袍哥,是指
四川的
哥老会成员,被大家称为袍哥,这个组织也被称为
袍哥会。关于袍哥有两种解释,一说是取《
诗经·
秦风·无衣》:“
与子同袍”之义,表示是同一袍色之哥弟;另一说是袍与胞谐音,表示有如同胞之哥弟。两种解释大致相同。
组织起源
袍哥会在清代的四川地区曾经是少部分人的秘密组织,在
辛亥革命之后,它长期成为四川大多数成年男性都直接加入或间接受其控制的公开性组织。
袍哥会对
川渝地区社会各方面都有极为重要的影响,甚至在今天也能看到它的很多痕迹。这一特点,是中国其他任何地区都从未有过的。
参加袍哥组织的人的分布是非常广的。从上到下,上到知识分子、军队、政府,最有名的就是
张澜,民国时当过四川省省长、
成都大学校长,他是大袍哥。社会最底层的有农民、乞丐、拉车抬轿做苦力的、做小生意的,也大量加入袍哥。为什么一般的人都要参加袍哥?因为他们要得到保护。比如你是做小生意的,地痞流氓会来骚扰,让你生意做不下去,如果你加入袍哥就会得到保护。
袍哥,分为清水袍哥和浑水袍哥。“清水袍哥”一般有其他固定的收入来源,不是靠参与袍哥搞钱;“浑水袍哥”是职业袍哥,加入袍哥是解决生计问题,尽量想搞钱,所以难免做作奸犯科的事情。“清水”是瞧不起“浑水”。
语言文化
了解袍哥会,是了解川渝地区近代社会的必修课。虽然袍哥已经消失了70多年,但对今天的川渝地区方言文化有很大的影响。以川渝地区的方言词汇为例,袍哥无论清水浑水,都有一套内部使用的“切口”(即隐语,俗称
江湖黑话)。
浑水袍哥虽然人数不多,但他们使用的切口有很少数至今还保留在方言词汇中,如“点水”(出卖同伙)、“划盘子”(
毁人容貌)等。而清水袍哥由于人数众多,他们使用的不少“切口”在当时已不再是隐语而公开使用,逐渐成为通用的语言而保留在四川的方言中,至今还在普遍使用的如“
散眼子”(散漫无组织)、“
臊皮”(伤了面子)、“乘火”(顶住)、“
天棒”(无法无天的人)、“吃通”(到处行得通)、“
抽底火”(揭露底细)、“关火”(能起决定作用)、“落教”(按规矩办事)、“操社会”(在社会上拉帮结派)、“
扎起”(大力相助或袒护)、“放黄”(失约)、“
打平伙”(共同分摊伙食钱)、“肘起”(帮忙举荐)、“吃欺头”(捡便宜)、“扯地皮风”(散布流言)、“提口袋”(掌管钱财)等等。篙竿(筷子)、关火(能决定的人)、结梁子(结仇)、乘火(顶住祸事)、说聊斋(找人扯皮)、撤火(胆怯)、打让手(有商量余地)、方起(使人尴尬)、对红星(死对头)、涮坛子(开玩笑)、报盘(当众说明)、下火巴蛋(说软话)、扎起(相助或袒护)、捡脚子(收拾残局)、散眼子(自由散漫)、绷劲仗(冒充好汉)、操(鬼混)、拉稀摆带(胆小逃脱)等等。
袍哥姓氏暗语叫法
袍哥文化中,语言
黑话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其中姓氏暗语叫法也很贴切很有意思。
1、姓唐——老nia二声(取意来源:唐跟糖的读音相近,糖很黏,黏字在
四川话中读nia二声,如果一个人姓唐,就可以直接称他为老nia)。
2、姓艾——老蒿(取意来源:一种植物,艾蒿,也就是川渝说的
陈艾。如果一个人姓艾,就可以直接称他为:老蒿)。
3、姓杨(老飘,取自旗帜飘扬的意思)。
4、姓周(老沙,取自沙洲的意思)。
等等很多。
历史发展
清朝
乾隆以后在四川社会中出现的以劫夺谋生的
异姓结拜团体,被称为
啯噜,其成员被称为啯噜子。
他们具有分散性,各群之间没有联系,并在
陕南、湘鄂西、贵州、云南等地活动。这些游民团伙平时在各州县场市,或偏僻的道路地区、或在江、河、湖上,带刀抢掠民间财物,并从事赌博、杀人、放火、强奸等各种犯罪活动。
啯噜,亦称啯噜子,早在乾隆初年已见于政府文书。当时
四川巡抚在给皇帝的
奏折中说:四川经明末兵灾,人口锐减,及本朝
克定祸乱,倡导移民四川。但各省移民进川后失业者甚多,遂以作奸犯科为生,即所谓“啯噜子”。
嘉庆年间
四川、湖北等地
白莲教起义时,大批啯噜子加入,有的还成为主力和首领。嘉庆元年(1796年)十月,
达州爆发了
徐天德、王登廷、
冷天禄、
王三槐领导的起义。随着白莲教起义的失败,啯噜子在各地都遭到镇压,但仍然在各地活动,还有不少人渗入到清军与衙役之中。
为了加强他们内部的组织联系,提高其生存、发展和与官府对抗的能力,他们逐步大量吸收了早已流传入川的天地会的组织形式与联络办法,或直接与天地会信徒融为一家,在道光年间发展成为帮会组织哥老会。
标志
哥老会成立的标志是开山堂,即一个哥老会独立组织的成立仪式。最早在四川的开山堂一般被认为是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
永宁(今
叙永)郭永泰开荩
忠山,始有山水香堂,以延平郡王招讨大将军印信相号召。
据后来袍哥首领人物的记述:“会盟者即达四千余人,不久荩忠山哥弟遍及各省,而开山立堂者尤以四川为最。”
迅速发展
哥老会产生之后,在各地迅速发展,南方所有省份和北方部分省份都有它的组织,从总的来看,哥老会的发展有三个特点:
1、四川数量最多,力量最大。
3、
哥老会虽然分布面广,但仍有很强烈的反清情绪。
咸丰年间爆发的历时6年、以四川为主战场的李永和、
蓝朝鼎、李蓝农民起义的基本力量就是哥老会。以后的历次以反洋教为中心的反清教案的主力也是哥老会,如“一绅二粮三袍哥”,就是四川最大教案
大足教案的主力。
机构发展
清朝时期
1644年,
清军入关,清朝取代了明代政权以后,对于汉族采取武力镇压手段,引起了民间“
反清复明”的起义斗争,打出“
驱除鞑虏、反清复明”的旗号,各省各地的组织名称,五花八门,其中规模最大的要算“
天地会”,后来天地会中又分出一股叫“
哥老会”,
道光、
同治两朝以后,哥老会逐渐流入四川,四川便通称为“袍哥”。
袍哥来源
对“袍哥”这个名称,说法不一。读书人说是根据《
诗经》上“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含义来的,这是读书人好拉远古,不足为据;袍哥们自己说是根据《
三国演义》来说。
关二爷被逼降曹后,
曹操奖予很多金银财帛,他一概不收,只收了一件锦袍,平时很少穿着,有事穿上,却要把旧袍罩在外面。曹操问他原因,关二爷说:“旧袍是我大哥
刘玄德赐的,受了丞相的新袍,不敢忘我大哥的旧袍”。因此,这个袍哥组织,老名称又叫“汉留”,含义就是从汉朝遗留下来的精神气节。
明末清初的志士
顾炎武、
王船山、曾耀祖等人,暗中联合志同道合的汉族人,搞民间秘密组织,以“反清复明”为号召。这种民间组织一直深入社会下层,蕴藏着潜在力量。
故世俗有云:‘你穿红来我穿红,大家服色一般同。你穿黑来我穿黑,咱们都是一个色。’即此义也”(《汉留全史》第36页)。
看来袍哥组织,起源于明末清初,发展于清朝末年,泛滥于民国时代,是比较实际可靠的。
革命前夕
辛亥革命前夕,四川在孙中山“同盟会”策划下,爆发了“
保路运动”。全省各地纷纷组织保路“同志会”,进而发展为反清
武装力量──“同志军”。实质上是利用各地袍哥组织作骨干,导引农民推翻清朝政权。
《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上叙述辛亥革命前夕,同盟会在全国各地和
会党联系日益密切,孙中山早在日本招纳熊克武、
但懋辛、
佘英、张石祥等人面授机宜,熊等也认为四川袍哥势力强大,散布地区也宽,同盟会领导各地袍哥势力,搞推翻
满清的革命工作,非常有利。佘英和孙中山接谈以后,大见器重,状委他为“西南大都督”,并派熊克武、
谢奉琦等一同回川共策进行。
大量的下层群众蜂拥参加袍哥组织以后,又渐渐影响士绅富户的相互效尤,借此保家。这样一来,到1911年时,四川的袍哥组织,更深入各州府、县的城镇乡村,到处都在“开山、立堂”,当时民间流行两句口语:“明末无白丁,清末无
倥子”(未参加袍哥组织的人叫倥子)。
同盟会在全川各地煽动
保路运动,发动大规模起义,就是以农民为主,利用袍哥组织为先导。重庆、成都附近县份中,搞得最出色的有
广汉的侯橘园、
侯国治,
新津的
侯宝斋,
温江区的吴庆照(吴二大王),
崇庆的孙泽沛,
灌县的
张捷先等人,都是以袍哥舵把子身份,作同志军首领,带兵围攻成都,号称十余万众。声势浩大,战火蔓延全川各县,加速了清政权的彻底崩溃。
成都光复后,由于都督
蒲殿俊缺乏创业执政本领,被
赵尔丰乘机制造“兵变”,希图复辟。地方另推尹昌衡作都督,尹的为人,好大喜功,掌握政权以后,由于缺乏政治远见和
领导才能,错误地认为袍哥力量弥漫全社会,抓着袍哥力量,就可以稳定政权,因此还闹了不少笑话。
民国时期
1911年10月10日,随着武昌起义成功,“
大汉四川军政府”宣告成立,据
王右瑜在《大汉四川军政府成立前后见闻》上记载:“尹昌衡高居大汉四川军政府都督后,公开提倡
哥老会组织,在
都督府大门上挂出一个‘大汉公’的招牌来,自封为大汉公的‘舵把子’,在他登台的接连几天内,天天都要到成都各街的‘公口、码头’拜客,各公口码头也都为他挂红敬酒,他每出一次,必披一身红绸或红布回来。堆在床上之后,便又去拜客,如是往返拜客披红,以致使都督府急待处理的公事,也找不到人划行。
周骏就任军政府
军政部长后,在军政部门口也挂出一个‘大陆公’的招牌来……,这时全城公口林立,并出现不少奇装异服,背刀挂彩,头上挽个‘英雄髻’,足穿
泡花草鞋人物,都是照戏台上打扮的,各地袍哥组织,也纷纷响应成都。就在这段时间,滇、黔、湘等三省军政府,曾联名通电诋斥成都军政府为‘袍哥政府’,表示不予承认。
尹昌衡见到外面风声不好,便下令取缔
哥老会,于是
成都市二百多个公口招牌,一律都收拾起来了,但是表面上收了招牌,实际上暗地里仍然在继续发展”。
西南地区
重庆、成都地区的袍哥组织,其形式与全省其他县市相类似,是横行组织,即所谓“兄弟道”,以
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
八德(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信条。
联络的聚点,最初叫“山头”、“香堂”,随着参加的会众日益增多,才由山头、香堂改为“码头”(又叫“公口”、“社”)。
码头要分五个堂口:“仁、义、礼、智、信”(又称威、德、福、智、宣)”。五个堂口是五类性质的人参加:仁字是
旧社会有面子、有地位的人物,义字旗是有钱的绅士商家,礼字旗是小手
工业劳动无产者。有几句概括特征的
口头语:“仁字讲顶子,义字讲银子,礼字讲刀子”。
其他地区也有类似的口头语:“仁字旗士庶绅商,义字旗贾卖客商,礼字旗耍枪”。至于智、信两堂的人,都是旧社会中“最低级”的
体力劳动者,不过其组织办法中,有些莫名其妙的规定。
如旧社会被认为操下等职业的娼妓、烧
水烟、修足匠、搓背、理发、男艺人演女角等类人,都规定不能参加袍哥,还有搞盗窃的,妻子乱搞
男女关系的,母亲再嫁的,也都遭到鄙视,不能参加袍哥。但是抢劫财货的土匪流氓却又可以参加(他们自圆其说是“抢劫对象是贪官污吏,那些是浑水袍哥干的”)。
每一个公口(堂口)的组成份子为十排:头排首脑人物称为“大爷”(又叫“舵把子”,如行船掌舵之人)。大爷中除了“龙头大爷”或“
坐堂大爷”之外,还有专司赏罚的“执法大爷”,另处还有些不管事的“闲大爷”。二排是一个人,称为“圣贤二爷”,这是大家推举出来的人正直,重义守信的人,隐誉为桃园结义的“关圣人”,但这个人一般在
码头上不起作用的老好人(“圣贤”与“剩闲”谐音)。三排中有一位“当家三爷”,专管内部人事和
财务收支,尤其在开香堂时,负责安排规划各类事务,这是一个全码头的重心人物。五排称“管事五爷”,分“内管事”、“红旗管事”、“帮办管事”、“闲管事”。“内管事”即“黑旗管事”,必须熟悉袍哥中的规模礼节、江湖术语,办会时,由他掌管礼仪,唱名排坐,和传达舵把子的吩咐。“红旗管事”专管外交,负责接待
三山五岳,南北哥弟,在联络交往中,要做到来有接,去有送,任务相当复杂。袍哥中有两句流行口语:“内事不明问当家,外事不明问管事”。五排以下,还有六排的“巡风六爷”,在办会期间或开设“香堂”时,他便专司放哨巡风,侦查官府动静,负通风报信的专责,八排九排的人,平时专给码头上各位拜兄跑腿办杂事,一到开设香堂的会期,他们最为忙碌,听从当家三爷的支配提调,全码头就靠这些人上下跑跳,十排又称“老幺”,老幺还要分“大老幺”、“小老幺”(大爷、三爷的儿子,又称“凤尾老幺”)从一排起到十排止,总称为“
一条龙”。在成都,一般码头都称“公”和“社”,社还要分“总社”和“分社”。
各地袍哥都不设“四排”和“七排”,据说其中有一段故事。
康熙年间,
郑成功派部将
陈近南在四川
雅州开山立堂时,有四排方良宾背盟叛约,暗向建昌镇告密,镇台马赓庚率兵围捕,陈近南改装逃走。后来又有胡四、李七背弃盟约,密告官府,出卖弟兄,被本山头派人暗中诛杀。他们这种叛变行为,一直为袍哥所不容,从此便没有人操四排和七排了。
信奉理念
哥老会虽是以“讲豪侠、重义气、解放推食、急人之急”相号召,以传统礼教的“
五伦八德”为信条,但是由于封建意识恶性膨胀,一部份人的逐渐变质,结果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袍哥,即所谓“清水”和“浑水”。
在清水袍哥中,又要分“金带皮”和“下九流”。金带皮的含义是:金代表有钱,皮是面子,即有面子的有钱人,叫金带皮袍哥。他利用自己的权势,能够“一步登天当大爷”。至于那些测字、算命、
跑堂、道士、兵卒等被人视为是下贱行业的人,只能被列在“智”、“信”两堂。
浑水袍哥的组织和清水袍哥一样,只是称谓上有些不同,清水袍哥的头头称“舵把子”或“社长”,浑水袍哥习惯叫头头为“老摇”(摇舵的),比老摇低一级的叫“边棚老板”、“管事”,普通都称浑水袍哥为“跳滩匠”。
单刀会
袍哥每年有几次会期,最郑重的一次就是农历五月十三的“单刀会”,相传是三国时
关云长单刀赴会的日子。
这一天,大小码头、公口都要隆重举办盛会,张灯结彩,大排香案,欢宴会众,广纳宾朋,初次参加袍哥的人,必须具备“身家清、己事明”两个条件,才由引进拜兄引入会场,参见恩拜四兄(恩兄、承兄、
保举、引进),接受“栽培”,确定“排行”,然后才可以称兄道弟,成了正式的袍哥。原先的袍哥,也要在这次的会上论功行赏,办理“提升”。
其他的集会,如正月办“春台酒”,腊月要办“团年会”,还有不定期的“迎宾会”。在会期中,除了互相拜望,大吃大喝,大赌大抽(鸦片)之外,还要借此机会解决仇怨纠纷,由头面人物站出来“捞梁子”。
在重庆,袍哥的码头绝大多数是在茶馆里(有些茶馆就是码头开设的)。有的茶馆前正式挂出XX公或XX社的招牌,茶馆为袍哥的活动中心和联络站,经常由红旗大管事坐堂负责。
袍哥还规定有十八条罪行,如不孝父母罪、不敬长上罪、殴打亲属罪、调戏妇女罪等等,犯了以后要受到“剽刀”、“碰钉”、“
三刀六个眼”,“自己挖坑自己埋”、“挂黑牌”、“连根拔”和“降级”等等惩处。
其他在袍哥的经典《海底》中还规定有“十条”、“十款”、“十要”、“十禁”、“五伦”、“八德”、“九章”,文字通俗,真伪莫辨,实际上所有这些规定条款,在成都地区的袍哥组织中,都很少执行过。
经济来源
关于袍哥组织的经济来源,据
范绍增在全国文史资料第84集写的《回忆我在四川袍哥中的组织活动》一文中说:“…钱的来源,主要的有以下几个:一是嗨袍哥时缴的基金或有钱袍哥的投资;二是
拜码头、开茶馆的收入;三是大摆赌博、抽头吃利;四是经营烟毒、囤积粮食油脂等不正当收入;五是贩卖枪支弹药武器等。
后来还产生一种“保烟帮”,专门为到山区购办鸦片
烟土的帮伙保镖,安全通过关卡,到达目的地后,收取百分之二十或三十的保镖费。
范绍增所述均系一般来源,各地区袍哥组织情况不同,手段千奇百怪,无法详述。但有的组织或明或暗接受
特务机构、军队、政府津贴或挂出军、政某部门招牌,公开收税催捐,中饱私囊,则是显而易见的。
重庆袍哥大小公口(码头),十几年来在千个以上,除了“孙、吴、丁、张”和“马、袁、江、汤”之外,更为出名的有能通长江一带青、红两帮的
冷开泰,有名震川南的邓叔才,有北路总关火的马昆山,有倒插鸡
翎子的龚谓德,有八方搁平的
陈俊珊……这些人的作用和毒气,确也不亚干
范绍增、
陈兰亭、石肇武之流。
内部等级
袍哥组织的内部排行分五个等级,分别称为头排、三排、五排、六排、十排。
头排
头排大哥即舵头,也称舵把子、社长。另有闲位大哥,亦如一般
社会组织的名誉理事,多为有声望的人,也有绅、商依靠袍哥关系便于在社会上活动的,他们挂个名,赞助若干钱取得“大爷”资格,俗称绅夹皮。
三排
又称三哥、钱粮。掌管一社经济及经营的商业(如茶馆、赌场、栈房)。
五排
又称五哥、管事。红旗大管事行交际、执法等职,在袍哥中最有
社会力量,不少为职业袍哥,也有绅夹皮五哥、闲五。
六排
副六也可称五哥,是一般成员。绿林则称蓝旗,是负责巡风探事的小头领。
十排
统称老幺,有凤尾老幺、执法老幺、跑腿老幺之分。凤尾老幺是有家资的年轻后生,可“一步登天海大哥”。执法老幺多为流氓凶神,袍哥传堂把守
辕门,制裁叛徒充当杀手就是此辈。跑腿老幺,如茶堂馆、赌场杂务均是。一般老幺则是新入组织者。
排行中无二、四、七、八、九。二是不敢僭越关羽(关羽民间称为关二爷)。四是桃园结义如有赵子龙在,当为四弟,故虚此席。七据说是叛徒,瓦岗寨的罗成,行七。八、九忌
杨家将八姐九妹之称。
袍哥秘事
袍哥是解放前
西南地区特有的民间组织,源于清末民初的哥老会。后借用《
诗经》“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的诗句改称为“袍哥”,提倡“
汗衫打伙穿,
婆娘打伙睡”的所谓袍哥义气。
袍哥首领称为“舵把子”,副首领称“三爷”,“二爷”这个位子是留给关公关二爷的。也没有“四爷”,因为
杨四郎是个叛徒。袍哥人家从不
拉稀摆带,对于不讲义气的叛徒惩罚很严厉,通常是“三刀六个洞”,要他死得很难看的。
在民国初年,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社会急剧动荡。袍哥乘势而起,壮大组织,成为地方上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话说
川东达州市
渠县有个
三汇镇,号称“小重庆”。
有
巴河、洲河在此汇入
渠江,故名“三汇”,是个人气极旺的水陆码头。此地由于商贾云集、物流繁杂、油水甚丰,自然成为三教九流及各派政治势力争夺的地盘,龙头老大雍熙文依仗天时、地利、人和(
雍姓是当地大姓)应运而生崛起于此。
南北党争 渔人得利
在一九四X年国民党政府选举县参议员(今人大代表)时期,雍熙文为首的南派和以伪县长为首的北派发生尖锐冲突,各不相让。
渠县中共地下党对于伪县长早就恨之入骨,在此时也乘机支持南派搞垮北派。地下党发动民众、
集会演讲、在报刊上发表揭露伪县长贪污腐化、欺男霸女的种种劣行。
地下党还派人帮助雍熙文出谋划策,制定打击伪县长的方略。结果堂堂的国民党伪县长连个县参议员都没当上,颜面尽失,最后只好灰溜溜地离开了渠县。
渠县民主进步活动日益高涨,引起了
国民党反动派的注意。1948年,当时的国民党
四川省主席王陵基率大队人马来渠县视察工作。王陵基是四川地方老牌军阀,名噪一时的
刘湘即出自其门下。
王因信
算命先生之说,认为自己脸上有一股晦气,为辟邪他经常戴一副墨式眼镜,就是在面见蒋委员长时也不肯摘下。这副大墨镜还曾经引起了美国驻华特使
马歇尔注意。
在重庆某次宴会上,马歇尔发现王始终戴一墨镜,以为他是何方神圣,竟摆谱如此,好奇一打听,才知道王仅是一名中将军人而已。
话说王陵基来渠县视察工作,当地头面人物列队欢迎。当王走到渠县来仪中学校长李绍文面前时,竟一反常态摘下墨镜,审视李许久,最后说了句:“哦!你就李某人呀。”说完就走了。
此事引起地下党的警觉,因李系当地进步人士,共产党的积极追随者,为安全计决定李连夜出逃。事情的发展果不出地下党意料之外,第二天国民党军警就包围了来仪中学,扬言要抓捕所谓“华蓥山土匪暴动头子”李绍文。岂知此时李早已在地下党组织和袍哥的掩护之下,远遁到千里之外的成都去了。
集资兴学 创办来仪
袍哥大爷雍熙文很有头脑,他知道要使雍家的财势长盛不衰就必须培养下一代接班人。于是雍集资兴办了私立来仪中学。
规定雍氏族人按各家财力情况摊派学米(有钱出钱,无钱出米,无钱无米就出劳力),并聘请渠县有名教育家李绍文任校长一职,同时封李为袍哥五排(相当于师爷)。
李绍文出身贫苦农家,自幼聪颖好学,是
重庆大学毕业生,年仅30余岁就已成为渠县教育界远近闻名的人物。
李自组建来仪中学后,就十分注意延揽人才,学校教员中进步人士居多,还有几名中共地下党员。久而久之,来仪中学竟成为地下党的联络站和活动中心(史载民盟达州地区第一个县支部即在此地成立),后李也因此被牵连,差点送命。李绍文治学有方,学校培养出了不少人才,有几名热血青年还牺牲在
抗美援朝的战场上。
起义投诚 终老林泉
1950年,
刘邓大军挟摧枯拉朽之势雷霆万钧之力挥师挺进大西南,打得国民党
蒋介石军队闻风丧胆,兵败如山倒。
二野部队迅速攻占重庆,进军附近县城。
此时此刻雍熙文不识时务,竟打算凭借手中百十来号人枪和
解放军一较高下。地下党组织闻讯立即和解放军
先头部队取得联系,派人向雍熙文陈说厉害得失,劝其起义投诚,切勿自不量力,以卵击石,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在人民解放军的强大军事
政治攻势下,雍放下武器率部起义投诚,成为一名光荣的起义部队将领。
此后,雍熙文洗心革面重新做人,拥护共产党、积极参加
社会主义建设,曾当过县政协委员。后得寿终正寝,终老于
渠县三汇镇。
有诗赞曰:
三江汇流,风云翻卷。
笑谈古今,恍然如梦。
熙文飞天,亢龙有悔。
绍文入地,潜龙勿用。
望滚滚长江东逝水,
思何处寻问英雄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