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人对外征服战争是公元7—8世纪,
穆斯林的统一国家——
阿拉伯帝国形成后,以“传播
伊斯兰”为口号,攻入
西亚、
北非和西南欧大片领土的军事行动。公元7世纪的
阿拉伯半岛,在鹰旗旗帜下,沙漠中的
阿拉伯游牧民族开始征服世界的行动。
简介
7世纪30年代,
阿拉伯人的势力扩展到中亚。他们在征服
波斯、占领莫夫后,于651年到达
阿姆河流域。705年起,阿拉伯的
呼罗珊总督库泰拔对中亚作最后进攻,整整用了十年(705-715年)的时间,征服了
河中地区。当时中亚政治分裂,
统治者内讧。库泰拔利用当地统治者的内部矛盾,实行各个击破。
花剌子模的军队就曾参加712年对
撒马尔罕的围攻。各地的
封建主又力图与阿拉伯人妥协。当阿拉伯军队进兵花剌子模时,当地的统治者就与库泰拔联合镇压农民的反抗。这样,到715年,阿拉伯人最后征服了中亚的大部分地区。
阿拉伯帝国原规定接受伊斯兰教的农民免除
人头税,但当许多
粟特人农民成为穆斯林之后,阿拉伯统治者又以武力迫使他们纳税。728年,
粟特人举行大规模起义,整个费尔干纳地区都掀起反抗斗争。许多封建主乘机混入起义队伍,很多游牧的
突厥人部落也与粟特人联合。但起义者很难抵抗阿拉伯人的优势兵力,
栗特人和突厥人的联军在坚持十年之后,于737年失败。力图保持自己财产和特权的
大封建主,又与阿拉伯贵族相勾结,最终接受
伊斯兰教。
747年在呼罗珊爆发的
阿布·穆斯里姆起义,有许多中亚农民和手工业者参加。
阿拔斯利用了这次起义推翻
倭马亚王朝,自立为
哈里发。新的王朝在中亚依旧实行高压的外族统治,迫害曾被利用的起义者,杀死其领袖穆斯里姆。不久,中亚
塔什干国王为唐将
高仙芝所俘,共子与阿拉伯人联合,欲入侵
安西。751年,唐朝进兵怛逻斯河附近,被阿拉伯军击败。以后唐因
安史之乱,无力远顾,退出中亚。于是阿拉伯人在中亚的统治势力更其扩大和加强了。
776-783年,在
阿姆河和
锡尔河之间的
河中地区发生了
粟特农民起义,反抗
阿拔斯王朝的统治者和本地的
大封建主。起义的领袖是哈希姆·伊本·哈金,他参加过
阿布·穆斯里姆起义,并被监禁了十五年。从监狱逃出后,他立即到河中地区组织斗争,宣称自己是神的化身,凡人不能忍受他脸上的光芒,因此经常用绿布蒙面,时称“蒙面者”。起义群众夺取本地封建主和阿拉伯贵族的土地,实行自行分配,并且占领许多城市和堡寨,逼近
撒马尔罕城下。山区游牧的突厥部落支持起义农民,封建主及其武装则支持阿拉伯贵族。经过长期顽强的斗争,这次农民起义也失败了。
806-810年,中亚各族又发生一次反抗阿拉伯人统治的斗争。他们攻占撒马尔罕,杀死总督,然后席卷从
花剌子模直到
帕米尔高原的广大地区;
突厥人和其他
游牧民族也参加进来。哈里发
马蒙派兵镇压,同时以特权和土地为钓饵,收买动摇变节分子。反抗阿拉伯人的力量渐趋分化瓦解,最后遭到失败。
9世纪后期,
阿拉伯帝国日趋分裂。
波斯人的
萨曼王朝(874-999年)推翻阿拉伯人在中亚的统治,占领
布哈拉,统一
河中地区。伊斯迈尔统治时期(892-907年),萨曼王朝的版图北达
咸海,南至
印度河上游,东至
阿姆河与
锡尔河上游,西迄
里海,成为中亚最强大的国家。10世纪时,萨曼王朝的经济和文化都很发达。统治者依靠突厥部落的军队,建立集权专制。军队由佣兵和奴隶混合编成,受
突厥人军官指挥。突厥人军官获得很多领地,形成一个特殊的封建主阶层。首都布哈拉和
撒马尔罕、莫夫等,不但是经济和文化的中心,而且和东西各国都有很活跃的贸易关系。
10世纪末,
萨曼王朝走向衰落。它受到各突厥部落和
伽色尼王朝的
马赫穆德联合攻击,终于灭亡。
对中国的战争
怛罗斯之战
公元654年,阿拉伯伊斯兰圣战大军开始了对中国的入侵。在半个多世纪内,相继征服了唐朝所辖的中亚诸国及这一地区的许多重要城镇。
公元709年,
阿拉伯帝国驻
伊拉克总督哈贾智给其亲信卡希姆与库泰拔下令:伊斯兰教东征的最后目的地将是中国,二人中谁先征服大唐帝国,谁就是未来的中国总督。在这个强烈诱惑的鼓舞下,任阿拉伯驻呼罗珊总督的库泰拔,直接向东用兵,要与唐安西大都护的主力部队决一高下。公元715年,唐
安西都护府1万大军拔贺那(今
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城下给前来进犯的阿拉伯伊斯兰教东征军以迎头痛击,取得巨大胜利。可惜由于
唐玄宗对阿拉伯人攻打中亚的问题上采取了
绥靖态度,致使这次战果未能进一步扩大。就在当年,库泰拔的一支部队乘虚攻占了
疏勒都督府(今喀什噶尔),在今新疆的土地上第一次树起了伊斯兰教的大旗。很快,拥重兵在外的库泰拔因不服新登位的阿拉伯哈里发
苏莱曼而举兵谋反,结果失败被杀。不久,又在崛起于西域的
吐蕃大军的攻击下,阿拉伯军队被迫西撤。
公元751年,阿拉伯大军卷土重来。唐帝国为了保护四镇及安定安西地区,
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率领
汉兵两万、藩兵一万,
长途奔袭七百余里,翻越
帕米尔高原海拔7224公尺的穆斯塔格山主动出击阿拉伯人。两军在恒逻斯城相遇。阿拉伯方面的主将是阿拉伯的呼罗珊总督阿布。兵力为呼罗珊本部宗教战士四万人,加上被阿拉伯人控制的
阿姆河与
锡尔河流域的属国的兵力数万,总兵力当在十万至十二万之间。
唐军骑兵一般使用
马槊,在近身肉搏时候则是用横刀,也就是现所称的“唐样大刀”。
横刀的锻造技术在当时世界上是极为先进的,锻造出来的刀锋锐无比,而且步骑两用,制造横刀的技术后来被日本学去,成就了
日本刀后世的声名。唐军步兵均用
陌刀,威力极大,列阵而出则“如墙而进”,肉搏时候威力不减,史载
李嗣业用陌刀肉搏“当嗣业刀者,人马俱碎”。唐军的铠甲抛弃了魏晋的具装铠,演变为以
明光铠为代表的
唐十三铠,重量更加轻,但是防御力却大大的提升。唐朝军队在武器上最大的优势是拥有成熟的弩,唐军一般使用四种弩,伏远弩射程三百步(450米),擘张弩射程二百三十步(345米),角弓弩射程二百步(300米),单弓弩射程百六十步(240米)在不同范围均可以形成威胁。阿拉伯军队在这方面显然逊色不少。
马匹方面阿拉伯人占了绝对的优势,
阿拉伯马是世界上最好的马种,这是
唐军所不能相比的。
靠着步兵的
强弓硬弩,高仙芝曾经占有很大的优势,
中国骑兵一度完全压制了阿拉伯骑兵,但是由于阿拉伯联军数量极多,高仙芝无法取得最后的胜利。战斗进行到第五天,形势突变,中国军队战斗到傍晚之后,
葛逻禄藩兵突然叛变,他们从背后包围了中国步兵并且断绝了他们与骑兵的联系。而阿拉伯联军乘中国军队由于葛逻禄雇佣兵突然叛变而暂时混乱的机会,出动重骑兵突击中国军队的中心,于是
高仙芝终于溃败,两万人的安西精锐部队,只剩下数千人逃出生天。在收拢残兵之后骁勇的高仙芝并不甘心,依然想进行一次反击,但是在副将
李嗣业的劝说之下终于放弃。
段秀实和李嗣业保着高仙芝撤离了战场。由于对中国军队在
怛罗斯战役中表现的惊人的战斗力印象深刻,阿拉伯人并没有乘胜追击。
怛罗斯一役对整个唐帝国的影响却并没有像某些人所说的那么明显,虽然此役导致
葱岭以外诸国相续叛唐,依附
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但整个唐帝国并未受到太大影响。
于阗圣战
公元915年的一个深夜,信仰伊斯兰教的
维吾尔人索图克带领自己的穆斯林亲军,在喀什噶尔的皇宫内进行了一场流血的
宫廷政变,杀死了他的叔叔,不信伊斯兰教的大汗奥古勒恰克,一举夺回了
喀拉汗王朝大汗之位。这是
新疆历史上第一个信仰伊斯兰教的地方政权首领。他死后被安葬在
阿图什。
苏丹索图克
麻扎(陵墓)今还被新疆穆斯林们视为宗教圣地。
从此,
喀拉汗国靠武力开始对本境和邻近地区推行伊斯兰化。
当时的
于阗国(
都城今
和田县境)国王
李圣天,有汉族血统维吾尔人(称有维吾尔血统汉族人似乎更合适),祖上曾娶唐
宗室女,所以其一直自称宗属,称
中原为舅家,于阗国以佛教为国教。作为一个在汉文化下孕育并成长起来的西域人,李圣天忠诚的奉
大宋政府为中央政府,穿汉服,行汉制,遭到了伊斯兰教的仇视,喀拉汗的几次大规模进攻,都遭到了他有力的抵抗,在实力对比悬殊的情况下,依靠对佛教信仰的忠诚和
敦煌归义军的支援,他勇敢的率领西域各族人民抗击
喀拉汗王朝的伊斯兰圣战。
李圣天曾派人告诉当时的阿拉伯呼罗珊总督说:“你们敢加害于我们的任何一人,我就要
聚歼所有穆斯林团体。”
公元917年,
于阗国不堪穆斯林的屠杀,大军直逼喀什噶尔城下报复。在喀什噶尔南70余公里的英吉沙一线,双方血战7天7夜,于阗军获胜。此后,这两大政权之间的战争消沉了好些年。
公元955年,索图克的长子巴伊塔什继位。靠武力继续推行伊斯兰化,伊斯兰教被正式定为国教。以喀什噶尔为中心的
喀拉汗王朝,就是从公元960年开始,为国际伊斯兰教界所正式承认。喀拉汗就成为我国
新疆历史上第一个伊斯兰地方政权。
喀拉汗对本境和邻近地区的异教徒不断采取野蛮的军事进攻。从公元963年开始,
于阗政权就开始发动了针对喀拉汗的军事报复,双方相持不下。969年7月间,于阗又发大兵入侵喀拉汗,曾一度攻占喀什噶尔。971年 (
宋太祖开宝四年),于阗国王
李圣天派遣一名叫吉祥的僧侣,将战利品——一头大象献给了宋太祖。这事在《宋史》里有专门记载。
公元998年,于阗大军于再度兵临喀什噶尔。他们以自己强大的军队为后盾,同时策反了喀什噶尔一带潜伏的势力里应外合发起了大规模的武装暴动,又一次占领了喀拉汗的首都。
喀拉汗国王阿里· 阿尔斯兰在中亚撒马尔罕闻报后,立即火速率军东救。喀什噶尔城下一战,于阗军被迫撤退,困守喀什噶尔城之南的艾斯克萨城堡,经过长达5个月的攻守战,于阗 军队突围杀回
于阗。
公元998年,于阗政权发动了对喀拉汗攻势最凶猛的一次攻击。当阿里·阿尔斯兰得知于阗军再次兴兵而来,他挥师南下,两军再次对垒于英吉沙。第一回合,阿里的四叔侯赛因战死沙场。第二战,阿里的二叔哈桑又重伤毙命。第三次猛攻,喀拉汗的这位最高统帅与自己的姐姐
艾丽努尔同时被斩,他的尸体被于阗军队抛弃,而头颅被带到喀什噶尔悬挂于艾斯克萨城堡墙头。伊斯兰士兵全军覆没。
阿里.阿尔斯兰的死,为喀什噶尔留下了三处圣战遗迹,今天,依然是喀什噶尔穆斯林每逢年节必去朝拜的圣地。
第一处,即艾斯克萨城遗址。在今
喀什市郊东南部的
艾斯克萨村。
第二处古迹是奥达木麻扎。位于今喀什市东南约50公里处的
疏勒县与
英吉沙县交界处的阿拉甫流沙地带;是公元991年与998年
于阗与喀拉汗两次血战的
杀场。作为伊斯兰教在新疆初期传播的圣战纪念地,引得当地与外地穆斯林世代争相朝拜。奥达木
麻扎朝拜活动的主要内容,是祷告真主让当年战死于此地的阿里阿尔斯兰头首重合,并祈求当年的圣战英灵们为自己消灾求福。
第三处遗迹,便是阿尔斯兰墓。
公元998年的英吉沙大战,几乎使
喀拉汗王朝毁于一旦。阿尔斯兰堂侄卡德尔在公元999年,派出使节,向中亚伊斯兰世界求援。由
布哈拉的4位著名伊玛目(伊斯兰教首领)率领的穆斯林东征军,以及从
巴格达、
伽色尼(今
阿富汗斯坦
加兹尼)、花剌子模(在中亚
乌兹别克斯坦)等地招募的士兵纷纷加入了进军喀什噶尔征讨中国异教徒的行列。这支号称14万的伊斯兰星月军。翻越
帕米尔高原杀逼喀什噶尔城下,气焰十分嚣张。
于阗两万汉人及各族军队主动放弃喀什噶尔向南撤退,诱敌深入。卡德尔以为有机可乘,穷追不舍。结果在李圣天神出鬼没的数次出击后,接连损失了来自巴格达的将军贾拉尔丁与花刺子模的将军
卡希姆,但他们依然冒险前进。
公元1000年11月11日,战线转移到今
策勒县南部山地的波斯坦乡(殉教者岭,时至今天新疆还保留着此战场遗址,每年都有数千新疆伊斯兰教教徒前来拜祭)。伊斯兰星月军进入了于阗军队伏击圈,喀拉汗大军在军情不明的情况下竟然还全体做起了礼拜。于阗军队当然毫不犹豫如猛虎扑食般冲下山来,打得喀拉汗军一败涂地。阿拉伯人叹息说“圣战者象雪崩一样被杀死”。这一场鏖战,伊斯兰星月军全军覆没,来自布哈拉的4位伊玛目全部牺牲,至今在波斯坦乡还能看到“四伊玛目麻扎”。卡德尔败北而归。这一年多的圣战,使喀什噶尔到于阗的千里大道两旁,留下了一座又一座穆斯林的圣战之墓,到今天仍历历在目。
公元1006年,经过相当的休整恢复,卡德尔再发大兵进攻
于阗政权。在一场殊死的决战之后,于阗王战败身亡。随着于阗地区的被征服,整个
塔里木盆地西南缘的佛教势力开始宣告消亡,并逐渐伊斯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