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沟古墓群
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高句丽 (公元前37年~公元668年)墓群。分布在吉林省集安市洞沟河畔的洞沟古墓群及附近山麓、河谷和平川,范围东西长约16公里,南北宽约2~4公里。
发展历史
关于洞沟古墓群的名字起源还有这样一个争议,其实这里叫通沟平原,有一条通沟河冲积出来的平原,而广大的墓葬群又大多分布在这个河流冲积的平原上,以通沟命名仍是名正言顺的事情。但为什么叫洞沟?是因为最早曾来过集安并对高句丽遗迹进行考古研究的日本“文化强盗”横井忠直发音不准确,把“通”读成了“洞”,并在其研究资料上也写成了“洞沟”,故洞沟古墓这个名字一直延续到今天。
主要分类
高句丽墓葬。1966年实测时有古墓葬11300座,大多为中国东北古代高句丽民族于公元3~7世纪留下的遗存。墓群现划分7个墓区,自东而西为长川墓区、下解放墓区、禹山墓区、山城下墓区、万宝汀墓区、七星山墓区、麻线墓区。墓葬大体可分为石坟和土坟两大类。
相对而言,石坟年代较早,是高句丽人固有的埋葬方式;土坟年代稍晚,既有高句丽人接受汉文化影响后形成的,也有在高句丽居住的其他民族的墓葬。石坟可分为积石墓、方坛积石墓、阶坛积石墓和阶坛石室墓;土坟可分为封土石室墓、方坛封土石室墓和封土洞室墓。
墓葬分布密集,排列成行,其中不乏营造宏大的王陵。重要的有将军坟、太王陵、千秋墓等。墓群中还发现30余座内容丰富、色彩绚丽的壁画墓,主要有舞俑墓、三室墓、冉牟墓、长川1号墓、五盔坟4、5号墓等。
文物保护
高句丽采石场是高句丽大型建筑石材的主要来源地。洞沟古墓群分布广大,内涵丰富,堪称高句丽历史文化遗产的宝库,对于研究中华民族发展史,中国古代东北疆域史和东北亚文明史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已发掘墓葬l000余座,出土文物数千件,其中许多重要墓葬曾经维修,还为著名的好太王碑新修建了碑亭。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1年10月12日,高句丽遗址(洞沟古墓群)入选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十四五”时期大遗址”名单。
名胜古迹
集安洞沟古墓群位于吉林集安市
洞沟古墓群分布在群山环绕的洞沟平原区,这里有高句丽国建国700多年间遗留下来的墓葬达1万余座,仅现存较为完好的就有7160座之多。这些古墓群分布的范围极广,绵延几十里,加之墓类繁多,内涵博大精深,不愧是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古墓群之冠。
石墓结构
洞沟古墓群可分为石墓与土墓两类。石墓有积石墓、方坛积石墓、方坛阶梯积石墓、方坛阶梯石墓。其中,积石墓现今保存下来的有1700余座,约占整个古墓的四分之一。
墓的底面积有960平方米,墓高12米半,由1100多块巨型花岗岩石条堆垒砌筑而成。其中,仅最小的护坟石就有15吨重,经专家测定,这些石材均采自于40里外的老岭山绿水桥。如此繁重的石料运输在古代是如何完成的,至今仍是个谜团。
文化价值
公元5世纪后,建筑庞大,耗财伤民的石筑墓室逐渐被构筑精巧的土墓所替代。高句丽民族素有厚葬的习俗,因此这些古墓群中均藏有大量的古代文物。现已挖掘出的有价值的葬藏文物就有数千件。
此外,除了洞沟古墓群外,高句丽国骸遗留下来许多的文化遗迹,较为有名的如:关马山城丸都山城霸王朝山城等,俱是研究历史文化的宝库。1961年国务院公布洞沟古墓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1966年统计,古墓总数为 11300座,今存7160座。按照构筑用材和形式的不同,大体可分作石墓和土墓两类。石墓年代较早,包括有:
①纯以石块堆积,仅在上部作有小圹的积石墓,约出现于高句丽建国之前,沿用时间较长;
②在积石墓四周以大石块或石条垒砌方坛的方坛积石墓,这种墓是紧接着积石墓出现的,沿袭时间也相当长;
③把方坛积石墓的方坛筑成2~5级的阶坛积石墓,约出现于3~4世纪;
④在阶坛积石墓基础上,改石圹为墓室的阶坛积石墓,这种墓一般相当宏伟,四周有倚护加固的巨大护坟石,修砌工整,施工精细,但数量并不多,有的坟垄上还发现有瓦砾、瓦当和铭文砖,应属 4世纪中叶至 5世纪初王公贵胄的陵寝,其中驰名的有故国壤王陵“千秋墓”、“太王陵”和长寿王陵“将军坟”等;
⑤有的石室规模不大,四周不可能砌出阶坛形状,亦无护坟石,被称为封石洞室墓。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表明,墓葬多在山麓,是高句丽石墓演进的契机,石墓的演进过程大抵反映着高句丽人为防止古墓石材滑坡的不懈努力过程和建筑学知识的不断积累过程。
土墓年代较晚,墓室以石材砌筑,外封黄土,大致出现于 4世纪,至 5世纪以后成为高句丽墓葬的主流。土墓有封土石室墓和封土洞室墓两种。封土石室墓多有截尖方锥形的丰隆封土和筑有藻井的宽敞墓室,个别封土基部还有石砌的方坛或阶坛;封土洞室墓构筑简单,设有藻井,年代稍晚,可晚至渤海时期。
相差悬殊,太王陵、千秋墓、临江墓、西大墓等石墓周长均在 200米以上;土墓一般稍小,但个别如五盔坟2号墓,周长也可达200米。不同形制,不同规模的墓葬,分别反映着不同时期、不同阶层的墓葬特点。
墓种
洞沟古墓群,已发现的壁画古墓近20座,其中重要的有角觝墓舞踊墓、马槽墓、麻线沟 1号墓、三室墓、万宝汀1368号墓、禹山下41号墓、山城下 332号墓、环纹墓四神墓五盔坟4号和 5号墓等 洞沟古墓群,多属封土石室墓。阶坛石室墓仅在禹山下1041号墓中发现壁画,在折天井墓墓室中发现过壁画残迹。
4~5世纪的前期壁画均绘于墓室的石灰壁上,主要描绘高句丽社会风俗和贵族生活,有饮宴、狩猎、出行战争歌舞、百戏等场景。藻井上或绘伎乐天人和星象,或绘云草、莲花等图案,风格淳朴。
6世纪以后的壁画则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为主题,以凝重流畅的线条、浓艳绚丽的色彩直接绘于修琢平整的石壁上,藻井部分则绘神话人物、伎乐天人和日月星象,个别壁画还用鎏金铜饰和绿松石点缀,表现了富丽豪金碧辉映的艺术追求。
墓群中的冉牟墓保存有一篇墨书题记,正文79行,每行10字,纵横间以界格,另有题首2行,全文约800多字,惜已严重漫漶,可辨识者约 350余字。题记从左至右竖行隶书,有魏晋南北朝写经书法风格,工整流畅。根据题记可知墓主人冉牟,先祖追随高句丽始祖邹牟,官至大兄。
题记是受冉牟先世官恩的奴客牟头娄为主人撰写的,记述了高句丽建国神话牟头娄受派遣去北夫余供职等事,涉及高句丽职官制度、人身隶属关系、社会阶层等级等情形,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研究价值
尽管几乎所有古墓都曾遭盗掘,多年来的清理发掘工作仍然为了解高句丽葬俗积累了丰富的资料。高句丽前期的积石墓、方坛积石墓和阶坛积石墓的石圹,经常发现烧熔的石块和烧骨,说明在这个阶段火葬相当盛行;这些葬往往自山坡至山麓排列有序,有的墓葬后壁即利用上坡先期墓葬的前壁,一座连一座成串地进行埋葬,这种现象反映了高句丽前期的族葬制度;另外,大型阶坛石室墓和封土石室墓北侧,往往有4~5座东西排列规模稍小的陪坟,似乎意味着高句丽王族有陪葬的风习。多年来,洞沟墓群中发掘、征集采集的文物达数千件,包括有金、银、铜、铁、铅、鎏金、陶、釉陶、瓷、玉、石、漆、木、丝、麻等各种质料制成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武器装饰品等,为研究高句丽考古提供了大量实物资料
洞沟古墓群在东北亚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受到政府高度重视,1958年成立了专门文物保护机构。1965年对墓群进行全面著录和测绘,树立标志,在重点墓葬周围加修围墙或围栏,并对壁画作了化学封护。
详细资料
墓葬分为石坟和土坟两大类,石坟的建造早于土坟,这些坟墓的开制、规模都是有差别的。如坐落在下解放墓区的冉牟文字墓,禹山下的太王陵,麻线的西大墓等,有的是墨书题铭,有的是彩绘壁画,还有的是世石砌筑的大型方坛阶梯、石室外,它们规模较大且修建讲究,据考证,可能是王 洞沟古墓群
侯贵族的墓葬。这类墓,在古墓群中占极少数。而大量的小坟墓,墓室低矮,有些仅长2米左右,仅能容下尸骸,群众俗称“一脚踢”,意是一脚就可以踢掉。这些大约是平民百姓的墓葬。
⑴洞沟第十二号墓
在洞沟古墓群中部,南距五盔坟五号墓0.5公里。又名马槽冢,因墓中绘有马匹仗枥的厩舍壁画而得名。为5世纪高句丽贵族墓。坟垄呈截尖方锥形,周长90多米,4.6米。分南北二室,墓门均向西南。南室规模稍大,甬道左右设两阼室,顶部平行叠涩13层,构成四阿式藻井;北室略小,顶部作四何式藻井,甬道北侧有一耳室。两室四壁、藻井、甬道和三个耳室的壁面上均绘壁画。画有房舍家居战斗射猎舞乐、作画、礼辇、厩舍、庖厨等画面,色彩丰富绚丽,线条遒劲有力,形象逼真,笔墨酣畅,是洞沟墓群中最精彩的人物风俗壁画之一。对研究高句丽社会生活和壁画艺术,都极有价值。
⑵五盔坟五号墓
在集安市区东洞沟盆地中部。洞沟古墓群著名古墓之一。高句丽晚期王族墓。有封土石室墓两排,东西并列,规模宏大,状若头盔,偏北一排称四盔坟;另一排为五盔坟。1962年春,对五盔坟东端四号、五号墓进行了清理、著录。五号墓用巨型花岗岩石条筑于地下,东西长4.37米,南北宽3.56米,举高3.94米,南壁正中有甬道,外有巨大的挡门石。四壁上方有略伸进墓室的染枋,上以两重顶石筑抹角叠涩藻井。室内置三石棺床。藻井、墓壁、棺床都绘有壁画。甬道左右各绘一力士,手执武器,作向外驱逐状。四壁以明艳浓重的色彩、刚劲的铁线描,绘青龙、白度、朱雀玄武,衬地为莲花火焰组成的网纹图案。四隅绘人身怪兽托顶梁,梁枋上绘蟠龙八条,上下恶化以菱形格和珊瑚枝组成的璎珞状花纹,下部叠涩伸进四壁的部位绘忍冬草图案。第一重顶石四面画龙,抹角石上绘人首龙躯的伏羲、女娲、牛首人身的神农氏导引手持火把的墓主人翩然升仙,以及锻铁冶轮的羽人等。第二重顶石上绘八个跨龙持乐器的伎乐仙人,盖顶石上绘龙虎缠结争斗。原来壁画上都点缀有鎏金花饰。龙虎鸟兽的眼珠均以绿松石镶嵌,绘画工艺极臻富丽。
⑶三室墓
在集安市区东2公里。洞沟古墓群著名古墓之一。为5世纪末叶高句丽贵族墓。墓道西向,墓室有三,故名。墓室间有甬道相通,在高句丽石室墓中别具一格。墓室均正方形,顶部均先平行叠涩数层,后置两重抹角叠涩构成藻井。墓壁粉白,上 洞沟古墓群作壁画。一富强绘墓主人家居宴饮、出行、狩猎和攻城,尤以攻城图最为生动:二武将跃马举槊战于城前;城上一人状甚层懦,扶墙向外窥视;二士卒滚地厮打。二室东、南、北三壁各绘一力士,双腿屈蹲,两臂托梁;西壁绘一戴盔披甲的武士,手执刀矛侍卫;藻井绘四神、飞廉仙人、日月星辰等。三室四壁画托梁力士,藻井绘走兽莲花等。曾出土一批暗绿色的釉陶器,有灶钵、四耳壶等。就墓室结构和壁画题材考察,此一墓葬年代当处于高句丽壁画石墓由中期向后期转变的阶段。
⑷舞俑墓
在集安市区东4公里的洞沟盆地上,北靠角抵墓。洞沟古墓群著名古墓之一。为5世纪初高句丽贵族墓葬。墓道西南向,由前室经甬道直通墓室。墓室方形,顶部以抹角叠涩构成穹窿式藻井。墓室四壁绘墓主人宴饮、娱乐、出行、狩猎等活动;藻井绘日月星辰、奇兽、怪鸟、仙人。因南壁绘大幅群舞图,故名。图中男女七人伴唱,男子著长袖花衣、肥筒花裤,女子著长袖对襟裙。一舞男率四舞女翩翩起舞,舞女或著花衣裤,或花裙,平列雁行,两臂后伸,长袖飘垂,蹑步向前。又有男子一人面对队列,以同一姿势起舞,似为领舞。歌舞者神态自若,如闻其声。于此可风古代高句丽群舞之一斑。
⑸角抵墓
在集安市区东4公里的洞庭湖沟盆地上。南靠舞俑墓。洞沟古墓群壁画墓之一。为5世纪高句丽贵族墓葬。因墓室南壁绘角抵图,故名。画中有高鼻深目、盘骨强壮的男子二人,在大树下奋力角抵。二人裸露上身,头系巾结,仅着一短裤;各出右手从对方左腋下穿过,互提背后裤腰,一时未分胜负。一年老长者,从旁助兴。枝壮举上伫立小鸟,树荫下蹲伏二兽,似亦为这场角斗所吸引。谐趣横生,神情毕肖。
⑹将军坟
在集安市区东7公里的龙山山麓。洞沟厂址墓群著名古墓之一。是一座雄伟的高句丽王陵,有“东方金字塔”之誉。边长31.58米,高12.4米,共7级,用经过细致琢磨的巨形花岗岩石条垒筑,呈截尖方锥体。每面有3块倚护的巨石。在第五级中部,有早年打开的甬道,可通墓室。墓室长宽各5米,高5.5米,内有长方形石棺座两组,顶部以整块的巨石覆盖。墓顶上堆积有灰色莲纹瓦当、灰色瓦砾和铁链,四周石条边缘凿有排列整齐的柱眼,可知当年有享殿一类的亭榭。后侧有陪葬墓,是建筑在石砌基坛上的石棚。旧县志把将军坟定为高句丽第一代王朱蒙的陵墓,但从墓葬形制和建筑技术考察,应建于5世纪初。因早年已被盗掘,遗物荡然无存。为保护文物,供人游览,坟周已筑围墙,有阶梯可直达墓顶。
⑺太王陵
集安市区东5公里。洞沟古墓群著名古墓之一。是高句丽第十九代永乐太王谈德的王陵。王薨于公元412年,陵墓当为4世纪末、5世纪初的建筑。使用大量石条、石块和砾石构筑,呈截尖方锥式阶坛形,各边均有5—6块倚护的巨石。共计16级阶坛,每边长65米,基坛用材硕大,积累颇高,琢工讲究,筑造坚固;自第二级往上,阶级低矮。墓室构筑在第16级阶坛宽阔平台的中央。墓室中构筑有一两坡水的精致石椁,石椁中有两铺棺床。是高句丽坟墓中营造工程最大的一座。谈德是高句丽历史上最强盛时期的统治者,陵墓宏大,与历史背景相符。墓顶曾出土灰色莲瓣纹瓦当和印有“愿太王陵安如山固如岳”的文字砖,可知当年墓上尚有享殿一类的建筑。
鸭绿江中游右岸的通沟,在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高名丽时代的国内城。柳边弛禁之后,于光绪二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902年于此设置县治―――过去的辑安县,今天的集安市。地处于长白山山脉老岭南端,四面环山连水,气候温和,素有“吉林小江南”之誉。城西有一条小河,古名鸡儿江,近称通沟河。
公元前37年,东夫余族部落首领之子朱蒙(亦称“邹牟”)因婚姻关系入主高句部族,统一周围部落,于西汉元帝建昭二年,建都卒本之纥升骨城,国号高句丽。汉平帝元三年(公元素年),高句丽第二代王琉璃明王迁都国内城(今集安),通沟原成高句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到425年。
高句丽国祚705年,传28王。
漫长的风月中,高句人以其聪明才智,开发和利用了长白山区的自然资源,创造了高句丽的灿烂文化。今天,通沟平原上保留着许多高保存丽时期的文物古迹,星罗棋布的墓葬,高大神奇的碑碣,雄伟壮观的山城,绚多彩的壁画,别具特色的文物......构成了通沟文化的实体,成为高句凡历史的见证。
援引日本文献而定名的洞沟墓群,分布在东丙长16公里,南北宽2至4公里的地面上,共有古墓11,280座,现存货,627座。1961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群范围之广,墓葬种类之多,数理之大,内涵之丰富,堪中国少数民族古墓群之冠。洞沟古墓群从东到西,依次为下解放墓区,禹山墓区,山城下墓区,万宝汀墓,七星山墓区,麻线墓区。各个墓区墓数量、墓葬结构、排列顺序不尽相同,反蚋出来的历史现象也各具特色。著名的高句丽墓葬将军坟、太王陵、千秋墓、冉牟墓、角墓、舞踊墓、三室墓、马槽墓、四神墓、五盔坟、四盔坟等,均分布在各墓区中。
近十几年来,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高句丽古都,国内外专家、学者、游人纷纷来集安考察、观光、旅游,已有朝鲜、瑞士、荷兰、新西兰等国家的专家、学者、游客到这里观光和研究通沟古文化。中国著名学者罗振玉、王国维、叶昌炽杨守敬刘承干金毓黻罗福颐等先后发表了颇有影响的研究成果。日本学者鸟居龙藏、关野贞、今西龙、黑板胜美、浜田耕作、池内赛马、藤田亮策、梅原末治上次男、三宅俊成及法国沙畹博士先后到集安调查,发表了论著。
古墓壁画
古墓壁画均藏于集安的洞沟古墓群中,是土墓代替了石墓后,绘于墓室土壁上的精美壁画,是研究公元5世纪至6世纪,高句丽历史文化的珍贵实物资料。
公元4世纪晚期的墓室壁画,也就是墓室的早期,壁画内容主要以描绘社会风俗习惯为主,较有名的有反映力士角抵场面的角抵墓画及绘有巨幅舞蹈画面的舞蹈墓画。这一时期的墓画多是创作在石灰涂抹的土壁之上,整幅画面清晰优美,内容丰富,如有筵宴、狩猎、欢娱、战争等诸多的场面,除此外还有珍禽异兽、花卉、星象、神仙等画面。
到了公元5世纪至6世纪,壁画的内容就演变成以鬼神为主,较具代表性的有五盔坟五号墓。此墓是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构成的地下墓。墓室长4.37米,宽3.56米,高3.94米,以白灰给墙壁勾缝,并以整体的平整巨石压顶,整个墓室以壁画为主,墓室四周均绘有四神图。东壁绘有青龙;西壁绘有白虎;南壁绘有朱雀;北壁绘有玄武,整幅图的衬底是莲花火焰网稳图案。此外,墓室的四角之处还绘有人身兽面的托龙顶梁。梁枋,抹角石底部及藻井都画有腾天的巨龙和龙虎相斗图,整图共有龙39条。墓室常年湿气蒸腾,然壁画历经千年而完好如新,可谓一大奇迹。
文化遗城
公元5世纪后,建筑庞大,耗财伤民的石筑墓室逐渐被构筑精巧的土墓所替代。高句丽民族素有厚葬的习俗,因此这些古墓群中均藏有大量的古代文物。现已挖掘出的有价值的葬藏文物就有数千件。此外,除了洞沟古墓群外,高句丽国骸遗留下来许多的文化遗迹,较为有名的如:关马山城、丸都山城、霸王朝山城等,俱是研究历史文化的宝库。
地图信息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24 08:10
目录
概述
发展历史
主要分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