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托·冯·俾斯麦
德意志帝国第一任首相
奥托·爱德华·利奥波德·冯·俾斯麦(德语:Otto Eduard Leopold von Bismarck;1815年4月1日-1898年7月30日),德意志帝国首任宰相(1871年—1890年),人称“铁血宰相”(德语:Eiserner Kanzler;“铁”指武器,“血”指战争)、“德国的建筑师”及“德国的领航员”。
人物生平
早年时代
1815年4月1日午后1时,奥托·冯·俾斯麦诞生在普鲁士勃兰登堡阿尔特马克区申豪森庄园。他的母亲威廉明妮25岁,这是她的第四胎,前两胎早夭。父亲费迪南德43岁,看到儿子呱呱坠地,他心花怒放。这时费迪南德差遣一名仆人骑快马到柏林去了。次日正好是星期天,当柏林各教堂早祷钟声鸣响过后,人们可以在好几家报纸上读到这样一则短讯:“我以万分兴奋的心情报告各位至爱亲朋,我的妻子昨日产一男孩,母子平安,谢绝贺喜。勃兰登堡申豪森费迪南德·冯·俾斯麦。”小俾斯麦的父亲费迪南德小时入军校,以前曾在腓特烈大王侄子的麾下与法国人打过仗,3年后退伍。1813年再次穿上军装入军事辅助队。费迪南德有个兄弟一直留在行伍里,他参加了1813—1814年对拿破仑的解放战争,就是在这次战争中他当上了将军。
俾斯麦的外祖父路德维希·门肯在腓特烈大王和腓特烈·威廉二世的朝中任过高等文官,当过普鲁士驻瑞典大使,任过内务大臣。门肯家族是书香门第,一百多年来,他们在大学当法律和历史教授或当律师。他们的祖籍是萨克森莱比锡。俾斯麦出生后的第二年,他们家迁至波美拉尼亚的克尼普霍夫庄园,这是俾斯麦父亲在此地继承的3个小庄园中的1个。1822年,8岁的小俾斯麦在柏林威廉街139号普拉曼学校注册上学。这所学校是由基督教新教中历史较为悠久的福音派牧师于1805年创建的。俾斯麦在学校里很快就学会了游泳击剑,体操训练使他的身体更加结实强健。学校还按照裴斯泰洛齐的设计,让每个孩子在校园里耕种一小块土地。开始他和哥哥对突然离开家庭过独立生活不适应。但毕竟是孩子,整日有一群年龄相差无几的玩伴肯定开心。第一学年结束,俾斯麦的评语单上说:“该生性格开朗、热情奔放,受老师同学们喜爱。”
19世纪初,德意志还是个农业国,有3/4的居民生活在乡村。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和1815年对拿破仑的战争取得胜利,德意志的近代工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柏林因工商而致富的人希望自己的孩子进入名牌学校接受教育,柏林贵族们讲究门第,大多不愿让自己的孩子与平民子弟为伍,他们不是另择贵族学校就是在家延聘教师。威廉明妮将俾斯麦送到普拉曼学校,无疑使她的孩子如鹤立鸡群。又一个学年后,俾斯麦显得与同学们格格不入。这也有些像拿破仑小时候上学的处境。小俾斯麦越来越厌烦柏林的都市生活,渴望在克尼普霍夫骑上他的小马到处漫游。他在学校常常用纸笔推算施特丁邮车到来的钟点和眼下离放假还有多少时日。这时与他为伴的常常是格林兄弟编的两本《儿童与家庭童话》和《德国民间传说》。
俾斯麦11岁时,第四个学年后,学校评语说:“该生今后必须克制好发怒的习气,在学校的娱乐活动中应注意适度,不能放纵自己,更不能对作业敷衍塞责。”最后一学年时,普鲁士宫廷画师弗朗茨·克雷格尔曾给他画了一张肖像。它是一张半身的3/4侧面像,头微微向前倾,下巴微微收缩,一个结实的胖乎乎的小男孩,一头乱蓬蓬的硬扎头发,鼻子微翘,嘴宽,双下巴,招风耳,挺括的校服上翻出白衬衫领子,眼睛从右向左正视前方,一脸玩世不恭的微笑。
教育历程
在他12岁时,他进入了腓特烈·威廉文科中学,但仍然受到同学排挤。但他并不感到灰心,反而勤奋向上,学会了英语、法语、俄语、波兰语荷兰语,使其成为一个掌握多国语言的天才,并为其日后的外交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俾斯麦爱好语文和历史,他的语言天才这时正初露端倪。古典拉丁语和希腊语是必修课。他先学了英语,两年后他能操一口流利的英语和法语;他还能说俄语;懂荷兰语和波兰语;还懂一种小语种。在学习古希腊文和拉丁文古希腊史和古罗马史文献就是他们的范文、教材;学习德意志史时他觉得轻松愉快,他觉得很多历史人物和事件就是儿时在克尼普霍夫庄园听老牛倌布朗德讲过的有趣故事;英国历史是一些和德国历史不同的有趣故事。
俾斯麦未满17岁时,便入读了格廷根大学。然而,俾斯麦并不满意大学的生活。在其就读大学期间,他经常腰间佩剑,并牵着一只大狼狗。但却无心向学,并染上了很多恶习,曾与同学进行过27次决斗。后来,虽转到柏林大学入读法律系,但他却并不满意。虽然毕业后成为了律师,但他并不甘于此,于是投考政府的官职,当上了一个小书记员。在此时他结识了一位贵族女子,并结下婚约,可是他没钱,想以赌博赚钱却反而输掉所有金钱,并欠下很多债务。因此这次婚约取消了。
其后他结识了一位牧师的女儿,再订婚约,可惜,那位女子亦跟一位富有的军人走了。结果俾斯麦只有带着欠债,回到家乡。回到家乡后,他与其哥哥分家,当上了庄园主人,可是他并不满意这种生活,所以很快便再次进入政坛。
议员生涯
这一次步入政坛,使俾斯麦一生的命运彻底改变了。他首先是当上了河堤监督官。这份差事很适合俾斯麦好胜的性格,2月中旬,易北河的凌汛到了。排山倒海的浮冰从上游堆移下来,若不及时疏导,就有可能在有河坝桥梁的地段壅塞堆集,大块的冰凌和不断累积的水压有可能冲决河坝堤防而吞没易北河两岸的田庄牧场。每年凌汛都有一个月左右。俾斯麦倒是很愿意接受这个挑战,他心中还有一个榜样,就是歌德魏玛当大臣时在易北河上流耶那也身体力行斗过凌汛浮冰。因此他很称职,很快树立了正面的形象。他借此机会参加了议会选举,虽然只当选为候补议员,但他却成功逼使一位议员以患病理由退出,2月联合邦议会一位马格德堡市议员生病,格拉赫兄弟要俾斯麦代表他作为萨克森议员,去参加在柏林举行的联合邦议会会议。俾斯麦的田产在申豪森和克尼普霍夫,它们属于阿尔特马克和和波美拉尼亚,按理他不能代表萨克森贵族。朝中有人好做官,小格拉赫给他扯了一门萨克森贵族亲戚就上算了。1847年4月14日普鲁士联合邦议会会议开幕,俾斯麦于5月11日才赶到柏林。结果他成功当选为柏林州的正式议员。这时是1847年5月,俾斯麦只有33岁。
同年,他与一位名叫乔安娜的女子订下婚约,并于该年完婚。但就在次年,欧洲著名的1848年革命爆发,普鲁士王被俘。俾斯麦决定亲赴柏林,打探虚实。途中,他遇上了威廉亲王的妻子,要求他协助其夫称王,但俾斯麦拒绝了这个请求。后来腓特烈·威廉四世成功镇压了这次革命。
政坛发迹
1851年,俾斯麦出任法兰克福邦联会议的普鲁士王国代表,并于不久后升为大使。这份差事他足足当了8年。1857年,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精神失常,因此由其弟威廉亲王摄政。威廉亲王摄政后,立即召见俾斯麦,并任命他为驻俄大使。1861年威廉亲王登基,称威廉一世。刚登基不久,威廉一世在扩充军备方面与议会发生冲突。无奈之下,只有任命俾斯麦为内相。但俾斯麦并不甘于当内相,因此并不履行。
1862年春,俾斯麦回到柏林,普鲁士王因为内部的压力,并不能升他为首相。结果俾斯麦请辞,并被改派为驻法大使。同年,在普鲁士议会新一轮选举中,自由派取得了绝对胜利,马上否决了普鲁士政府的对军事改革的全部拨款,政府和议会陷入了僵局。在重大矛盾之下,俾斯麦成为首相的唯一可能人选。1862年9月23日,威廉一世召回俾斯麦,并任命其为首相兼外交大臣。
1862年成为首相的俾斯麦在9月26日的下院首次演讲中坚定的对议会说道:“当代的重大问题并非通过演说和多数派决议就能解决的,而是要用铁和血来解决。”从此俾斯麦被冠上了“铁血宰相”的绰号。随后国王对俾斯麦说:“我很清楚这个结局。他们会在我歌剧广场的窗前砍下你的头,过些时候再砍下我的头。”而俾斯麦则回应道:“既然迟早要死,为何不死得体面一些?是死在绞架上,或死在战场上,这之间是没有区别的。我们必须抗争到底!”从此,国王和他的首相间形成了一种十分特别的牢固关系。俾斯麦就任首相后,未能解决与议会的冲突。为此,他欲以德国统一的大业来转移议员的视线,并争取工人阶级的支持来抗衡资产阶级自由派。很快,他开始筹划三场王朝战争
铁血宰相
1864年2月1日,普、奥联军6万多人,火炮158门,在普鲁士元帅弗兰格尔指挥下,向丹麦开战。7月初,日德兰半岛被占领,丹麦无力抵抗,被迫于8月1日向普、奥求和,割让石勒苏益格-荷尔施泰因。接下来的《加施泰因公约》是俾斯麦的得意之作,这个“猜不透的迷魂阵”规定,石勒苏益格归普鲁士管辖,与普鲁士接壤的荷尔施泰因反而归奥地利管辖,
普丹战争后,俾斯麦决定要将奥地利赶出德意志邦联,以利于将来德国的统一。因此他着手孤立奥地利,首先俾斯麦答应协助俄国取消《黑海中立条款》。并与法皇拿破仑三世会晤,表示普鲁士不反对把卢森堡莱茵河区让给法国,以此确保法国在普奥战争中保持中立。而英国当时继续实行光荣孤立的政策,因此在普奥发生冲突时会保持中立。最后,他在1866年4月8日,与意大利签订攻守同盟条约,规定如果普鲁士在3个月内与奥开战,意大利则必须同时对奥宣战,只有在奥地利归还威尼斯予意大利的情况下,方可与奥讲和。
最后,奥皇因为不满意《加斯坦因专约》的条款,而要求用普鲁士最富庶的工业区西里西亚交换荷尔斯泰因。俾斯麦以此为借口,指责奥地利毁约。结果在1866年5月,威廉一世下令全国总动员,于同年6月对奥宣战。意大利亦依据攻守同盟条约,同时对奥宣战。不久,普鲁士便征服北德的亲奥小邦,并于1866年7月3日以29.1万军力在萨多瓦与23.8万奥军发生大战,即萨多瓦会战,最后奥军战败。
这时,俾斯麦决定与奥讲和,而不是乘胜追击。因为他明白,消灭奥地利并不是其首要目标,最重要的是要统一德国。因此他在1866年8月23日签订的《布拉格条约》中给予奥地利极为宽容的讲和条件,以便于保持对奥的良好的关系。普奥战争结束后,妨碍德国统一的就只剩下在背后控制着南德诸邦的法国了。
帝国枢臣
由于法国仍然在幕后操控着南德意志地区的各个邦国,阻碍着德国统一。随着俾斯麦加紧统一德国,普法矛盾越来越尖锐。1870年,普法因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发生纠纷。普鲁士做了些让步,但拿破仑三世得寸进尺。当时在埃姆斯温泉疗养的威廉一世以温和的口吻予以拒绝,然后将其与法国大使会见的经过用电报通知俾斯麦,让俾斯麦对电报内容作必要的改动后发表。俾斯麦认为这是一桩对普鲁士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它提供了一个刺激法国宣战的机会。在与军方人士商议后,他当即篡改电报内容,使其带上侮辱法国的口吻,并相信这“将对‘高卢牛’起到一块红布的效果”。7月13日电文一发表,便引起法国政府的狂怒。7月14日晚,法皇决定宣战,翌晨,法军接到动员命令。同日晚,普鲁士政府亦向北德意志邦联发出动员令。7月16日,南德诸邦也动员起来。7月19日,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普法战争就此爆发。
而普鲁士则借此团结德意志民族,对法国发起进攻。普鲁士很快便击退了入侵的法军,并反攻法国。在色当战役中,普军大败法军,拿破仑三世投降。随后普军进军巴黎,协助巴黎新成立的国防政府消灭巴黎公社。10月5日,威廉一世的大本营迁到距巴黎22公里的凡尔赛,百余年来这里都是法国国王的主要居住地和政府所在地。俾斯麦住在圣克卢大街普罗旺斯路一幢楼里。10月19日,威廉一世在陆军广场举行了阅兵式,以纪念莱比锡大败拿破仑一世57周年。1870年11月以来,俾斯麦在考虑,或许统一德国的时候到了。南德四个大邦,包括最好分庭抗礼的巴伐利亚,都有了统一的要求,他们派了代表团来凡尔赛。然而,对法战事正处在相持阶段。欧洲大国有插手干涉的迹象,尤以英国为甚。俾斯麦抓住契机,建议召开伦敦会议。会议使英国获得面子,俄国得到实惠,从而排除了列强对普鲁士割让法兰西的干扰。柏林帝国议会压倒多数通过,并宣布德国统一,以便获得大量赔款。
他们派出了30名议员组成的代表团于12月16日抵达凡尔赛宫。两天后的下午,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行政长官署大厅接见代表团。帝国议会主席,70岁的爱德华·西蒙致词:“愿陛下愉快地接过德意志的皇冠,以为我们的统一大业做出奉献。”同时递呈的函牍中,禀告议会通过了与南德各邦所签署的条约,以及对宪法的两处修改。议会还批给了政府1亿塔勒。去年,因倍倍尔李卜克内西反对此项拨款,反对兼并法国领土而被捕入狱。这位主席正是1849年那位国民议会主席,当年他曾代表国民议会推戴威廉四世就德意志皇帝位,而为威廉四世坚拒。俾斯麦给威廉一世起草的答词,满是空洞搪塞的官腔。但也可算得上一次德意志第二帝国皇帝登基前的公开声明。新的一年在炮轰巴黎外围要塞声中,在筹备德皇登基的紧锣密鼓中到来。威廉一世告诉太子,在第一位普鲁士国王加冕的170周年纪念日那天,即是1月18日宣告德意志第二帝国成立。
俾斯麦刚当普鲁士首相时,并无多大名气,而且铁血政策的出笼,还给他带来了小恶名。普奥战后他任北德联邦首相,“铁血宰相”有大名声了;普法战后,帝国宰相、中将、侯爵加身,“铁血宰相”有了赫赫名声,成了欧洲家喻户晓的大伟人。但是这时在国内他的地位已有了隐患。
退出政坛
在1888年3月9日,威廉一世逝世,其子腓特烈·威廉继位,称为腓特烈三世。但即位99日后,腓特烈三世即病故。其孙威廉二世继位,时年29岁。这位年少气盛的少年皇帝不甘受制于俾斯麦,因此与俾斯麦在很多问题上出现分歧。而当时俾斯麦已达73岁高龄,执政长达26年。结果在一系列权力斗争中,俾斯麦渐明兔死狗烹的道理,感到心灰意冷。于是,在1890年3月18日向威廉二世呈辞,正式下野。1890年3月20日夜,世界各地都知道了这一头号新闻——德意志帝国铁血宰相辞职。
俾斯麦辞职或曰罢官后还在柏林待了9天。他到威廉一世墓献了3朵玫瑰;拜会了腓特烈三世的遗孀;新首相卡普里维将军就职的那天,他在皇宫做了示威性的亮相。威廉二世特地封俾斯麦为劳恩堡公爵,还将他晋升为陆军元帅衔海军上将。俾斯麦讥讽地说:“奇怪得很,皇上把出类拔萃的将军任为首相,却把轻车熟路的首相捧出来当个空头元帅、将军。老皇封我侯爵即是王侯殿下,还要公爵锦上添花?外出匿名?”9天中,慰问电报、信件、名贴、鲜花铺天盖地地向相府涌来。俾斯麦自嘲说,这是一级国葬。客人们也使他应接不暇,小邦君主、政党头头、各国大使川流不息。此中也杂有不少幸灾乐祸看风险者。3月29日,俾斯麦一家在民众的欢呼簇拥下来到达勒尔特车站。仪仗队和军乐队早恭候在此。列车在《友谊地久天长》的乐曲声中启动,俾斯麦眼前晃动的礼帽、头巾、手帕、飞吻,渐渐远去,它们全都像他的政治生活一样,留在了柏林。俾斯麦下野之后,长居于汉堡附近的弗里德里希斯鲁庄园,并著有回忆录思考与回忆》。
身后之事
1898年7月30日,铁血宰相俾斯麦悄然离世,享年83岁。身后之事,俾斯麦预先都有安排。报纸公布了1890年俾斯麦辞呈的全文。辞呈指斥威廉二世妄改外交政策破坏对俄友谊。俾斯麦去世时,威廉正泛舟夏天的大海上。得知消息他立即从挪威海滨返航基尔,并电告赫伯特移灵柏林举行国葬。8月2日,威廉抵达弗里德里希斯鲁,假模假样地向鲜花和花环丛中的俾斯麦遗体志哀。至于国葬,只好免了。老头早已选好此庄园一片针叶林中的一块空地。威廉碰了一鼻子灰返回柏林。
7月31日,《帝国新闻》报道:皇帝陛下亲临弗里德里希斯鲁,对上帝为实现德国统一和这一不朽的伟大思想而养育的义工——俾斯麦深表哀悼。对威廉二世,俾斯麦是至死不买账的,他的墓碑上刻的字是:“冯·俾斯麦侯爵威廉一世皇帝的忠实的德国仆人。”
俾斯麦离世后不久,俾斯麦的政敌便迅速清除了他在政界中的势力,改革从此终止,德国迅速走向他生前一直努力控制及防止的军国主义,最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主要影响
政治方面
在国内问题方面,首先在1871年至1877年间的“文化斗争”中,与罗马教廷互相攻击,最后以双方互相妥协结束。再在1878年随即开始“围剿左派”,制定《非常法》,以打压社会民主党。但同时间,他亦制定了很多保障工人的措施,来进行拢络,虽然很多只属表面性质,但仍使德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劳工立法的国家。
军事方面
战争对俾斯麦来说只是一种达到目的的工具,因而他的“自制”意识还表现在对待武力的态度上。他是强权政治的信徒,然而,俾斯麦首先不是一个军事狂人;而是一个政治家,是一个让手段完全服从于目标的政治家。普奥战争结束后,在德国涌现了希望通过暴力完成统一的要求,俾斯麦却高度保持理智:“我也认为,仅通过暴力事件来推进德国的统一是可能的。但是,一个完全不同的问题是造成一场暴力灾难的使命,和选择时机的责任。任意地、仅仅按照主观的理由而决定干预历史的发展,结果总是只能打落不成熟的果实。至于说,德国的统一在目前不是个成熟的果实,在我看来是十分清楚的。”武力的使用一定要慎重,必须服务于现实政治目的。在强调国家利益至上的国际无政府状态中,国家目标的实现必须建立在强大的国家实力基础之上;同时,国家实力的使用要慎重,应当把国家拥有的强大实力与灵活的均势政策结合起来,以更好地实现国家目标和利益。
为了德意志统一,俾斯麦发动了三次王朝战争。普丹战争发生于1864年,1864年2月开战,丹麦很快战败。根据当年10月签定的维也纳和约,普鲁士占有石勒苏益格奥地利帝国则得到了荷尔斯泰因
对丹麦的战争结束后,他便积极筹划对奥战争,1866年6月17日普鲁士出兵荷尔斯泰因,发动对奥战争。7月3日,双方主力在萨多瓦村(捷克境内)展开决战,普军大胜。8月23日,双方在布拉格缔约,奥地利退出德意志联邦。
普奥战争结束后,成立了以普鲁士为首的“北德意志邦联”。德国统一已经走了一大半路程,剩下的还有莱茵河以南、邻接法国的4个小邦国(巴伐利亚巴登符腾堡黑森达姆施塔特)。而法国担心德国因统一而变得强大,所以竭力阻扰普鲁士统一的步伐。1870年7月19日,法国向普宣战。战争爆发后,普军优势明显,并迅速攻入法国境内,9月1日,双方在色当展开决战。普军的数百门大炮轮番轰炸,几小时内法军伤亡达2.5万名。下午3点,法军升起白旗投降,拿破仑三世当了俘虏。普法战争后,巴伐利亚等4邦国加入德意志联邦,德国统一全部完成。
外交方面
国家利益至上,一切从国家利益出发。俾斯麦认为共同的国家利益是国家之间联合在一起的有力纽带。在涉足外交事务之前,俾斯麦就坚信,“一个大国唯一健全的基础,这一点正是它大大地有别于小国的,就是国家利己主义,而不是浪漫主义。为一个不符合自己利益的事业去打仗,对一个大国来说是不相称的。”他认为在国际关系中,国家总是以本国利益至上,以国家利益为依据来决定其对外行为的,不会为了其他国家而出卖自己的国家利益。在克里米亚战争后,俾斯麦更是宣布现实政治时代的到来。“以感情为依据的政策是没有交互性的,这种政策只是普鲁士的特点;任何别国政府都把自身的利益当作它们行为的准则,不管它们是如何用合乎法律的或充满感情的推论来竭力掩饰。”因此,俾斯麦“认为对外政策中的理想就是没有偏见,决定问题不要受对于外国及其当政者的反感或好感的影响。俾斯麦的国家利益至上思想使他在因一直胜利进军而兴奋不己的统治集团内部保持了清醒的头脑,做出更富远见的决定,为后来统一战争的顺利进行做好了铺垫。
俾斯麦把错综复杂的局面简约化,在德丹、普奥和普法战争中,首先通过外交以利益交换拉拢大多数强国,孤立敌人,然后每次都设定与实力匹配的有限军事目标,一击而中,见好就收。在统一德国之后,俾斯麦继续拉拢英、俄和奥地利,集中力量排挤和限制强邻法兰西,并鼓励法国在海外殖民地扩张,转移它在欧陆的注意力,从而最大限度地维护了德国利益。
在国外问题方面,自德国统一后,俾斯麦便不希望再有对外战争,以便让德国可以休养生息,培养国力。因此他并不像其它欧洲国家一般,大量掠夺殖民地。但他又担心法国报复,因此他采取结盟政策,孤立法国。首先在1873年,他与奥匈帝国,俄罗斯缔结“三帝同盟”。而在1877年,俄土战争爆发,俄国大败土耳其,并签订了《圣斯蒂法诺和约》。但这损害了英、法列强的利益,因此列强便请没有置身其中的俾斯麦作出调停。在1878年,召开了柏林会议。在会议中,他偏袒奥国,但在表面上仍表现中立。这使俄国成了大输家。结果,德、俄关系恶化,再加上俄国与奥匈帝国巴尔干半岛有利益冲突,俄国退出了三国同盟。就这样,1878年以后三皇同盟不再继续。这些问题在俾斯麦执政晚期一直困扰着他,甚至使他感到坐立不安。
1879年,俾斯麦与奥国重订盟约,称为“德奥同盟”。然而俾斯麦担心俄国会转投法国,因此于1887年与俄签订“再保险条约”。在1882年,他又与意大利,奥匈帝国签订“三国同盟”。1883年,罗马尼亚也加入了三国同盟。三国同盟的建立标志着以德国为盟主的一个帝国主义军事集团最终形成了。
在俾斯麦的领导下羽翼渐渐丰满的德国,迫不及待的加入了殖民扩张的队伍。1884年,德国夺取了西南非洲(今纳米比亚)和非洲中西部的多哥喀麦隆。1885年,又占领了坦噶尼喀(德属东非)。不久,又相继占领了卢旺达、布隆迪。德国企图沿赤道占领东西非洲,这样一来,就与英国的计划(2C计划)发生了冲突。1890年,也就是俾斯麦卸任宰相的那一年,德英签订条约,双方划分了在东南非的势力范围,德国取得坦噶尼喀,英国获得肯尼亚和乌干达。但条约并未最终制止两国的矛盾。随着俾斯麦的离职,英德矛盾愈演愈烈,成为“一战”爆发的重要原因。
头衔称号
历史评价
俾斯麦是德国近代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是普鲁士德国容克资产阶级的最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1862年上任时提出“铁血政策”,并于1866年击败奥地利统一德国(除奥地利),1870年击败法国使德意志帝国称霸欧洲大陆。俾斯麦结束了德国的分裂,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这在历史上是进步的。但是统一后的德国实力逐渐强大,受“铁血政策”影响成为世界战争的策源地,这是俾斯麦不可推卸的责任。俾斯麦被称为“德国的建筑师”、“德国的领航员”。
时势造英雄,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德国迅速发展的时代。为了冲破封建割据对经济的阻碍,德国的统一提到了历史的议事日程。在当时的情况下,德意志的统一存在着两条道路。一条是“自下而上”,由民众起来革命,推翻封建势力,建立统一的民主共和国。另一条是“自上而下”,通过王朝战争把德意志诸邦统一在普鲁士或者奥地利君主的领导之下。但是由于当时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不成熟,前一条道路没有走通。德国通过第二条道路走向了统一,这其中俾斯麦建立了卓越的功勋。
以“铁血宰相”而闻名于世的俾斯麦在历史上争议颇多,有褒有贬,毁誉兼之。而他本人的一生也确是波澜起伏,极其复杂的。他出身于普鲁士乡村容克贵族,早年属于顽固的保守派。1848年革命爆发时,他曾说:“我是一个容克,我一定要压倒革命。”当他走上政坛,50年代以后,他的思想转变了。他认识到统一德国的历史必然性,同时他正确地估计了形势,把统一大业的领导权抓在普鲁士容克手里,而又在一定程度上联合新兴的资产阶级。自此,统一德国成了他奋斗的目标和抱负。他出任普鲁士驻德意志邦联议会代表,驻俄、驻法大使,无时无刻不是紧盯这一目标而施展才干。在德国统一的关键时刻,他出任普鲁士首相这一关键职务,纵横捭阖,排除干扰,坚决实行“铁血政策”,终于达到目的。俾斯麦顺应时势,全力以赴,表现了他的毅力,反映了他的胆识,在统一德国的过程中起了积极的作用。
列宁:俾斯麦依照自己的方式,依照容克的方式完成了历史上进步的事业。
苏联历史学家叶鲁萨里姆斯基:(俾斯麦)不仅仅是1848年不彻底的革命的掘墓人,同时也是这场革命的遗嘱执行人。
轶事典故
安装电铃
有一次,俾斯麦租了一个地方当办公室。他要求房东在房间里装个电铃,但房东以“没有置办装电铃的义务”为理由拒绝了。当时,俾斯麦没说什么。晚上,俾斯麦的房间忽然传来了枪声。房东以为发生了意外,立刻前去查看。只见俾斯麦在慢条斯理地办公,书桌上摆着尚在冒烟的手枪。
房东胆怯地问:“发生了什么?”俾斯麦淡淡地说:“没什么。我只不过在用枪召令我的部下。”第二天一大早,俾斯麦的房间就安上了电铃。
外交才能
他反应机敏,口才一流。他初次担任外交官,并出席了日耳曼同盟会议。德国国王任命他当外交官时,对他有点不放心,说:“你从无外交的经历,竟接此重任,实在很大胆。”俾斯麦机智地回答:“陛下将此重任托付给我,是陛下的胆量大。至于我能否胜任,过一段时间就知道了。如果我不能胜任,请陛下立刻撤我的职。如今陛下敢下令,我就敢接受命。”
智救好友
俾斯麦与友人到森林里打猎。友人不慎跌入沼泽。俾斯麦听到求救声跑来,故作严肃地说:“我若贸然救你,一定连我也陷入沼泽中,所以我决定不救你了。可是我又不能眼睁睁看你受折磨,为了免除你的痛苦,我只好下狠心一枪干掉你。”话完举枪,友人害怕被杀,拼命挣扎,终于死里逃生。
比喻政敌
卡提利纳是古罗马政治活动家,反对贵族共和国的密谋策划者。俾斯麦在许多场合把他的政治上的反对者说成是卡提利纳分子——唯恐天下不乱的密谋策划者。他在1862年9月30日普鲁士议会预算委员会的会上说:“在国内有大批卡提利纳分子,他们最大的兴趣就是唯恐天下不乱。”
还有一次,在1878年俾斯麦针对自由派反对派则说得更为粗暴:“要按着撞墙,让他们疼得哇哇叫!”对于不顺耳的言论,他有时斥之为“政治上的井中投毒”(1882年1月的说法);有时又有“报刊——印在纸上的胡扯”(1888年在帝国议会的演说)这样的惊人之言。
俾斯麦还把跟他制造麻烦的人称为“爬行动物”。1869年,俾斯麦为了对付他的政敌,建立了一个他称之为与“爬行动物作斗争的”秘密基金,这个秘密基金就被俾斯麦叫做“反爬行动物基金”(Reptilienfonds)。与当时的许多政府一样,俾斯麦拥有大笔预算外的秘密支配的基金,此后这些秘密基金就被称为“反爬行动物基金”。在政治、外交上,俾斯麦是使用秘密基金贿赂、收买相关人员的高手。在1870年末,为了使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同意普鲁士国王当统一德国的皇帝,俾斯麦从“反爬行动物基金”即秘密基金中给路德维希二世拨出很大一笔钱。收到钱后,巴伐利亚国王在俾斯麦起草的“劝进书”上签了名:请求威廉一世接受德意志皇帝的头衔。
邂逅少荃
1896年6月13日,进行环球考察的李鸿章乘火车自俄国前往德国,在李鸿章的德国行程中,最引起当时的记者和后人们兴趣的,就是他拜访俾斯麦。在场的各国记者进行了详细记录。有意思的是,在曾经轰动英美的《李鸿章回忆录》中,记载了俾斯麦告诉“东方俾斯麦”李鸿章说,法国人可并不将“俾斯麦”一词视为任何恭维语,而且自己也难望得到“欧洲李鸿章”的称号。这段对话,十分传神,但《李鸿章回忆录》已确证系由美国记者曼尼克思伪造,因恐其或许引述自当时报道,我还遍查各国报纸,都难以找到其出处,估计很有可能是曼尼克思的个人创作。
俾斯麦这句真假难考的谦语,却真正道出了其与李鸿章其实是截然不同的人。梁启超认为李鸿章难以与俾斯麦媲美,“李鸿章之学问智术胆力,无一能如俾斯麦者,其成就之不能如彼,实优胜劣败之公例然也。虽李之际遇,或不及俾,至其凭借则有过之。人各有所难,非胜其难,则不足为英雄。李自诉其所处之难,而不知俾亦有俾之难,非李所能喻也。使二人易地以居,吾知其成败之数亦若是已耳。故持东李西俾之论者,是重诬二人也”。
人际关系
出版图书
后世纪念
德国有700多条德国街道、146座塔楼和97座雕像以俾斯麦命名。
俾斯麦纪念馆位于弗里德里希斯鲁,馆内有俾斯麦的信件、手迹、文件、油画、照片等物品。
俾斯麦纪念碑位于德国汉堡市中心。该纪念碑有35米高,是这全球250座纪念碑中最高的一座。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30 16:27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