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苔腻,指的是人体舌头的一种疾病,症状为浊邪内蕴,阳气被遏。
判断依据
苔质颗粒细腻致密,均匀成片,紧贴舌面,中厚边薄,揩之不去,刮之不易脱落,表示浊邪内蕴,阳气被遏,主湿浊、
痰饮、
食积。
根据
中医诊断的
基本原则,在出现
舌苔厚腻的同时,伴有
口苦、口粘、
口臭、
口疮、口渴,下焦的便秘或者
小便黄赤臭热、肛门灼热甚至长
痈肿疮疖,这才叫“火”。如果没有这些症状,只能叫“
食积内停”。患者只需吃一些泻火药即可以帮助舌苔退去。
另一种情况多见于脾胃素弱的小孩、老人, 久病或大病初愈的患者。这些人由于气血亏损,消化功能弱,无法正常的消化吸收和排泄,导致了
舌苔厚腻。中医把这类情况叫做“本虚标实”。如果把它也归之为“
上火”,就会使原本虚弱的脾胃功能乃至整个机体在清热泻火药苦寒药性的重击之下出现很大损耗。此时患者最好在专科医生指导下用药。
舌颜色淡红,表面舌
苔腻,色淡黄,边有齿痕。可表述为:舌淡红,苔腻色淡黄,边有齿痕。
舌象表示病人湿热,脾虚。
舌颜色淡红,表面的舌苔很薄,部分舌苔淡黄色。可表述为:舌淡红,苔薄,部分淡黄,边有瘀块。
舌象表示病人
气阴两虚,兼带热象(湿热为主
虚热为辅),血瘀。
临床上病人
继发性晚期
肝癌,原发灶无从查找,西医认为无治劝出院,出院后在本地服用了三个中医的药物,均感
腹胀胃空有说不出的难受感,2个半月后复查
肿瘤继续发展,且出现了
腹水,疼痛,说明病情正在继续恶化。从
舌象看病情也比较复杂。
临床上病人
原发性晚期肝癌,肿瘤17.9cm大,现
中西医结合治疗。
舌颜色淡红,表面舌苔白腻。可表述为:舌淡,苔白腻。
舌象表示病人气虚有痰湿。
舌面见多少不等,深浅不一,形状各异的裂纹,称
裂纹舌。
主病及相关研究:
裂纹舌多为阴虚热盛之证。
裂纹舌主病
1)
热盛伤阴,多为
红绛舌有裂纹;(2)
血虚不润,多为淡白舌有裂纹,(3)脾虚湿浸,多舌质淡白胖嫩,边有齿痕,又有裂纹。治宜滋
补阴精,
益气生津;
补脾渗湿;补阴泻火;
清热润燥。
另外,
裂纹舌指舌质之裂纹,也指舌苔之裂纹;在辩证时,应从苔的干润来辨,若因干而裂,为外感疾病热灼津伤,燥热严重。若苔上有津而裂,多为气虚所致。
现代研究认为舌上浅裂纹主要是由于舌粘膜萎缩,使舌的纵纹或横纹透出表面而形成,舌的深裂纹则为较严重的舌萎缩性病变,使舌
上皮层失去正常结构,部分
乳头变扁平而融合,部分则萎缩断裂形成裂纹,在其下可见到有增厚的疤痕收缩现象。
《辨舌指南·辨舌之质本》认为平人之舌无纹,有纹为血衰,裂纹多少深浅,反映血衰之甚微。
胖大舌亦有古籍将其与
肿胀舌合论。实则,大舌是由脾之阳气虚衰,或兼寒湿而致舌体胖大,虚浮,嫩软色淡,常有也痕,属虚,当与肿胀舌区别而论。
胖大舌主病
(1)
脾虚,证见舌体胖大而嫩,色淡。舌边有
齿痕,舌苔薄白,面白形寒,
少气懒言,倦怠食少,
腹满便溏,脉虚缓或迟弱。多由于水饮
痰湿阻滞,水湿潴留舌体致舌体胖大。若谈白胖嫩,
舌面水滑,属
脾肾阳虚,
气不化津,水湿上泛所致,治宜健脾益气,方宜
理中汤,
补中益气汤类。
临床多见于
肥胖症、
甲状腺功能低下、
贫血等病人的舌象。
(2)
肾虚水泛,证见舌大胖嫩,色淡,边有齿痕,
腰以下肿甚,小便少,形寒神疲,四肢厥冷,面色晦暗或晃白,
脉沉迟或沉细,治直
温阳利水,用
金匮肾气丸、真武汤之类,另外若见
舌淡红而胖大,伴
黄腻苔,多是
脾胃湿热与
痰浊相搏,湿热痰饮
上溢所致。治宜化湿逐痰,.宜茵陈、木通、滑石、石膏、栀子以
清热利湿。
主病及相关研究:
齿痕舌多因舌体胖大而受
齿缘压迫所致,故齿痕舌常与
胖大舌同见,多属脾虚,主虚证。若舌质淡白而湿润,所为脾虚而寒湿壅盛。
齿痕舌的成因,多由于
脾虚不能运化水湿,
湿阻于舌而
古体胖大,受
齿列挤压而形成因痕,故齿痕常与胖
嫩舌同见,一方面由于舌体水肿,属脾之
阳虚而湿盛,另一方面由于舌体
肌肉松弛,张口不足,属脾之
气虚。
齿痕舌主病
——淡白湿润而有齿印,属寒湿壅盛;
——淡红而有齿痕,属脾虚或气虚;
——红而肿胀满口,边有齿痕,多属湿热痰浊壅滞;
总之可分成气虚与阳虚两型:
气虚型
脾气虚弱,
主证:舌质浅谈,舌苔薄白,舌体胖嫩,舌边齿痕,面色恍白或痿黄,气短懒言,
头重身肿,倦怠乏力,
自汗,饮食减少,食后腹胀,
泛恶欲吐,大
便溏泻,脉细弱无力。
治则:
补中益气。
阳虚型
主怔:舌质谈白,舌面湿润多津,或舌面水滑,舌体圆大胖嫩,边有齿痕。
面色苍白或青黑,神疲乏力,倦怠喜卧,
口淡不渴,纳呆食少,腹中
冷痛,得温方舒,
胃寒肢冷,
尿清便塘,或见
浮肿,脉沉微。治则:辛温补阳。
铺于舌面,颗粒均匀。干润适中。
薄白苔主病
舌色淡红清润,为正常情况下最常见之舌苔,当为“胃中生气所现”。
薄白苔的形成,主要由于口腔咀嚼、吞咽与唾液.饮食的综合作用,使舌粘膜
丝状乳头间的物质与角化上皮不断被清除脱落,使舌苔仅有薄白一层。
但当风寒、
风湿、寒湿等
六淫之邪(六淫包括:风、寒、暑、湿、燥、火),病尚在表(表浅或初期),还未里传(加重或发展),且病邪(病情)较轻,
脏腑之气(内脏功能)未伤时,舌苔多见薄白苔。故有“薄白苔主表”之说。
《
辨舌指南》中说“凡舌苔白润而薄,邪在
卫分(中医按卫、气、营、血由浅入深划分病情深重的四个层次,卫分为最轻的层次。),可汗(
发汗法),......如
麻黄羌活之类 ”常见的
舌苔薄白而润滑,舌质正常,多属
外感风寒症,若伴有
恶寒发热,肢体酸痛,
头项强痛.无汗或
少汗,脉浮紧,则可用散风寒解表的
麻黄汤加减;若
舌质红,苔薄白而润,属
外感风热或外感风寒
化热,可用
荆防败毒散加减。
白苔薄铺舌面,津液较少而苔偏干燥。
主病及相关研究:
薄白干苔主病
由于
肺脏津气两伤,气虚则无以化津,津少则无以润舌.苔势因失濡养而干燥。
主病多为
风温入肺,邪气伤肺,或为阳虚不能化津上润,肺之气津两伤;前者当清润化燥,可用
银翘散加养阴
清热生津之法;而后者当
益气生津,宜
宣肺益气汤.升阳益气之法。
上述薄白干苔如伴有
感冒、
咳嗽、白泡末痰等症状可参考用药。常用的中成药有:清热养阴类——
银翘解毒丸、银翘解毒
冲剂、
银黄口服液、
芎菊上清丸、
清热解毒口服液、
养阴清肺丸、
养阴清肺口服液、
双黄连口服液、
舌象为苔色白而厚,颗粒坚紧或疏松,可布满全舌,亦可边尖较薄,中、根部较厚。
主病及相关研究:
厚白
腻苔多由
中焦脾胃的阳气不振,以致
饮食停滞,或为湿浊
痰积之候。
《辨舌指南》:“舌苔白腻,胸隔闷痛,心烦干呕;时欲饮水,水入则吐,此热因饮郁,宜辛淡化饮。”
厚白腻苔主病
主湿、主痰、主寒。
由
外感寒湿之舌苔白腻,为感受
寒湿之邪。寒则令色白,湿则主
腻苔;因寒湿在表,故舌苦可呈薄白而腻,治当温散寒湿,方选
羌活胜湿汤。
由
湿阻膜原之舌苔白腻,为感受
湿热病毒所致,亦可因湿浊内蕴又复感外邪引发;湿热由表入里,蕴伏于
膜原之间。阳气被郁,湿浊上泛而见白厚腻而干之舌苔,或白如积粉。治宣化湿辟浊兼清热,方用
达原饮。
由
寒饮内停之舌苔白腻,为
脾阳不振,
水饮内停所致舌苔白而厚腻,或水滑。治宜
温阳醒脾
行水,方用
温脾汤。
值得往意的是,热因饮郁,水饮湿浊之邪
盛于外而上溢于舌,使舌苔白而厚腻,并不现
黄苔;然毕竟中郁有
热邪,故可见心烦
干呕,时欲饮水,当辨这种病变不同于湿热郁蒸之现黄苔。
象为
苔色白,可薄可厚,颗粒粗糙而疏松,干燥且质硬,望之如
砂石,扪之糙手,即为白
糙苔,若颗粒较细,质地板硬,巳布有纵横裂纹,称
白苔燥裂。
主病及相关研究:
白苔和燥裂两者亦可同现于舌面,故统称白苔燥裂。总因
内热暴起,津液暴伤所致。多见于急性
温热病,燥热暴起,津液暴伤,
真阴将竭,而
苔色尚未及转黄之时,若苔虽白裂,却不甚干,常见于
暑温,
暑热伤气,内夹湿浊。
《
舌鉴辨正》:“白苔燥裂舌,乃因误服温补,灼伤真阴,无黄黑色者,真阴将枯竭舌,舌上无津,苔已干燥,故不能变显
他色。”
白苔燥裂主病
主暴热伤津;治宜生津泻热;主暑热伤气,内夹湿浊,治宜
清暑益气。
临床多见于外感热病和急性
传染性疾病人的舌象 常用的中成药有:紫雪散、
羚翘解毒丸、
板蓝根冲剂等。
舌象为苔色黄而粘腻,颗粒紧密胶粘,加黄色粉末调涂舌面。
主病及相关研究:
黄腻苔由邪热与痰涎湿浊交结而形成。苔黄为热,苔腻为湿,为痰,为食滞。
黄腻苔主病
主湿热
积滞,痰饮化热或食滞化热等证;亦主外感暑热,
湿温等证。治宣清热,
化湿,祛痰。
——若
淡红舌,
黄苔满布舌面,苔色润泽不燥;边尖兼少许
白苔,因外邪传里化热,进入阳明胃腑而生。主病,热入
阳明证,气分
湿热症,肝胆疾患及
尿路感染,多种
发热疾病.治宜
清热解毒,疏通表里。
——若
红舌,
黄腻苔,中厚而边薄,紧密细腻,根部尤甚,则多因
热痰互结,或湿邪入里化热,或温热之邪结于胃肠,尚未至阳明燥实。
——若舌色深红发绎,则又为营热深重之候;主病;热痰互结.
中焦湿热;胃肠宿食。治宜
清热化湿,涤淡导滞。
——若
紫舌,灰黄厚苔,
苔润而不燥,即为
寒热错杂,热从寒化,或寒从热化之危重之候,多因为
热病不愈,
心阳暴衰,停痰厌饮久久不愈,兼感外邪,入里化热;盛夏炎热,恣食生冷而发中寒
霍乱;
阴盛于内,逼热上浮;素体内有瘀血.又感邪化热;故主病为真寒假热,心肾阳衰,霍乱吐泻,
哮喘诸证。治宜温通心肾,回阳救迎;清热化池;
活血化瘀。
——若紫暗舌,黄腻苔,舌体胖,舌面满布
黄苔.夹有
白苔,中根较厚,其色黄而厚腻,其形成可因阴证央食,可因痰湿
内郁,可因
寒邪凝滞,可因湿食阻滞中焦,气血郁阻,亦有湿热与胃肠糟粕搏结之证。治宜温阳健脾,活血消积。
临床多见于急
慢性胃肠炎.
胆囊炎,
尿毒症等病人的舌象。
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
舌象为苔色黄干而少津(津液),属邪热伤津之病变。
主病及相关研究:
黄燥苔成因有数种:
(1)苔薄黄而干,为病初外邪化热入里,邪热伤津;
(2)苔黄而干燥,为气分热盛,津液已伤;
(3)舌苔干色黄,满舌厚积,为实热里证;
(4)若苔色老黄焦燥起刺,或中有裂纹,为
表邪已解邪气内传.结聚脏腑。
(5)若病后期苔由厚而薄,色由深而浅,干而少津,则为邪热虽退,津犹未生之候。
黄燥苔主病
邪热传里,治直泻热清里。
气分热盛津伤,宜辛寒清气,泄热保津。
实热里证,邪
热结脏腑。宜苦寒攻下以泄热救阴。热退津伤,治宜甘寒生津。
因黄燥苔多合并有复杂的主病,所以用药也要根据病情来定。常用的清热去火药中成药有:
清热解毒丸、
新清宁片、
紫雪散、
安宫牛黄丸等。
主病及相关研究:
黄苔正常人中所见的苔主要为薄黄苔,薄
黄腻苔。厚黄腻苔发生随年龄而增长。
黄苔颜色有淡黄、嫩黄、深黄、焦黄等,多分布于
舌根及正中间部分,亦可满布全舌,同时,如前所述,黄苔也可与其他苔色如
白苔兼见,而各种黄苔中又有厚薄、润燥、腐腻不同。
黄苔主病
主脾胃病、主里证、主热证。《百鉴辨正·黄苔总论》认为黄苔,表里实
热症有之,表里
虚寒证则无。邪
热熏灼令苔现黄色,淡黄为热轻;深黄为热重;焦黄为热结。外感病舌苔由白转黄为
表邪入里而化热,在
伤寒则属阳明;在
温病则属气分。而表证、虚寒证亦可见黄苔:若薄白带淡黄苔,为风热表证或风寒在表化热,若淡黄厚苔,为胸腔湿热,
气滞不宣;若舌谈胖嫩,苔黄滑润.为阳虚水混下化、因此说,黄苔主里是基本的,但不足绝对的。
黄苔形成机制的现代研究:(1)黄苔形成与体温升高有关;(2)黄苔与炎症感染有关;(3)黄苔与消化道
功能紊乱有关;(4)黄苔与古苔微生物有关。
总之,研究者们认为,
黄苔与感染炎症及发热而导致
消化功能紊乱关系最大,由
干舌局部丝状乳头的增殖,口腔唾液腺体分泌减少.加上局部着色作用,舌的
局灶性炎症渗出,以及产色微生物作用,共同形成黄苔。
由于黄苔兼证较多,在临床疾病的病种中也很多见,具体可参考各兼证。
有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
薄白中带有浅黄苔,色淡黄。
主病及相关研究:
薄黄苔主病
黄苔是常见的病理舌苔,在部分健康人中也可见到黄苔。常见的黄苔主要为薄黄苔,薄黄腻苔。厚黄腻苔发生随年龄而增长。
薄
黄苔多由
白苔转来,示病变已由寒(六淫中的寒)化热.由表入里(病情加重或病期延长)。
《
伤寒论本旨》中说:“凡现黄苔浮薄色谈者,其热在肺,尚未入胃。”其中,言肺,指肺气所主之卫分(中医按卫、气、营、血由浅入深划分病情深重的四个层次,卫分为最轻的层次。)即病犹在表(表浅);言胃,指里(深层)证。
——若薄黄而
润苔,多由表邪初入里,
里热不甚(不严重),津液未伤;治当清热透表(把病邪从表浅的卫分通过发汗驱逐出去);
——若薄黄而
干苔,则当辨(分辨)病人不恶不怕)寒反
恶热(反而怕热),为伤寒外邪初入(刚刚进入)阳明(胃)之里,或温热之邪欲入(要进入)气分,为胃家热而未实(胃中有热但并不太重)),热邪伤津之证。宜甘寒
轻剂以濡养津液;
——若薄白而带浅黄苔,为
风热在表或风寒化热,当
辛凉解表。
(1)发热头痛、咽干乏力、咳吐黄痰等可试用清热透表类药。
常用的中成药有:银翘解毒丸、银翘解毒冲剂、银黄口服液、芎菊上清丸、清热解毒口服液、养阴清肺丸、养阴清肺口服液、双黄连口服液等。
(2)发热重
恶寒轻、
咽痛、咳吐黄痰等可试用甘寒轻剂类药。
常用的中成药有:
抗病毒口服液、金莲清热冲剂、银翘解毒冲剂等。
(3)上述症状较重者除可适用上述药外,还可试用
清肺抑火丸、
竹沥化痰丸等药。
舌上苔色呈现灰中带黑者,称“舌苔灰黑”。
主病及相关研究:
灰苔严格说,舌苔灰与舌苔黑之色泽、主病不尽相同。然苔色渐黑即为灰;苔色
深灰则为黑,苔灰主病略轻,苔黑主病较重,随病情发展与
转归,两者又密切相关。
灰苔常由
白苔晦暗转化而来,或与
黄苔同时并见,《辨舌指南·辨舌之颜色》:“灰色苔者,即
黑苔之轻也。加以青黄和入黑中,则为灰色也,当与黑苔同治。”一般主里证,但尚有寒热之分。《伤寒指掌,察舌辨症法》:“舌苔灰黑而滑者,此寒水侮土.太阴中寒证也。……宜理中汤主之。如杂症而现黑滑苔者,必是湿饮伤脾,宜温中和脾逐饮治之。”可见灰苔湿润,多为痰饮内停,
寒湿内阻;若苔灰而干,多属热炽伤津,见于
外感热病.或为阴虚火旺,见于内伤杂病;邪热传里,时疫,郁积,
蓄血等,均可见灰苔。
灰苔主病
吗灰苔干燥,主
阳明腑实,阴液已伤,若腑实证在,治直苦寒攻下;若无腑实证候,
脉细数,治宜苦寒救液。若
灰苔粘腻,主
痰湿内阻,
温病兼挟痰湿之证,或伴其他险恶证候,还当细辨。治宜温中燥湿,芳香清化。灰苔滑润,兼
吐利脉细,主阳虚有寒之
阴证,治宜温阳祛寒,如
四逆,理中等。
另外灰苔主病有寒、热、淡湿之不同,临床还需结合舌质、舌面润燥及其它证候审察辨证。
鉴别诊断
五种颜色舌质四种舌苔
舌苔形色的变异,除病理因素外,某些客观因素,亦可使舌苔发生变化。所以在
望舌时,一定要求患者做到:
伸舌时面向亮处,将舌自然地伸向口外,舌尖略向下方,要平正而舒坦,不可卷缩或用力外伸,以免使舌质变色而影响观察。此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光线:
望舌时,须让患者面向光亮处,使光线直射口内,不要在有色的窗下进行
望诊。在夜间望舌时,应在强光下进行,否则不易分辨舌的颜色,所以一定要注意光线的明暗。
某些食物或药物,可使舌苔染上某种颜色,而不易分辨其苔色和燥湿。如食橄榄、乌梅,可使舌苔染黑,服
黄连素、
核黄素等药物,能使舌苔染黄。所以,在临床诊察时,发现舌苔突然变化,或苔色与病情不符,应详细询问其饮食及服药情况,确定其是否染苔,以免误诊。
3、其他:
饮食的磨擦或刮舌后,可使舌苔变薄;饮水后可以使舌质湿润;进冷食后,可以使舌质暂时变白;进热食或
辛辣食物后,可以使舌质暂时变红;因
鼻塞不通而张口呼吸的患者,其舌面较干燥等。
舌质的颜色分几种
正常人舌质的颜色淡红而润,深浅适中。属于
病理性的舌质约有五种颜色,即
淡白舌、红舌、
绛舌、紫舌及青舌。现分述如下:
舌色浅于淡红,多为
气血亏虚,
阳气不足之象。淡白而舌体瘦多为
气血不足,淡白而舌体胖嫩多为阳气亏虚。
舌
色深于正常人,多主
热证。热盛气血上壅,故现红色。有虚实之分,既可见于
实热证,又可见于
虚热证。舌色鲜红,伴有苔黄为实热证,舌色鲜红,
苔少或无苔为虚热证。
舌红在不同部位可为不同脏腑的热证,如舌尖赤为
心火上炎,舌边赤为肝胆
有热,舌中心干红为
胃阴亏。
舌色深红为绛舌,多主热盛阴虚。
外感热病中见绛舌,多为热入
营血的标志,常见于
热性病。内伤
杂病中见绛舌,多属
阴虚火旺。若舌尖独绛,多为心火上炎之证;舌绛而光亮无苔如镜面,为胃阴已亡。
舌见紫色,主病有寒热之分。舌呈淡紫色,主
寒证;舌呈青紫色而有斑点,主瘀血证;舌呈绛紫色,主热证。
又名水牛舌,主寒证和瘀血证。
舌苔是怎样产生的?
舌苔,是胃气上蒸而生。正常人有一层薄白苔,不干不湿,不滑不燥,这是胃气正常的表现。如脏腑有病,胃气挟病邪之气上蒸,其苔色即可发生改变。观察舌苔的异常变化,是舌诊的重要内容。
临床上常见的舌苔,大致可分为白苔、黄苔、灰苔、
黑苔四种,现分述于下:
一般常见于
表证、寒证。但有时也见于热证。舌苔薄白而润,多为外感风寒,病犹在表;舌淡苔白多为寒证;若白苔满布如积粉的,为
积粉苔,多由外感秽浊不正之气,毒热内盛之征,常见于
瘟疫,亦见于
内痈。
主热证、里证。一般来说,苔色越黄,热邪越盛,淡黄为热轻,深黄为热重,焦黄为热结。苔黄而滑者,多属湿热;薄黄而干,表示热邪伤津;如黄燥而生黑刺,或中有裂纹者,多是热结已深,气阴已耗。
灰苔为浅黑色,主里证。灰苔既主寒,也主热,主要从苔的润燥来分辨寒热。若苔灰而润者,则主寒,而苔灰而燥者,则主热。
苔现黑色,多属里证。主热极又主寒盛。病情较重时多见。若苔黑而润滑,舌质较淡白的,多为
寒极;若舌苔黑,干燥少津,甚则舌生芒刺,多为热极
伤阴,阴津耗伤之证。总之,苔之润燥,是辨别黑苔主病属热属寒之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