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重应(朝鲜语:조중응,1860年—1919年),
朝鲜王朝后期大臣,
朝鲜日治时期的贵族。
亲日派卖国贼,被列入“
丁未七贼”、“
庚戌国贼”的名单中。初名重协,字景协,
号琅田,本贯杨州
赵氏。
赵重应出身
名门望族,是赠
奎章阁大
提学赵宅熙之子。1860年11月4日(旧历咸丰十年
庚申九月二十二日)出生于
朝鲜首都
汉城,自幼接受
儒学教育,1878年冬被选为馆学
儒生进入
成均馆学习,1880年升为殿上儒生,在高宗国王面前讲解儒家经典。他与
金玉均、
俞吉濬、
鱼允中、
金允植等开化派人士过从甚密。1883年被任命为西北边界调查委员,特派往北方调查。赵重应越过国境,先后跋涉
满洲、
外蒙古、
西伯利亚一带,一直游历到俄罗斯
贝加尔湖。1885年归国,提倡“北防南开论”,即北面防范
俄国,南面对日本开放,明显表现出亲日色彩。同年六月因卷入
朝俄密约事件而被
朝鲜高宗命令“远恶地定配”,他被流放到
全罗道宝城郡。赵重应(当时叫赵重协)被流放后,其父赵宅熙日夜乞求于
外戚权臣
闵泳骏,“晨往暮归,如是者五年”,才得到闵泳骏的通融,于是他终于在1890年获得特赦,并改名“重应”。
1894年“
甲午更张”以后,
亲日派在日本的扶植下掌握政权,赵重应作为一个以亲日主张而著称的人物也被起用,开始步入政界。1894年8月出任议政府铨考课主事,同年10月作为特派大使义和君
李堈的随员前往日本,年底升任外务衙门参议,叙奏任官三等。1895年历任外部交涉局长、法部刑事局长等官职,1896年2月“
俄馆播迁”以后,随着
金弘集亲日内阁的垮台,赵重应躲进了日本
公使馆避难。其后同30多名亲日派亡命日本。
赵重应流亡日本期间,仔细地跟日本技师学习
农业技术和理论,并修习
政治学和
法学。
日俄战争及《
乙巳条约》缔结后,
大韩帝国沦为日本的
保护国,作为亲日派的赵重应也在1906年7月获得特赦,回到韩国,10月成为
韩国统监府的嘱托(职位名,即临时职员之意),并负责调查
韩国农业。1907年5月成为
李完用内阁的法部大臣。同年7月因
海牙密使事件,在韩国统监伊藤博文的嗾使下,他与李完用、
宋秉畯等七位
内阁大臣逼迫高宗皇帝
李熙退位,因而被韩国民众骂为“
丁未七贼”,家宅被攻击,赵重应一度躲进了日本人的俱乐部,他本人还曾被
申采浩主笔的《
大韩每日申报》列为日本的“三大忠奴”之一。随后赵重应先后获得韩国的勋一等太极章和日本的勋一等
旭日章,并负责监督宫中警卫。1908年6月转任农商工部大臣。
归国以后,赵重应先在1906年11月与梁在謇、
李人稙、李海朝等创办了
朝鲜半岛历史上第一份少年儿童杂志——《少年韩半岛》,1909年创刊《法政新闻》。1910年8月,赵重应在《
日韩合并条约》的缔结工作上扮演重要角色,并在条约最后签订时与
李完用一道作为全权委员进入统监府,因此他又被列入“
庚戌国贼”的名单中。1910年8月29日,随着《
日韩合并条约》的生效,
大韩帝国灭亡,朝鲜半岛成为日本
殖民地,赵重应作为
日韩合并的“功臣”被封为
日本帝国子爵,任
朝鲜总督府中枢院顾问。此后赵重应从事各种社会活动,并任
孔子教会长、“
大正亲睦会”会长,大力提倡亲日,曾撰文称:“我朝鲜民族必须要同心协力于
文明开化,其紧要的方法无非是臣服于站在文明开化前端的日本统治,成为
天皇陛下的忠良臣民。”他于1919年8月25日去世。
赵重应是典型的
亲日派,很早就提出亲日主张,并一直以亲日而
臭名昭著,“凡可以中倭意者,无不伥导,时人目为倭忠奴”。最后积极为日本吞并韩国效劳,被韩国人民列入“
丁未七贼”、“
庚戌国贼”而遭到唾骂。
到了现代,赵重应被
大韩民国定性为亲日反民族行为者。2002年韩国政府发表的亲日派708人名单,2006年韩国政府发表的亲日反民族行为106人名单及2008年民族问题研究所发表的《亲日人名辞典》收录预定者名单中都有赵重应上榜。2006年大韩民国
亲日反民族行为者财产调查委员会正式决定没收赵重应的财产,以示对亲日卖国分子的清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