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古部
金元时期阴山以北的民族
汪古族(蒙古语:Onggud ,西里尔蒙古文:Онгууд) ,是金元时期阴山以北的民族,或译雍古王孤、瓮古、旺古、汪骨、汪古惕。拉施都丁《史集》解释说:金朝皇帝为了防御蒙古、克烈乃蛮等族,修筑了一道大墙,蒙古语叫unkuh,交给该族守卫,因此得名汪古。辽金年间,游牧于阴山长城一带汪古族中部分贵族尚自称是沙陀后裔,奉晋王李克用为先祖,元朝建立之后一部分随克烈,乃蛮族西迁到中亚,后逐渐融入哈萨克族。元亡,末代赵王汪古图降明,也有不少汪古人迁至内地。
历史
唐末辽朝
唐会昌元年(841年),回鹘黠戛斯所破,其一部南走,定居于阴山地区。故其贵族与高昌回鹘一样,以卜国可罕为始祖。唐末,此部同李克用率领的沙陀部关系密切,能有部分沙陀人融合,因此又自诩为“晋王”、“沙陀雁门节度”(即李克用)的后裔。后臣属于辽。
金朝时期
金灭辽,又臣属于金,在此期间,又吸收了一些从西域内迁的回鹘人、亡辽的契丹人,以及邻近的汉族和西夏人。继回鹘之后,鞑靼族在漠北称雄,漠北诸族一概被称为鞑靼,汪古在唐、五代史书中也被认为是鞑靼“别部”。但汪古的基本成分是由操突厥语的各族人结合而成,容貌和面的习俗同蒙古人有明显差别,故辽、金时称他们为白鞑靼,以区别于蒙古语族的鞑靼或黑鞑靼。元朝将汪古列入色目人中。
12世纪末,净州以北的边墙建成,汪古族摄叔(本名'必讷亦‘,波斯文转写形式为bīnūī)、阿剌兀思剔吉忽里(又作‘阿剌忽失-的斤-忽里',其波斯文转写形式为alāqūs-tikin-qūrī,其中,‘阿剌忽失'为人名,‘的斤-忽里'为其称号)兄弟相继为金朝守边,称北平王(1290年之前,汪古部长为必讷亦,1290年,阿剌兀思杀必讷亦自立为部长,僭袭北平王,必讷亦之子镇国被金国皇帝接到金国避难)。
蒙元时期
1203年,成吉思汗灭克烈部乃蛮太阳汗遣使约汪古一起对抗蒙古,阿剌兀思将太阳汗的意图报告成吉思汗,并发兵会合蒙古军同攻乃蛮。成吉思汗以阿剌兀思自动归附,乃任命他为五千户汪古人的首领,许嫁以女儿阿剌海公主,并相约两家世代通婚,敦交友之好,互称“安答”(anda,契交)、“忽答”(quda,亲家)。
阿剌兀思之后,其长子不颜昔班、侄镇国、次子孛耀合相继袭北平王位,父子、叔侄、兄弟四人相续娶阿剌海公主。孛耀合次子爱不花娶忽必烈女,至元间称为丞相,主汪古族事。
爱不花长子阔里吉思继任,元成宗铁穆耳时,受封高唐王,娶成宗女,镇守西北边境,被笃哇军俘虏后遇害。其弟术忽难袭高唐王,又进封王、赵王。术忽难传位阔里吉思子术安,术安娶泰定帝姊。从此,汪古族部长相继袭爵赵王。
现状
今天汪古族以汪古特氏的姓氏主要分布在蒙古民族的各个民系之中,以今赤峰地区各旗分布最多,内蒙古东部取汉姓王、汪、穆,西部取汉姓文、王。除此之外,中亚一些突厥民族中也存在汪古族,是蒙古军队西征时留下的后裔。
分布
汪古族原住边墙以外,其中心为黑水(今内蒙古达茂旗艾不盖河)附近的按打堡子。蒙古灭金,又据有净州(今内蒙古四子王旗城卜子村)、砂井(今四子王旗红格尔公社)与集宁(今内蒙古察右前旗巴彦塔拉公社土城子)等地。按打堡子在元代建起城池和王府,初称新城,后改名静安,又改德宁(今内蒙古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鄂伦苏木)。集宁、德宁、净州和砂井元代都升为路,各领一县,是赵王的直属领地,由他自选官吏治理。
汪古人和汪古领主的属民也散布在阴山以南和中原广大地区。元代还有几个著名的汪古家族。净州马氏于金末迁开封,在金、元两朝世代任官,其中马祖常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按竺迩出身阴山边塞,因出征甘陕四川等地有功,任征行大元帅。其孙赵世延,官至御史中丞,中书平章政事。巩昌另有一支汪氏,世袭巩昌等路便宜都总帅。
经济
汪古族主要经营畜牧业。少数人会种秫,元代出现了专业的“种田白达达户”。元朝在汪古族领地设置驿站,开辟了木邻(morin,蒙语意为马)驿道,通往漠北;又设榷场、和籴所和官仓集宁、德宁、净州和砂井等地,因处于交通要道,官民贸易发达,形成了一些城镇和村落。从各城镇的遗迹判断,当地已有烧制砖瓦、陶器和冶铸铜铁等手工业部门。
文化
汪古族处在不同文化的各民族之间,许多人通晓多种语言文字、文化水平较高,有人专以充当通译人为业。汪古人多信奉聂斯托利派基督教,取基督教名,墓石刻十字和叙利亚文铭文,专设管理诸路也里可温总管府治理。汪古族主也扶持佛寺,尊礼高僧,同时又崇尚儒家,集宁、净州、德宁城中都建有孔子庙,设有学校。阔里吉思曾建万卷堂收藏经史。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0-23 18:31
目录
概述
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