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化
小说《红楼梦》中的人物
贾雨村,是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重要角色,名:化,字:时飞,别号:雨村。他是一个提纲挈领式的人物,以“假语村言”(一说“假语存焉”)提醒读者,统率全文。 原系湖州人,生于仕宦之家,但到他时,祖宗根基已尽,人口衰丧,只剩下他一人。他想进京求取功名,无奈囊内空空,只得暂在姑苏城里葫芦庙里安身,每日卖文为生。后因甄士隐相助,他才有钱上路,考中进士,升为知府。不久、因贪污徇私、被革职,受聘至林如海家、任林黛玉启蒙老师,借与林如海的关系攀附上了贾府。在贾政的帮助下,他又官复原职,但为官不正,乱判了一起“葫芦案”(谐音:“糊涂案”);最终“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
出身经历
人物出身
书中关于贾雨村的介绍包括以下文字:“姓贾名化,表字时飞,别号雨村”,
有关姓名字号的来历,脂砚斋批语中点出实为:“假话”、“实非”、“雨村者,村言粗语也。言以村粗之言演出一段假话也。”
上面那段话,提到雨村出身于书香门第,然而历经几世后,家道渐衰,他也便沦为了穷书生。作为一个读书人,他人生道路的选择自己也仅限于求取功名。但身无分文,仅靠卖字作文度日,也算出身贫寒。
后文中通过娇杏的观察,写出了雨村的外貌:“敝巾旧服,虽是贫窘,然生得腰圆背厚,面阔口方,更兼剑眉星眼,直鼻权腮。”
由此可见,雨村的相貌可谓不俗,并不似大奸大恶之人;虽然衣衫褴褛,却掩饰不住其内在的气质和才华。
形象总括
随着贾雨村身份的变化,他在各时期表现出的性格特质是不同的。因此将就其不同身份进行分析探讨。
前八十回中,雨村的身份包括:穷书生,小吏,平民(私塾老师),府尹大司马
穷书生时期
抱着安邦治国的志向,怀着光宗耀祖的目标,以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信念。
这一时期的雨村主要表现为怀才不遇。对于自己的才学能力相当自信,但也常为出仕无门而郁闷。文中录了他的一首五言诗:“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以及一副对联:“玉在匮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由此可知他志存高远,期待有朝一日一鸣惊人、一飞冲天。
在这一时期他所处的环境是极恶劣的,因为那时的他仅靠卖字作书为生,虽然有甄士隐这样的人接济,但毕竟不多。因此穷困是他这一时期面临的最大困难。然而,他并未因穷困而孤傲,这主要表现 在善于且乐于结交朋友,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与甄士隐的结识。
虽然是个书生,但雨村有其不同于其他儒生的地方。比如做事干练,“雨村收了银衣,不过略谢一语,并不介意,仍是吃酒谈笑。”“也曾留下话与和尚转达老爷,说‘读书人不在黄道黑道,总以事理为要,不及面辞了。’”足可见其不拘于小节,不拘于世俗眼光,处事得当,知轻重缓急。这是一般俗人、腐儒绝做不到的,这也正说明了雨村的不凡。
当然,雨村的另一个特质不得不提到,那就是他确实很有才能。“会了进士,选入外班,进而升为县令。”从他可以一考即中,便可知其才识。
作为一个读书人,他也略有些知识分子的清高和自负。“非晚生酒后狂言,若论时尚之学,晚生也或可去充数沽名”。此种清高和自负是知识分子的通病,也是难治之症。
县令时期
“虽才干优长,未免有些贪酷之弊,且又恃才侮上,那些官员皆侧目而视。不上一年,便被上司寻了个空隙,作成一本,参他‘生情狡猾,擅纂礼仪,且沽清正之名,而暗结虎狼之属,致使地方多事,民命不堪’等语。龙颜大怒,即批革职。该部文书一到,本府官员无不喜悦。那雨村心中虽十分惭恨,却面上全无一点怨色,仍是嘻笑自若,交代过公事,将历年做官积的些资本并家小人属送至原籍,安排妥协,却是自己担风袖月,游览天下胜迹。”
由上面一段文字可知雨村在做地方官时的一些表现。具体表现为:才干优长、贪、酷、恃才侮上。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比较明显的,那也是封建时代读书人的通病。恃才傲物也常常是他们不自觉的表象。至于贪、酷,主要是由于从知识分子到执政者的转型没有做好,以至于处理事务时难免会义气用事。做得地方官是十年寒窗苦换来的,心中难免因寻求平衡而做出贪污受贿的事来。至于说他‘生情狡猾,擅纂礼仪,且沽清正之名,而暗结虎狼之属,致使地方多事,民命不堪’则可能是夸大其辞,有些诽谤之意。
然而雨村毕竟是雨村,非一般的俗人可比,脂砚斋称其为“奸雄”,确实有些道理。面对外人的诽谤,面临削职为民,他可以不动声色,冷静地面对发生的变故。内心惭恨,却不表现出来,正说明其实他正是个能做大事的人。
贬为布衣后
游历山水,泰然应变。这也是古文人常有之风,每每遇到贬谪的变故,往往寓情于山水,游历名山大川,借以排遣心中的怨闷。也就是说尽管他能够表现得平静淡然,心里仍难免有些抑郁。
在其游历期间,到过许多地方,也曾做过私塾的老师,文中提到的有江南甄家,以及林如海家。也正是由于有在林家教书这段机遇,才有后来结识贾政、平步青云的机会,贾雨村在林家教书的最大收获,就是借林如海攀附上了贾王两家。
这一时期,贾雨村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包括:有才华,有气节,仍渴望功名。
其中关于才华一点在他与冷子兴的对话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恶两种,余者皆无大异。若大仁者,则应运而生,大恶者,则应劫而生。运生世治,劫生世危。……”那段,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足见雨村见识广博。
在他与冷子兴的对话中还提到了他曾在金陵甄家给甄宝玉做过老师,但甄宝玉生性顽劣,对学习毫无兴趣,反喜欢混迹于脂粉堆中,“也因祖母溺爱不明,每因孙辱师责子,因此我就辞了馆出来”其中所说因甄宝玉祖母辱师便辞馆而去,说明雨村其人不愿受拘,哪怕是寄人篱下,也会体现出些许气节。
尽管他是因罪被贬,但内心愈加渴望功名:第三回首“张如圭便将此信告诉雨村,雨村自是欢喜,忙忙的叙了两句”,“作别回至馆中,忙寻邸报看真确了”,其中的“忙忙的”、“忙”正说明其急于复职为官。
应天知府
在贾政的帮助下,雨村不但重新取得功名,而且还做上了金陵省应天府的知府。此番雨村复职,他的心理已经有了一些变化。经过在外游历那几年的经历,雨村已然变得老练圆滑,学会了明哲保身,以权谋私,甚至徇私枉法。
这一切不能不说是人生经历了大起大落后的结果,当然这一结果也有其社会因素在影响着。比如整个社会到处是恃强凌弱,都在以钱权交易,欺上瞒下之事极多。整个官场已经不是清白之人所能安稳呆住的地方,因此他为了保住功名,就不得不同流合污,甚至比其他人更甚。
这一时期的雨村,尽管会出于道德而表现出具有一定程度的正义感,一定程度的同情心和怜悯之心,但仍无法摆脱他给人的那种大奸大恶的形象。比如在上任接到薛蟠杀人一案时,先是大怒道“岂有这样放屁的事!打死人命就白白的走了,再拿不来的!”,但在门子提点过他之后,转而想办法帮贾王两家解决这个问题而且还要“压服得口声才好”。由此可见,此时的雨村已经变成了地地道道的政客,甚至可以置人命官司于不顾。先时答应过甄家会找寻英莲一事也都抛到了脑后,心中只想着如何趁此机会巴结住贾王两大家族,也好保住自己的乌纱
贾雨村从此由正经的读书人沦落成了一个口是心非,面善心恶乃至过河拆桥的伪君子。此时的他被称为“奸雄”并不过分。
在此之后,书中也有几回提到雨村与贾府往来,从许多侧面刻画出其人物形象。比如:
《红楼梦》第十七回中,贾政与众清客准备为大观园各处题联。贾政提议“我们且看看去,只管题了,若妥当便用,不妥时,然后将雨村请来,令他再拟。”在众人不解时,贾政笑道:”你们不知,我自幼于花鸟山水题咏上就平平,如今上了年纪,且案牍劳烦,于这怡情悦性文章上更生疏了。纵拟了出来,不免迂腐古板,反不能使花柳园亭生色,似不妥协,反没意思。”由贾政之意可以推知雨村之高才。
在《红楼梦》第四十八回中,从平儿嘴里道出一件与贾雨村有关的一件事:“谁知雨村那没天理的听见了,便设了个法子,讹他拖欠了官银,拿他到衙门里去,说所欠官银,变卖家产赔补,把这扇子抄了来,作了官价送了来。那石呆子如今不知是死是活。老爷拿着扇子问着二爷说:‘人家怎么弄了来?’二爷只说了一句:‘为这点子小事,弄得人坑家败业,也不算什么能为!’”这正是雨村以权谋私的又一罪证,其谄媚的嘴脸也越刻画越明显。
在那样的社会里,越是表现得大奸大恶,越是步步高升,在第53回中提到,“贾雨村补授了大司马,协理军机参赞朝政”,可见官越做越大,品德也将越来越差。
结局推测
由于《红楼梦》原稿遗失,致使后人无法得知这部小说的尾声及多数人的结局。在流传下来的各种续书版本中,各人物的结局并不全然相同。但对于贾雨村的事迹却很是相似。这主要是由于在前五回的全书总纲中,原作者已经给足了暗示,在第一回中甄士隐的悟道词中有一句:“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当然,这句话未必只指雨村一人,但据此推测,雨村的结局必跑不出这句话。《红楼梦》一书中处处是禅机,虽然细写着世态炎凉,却无时不宣扬着业因果报。因此,在雨村官做到一定程度后,一定会遇人谗陷,以至于旧账新账一并清算,难逃牢狱之灾。至于他在获罪之前是与贾府同甘共苦,还是在贾府落难时落井下石则是另一个论题,这里不提。还有人由那句“钗于奁内待时飞”推测薛宝钗会下嫁雨村,但终觉证据不足,不敢苟同。
人物总结
贾雨村由一介穷书生,因依附贾府而得官且不断高升。他所表现出来的才能、见识乃至抱负全都超凡脱俗,然而他最终屈从于世俗的黑暗,也因此越来越堕入罪恶的深渊,变成了大奸大恶的人,从而落得个身杠锁枷的后果,也算罪有应得。
人性异化
正面出场
贾雨村,凡是读过《红楼梦》的人印象都会特别深刻。因为贾雨村有几点特别突出,很值得我们去细细地琢磨。像贾珍贾赦这些人,一出场就不是好东西,是吧?贾雨村可不是。我们读过《红楼梦》的人都会注意到,曹雪芹在介绍贾雨村的时候,是罕见地介绍了他的姓、名,“姓贾名化,字时飞,别号雨村”贾化号雨村,《孟子·尽心》:君子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贾雨村是他的号,后来就是以号行了,籍贯,然后他的家庭出身,他是官宦世家,但是到他的时候,早就没落了,处境怎么样呢?穷困潦倒,寄居于葫芦庙内,卖文写字为生,就是给人写个对联,代写个书信,谁家有红白喜事,需要写点什么东西,就靠这个糊口,介绍得非常详细。
志向高远
曹雪芹是很少写人容貌的,不信咱们就查查,写那么仔细。贾雨村一上场有一个非常漂亮的亮相,京剧里面有亮相,这个亮相还没完。因为只介绍了他的基本情况,这是档案上的情况和娇杏眼中的贾雨村的形象。然后通过他的一首五言律诗“未卜三生愿”,一副对联,还有一首七言绝句,连着三首诗,写出了他的不凡抱负与过人才华,诗是张嘴就来呀!而且这两首诗,一副对联,都表现出他有不凡的抱负,虽然是个穷书生,但是志向高远,具有中国传统文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这种气概。接着,他不是跟甄士隐谈起,甄士隐讲像您这么有才的应该是去考试,完了将来做官,为社会做点事嘛。这个时候贾雨村就说起,因为路途很远了,囊中羞涩,路费、行李这些都没钱,结果甄士隐就当场赠送他五十两银子和两套冬衣,我们知道,五十两银子是个很大的数啊,我刚才已经讲了是不是?五六百两银子可以买一个院了。甄士隐给他这么厚重的礼物,我们注意一下,曹雪芹怎么写的?贾雨村接受了这个礼物,不过“略谢一语,并不介意,仍是吃酒谈笑”。哎哟,乍一看这贾雨村太没良心了,等于别人当场给你十万,“略谢一语”,谢谢啊,接着还是吃酒谈笑,要是咱们想的话,怎么也应该感激涕零啊,下跪啊。不,为什么?这反映了贾雨村身上有那种中国文人的骨气,中国文人是重义轻利,不是很看重钱财,所以贾雨村他原来是这样一个人。
红颜知己
而且还有--娇杏,她不是乍一看这个贾雨村,印象挺好,然后她又回头了两次,一共看了三次,贾雨村误会了,贾雨村因为自己很落魄,在那种情况下,他有种寂寞感、孤独感,他特别需要同情,你别看他很傲气,实际上他有脆弱的一面。一个年轻书生,他也需要爱情啊!他在这儿已经落魄得一两年走不了了,卖文为生,居然有那么一个长得挺不错的姑娘连着看了我三次,所以他认为是“巨眼英雄,风尘中的知己”,是不是?另外呢,他不是接受这个礼物吗,甄士隐当时跟他提出来说,说再过几天,大概四天吧,十九那天是黄道吉日,那天你走比较合适,结果第二天早晨一早他就走了,而且交代小和尚跟甄士隐打个招呼,他说读书人,不在黄道、黑道,你看他不迷信,不容易。在那个社会的时候的读书人不迷信可不容易,是不是,他说读书人不在黄道和黑道,总以事理为要,这个事理为要,用咱们的话说,就是以事业为重,事业为重。结果呢,当然考试中了进士了。结果没经过几年,贾雨村已经升为知府了,知府是从四品,司局级,咱们省里头是地区、地级市的市长,这说明他升得相当快,仕途比较顺利。他当了知府以后,他正好在道上见到娇杏,在轿子里面闪过一眼,他马上派人去找,正式求婚,先接来当妾,后来他夫人死了以后扶正。你看一直到这儿为止,贾雨村是读书人当中响当当的正面形象,是不是?长得很帅,有抱负,有才学,而且果然一考就中,重事业、重感情。你说这样的男人,女的肯定喜欢,男的值得学习,是不是?所以贾雨村,曹雪芹一开始给了他一个非常出色的上场和一个相当不错的中场。
贪酷免官
我们看曹雪芹怎么写。他说贾雨村“虽然才干优长”,非常有才干。“未免有些贪酷之弊”。“未免”,怎么就“未免贪酷”?“贪”就是贪污,“酷”就是对老百姓残暴、不仁。“且”,而且。注意这个“而且”有意思,因为前面是主要的。而且,“又恃才侮上”,他仗着自己有才,张嘴就来,就是诗,就是对联,一考就是个进士,仗着自己有才,对上级不尊敬,有时候言语冒犯。“那些官员皆侧目而视”,对他都不满意。“不上一年”,不到一年。“便被上司寻了个空隙”,找了个茬,用咱们的话来说就找了个茬,找了个什么茬呢?是不是告他贪污?不是。为什么?因为那时候做官都贪,他不做了官了嘛,他做了官就不免贪污,你也贪我也贪,我告你什么呀?总算被他上级找了个茬,寻了个空隙,“作成一本”,参他什么呢?“生情狡猾,擅篡礼仪”。头一条罪状,“生情狡猾”这个东西是空的。他乱改礼仪,这个就严重了,因为封建社会那个礼仪就表现了严格的等级,因为封建制度的基本特点就是严格的等级制度。等等。于是,“龙颜大怒,即批革职”,八个字,把这个皇帝给骂了。曹雪芹真了不起,在这儿总共只用了一百个字,就把当时的官场从贾雨村到他上司,到他的同级,一直到皇上,都给骂了。也就是说当时那个社会,康乾盛世,康乾盛世,曹雪芹早说了,那是什么盛世?那是末世。是不是?腐败透了,只要做官就贪污,所以他做了官他就不免贪污,“未免贪酷”,就欺压老百姓,你看看《红楼梦》里头有几个好官?所以,就是像贾雨村这么优秀的读书人,在当时那样腐败的土壤中,他也免不了受到腐蚀而变质。他之所以被革职,被他的上司参了一本,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他违反了封建社会为官之道的基本规律,也就是说,他把那个最重要的秘诀他没学到手。在封建社会做官,最重要的就是听话,听上司的话,上司喜欢你,你这个官就保得住,你就能升;不喜欢你,你就下台,你就走人,甚至坐牢。所以“未免”这两个字真是春秋笔法,力重千钧,我读第一遍第二遍的时候我都没注意。像这样的,就是用词用得非常准确、非常有分量、非常用讲究的地方,《红楼梦》里边比比皆是。
机缘复职
我们再说贾雨村。贾雨村这时候他还没有彻底变坏,也就是说,贾雨村被腐蚀的过程并没有结束,还没有结束。他被革职了,之后他就把家眷送回老家,自己云游天下,然后到了扬州,就到了林黛玉家,当老师,成了林黛玉的启蒙老师,一个偶然机会,后来谈起,听说这个消息,林如海写了封推荐信,贾雨村就护送林黛玉进京,同时带了林如海的介绍信,找了贾政。林如海当时是巡盐御史巡盐御史是七品官,贾政是工部员外郎,是五品官,结果贾政保举。你看这个地方写的,曹雪芹写得真好,“轻轻谋了一个副职的候缺”,很容易。按说他过去由知府革职为平民,也不重新审查审查,这人到底怎么样,是不是?官复原职。所以曹雪芹在这个地方用“轻轻”二字,把当时那个社会朝廷任命官员那个制度的腐败,刻画得入木三分。
乱判命案
贾雨村到应天府上任以后,接手的第一个案子就是冯渊的命案。曹雪芹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写得非常地细致,笔墨极其简略,他就通过几个细节把贾雨村人性的蜕变过程,他的心理活动,很生动地表现出来了。当贾雨村听说冯家的仆人说告了一年的状,竟无人做主的时候,他不禁大怒,拿起那个签就要发签拿人,要抓凶手,结果旁边一个门子,使个眼色,嗯一下,贾雨村马上就宣布退堂,我们看,曹雪芹写的是:
“雨村心下甚为疑怪,只得停了手,即时退堂,至密室,侍从皆退去,只留门子服侍。”
我们知道门子是个最普通的衙役、一个差役,地位他是最低的,怎么这个门子使个眼色,哼了一下以后,他马上就会,就只能停了手啊?这说明贾雨村确实是接受了经验教训了。他上回当知府的时候,吃的亏就是因为没有伺候好上司,在官场里边听上司的话是最重要的。这个门子本人虽然地位很低,但是他既然敢在堂堂知府大堂之上,给我使眼色,此人必有来历,他不是有过硬的后台,就是他肯定掌握很重要的信息,他怕我这个新上任的知府吃亏。所以贾雨村他是接受上回的教训,不仅不能得罪上司,官场里面有些各色人等,说不定什么时候就用得着。果然,这个门子拿出了护官符,下面当然了就是这个葫芦案了。到这个时候,贾雨村这个人性的蜕变,由一个非常优秀的好男人向一个无恶不作的坏男人的蜕变,就彻底完成了。
贾雨村这个人他的一生非常典型地反映了某些读书人的一个完整的经历,这个经历呢,就是苦读、赶考、高中、为官、革职、复出、高升,最后枷锁扛、获罪,就是一个读书人,做了官,最后获罪,属于这种类型的一个完整的过程,在贾雨村身上体现出来了。这个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转折点就是贾雨村为官,就是他中了进士以后做官那个时期,在这个时候一个本来非常优秀的,才华出众,胸怀大志,颇有骨气,本来完全可以为社会、为百姓做一些好事的这么一个大丈夫,在肮脏的官场当中逐渐地被腐蚀,终于成了一个社会的祸害,成为一个徇私枉法、人性泯灭、恩将仇报的大坏蛋。
从贾雨村的描写,我们或许可以看出作者的一点透彻心,和一点悲叹心。
人物特点
人物介绍
在《红楼梦》一书中,贾雨村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人们常用“封建社会百科全书”来评价《红楼梦》,而通过贾雨村这面镜子,读者可以从中照见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司法制度及官场的阴暗险恶,人生的得失荣苦等等。在中学语文教材篇目《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一节中,贾雨村只做了一回短暂的甚至有点被动的表演,这对于我们全面了解贾雨村其人,是远远不够的。
来路去路
在《红楼梦》的开头,作者为了增加小说的厚重感和神秘色彩,特别讲了一个近于荒诞的顽石“幻形入世”的故事,并借甄士隐之梦描绘了所谓的“太虚幻境”,并告诉读者此书是虚拟的“贾语村言”。贾雨村的姓名就隐含着这一层意思。第一回书中交代,贾雨村原先家境贫寒,是寄宿在甄士隐隔壁葫芦庙里的一个落魄书生。此人相貌魁伟,气度不凡,且出口成章,诗兴横飞,颇受甄士隐的赏识。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他不甘平庸,渴望飞黄腾达。“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他于秋夜月下吟出的这两句联语,足以表明了他的志向和抱负(“时飞”是雨村的字),这也是甄士隐赏识他的原因。但那时的甄士隐还看不透他的本质,所以对他欣赏有加,并极力帮他。后来又慷慨资助他赴京应举,这才使得他能够名登金榜,穿猩袍戴乌纱,得意洋洋地做了知府。但贾雨村的本性决定他当不了一个好官,不久就因“贪酷之弊”被政敌搞掉,削职为民。后来又靠拉关系走贾政的后门,得以“起复委用”,做了应天的知府。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能很容易的理解雨村在审理“薛蟠人命案”时的丑恶表演,从而加深对这一形象的认识。
至于雨村的后来,按照书上第一回中的“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抗”的暗示,加上后来贾府大厦已倾,失去了靠山的贾雨村估计也不会有什么好果子吃。可惜后四十回的续作未能表现出来。
贪欲野心
贾雨村是个利欲熏心的人,他在贫穷的日子里刻苦努力,正是为了有一天能出人头地。我们且来看看他在落魄时的一首对月咏怀诗: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贫寒的书生渴望一飞冲天,不甘寂寞的背后却是无穷的贪欲与野心。应该说,贾雨村是个很有才干的人,但有才无德,这就使他堕落得更为彻底。贪欲和野心,注定他不甘久居人下,也注定他不可能在污浊的官场上洁身自好。可以说,在步入官场以前,他的灵魂已经污染了。“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这副写在智通寺山门上的对联,对于那些在名利场中孜孜以求的人无异于一记当头棒喝,聪明的雨村不是读不懂,而是因为他早已利令智昏,鬼迷心窍了。在审理“葫芦案”时,雨村不是糊里糊涂,是非不分,相反,他太清楚了,明知实情却胡乱判案,这才是他的可恶处。他不是一个昏官,而是一个十足的奸官,一个阴险而狡诈的奸佞之徒。他徇私枉法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官位并趁机攀上贾王史薛这几棵大树,从而达到往上爬的目的。
精心狠心
贾雨村工于心计,城府极深,同时又心狠手辣,极善做作。这在第四回里可以充分表现出来:初听苦主告状,便正言厉色要辑凶拿人,一副公正严明之态;等门子以目示意,他立刻心领神会;与门子密室商量,他故作姿态,热情之至;等计议一定,他还连说“不妥”,而真实的想法却始终藏而不露。其中的几次“笑”更是大有深意,可谓是笑里藏刀,笑里藏奸。这笑,简直就是贴在这个官场老滑头脸上的标签。
另一方面,他的精于算计,这是官场中必备的本领。雨村跌倒过一回,因而格外的谨慎,也格外的阴险。这在门子身上也得到了印证。雨村把出了大力的门子“寻了一个不是,远远充发了才罢”,兔死狗烹,为了保住自己的形象,牺牲一个小小的门子又算得了什么呢?
媚上与欺下
如果说,雨村是凭自己的学识才干跻身官场,那么后来的起复委用及至在官场上的兴风作浪则完全靠他的投机钻营,下贱无耻。吃一堑,长一智。第一次跌倒,使他认识到,要想在这个互相倾轧的官场上立足,必须找到一棵可以攀附的大树。而贾王史薛就是这样的大树。他靠走贾府的后门重登仕途,趋炎附势,媚上欺下成了他在官场中的通行证。当然,不只是贾雨村,任何一个有名利之心的人若想在官场中立足,都必须丢掉人格、尊严、良心……如此,我们就不难理解雨村的前任知府为何不敢审理而雨村又徇私枉法胡乱判案了。媚上的人必然欺下,雨村讨好了四大家族,弱势的一方便成为他踩踏的对象。“八字衙门朝南开”,法律的天平总是朝着有权势的一方倾斜。
无情无义
贾雨村虽然是一个儒士,但仁义礼信之类,在他这里都已经荡然无存了。在《红楼梦》一书里,贾雨村是个道德上的反面典型。他的自私、虚伪、贪婪、冷酷,忘恩负义,集中表现了封建官场中堕落的品格。这从《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中也可以看出。我们知道,甄士隐是雨村的恩人。俗话说,滴水之恩,报以涌泉。雨村报恩了吗?在审理“冯渊命案”中,雨村明知英莲是昔日恩人之女,却没有伸出援助之手,甚至没有表示一点点关怀,因为此时,甄家父女对他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贾府获罪时,贾雨村不念提携推荐之恩,落井下石,“前儿御史虽参了,主子还叫府尹查明实迹再办······他本沾过两府的好处,怕人说他回护一家,他便狠狠的踢了一脚,所以两府里才到底抄了。”过河拆桥,转脸无情,贾雨村已经完全丧失了中国儒士最起码的良知。“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什么情呀,义呀,全抛到九霄云外去了。也有人说,贾雨村放薛蟠一马,不是回报了贾府的援手之恩了吗?其实不然,雨村之所以不追究薛蟠,不是因为报恩,而是因为惧怕。怕什么?怕四大家族位高势大,怕自己乌纱又失,怕自己小命不保……总之,这里贾雨村只有为己的心思,全无报恩的念头。清朝的脂砚斋批语说贾雨村是王莽曹操一类人物,可能后来贾家败落时,他还有一番丑恶的表演,可惜曹雪芹只写了前八十回,高鹗的续作则没有这方面的体现,我们便不得而知了。
总之,贾雨村是《红楼梦》中不可缺少的人物,一如一面镜子,透过他,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里被世俗严重污染的儒士灵魂,看到被官场熏黑的政客心灵;看到道德的沦丧,司法的腐败;看到人情的冷暖,世态的炎凉……
不走寻常路
贫寒的书生渴望一飞冲天,这不算什么。但为了往上爬,贾雨村靠的是出其不意,险中求胜。《红楼梦》妙就妙在玄机的运用与分寸的把握,雨村时常出没于贾府却不露声色,雨村多次出入贾府出于什么样的目的?当然是为了攀龙附凤,为了日后仕途辉煌腾达,但如果仅仅是这样,作者也不会若隐若现地透露出他在荣国府里的神秘身影。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大凡贾家所有背逆之事,都被他贾雨村真真切切地看在了眼里,记在了心里。时候一到,猛料爆出,彻底出卖了贾家。
贪欲和野心,注定贾雨村不甘久居人下,“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雨村感叹智通寺山门上这副对联的浅显与深意,却并没有参透人生的无常,他把一个个有恩之人送上了“断魂台”,自己也踏上了一条令后人唾骂的“不归路”。至于雨村的后来,尽管原版《石头记》残缺不全,但从十二曲之尾曲 [收尾·飞鸟各投林]中大致可以得出相关人物的命运走向:“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按照书上第一回中的“因嫌纱帽小,致使枷锁抗”的暗示,贾雨村最终自食其果。作者很讲究前后照应,也很相信因果报应。在葫芦庙,雨村与小沙弥是一对形影不离的葫芦僧,在应天府做官时,他俩是拍档。多行不义必自毙,雨村找岔赶跑了曾有助于他的门子,多年以后,门子定会回来报仇,这就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官场游戏。
名声差
俗话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为官者不可小看“名”字。为此作为领导要尽可能利用职务之便想方设法多给自己弄几顶高帽子,抢得来的捞得到的,无论是哪种方法得到的,你都不要客气。你的名声越好,你的政绩也就越大,你也就有了不断往上爬的资本,不要怕人家说你沽名钓誉,其实“沽”也好,“钓”也罢,只要博得令名,就算达到了目的。这个“名”不仅指的是你在官场的“名”,还指的是你在老百姓心中的“名”,媚上不难,欺下不难,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难的就是上下都夸你好。
看看贾雨村,一开始就有了“贪酷之弊,且又恃才侮上”的“名”,后来又有了“媚上欺下”的“名”,这是他不会做官的表现。不会做官,官运岂能长久?
人物分析
一、“这士隐正痴想,忽见隔壁葫芦庙内寄居的一个穷儒——姓贾名化,表字时飞,别号雨村者走了出来。这贾雨村原系胡州人氏,也是诗书仕宦之族,因他生于末世,父母祖宗根基已尽,人口衰丧,只剩得他一身一口,在家乡无益。因进京求取功名,再整基业。自前岁来此,又淹蹇住了,暂寄庙中安身,每日卖字作文为生,故士隐常与他交接。”二、“那甄家丫鬟撷了花,方欲走时,猛抬头见窗外有人,敝巾旧服,虽是贫窘,然生得腰圆背厚,面阔口方,更兼剑眉星眼,直鼻权腮。”
于是我们便知作者将假话(贾化)、假语存(贾雨村)、胡诌(胡州)、等等不真实的虚幻隐蔽在了这个人物的身上。
“敝巾旧服”、“腰圆背厚,面阔耳方”、“剑眉星眼”、“直鼻权腮”,简单几个词,一个帅气英俊却又穷困的书生形象便一跃纸上。其实不止如此,如果读红楼读得细,你就会发觉,曹雪芹在介绍贾雨村这个人物时更为详细一些。不仅连他的相貌、衣着、地位、出身、背景、经济现状、生存方式有所介绍,更将他的理想与抱负也有所交待——进京求取功名,再整基业!
曹公便开始刻画雨村的性格:
一、雨村于甄家巧遇了丫鬟娇杏,又兼娇杏频频回首,便自为心中有意与他,写出一首诗: 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
闲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
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
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高吟一联:“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
由此可知贾雨村是极具过人的才华又极有不凡抱负的一个人。
你瞧,他自己不也说了么:“非晚生酒后狂言,若论时尚之学,晚生也或可去充数沽名。”
果然,在受了甄士隐的资助后,雨村于明春闱大比时展露了头脚、显露出才华,会了进士,选入外班,升了本府知县。
此一、曹公所写便是雨村的“才”。
二、书中写雨村受了甄士隐的五十两白银,并两套冬衣之后“不过略谢一语,并不介意,仍是吃酒谈笑。”又,甄士隐向雨村道:“十九日乃黄道吉日,兄可即买舟西上……(后面略)”而雨村向葫芦庙内的和尚道“读书人不在黄道黑道,总以事理为要,不及面辞了。”而于第二日的五鼓踏上征途了。
五鼓,即五更。我国古代从黄昏到拂晓一夜间分为五更,即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晚19∶00—21∶00为一更,21∶00—23∶00为二更,23∶00一1∶00为三更,1∶00—3∶00为四更,3∶00—5∶00为五更。
不过略谢一语与五鼓进京,又可看出雨村此时的为人并不惯于虚情假意与急迫赴试的心情。五十两白银,我们试想,在当初社会,一个小姐每月的生活费仅二两(第五十六回,敏探春兴利除宿弊中提“我们一月有二两月钱外,丫头们又另有月钱)五十两白银,又将是多大一笔财富!若换一善于此术、工于心计之人,势必对此将有一番惺惺做态的感言兼背躬曲膝的叩谢。
此二、曹公所写便是雨村的“真”。
三、雨村自大考封官之后,于甄士隐的岳父封肃(风俗)家门前过,再次巧遇娇杏。此处曹公写的蛮有意思,原文录下:“众人都说新太爷到任,丫鬟于是隐在门内看时……(后面略)”
贾雨村看到了“隐”在门内的丫鬟。只一个“隐”字,便叫读者浮想联翩!我们试想,新太爷上任,任谁都应是轩昂气宇,耀武扬威两眼紧盯着前路。“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遍长安花”,说得便就是金榜及第的才子们喜悦与粗犷的心情,又岂肯认真看街市两边的人家门户?既看了人家门户,又可能刚巧走到封家便望了一眼吗?可见雨村必是坐在轿中东张西望的。那又为何要东张西望呢?
曹雪芹笔下的贾雨村,从一个穷书生起,反反复复历经了几次官职的升降,揭开了官场的内幕,完美地演绎了一场官场现形记,而我们,目睹了当时官场的黑暗与腐败的同时,不得不佩服曹雪芹的用笔,“题奏之日”“轻轻”、“不上”、“白白”“斟酌斟酌”等等几处毫不起眼的用词,就将想要表达的意思完美地呈现 在读者眼前。使贾雨村从一个坦真有学识有才干不知弄虚做假的谦谦君子,转变成腐败官场中连人格与人性丧失的奸狡圆滑世故残忍利欲熏心,善于巴结与奉承权贵的人。
贾雨村的身上,曹雪芹不仅描述了当时社会中的种种黑暗,更表达了作者对那个社会的深痛厌恶与唾弃。又通过贾雨村的人生经历道出了当时一些“幸运”的读书人完整而又悲惨的命运,读书,进京大考、高中居官、体尝官场黑暗、经历人性的转变、徇私枉法、巴结勾结权贵、革职、上枷锁、获罪,这一循环不变的规律。
关于高鹗所续,贾雨村的结局,实在无心力去思索,但其所写雨村升了京北府尹管税务,与恩人甄士隐偶遇一段,其不顾恩人的性命而离去,其见利忘义的本性被描述的淋漓尽致,此也算是对刻画贾雨村的一处成功用笔。红楼梦后四十不是原著,所写文字便也不能代表曹雪芹的思想与观点。所以,对其引用,反倒是耽误了对原著思想的探究与深入,所以,暂不对《红楼梦》后四十回做任何分析与作任何评判性的文字!而关于贾家灭亡的原因,因此,也便只能凭猜测了。
影视形象
参考资料
也说贾雨村.百度贴吧.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5 12:48
目录
概述
出身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