蓓蕾学社由著名历史学家黄现璠及其学生李石锋、刘盛亚、张天授等人共同发起创立于1932年(春),学社地址设于北京私立文治中学内。
机构背景
由于创办者
黄现璠(时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学生兼北平文史政治学院、北平私立文治中学、北平私立平中中学语文和历史教员)及其学生
李石锋、
刘盛亚,张天授(当时皆为北平私立文治中学学生)等人皆为学生,深受新文化运动和新史学思潮的影响,目睹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中国东三省的侵略行径,出于国家处在内忧外患时期所激发出的进步学生共有的忧患意识以及有志青年责无旁待的义务,遂创办蓓蕾学社(正规出版社兼学社团体),以出版进步书籍和创办进步刊物为媒介来达到弘扬新文化、新文艺、新史学、新教育的“四新”宗旨。
学社四杰
“蓓蕾学社四杰”
黄现璠、
李石锋、
刘盛亚、张天授在后来的人生道路上大多坎坷曲折。新中国成立前他们皆为思想进步的左派学者和作家,新中国成立后的1957年反右运动中皆被错划为
右派分子,历经人生波折,生涯富有传奇色彩,现将他们的简历介绍如下:
黄现璠
简介
“国际知名
民族学家、
历史学家、
教育家”(注1)和社会活动家。原名甘锦英,
壮族,祖籍广西
扶绥县。
1922年考入广西省立第三师范学校。
1926年考入
北京师范大学,受教于
陈垣、
钱玄同等名师,经预课、本课、研究院九年学习。
1935年留学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现
东京大学)研究院,导师为日本东洋史学大家
和田清、
加藤繁。留学期间,经师友
原田淑人教授介绍,结识当时滞日的中国学者
郭沫若,时常往来论学,互受切磋之益。
1937年11月从日本归国后,历任
广西大学、
中山大学、国立
桂林师范学院、
广西师范学院(现
广西师范大学)等校史学教授,为我国“壮族首位大学教授”。(注2)曾先后兼任广西教育研究所研究员、广西大学训导长、中文系主任、图书馆馆长、广西师范学院图书馆馆长等职。抗战期间,应邀担任《国防周报》编撰委员,发表了不少抗日文章。在广西大学、中山大学任教期间。
1943年8月组织“黔桂边区考察团”,任团长。
1945年4月,组织“黔南边民考察团”,任团长,多次深入黔桂两省少数民族地区展开广泛的学术调查活动,成为我国现代少数民族田野调查先驱之一。
1951年6月任中央民族访问团中南访问团广西分团副团长(团长费孝通),深入广西少数民族地区慰问和调查。
1952年3月,带领助手前往
都安、东兰、
南丹一带调查。
1953年6月,在广西大学组建“桂西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文教局历史文物调查工作组”,任组长,带领调查组成员深入南丹、天峨、河池、罗城、
忻城等地,先后访问调查了瑶族、
毛难族、
苗族、壮族、
仫佬族等少数民族,收集到大量文物和史料。
1956年8月,参与组建“广西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任副组长兼壮族组组长,实际负责全组学术调查工作,领导开展了广西有史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全面深入的少数民族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调查,收集到一大批珍贵史料,为壮族社会历史文化的全方位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为广西民族研究所的建立和后来壮学研究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识别三个阶段的工作里,
费孝通、黄现璠、夏康农……等20世纪中国人类学界和民族学界的名家。以及大批学者、民族工作者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正是基于全国民族识别工作的研究成果,国务院先后公布了中国共有55个少数民族,加上汉族总共56个民族。通过科学研究和民族自愿原则决定民族成分,成为中国民族研究工作的创举,同时也引起了国际民族学界的广泛注意,得到很高的评价。”(注3)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黄现璠作为广西文化教育界唯一代表,当选为第一届
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后改名为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理事,(注4)
1954年后相继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委员、中央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委员。先后被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任命为
桂西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委员、广西省人民委员会委员。
1957年7月,出席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在青岛举行的“全国民族工作座谈会”。
1958年2月1日,第一届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作出决议,“罢免费孝通、黄现璠、欧百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委员职务”,(注5)从而被错划为中国历史学界头号大
右派。
1979年,右派冤案得以彻底平反后,黄现璠相继当选为第一届
中国民族学研究会(后改名为
中国民族学学会)顾问、(注6)《
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编辑委员会委员、第一届
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顾问、第一届
中国百越民族史研究会副会长、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担任全国政协委员期间,为协助政府的平反冤假错案做了大量工作。
作品
黄现璠一生著述丰硕,曾编、著、译有《中国通史纲要》(合著)三册、《高中外国史》(两册)、《元代农民之生活》、《唐代社会概略》、《宋代太学生救国运动》、《广西僮族简史》、《古书解读入门》、《汉族的形成》、《中国历史没有奴隶社会》(合著)、《侬智高》、《壮族通史》(合著)、《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等著作,相继发表过《周代无井田制》、《我国坐俗古今之变》、《吸烟风俗传播考》、《我国服装演变之研究》、《黔桂边区教育散记》、《殷周社会初考》、《土司制度在桂西》、《壮族女将瓦氏领兵抗倭》、《我国民族历史没有奴隶社会的探讨》、《试论“中国生活学”的构建》、《民族调查与研究近40年的回顾与思考》、《试论西方“民族”术语的起源、演变和异同》等史学及民族学论文80余篇,研究范围涉及中国通史、先秦史、中古史、社会生活史、文化史、民族学、语言学、壮学等领域,学术造诣精深,开拓性学术成就斐然。由于黄现璠在民族学、壮学和史学等方面卓有成就的开创性贡献,被学术界称为“壮学宗师”、(注7)“中国现代民族学奠基人之一”、(注8)“桂海学术泰斗”,(注9)被尊奉为“
八桂学派领袖”、(注10)“无奴学派(又称
无奴派)导师”,(注11)学术声誉名扬海内外。
黄现璠一生从事高等教育,桃李满园,晚年曾创办漓江业余大学,任校长,开了中国当代民办高等教育的先河,为我国现代学术和民族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1999年11月,广西师范大学隆重举办“黄现璠教授诞辰一百年纪念座谈会”,会后编印《
黄现璠教授诞辰百年纪念文集》和出版了《
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现在广西师范大学和桂林中学分别设立有“黄现璠少数民族奖学金”和“黄现璠奖学金”。(注12)
简历注释:
注1:引自《歌颂“壮族人民的好儿子”一一黄现璠遗作《韦拔群评传》出版》报道文,《
南宁日报》,2008年10月20日。
注2:引自《壮族第一位教授》,《广西民族报》第381期,1999年12月31日;《壮族首位大学教授为英雄韦拔群立传》报道文,《
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10月22日。
注3:引自梁黎撰《人类学民族学研究对新中国的贡献》,《
中国民族》,2008年第5期。
注4: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成立于1954年5月3日。会长: 楚图南,理事有郭沫若、
赵朴初、
马寅初、黄现璠、
茅盾、
曹禺、老舍、夏衍、田汉、丁西林、贺绿汀 、马思聪 、
梅兰芳、焦菊隐、阳翰生、
周扬、胡愈之、范长江、竺可桢、钱端升、
钱伟长、
华罗庚等等。
注5:1958年2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开幕前一天(1月31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向大会提出了《关于罢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民族委员会法案委员会和国防委员会中的右派分子黄绍竑等十人的职务的建议》,请大会予以审议。建议如下:“关于右派分子
章乃器、潘大逵、曾庶凡、
黄绍竑、
陈铭枢、黄现璠、费振东、乔传珏、马哲民、
章伯钧、叶笃义、程士范、潘锷鏱、
罗隆基、费孝通、
储安平、钱伟长、钱孙卿、欧百川、王天锡、
韩兆鹗、
丁玲、张东木、
谢雪红、杨子恒、郑立齐、
黄琪翔、李伯球、
徐铸成、黄药眠、
王毅斋、张轸、张云川、朱君允、
毕鸣岐、谭志清、龙云、李琢菴38人的代表资格问题。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已经向大会提出建议,认为他们已经丧失继续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职务的合法根据,不应当出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因此,常务委员会决定建议大会罢免黄绍竑、龙云、陈铭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的职务,罢免
张云川、陈铭枢、黄绍竑、黄琪翔、谢雪红、罗隆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法案委员会委员的职务,罢免龙云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的职务,罢免黄琪翔国防委员会委员的职务。”2月1日,全国人大一届五次会议作出了“罢免费孝通、黄现璠、
欧百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委员职务”的决议,结果,黄现璠被错划为中国历史学界头号大右派。(参见《关于罢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民族委员会法案委员会和国防委员会中的右派分子黄绍竑等十人的职务的建议》,《
人民日报》1 9 5 8年2月2日第1版;
谢扶民撰:《两年来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工作的基本总结》,《民族研究》,1958年 第1期。)
注6:《学术与学会的里程——
李绍明先生谈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的发展》,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 / 11总第195期; “中国民族学研究会”第一届顾问有吴泽霖、黄现璠、李安宅、杨堃、吴文藻、刘咸、杨成志、方国瑜、江应梁、费孝通、李有义——按出生年序排名。
注7:见《广西民族研究》本刊编辑部撰《开拓壮学 真诚奉献——纪念壮族著名教授黄现璠诞辰100周年》,载《广西民族研究》1999年第4期;莫君撰:《壮学宗师黄现璠》,载《广西日报》,2002年9月3日;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
韦纯束撰“序一”,冢田诚之撰“序二”、“马克·本德尔撰“序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
注8:见黄现璠遗著《韦拔群评传》梁成业撰“代序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
注9:见《为学贵自辟一一忆桂海学术泰斗黄现璠》,载《肝胆相照》232~271页,桂林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印,2007年12月第1版;黄现璠遗著《韦拔群评传》黄荣撰“代序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
注10:见陈吉生撰《试论中国民族学的八桂学派》,《广西社会科学》第7、8、9、10期,2008年7-10月。
注11:见陈吉生撰《试论壮族著名史学家黄现璠对20世纪中国“新史学”实践与建设的贡献》,载《广西民族研究》2007年第1期。
注12:上述简历摘自黄现璠遗著《韦拔群评传》内收“作者小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
李石锋(1916~1984)
简介
著名杂文作家。四川富顺自流井(今四川自贡市自流井区)人,原名李泽锡,号克纯。出生于盐业世家,是富商兼律师李敬修(又写为李晋修)的独子,自封“厚黑教主”的
李宗吾是其伯父。1930年李石峰北上求学,就读于北平文治中学,与兼职老师黄现璠交往甚密,共同发起创办“蓓蕾学社”。1934年考入北平国民学院文学系。
1935年担任北平《益世报》(主笔聂绀弩)副刊编辑。“七七事变”后不久,到长沙作《观察日报》副刊编辑,同时加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为会员。
1938年初,参加以
臧克家为团长、于黒丁为副团长的“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文化工作团”,赴河南横川作战地宣传工作。同时在
茅盾主编的《文艺阵地》、巴金主编的《烽火》等进步报刊上发表了大量反映战地生活的文章。
1938年秋,李石锋回到自贡,受到中共自贡中心市委之命,接任党领导下的自贡市抗战歌咏话剧团团长,同时创办了中心市委的机关报《正确日报》,李石锋任社长兼副刊《火网》编辑。
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他经常往返于桂林、重庆、成都等地,与茅盾、
巴金、
郭沫若、
何其芳、范长江等人一道参加进步文艺活动,犹与
老舍、
聂绀弩交往密切,情谊深厚,同时先后在中共南方局主办的重庆《新华日报》,矛盾、巴金主编的《烽火》,矛盾主编的《文艺阵地》,
夏衍、聂绀弩主编的《野草》,老舍主编的《蜀道》、《抗战文艺》,夏衍主编的《救亡日报》,聂绀弩主编的《力报》、《笔阵》,
陈白尘主编的《华西晚报》,
毛一波主编的《川中晨报》等报刊上发表了大量抨击时弊的杂文,辑为《软刀集》。抗战时期,郭沫若任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期间曾筹办综合性月刊《中原》,郭沫若任主编,聘请李石锋,柳倩为副主编,后因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的无理干预,郭沫若强硬抵制而夭折。由于李石锋当时是中共南方局主办的重庆《新华日报》杂文栏的主要撰稿人,因杂文锋利的战斗性触怒了当局,
蒋介石亲自下令抓他,李石锋遂遭特务追杀,被迫离开重庆。
1941年底,秘密回到自贡,被特务发现被捕,关押于自贡市伪警察局内,他始终未暴露自己地下党员身份,几个月后取“连环保”释放。翌年在成都第二次被捕,被关进四川省特委监狱,几经严刑拷打,吃尽铁窗苦头,但他经受了考验,保护了党组织和同志。后经其伯父、厚黑教主
李宗吾出面,找
邓锡侯托人保释出狱。
1944年其父病逝,他独自继承遗产,结果在生意中“书生经商,输得精光”。虽然他长期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但依然积极参加民主运动。新中国成立后,
1951年,他到荣县中学教语文,暑期与作家刘石夷赴泸州,任川南文联创作部长兼研究部长,与文联副主席陈之光一道,下乡参加泸县梨子乡土改。不久,因病离开川南文联回自贡。
1952年执教于蜀光中学。
1953年离开学校去北京,找到
王亚平、聂绀弩等昔日文友,希望留京工作,未果,回渝后被安顿在西南文联,搞专业创作,成为专业作家。
1954年因得罪上级,被“停职停薪”而失业。由于其妻子公私合营后在“五反”运动中被判“劳改”两年,他在巨大压力下被迫违心地与妻子离婚,孤身1人生活。失业后投亲靠友,到处寄人篱下,整整流浪两年,过着衣不蔽体,吃饭赶斋的生活。两年的流浪生活中,他依然笔耕不辍,陆续写有评书《盐工张铁棒》、《万里长征》故事四则;川剧《落花返枝》、《徐半城》;评书小说《一胆大》,发表在重庆《群众文艺》上。
1955年他到重庆土桥友人李克强处,完成《红火坝上》初稿,并交与邵子南。年底回自贡,意外地受到市委统战部送来30元慰问金。统战部还介绍他到广华中学代课教语文,接着邀请他任市人代会、政协会列席代表。
1957年反右运动中,他响应帮助党整风的号召,向党提出要有宽广的胸怀,要信任和关心知识分子,结果被错划为右派分子 ,清除教师队伍,发配到西昌宁南县大同乡插队落户,接受劳动改造。劳改完后回到自贡,不久又遇“文革”,先后在市农科所、市农场、郊区(沿滩)农场蹲牛棚,后到红旗(郭家坳)盐厂劳动,病后咳嗽怕影响别人(十余人同住一室),个人住进空猪舍内。“文革”期间,累遭游、斗、打、吊等身心摧残,被打断左腿筋骨(从此人称“李擘子”),三次吐血趟床,多次休克,数次吐血不止,被人抬往医院,奄奄一息。最终大难不死,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错划右派问题得到平反昭雪,任教于自贡市第十中学,课余写诗词。不久因年龄和身体原因办理退休。退休后,远出陕西、甘肃、河南、湖北、北京及成都、重庆等地,游名山大川,观人文古迹,省亲朋好友,吟诗词,录游记。同时奋笔耕耘,先后在《人民日报》副刊《大地》上发表《向后人如何交待》、《丹顶鹤》;在《现代作家》上发表《所谓‘耳顺’之言》;在《成都晚报》副刊《锦氺》和《周末》上发表《谈捧》、《谈混》、《谈怕》、《追名记》、《贪馋与兽性》、《‘需索人事’何时了》、《莫把‘酒壶捏扁’》;在《重庆日报》副刊《山花》及其星期增刊上发表《创新、蠢才和胆子大》、《丑角》等文章。他写的回忆录和随笔,具有亲历、亲见、亲闻的”三亲“史料价值,如《怀念郭老》、《忆刘盛亚》、《回忆范长江》、《一面之缘——忆何其芳》、《在桂林》、《回忆在重庆的一段日子》、《“成虚话”的时代》、《“耗费”引起的》、《从李筱亭的一首诗想起》、《李宗吾趣闻三则》等,大部分发表在《抗战文艺研究》、《龙门阵》、《自贡文艺》等刊物上。他将自己能搜集到的所有杂文,汇集成一、二、三、四辑,编为《破风楼杂文集》四卷,进而联系出版未能印行。他还编写完成了反映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电影文学剧本《水龙吟》,改写《李宗吾琐事》集为一本,并整理旧体诗词约八十首成册。
1984年因患喉癌病逝。
李石锋出身工商家庭,父辈经济比较宽裕,解放前妻子万咏飞经营糖果食品公司,夫妇都非常好客,喜广交社会名流,桐梓坳宽敞的住宅里,常常宾客盈门。他们夫妇对文艺界生活拮据的朋友,慷慨解囊,多有资助,时人称誉为“川中文侠”。[本简介参见《擘子李石锋》,载曾国一著《末代贵族追思录》系列之三――《我的右派生涯》〔海外版〕]
刘盛亚(1915~1960)
简介
著名作家。笔名轼俞、成敏亚等。重庆人。民盟成员。少年时随父刘运筹(北平农学院院长)旅居北平,曾就读于北平私立文治中学。
1938年回国后被聘为
四川大学与内迁乐山的
武汉大学教授,同时由戏剧家
熊佛西聘为四川省剧校教师,时与江安执教国立剧专的
吴祖光同被誉为南北神童。后返重庆,一度担任过《新民报》副刊主编,还由
郭沫若聘为属下群益出版社总编辑。后历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成都文协理事,群众出版社总编辑,《西方日报》周末文艺主编,《大公报》文艺主编,重庆戏协执委兼创作部长,西南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重庆文联执委,专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重庆分会理事、主席团成员。
1960年饿死于服苦役的峨边沙坪劳教营。
1980年,当年错划右派问题得到平反昭雪。
作品
他从1930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夜雾》、《彩虹曲》、《水浒外传》,传记文学《木工黄荣昌》,译著戏剧剧本《巴黎圣母院》、《
浮士德》,诗集《尼伯龙根歌》、《少年游》、《
歌德诗选》、《
海涅诗选》,短篇小说集《萝茜娜》,《
蔡特金传》等。[本简介参见《昙花一现的老作家刘盛亚》,载涂光群著《五十年文坛亲历记》,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5年5月]
张天授(1916~2006)
著名诗人。祖籍江西万安,出生于湖北宜昌。早年先后就读于北平私立文治中学、北平潞河中学。
1937年参加了重庆救国会,与郝威、李华飞等人创办《诗报》;曾任《诗星》(成都)编委,《音乐艺术》特约编辑。
1940年,考入复旦大学新闻系。
1943年与戴文葆、李本哲等人以民俗学会的名义创办了壁报《夏坝风》。
1944年参与参与创办《中国学生导报》。
1945年5月加入中共南方局领导的青年组织“民主青年联盟”(u.D.Y)。
1947年9月到《新民报》任记者,因从事革命活动,被当时国民党政府列入黑名单。新中国成立后任重庆日报记者。
1957年被错划为
右派分子。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错划右派问题得到平反昭雪。不久即退休。家拥书城,以诗为乐。身患多种疾病,仍出资与朋友合办《小诗原》,任社长。
2006年5月10日病逝,享年90岁。 生前写有许多歌词和诗,响誉诗坛。[本简介参见陈嘉祥撰《艺术生命从摇篮中开始——记诗人张天授》,《中国文学·中外诗歌研究 》200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