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Poyang lake water conservancy hub project),江西省的水利工程。
历史沿革
鄱阳湖作为
长江上仅剩的通江湖泊之一,拦湖建坝的规划其实已经提出40余年。20世纪80年代,基于
江西省
政府组织的第一次大规模鄱阳湖科考,针对鄱阳湖的建坝方案被提出,防洪是方案最初的目的。该方案建议,在长岭—屏峰山断面建一座大坝,全面控制鄱阳湖。大坝保持
正常蓄水位18米,18米以下用于发电、供水、航运、
水产养殖和水上
旅游娱乐等兴利调节;18米以上库容用于调节洪水。但这一方案并未得到
长江水利委员会的同意。
2002年全国人大会议期间,原
江西省水利厅厅长刘政民邀集39位江西代表将这一方案作为江西团的“一号议案”递交给大会。但随后水利部书面答复称,工程规模巨大,虽有明显的综合效益,但也存在
负面影响,需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2003年开始,鄱阳湖的核心问题从“涝”逐渐转向“枯”。
2009年,江西省将“建坝”方案调整为“建闸”方案。方案提出“控枯不控洪,动态调整”,此后,方案经屡次修改,先后取消发电功能、上交调度权。
2013年1月6日,江西省鄱阳湖水利枢纽建设办公室揭牌。该办公室“致力于保护鄱阳湖生态功能和环境承载能力,高质量科学推进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前期工作”。
2016年,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环评
公众参与第
一次信息公示后,被多位学者、专家和公益机构态度鲜明地反对,该项目陷入沉寂。
2021年1月5日,该项目再度出现在外界眼里。当天,
江西省自然资源厅公布《关于江西省鄱阳湖
水利枢纽工程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初审)与选址的批前公示》,公示称建设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是统筹解决鄱阳湖枯水期水
安全问题的
综合方案,已纳入国家2020-2022年拟开工建设的150项重大水利工程。江西省委、
省政府印发的《关于推进全省水利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也再度提出“加快推进鄱阳湖水利枢纽”。
2022年5月9日,
江西省鄱阳湖水利枢纽建设办公室对外发布1200页的《江西省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开启环评公众参与第
二次信息公示。报告书点明了
三峡工程与鄱阳湖水位低枯的联系,在“工程建设必要性”一栏下,报告书也明确,水利枢纽“可通过调控使湖区枯水期基本维持天然水文节律,还原适合湿地的水位涨落过程,尽可能实现湿地动态特征对水位消落的影响”。
2022年6月23日,经过公众参与和听证后的环评报告送审。
2022年8月23日,
江西水利部门对鄱阳湖的枯水情况提出了五个方向的对策,其中在强化
工程措施方向计划落实
水利投资435亿元,加快全省2331个水利
项目建设,重点推进鄱阳湖水利枢纽
前期工作,以工程措施降低
长江上游来水对鄱阳湖的不利影响,实现“江湖两利”。
2023年1月,生态环境部公布七个受理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江西省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在列。鄱阳湖水利枢纽环评报告提出,增加两个为长江江豚通行设计的60米大孔闸,由之前的4个增至6个;每五年实施一次全年的江湖自然连通。环评报告认为,鄱阳湖水利枢纽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可接受,风险总体可控,“不存在颠覆性的风险”。
地理环境
鄱阳湖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江西省北部,最大面积5100余平方公里,最大容积300多亿立方米,是中国最大的
淡水湖。鄱阳湖承纳
赣江、
抚河、
信江、
饶河、
修河五大江河来水,水系
流域面积16.22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江西省总面积的97.2%,占
长江流域的9%;经调蓄后由
湖口注入长江,多年平均水量约占长江的15%,是一个过水型、吞吐型、
季节性的湖泊,是长江中下游的防洪
调节器、水资源宝库。
鄱阳湖水利枢纽
鄱阳湖水利枢纽致力于提高鄱阳湖枯水期水资源和
水环境承载能力,恢复自然水文节律,保护鄱阳湖
生态环境,兼有灌溉、供水、航运等效益,是恢复鄱阳湖与长江江湖关系的综合性骨干工程,将满足老区人民建设幸福鄱阳湖的迫切要求,成为贯彻落实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战略要求和“共抓大保护”的重要
战略思想的具体行动。
1.小建设的开放式全闸工程
鄱阳湖的灵魂是水,保护和治理的关键在于解决水问题。鄱阳湖水利枢纽遵循“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战略要求,按照生态建闸理念,合理调配水资源,主动修复
水生态系统,统筹考虑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
社会发展,通过小建设,实现大保护。
鄱阳湖水利枢纽是开放式的、
顺应自然水文节律的可调式全闸工程,而不是长期固定高水位的水坝,不会造成江湖全阻隔。拟建于鄱阳湖的
入江水道,位于屏峰山与长岭山之间,上距
庐山市区(原星子县城)约12 千米,下至长江汇合口约27 千米,
工程设计闸轴线总长2994米,拟设置64孔
泄水闸,其中为
江豚迁移设置了4孔净宽60 米的
大孔泄水闸;枢纽左岸设置3线
单级船闸;在枢纽左岸、中间和右岸共布置3线4条
鱼道。
2.大保护的生态调度工程
鄱阳湖
枯水不仅是江西的问题,也是长江中下游共同面临的问题。鄱阳湖水利枢纽坚持“共抓大保护”,把鄱阳湖放在长江大格局中来统筹和保护,没有开发任务,取消了原设计中的总装机9.2万千瓦的电站。鄱阳湖水利枢纽,把自然状况下的多年
平均水位优化线作为生态调度的参考基准,不会改变鄱阳湖“夏丰冬枯”的基本形态。
在鄱阳湖汛期(3月底~8月底),闸门全开,枢纽“相当于一座桥”,鄱阳湖与长江实现自然连通,与建闸前无异;枯水期,枢纽发挥调控作用,减缓鄱阳湖湖区水位快速下降,并不少于天然流量下泄,可为长江中下游补水。9月至次年3月底,枢纽以鄱阳湖自然形成的多年平均
水位线为基础调度原则线,根据丰水年、平水年、枯水年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调节,更好的维护
生物多样性,维持鄱阳湖不同年际的丰枯变化
自然特性,缓解湖区水位下降过快导致的生态和
民生问题。枢纽建成后,由国家(
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统一调度,长江下游沿岸城市乡村将共享一江清水。
3.和谐共生的“幸福湖”工程
大江大河大湖治理的宗旨是为人民谋幸福。要想让鄱阳湖成为“幸福湖”,保障
水安全、优质水资源、健康
水生态和宜居水环境四个方面缺一不可。鄱阳湖水利枢纽通过科学合理调控枯水期水位,可满足水安全保障、支持水生态修复,促进水环境保护、维护湖泊
生态功能,让鄱阳湖的保护和
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真正让鄱阳湖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湖。
以水安全促进鄱阳湖生态环境保护。鄱阳湖水利枢纽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
生态观,在枯水期保持一定水位,增加
湖泊水面容积,增大
水环境容量,生态保护作用显著:可改善枯水期水质;可改善
水生生物生存空间,恢复和增加
生物资源;可改善湿地质量,扩大和改善候鸟的栖息环境。
(二)基本理念
一是建闸不建坝。枢纽为开放式全闸工程;
二是调枯不控洪。枢纽3月底至8月为江湖连通期,汛末9月至次年汛前3月为枢纽调控期;
三是拦水不发电。枢纽取消了原设计中的总装机9.2万千瓦的电站;
四是建管不调度。枢纽将调度权交由
流域机构(长江水利委员会)统一调度;
五是江湖两利、动态调控。枢纽统筹考虑鄱阳湖区及长江中下游水生态保护和水资源利用的需要。
(三)工程内容
拟建的鄱阳湖水利枢纽为Ⅰ等大(1)型工程,位于鄱阳湖入江水道,屏峰山与长岭山之间,上距庐山市区(原星子县城)约12 km,下至长江汇合口约27 km,工程控制
鄱阳湖水系全部流域面积。设计闸轴线总长2993.6 m,拟设置64孔泄水闸,其中孔口净宽20 m的常规泄水闸7孔,净宽26 m的泄水闸53孔,净宽60 m的大孔泄水闸4孔;
闸底板高程分别为0 m、2 m及4 m;枢纽左岸设置3线单级船闸,船闸级别为Ⅰ级,规划
通航标准为3000t级兼顾5000t级,
闸室有效尺度采用320 m×34 m×6.9 m(长×宽×最小槛上水深);鱼道采用左岸、中间和右岸3线布置,左岸鱼道布置在
导流堤靠泄水闸侧;中间鱼道布置在
纵向围堰内部;右岸鱼道布置在泄水闸Ⅰ区和右岸连接段之间的边坡上,并行布置两条,高水位鱼道用于汛后9月~10上、下游水位较高时过鱼,低水位鱼道用于枯期(11月~次年3月)上、下游水位较低时过鱼。
(四)调度原则
枢纽的调度原则为:调枯不控洪;基本恢复长江上游
控制性工程运用前的江湖关系;与控制性工程联合运用;综合影响最小;水资源统一调度。
鄱阳湖水利枢纽为开放式全闸工程,汛期(3月底~8月底)江湖连通,闸门全开,不发挥作用;汛末(9月~次年3月底)对湖区水位进行节制,缓解湖区水位下降过快导致的问题,寻求
洪水资源化利用。工程最低控制水位9.5m,遇突发
水环境事件时可迅速开闸,恢复天然状态,并可利用枯期蓄水进行
应急处理,提高长江湖口以下河段及鄱阳湖水资源综合利用安全
保证率。随着对湖区各种需求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枢纽调度方案还将进一步完善。
作用与效益
供水效益:可为环湖区的城市和乡镇居民生活和生产提供用水安全保障,环湖72座水厂的
供水保证率可从现状的80~97%提高至97~
100%,环湖农村102个乡镇的水源供水保证率从现状的70~85%提高至90%以上,受益总人口400多万。
灌溉效益:改善湖区242万亩
晚稻灌溉条件,提高约31.7万亩新增灌面的
灌溉保证率,为湖区
粮食安全提供水源保障。
渔业方面:可扩大湖内
定居性鱼类的
产卵场、
索饵场面积,改善其
生存条件,增加
渔业资源。
航运方面:改善湖区及周边河流部分河段航道条件,增加
枯水期航道水深和
航道宽度,新增深水岸线。
宜居水环境方面:可为沿湖城镇提供较为稳定的秋冬季河湖景观水面,改善城乡生产、生活、
生态条件与环境,促进湖区建设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