / 236
参考文献 / 239
作者简介
熊春锦,1948年生,湖北麻城人。现任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商业模式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德慧智教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教育部战略研究培育基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开放经济与国际科技合作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客座教授,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德慧智教育文化基金总顾问。2009年被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中华传统文化诵读工程”授予“中华国学公益形象大使”称号。2014年,先后被中国未来研究会教育分会等机构主办的第十一届教育家大会、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主办的2014中国教育家年会授予“教育创新先进个人”和“2014年度中国教育领袖人物”荣誉称号。
主编著作:《德道行天下》(丛书)、《德慧智经典诵读教材》(上下册)、《小篆入门指导》、《小学经典读本6+1》、《德慧智经典诵读操作指导手册》《德慧智教育辅导答疑汇编》《中华德慧智教育-方法与实例汇编》、《中华德慧智教育•幼儿经典读本》、《中华德慧智经典楷篆对照本》,中华德慧智教育经典读本系列等。
最新修订时间:2023-06-25 23:07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