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狮
猫科美洲金猫动物
美洲狮(学名:Puma concolor)是猫科、美洲金猫属的动物。大小和花豹相仿,但外观上没有花纹且头骨较小。雄性大于雌性。雄性头体长1.02-1.54米,雌性头体长860-1310毫米。雄性尾长680-960毫米,躯体均匀,四肢中长,趾行性。视、听、嗅觉均很发达。犬齿及裂齿极发达。体色从灰色到红棕色都有,热带地区的更倾向于红色,北方地区的多为灰色。腹部和口鼻部白色,眼内侧和鼻梁骨两侧有明显的泪槽。有又粗又长的四肢和粗长的尾巴,后腿比前腿长,这使它们能轻松的跳跃并掌握平衡,美洲狮能越过14米宽的山涧。美洲狮有宽大而强有力的爪,有利于攀岩,爬树和捕猎。
动物学史
进化
在北美美洲狮种群中发现了高度的遗传相似性,这表明它们都是一个小型祖先群体的较近后代。卡尔弗(Culver)等人提出,北美的原始P.Template Nbspconcolor种群在10,000年前的更新世灭绝期间灭绝,当时其他大型哺乳动物,如剑齿虎也消失了。随后,一群南美美洲狮重新在北美洲繁衍生息。
美洲狮是小型猫科动物中体型最大的一种。它们被归入猫亚科,尽管它们的体型特征与豹亚科的大型猫科动物相似。据信猫科动物起源于大约1100万年前的亚洲。对猫科动物的分类学研究仍不完整,关于它们进化史的大部分已知信息都是基于线粒体DNA分析,因为猫在化石记录中的代表性很差,并且建议的日期存在显著的置信区间。在最新的猫科动物基因组研究中,今天的豹属、猞猁、美洲狮、豹猫和猫属的共同祖先在800至850万年前(Mya)跨越白令陆桥迁徙到美洲。随后,这些谱系按此顺序分化。2-4万年前,随着巴拿马地峡的形成,北美猫科动物作为美洲大交流的一部分入侵南美洲。
随着巴拿马地峡的形成,北美猫科动物随后以2-4百万年的速度入侵南美洲,作为大美洲交汇处的一部分。一些研究表明,猎豹血统从美洲的美洲狮血统中分离出来,并迁移回亚洲和非洲,而其他研究表明,猎豹在旧大陆本身就发生了分化。在北美美洲狮种群中发现了高度的遗传相似性,这表明它们都是一个小祖先群体的近代后代。卡尔弗等提出原始的北美美洲狮种群在大约10,000年前的更新世灭绝期间灭绝,当时其他大型哺乳动物,如剑齿虎,也消失了。北美随后由南美美洲狮重新繁衍。
在阿根廷的卡塔马卡省挖掘出一块被鉴定为来自美洲狮的粪化石,其历史可追溯到17,002–16,573年。它含有狮弓蛔虫(Toxascaris leonina)卵。这一发现表明美洲狮和寄生虫至少从晚更新世开始就存在于南美洲。
分类
美洲狮是小型猫科动物中体型最大的。它们被归入猫亚科,尽管它们的体型特征与豹亚科的大型猫科动物相似。林奈将美洲狮归入猫属(Felis concolor),该属包括家猫。美洲狮和猎豹现在被归入美洲狮,与非洲和西亚的现代猎豹关系最为密切,但这种关系尚未解决。一些研究表明,猎豹谱系从美洲豹谱系中分化出来(见美洲猎豹),并迁回亚洲和非洲,而其他研究表明,猎豹在旧世界本身就已分化。
命名
Felis concolor卡尔·林奈于1771年为巴西的一种长尾巴的猫科动物起的学名。名称的后半部分,“concolor”是拉丁语,意思是“均匀的颜色”。该物种于1834年被威廉·贾丁(William Jardine)归入美洲狮属,这个属是猫亚科的一部分。美洲狮与美洲豹猎豹关系最密切。
美洲狮是拥有最多名字的动物,吉尼斯纪录保持者,仅英文名字就有40多个。
cuguacu araCugua cuaracuguacu ara
“puma”一词最早出现在英语中是在1777年,当时它来自西班牙人,而西班牙人又从16世纪的秘鲁克丘亚语中借用了这个词,意思是“强大的”。
形态特征
体型
美洲狮是最大的美洲金猫属动物,雄性大于雌性。雄性头体长1.02-1.54米,雌性头体长860-1310毫米。雄性尾长680-960毫米,雌性尾长630-790毫米。雄性体重为36-120千克,雌性体重29-64千克。最大记录的美洲狮在美国亚利桑那州拍摄,重达125.5千克。赤道附近的美洲狮体型最小,在两极附近体型较大。记录中最大的美洲狮于1901年被射杀,重达105.2千克;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成年雄性美洲狮平均重56.7千克,成年雌性美洲狮平均重45.4千克,但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有几只雄性美洲狮重达86.4-95.5千克。
根据地点的不同,美洲狮的体型可能比美洲豹小或大,但肌肉发达程度较低,体格也不如美洲豹强壮,因此平均体重较轻。美洲狮的体型往往随着距离赤道(横跨南美洲北部)的距离而增大,而美洲豹在南美洲亚马逊河以北通常较小,在以南较大。例如,虽然南美美洲豹体型相对较大,可能超过90千克,但墨西哥查梅拉-奎克斯马拉生物圈保护区的北美美洲豹体重约为50千克,与雌性美洲豹体重差不多。
头圆、吻宽、眼大、耳短,耳朵背后有与狮相似的黑色斑。雄兽和雌兽的颈部不生鬣毛。尾端的也有像狮一样的丛毛,但不如狮的丛毛明显。美洲狮的爪子很大,后腿在猫科动物中比例最大,这使得它能够跳跃和短跑。它可以从地面跳到5.5米高的树上。
皮毛
美洲狮的体毛较短,身上没有斑纹,背部及四肢外侧为棕灰、银灰及浅紫色,腹部和四肢内侧为灰白色。颜色很单一(因此学名中的拉丁文为concolor“一种颜色”),但个体之间甚至兄弟姐妹之间可能会有很大差异。美洲狮的皮毛通常为浅黄褐色,但颜色范围从银灰色到红色不等,下身,包括颌骨、下颏和喉咙,有较浅的斑块。幼狮身上有斑点,出生时眼睛呈蓝色,尾巴上有环纹;幼年美洲狮颜色较浅,侧腹留有黑斑。2013年,里约热内卢塞拉多斯奥尔冈斯国家公园的相机陷阱记录下了一只白化个体,这表明该物种中确实存在纯白色个体,尽管它们极为罕见。
近种区别
美洲狮有几处与狮子相似:一是耳朵背后有黑色斑,二是尾巴末端有一丛黑毛,三是幼仔身上也有暗色的斑点,四是体色与狮子相似。除此之外它与狮子尚有许多不同之处:体型比狮子小、细,四肢较长,没有鬣毛。它们还有爬树的本领,美洲狮的近亲除了美洲的细腰猫,还有远在非洲的猎豹
栖息环境
美洲狮生活于森林、丛林、丘陵、草原、半沙漠和高山等多种生境,其中包括山地针叶林、低地热带森林、灌丛、沼泽以及任何有足够遮盖物和猎物的地区。可以适应多种气候和自然环境,生存的海拔高度从海平面到海拔5800米。美洲狮是一种喜欢在隐蔽、安宁的环境中生活的动物,茂密的植被,洞穴和岩石缝隙提供了庇护所。
美洲狮生活在所有类型的森林、低地和山地沙漠以及海拔5,800米以下植被稀少的空旷地区。在圣安娜山脉,它们喜欢陡峭的峡谷、悬崖、边缘岩石和茂密的灌木丛。在墨西哥,它们生活在圣卡洛斯山脉(Sierra de San Carlos)。在尤卡坦半岛,它们栖息在埃尔伊甸生态保护区(El Eden Ecological Reserve)的次生林和半落叶林中。在萨尔瓦多,2019 年,人们在蒙特克里斯托国家公园(Montecristo National Park)的低山森林和莫拉桑省海拔700米以上的河流盆地中发现了它。在哥伦比亚,人们在靠近亚诺斯盆地(Llanos Basin)河岸森林的棕榈油种植园中和马格达莱纳河流域(Magdalena River Valley)的水体附近发现了它。在阿根廷中部经过人类改造的景观中,美洲狮栖息在植被覆盖和猎物种类丰富的丛林中。
分布范围
美洲狮是美洲大陆所产的哺乳动物中分布范围最为广泛的一种,北从北美洲的加拿大育空河流域,南至南美洲的阿根廷和智利南部。
分布:阿根廷、伯利兹、玻利维亚、巴西、加拿大、智利、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厄瓜多尔、萨尔瓦多、法属圭亚那、危地马拉、圭亚那、洪都拉斯、墨西哥、尼加拉瓜、巴拿马、巴拉圭、秘鲁、苏里南、美国和委内瑞拉。
存在不确定:乌拉圭。
生活习性
领地
每一只雌性美洲狮的领地大约有50-60平方千米,它们经常在岩石上蹭来蹭去是给自己的邻地做标记的一种方法,它们还会在路上留下一些气味来告诉其他同类它们曾从这里路过,让雄性狮可以寻迹找到它们。
美洲狮是孤独的,通常是母子结群,它们共同守护领地,用尿液标出边界。雄性的领地大于雌性,并且在一头雄性的领地内有多只雌性,雌雄美洲狮的领地经常会出现重叠。
美洲狮和几乎所有猫科动物一样,是孤独的动物。只有母亲和幼崽群居,成年美洲狮只在交配时相聚。对领地大小的估计差异很大。雄性美洲狮的领地面积较大,为150-1000平方千米,雌性美洲狮的领地面积只有雄性的一半。其他研究表明,雄性美洲狮的下限要小得多,为25平方千米,但上限更大,为1300平方千米。在美国,据报道德克萨斯州和北部大平原的黑山拥有非常大的领地,超过775平方千米。雄性领地可能包括或与雌性领地重叠,但至少在研究范围内,雄性领地不与其他雄性领地重叠,这有助于减少美洲狮之间的冲突。雌性美洲狮的领地可能略有重叠。刮痕、尿液和粪便用于标记领地和吸引配偶。雄性美洲狮可能会把一小堆树叶和草刮到一起,然后在上面撒尿,以此来标记领地。
美洲狮的活动范围大小和总体数量取决于地形、植被和猎物数量。例如,在圣安德烈斯山脉附近发现的一只雌性美洲狮的活动范围很大,达到215平方千米,这是因为猎物数量少。研究表明,美洲狮的数量从每100平方千米0.5只到7只不等(南美洲的一项研究)。
行为
美洲狮不善合群,一年中只有在发情期才成对生活两个星期左右,此后便又分道扬镳,重新开始各自独立的生活。美洲狮常相居在山谷丛林中,善于游泳和爬树,尤其喜欢在树上活动,也善于奔跑,每小时能跑53-64千米。跳跃能力极强,能从12-13米高的树上或悬崖上跳下,轻轻一跃能达8-9米多远,也能跃过3米以上至6米的高度或5米以上至13米的距离,所以对20米以内的猎物,只要奋力跳跃两次就可以捕到。
在美洲,它们是仅次于美洲虎的猛兽。但却具有温顺的性格,在一般情况下,它并不主动袭击人,只是当人攻击它时,为了自卫,才会伤杀袭击者。在美洲有的人家把小美洲狮捉来进行驯养,长大后,能够和猫、狗和平相处,会像狗一样地看守门户。获得了“人类之友”的美誉。
其感官发达,喉咙可以发出像家猫一样的“咕噜”声,美洲狮的叫声非常响亮,但不能吼叫,只能发出刺耳而尖锐的高鸣。当雄性美洲狮相遇时,它们会发出嘶嘶声、吐口水,如果双方都不退缩,它们可能会发生暴力冲突。
由于雄性比雌性分散得更远,而且更直接地争夺配偶和领地,它们最有可能卷入冲突。例如,如果亚成年美洲狮未能离开母系活动范围,它可能会遭到父亲的杀害。狩猎或重新安置美洲狮可能会扰乱领地,使年轻的、短暂的动物与已定居的个体发生冲突,从而增加攻击性冲突。
捕猎
美洲狮白天夜里都很活跃,虽然它们能够快速奔跑进行猎捕,但通常是伏击型捕食者。通常利用树木和岩石作为隐蔽物,然后静悄悄的逼近猎物伏击猎物。美洲狮会穿过灌木丛和树木、岩架或其他隐蔽处,然后猛地跳到猎物背上,咬住猎物的脖子,使其窒息。美洲狮能够用强大的咬合力和冲力将猎物摔倒在地,咬断一些较小猎物的脖子。
美洲狮通常每两周猎杀一只大型有蹄类动物。雌性抚养幼崽的时间会缩短,当幼崽在15个月左右成熟时,猎杀时间可能短至每三天一次。美洲狮会将猎物拖到一个喜欢的地方,用灌木丛覆盖,然后在几天内返回觅食。据悉,美洲狮通常不是食腐动物,也很少吃掉自己没有杀死的猎物,但加利福尼亚州的美洲狮却以暴露在外用于研究的鹿尸体为食,这表明美洲狮的行为更具机会性。
在南美洲南部,美洲狮是一种顶级捕食者,自史前时代以来就控制着原驼和其他物种的数量。与任何处于食物链顶端或附近的捕食者一样,美洲狮会影响猎物种类的数量。美洲狮的捕食与一个地区鹿的物种组合变化有关。例如,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一项研究发现,美洲狮最喜欢的猎物骡鹿的数量正在下降,而较少被捕食的白尾鹿的数量却在增加。温哥华岛土拨鼠是美洲狮密集地区的特有濒危物种,由于美洲狮和灰狼的捕食,其数量有所下降。尽管如此,美洲狮的捕食对鹿群的质量产生了可衡量的影响。
食性
美洲狮捕捉所有能看到的猎物,69%是各种鹿类:白尾鹿、黑尾鹿、马鹿、马驼鹿等,也捕捉其他动物:松鼠,兔子,水獭,犰狳,西貒,啮齿动物,火鸡,鱼,昆虫,豪猪,臭鼬甚至蚱蜢,蝙蝠,蛙,树懒,貘,野鸭等。也捕食家畜,甚至袭击人类。
美洲狮是一种成功的通才捕食者,它会吃掉它能捕获的任何动物,从昆虫到超过500千克型有蹄类动物。像所有猫科动物一样,它是专性食肉动物,这意味着它需要完全以肉为食才能生存。美洲狮攻击的脊椎动物猎物平均重量随着美洲狮体重的增加而增加;一般来说,赤道附近的地区的猎物体重较低。它最重要的猎物是各种鹿种,特别是在北美:骡鹿、白尾鹿、麋鹿甚至公驼鹿都被捕获。其他物种,如大角羊和白大角羊、马、黇鹿、驯鹿、野山羊、郊狼、叉角羚和牛羊等家畜也是许多地区的主要食物来源。一项对北美研究的调查发现,68%的猎物是有蹄类动物,尤其是鹿。只有佛罗里达的美洲狮表现出变异,它们往往更喜欢野猪和犰狳。
黄石国家公园的调查显示,美洲狮的主要目标为麋鹿,其次是黑尾鹿;美洲狮与公园的灰狼共享基础猎物,并与灰狼争夺资源。另一项关于加拿大艾伯塔省冬季猎杀(11月至4月)的研究表明,有蹄类动物占美洲狮饮食的99%以上。观察到了个体猎物识别,因为有些美洲狮很少杀死大角羊,而另一些美洲狮则严重依赖该物种。
在太平洋沿岸国家公园保护区,粪便样本显示浣熊占美洲狮食物的28%,海豹和黑尾鹿各占24%,北美水獭占10%,加州海狮占7%,美洲水貂占4%;其余3%未确定。
在中美洲和南美洲的美洲狮分布区,鹿在食物中的比例下降。小型到中型哺乳动物更受青睐,包括水豚等大型啮齿动物。一项调查显示,有蹄类动物仅占猎物的35%,约为北美的一半。有人认为,与体型更大的美洲豹的竞争是猎物体型下降的原因。美洲狮列出的其他猎物种类包括老鼠、豪猪、海狸、浣熊、野兔、原驼、野猪、小羊驼、美洲鸵和野火鸡。在南方,美洲狮有时会捕食鸟类和小型爬行动物,但在北美很少有记录。
天敌
除了人类之外,没有任何物种会在野外捕食成年美洲狮,尽管它们会与其他捕食者或食腐动物发生冲突。黄石国家公园的生态系统为研究北美捕食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一个富有成果的微观世界。在三种大型捕食者中,体型巨大的灰熊似乎占主导地位,它经常(尽管并非总是)能够将灰狼群和美洲狮赶走。一项研究发现,在黄石国家公园和冰川国家公园,灰熊和美国黑熊吃掉了24%的美洲狮猎物,夺走了10%的尸体。在这些遭遇中,熊的每日能量需求增加了113%,而美洲狮则减少了26%。
在美国科罗拉多州和加利福尼亚州,黑熊分别吃掉了48%和77%的猎物。总体而言,美洲狮在捕杀数量上不如黑熊,当黑熊最活跃时,美洲狮捕食的频率更高,每次捕食所需的时间更少。此外,与其他生态系统中几种处于下位地位的捕食者不同,美洲狮似乎不会利用空间或时间上的避难所来避开竞争对手。
灰狼和美洲狮更直接地争夺猎物,尤其是在冬季。狼会偷猎猎物,有时还会杀死美洲狮。一份报告描述了一个由7到11只狼组成的大狼群杀死了一只雌性美洲狮和它的幼崽。相反,孤独的雌狼或幼狼容易受到捕食,据报道它们被美洲狮伏击并杀死。也有记录显示美洲狮杀死孤独狼的各种报道,包括一只六岁的雌狼。狼通过控制领地和猎物机会,以及扰乱猫科动物的行为,更广泛地影响美洲狮的种群动态和分布。例如,在黄石国家公园进行的初步研究表明,狼取代了美洲狮。在爱达荷州附近的太阳谷,曾发生过一起美洲狮与狼的冲突,导致美洲狮死亡的事件。俄勒冈州的一名研究人员指出:“当周围有一群美洲狮时,美洲狮会不自在地待在猎物周围或养育幼崽……很多时候,一只大美洲狮会杀死一只狼,但群居现象改变了这一情况。”
与此同时,这两种物种都能够杀死中型捕食者,如山猫郊狼,并且往往会抑制它们的数量。虽然美洲狮可以杀死郊狼,但据记录,后者会试图捕食美洲狮幼崽。
在其分布范围的南部,美洲狮和美洲豹共享重叠的领地。在它们重叠的地方,美洲豹倾向于捕食较大的猎物,而美洲狮捕食较小的猎物,这降低了美洲狮的体型,也进一步降低了直接竞争的可能性。在这两种猫科动物中,美洲狮似乎最能利用更广泛的猎物生态位和较小的猎物。
生长繁殖
交配
美洲狮雌性在一岁半至三岁之间达到性成熟。它们在整个生殖期内通常平均2-3年产一窝,但周期可短至一年。在繁殖季节,雌性在23天的周期中发情约8天;妊娠期约为91天。有些报道配偶是一雄一雌制的,但这不确定,有多只雄性会在这段时间内发起争斗。一雄多雌制可能更常见。交配时间短但频繁,每天最多可交配多达70次。
美洲狮的繁殖季节不固定,雌兽的怀孕期大约为90天。通常在春末夏初时,雌兽便在山洞里或在某一隐蔽的地方生下幼仔,每胎产1-6仔,每隔一小时出生一只。幼仔出生后,雌兽会把它们舔得很干净,然后单独抚养自己的后代。
育仔
初生的幼仔闭着眼睛,身体呈浅黄褐色,明显地点缀着浅黑色的斑点,尾上有黑色环纹。大约需要两星期,幼狮的眼睛才能睁开。在这期间,幼狮除了起来吃奶外,只是长时间地睡觉。随着它们长大,身上的斑点将逐渐消褪。头两年幼狮完全依靠雌兽过日子,从雌兽那里得到它们所需要的食物、温暖和安全。尽管生来就有一点捕食本领,但雌兽除了必须教幼狮捕捉各种猎物外,还要教幼狮习惯过孤单和隐蔽的生活。1岁龄的时候,幼狮的一双眼睛就变得非常明亮,成为十分顽皮的小动物,体长达到1.2米左右,体重将近20千克。日益长大的幼仔开始不断地从洞内向新奇的洞外世界张望,并且勉强向洞外走出了第一步,但为了防止草原狼等食肉兽类的潜在危险,雌兽总是警惕地保护着它们,以免受到包括雄性美洲狮在内的任何威胁,因为雄性美洲狮袭击和咬死幼仔是很平常的事,甚至有时对它们自己的后代也不例外。
生长
为了生存,幼仔必须逐渐地学会许多东西。教养它们的主要责任由雌兽来承担,而在幼仔中也会根据它们的力气、智力和机敏程度分成明显的等级,领头的总是最强壮和最机灵的个体。雌兽用挥动的尾巴来教幼狮利用自己的特长,提高对事物的反应能力,为了管教和训练幼仔,表示愤怒的时候,大多轻轻地拍打,但决不会伤着幼狮。虽然幼狮头几个月的活动可以看成是玩耍,但这种玩耍都有一定的目的,特别是捕猎的游戏,将来就是要依靠从这种玩耍中所学到的本领来谋生。当幼仔长到3个月的时候,雌兽便带它们外出,它非常耐心地把幼仔们聚集起来,带它们到存放猎物的地方去。不过,在大多数时候,雌兽去捕猎时只会带一只幼仔出去,而把其余的留在窝里,因为雌兽如果要带着所有的幼仔去接近猎物是非常困难的,幼仔们的吵闹声对正在寻找猎物的雌兽极为不利,更重要的是雌兽只有每次带着一只幼仔才能更好地训练它进行捕猎。幼仔2-3岁性成熟。
年轻的成年美洲狮在两岁左右甚至更早的时候离开母亲,试图建立自己的领地;雄性美洲狮则往往更早离开。一项研究表明,远离母系范围的美洲狮死亡率很高,这通常是由于与其他美洲狮发生冲突(种内竞争)。美国新墨西哥州的研究表明,“雄性美洲狮比雌性分散得更远,更有可能穿越大片非美洲狮栖息地,并且可能是栖息地斑块之间核基因流动的最大原因。
寿命
据报道,野生美洲狮的预期寿命为8-13岁,平均寿命可能为8-10岁;据报道,温哥华岛的猎人杀死了一只至少18岁的雌性美洲狮。美洲狮在圈养条件下可以活20年。一只名叫Scratch的雄性北美美洲狮(P. c. couguar)于2007年去世,当时距离30岁生日还有两个月。野外美洲狮的死亡原因包括残疾和疾病、与其他美洲狮的竞争、饥饿、事故以及人类狩猎(如果允许)。猫免疫缺陷病毒(Feline immunodeficiency virus)是一种猫科动物中流行的类似HIV的病毒,对美洲狮来说非常容易感染。
亚种分化
在经典遗传分析卡尔弗(Culver)等的基础上已经确定和描述有32个亚种,这种分类一直延用到20世纪80年代末。线粒体DNA的基因研究发现,其中许多亚种过于相似,无法在分子水平上被识别为不同的亚种。根据这项研究,《世界哺乳动物物种规范》(第版)(Mammal Species of the World (3rdTemplate:Nbsped.))确认了6个亚种,至2000年开始运用:
最新分类
传统分类
杂交种类
美洲豹杂交种是美洲狮和豹子结合的杂交动物。无论是雌性美洲豹和雄性豹子交配所生,还是雄性美洲豹和雌性豹子交配所生,美洲豹杂交种都会遗传一种侏儒症。据报道,美洲豹杂交种的体型只有父母的一半。它们的身体像美洲豹一样长(与四肢成比例,但比父母短),但腿短。它们的皮毛被描述为沙色、黄褐色或灰色,带棕色、栗色或“褪色”。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CITES)2023年版:仅生活在哥斯达黎加巴拿马的种群列入附录Ⅰ;其他所有种群都被列入附录Ⅱ。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4年4月17日——无危(LC)。
种群现状
在1990年代初期,美洲狮在加拿大的数量大约为3500-5,000只,美国西部为10,000只(Nowell and Jackson 1996年)。中美洲和南美洲的数量可能要高得多,尽管尚不清楚亚马逊流域茂密的雨林中的美洲狮有多丰富(Nowell and Jackson 1996年)。佛罗里达的亚种群编号为100-180只,是分离的,并补充了来自德克萨斯州的美洲狮(Sunquist和Sunquist,2002年;佛罗里达鱼类和野生动物保护委员会,2014年)。在巴西,它被认为是濒临灭绝的物种,但亚马逊基本物种以外的亚种被认为是易受伤害的(Machado等,2005年)。在秘鲁(Inrena 2006年),阿根廷(Diaz和Ojeda 2000年)和哥伦比亚(Rodriguez-Mahecha et al。2006年),以及智利的Data Deficient(不知名)(CONAMA 2005年),它也被认为是濒临灭绝。
密度估计包括:
美国犹他州:0.3-0.5只/100平方千米(Hemker等,1984年)
美国华盛顿:5.03只/100平方千米(Robinson等,2008年)
美国爱达荷州:0.77-1.04只/100(Laundre和Clark,2003年)
秘鲁:2.4只/100平方千米(Janson和Emmons,1990年)
巴塔哥尼亚:6只/100平方千米(Franklin等,1999年)
潘塔纳尔:4.4只/100(Crawshaw and Quigley unpubl,in Nowelland Jackson 1996年)
伯利兹:2-5只/100平方千米(Kelly等,2008年)
阿根廷:0.5-0.8只/100平方千米(Kelly等,2008年)
玻利维亚:5-8只/100平方千米(Kelly等,2008年)
西墨西哥:3-5只/100平方千米(Nunez等,1998年)
濒危原因
传统分类中美洲狮有多达32个亚种,基于它们的分布地区不同和体形的差异。有一个亚种的美洲狮已经严重濒危“佛罗里达亚种”,也叫佛罗里达美洲狮或佛罗里达豹。因为它们有一身暗色的非常稀有的皮毛。圈养数量只有75只,野生的大约500只,而且非常不稳定。它们最大的威胁来自于水源的污染,公路上飞驰的汽车和遗传基因缺乏多样性。此外东南部美洲狮和哥斯达黎加美洲狮也以濒危。
历史上,由于美洲狮的行动诡秘,使人们对这些大型猫科动物一直怀有深深的恐惧、敬畏和难以满足的好奇心,送给它山狮、红虎、银狮、紫豹,甚至印地安魔鬼、猫王等数不清的别名。但如今,它却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人们用枪、毒药、陷阱以及各种现代手段捕猎它、杀戮它,只是为了获得它的毛皮。幸存下来的美洲狮则已经退缩到高原山区地带,顽强地生活着,继续发挥着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尽管它的爪子不适合在雪地活动,但它必须继续寻找到不受搅扰、人迹罕至的安全地带。
主要威胁
对该物种的保护威胁包括作为害兽动物受到迫害、环境退化和栖息地破碎化,以及猎物基础枯竭。野生动物走廊和足够的活动范围对美洲狮种群的可持续性至关重要。研究模拟表明,在面积为2200平方公里或更大的地区,这种动物面临较低的灭绝风险。每十年仅有1-4只新动物进入种群,就能显著提高其持久性,凸显了生态廊道的重要性。
棕熊经常抢夺美洲狮的食物,面对巨大的棕熊美洲狮通常选择避让,此外美洲狮和黑熊也会偶尔相遇,一般情况下美洲狮也会主动避让,但是在熊与带崽雌性美洲狮的相遇中,雌性美洲狮为了保护幼崽会拼死相斗。美洲狮的天敌主要是美洲的狼群,美洲狮偶尔会和美洲虎相遇,但相比较和灰狼而言,与美洲虎相遇的几率更小。狼群向来是美洲狮的宿敌,而在美洲狮和群狼的冲突中,美洲狮经常成为狼群的手下败将,饥饿的狼群有时会将美洲狮作为果腹的食物,单只的狼有时也敢和美洲狮作对。美洲狮最大的天敌,无疑是人类。在20世纪,每年至少有上万只美洲狮死于人类黑洞洞的枪口下,随着动物保护法的颁布,美国对美洲狮的猎杀行动有所减缓。
相关文化
神话
美洲狮的优雅和力量在美洲土著民族的文化中受到广泛推崇。据报道,印加城市库斯科的设计形状就是美洲狮,这种动物也为印加地区和人民命名。莫切人经常在陶瓷中表现美洲狮。印加人的天空和雷神维拉科查与这种动物有关。
在北美,威斯康星州和伊利诺伊州的霍恰克语(“Ho-Chunk”或“Winnebago”)和夏延语等语言的故事中都出现了关于美洲狮的神话描述。对于亚利桑那州的阿帕奇人和瓦拉派人来说,美洲狮的哀嚎是死亡的预兆。阿尔冈昆人和奥吉布韦人认为美洲狮生活在地下世界,是邪恶的,而切罗基人则认为美洲狮是神圣的动物。美洲狮因为常偷袭印第安人,被他们称为“印第安魔鬼”。
雕塑
吉祥物的悠久传统。
(注: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委托制作的美洲狮吉祥物纪念碑,由加里·施奈德米勒(Gary Schneidmiller)委托,由艺术家迈克(Mike)和切斯特·菲尔兹(Chester Fields)创作,于11月22日星期六上午10点,在马丁体育广场(Martin Stadium plaza)举行的仪式上揭幕。)
1928年《奇努克年鉴》(Chinook Yearbook)将赫伯特“布奇”米克(Herbert “Butch” Meeker)描述为“有史以来身穿美洲狮队服最具战斗力的小足球运动员”,他在1925年至1927年期间担任华盛顿州立大学足球队的四分卫。米克身高1.65米,体重68千克,瘦弱的身材掩盖了他的球技。1955年的一篇报道回顾了1925年WSC和USC之间的一场比赛,讲述了米克如何带领美洲狮队以17:12击败特洛伊人队,并称“球场上最小的家伙几乎凭一己之力击败了特洛伊人队。” 随着那场胜利,文章写道,“布奇·米克的名字成为了华盛顿州普尔曼体育界的传奇。”
华盛顿州立大学活体美洲狮吉祥物的传统延续了半个多世纪,从1927年到1978年,以布奇六世的逝世而告终。布奇的巢穴就位于此处,是活体美洲狮吉祥物的家。
参考资料
Puma concolor.The IUCN Red List.2024-01-01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4 13:33
目录
概述
动物学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