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味蕖(1908年2月15日-1971年12月21日),当代画家。男,汉族,山东
潍坊人。原名忻,后改慰劬、味蘧、味蕖;曾用别号汾阳王孙、浮翁,晚号散翁;堂号知鱼堂、二湘堂、疏园等。
人物生平
1908年2月15日(清光绪三十四年农历正月十四日)出生。
1937年入
北京故宫博物院古物陈列所研习中国画。得
黄宾虹指导.擅花鸟兼及山水,所作融会诸家,以工带写,画风清丽活泼,生动自然,风范别具。对金石、 考古、鉴赏、书法和文学皆深有研究。
1951年受
徐悲鸿之聘任职于
中央美术学院研究部,后相继在民族美术研究所、
徐悲鸿纪念馆从事理论研究。
1960年任中央美院中国画讲师。
1962年任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花鸟科主任。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1970年,以“战备疏散”为由被迁返潍坊。
1971年12月21日在家乡潍坊逝世。
1980年
文化部及
中央美术学院在北京
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了“郭味蕖同志追悼会”,对其给予高度评价。
2023年5月,国家文物局公布1911年后已故书画类作品限制出境名家名单,郭味蕖在列。
代表画作
代表作有《鹦鹉图》《被泽之陂》《大好春光》《惊雷》《银汉欲曙》《河山似锦》《东风朱霞》等。曾在济南、青岛、北京等地多次举办个人画展,为
人民大会堂中央厅、北京厅、广西厅、山东厅等处作大幅花鸟画。
著有《宋元明清画家年表》《中国 版画史略》《写意花鸟创作技法十六讲》,另有《郭味蕖画集》《郭味蕖画选》均已出版;还有见于报刊的论述中国画 艺术的文章 80 余篇,为后人留下了宝贵财富。
艺术特色
他在艺术上大胆实践,勇于创新,主张花鸟和山水相结合、白描和点染相结合、工笔和写意相结合、
重彩和泼墨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他的作品立意清新,色彩秀丽,构图新颖,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 郭味蕖是位学者型的画家。他的学术研究,包括中国美术史、金石考古、书画鉴赏、历代书画家研究、中国版画史、民间年画、中国古代建筑与雕刻、花鸟画史、花鸟画创作技法理论,以及文学、诗词、书法等诸多方面。
刘曦林评说:“中西绘画两层根基,史论与实践双轨同步,是中国近、现代诸如
陈师曾、
黄宾虹、
徐悲鸿、
林风眠、
刘海粟等许多大艺术家的共同道路。郭味蕖也是这条造就大师的道路上的后来者。这条画家兼学者的广采博取的道路,充实了他的学养,并使他得以从纵的历史演变及横向的对比联系中得以把握了艺术变革的规律,为其更新花鸟画艺术的观念,攀登花鸟画新高峰奠定了基石。”
人物评价
古人读书皆有记录,等身著作,无非日积月累而成。王伯厚《
困学纪闻》,顾宁人《
日知录》,莫不朝斯夕斯,丹黄
涂乙,取精用宏,卓然成家。知人论世,尤为读书之要。味蕖学兄,博览群书,旁搜艺事,出其平生所辑《朱元明清书画家年表》见视,纲举目张,皆能有条不紊。足徵劬学嗜古,钜细不遗。荀卿有言:‘其为人也多暇,其出人也不远。’抗心贤哲,度越寻常,余于是编有厚望焉。
——
黄宾虹为郭味蕖著《宋元明清书画家年表》所撰序言
郭君对于中国遗产问题已有著作多种,所涉颇广泛,倘给予机会集中精力为之,当有成就。
——
徐悲鸿院长为郭味蕖《中央美术学院聘任核定表》所写推荐意见
味蕖画笔工矣,予九十二岁得获观三复。
开图草里惊蛇乱,下笔阶前扫叶忙。
——齐白石为郭味蕖写的对联
郭味蕖君,精研六法,
山水花卉,力追明清各家,极有神似处。君状貌奇伟,美须髯,精于篆刻,复工书法。论画精确,颇中时习。
味蕖君,早年负笈申江,从事于西洋画,名噪一时,曾从名画家
黄宾虹先生游,有青出于蓝之誉。又足遍大江南北,搜集名川为画材,因其轮廓之准确,笔墨之老练,更能体贴宋元人之维妙写生。
其笔墨之挺拔,落笔之严谨毫不失古意,重峦叠障,清溪飞瀑,一笔一划,一草一木,均不虚着,于渲染更见工夫。
郭味蕖以毕生精力从事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历史研究和创作实践,对花鸟画的推陈出新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花鸟画的创新,能在内容与形式上有所突破,关键在于我们这一代人受到
社会主义思想的熏陶,用新的立场观点去认识和发现自然界的生活情趣。郭味蕖在新中国诞生以后,向传统学习,向生活学习,经过艰苦实践,为花鸟画的推陈出新,作出了富有成果的探索。在内容与形式两方面都有所突破。
郭味蕖用了二十多年时间编写的《宋元明清书画家年表》以及《中国版画史略》等著作,在整理中国画遗产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写意花鸟画技法十六讲》是他艺术实践经验的总结。他的这些贡献无愧于人民对他的期望。
人才难得。造就一个艺术家,要有许多条件:个人的禀赋、家庭的熏陶,环境的习染、师友的启导、传统的影响、深厚的学养、非凡的勤奋等等。对中国画家来说,岁月的积累是一个重要的条件。十年动乱中味蕖身心受到摧残,他在重病中还奋力写书作画,并整理了《写意花鸟画创作技法十六讲》《艺话》《疏园集》《散翁散记》等著作。这种忠诚于艺术、为艺术奋战到最后一息的精神是多么可贵!我抚今追昔,不禁老泪纵横,感慨系之。味蕖的艺术成就,有目共睹、不待辞费;而他的为人,只有深交,才得尽知。我重其画,更重其人。
正当他年富力强,艺术已臻成熟,正独辟蹊径开宗创派大有作为的时候,正当人们以期待的目光注视画家在艺术创造特别是花鸟画的推陈出新上有更大的突破和成就的时候,却过早地离开了我们。他画格超俗,才识过人,又正届艺术的秋熟季节,可是他没有来得及收获,就离开了他一生辛勤耕作,心血浇灌的土地,这怎能不使我们哀叹惋惜呢!
味蕖和人民在一起,他投身于沸腾的建设社会主义新生活的激流中,思想感情变了,笔墨技法也变了,时代特征和个人风格也更鲜明了。味蕖不愧是当代花鸟画承前启后、推陈出新的重要画家之一。
“语带烟霞从古少,学如耕稼到秋成。”(郭味蕖联语)这一楹联的内涵写出了一种人生的事业观,既表现己身,也示于人。人各有志,有志者只有在毕生辛勤的躬身耕耘中去觅取秋成。只有情操高尚,虚怀若谷又孜孜不倦上下求索的人,才能取得和尝到秋成的真谛和甘苦。味蕖毕生以画道为乐,虽在收获之时不幸遭受暴风雨的摧折,但却取得秋成。他虽然过早辞世,但其品格和业迹已为专家和广大群众所称道。
味蕖的“天赋”很高,在青年时代就名满故里。他在社会生活中养成一种静观、养心不事交际,外静内秀的品格。三十年代初他在上海学习西画,从山东来讲,是最早接受和传播西画知识的人。我们曾一起组织抗日剧团,味蕖担任着导演和舞台监督,公演时曾哄动全城。潍城沦于日寇铁蹄之下,他愤然留起了长须闭门不出,以示反抗。他专心于中国绘画理论与技法的研究,并致力于山水,继而花鸟,直至诗、书、画、印齐攻并收。解放后,味蕖积极接受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教育和社会主义的熏陶,对待中国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他大胆突破了花鸟画的陈规戒律,在表现方法上开拓出一条三结合的崭新途径。由于他的天赋,和坚实的
西画基础及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使他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自己的艺术潜能,在花鸟画创新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百花齐放绘百花,如今花卉数郭家;
胜似徐黄创新体,东海故里人人夸。
说剑增慷慨,琢玉思坚贞。
当代名家孰与俦,毫端百卉腕底收;
生当盛世正逢时,死于忧患岂其宜。
两深入与三结合,先生百代仪范垂。
笔底江山开生面,画里花鸟发新姿。
高山安可仰,志此揖清芬。
对郭味蕖先生的回忆对我来说是极亲切又带着苦涩的。之所以亲切是因为郭味蕖先生曾经在五十年代有好长时间在
徐悲鸿纪念馆工作,我们曾经有很长时间共事,他来纪念馆工作的时候,当时就有很多著作,如《宋元明清书画家年表》,很重要的著作都在这以前就完成了。
后来
中央美术学院要调他去担任花鸟画科的主任,当然,纪念馆很舍不得他走,但是为了发展他的才华,也为了培养更多的学生,我们忍痛割爱,他调到中央美院培养了很多学生,而他的艺术正是如日中天的时候,文化大革命爆发,我最后一次见到他是在
王府井大街上,彼此点头,在那个时候,连话都不敢说。他没对我说任何话,但我跟他说了一句。我说:“郭味蕖先生,人民会公正地对待你。”这是我最后与他说的一句话,他点了点头。后来听说他不得已离开美术学院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在患病得不到很好的医治的情况下,郁郁以终。
郭味蕖先生是位非常有成就的艺术家。他是谦虚而不自妥,自信而不自负。郭味蕖先生这些成就,我就感到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多么重要。郭味蕖先生就是继承传统又有创新,又具个性方面的一个典范。
名不是封出来的,是自然形成的,在60年代初期,真正懂艺术的人都能感觉到,郭味蕖先生在当时所起的作用和达到的成就。
郭味蕖先生是二十世纪最具代表性的花鸟画大家,同时又是著名的美术史论家,他所著的《宋元明清书画家年表》《中国版画史略》《写意花鸟画创作技法十六讲》是现代美术的重要文献。郭味蕖先生是中央美院中国画系花鸟画科的创建人,对花鸟画教学体系的形成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在花鸟画的教学及艺术创作中,始终致力于在传承基础上的演变和创新,其
写意花鸟画既有丰厚的传统笔墨内涵,又有鲜明的时代气息,集中体现了一代国画家立志变革中国画的信念和探索印记。
我认为郭先生在中国绘画史上独树一帜,是从传统中创新的杰出典范,是从生活到创作的杰出典范,也是绘画与书法结合的优秀典范。先生以雄厚的传统功力,广泛修养作为画外功、字外功,特别是史、论、文学方面的修养,
西画方面的修养变为营养,保留着民族的大风格。
——
刘炳森《纪念郭味蕖先生诞辰九十周年研讨会发言》
中西绘画两层根基,理论与实践双轨同步,是中国近、现代许多大艺术家的共同道路。
在廿世纪中国美术史上郭先生是转换文人画的一个代表性人物,有不可取代的地位和重要的影响,郭先生是非常有成就的学者型画家,他是画家兼学者,兼美术史家,又是美术教育家。他
艺术修养的深度和广度,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驾驭能力和生发能力都对我们深有启发。
我们研讨了郭先生与大自然之间进行精神往来的天人合一、物我之间的关系,他对美的意境的发现与表现;他清朗、刚健、淡雅、含蓄、隽永的风格,既有乡土情,又似田园诗,又具书卷气;我们看到他的作品感到如新画的一样,这不同于那个时代标语口号式的作品;他遵从了艺术规律,他史论研究与创作双轨同步的思路,他完善处理书法与笔墨之间的关系,他消化西洋画又不留痕迹,他对山水画的研究;总之对郭先生艺术的研究对提高花鸟画艺术格调、对提高所有美术作品的艺术格调都具有现实意义。
郭味蕖是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学者型艺术家,他研究的广泛与深入,在画家中是极少见的。当我们研究他的绘画成就时,这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因为他从学者的角度出发,把绘画史论与创作当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来研究,从历史演变、民族精神、艺术规律、生活实践、技法创造等多方面,做全方位整体研究和创作实践,这正是他的治学道路和过人之处。
我对敬爱的郭味蕖先生的艺术永远取仰视的角度,读他的文,深文隐蔚,睿智隽永,然而语言质实、不假
华藻开府上尾叠足,不胜重复赘繁,这种故弄玄虚,是郭味蕖先生深以为垢病的。这在他年轻时的著述《
郑板桥评传》和壮岁时的《花鸟画溯源》《明遗民画家八大山人》《知鱼堂书画录》诸名著中都可看到郭先生立论清新,语言简朴的特质。而其《宋元明清书画家年表》更为稽考翔实之杰构,
黄宾虹写意花鸟画的峰颠之代表。
—— 范曾《永托旷怀——记恩师郭味蕖》
郭味蕖是一位学者型画家。他治学与绘画并进,以根究承变的实践精神和严肃务实的进取意识,开拓了美术史的研究领域,并且在以学养真知推动
中国花鸟画的古今转型上,为传统的花鸟画注入了生机活力,刷新了小写意花鸟画的面貌。
郭味蕖治学领域涵盖了书画史、书画鉴赏、
金石学和建筑雕刻史。自四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中即有《知鱼堂书画录》《知鱼堂鉴古录》《
郑板桥评传》《宋元明清书画家年表》《殷周青铜器释名考略》《魏齐周隋造像残石册》《说镜》《镜文考释》《中国版画史略》《中国古代建筑与雕刻》和《明清四画人传》多种著作。遍观郭味蕖的著作和文章,可以看到三大特色。其一是从基础研究入手,既不忽视文献资料,又看重经过鉴别的作品,善于把美术史研究与美术文物的鉴别考证研究结合起来,并以史学的方法和超越前人的眼光进行梳理。其二是突破了传统美术史著作重文人而轻工匠的偏见,把古代民间工匠艺术家的伟大创造视为研究的重要内容。其三是从推动中国画顺应时代的变革需要出发,评究民族美术的发展规律,从画史的演变中有分析有批判地总结历史经验,把融会贯通的系统知识上升为用以指导创作的理论认识,密切了和当前美术创作的关系。正是这种研究,使他不仅不忽视文人画,而且比前人更看重行家画和民间年画、版画,还使他能够看到工笔写生与率笔写意间的相辅相成,洞悉师造化与师古人的辩证关系,最终从整体上从发展中把握了传统的精髓、变革的要义和既不断发展又一以贯之的民族绘画特点。
像郭味蕖这样以中国传统为本的中西融合具有特别意义。吸收外来营养而又充分保持自己的传统特色,是独立的民族艺术所应有的品质,也是
多元文化存在的基本前提。
郭味蕖早年一直学习、研究
西画,并探讨中西合璧。他晚年回顾这段经历时说:“那时教一种中西合璧的画,后来感到很无聊,对艺术提高不大,便考取了
故宫博物馆研究班,开始了踏实专心地临古画学传统时期。”
郭味蕖要拒绝的,是肤浅的“中西合璧”,与其两方面都不深入,不如立足并深入一方。我以为这是20世纪艺术最重要的历史经验之一,其价值,怎么估计也不过分。
因为郭味蕖“对传统有很深的理解”,所以能在“创作上提出自己的见解”,而不像“有些人一搞创新就不要传统了”。而且,正因为“传统很有根底,他的创新作品才很有内涵,很有学养”。可惜的是,许多缺乏传统素养与认识的人,无法领悟这一道理的深刻意义。
同是在“深入生活”的口号下写生创作,有的人守着老面目,旧瓶装新酒;有的人变新了,却很“夹生”。这种不同,与画家对“深入生活”的不同理解不同实践有关,与画家的艺术素养、技巧有关。郭味蕖成功的条件,除了修养好之外,还因为他有新鲜的感受,有真诚的表达,有创造性的艺术处理。
从郭味蕖的画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与
写实派的明显不同。他强调造型的似与变,形似是必要的,但是低级的,
以形写神才是高级的。这并不是新观点,而完全是传统造型的基本观点。入门要形似,但这是第一阶段,只有以形写神才是高级的。我想郭先生讲的造型的似与变,不是从西方来的,完全是中国传统。他遵从的是传统法则,他实践中也和以徐悲鸿为代表的写实派是有距离的,而更接近传统绘画。
雅正清逸。雅正是他有儒家入世的东西,有君子之风,关心世界,关心世事,很正,不斜、不狂、不怪。清逸是老庄的思想,很潇洒,很疏淡,有超然气。这说到底与他的修养有关,既有儒家的入世又有道家的超脱。即便是表现现实生活靠近政治的一些题材也有一种超淡的气息,这非常难,靠他文化的修养,做人的修养。所以我觉得他的画虽然风格不是十分强烈,但格调很高。而格调我认为甚至是比风格更重要的东西,在传统画论里,格调是一个艺术家艺术作品的生命线。
—— 郎绍君《郭味蕖艺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由于有治史的观点,他一定不会较一时之短长,不会急功近利的。他在艺术创作的时候,一定是从历史的长远的眼光考虑的。虽然郭先生在其创作旺期就去世了,但已经创作出丰富的具有历史价值的作品来。这是我从郭先生的作品和著述中想到的第一个问题。郭先生的艺术是一座宝库,远没有开发完。
—— 顾申《郭味蕖艺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郭先生是考虑怎么样把传统的变成人们喜闻乐见的东西。把传统的梅兰竹菊进行改造和发展,有很大的突破。我觉得郭先生不是从西画来,他根本的成就还是来自传统,来自对中国传统的深厚了解,来自对中国笔墨的驾驭能力,形成了他的了不起的成就。人的成就常常是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产生的。
我觉得对郭先生的评价“无论怎样评价都不为过”,我们应该充分肯定郭先生作品的时代意义与他的创作道路。他的作品是花鸟画创新的一个典范,而且是划时代的,所以人们纪念郭先生,给与很高的评价,我觉得是当之无愧的,他的画风曾经影响了一代人,影响了一代风范,
郭味蕖老师发掘了花鸟世界中所蕴藏着的、符合于现代人审美观念的自然美,并力图在花鸟画中加以充分体现。他的推陈出新正是融合了古今优秀技法为表现他所感受到的自然美服务。
郭先生的作品是把典型突出出来。比较
平民意识的、大众能够接受的、喜闻乐见的、清新明快的风格,这和当时的社会心态和社会气氛有关。郭先生常看常新的艺术和当时社会有关,他是当时画家中的佼佼者。郭先生是真诚地表达时代感情,不是勉强的,虽然时代对他是不公正的。
我确实感到郭先生是一位没有被充分认识的大师,他的花鸟画创作在中国现代绘画史上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中国画追求的含蓄、中正、平和,一种真正的养心养目,这些方面是
西画所不及的。耐心看郭先生的画越看越有味,内在的东西值得细品,对当代人来说是一种难得的境界。
他的作品都不是旧程式的,但中国画意极浓。作为学者型画家他对画的思考缜密,落笔有据,在工写之间取得均衡,在写生和笔墨之间取得一种高层次的均衡。他是平和的,集几十年的修炼达到的一种境界,要品郭先生的画需要深入细品,要有修养、有品位才能共鸣,才品得进去。
郭先生的画明朗、乐观向上,这是艺术家最宝贵的发自内心的真诚,这与文革以来虚假的浪漫主义是有很大的质的差异。郭先生的作品所给予我们的是能跨越时代的、持续给后人的真诚的艺术境界。如果谈到中国画现代性问题,我认为从这个角度应该有一个新的理解。
—— 殷双喜《郭味蕖艺术研讨会发言》
郭先生的理论和创作不仅在当时丰富了花鸟画传统,而且触及到很多中国画发展中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仍是热点的问题。比如: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写生和临摹、笔墨与色彩、学养与技法等等的关系,这些问题郭先生都有独到的回答。
历史上每一个时期都会产生具有时代风范的艺术大师,所谓时代风范是具有一定前导性,并对绘画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典型艺术风格与代表。郭味蕖先生则是20世纪中后叶我国当之无愧的具有时代风范的花鸟画艺术大师。
先生真实、生动、优美的写实笔墨造型,不但树立了花鸟画笔墨造型的一种十分正统的样式,同时也确立了花鸟画一种十分严谨而讲究的笔墨造型典范。
郭家样式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艺术观的一个积极的成功产物,它以自己的表现特色和技法为现代花鸟画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天地,它已经成为花鸟画一个时代有代表性的典型样式。郭家样式必将在中国绘画史和中国画坛永远闪烁着它灿烂的光彩。
二十世纪美术是在走向现代。只有少部分优秀的大家,完成了这个课题,从而树立了各个典范。郭味蕖先生盛期的艺术与他学习
西画、研究历史、研究中国文化和周边艺术的逐渐积累这个大背景是分不开的。当他转到用中国画语言作为着力点的时候,他的全部修养都在这里体现出来。我们面对他的画,仍然可以感到有一种非常牢靠的现代感,他很好地完成了历史给予的课题,留下来的是典范作品。
郭先生的作品是极耐品味的,通幅作品的高度和谐是极难得的,这是学者型画家的特质。在高度快捷的信息时代,对待传统出现了较严重的断章取义,把传统当字典,而不是一本深厚的大书来读,出现了作品虽多而气象不足的弊端。研究郭味蕖先生的作品,很有现实意义。
郭先生是继往开来的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大画家,他的影响很大,学生千千万万,很多学生都成为当前美术界的中坚力量。
在花鸟画中郭味蕖尤其是十分重要的。他不是表面上的创新,而是本质上的创新,然后是全新的对象,全新的构图。使我感到最重要的是郭先生理论、技法上的研究,他很早就搞起
绘画理论和绘画教学研究,这是非常宝贵的艺术财富。
郭味蕖先生丰富的学识和他勤奋的创造,集中地在他的花鸟画中体现出来。他的花鸟画题材来自平凡朴素的劳动生活,他所创造的花鸟画境界明朗大方,充满着清新的气息和鲜活的内涵。有着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又反映了文人气质和风采。在花鸟画中开辟新风,独树一枝,为这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绘画的现代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正如许多美术史论家所指出的,他是我国二十世纪画坛学者型画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丁士中《郭味蕖艺术研讨会发言》
艺术年表
1908年 戊申 1岁
有“雄戊申”文印章。是年为光绪三十四年戊申。于农历正月十四日
申时生。
祖辈在明末清初,与潍县县令
周亮工、
郑板桥过从甚密。有郭家园,为板桥谈文游憩之所。板桥有句云:“我被微官困煞人,到君园馆长精神。”“七载春风在潍县,爱看修竹郭家园。”鉴于这种原因,故一生受板桥影响。
曾祖父郭恩观,字藕汀,清咸丰乙卯举人,官浙江秀水县知县,喜欢书画。因所宦为画家赵之谦家乡,故与赵交谊深厚。在地方上,与陈簠斋为朋友,经常一同谈文谈艺。这些条件,为味蕖先生以后从事绘画打下基础。
父郭乃钰,1886年光绪十二年丙戌生,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农历七月二十一日卒,年二十一岁。聪颖勤学,未及弱冠,诗文即为同辈称道。延师平度学者白澄泉夫子。拜师日呈以旧作,被誉为“清而隽,诗才之佳者”。有诗集《垂髫集》,是废科举后拟弃旧诗文而从事新学的少年总结之作。旋赴天津入南开大学读书,又以第一名考取
法政大学。因赴京染时疫,未及入学而卒。
母陈士柏,1883年光绪九年癸未十月初九日生,1956年丙申八月十八日卒,年七十三岁。
1914年 甲寅 7岁
上私塾,后入小学、中学。开始学习中国画。学校中图画教师有丁东斋、刘秩东诸先生。
“地方上著名书画家刘嘉颖(石芙),曾把大收藏家陈簠斋所藏金石书画都临摹过,深得其培养。而刘氏又有很多学生,我在小学时代的丁东斋先生,中学时代的刘秩东先生,都是他的学生。”(《关于花鸟画的学习和创作》)
1924年 甲子 17岁
是年与陈绮结褵。
陈绮,字君绮,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乙巳农历九月二十三日生。为
陈簠斋玄孙女。
陈介祺,字寿卿,号簠斋,为咸丰、道光时著名
金石学家。家有
万印楼、十钟山房、晋唐书画馆之设,收藏丰富。味蕖先生能亲接这些文化遗产,为以后从事绘画、金石、文物、考古以极大益处。
“君名绮,字君绮。吾乡陈簠斋太史之元孙女也。生而颖慧温婉,知书强记,年二十来归。”(题《卧游册》)
1926年 丙寅 19岁
考取上海艺专
函授部函授油画、水彩画、肖像画等,从此决定一生从事美术。
“读中学的时候便参加了上海艺专函授班学习,三期毕业。开始学擦炭画,继而西洋水彩,往返地函寄画本、范本,这使我以后很顺利地考取了上海艺专。”(《关于花鸟画的学习和创作》)
1929年 已巳 22岁
考入上海艺术专科学校西洋画科学
西画,校长为
王道源。由同学多次代为说情,母亲才允许爱子负笈上海学画。
在艺专学习期间与潍县革命家张鹤眺关系密切。
1931年 辛未 24岁
上海艺术专科学校第三届毕业。在校期间,由
倪贻德教授油画,
陈之佛教授图案。与
徐渭、
杨可扬同学。
1932年 壬申 25岁
此顷在上海参加抗日宣传活动。
“一二八”前夕由上海返潍。夏间在济南举办个人毕业汇报展览。展后受校长
钱振东聘任山东省立济南乡村第一师范任美术教师。
1935年 乙亥 28岁
秋,家乡卧病。
此顷,作油画、粉画、中国画。
写话剧《画家之死》等四剧本。
1936年 丙子 29岁
春,考取故宫博物院
古物陈列所国画研究室学习传统国画,与
陆鸿年、
田世光、
俞致贞同学。这时踏实地专心临古,学习传统。研究班设在当时
西华门内武英殿
宝蕴楼,开设三个房间。分为山水、人物、花卉。初临花鸟,后又转为山水。此时从师黄宾虹学习
美术史论、书画、金石、文字。
1937年 丁丑 30岁
在古物陈列所国画研究室学习。“
七七事变”后,八月返回故乡。
家乡沦陷前,从事抗日宣传活动,演出抗敌戏剧,参加抗敌画展。与
陈秉忱、于希宁一起组织抗日剧团,并编写了《血吼》抗日话剧,担任导演和舞台监督,在街头、集市、乡镇巡回演出。在剧院义演,民众群情激奋、同仇敌忾,纷纷捐款支援抗战,收入上交抗敌委员会,演出轰动全城。家乡沦陷后,愤然留起长须,闭门深居简出,以示反抗。隐迹书画,将精力完全投入中国传统绘画的研究。读书、习字、作画、刻印、鉴赏
古书画、研究金石。此时着手著作《知鱼堂书画录》《
郑板桥评传》《宋元明清书画家年表》。这时作画极少用颜色,只用墨笔画山水、花卉,所画以梅、兰、竹、菊
四君子居多。署画室为“寒柯堂”,别署为“
浮烟山中人”、“
耕烟散人”、“
别画湖渔者”。
1938年 戊寅 31岁
为避免敌人注意,在潍县县立中学任教员。当时除潜心书画外,又于是年学治印。曾受到族叔祖书法家郭谷石的称赞:“味蕖侄孙,精缋事,工力涵养,艺林称之。其治印盖自今春始,一入手便不屑蹈小家气,相见落墨之际,煞费经营,奏刀剨然,意兴洒脱,泛乎天机,清妙者迥异恒蹊也。顷为予刻“宝墨精舍”印,气均古疋,欣赏之余,为题数语。”
此倾同时切磋印章者有
陈君藻、
于希宁、
陈春甫、王端(清代著名治印家王西泉之孙)等。
评论内兄君藻治印:“君藻二兄精大篆,于古印寝馈尤深,捉刀列篆,直窥汉秦模径。年来息机燕蓟,久不为人作印,固强之,辄曰:‘治印亦同书画,非精神清盈时不能趣逸尘外也。’余唯唯。丁丑夏归里,得朝夕过从,复请之,欣然诺。越年四月始成,计时经岁。其劲挺处,铁画银钩,直如公孙大娘之舞
剑器。使西泉尚在,亦当掀髯首肯衣钵有继也。蘧庐得此,真厚幸己!戊寅四月
既望灯下展玩题记。”
1939年 己卯 32岁
认真进行书画教学,为家乡培育艺术人才。
“对中国画教学有很大的改革……创造性地提出教学生用六开
生宣纸作画,按年级的高低分别以白描、勾勒填色、工写结合教学,并辅以诗文题跋,结合理论。这样一改,教学效果立竿见影,学生大多做到行笔开阔,笔法生动,题跋书画自然。”(《忆郭味蕖》 陈春甫)
暑假开青岛个人画展。
1940年 庚辰 33岁
是岁重订书画治印润例。署“
别画湖渔者郭味蕖画例。庚辰九月重订于燕京寄舍”。
开济南个人画展。
1941年 辛巳 34岁
开北平个人画展。(在中山公园董事会南厅)。
1942年 壬午 35岁
任省立潍县师范学校教员。此顷自印《蘧庐画集》。
光复后,任省立潍县中学教员,复任励新小学校长。在励新小学期间,独辟一室研究书画。陈春甫、郭兰村、郭志先、马洁泉等为画友。此顷自印《知鱼堂画范》。此时多方设法,拒绝加入国民党。作《消寒图》。题“……
岁次乙酉南至后二日浮烟山中人味蕖识。”
1947年 丁亥 40岁
长子基孮,化名陈至,由
辅仁大学政经系学生赴解放区参加革命,时家乡风声紧张,极易牵连。
《殷周青铜器释名考略》成书,《魏、齐、周、隋造像残石册》成书。
为孙冠卿《军乐曲谱》画封面并撰序,刊出为学校乐队用。
作《古木竹石图》,题“柯丹邱大意,丁亥五月味蕖”。
1948年 戊子 41岁
此顷收集铜镜及
拓片进行研究。《镜文考释》成书,编《簠斋藏古封泥等五十纸集》并序。
元日作水墨山水《云壑飞泉》。春三月,潍县解放。
潍县解放前夕,与亲友相约,决定不出走青岛,留潍迎接解放。
任
潍坊市新华中学教员。任潍坊市美术研究会主任,筹办潍坊市美展并创作钢笔连环画《前进中的潍坊市》参加展出。为白浪河岸市场绘工人举铁锤巨幅宣传画,下书“劳动创造世界”
宋体大字。
午日作《梅石图》。
1949年 己丑 42岁
任潍坊市新青中学教员。出席潍坊市各界人民代表大会。
除夕作《汉壶梅竹图》,元月二日作《
梅石水仙图》,元月十四日寿日作《松竹梅三清图》。
携著作及画幅赴京访中央美术学院
徐悲鸿院长,拟谋职美院。徐先生愿为介绍。说:“你是我最后用的一个人了,我现不宜直接用人,我给你说说。”并云可先回去,随后以书信告之。
出席山东省文学艺术代表大会。会上得机会访问
杨家埠年画艺人,了解杨家埠年画情况。
山东师范学院艺术系教师
张鹤云为作国画
淡彩肖像。《说镜》成书。
1951年 辛卯 44岁
族兄
郭亮(既白)一次见悲鸿先生,徐先生说:“我已复书汝堂弟,他未何仍未来京?”事成旋即赴中央美术学院研究部任职。
赴京后居地安门米粮库姜宅西院。
1953年 癸巳 46岁
调
中央美术学院图书馆,负责收集古代美术原作、图书资料和分类编目工作。于工作中进行研究,进一步掌握了美术方面的资料。此顷开始花卉写生,多作彩墨画,并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勾勒填彩及花鸟与山石背景相结合。
1954年 甲午 47岁
民族美术研究所成立,
黄宾虹任所长,
王朝闻任副所长。调民族美术研究所为
助理研究员。同事有
史怡公、
刘凌沧等。在研究所整理研究古代
美术理论。
《中国版画史略》成书。
《中国古代建筑与雕刻》成书。
1955年 乙未 48岁
作《石图》,题“朴友图”,又作《松竹梅图》。此二幅,自京华知画堂检出,去西城
跨车胡同延请
齐白石老人题字。时白石老人已92岁高龄。白石老人题《朴友图》:“介寿(篆书)。味蕖同趣,予看后甚喜,记之,92岁白石。”题《松竹梅图》:“
三友图(篆书)。味蕖画笔工矣,予九十二岁时得获观三复,白石。”
兼美院留学生辅导教师。波兰文化部派研究生苏贝慈来美术学院研究中国民族艺术,任指导教师。作讲课外,又在故宫及历史博物馆学习,三月初,又去大同云冈考察
石窟寺艺术,历时一个月。
《佛都云冈》成书,《汉画研究》成书。
1956年 丙申 49岁
调
徐悲鸿纪念馆工作,负责徐氏作品、图书、收藏等整理研究工作。
出品美协全国国画展。
《宋元明清书画家年表》成书。
《版画》一期发表《明万历年间的版画艺术》。
《版画》二期发表《清代初期的版画》。
母陈士柏于农历八月卒于潍县西城旧家,终前味蕖匆匆回家探视,留三日。
1957年 丁酉 50岁
1958年 戊戌 51岁
《宋元明清书画家年表》由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出版。“前蒙
徐悲鸿先生题耑,
黄宾虹先生撰序,今已相继谢世。缅怀旧谊,不胜怆感。”(《年表》序)
九月为纪念徐悲鸿先生逝世五周年,在《美术》发表《学习徐悲鸿先生在中国画创作方面的革新精神》。
此顷负责
徐悲鸿故居扩建工程,至年末工程结束,共扩建展室廿一间,朱檐碧瓦,与原故居部分十分调和。
1959年 己亥 52岁
五月,为北京国画展在南京开幕,与
赵枫川、
吴镜汀、
周怀民、
徐北汀等六、七人去南京。在南京与美协、画院进行座谈,在市
劳动人民文化宫做技法示范表演。后转去无锡、太湖游览,旅途作风景写生。
十月,应美院中国画系约,回美院国画系讲座并作技法示范。
初识邓拓。
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廿三周年作《竹石芭蕉》,题“风萧萧兮易水寒”。
《人民日报》发表《谈花鸟画创作》。《
文汇报》发表《继承花鸟画的现实主义传统》。《光明日报》发表《悼于非厂画师》。《中国画》发表《花鸟画技法的继承和革新》。《版画》四期发表《几种明刻版画画谱》。
出品北京美协庆祝建国十周年画展。
1960年 庚子 53岁
三月,在北海
画舫斋举行郭味蕖、
陶一清、
李方白等五人国画联展,出品三十余幅。由中国画研究会主办。
为装饰人民大会堂山东厅,与
于希宁、
徐培基、
颜地、
郭传璋等赴济南、青岛、烟台、蓬莱、秦安、曲阜等地体验生活,归京集体创作《泰岱旭日》《蓬莱阁》《微山水库》《
大明湖》等四幅大画。主画《泰岱旭日》。
秋,调
中央美术学院任中国画系讲师,除担任花鸟、山水课外,并兼任留学生山水课教师。
忙于《中国版画史略》定稿,全书15万字,选摄并放印插图。
北京图书馆学者张铁弦(鲁白)赋诗书赠:“腕底飞花意兴浓,勾稽绘史辨殊同;画师晚近饶奇趣,吴齐徐黄一代风。”
寄潍坊友人篆刻家王端《梅》《兰竹》并题句:“千里芳思凭谁说,寄于潍上疏狂人。”“元日画兰竹,远寄王泉荪,万水千山外,知余老更亲。”王端为刻“半生苦辛”、“骊黄之外”、“揭我须眉”、“从大自然中来”、“不泥前人”等章。
作《山丹花图》。题:“壬寅六月
既望,写于青丘寓楼。”
作《河山似锦》,出品北京市美展,并于《美术》发表。
作《日日东风处处花》,出品全国美展。
1961年 辛丑 54岁
夏,与美院中国画系部分师生赴敦煌实习,游华山,沿途作山水写生。在敦煌临摹魏、隋、唐、宋、元
壁画及研究塑像、图案及佛经故事和各代色彩。此次实践,突破了画风景画的道路,在表现技法上,取得了一套经验,作风景写生50张,跨进了风景画创作的广阔大道。
自敦煌回京后,整理写生稿,根据写生稿进行创作,又画出山水作品十余张。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40周年,创作《春雷》送北京市委。
为丹麦伊利莎白皇后访华作画。
故宫博物院举办“纪念十大画家”展览,在美协“纪念十大画家”座谈会上,作“明代画家徐渭”的发言。
出品
北京中国画研究会迎春画展。在中国画研究会讲
花鸟画创作经验。在北京艺术学院作花鸟画讲座。为解放军绘画爱好者作讲座及技法示范。为铁路系统绘画爱好者作讲座及技法示范。
《美术》三期发表《花鸟画溯源》。
《美术》六期发表《芥子园画传》。
《文物》发表《扬州画派的郑板桥》《明遗民画家八大山人》。《
文艺报》发表《大好春光》。《
解放军画报》发表《蜀葵花》。《
中国青年报》、《
北京日报》发表《春雷》。《
光明日报》发表《王绂的山水画和墨竹》、《中国文学》(英文版)发表《关于扇展》。
1962年 壬寅 55岁
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花鸟科主任。
一月二日至十一日,在
北海公园画舫斋举行个人画展,出品花鸟及山水写生一百余件。《大好春光》《玉兰》《潺潺》《月上》等创作一并参加展出。其中《月上》一幅重订至十余次。《大好春光》《
玉兰》《月上》《南岛晨光》等七幅由中国美术馆收藏。傅钟、陈育丞、
蔡若虹、
江丰、陈沛、
吴作人、
丁井文、
董寿平、
卢光照、
汪慎生、
田世光、
钱瘦铁、老舍、
胡絜青、
廖静文、
俞致贞等百余人参观了画展。
《大好春光》受到社会好评,被评为能反映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的艺术作品,《文艺报》刊出并发表评论。
夏五月,率花鸟科学生赴黄山实习。除花卉写生外又兼画山水。又赴南京植物园实习,师生作品在江苏省画院展出观摩。并在会上做“关于花鸟画的学习与创作”发言。此行前后40余日,并撰写写生日记《黄山行》。
夏六月,应邀至山东避暑及开联合画展。同时至青岛的有北京的
吴镜汀、
王雪涛、
李苦禅、田世光、
郭传璋、
崔子范,南京的
俞剑华、
张文俊、
钱松岩、
陈大羽、
亚明,上海的
王个簃、
孙雪泥、
江寒汀,杭州的
潘天寿、吴弗之,济南的
关友声、
黑伯龙,青岛的
于希宁、
赫保真,潍坊的
徐培基等。为青岛市教育界作讲座及技法示范两次。
此顷,为国际友人日本
中岛健藏作《竹石杜鹃花图》,由
郭沫若同志题四言绝句《中流砥柱》一首,日本报纸发表后,被称为“二郭墨宝”。
作《汉铜器瑞花屏四幅》,又作《陶器瑞花屏四幅》。《陶器瑞花屏》画水仙、梅花、山茶等等。
作《叶子花图》,题:“翩翩风袂轻,馥馥春正酣。壬寅七月
既望,再过玄武湖上,雨中写此。”
作《芭蕉竹石》,题:“绿天。写于黄山
朱砂峰下。”作《学书》。
在北京教师进修学院讲《齐白石生平及作品》。为
荣宝斋工人作美术讲座。在北京少年宫为少年儿童讲《人民艺术家齐白石》。在北京电视台作花鸟画创作示范广播。又在北京电视台作少年儿童花鸟画比赛广播,少年儿童书法比赛广播。
自62至65年,在《前线》杂志发表《竹石杞菊》《叶子花》《惊雷》《晚风》《银汉欲曙》五幅作品。
1963年 癸卯 56岁
元旦,应潍坊市约参加潍坊市国画联展。有青岛的
赫保真、济南的
于希宁、潍坊的
徐培基等。在潍坊工艺美术研究所作示范表演。为昌潍专区美术工作者、
潍坊市工人俱乐部和电机工人美术组作示范讲座。去杨家埠访问
年画青年画家。
二月十五日至三月十七日入川。由成都转去灌县、
青城山,转重庆,坐船经武汉回北京。在青城山住五日,作画十余幅。在青城山作《山茶花图》,题:“东风用力先吹嘘,
春归正值花盛时。小住川西
青城山常道观率写”。归成都游
杜工部草堂、
浣花溪、
青羊宫、
武侯祠、
薛涛井诸名胜。转重庆,买舟出三峡,抵武汉。在
湖北艺术学院(武昌)作示范讲座。此行,沿途作写生百余幅,水墨廿幅。回来后,仍每日作画,在四川旅途作《巫峡江声》,题“1963年3月4日江行舟中”。
春节,至怀来下花园村为农民送画。同去的有王角,秦岺云,
黄苗子,
郁风等七、八人,并在《美术》发表《送画下乡》一文。在怀来县文化馆作技法示范。
夏,带花鸟科三年级学生去房山县陈家台村实习二周,后转香山植物园。在陈家台作《扫叶图》,题:“父扫柿叶儿砍柴,阿母盈筐收霜菌。写于京西山村。”此幅真实地写出当时山村人民的艰辛生活。回来后又作《麦捆农具》,题:“麦忙时节归来晚,山灯花放满背香,写于陈家台山村。”
为人民大会堂中央厅画杜鹃等花鸟画四幅。为主席休息厅画白山茶一幅。为北京厅画《胜似春光》等四大幅。为广西厅画《
红山茶》一幅。
主持制定《花鸟科教学大纲》。
暑假作大画廿幅。入冬,又作数十幅。
在
北京电视台作“
徐悲鸿逝世十周年”讲座。为中国画研究会会员讲座。为北京
中国画院进修生讲座。在北京教师进修学院为各区、县教育局、进修学校及各校美术教师作“画花卉的基本技法”讲座,为文物店工人讲座(第一讲:隋至元的花鸟画,第二讲:明清至现代的花鸟画)。
赋诗赠63年美院毕业生。“五年相聚日,八月惜别时,艺术戒矜躁,愿君慎自恃。赠别1963年毕业同学。”
《中国妇女》第四期发表《春雷》。
《中国妇女》第十二期发表《胜似春光》,题:“胜似春光。清明时节登翠微山看遍山红叶归来写此。”
《人民中国》(英文版)十一月号发表《白山茶》,题“早春。似共东风解相识,一枝先已破春寒。”
1964年 甲辰 57岁
三月,完成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水调歌头?游泳》等词意山水画十幅。并刊出《西江月?娄山关》一幅。
年初去天津,在河北省美术创作会上作
花鸟画创作讲座及示范。出品北京美协主办建国十五周年画展。
参观解放军美展并参加座谈,赞誉全军美展国画作品。认为题材广泛,无陈规束缚,从部队生活出发,服务对象明确。变传统国画的清清静静、荒荒凉凉而为轰轰烈烈、蓬蓬勃勃,并认为在技法上也有新东西值得学习。(见《北京晚报》“首都国画家赞全军美展国画作品”一文。)参加座谈的还有
叶浅予、
陶一清、
张安治、吴一柯、
李斛等。
下乡四清两个月。
作《
红梅》巨幅。题:“一九六四年七月一日宿雨新晴,味蕖写。”
与人美商定写《花鸟画技法讲座》。(以后改名为《写意花鸟画创作技法十六讲》)为此,收集材料并整理材料。
人美决定出版《郭味蕖花鸟画选集》(自己选画,自己题签,并请
潘洁兹撰序),六六年后,制版未发行。“画册尚未选出,我意只在新构图中选画,不必太全面,只用廿幅。形式同一,内容大小成组画形式,还好看些。”(见家书)
1965年 乙巳 58岁
此顷,为北京科学会堂、
军事博物馆、
北京饭店、华侨大厦、
民族文化宫、井冈山革命纪念馆、遵义革命纪念馆、
杜甫草堂、
辛弃疾纪念馆、自然博物馆等画大幅创作。
1966年 丙午 59岁
作《梅竹石图》。题:“梅花欢喜漫天雪,写毛主席《冬云》诗意。”
作《竹石水仙图》,题:“一九六六年元月,大风之夜,一挥。此百年前旧楮,发墨殊不恶。”
六月初,在西郊
社会主义学院集训时,血压高至二百多度,小腿肿疼,不能走路。因无降压药,日益严重。八月,回美院,首当其冲受到批判。此后抄家,批斗、关牛棚、住学习班,历时三年。身心受到极大摧残。
秋,在通县农村劳动,因劳动过累,腿疾继续发作。
利用回家取物机会,将一旧纸未画长卷匆匆画率笔《梅竹图》。
1969年 己酉 62岁
年底返山东潍坊旧居。颜家园为“疏园”,自号“散翁”。
除夕作《梅竹卷》,题:“己酉冬月,自都门归潍上度岁,除夕远近爆竹声中写此。”
1970年 庚戌 63岁
回故乡后,整理荒废已久的家园。“屋前后杂花满树,两年已把荒凉之家园改变面貌。”(家书)
在旧居前院西侧盖草屋一间以为画室,打水和泥,勉力为之。顶用麦楷,十二檐。
家中无书,寄书给孩子索要“诗集、年表、版画史、字典、印色”等。
又学习裱画,能托能裱,能裱对联条山,能染纸染绢,能自制棍杆。又能褐裱旧对联。
又开始书画及著述:“近中在潍购得单宣五尺二刀,写书作画可不愁矣。”“近中始稍稍涉及笔墨,荒废数年,刚刚拾笔,颇感退意,当熟悉三、五十日后,或可少进。”“过节后决意写出学习日课表,以学习主席著作为主,间及笔墨书画。”“想开始做点业务方面工作。整理过去之写生画稿,继续前已整理了一半的《百花画谱》完成之。近也想写些散记。惜《知鱼堂书画录》已失,现依据小照片,费尽眼力,亦不能识出照片上的题记,无可奈何,只好作罢。”
列宁百年诞辰,作《竹石图卷》,题:“纪念列宁诞生一百周年,一九七O年四月廿二日。”又作《梅竹图》,题:“一九七O年四月廿二日,纪念伟大的无产阶级导师列宁诞生一百周年。”
作《梅竹图》,题:“一九七O年十二月廿六日,敬祝
伟大的领袖毛主席七十七岁寿辰。”
作《梅竹卷》,题:“庚戌岁始,自京华归潍上旧居,乘兴泼墨。”
作五幅《通景梅花图》,题:“庚戌元月十四日,写于潍上居室。”
作《兰石图》,题:“庚戌岁始,写于潍上新屋。”
作《竹子芭蕉》,题:“一声复一声,茅椽听风雨。”
书联:“千里寸心长炯炯,念年双髩漫苍苍。予居京华二十年,庚戌岁始归潍上,一旦离去,衷心怊怊。”
书联:“壮志不随华发改,豪情时从斑管生。借林文忠句。”
书联:“门前学种先生柳,深巷明朝卖杏花”。
七月上旬,返京,十七日至东北长春送孙女苹苹就学。“拟于七月上旬回京看病,探亲,并至东北旅行……并可由北京多带点东西回家,如花木等。前走的匆匆,好多东西未带,殊觉不便也。我这一决定,是为了偿宿愿,我想我这时不出门,将来身体、健康、步履即将不便。我现在尚好,就去北京看看一路风光。”(《家书》)
病仍时好时犯。“予近中尚好,虽肿胀仍有起伏,但已能每日一早起床,进行日常工作,至晚始眠。至晚上则腿部渐转粗肿,感觉稍有不得动处。”(《家书》)
1971年 辛亥 64岁
春,病时发时好。“今春二月五日,大雪三日,近尺余,屋木一望皆白,引起画兴。每日强起作字作画,虽下肢肿胀亦不顾也。现仍在服药中,唯期早日痊可也”(《家书》)。集毛主席诗词多联。
作《梅竹图》,题:“辛亥元月十四日生辰自寿。”
作《梅菊竹图》,题:“万里东风。”
作《灵芝兰竹图》,题:“辛亥长夏听蝉疏园乘兴一挥。”
作《墨梅竹》,题:“竹外一枝梅。辛亥二月写于疏园。”
作《梅竹长卷》。有长题:“一八七一年三月十八日巴黎无产阶级……”后缀“一九七一年三月十八日写祝
巴黎公社一百周年,并识于潍水故里。”
作《兰竹卷》,题:“请看笔墨淋漓处,不数青藤与白阳。辛亥二月廿日
狂兴。”
作《竹梅石脚图》,题:“使
文与可、
苏子瞻、李息斋、
吴仲圭见之,亦当掀髯相许,把袂入林也。味蕖狂发,后之览者勿罪。”
作《梅竹卷》,题:“非巢林子、粥饭僧町径也,知者鉴之。辛亥三月。”作《墨竹梅花图》。题:“玉宇澄清万里埃。庚戌冬小雪三两次,仅没脚踝,越岁辛亥二月五日,一夜北风搴帏,起视茅椽雪深半尺矣。恍如收田鼓,又是大有年也。斗室莹暖,写此纪兴。”
作《数笔横塘秋意》,题:“辛亥花朝后一日。”
作《
梅花山茶图》,题:“纪念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五十周年。一九七一年七月一日写颂。”
作《松树卷》,题:“老龙睡起才伸爪,抓破青天一片云,正不必作前人墨奴也。”
农历
七夕作《卧游册》。题:“予自春间腿疾复发,至残暑将近始能稍事步履,计杜门养疴者六十余日,偶忆旧日游踪,成此十二帧,即奉君绮卧以游之。双星渡河之夕,手记于潍上故里。”
撰联并书:
“壮心千里马,归梦五湖波。”
“啮冰饮冰清瘦骨,疏林寒山淡远姿。”
“静若止水,穆如清风。”
“且喜胸中有残锦,问天乞与放翁年。”
“形骸已随流年改,画笔犹争造物工。”
“金石长不朽,书画自延年。”
“长揖谢时望,高歌掩蔽庐。”
“谷日旧相得,濠梁同见招。”
“芒鞵竹杖寻天女,雨笠烟蓑问牵牛。”
“半生笔墨常自苦,何必要人粗见知。”
“识字仅鼎彝瓴甓,读书坐风雨晦明。”
“身历华岳千寻秀,手种垂杨十丈丝。”
“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
“头白依然不识字,病起懒拾种花锄。”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归欤风雨两间屋,老矣江湖四十年。予自庚午负笈沪上读书至
乙酉冬始自京华东归。辛亥二月既望,养疴里门。”
“三危月黑虎狼来,鸣沙风动鬼神怒。辛亥潍州寒食于
疏园。”
手书《渔父词十二首》(白鹭群飞叶联空),但因疾病已重,字迹歪斜。为友人作《墨竹》画稿四纸。扶病整理《写意花鸟画创作技法十六讲》初稿。并于卷首书:“该书在吾归潍上后,以一年零七个月的时间亲手抄成初稿。一九七一年七月一日晨。”
卧病,病情加重,写书延医求治。“每欲赴院就医,又苦难于步履,深望先生公休之睱,挪忙莅舍一诊,幸甚感甚。”“前承过舍问病,深为感谢……极望赐知,以便遵办。望即寄我数言为盼。如能惠书方单,尤所欣祷。”(《书信》)
自结集:《艺话》《疏园集》《散翁散记》。
五月后,病情转重。七月后,连续卧床,不能步履。
拟于冬日去京一行。“我和你母亲近中又起意去京一行,拟排在十二月十日左右,或可住到三月十五日左右,听听学校情况,就近看看病,看看亲人们。”(《书信》)
十二月,病转危,二十一日卒于潍坊故园。
家庭情况
人物纪念
2023年8月7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精心制作的纪录片《
郭味蕖》开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