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中药是将外源基因导入中药植物基因组中得到的中药,对解决
中药资源短缺、安全,推动
中药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国内乃至全世界对
中医药认可程度的提升,
中药需求量越来越大,野生的中药药材资源已经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需求。而通过大面积人工栽培,虽成功将中药野生变家种,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对药材需求的燃眉之急,久而久之,药物植株
抗病性下降等一系列问题却逐渐浮出水面,一些
道地药材老产区病虫害一年比一年严重。
如何保护好中药材资源,对其采取行之有效的再生和修复措施,并保持药材自身药效和性能,已成为保障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
中药资源可持续开发不容回避的关键问题。转基因中药的出现,可以说为解决以上问题逐渐提供了一种可借鉴的思路。
黄璐琦认为,从技术层面来看,
基因工程发展至今已经比较成熟,在
转基因过程中完全可以做到不破坏和影响控制中药
有效成分的基因。可以说,转基因中药符合我 国《
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提出生产“安全、高效、质量稳定、可控”绿色中药材的要求。
“对转基因中药材的研究刚起步,从目前的情况看,还没有进入应用阶段,距离真正走向市场还有很长一段路。”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副所长
魏建和介绍。
研究转基因中药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中药
有效成分最大获取,从而利用有效成分制药,发展工业化生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
中医药在世界上的认可度。
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中药研究所所长
黄璐琦指出,首先,转基因转进去的是
DNA片段,
外源基因和
内源基因一样,均无直接毒性。中药自身的
基因组非常庞大复杂,相对庞大的
内源基因来说,转基因中药中
外源基因的含量可以说微乎其微,因此,就像
WHO与美国
FDA认为
转基因食品中的外源基因本身不会对人体产 生直接毒害作用一样,中药的毒性并不会因为转基因发生不稳定变化。
曹东义提醒,综合各方面情况看,对转基因中药的评价还有待实践的检验。因此,对待转基因中药应谨慎,需要加强监管,建议将来在其流入市场时标明“转基因中药”提示字样,以便
中医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探索研究。
有人担心转了基因之后的中药
毒性发生改变,会对人体造成伤害;有人认为转基因中药会打乱中药的
性味,影响中药疗效;也有人指出转基因药物和
转基因食品异曲同工,都面临着
生态安全的难题。
一是通过转基因提高中药植株的抗
病毒、抗
虫害、抗
除草剂性能。在
中药推广
GAP规模化种植的大形势下,中药材的大面积种植出现病虫害的几率将大幅提升, 目前已开展的研究主要围绕这一方向展开,针对
广藿香、
枸杞、
巴戟天、
枳壳、
黄芪等中药材进行了
转基因研究。此外,培育中药转基因新品种还可以实现药材的耐寒、耐热、耐旱和缩短生长期等诸多优势。
二是通过改良中药品种,提高有效药用成分的含量,减少有害成分的含量。虽然中药大多是
复方,成 份复杂,但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中药材中
有效成分认识得也会越来越充分,完全可以通过转基因达到提高有效成分的目的。如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中药鉴定与
分子生药学实验室的“SmHMGR2基因转化
丹参毛状根
丹参酮类含量增加”实验项目,就是通过提高基因HMGR2的含量,有效提高丹参酮类化合物的含量,使四个丹参酮产量总共增加了1.76到2.58倍。同理,一些中药材的有毒成分也可通过转基因减少。
转基因植物是指植物中同时拥有来自其他物种植物的基因,由于我国的
中药材大多来自对植物的提炼,发展转基因植物对提高中药材的产量,解决
中药资源短缺、安全等问题有很重要的意义。
研究表明,地黄的退化主要由
病毒感染引起,在地黄上普遍发现两种典型的病毒病症状,目前河南和山东地黄主产区的病毒病原主要有
烟草花叶病毒(TMV)和
黄瓜花叶病毒(CMV)两种,其中有些部分呈二者复合感染。由于病毒的系统侵染,使病毒遍布地黄整个植株,在进行
无性繁殖的前提下,病毒在地黄体内世代相传,越积累越严重。研究人员在实验室条件下,成功获得了两个转入TMV和CMV外壳蛋白基因的地黄株系,对这两种病毒显示出良好的抗病毒性,为进行地黄抗病毒
转基因育种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