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蠡[lǐ](1908年5月16日~1942年7月21日),字圣泉,天台平镇
岩头下村人,学名陆圣泉,原名陆考原,现代散文家、革命家、翻译家。资质聪颖,童年即通诗文,有“神童”之称。 巴金认为他是一位真诚、勇敢、文如其人的作家。
人生经历
早期经历
1921年转入浙江
之江大学附中,开始阅读文学作品并尝试写作。
1922年跨越初中,考入之江大学
附属高中部,初露文学创作的才华。
1924年升入之江大学机械系。
1927年,转
国立劳动大学工学院
机械工程系,二年后毕业。
1928年转学到上海劳动大学机械系。
1930年任教于杭州中学。
1931年秋,陆蠡与发人
吴朗西等南下福建,任
泉州平民中学理化教员,课余从事创作和翻译。第一本散文集《海星》的大部分文章,就是在这时写的。
1932年开始在上海
文化生活出版社任编辑,一度曾到福建泉州一私立中学任教。
1934年,陆蠡到上海
南翔立达学园农村
教育科任数理教员。
1935年,因吴朗西和巴金等在上海创办文化生活出版社,便辞去教职,改任编辑。
1938年,应老友
朱洗的邀请,到
临海琳山农校任教, 翌年仍回出版社。在此期间,经常与著名作家巴金、
丽尼、
许天虹等促膝交谈到深夜,使其文学创作迈上了新的台阶。继处女作《海 星》于1936年8月问世后,1938年3月,他的第二本散文集《
竹刀》(曾名《溪名集》)出版,编入《
文学丛刊》第五集。
后期生活
寂寞感在陆蠡的许多散文中都可以找到,越到后期,寂寞的氛围越浓厚。这种寂寞的来源可能有两个:
第一就是陆蠡自身内向的性格。即使与朋友们在一起,也显出一种寡言少语、不愿出头露面的特性。因为喜欢沉默,所以与他人的交流就不充分,而容易沉入自己的内心,耽于自己孤独的幻想,这种对个人内心世界的
孤独体验,就是一种寂寞感。
第二是陆蠡短暂一生中的人生辛酸的命运遭际。如《寂寞》一文中感叹:“世上,尽有的是行人,同路的却这般稀少!”于是,他“如同欢迎一个老友”“开始和寂寞相习了。” 当一个人坠入寂寞的时候,他便开始了回忆。
陆蠡是一个矛盾的人,他的外表
刘西渭说是“不仅貌不出众,身体瘦小,而且右眼失明”,但是他却敢于在生死的考验面前毫不畏惧,慨然赴死,就像他的《
秋稼》中所写的阿富一样。这说明他既内向、稳重,又为感情所冲击,左右。所以他在《囚绿记·序》中说:“我羡慕两种人”。一种是情感型,一种是理智型,而他自己则是介于这两者之间,前后都无着落。既想徜徉于幻想世界中,却又忘不掉现实的苦难,正是这种内在的矛盾使得陆蠡在回忆时,散文也呈现出一种温暖的往事回忆,一种悲惨命运的回忆。
坚贞爱国
陆蠡是一位坚贞的爱国者。抗日战争中,在“孤岛”和沦陷的上海,他坚守出版岗位,广泛联系进步作家,并接待、掩护在沪的地下党员,为抗战文化做出贡献。他经历“九一八”、“一二八”,特别是“七七”、“八一三”抗战,作为一个中国人,一个
爱国者,他目睹日本
帝国主义的步步入侵,祖国和人民所经受的灾难日益深重,陆蠡的爱国救亡意识与日俱增。他曾与巴金、曹禺等63位作家一起,在抗议日本侵略的《
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上签名,发出“我们决不屈服,决不畏惧”的呼号。
1937年8月,吴朗西、巴金分别去重庆、广州筹建分社,上海
文化生活出版社便由陆蠡负责。几年中,在敌机轰炸中出版的书籍竟达数百种,还有十几种丛书。期刊《
少年读物》因有抗日内容被强令停刊,他又先后主编了《少年读物小丛书》和《
少年科学》。他不仅是
中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而且是宁死不屈的抗日烈士。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进驻
上海租界,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捕,陆蠡发往西南的抗日书籍在
金华被扣,日本宪兵队追踪到上海,查封了书店,没收了全部《
文学丛刊》。陆蠡不顾
胞妹的劝阻,亲自去巡捕房交涉,便遭关押。后被解到汪伪政府所在的南京审讯,不久由巡捕房转到
虹口日本宪兵
拘留所,刑审数月,惨遭杀害,临刑时年仅34岁。
文学历程
上海沦陷,陆蠡一如既往地编书、印书、售书。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前夕》。作为文生社重要作者、陆蠡的好友
靳以,抗战爆发后去重庆,花了3年工夫写成这部以抗日救亡为题材的45万言的小说。靳以为了防止敌伪检查扣压,分散投寄,每天只寄三、五封。几个月的工夫,这部篇幅浩繁的书稿被化整为零,源源不绝地递往申城。陆蠡收到后,也采用流水作业,边加工编辑,边发稿付排,变零为整。最后编定为两册,居然顺利出书。
陆蠡心灵历路的这种嬗变演进,在他的三本散文集中留下了清晰的轨迹。头两本集子创作于抗战之前,多写家乡
浙东山水之美和刚强坚韧的乡民受难与不平。
陆蠡以散文集《海星》步入文坛,后来又出版了散文集《竹刀》和《囚绿记》。他的散文,在
现代散文的百花丛中,有着夺目的光彩和独特的风格。中国许多出版社争着出版他的散文集,浙江和台湾先后出版了《陆蠡集》、《陆蠡传》。好多本
中国现代文学史在论述散文部分里,都写到了陆蠡中国现代散文的各种选集,也都选进他的许多作品。
陆蠡精通英、法、日、俄和
世界语,先后翻译了马尔丁的《葛莱齐拉》,
屠格涅夫的《
罗亭》《烟》等著作。他于1933~1936年间写的《海星》,那种绚丽婉约得如
散文诗般的文字,更是风靡一时。
1936年7月《海星》、1938年3月《竹刀》、1940年8月《囚绿记》三本散文,分别收在巴金主编的
文学丛刊第二集和第五、第六集中。他还用六角的笔名,发表过天文学的文字。
牺牲事件
1942年3月初,陆蠡和张宛若女士喜结良缘。正值新婚燕尔,新人还沉浸在蜜月的愉悦之中,灾祸突从天降。4月13日,
卢家湾捕房查抄文生社,声称要找负责人,并砸开书库大门,劫走存书数万册。当天陆蠡正好外出,得知此事后,友朋家人劝他先躲一躲;但他却不以为然,认为自己身为负责人,社里有难不能逃避,理应前去据理抗辩,追回被抢图书,为社里讨个公道。他孤身来到捕房,落入虎口,当即被戴上
手铐。第二天,朋友
索非等到捕房打探,告知已被移解到四马路市
警察局;到了市局,又说那是日本宪兵队要抓的人,早就押送到江湾宪兵司令部了。索非等又通过一个懂日语的熟人,找到宪兵司令部“相当高级的负责人”,那人证实:陆蠡确实关押在这里,因为“他是共产党”。由此看来敌人查封文生社、抓捕陆蠡是蓄谋已久的了。
又过了些日子,据怀玖介绍,有个陌生人来到陆蠡家,一进门就交还一件陆蠡被捕那天身穿的大衣。那人解释说,他也是被抓进宪兵队的,与陆蠡关在同一牢房,彼此很熟。日本人曾提审陆蠡,问:
“你爱国吗?”
“爱国。”
“不赞成?”
“依你看,日本人能不能征服中国?”
“绝对不能征服!”
明知凶多吉少,人们还是心存侥幸,希冀有一天他会突然归复。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直至抗战胜利后的第二年,仍然音讯全无。只有在这个时候,人们才不由得不相信,陆蠡是永远也不会回来了。因为坚持爱国抗日立场,不屈不挠,被日军刑审数月,虐杀而死。据推算,死期当在被捕后的第四个月,即1942年7月。民政部追认陆蠡为革命烈士,也是以此为依据的。
追思悼念
陆蠡的死震动大上海。《
大公报》《文艺复兴》等多家报刊开辟纪念
专号,唐弢、
柯灵、
李健吾、
黄源、吴朗西、朱冼、雨田、索非等作家纷纷撰文追思悼念。
郑振铎在《
蛰居散记》中说:“
文化生活社的陆蠡先生被捕时听说也曾向他追究过
复社的事。即使他知道若干,他如何肯说出来呢 ”“陆蠡的死,最可痛心。”他建议为包括陆蠡在内的抗战死难者“建立一座‘无名英雄墓’来作永久的追念”。靳以痛心地说:“敌人特别指出《前夕》是抗日的,因此就找到书店的负责人”;对于陆蠡的死,他“心上永远怀着一点洗不去的疚恨”。
说得最为恳切动情的是巴金。1946年从内地返沪后所写《怀陆圣泉》一文,深情回眸十多年来与陆蠡相识相知的全过程,对其文品人品和感人的抗日事迹,给予高度评价;盛赞他有一颗“崇高的心灵”,推许他是最“值得骄傲的朋友”。他认为陆蠡之死“惟一的罪名就是他的
口供强硬,他对敌人说,
汪精卫是汉奸,
大东亚战争必然失败。他可能为这几句真话送命。”巴金十分感喟和惋惜:陆蠡“虽然为‘抗’敌牺牲,也没有人尊他为烈士”。而巴金正是尊陆蠡为烈士的第一人,他是这位抗日英烈的最知心最知音;《怀陆圣泉》一文,更是一座为烈士立传的不朽丰碑。在亡友罹难以后很久很久,巴金仍然难以释怀,长念不已。
直至建国以后,还念念不忘为亡友编纂遗著。1958年,在百忙之中和不断受到来自四面八方批判围攻的情况之下,编成《陆蠡散文选》一册,交由
人民文学出版社。那一篇篇由巴金从众多遗作中拔萃出来的美文佳作,那一页页由巴金亲手誊录的字体端庄娟秀的手稿,哪一字、哪一句、哪一篇不浸透凝聚着巴金对亡友披肝沥胆的深情和
爱心 可惜,由于三年自然灾害和十年动乱等原因,这本小册子胎死腹中,未能
成书。在被追认为革命烈士之后不久,
浙江文艺出版社编辑出版了“浙籍烈士文丛”,与应修人、
殷夫、
潘漠华、
柔石等浙籍烈士一起,《陆蠡集》也应运而生。书内辑收陆蠡三个散文集的全部作品以及集外小说《覆巢》《秋稼》,并附录巴金、唐弢、柯灵等多人的纪念文章。这不仅圆了巴金多年以来为亡友出版遗作的美梦,而且对长眠九泉的陆蠡烈士也是一个很大的慰藉。
陆蠡凭着高超的
艺术技巧和过人的艺术禀赋,以三十四岁的年轻短暂的生命(1908-1942),却留下了三本质量颇高的散文集,并在现代
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让人们不断地怀想他,可以说陆蠡是幸运的。
文学艺术
陆蠡的散文主要艺术特点是,从琐细的生活情节中,挖掘出某种耐人寻味的
人生哲理,透出了作者真诚、淳朴心灵的闪光,作品大都瞩目现实社会和下层人民的贫穷疾苦,通过对
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淳朴的优良品质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颂赞,表现出作家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和可贵品格。在艺术上,那乡野泥土的气息,忧郁动人的故事情调,优美清丽的文笔,严谨的构思,形成他自己独特的风格。其文笔缜密、漂亮、醇厚,感情深沉、朴实、诚挚。
含有优美、清丽的感染力
余光中在《散文的知性与感性》一文中说道,“其实,早期的散文家里,感性散文写得最出神最出色的,恐怕得数名气不及
徐志摩而夭亡却更早的一位作家——陆蠡。例如《贝舟》一文,破空而来,戛然而止,中间的神秘之旅原来是一场
白日梦。该文章幻而
似真,叙事、写景、笔法都飘逸清空。最出神入化的一篇《谶》,只从一丝萦念的线头,竟抽出了一篇唯美而又多情的绝妙小品。”从以上的评论中,想象到陆蠡的散文是非常华美、有韵致和美感的。
拥有丰富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一个作家必备的素质之一,没有想象力就没有了飞腾的翅膀,文思就枯了。非凡的想象力不仅代表了作者广博的见识,而且昭示着作者多姿多彩的心灵世界,说明他的内心世界是多么的丰富。而一个美好的想象,一个无暇的比喻,可以使一篇文章蔚然增色。在陆蠡的散文中,他卓越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比如《
蛛网和家》把“家”比喻成“蛛网的中心”,织成这“网”的是“道路”和“回忆”,人们或是走在回家的路上,或是躲在离家遥远的一角,思念着家乡,回忆着家乡的往事。《网》的另一篇文章写的却是另一张“网”——命运之网。整篇文章几乎用一个比喻贯穿:“我想说命运好比渔夫,不时不节在生命的海中下网。
陆蠡的语言是很有特色的,“陆蠡口齿钝拙,情深意敛,天性纯朴且常带几分羞涩,这种性情投射到散文,使其语言自有一种别人所无法模仿的简洁雅致的神韵。用词造句不露穿凿之痕,语气节奏恰似促膝而谈,熨贴,自然。”“字里行间显得那样从容自如,不露任何吃力和用劲的样子。” 他经常用的是一种讲故事的笔调,平淡、舒缓却具有很强的表现力,读者像听故事一样不知不觉就沉入了他的世界当中了。
具有光彩、独特的魅力
从他第一本散文集《星海》里面的个别篇章都可以看出里面隽永的话语;而后期散文《寂寞》和《门与叩者》更是描写了生的空虚、虚无。陆蠡的散文,在现代散文的百花丛中,有着夺目的光彩和独特的风格。作品前半篇很优美,后半篇则显得很雄壮,“前者在幽婉缥缈中突出一种风怀旖旎之情调,后者在慷慨悲凉中表现一种深沉雄浑之风骨,使前后形成强烈的反差” ,具有独特的
艺术魅力。
个人作品
散文
《黑夜》《海星》《钟》《桥》《夏夜》《失物》《春野》《蛛网和家》《窗帘》《元宵》《贝舟》《麦场》《光》《梦》《松明》《蝉》《红豆》《榕树》《麻雀》《
母鼠》《荷丝》《水碓》《哑子》《蟋蟀》《八哥》《溪》《竹刀》《秋》《庙宿》《嫁衣》《灯》《网》《谶》《苦》《囚绿记》《光阴》《池影》《寂寞》《门与叩者》《乞丐和病者》《昆虫鸟兽》《私塾师》《独居者》《覆巢》《秋稼》《少年读物》
发刊词、《给亡妻》手记、《陆蠡散文集》。
部分作品简析:
《灯》就是这样一篇饱和着醉人的温馨氛围的散文。在农村,天已经完全黑下来了,到了灯点的时候,灯亮起来了,饭也已经熟了,飘出了米饭的香味,一家人于是一边吃饭,一边和邻居闲谈,古事今事,今谜旧典,谈笑间,千百年过去了,无数的烦忧过去了,这样安稳、闲散的晚上,情味是多么悠长。
《蟋蟀》让作者想起了自己“那美丽的我的童年的光阴”,如何和几个“
淘伴”一块在深夜找到蟋蟀藏身的地方并作好记号,然后早晨再去把它抓在手里,不管“露濡湿了
赤脚穿着的鞋,
衣襟有时被荆棘抓破”,而到了秋天又为这“活不过白露”的
小虫的命运而担忧,翻
历书,问大人,而最终仍然是自己亲手把它埋葬了。
《虎》写的是一些与虎相关的往事。整体上是一种温暖、安适、绵长的氛围,让人沉浸在往事中,仔细咂摸着往昔的岁月,感叹着时光的无情,而这种感叹仍然是老老实实,没有怨意的。
《谶》写的是人的命运遭际,两个女子无意中随口说出的话,没想到却真应验了。命运对人总是捉弄,所以人生无常,难以预测,这虽然充满了一种悲观宿命的气息,但却有一种苦痛的人生经验在里面,是从许多人的悲惨命运当中提炼出来的。
《水碓》讲述的是一个十五岁的
童养媳的悲惨命运:她嫁给了十一岁的丈夫,要忍受一切童养媳应受的折磨和虐待,而更残酷的是,“在远离人居的沙滩上”,“在雨雪交加的冬令,天地凝冻成一块”,她被迫一个人去守那水碓。“黑夜的恐怖包围着她,长夜无休息的疲劳侵蚀她”,终于在一个冬夜她被卷进臼里,捣成了
肉酱。
《嫁衣》讲述是一个农家女的故事:“她从七岁便开始织苎”,准备嫁妆,然后又“累寸盈尺的织起带子来了”,并且在带子上织了很多吉祥的话,于是有一天她出嫁了,一两百人抬的大小箱笼,招摇过市,“照红了每一个女儿的眼睛。”然而婚后的生活却突转直下,消耗了自己宝贵的时光,而十几年前她花了整整一个青春织就的带子、布匹上落满了灰尘,开始霉烂。
《溪》讲的是“用左手打人会使人临到不幸”,“迷路人倘若遇见左缠的藤,那是碰到鬼了,将寻不到要去的地方。但是可以把它砍下,拿回家来,便会得了一根极神秘的驱邪的杖”。
翻译
【法】拉马丁原著,《葛莱齐拉》(1936)
【俄】屠格涅夫原著,《烟》(1940)
《希腊神话》
出版图书
社会评价
翻开《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几行字迹映入眼帘:“陆蠡(1908—1942),原名陆考源,字圣泉,浙江天台人,1942年他作为留守
上海文化出版社的负责人,被日本敌特机关逮捕,在监狱中英勇不屈,最后被秘密杀害。”寥寥
数语,还不能表明陆蠡在文学上的杰出成就和其作品的艺术思想价值。
台湾
余光中先生所评:“感性散文写得最好的恐怕就是陆蠡了。”“他的散文独创在于断然割舍繁文杂念,而全然投入单纯的情感,务求饱满的美感。《贝舟》《
囚绿记》《谶》等只从一丝萦念的线头,便会抽出一篇美丽而多情的绝妙小品来。”“陆蠡是散文家中的纯艺术家。”因此,陆蠡被赞誉为“绝代散文家。”。
巴金在《怀陆圣泉》一文中写到:“圣泉这样有义气,无私心,为朋友甚至交上生命,重视他人幸福甚于自己”,“就是这个没有响声的老实人,平时没有一点英雄的样子,危机来了,却比任何人都勇敢”,“这是一个具有
璞玉般心灵的人”。
巴金在写于1946年11月的《怀陆圣泉》一文中说:“’在我们中国每天有千千万万人死亡,许多家庭残破,生命像骨头似的被随意抛掷。一个读书人的死活,更不会有人关心。然而就在这样中间,也有人爱理想,爱正义,恨罪恶,恨权势,要是他们有一天读到圣泉的书,知道圣泉的为人,明白他的爱和恨,那么他们会爱他、敬他,他们会跟着我们呼唤他,呼唤他回来,呼唤那个昙花一现的崇高灵魂重回人间。”
唐弢在写于1946年12月20日的《圣泉纪念》一文中说:“用文字来纪念圣泉,伸纸落笔,终觉得一无是处。他的生命是短促的,但他用短促的生命写了人生这部大书里最伟大、最动人的一章,我们又如何能再着一字。”诗人
柯灵在1946年12月20日写的《永恒的微笑——纪念陆蠡》一文中说:“在文人传统中有宁静澹远的一路,圣泉正是这一类。不趋时,不阿俗,切切实实,闭户劳作,劳作所得,殷勤地献与世人。他决不‘孤芳自赏’,或者‘顾影自怜’。他是淳朴的,一个道地的山乡人。这点淳朴使他在品格上显得高,见得厚,也正是他终于默然地为祖国献出生命根基。”
他女儿
陆莲英忆述:“父亲还从外地带回许多革命书籍给大家看,其中有马克思的《
资本论》,有《列宁的生平》和《共产党宣言》等等。有一次
国民党反动派军队驻在我们家里,他们看到这些革命书籍,就怀疑祖父是共产党,把他抓去关起来,扬言要枪毙。后来费了许多周折,才把祖父保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