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白质疏松症(LA)是一个
放射学术语,1987年由一位
加拿大学者首先提出,用于描述脑室周围或
皮质下区脑白质在
CT或
磁共振成像上的表现,根据病变范围的大小可分为轻、中、重度。有研究表明,脑白质疏松症的发生与年龄因素、遗传因素、
环境因素均密切相关,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
脑
白质疏松症是一个
影像学概念,主要是一种
弥漫性脑缺血所致的
神经传导纤维
脱髓鞘疾病,最主要鉴别的疾病是皮质下
动脉硬化性白质
脑病,即Bingswanger病,典型的临床表现为慢性进行性痴呆,思维加工速度减慢,
认知功能下降。
颅脑CT主要表现为脑室周围
低密度影,颅脑
MRI表现为T2
加权像高信号影。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检测可作为一个敏感、客观的指标发现脑干功能受累情况及亚临床病灶,为
早期诊断脑白质疏松症的手段之一。
由于脑白质疏松症(LA)常常导致
认知能力减退,LA出现被认为是脑损害的一个早期标志,鉴于对LA尚无
特效疗法,故预防其发生、发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首先应针对各种导致LA的病因进行治疗。积极防治
脑血管病、
高血压、
高血脂、
脑外伤、
糖尿病等。Vinters报道BD患者常见
淀粉样脑血管病改变,故有明显脑室周围WMCs的老年人不推荐使用抗
血小板治疗,以免
出血性卒中危险性的增高。LA患者应用
抗凝剂导致
脑出血的危险性明显增高。许多研究表明,与无LA的
卒中病人相比,伴有LA的卒中病人再发卒中的危险性明显增高,
生存率下降,首发卒中一月后和结束随访时的痴呆
发生率增加,日常生活
依赖性增大。
脑白质疏松症是老年人的常见病,随着
CT和MRI的广泛应用, 脑白质疏松症越来越多地在中、老年人中被发现。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检测也是早期诊断脑白质疏松症的手段之一。
LA在MRI显示两侧基本对称的侧脑室周围
脑白质T1WI为等、
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的片状、点状影,边界模糊,常累及
半卵圆中心、
基底节区、
放射冠等,液体恢复反转序列(
FLAIR)为高信号。由于FLAIR可显示较多病灶,故怀疑LA的患者宜摄取FLAIR像。
LA在SPECT图像上表现为密度减低。
彩色显示病灶由正常的红色变为橙色乃至蓝色。虽然MRI对LA显示
敏感性强,但SPECT对病灶的
缺血程度显示更清晰。
LA的发展程度如何
评分与划级,影像学尚无统一的标准。Mirsen等用
记分法表示LA的严重程度:两侧均无病灶为0分;1~2个病灶为1分;3~5个病灶为2分;>5个病灶为3分;融合病灶为4分。根据脑室周围低密度范围、相应融合程度与脑白质容积之比,将LA分为3度:(1)轻度,低密度区少于白质的1/4,限于脑室前、中、后的脑室周围区,可见散在的局限性低密度影;(2)中度,低密度区占脑白质的1/4~1/2,在
侧脑室前、中、后皮质下白质区可见非融合性或部分融合的低密度影;(3)重度,低密度区占脑白质的1/2以上,融合成片,累及双侧脑室周围及皮质下白质区。按部位及大小将LA分为4级:1级,只有脑室周围白质异常;2级,脑室与皮质间白质均异常;将脑室
前角及
后角周围白质病变分别划级,然后将两者级数相加即可得到3、4级。而Aharon-Ptretz则将LA分为5级:LA-0,CT未见低密度区域;LA-1,
侧脑室前角或后角可见低密度区;LA-2,侧脑室前角和后角都可见低密度区;LA-3,沿侧脑室周围可见连续的低密度区;LA-4,侧脑室周围及放射冠可见低密度区。这些评分与划级主要有利于比较及
临床分析。
许多学者认为,脑白质疏松是人正常的衰老过程,因为在许多正常老年人做体检时也可发现,因此常不被重视。但实际上它是由多种不同病因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相当数量的脑白质疏松症患者表现有认知和
行为障碍, 如表情淡漠,
记忆力、判断力和
反应能力均下降,
语言功能和视觉也可发生不同程度的障碍。应该从下面着手:
●读书、看报、听音乐、练书法、下棋、打牌,从事一些小发明、小创造,这些有益于
大脑保健的
智力活动可以激发大脑的活力,延缓大脑衰老。
●积极参加
社交活动,保持与外界环境的密切接触,多到大自然中去,参加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呼吸
新鲜空气,使
中枢神经活动得到改善,从而促进脑细胞的新陈代谢。
●科学饮食,保证大脑有足够的能量和丰富的营养,不偏食,不过饥或过饱,不吃生冷、过热食物。减少含
铝离子食品如粉丝等的摄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