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炮,又称爆竹、炮竹、爆仗等,是指燃放时主体爆炸并能产生
爆音、闪光等效果,以听觉效果为主的产品。爆竹的原始目的是驱逐鬼怪,或迎神。后来以其强烈的喜庆色彩发展为辞旧迎新的新年
象征符号,成为最能代表新年到来时刻的民俗标志。
危害
中国人有个传统,过年过节时都要燃放鞭炮,一方面显得喜庆,另一方面中国人认为可以驱邪,这个传统一直沿用。市面上的鞭炮各式各样,很受欢迎。可是,在你享受那噼里啪啦的声音给你带来乐趣的时候,你是否认识到燃放鞭炮给你、给大家带来了什么危害呢。
燃放鞭炮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的危害,例如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
噪音污染,在放鞭炮的时候还具有很大的危险性,尤其是儿童,
安全意识差,年年都会有儿童因放鞭炮致使受伤,甚至危及生命。所以尽量减少燃放鞭炮,而儿童应在成年人的陪护下进行燃放。
空气污染
燃放鞭炮时会释放出大量的
有害气体,例如:二氧化硫(SO2)、
二氧化氮(NO2)、
硫化氢(H2S)、
一氧化碳(CO)等。
二氧化硫进入
大气层后,首先和水反应生成
亚硫酸(H2SO3)
亚硫酸在空气中被氧化为硫酸
2H2SO3+O2=2H2SO4
在云中形成
酸雨(酸雨被称为“
空中死神”),能强烈腐蚀建筑物和
工业设备;酸雨可导致树木、森林死亡,湖泊中鱼虾绝迹,土壤营养遭到破坏,使作物减产或死亡。而
二氧化氮会刺激人的眼、鼻、喉和肺;另外还形成城市
光化学烟雾,影响
可见度;并且会形成
硝酸小液滴,也产生酸雨。当然,在燃放鞭炮的过程中不止产生这几种有害的气体,还有一些有毒固体粉尘,同样对人有刺激性,像没有燃尽的火药以及剩下的灰尘都是一种污染。由此可见,在燃放鞭炮时所释放的
有害物质给空气造成污染。
噪音污染
燃放鞭炮时不仅会造成空气污染,而且会产生噪音污染。燃放鞭炮所发出的噪音对我们的生理和心理都有很大的影响。它不仅会损害我们的听力,还会损害人的
心血管系统;它不但影响人的
神经系统,使人急躁、易怒,还会影响睡眠、造成疲倦等 。
相关规定
包装标识
中国对
烟花爆竹产品和包装标识相关
法律法规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产品标识标注规定》、《
烟花爆竹安全与质量》(
GB1995-2004)。
外包标注
产品外包装标注内容应包括
产品名称、制造商或出品人名称及地址、
生产日期(或
批号)、箱含量、
净重、体积和“烟花爆竹”、“防火防潮”、“轻拿轻放”等安全用语或安全图案及
执行标准代号。
标志内容
产品标志(内
包装标志)内容应包括产品名称、产品级别、产品类别、警示语、燃放说明、含药量、制造商或出品人名称及地址和生产日期(或批号),计数类产品应标明数量。
保质期
燃放说明
烟花爆竹产品燃放说明包括使用方法和场所、注意事项等,摩擦类应注明“不许拆开”字样。
注意事项
1.部分鞭炮含有活泼金属如镁、铝等,存放应存放在阴凉干燥处,远离火源,不可暴晒,不可放在潮湿的地方。
镁和铝在有氧化剂如
硝酸钾、
氯酸钾、硫的情况下遇
水会产生易燃的
氢气(H2),容易爆炸。
2.燃放必须远离加油站、井盖、电气设备、
燃气设备、工厂等,以免发生危险。
尤其要注意不要在井盖上燃放,尤其是
污水井、粪井。有些人喜欢在井盖上点燃鞭炮,这是万万不可的,井里通常会含有一定量沼气,主要成分是
甲烷(CH4)和空气的混合物,点燃后如果火星与沼气接触会引发爆炸。
3.燃放要注意适当距离
点燃后,普通鞭炮需要撤离5米远,威力稍大的需要撤离10米远。用手拿的除外。
4.点燃方法
鞭炮通常用香条点燃,很少用打火机、火柴点燃,使用明火应特别注意。同时要注意包装上的说明进行燃放
5.点燃后的注意事项
鞭炮生产难免出现各种问题,导致燃放时不爆炸,此时切忌去看,以免突然爆炸。
6.禁止拆卸
各类鞭炮严禁拆卸,以免摩擦或撞击导致爆炸。
法令
大约在20世纪末,中国曾经有过命令禁止在城市燃放爆竹,但并没有得到完全的施行,如
洛阳、
合肥、
厦门、广州、深圳、
兰州、
昆明、香港等等。在东南亚华人地区,有部分国家(如
马来西亚)明文禁止
烟花爆竹,但同样只是形式。爆竹依然是华人地区过年时常见的东西。而现今,
武汉中心城区已经完全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应急处理
灭火方法
鞭炮若发生燃烧或爆炸不可用水和
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而应该用沙土盖灭,
水会助长火势。
原因:
鞭炮含有镁、铝、铁等金属成分,在高温下遇水产生氢气,进而氢气被点燃导致爆炸。同样,金属镁可在
二氧化碳中燃烧,如用二氧化碳灭火会导致火情加大。
炸伤眼的急救
首先
应将伤者眼部、面部的污物及沙石颗粒等小心清除,可用清水冲洗创面。清水不仅能清除尘土等细小异物和血迹,还能使被灼伤的局部组织降温,并清除创面残留的化学
物质,减轻进一步损害。如果皮肤表面形成
水疱,不要将其碰破,更不要挑破。另外,水疱上不要涂
龙胆紫等
有颜色的药水、
药膏,以免增加感染的危险。临床上经常见到涂着药膏的患者来就诊,医生为了观察和判断病情,要先将其清除,不但增加清创难度,还给伤者带来更多痛苦。
人面部的血管非常多,如果遇到小血管破裂引发出血不止的情况,可在就诊前用干净的纱布或毛巾用力压住伤口,起到止血的作用。
基本解释
2. [a string of small firecrackers]∶指成串的小爆竹
详细解释
1. 大小爆竹的统称。
《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四回:“
老太太忙着张罗送蜡烛鞭炮,虽不十分热闹,却也大家乐了一天。”
沙汀 《呼嚎》:“这是八月二十号左右的事,鞭炮已经放过好几天了。”
2. 特指成串的小爆竹。
洪深 《申屠氏》第七本:“
城楼角上,必必剥剥,燃放一串鞭炮。”
历史由来
鞭炮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爆竹”、“炮仗”、“炮竹”。其起源很早,关于爆竹的演变过程,《通俗编排优》记载道:“古时爆竹。皆以真竹着火爆之,故唐人诗亦称爆竿。后人卷纸为之。称曰“爆竹”。无论是过年过节,还是结婚嫁娶,进学升迁,以至大厦落成、商店开张等等,只要为了表示喜庆,人们都习惯以放鞭炮来庆祝。甚至在很多地方老人去世也会放鞭炮,但不是为了庆祝。各地的习俗不同,鞭炮的用途也不同,但大多都是为了庆祝。
这个习俗在中国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
荆楚岁时记》曾这样记载,正月初一,鸡叫头一遍时,大家就纷纷起床,在自家院子里放爆竹,来逐退
瘟神恶鬼。
当时没有火药和纸张,人们便用火烧
竹子,使之爆裂发声,以驱逐瘟神。这当然是迷信,但却反映了
古代中国劳动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愿望。
到了唐朝,鞭炮又被人们称为“爆竿”,大概是将一根较长的竹竿逐节燃烧,连续发出爆破声。
南昌诗人
来鹄的《早春》诗句:“新历才将半纸开,小亭犹聚爆竿灰。”这写的就是当时春节燃烧竹竿的情景。
后来,炼丹家经过不断的化学试验,发现
硝石、
硫黄和木炭合在一起能引起燃烧和爆炸,于是发明了火药。有人将火药装在
竹筒里燃放,声音更大,从而代替了用火烧竹子的古老习俗。
北宋时,中国民间已经出现了用卷纸裹着火药的燃放物,还有单响和双响的区别,改名“炮仗”,后又改为“鞭炮”。
在火药发明之前,只有“鞭”,没有“炮”。人们甩鞭子,鞭子的尾部发出“啪”的声响,这种动作作为一种礼仪长期存在于
中国历史中;火药发明以后,制作的“火药爆竹”,有些“火药爆竹”的声音与鞭子甩动的声音类似,所以就出现了“鞭炮”的说法。
习俗
每到春节,华灯璀璨,锣鼓齐鸣。鞭炮声此起彼伏,为沸腾的大地奏起了新春之曲。空中流光异彩,百花争艳,为佳节谱写了快乐的篇章。
放鞭炮贺新春,在中国有两千多年历史。最早的爆竹,是指燃竹而爆,因竹子焚烧发出噼噼叭叭的响声,故称爆竹。说起爆竹的起源,有个有趣的传说。《
神异经》上说:“西方山中有焉,长尺余,一足,性不畏人。犯之令人寒热,名曰年惊惮,后人遂象其形,以火药为之。”这是爆竹起源最早的记载,说明当初人们燃竹而爆,是为了驱吓危害人们的
山魈。据说山魈最怕
火光和响声,所以每到除夕,人们便“燃竹而爆”,把山魈吓跑。这样年复一年,便形成了过年放鞭炮、点红烛、敲锣打鼓欢庆新春的年俗。
春节放鞭炮,作为中国人民欢度春节的习俗,历史悠久,这种活动,虽然可以给节日增添欢乐的气氛,但放鞭炮释放的烟尘,溅出的火星,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引起火灾,一些烈性爆竹每年都会造成一些人员伤亡。随着社会和人们的文明进步,对春节放鞭炮这种习俗的弊端,已引起各界的重视。以前中国许多城市都制定了禁止放烟花爆竹的规定。现未解除。
传说
据说鞭炮起源于爆竹。自古以来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很久以前,每年农历除夕的晚上会出现一种叫“年”的猛兽,为了吓退这种猛兽,人们就在家门口燃烧竹节,或者用红色的物品贴在房外,由于
竹腔内的空气受热膨胀,使得竹腔爆裂,从而发出巨响,借此驱赶
年兽。随着火药的发明,火药爆竹取代了过去的竹节爆竹。
“年”兽的伤害。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
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不信,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
大红纸穿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
传统节日。
独脚山鬼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西方山中有人焉,其长尺余,一足,性不畏人,犯之则令人寒热。以竹著火中,火扑哗有声,而上悔惮远去”。这是关于鞭炮的前身——爆竹的神话故事。所以,鞭炮有的地方又叫爆竹。
李畋先师
唐朝有个皇帝叫
李世民,李世民有个宰相叫
魏征。据说,魏征权力很大,“日管人间,夜辖阴曹”。一次,一个叫八河都总管泾河龙王的,犯了天条,被判死罪。玉帝命魏征去执行
斩刑。当时正值炎热夏季的子夜,魏征昏昏入睡后,突然全身大汗淋淋,原来是他正在斩杀犯了天条的罪龙,被累出汗来的。正在这时,李世民用扇子对着魏征连扇三扇。这么一扇,风助魏征,终于帮助他斩杀了罪龙。于是,罪龙的阴魂怪罪李世民,经常兴风作案,扰得李世民坐卧不安,
夜夜不得安宁。朝廷只得派大将
秦叔宝、
尉迟恭守护李世民的
寝宫,才算平安无事。但是,一年365个夜晚,夜夜要守护,实在苦了秦叔宝和尉迟恭。正在为难之际,有个叫
李畋的人想出一个办法:用小竹筒内装些硝磺,点燃爆响,山叫谷鸣,将鬼怪邪魅全都吓跑了。这样一来,鬼怪邪魅是吓跑了,可是爆竹发出大声,仍然使李世民不能很好安寝。后来,又有人想出办法,将大将秦叔宝和尉迟恭的画像贴在李世民的寝宫的门上,一镇鬼怪邪魅。所以,秦叔宝、尉迟恭后来就成了门神。李畋除用爆竹守护李世民的寝宫外,他还用爆竹驱岚散瘴。因为当时唐朝征战频繁,疫病盛行,贫民遭殃。李畋使用这个办法后,果然灵验。所以,后来爆竹被广泛应用于辟邪驱瘴了。后人为了纪念李畋,都尊捧他为鞭炮的祖师爷。每逢农历四月十八日李畋先师会,在祖师爷生日这天,大办宴席,
铳炮齐鸣,叩头下跪,隆重庆祝一番。这种习俗,千百年来,代代相传,一宣沿袭到解放初期。2010年
上栗国际花炮节4月16-18日在花炮鼻祖李略故乡上栗举行。主题以“科技烟花、神奇上栗” 为主题,展现了现代科技在烟花制作和燃放技术。实现烟花燃放由电脑控制,电子,遥控点火,使现代烟花,焰火燃放更加安全,表演形式也更加艳丽,
丰富多彩。
中国隋末唐初,出了个著名的炼丹家和医药家
孙思邈。孙思邈才学超群,不但医术高明,而且炼丹技艺清湛,多次拒绝朝廷的赐封。据传,孙思邈为了专心专意炼丹和行医,先隐居在太行山的深山老林中,后又迢迢数千里南下避隐到
湘东山区,最后在浏阳定居下来。在
浏阳县城的东门外,沿河而上,有一条小河与
浏阳河相汇,在山岭的树林丛中,有一个岩洞,传说,孙思邈就隐居在这里。后人为了纪念这位著名的医药家和炼丹家,就把这个岩洞叫孙隐崖。孙思邈在这个崖洞中隐栖下来后,经常到浏阳县城动边30公里外盛产
硫磺矿的七宝山采挖
硫磺,把采挖回的硫磺,加上硝石和木炭等物料,装入
丹炉,日夜炼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孙思邈终于炼制出了火药,成为烟花、鞭炮的奠定人。人们为了铭记孙思邈对烟花、鞭炮的伟大贡献,将他炼丹的地方尊称为炼丹台,洗药的井和泉分别尊称为洗药井和洗
药泉。历史的巨轮已飞转了一千多个年头,但孙隐崖、炼丹台、洗药井、洗药泉仍保存完好,仿佛在悠悠地叙述着这古老的传说,真令人古思飞扬。
制作
传统的鞭炮制作过程分为三部分:炮身制作,火药制作和引线制作。
炮身
裁纸:在作坊里,鞭炮炮身被称为“筒”,裁纸是按一定的规格裁好制筒用的爆竹纸;
扯筒:将裁好的爆竹纸卷成一个空筒,扯筒的主要工具是扯凳,用坚木做成;
褙筒:在空筒外表褙上一层彩纸,最初是为了防水,后来更多的是出于装饰作用,褙筒纸多用
宝庆(
邵阳)产的红纸,或者广红纸、
蜡光纸;
洗筒:将
纸筒用麻绳扎成一个六角形的饼状,以便于计算筒的数目;
腰筒:扎好的纸筒很长,需要裁短,用阔刀从饼的腰上裁断,
把一筒横切成两筒;
上筒:在切好的纸筒里装土、上硝;钻孔:用铁钎将每个
筒子筑紧,再给每个筒子钻孔,以便放引线;
扦引:将每个引孔扦入引线;
扎引颈:引线扦入引孔后,将扦引一头的筒子扎紧,以防引线松动;
结鞭:单个的鞭炮制成后,要用棉线将它们结成一挂,因为形状像鞭,鞭炮之称由此而来;
成封、成箱:将结好的鞭炮仔细的封装好。
硝石法
造硝:把硝从泥土里提炼出来。传统的造硝工具很简陋,只是一口大
铁锅,原料就是泥土。据说,要用厨房里的泥土最好,因为经常做饭做菜,硝也沉淀得多。把泥土放进铁锅后,不断加入水来熬,一两天后,铁锅边上就会结一层白色的硝;
碾硝(或冲硝):刚熬出来的硝颗粒很大,下一步就是放在
碾槽中碾碎,沉重的碾轮开始是用牛拉动,后来慢慢地改为水力,简陋一点的方法就是用舂米的工具把颗粒打碎,称为冲硝;
磨硝:碾碎后的硝依然不能直接采用,还需要用像磨黄豆一样的磨将硝磨成
细粉。制作好的硝配上硫磺、泥土,就是鞭炮的火药了。
①配方:
硝酸钾3 g、硫磺2 g、炭粉4 g~5 g、
蔗糖5 g、
镁粉1g~2 g混合,通常情况下如果需要
有颜色的焰火,需要加入适量的
金属盐来调色,如锶盐为红色,
钡盐为绿色,钠盐为黄色,
钾盐为紫色,原理是
焰色反应。点燃即爆炸。
②反应 反应以1硫2硝3碳的
黑色火药为基础(实际质量配比是:硝酸钾占75%、硫占10%、炭占15%):2KNO3+S+3C =点燃= K2S+N2+3CO2
蔗糖作为气体发生剂以增加
响度,镁则为发光剂。试验可在一
坩埚中进行。如用硬纸做成筒壳,将原料填入并用
导火索(30%硝酸钾溶液浸过的纸卷)点燃,则为爆竹。将若干小爆竹用导火索连接,即为鞭炮,是现代炸弹的前身。
红磷法
有部分鞭炮用
红磷和
氯酸钾混合点燃爆炸,而不是用
硝石,通常用于
摔炮的制作,其他需要用火点的鞭炮国家明令禁止使用氯酸钾作为炸响剂,一律用
高氯酸钾,因为氯酸钾不稳定,做成鞭炮若摩擦、撞击容易爆炸,高氯酸钾比较稳定。
铝热法
铝热剂为
金属氧化物和铝,这种反应是
放热反应,通常会在高空发生反应爆炸。
引线
造纸:虽然制鞭炮的纸是购买的,但做引线的纸却是自产的,作坊里都会有一个浆池,用木浆来造纸;
做引:将长纸条的一端固定,纸展开,用一根铁棍沾上硝粉,手一抖,铁棍上的硝粉就会落在纸上形成一长条,手一搓,一根引线就出来了;
浆引:这样的引线还是散的,工人要用手沾上湿米浆,手在引线上一捋,引线沾了米浆就不会散了,然后还需把引线一根根地固定在像扇子一样的晾干器上晾干。烟花从宋朝开始出现,制作工艺就更加复杂。
分类
按种类分
1.喷花类
2.旋转类
3.升空类
4.旋转升空类
5.吐珠类
7.烟雾类
8.造型玩具类
9.摩擦类
10.小礼花类
11.礼花弹类
14.爆竹类
按响数分
小型:100响、200响、300响、500响、1000响;
大型:2000响、3000响、5000响、10000响、20000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