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中毒是指接触
工业毒物的工人在
劳动过程中吸收工业毒物所引起的中毒。职业病的一种。分为急性、慢性、
亚急性三种。根据中国的有关规定,职业中毒的种类主要有:铅、汞、锰、镉、铊、钒、磷、
砷及其化合物中毒,
铍病,砷、
氯气、
二氧化硫、
光气、氨、
氮氧化合物、
一氧化碳、
二硫化碳、
硫化氢、
磷化氢、鳞化锌、
磷化铝等中毒,
工业性氟病,
氰及腈类化合物中毒,
甲苯、
二甲苯、正
乙烷、汽油、
二氯乙烷中毒等50余种。职工被诊断为职业中毒后,其所在单位应根据
职业病诊断机构(诊断组)的意见,安排其医治或疗养。
职业中毒(occupational poisoning)是指劳动者在生产
劳动过程中由于接触
生产性毒物而引起的中毒。生产性毒物是指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存在于工作环境空气中的毒物(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可引起人体暂时或
永久性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
物质)。
由于
生产性毒物的毒性、
接触时间和接触浓度、个体差异等因素的不同,职业中毒可分为三种类型。
1.
急性中毒(acute poisoning):指毒物一次或短时间内(几分钟或数小时)大量进入人体后所引起的中毒。如急性
苯中毒等。
2.慢性中毒(chronic poisoning):指毒物少量长期进入人体后所引起的中毒。如
慢性铅中毒等。
3.
亚急性中毒(subacute poisoning):指发病情况介于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之间,但截然分明的发病时间界限。如亚急性铅中毒。
由于毒物本身的毒性和
毒作用特点、
接触剂量等各不相同,职业中毒的临床表现各异,可累及全身各个系统,出现多个脏器损害,同一毒物可累及不同的
靶器官,不同毒物可损害同一靶器官而出现相同或类似症状。
职业中毒是职业病中种类最多的,其诊断要符合
职业病诊断的一般原则。应包括
职业史、现场职业
卫生调查、相应的
临床表现和必要的
实验室检测的基础上,全面
综合分析,并排除非职业性因素所致的类似疾病,才能做出切合实际的诊断。
早诊断、早处理,
脱离接触,及早应用有关
特效解毒剂,及时进行合理对症治疗,适当营养和休息,促进患者康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