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五德修身文化·信
2017年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中华传统五德修身文化·信》是2017年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熊春锦。
内容简介
五德,即“德一”分解后的五个子系统:仁、义、礼、智、信。五德是中华传统道德根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上承中华民族之文脉,下系华夏千古之兴衰,为民族精神家园之所在。承天地之鸿运,中华民族在二十一世纪扬起 了实现伟大复兴的风帆,风云激荡之时,急需压舱之石,引航之灯。中华传统五德修身文化系列书籍,应运而出,系统地阐释道德根文化体系中的五德修身内容,目的就是力求以仁、义、礼、智、信的完整理论和真实价值,为压舱之石增加一分能够力挽狂澜的厚重,为引航之灯增添一抹可以穿透迷雾的光明。本书的重点,就是围绕“信”字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和探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信德修身、做人与求真的内容,择其精要介绍给当代社会。
“道生之,而德畜之”“道生一”,德在幾学的喻析与辟析法中以数喻之、辟之即是“一”。“德一”这个一的数值喻析法从质象能量态朴散,化为进入物相内的能量,分别具有五种品格、品质、品行状态。仁、义、礼、智、信既具有非恒道五德的形名,同时又被称为常道意识形态的五常品格。
关于五德的本质、作用以及相互之间的辩证关系,老子“五千言”中的论述最为全面和深刻:“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 ,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乃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 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皮取此。“——《德道经·论德》
老子在《德道经》第一章《论德》中,开宗明义地揭示了道德生成与演变蜕化的规律-——德由道所化生,既是人类必须具备的做人品格,也是滋养万物生命活力与健康的根本性能量,需要相应的品质承载。老子剖析了人类精神文明从道德高峰滑落的层级——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用数字“一”来比喻“德”,“德”一旦离开了“一”的状态,就必然朴散为五,即仁、义、礼、智、信五德。人类如果不实践“修之身,其德乃真”,五德会相继丢失。同时,老子还指出了回归德与道的必由之路是重建厚实的忠信。老子站在唯德辩证法的高度上“执一以为天下牧”地将人类文明的文化生理学、文化病理学、文化治理学熔于一炉,进行了完美的揭秘和预示。特别是老子指出了“忠信之泊”是人们离道失德、弃善丢正、深陷于恶伪邪负的泥潭中难以摆脱的顽疾之所在。而回归德与道的必由之路就是:“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皮取此。”每个人只有具备厚实的信德,才能将仁、义、礼、智这四德都培养起来,顶天立地行于世间,成为“大丈夫”;而当“大丈夫”成为人类社会的主体人群,整个社会能够守住天地之信,守住自然之信,也就是人类道德文明复兴之时。
《德道经·中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德道经·尊贵》:“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德一”朴散为仁、义、礼、智、信五德,进入物相后物化成五炁能量,而具有仁木、义金、礼火、智水、信土的属性,成就和滋养着万物生灵。五行即五德能量的动态变化。因此,五德五行是人类修身提升生命质量的基础。关于仁、义、礼、智、圣(信)五德与做人修身的关系。楚简《五行经》中曾经指出:“仁型於内,胃之惪之行;不型於内,胃之行。義型於内,胃之惪之行;不型於内,胃之行。豊型於内,胃之惪之行;不型於内,胃之[行]。[智]型於内,胃之惪之行;不型於内,胃之行。聖型於内,胃之惪之行;不型於内,胃之惪之行。惪之行五,和胃之惪;四行和,胃之善。善,人道也;惪,天道也。“这段话的重点是五行“型”于内,型是指重新塑型造形。净化提升再造的塑型中,最关键的就是要将信德“型”于内。仁、义、礼、智的“型”,只是善道。只有加上信德的“型”,才能称为“德道”。在修身明德的实践中,善道修与德道修的根本差别,就在“善”和“德”的一字之差,就在于能否真正地将这个“信”字运用到我们体内,在体内来求信德、立信仪而再造后天常道意识形态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其合德进道。
由此可见修“信”的重要性。本书的重点,就是围绕“信”字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和探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信德修身、做人与求真的内容,择其精要介绍给当代社会。
老子早就揭示出宇宙万物都是道生德养的能量态,“万物尊道而贵德”。万事万物皆离不开五德这个能量大系统,我们人体生命中的万象也都在其中。只是因为传统文化的长期教育断层的存在,使得这些内容对于人们来说已经很陌生了。而在二十世纪初,当普朗克发现量子论、他的学生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以后,老子“道生之,而德畜之”的道德能量认知,才变得容易被人们所理解与接受。
本书是熊春锦先生所著中华传统五德修身文化系列书籍之《信》,2017年8月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是一部围绕仁义礼智信之“信”字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和探讨,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信德修身、社会信德建设等学说内容的论著。
本系列书籍既依据老子“修之身,其德乃真”的揭示,编辑出版修身性识形态与慧识形态的《德》,同时亦对五德的子系统进行分册论述,包括《仁》《义》《礼》《智》《信》五本,共为六本而构成“论德”的体系丛书。对于五德分述的先后,则是按照五德修身实践应用中“内修信智礼,外用义与仁”的“内圣外王”实践原理,以及“反也者,道之动也”的幾学方法论的法则而逆用五行以阳克阴的原则,确定出版顺序,首先与读者见面的就是本书《信》。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信 德
第一节.谈文论字说信 / 005
一、信的文与字演变 / 005
(一)古体“信”文的内涵 / 006
(二)小篆“信”文的内涵 / 009
二、古圣先贤论信 / 009
(一)《黄帝四经》中对信的揭示 / 010
(二)老子《德道经》中对信的阐释 / 018
(三)孔子对信的论述 / 021
(四)庄子对信的论述 / 021
三、信的定义与分类 / 022
(一)信的定义 / 022
(二)信的释用与表现分类 / 023
四、信字释用的“铁三角” / 029
(一)信仰定生存 / 029
(二)信念决成败 / 031
(三)信息判生死 / 033
五、正善治理信仰、信念、信息 / 038
第二节 信德与五德的关系 / 042
一、信德的定义 / 042
二、信德承载仁义礼智 / 042
(一)四季轮转中的五德关系 / 044
(二)东西方手势语言当中的五德关系 / 044
(三)信德修持需要同步修好仁德 / 049
三、忠信厚实易返归 / 050
(一)老子巨笔揭示仁义礼智信顺行规律 / 050
(二)五德逆修返归“德一” / 056
第三节 信德定治乱 / 059
一、天下治乱根何在 / 059
(一)治与乱的最后一道防线是信德 / 059
(二)信德存亡决定历史兴亡 / 060
二、明于治乱需晰信 / 061
(一)一治一乱辨信疑 / 062
(二)“子贡问政”话诚信 / 062
三、拨乱反正必从立信入手 / 063
第二章 立 信
第一节 说文解字论立信 / 067
一、立的字源与字义 / 067
(一)慧识悊学文化 / 068
(二)智识哲学文化 / 069
(三)意识哲学文化/ 070
二、立信的本义 / 070
第二节 信德的内在修身生理机制 / 072
一、信德修身生理学概述 / 072
(一)脾意信土与肝仁木、心礼火、肺义金、肾智水的关系 / 072
(二)信的阴阳属性 / 073
(三)信德的体、用、显 / 076
二、信土的生理功能 / 080
(一)信土为后天之本 / 080
(二)信土的能量来源 / 082
(三)信土养护五臟 / 083
(四)人类生命种子的五种不同结果 / 085
三、辨阴识阳谈意识 / 088
(一)意识的修身生理学解析 / 088
(二)意识的修身病理学分析 / 090
(三)意识的修身治理学简析 / 093
四、立信与内圣外王修身治理 / 094
(一)内圣外王修身治理简述 / 094
(二)外王意识、身识、口识是立信的关键系统 / 097
第三节 信德与信仪 / 102
一、信仪简述 / 104
(一)五仪 / 104
(二)信仪 / 107
二、信德与信仪的内圣外王 / 108
(一)忠厚正真的信德是内圣治理之根 / 108
(二)信仪的规范是外王治理之本 / 110
(三)信德信仪一体求证 / 112
第四节 信德建设的系统层级 / 116
一、信土治理的层级变化 / 116
二、破三境修真信 / 118
三、修身立信的三大阶段 / 120
(一)模仿朴素 / 121
(二)从仿照走向相同 / 122
(三)无中生有 / 123
第三章 培 信
第一节 信德培养的修身意义 / 128
一、信德具备的综合表现 / 128
二、信德缺失的综合表现 / 130
三、培信是有为而治教育的主导和基础 / 131
(一)一慈二检常自省 / 132
(二)修德要从信修起 / 133
第二节 信德的正厚实真 / 137
一、字析正厚实真 / 137
二、详析信德之正 / 144
(一)以正信承载五德 / 144
(二)信德的八正道 / 146
(三)规避信德之偏 / 147
(四)解决信德之歪 / 149
三、详析信德之厚 / 152
(一)大丈夫居其厚 / 152
(二)不居其泊 / 154
(三)十年炼己“厚”与“朴” / 156
四、详析信德之实 / 157
(一)培信居其实 / 157
(二)剔除信之华 / 158
(三)认清信之虚 / 160
五、详析信德之真 / 163
(一)认识信之真 / 163
(二)辨识信之假 / 165
(三)识透信之伪 / 167
(四)培养信之真 / 168
第三节 培信治乱 / 169
一、识乱 / 169
(一)认识信仰漂浮的严峻格局 / 169
(二)忠信崩解的三个阶段和八种乱象 / 171
(三)识破意识格局之乱 / 174
二、正治 / 179
(一)圣人之治破局治乱 / 179
(二)内治要建淳厚基础 / 180
(三)外治恪守少私寡欲 / 181
(四)人若无信则法治难行 / 182
第四节 意识的正善治 / 184
一、少私为缰拴心猿 寡欲为绳锁意马 / 184
二、以信德和四仪防治四毒对意识的侵害 / 186
(一)贪则毁信 严防勿怠 / 186
(二)嗔欲相变 意善不嗔 / 187
(三)痴欲相缠 守正不痴 / 189
(四)炼己立信 真信无疑 / 189
三、意识用中得一的步骤 / 190
四、六识联动知一寻一 / 191
五、意识与心识一体修证 / 193
六、建立自我检查赏罚机制 / 195
第五节 口识的正善治 / 197
一、口识与信德土以及脾意的关系 / 197
二、调控口识的霸治与危治 / 199
(一)阻遏祸从口出 / 199
(二)防止病从口入 / 204
(三)素食的修身意义 / 206
三、口识的忌与立 / 208
第六节 身识的正善治 / 210
一、身识的品格与品质 / 211
(一)脊椎得一是身识守信的根本 / 211
(二)立信培养外王气质 / 213
二、身识修持的必要性 / 215
三、意识身识品格铸造工程 / 218
(一)七相训练的意义 / 219
(二)七相训练的内容 / 221
第四章 忠 信
第一节 忠信的内涵 / 228
一、字析忠信 / 228
二、忠是信的先导 / 230
第二节 忠信修持德道根 / 232
一、正道、善道、德道文化辩证 / 232
二、忠信是正善德修持之根 / 234
三、常道文化与非恒道文化辨析 / 236
第五章 守 信
第一节 发人深省的守信故事 / 242
一、曹操守信放关羽 / 242
二、“把信带给加西亚” / 243
三、范式守约探友 / 246
第二节 守信的内涵 / 248
一、什么是守信 / 248
二、地球是怎样守信的 / 253
三、生命应该守信 / 254
四、修身与治世不能离开守信 / 255
第三节 信德对民族与文化复兴的重要性 / 258
一、民族复兴信为梯 / 258
(一)治理信土为天地立心 / 258
(二)修身明德为生民立命 / 260
(三)开启民智为往圣继绝学 / 260
二、文化复兴信立极 / 261
(一)“天下为公”渊源深 / 262
(二)“中土”长存道德根 / 263
(三)“大道行世”信土成 / 264
参考文献 / 267
作者简介
熊春锦,1948年生,湖北麻城人。现任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商业模式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德慧智教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教育部战略研究培育基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开放经济与国际科技合作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客座教授,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德慧智教育文化基金总顾问。2009年被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中华传统文化诵读工程”授予“中华国学公益形象大使”称号。2014年,先后被中国未来研究会教育分会等机构主办的第十一届教育家大会、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主办的2014中国教育家年会授予“教育创新先进个人”和“2014年度中国教育领袖人物”荣誉称号。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03 17:31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