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欧阳修著的散文作品
这是一篇励志典故,有两个版本,作于宋代。
文中人物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屡遭贬斥。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同担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上疏《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十项改革措施。庆历五年(1045年),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任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知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行至徐州,与世长辞,享年六十四岁,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版本1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饘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文
范仲淹二岁时死了父亲,母亲贫穷无依无靠,又嫁给长山姓朱的人。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感动得流了泪,离开母亲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里睡觉几乎都没有解开衣服,有时夜晚疲倦了,就用冷水洗脸。他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太阳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精通了六部经典著作的要意,情绪愤慨激昂地树立起了治理天下的雄心壮志。他常常自己吟诵说:“大丈夫应当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都享乐之后才享乐”。
注释
1、孤: 幼年失去父亲,现指孤儿失去双亲。
2、再适长山朱氏:改嫁到长山姓朱的人家。(适,出嫁。再,第二次)
3、知其世家:知道了自己的家世。 世家:家世。
4、既:等……之后。
5、去:离开。
6、之:到,往。
7、南都:指应天府,即今河南商丘。这里的南都学舍为当时著名学舍。
8、尝:曾经。
9、就寝:上床睡觉。
10、日昃(zè):太阳偏西。 昃:日偏西。
11、或:有时。
12、昏怠:昏沉困倦。
13、辄(zhé):往往。通常翻译为:就
14、沃面:洗脸 沃:用水淋洗,这里指“洗”。
15、饘(zhān):稠粥,古人厚粥称饘,薄粥称粥。
16、六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儒家经典著作。
17、旨:意旨,意思。
18、慨然:形容慷慨激昂。
19、依:依靠。
20、以:以......作为;用
21、诵:吟诵。
22、长山:古地名
23、学社:书院(文中指南都书院)
版本2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
范仲淹两岁时失去父亲,家里生活贫困没有依靠。他从小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他发奋读书,有时晚上感到昏沉疲倦,就用凉水洗脸。有时连饭也吃不上,就喝粥读书。做官后,常常情绪激动地谈论天下大事,不顾自身的安危。以至于谗言而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服和食物仅仅够用罢了。他曾经自己吟诵说:“大丈夫应当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都享乐之后才享乐”。(选自欧阳修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并序》)
注释
1.啖(dàn):吃。
2.以:用。
3.食:吃饭。
4.贬:贬官。
5.给(jǐ):供应。
6.谗(chán):说人坏话。
7.每(以天下为己任):常常。
8.既(仕):考取功名后。
9.妻子:妻子与孩子。
10.辄:往往,每每。
11.沃(wò):同“洗”,清洗。
12.昏怠:昏沉困倦。
13.或:有时
赏析
范仲淹他刻苦学习、逆境成才的经历。这也正是他能成为刚直不阿、体恤民情、为政清廉的忠臣的原因。也唯有这样的人才能抒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叹。而最后一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出自于《岳阳楼记》,不仅揭示主题,还点明中心,抒发了范仲淹伟大的爱国情怀。
作品出处
《宋名臣言行录》
宋名臣言行录》的前集、后集,为李衡校勘、删节《八朝名臣言行录》后的版本,虽然体例变动不大,但正文、注文却大幅度缩减,甚至误校,亦有注文混入正文的情形。
今印行的前集,其原书名为《五朝名臣言行录》,后集为《三朝名臣言行录》,二书并称为《八朝名臣言行录》。若不包含附传的人物,收入的北宋人物共97人,前集收入55人,后集收入42人。
争议
后世对编撰宗旨的解读不一:该书所收录的人物为多数为当时的名臣,但有若干人物在后世较具争议性,被认为不该收入进去,如王安石赵普吕惠卿等人行事风格接近小人,则受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质疑。然而,有些学者认为朱熹编此书着重的是严谨的史学态度,而“有补于世教”乃其次,况且这些人物对国家社稷并非毫无建树,且对当时的政坛具有相当的影响力,亦符合名臣的条件,故被收入书中并没有不合理。
相关习题
习题
答案
1. 啖粥而读 音 :dàn 义:吃,食用
辄以水沃面 音:wò 义 :浇洗
食不给音 :J ǐ 义 :接济
乃至被谗受贬 音 :chán 义:诋毁
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B )
A. 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 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 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有时夜晚昏昏欲睡时,就用水浇洗面孔。
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老婆、孩子吃的穿的只是够用罢了。
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一层:写其少有大志,发奋苦读。
二层:做官关心国事,勇于但当。三层:写其刻苦自励,天下为先的崇高境界。
5.范仲淹所作《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 的作用。
答:交代了范仲淹高风亮节的思想基础,是画龙点睛之笔。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0 20:00
目录
概述
文中人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