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睿
南北朝时期南梁名将
韦睿(442年~520年9月20日),又作韦叡,怀文。祖籍京兆郡杜陵县(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南北朝时期南梁名将,西汉丞相韦贤之后,前秦青州刺史韦钟玄孙。
人物生平
望族出身
韦睿的家族自西汉丞相韦贤之后,世代都是三辅地区(又称三秦)的著名族姓。韦睿的祖父韦玄,为躲避作官隐居长安的南山(即终南山),拒绝太尉刘裕的征召;伯父韦祖征,在南朝刘宋末年曾任光禄勋;父亲韦祖归,官至宁远将军长史
韦睿自少侍奉继母,以孝顺而闻名。他的伯父韦祖征屡次外任郡太守,每次出行时,韦祖征总是携韦睿赴任,把他当作自己的儿子。韦睿的妻兄王憕、姨弟杜恽在家乡都很有名望,韦祖征曾就此问韦睿说:“你自己认为比王憕、杜恽二人如何?”韦睿谦逊不敢回答。韦祖征说:“你的文章或许稍差点儿,学识应该说超过他们。然而要说为国效力,成就功业,那谁也比不上你。”韦睿的表兄杜幼文任梁州刺史,邀请他一同前往。梁州地方富饶,去那里作官的大多因为受贿栽跟头,韦睿虽然年轻,却以廉洁闻名。
避乱居乡
永光元年(465年),袁抃担任雍州刺史。袁抃在见到韦睿后,认为他不寻常,召他任州主簿一职。袁抃到州任后,与邓琬起兵反对宋明帝,韦睿请求外出到义成郡任职,因此免于遭祸。后经屡次升迁,他历任齐兴郡太守、雍州别驾长水校尉、右军将军。南齐末年,朝廷多生变乱,韦睿想回到故乡,就请求外出补任上庸郡太守。
辅佐萧衍
永元元年(499年)至永元二年(500年)间,太尉陈显达、护军将军崔慧景相继起兵反对东昏侯萧宝卷的统治,屡屡以重兵逼近建康(今江苏南京),建康城中人心惶恐,未有背向。雍州人士和韦睿商讨前途,韦睿说:“陈显达虽然是旧将,却不是成气候的人物;崔慧景很有经验,但懦弱不能作战。天下能成就大业的人,怕是出现在我们州里了。”于是派遣自己两个儿子与时任雍州刺史的萧衍(即后来的梁武帝)联络。等萧衍起兵,文告传到,韦睿率领本郡人伐竹造筏,兼程赶来会合,共有两千人、二百匹马。萧衍见到韦睿很高兴,抚着几案说:“前日见君之面,今日见君之心,我的大事可成了。”西台军(指南康王萧宝融麾下的萧衍等西军)攻克郢、鲁等地,平定加湖,韦睿于其中出过很多计策,都被萧衍采纳。
萧衍亲率主力从郢州出发时,考虑安排将领留守后方,却难找到人选。他为难了很长时间,突然想起韦睿说:“丢弃好马而不骑,还急急忙忙到哪儿去找呢。”当天即委任韦睿为江夏郡太守,管理郢州事务。当初,郢州城守卫抗拒萧衍时,城中男女将近十万,闭门固守一年,染瘟疫死的有十之七八。大家都把尸体堆在床下,活着的人就睡在上面,每间屋里都堆满了死尸。韦睿就任后,着手清理尸体、抚恤百姓,将这些事妥善安排,百姓靠他得以安居。
中兴二年(502年)二月,萧衍受封相国、梁公,开建霸府,韦睿被征召入朝为大理寺卿。四月,萧衍受禅即位,建立南梁政权。南梁建立后,韦睿被改授为廷尉,封爵都梁子。
天监二年(503年),改封永昌县子,再改授豫州刺史,兼历阳郡太守。
攻克合肥
天监三年(504年),北魏派兵来攻豫州,韦睿率州兵将其击退。
天监四年(505年),萧衍萧衍命临川王萧宏为帅,统军大举北伐,韦睿则奉命都督众军。韦睿派遣长史王超宗、梁郡太守冯道根攻北魏小岘城,但初战失利,未能告捷。一次,韦睿领军在魏军城防栅栏外巡视,城中忽然出来数百人在门外布阵,韦睿要攻击他们,诸将都说:“我们都是轻装前来,请回去穿上盔甲再战。”韦睿说:“魏军城中有两千多人,只要闭门坚守,就足以保住城池。现在无故放人出来,定是勇悍之人,如果能击败他们,这城就不攻自破了。”大家还是犹豫不定,韦睿指着他的节杖说:“朝廷授我赐物,不是拿来作装饰的,韦睿的法令,不可违犯。”于是挥兵出击,魏军战败,韦睿趁势加紧攻城,于次日夜间破城。小岘城被攻克后,韦睿马上向合肥进军。
此前,右军司马胡景略进军合肥,久攻不下。韦睿到后,考察四周山川地势,说:“我听说‘汾水可以灌平阳’,就和这里一样。”于是在肥水上筑堰。很快堰成水通,梁军战舰相继开到。魏军分筑东、西小城,夹合肥而立,韦睿先攻二城。不久,北魏援军杨灵胤率兵五万杀到,诸将建议向朝廷请援,韦睿笑道:“贼兵已到城下,才去求救兵,‘临难铸兵,岂及马腹’?何况我们求救,他们也会增兵,犹如吴国在巴丘增兵,蜀汉也在白帝增兵罢了。‘师克在和不在众’,这是自古以来的道理。”于是挥军迎击,击败杨灵胤所部,军心因此稍加安定。
正在此时,肥水堤堰旁的城垒被魏军攻陷,梁军所在堤堰受到严重威胁。军监潘灵佑劝韦睿退回巢湖,诸将又请退保三叉(《南史》作三丈,元人胡三省认为因漅湖之水在此分为三汊,故得名),韦睿怒道:“军败将死,有进无退。”命人取来他的仪仗,立在大堤下面,表示决无退却的打算。韦睿素来身体羸弱,不能骑马,作战时总是坐着小车督率军队。魏军来凿堤,他亲自率军将其击退,并在堤旁筑垒守卫。他又建造了几乎与合肥城墙一样高的斗舰,四面进攻,使“魏人计穷,相与悲哭”。攻城器具修成之后,堰水涨满,魏军援军无计可施,合肥城破在旦夕。而登城督战的合肥守将杜元伦又被弩箭射杀,韦睿遂顺利攻克合肥,俘虏魏军万余人,缴获牛马以万计,绢可堆满十间屋。对所获的战利品,他分毫不取,都赏赐给将士。
起初,胡景略和前军赵祖悦一同参战而关系恶劣,相互陷害。韦睿认为将帅不和,将会招致祸患,亲自斟酒劝解胡景略说:“希望两位将军不要再为个人争斗。”因此这次战役能够相安无事。韦睿每天白天接应宾客和军务,夜里处理军事文书,三更就起身点灯直到天亮,尽心安抚他的部众,常常表现得好像自己做得很不够,因此投军的人争相到他这儿来。他所到之处,营房都井井有条,馆舍和防务工事也都标准规范。
合肥攻克后,萧衍命众军进驻东陵。东陵离北魏的甓城仅有二十里之距。将要会战之际,因梁军在洛口溃败(天监五年九月事),萧衍遂下诏让众军班师。韦睿考虑到离魏军太近,担心被尾随袭击,于是令辎重作为前队,自己坐小车殿后,魏人慑于他的威名,只是远望着不敢逼近,梁军得以完整无损地撤回。此后,韦睿把豫州州治迁到合肥。
钟离显才
主词条:钟离之战
自天监五年(506年)十月起,北魏中山王元英与镇东将军萧宝夤、平东将军杨大眼等率众围攻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魏军号称百万,搭筑四十多座城寨相连。据守钟离的北徐州刺史昌义之以三千兵力死守城池,屡次击退魏军攻势。十一月,萧衍派征北将军曹景宗督军二十万抗击,但曹景宗屯驻道人洲(今安徽凤阳东北淮河中),不听萧衍诏令,为争功而擅自出击,使梁军遭遇暴风,溺死颇多。天监六年(507年)二月,萧衍召韦睿入朝觐见,命他率军驰援钟离,接受曹景宗的节度,并赐他龙环御刀,说:“诸将有不听令的,可斩。”
韦睿自合肥取直道而行,穿阴陵大泽,时逢山涧峡谷,一概架桥渡过。梁军士卒惧怕魏军势盛,多劝韦睿减慢行军速度,韦睿说:“钟离现在已经危急得挖洞居住,背着门板去打水了(凿穴而处,负户而汲)。驾着车急忙赶去,还怕来不及(车驰卒奔,犹恐其后),何况缓进呢!”于是在十天内就赶到前线,与曹景宗合军进屯邵阳洲(位于道人洲西)。当初,萧衍告诫景宗说:“韦睿是你家乡中的人望,你要好好尊重他。”曹景宗见到韦睿后很是恭敬。萧衍听到后说:“二将和睦,军队一定打胜仗。”
韦睿在景宗营前二十里处,连夜挖掘长壕,扎上鹿角,将带枝叉的树木竖立其中,截邵阳洲筑城,离魏军堡垒仅百余步远近。冯道根能长骑马丈量土地,他计算马行的步数来分配每人的工作量,所以到天亮,城隍就修好了。元英大惊,用杖击打地面说:“怎么能够如此神速!”曹景宗担心钟离城中军心不稳,便招募军士自水底潜入城中,告知援军抵达的消息。城中军民闻讯,大为振奋,人人勇气百倍。杨大眼率万余骑兵来战,所向披靡。韦睿把车辆串起来连结成阵,杨大眼会合骑兵将之包围。韦睿指挥强弩二千一齐发射,洞穿魏军铠甲,杀伤很多,并一箭贯穿杨大眼右臂,迫使其撤离。次日清晨,元英亲自率兵来战,韦睿坐白木小车,手执白角如意指挥军队,一日接战几次,元英颇为畏惧其顽强。魏军夜里又来攻城,箭如雨下。韦睿的儿子韦黯请他下城去避箭,韦睿不答应。军中惊乱,韦睿在城上厉声呵斥才安定下来。元人胡三省认为,两军营垒逼近之际,激战自早至晚,如果“勇而无刚者”,是不能支撑的,所以“韦睿于此,是难能也”。
魏人先前在邵阳洲两岸造了两座桥,树立围栅数百步,截断淮河通道。韦睿打造大舰,命冯道根及庐江太守裴邃、秦郡太守李文钊等统领水师。三月,淮水暴涨六七尺,韦睿立刻派冯道根等乘斗舰袭击邵阳洲上魏军,将其尽数歼灭。另以小船载草,灌上膏油,趁风纵火,用来焚毁浮桥。同时,派敢死之士拔栅砍桥。当时大水湍急,顷刻之间,桥、栅都被冲毁。冯道根等都亲身搏斗厮杀,梁军奋勇冲杀,无不以一当百。魏军大溃,溺死、被斩杀的各有十余万。元英单骑逃往梁城,杨大眼也烧营遁走。韦睿派人通知昌义之,昌义之悲喜交加,顾不上回答,只是一个劲儿地喊:“又活了!又活了!(更生!更生!)”梁军一路追击至濊水(胡三省认为即指涣水)上,使沿淮河百余里间,魏军的尸骸相藉,淮水为之不流。又俘虏魏军五万人,收其军粮器械,堆积如山,牛、马、驴、骡等不可胜计。萧衍派中书郎周舍到淮河边劳军。韦睿把缴获的物资堆积在军门,周舍观看后,对韦睿说:“将军缴获的真和熊耳山一样高了啊!”此战后,韦睿因功晋爵为永昌县侯。
钟离之战的胜利,成功阻遏了北魏对南梁的攻势,近现代史学家吕思勉称赞此役为“南北交战以来南朝所未有之一大捷,洵足寒鲜卑之胆已”。《魏书·卢昶传》称“自国家经略江左,唯有中山王英败于钟离,(卢)昶于朐山失利,最为甚焉”。
隐若敌国
天监七年(508年),韦睿改任左卫将军,不久任安西将军长史、南郡太守,加秩中二千石(太守之秩本为二千石,加中二千石是尊宠)。这时,奉命赴援悬瓠的司州刺史马仙琕被元英所率魏军击溃,弃义阳三关南逃。萧衍命韦睿率众军增援。韦睿到安陆后,增筑城墙至到两丈多高,又开掘大沟,建设高大的敌楼。众人多笑他胆小,韦睿却说:“不对,为将应有胆小之时,不能专凭勇力。”元英一路穷追马仙琕,企图一雪钟离之战大败的耻辱,听说韦睿在安陆,这才退兵。此时,萧衍也下诏罢兵。
天监八年(509年),韦睿被改授为迁信武将军、江州刺史。次年(510年),韦睿被征召入朝,任员外散骑常侍、右卫将军。累官左卫将军、太子詹事,不久后又加通直散骑常侍
名将暮年
天监十三年(514年),韦睿出任丹阳尹,其后因公事被免职。次年(515年),改任雍州刺史。起初,韦睿在家乡起兵,有个叫阴双光的客人哭着劝阻他。等到韦睿衣锦还乡作雍州刺史时,阴双光在路边迎接。韦睿笑着对他说:“要是听了你的话,我恐怕要在路上要饭了。”仍赏给他十头耕牛。韦睿对旧友从不吝惜,士大夫七十岁以上的,多授予假板县令之职,家乡人对他十分感怀。
天监十五年(516年),韦睿上表请求辞官,朝廷下诏不准以示优待。又征召他入京封为护军。赐给鼓吹一部,在殿省值班。韦睿在朝中待人恭谨,从未和别人怒目对视过,萧衍也很尊敬他。
萧衍醉心于佛教,天下人也都感染上这种风习。韦睿自以为信守恬淡寡欲,又位居大臣,不愿与世人随波逐流,行事全与平时相同。
普通元年(520年)夏,韦睿被改授为侍中、车骑将军。还未正式拜官,他便于八月二十三日(9月20日)在家中病逝,享年七十九岁。遗言薄葬,以时服装殓。萧衍当天亲临吊唁,哭得很悲痛,赐其家钱十万、布二百匹,及东园秘器、朝服、衣等物,由官府负责办理丧事;随后追赠他为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赐谥号“严”。
主要影响
韦睿于南齐末年随雍州刺史萧衍起兵,反对东昏侯萧宝卷的统治,“多建策,皆见用”,又奉命守卫郢城,保障西台军后方安定。南梁建立之后,他主要活跃在天监初年对北魏的战事上:
历史评价
韦祖征:“汝文章或小减,学识当过之;然而干国家,成功业,皆莫汝逮也。”(《梁书》引)
魏军歌谣:“不畏萧娘(萧宏)与吕姥(吕僧珍),但惧合肥有韦虎。”(《资治通鉴》引)
姚察:“韦睿起上庸以附义,其地比(柳)惔则薄,及合肥、邵阳之役,其功甚盛,推而弗有,君子哉!”(《梁书》)
李延寿:“韦、裴少年励操,俱以学尚自立;晚节驱驰,各著功于戎马。观睿制胜之道,谓为魁梧之杰,然而形甚羸瘠,身不跨鞍,板舆指麾,隐如敌国,其器分有在,隆名岂虚得乎?邃自效边疆,盛绩克举,其志不遂,良可悲夫!二门子弟,各著名节,与梁终始,克荷隆构。‘将门有将’,斯言岂曰妄乎?”(《南史》)
杜牧:“周有齐太公,秦有王翦,两汉有韩信赵充国耿恭虞诩段颎,魏有司马懿,吴有周瑜,蜀有诸葛武侯,晋有羊祜、杜公元凯(杜预),梁有韦睿,元魏有崔浩,周有韦孝宽,隋有杨素,国朝有李靖李勣裴行俭郭元振。如此人者,当此一时,其所出计画,皆考古校今,奇秘长远,策先定于内,功后成于外。”(《注孙子序》)
司马光:其临陈也勇,其执事也敬,其律己也廉,其与人也惠,其居官也明。(《平书》引)
张预:“孙子曰:‘兵之情主速。’叡军旬日而至邵阳。又曰:‘神乎神乎,至于无声。’叡比晓立营而元英大惊。又曰:‘不若则能避之。’叡谓为将当有怯时。又曰:‘视卒如爱子。’叡营幕未立,不肯就舍是也。”(《十七史百将传》)
杨慎:“六朝人才,韦叡为冠……功成身退,明哲保身,齐梁之世,乃有若人耶?是时武帝锐意释氏,天下从风而靡,叡独不与,诚豪杰之士哉!”(《平书》引)
陈子龙:“自汉以后,文武渐分,然犹有虞诩、诸葛亮、周瑜、陆逊、司马懿、羊祜、杜预、温峤谢玄、韦睿、崔浩、李靖、裴行俭、郭元振、裴度李德裕韩琦李纲虞允文之徒奋策儒素建功阃外,为时宗臣。彼岂必有抟虎之力,射雕之技哉?不过深明古今之事,能决机宜之便耳。”(《安雅堂稿》)
黄道周:“韦睿忠良,自结于梁。奉命伐魏,即拥油幢。众请缓战,睿怒不扬。既而城拔,方识其强。再攻淝水,魏救忽猖。请兵不及,即以寡当。力战不却,守死不慌。筑垒自固,起舰以张。战胜俘获,多不可量。淝水既定,威名愈扬。元英攻徐,众将战伤。召睿急救,飞桥以行。兵不旬日,即至邵阳。元英惊异,我兵更刚。非水灌敌,即火烧强。大小百战,英方败亡。功成进爵,儒将名香。”(《广名将传》)
王夫之:“曹景宗,骁将也,韦叡执白角如意、乘板舆以麾军,夫二将之不相若,固宜其相轻矣。武帝豫敕景宗曰:‘韦叡,卿之乡望,宜善敬之。’得将将之术矣。敕叡以容景宗易,敕景宗以下叡难。然而非然也,叡能知景宗之鸷,而景宗不能知叡之弘,景宗之气敛,而何患叡之不善处景宗邪?且其诏之曰‘韦叡,卿之乡望”,动之以情,折之以礼,而未尝有所抑扬焉。叡以景宗之下己,而让使先己告捷,景宗乃以叡之不伐,而变卢雉以自抑。如其不然,叡愈下而景宗愈亢,叡抑岂能终为人屈乎?武帝曰:‘二将和,师必济。’自信其御之之道得也。钟离之胜,功侔淝水,岂徒二将之能哉。”(《读通鉴论》)
朱轼:“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至考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韦叡以羸瘠之躯,指麾板舆之上,出奇制胜,威震敌国。纶巾缓带之风流,岂复远哉?夫上有好,下必有甚,习俗移人,贤者不免。方梁武佞佛,举国若狂。明经如徐勉,而言孔释之同行;身如江革,而受菩萨之戒。独叡毅然不少回惑,可谓笃信好学矣。其遇敌不惧,有功不伐,皆定力使然,非能强而致也。”(《史传三编》)
王士俊:“齐梁迄陈,刺史皆掌军事,如崔慧景蔡道恭、曹景宗、韦叡、马仙琕之属,皆着有战功。”(《河南通志》)
秦笃辉:“杨升庵于南朝人物,首推韦叡;予于北朝,首推高允。叡犹一时之杰,允则千古之英也。”(《读史剩言》)
郑观应:“古之所谓将才者,曰儒将、曰大将、曰才将、曰战将。乐毅、羊祜、诸葛亮、谢安、韦睿、岳飞等,儒将也。”(《储将才论》)
吕思勉:“南北朝时,南北构兵,南多败衄。梁武帝天监六年邵阳洲之战,北方以元英之重兵,杨大眼之勇将,而皆溃败,决裂不可收拾,实南方之一奇捷也。是役之功,实在韦叡,而曹景宗不与焉。”
毛泽东嗜读《南史·韦睿传》,批注处竟有二十五次之多,他在批阅时对韦睿称赞有加,如“仁者必有勇”,“曹景宗不如韦睿远矣”,并且详细地勾出韦睿的优秀之处,如“躬自调查研究”“机不可失”“决心”“以众击少”“以少击众”、“敢以数万敌百万,有刘秀周瑜之风”“善守”“不贪财”等等,并写道:“我党干部应学韦睿作风。”
轶事典故
谦逊知退
韦睿知进退、明事理,不喜争强好胜,时人特别因此而称赞他。钟离之战结束后,北徐州刺史昌义之很感激韦睿解救之功,请主帅曹景宗一起和韦睿聚会,并出钱二十万让大家赌着玩。曹景宗掷子得“雉”赢采,韦睿慢掷也得一个“卢”的赢采,可他立即取一子翻过来,这叫违反规则,于是变成了“塞”这个输采。这次打胜仗以后,曹景宗与各将帅争先入朝报捷,只有韦睿跟在后面。故而时人多“贤之”。
慈爱仁惠
韦睿生性慈爱,抚养兄长的遗孤比自己的儿子还尽心,历次做官所得的赏赐,都分送给亲朋故友,家无余财。后来作护军,在家闲居无事,仰慕汉代石建陆贾的为人,于是把他们的像画在墙上供自己观赏。当时虽已年老,有空闲了还教儿孙们读书。他的第三子韦棱尤其通晓经史,当世人都称赞其博闻。韦睿经常坐着让韦棱讲说书中内容,韦睿有时对书中的发现与解说,韦棱也赶不上。
韦睿“雅有旷世之度”,待人以仁爱恩惠为本,不论在何处任职,必定有良好的政绩。统军以仁爱为先,士兵的营帐没搭好,他便不肯歇息;井灶没有挖成,他也不肯先用餐。平素穿戴如同儒生,即使是临阵交锋,也经常穿宽松的官服乘车而行,手执竹如意来指挥进退。
人际关系
主要作品
全梁文》录有韦睿的文章一篇:《答释法云书难范缜神灭论》。
史料索引
梁书》卷12《韦睿传》
南史》卷58《韦睿传》
资治通鉴》卷143、144、146、147、149
史传三编·卷四十六·名臣续传三》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06 13:25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