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陵山
河南省安阳市东北的山
韩陵山,俗名七里冈。在河南省安阳市东北。北魏高欢曾于此击败尔朱兆,并建定国寺旌功,由温子升撰作碑文
地理位置
出安阳市区向东北行6公里左右,便来到了安阳县的韩陵山。安阳八景韩陵秋霁就在这儿。这里曾是汉代大将军韩信的屯兵处。相传韩信在此驻守期间,有一天到山脚下去,看见一白发老媪正在给人洗衣服。老媪满脸的皱纹和缕缕白发让韩信想起了自己的母亲,于是就把她认作了义母。老人暴病而亡后,韩信将她葬于此地,故称韩陵。
每到秋阳高悬的季节,韩陵山便迎来了一年当中最迷人的时刻。登上小山的最高处极目远眺,但见层林尽染,在秋阳映照之下,密疏有致的林叶忽而呈现出醉人的红,忽而反射着耀眼的黄。山林间还有小溪潺潺淌过。身临其中,“承平日久,尘氛荡涤……几忘古昔之喧嚣者。”韩陵秋霁由此而来。
如此美景中却发生过一场大战。北魏末年,丞相高欢占据了邺城。尔朱兆三兄弟从各地纠集兵力20余万人准备和高欢决一死战。当时,高欢人马仅有3万余人,如果硬拼必是以卵击石。经过精心策划,高欢把尔朱氏兄弟引到了韩陵山,然后又从附近村落里找来大量的牛、驴,用这些牲畜堵住了尔朱氏军队的退路。一场恶战在韩陵山展开了。最终,高欢以少胜多,大败尔朱氏的军队。后东魏建都邺城,高欢为宣扬自己的这次功绩,大肆在韩陵山立碑建寺,并命才子温子升撰写碑文。
现在,人们都把韩陵山的寺院称为定国寺,其实这是误称。长期研究安阳八大景的许作民考证,当时高欢同时在邺城和韩陵山修建寺院,两处的碑文均为温子升所写。邺城的寺院叫定国寺,韩陵山的寺院叫韩陵山寺。后来邺城定国寺被焚,寺院化为一片废墟。但定国寺的名气还很大,人们就把韩陵山的寺院说成了定国寺。这种说法大概从北宋年间就有了,一错就错了约1000年。
韩陵秋霁中最著名的一个景点就是韩陵片石,也就是温子升撰写的碑文。说起这“片石”之称还有一段来历。当时正处在南北朝时期,这一年,南方梁国尚书庾信来到了东魏,那时南方的文人雅士很多,并对北方的文化看不上眼。这一天,庾信来到了韩陵山寺,一看温子升的碑文,辞藻华丽,大气磅礴,庾信连连叫好,并让人把原文抄了下来。回到南方后,有人问他北方文士如何?庾信就说:“唯有韩陵山一片石,堪共语耳。”从此,这座石碑便被叫作了韩陵片石。有人说韩陵片石指的是韩陵山的石头,那就是典型的望文生义了。关于这位出使东魏的尚书,有的书记载是陈国的徐孝穆。这就有待学者、专家进一步考证了。因为战乱和自然的侵蚀,韩陵山的石碑已更换了好多次。现在的石碑是明朝时雕刻的温子升的碑文。1958年大跃进时,附近的村民把石碑从山上拉走,直到现在,石碑还放在西大佛村。在韩陵山的南坡,有一株千年酸枣树王。树高近8米,且枝繁叶茂,年年酸枣累累。相传1775年的秋天,乾隆皇帝巡游路过彰德府,来到韩陵山赏寺庙碑文。乾隆来到了这棵酸枣树下,但见红枣遮日,酸香四溢。摘下一颗放入嘴中,其味胜过宫中的冰糖葫芦。乾隆一连吃了几颗,还让随从摘了一大袋,带回宫中让皇后爱妃品尝。酸枣树下的乾隆一边吃一边感叹:“真乃酸枣树王矣!”从此,这棵枣树就称了王。
1947年,这里的定国寺被毁,后群众又集资兴建。如今,淮阴侯韩信的屯兵处早已灰飞烟灭,韩陵大战古战场的金鼓声也已远去,留下来的,只有在秋高气爽的季节里,韩陵山一如既往的姿色。
公墓
安阳市韩陵山公墓是经省民政厅和市政府批准、国家投资兴建的永久性公墓,系市民政局直属事业单位
韩陵山,及历史名山。相传西汉大将韩信在此屯兵时,视此山为“风水宝地”,将义母陵墓安葬于此,故得名“韩陵山”。
韩陵山,南北朝时,北魏丞相高欢在此修建定国寺,旌功立碑,从此,韩陵片石名闻天下,曾获安阳“八大景”之美称。此后,明代相国祁文简(朴)公及名人学士之墓,纷纷葬此,为借古人之灵气,故本公墓择建于此。公墓成立十多年来,为安阳市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安阳市社会各界名流以及为解放新中国和安阳曾立下过显赫战功的英烈们仙逝后纷纷安葬于此。
安阳市韩陵山公墓,位于安阳县韩陵乡政府东500米路南。交通便利,有从市区发往韩陵的公共汽车。规模宏大,占地面积9万平方米。墓样新颖,集采沪苏杭等地墓样之精品,结合我市实际而创建。墓料上乘,有草白玉雪花玉、大理石、花岗岩等名贵墓村,并有能工巧匠精雕细刻之龙、凤、狮和精美人物图案,可按墓主要求设计建造墓型,还有高档艺术墓区,能满足社会层人士安葬故人的需要。环境优雅,公墓将逐步修建凉亭、长廊、喷泉、韩信拜义母雕塑像、十二生肖鲤鱼跳龙门等景观,大量栽花植树,全面绿化,它将成为一座鲜花盛开、鸟语花香、山清水秀、四季如春的人生后花园。
会战
古都安阳八大景之一韩陵片石,在城东北韩陵山,地址在今安阳县武泰元年(公元528年),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六个军镇的农民起义,首领葛荣率数十万义军作战。其时北魏王朝的统治权已落入尔朱氏之手。八月,义军主力围攻邺城,军锋直指洛阳。尔朱荣自率精骑东出滏口,从义军背后突然袭击,葛荣因屡胜轻敌,兵力分散,历时四年之久的河北起义惨遭失败,葛荣被俘牺牲。其后二十余万义军被迁至山西,武装反抗二十六次均遭失败。晋州刺史高欢建议尔朱兆对义军实行安抚政策。于是尔朱兆派高率领恒、燕、云三州的六镇兵民到河北就食,并组成军队,又取得冀州大族和赵郡大姓的支持,于建明元年(公元531年)10月立魏宗室元朗为帝。同年高欢同尔朱氏公开对战,先在广阿大败尔朱兆,获其甲卒五千余众,继又攻克河北重镇邺城。到永熙元年(532年)由尔朱兆、尔朱天光尔朱仲远组成二十万众之联军,会集于邺城,与高欢决战。当时,高欢战马不到二千,步兵不足三万,在众寡悬殊的情况下,高欢选择韩陵山的有利地形,大败尔朱氏联军,于是尔朱氏全军覆没。从此以后,北魏政权落入高欢之手。
传说
地型来由传说
在很古的时候,东见山村正北是一马平川的红胶泥地,又黏又硬,不长庄稼。中艾亭方圆几公里是肥得流油的黑土地,可它上面却压着一座卵石山。就这样,老百姓放着平展展的土地不能种庄稼,守着肥沃的良田过着穷日子。
土地神看到这种情况,就给玉皇大帝写了奏章,请求把卵石山搬到胶泥地上,再将肥土铺到山上一层,这样一来,山上山下都能长植物,老百姓的日子就好过了。
玉皇大帝看了土地神的奏章,马上批准,并把搬山的任务交给了二郎神。玉皇大帝对二郎神说:“子夜担山,鸡鸣停止,不得有误。”二郎神心中直骂土地神给他找麻烦,可当着玉皇大帝的面,只有躬身领旨。
子夜时辰,二郎神挑着神筐,拿着神铲,来到卵石山干起来。不一会儿,就只剩下中艾亭西南的一个小土丘。土地神忙说:“二郎,不必再搬了,不然涝天老百姓连个躲水的地方也没有了!”二郎神一言不发,干个不停,眨眼间小土丘又挖去了半个。就在这时,公鸡打鸣了。二郎神马上收工,回宫交旨,临走时偷偷把几粒蒺藜种子撒在地上。从此以后,中艾亭周围变成了肥沃的良田,东见山往北变成了高山。
一年秋天,玉皇大帝扮成一个老翁来到这一带,看到中艾亭周围庄稼长势喜人,东见山北边的高山上硕果累累,心中很高兴。突然,他觉得脚板特别疼,一看,原来是蒺藜扎破了脚板。玉皇大帝气得一跺脚,竟把高山跺进了地层里,只留下88米高、方圆4.5公里的小山,也就是现在的韩陵山。至今,中艾亭西南还有半个小土丘,据说是二郎神搬山时留下的。
地名来由传说
楚汉战争时期,将军韩信途径韩陵山,看到远处有动静,离近一看,发现地上有一奇景“蛇缠兔”,当时有种传说,“蛇缠兔,辈辈富”。韩信心里想:这可是块好墓地啊,要是我祖上有人葬于此地,那就好了。可是回家动土迁坟有点不太现实。正在想着的时候,远处走来一个老太。韩信灵光一闪,立刻下马。来到老太面前,倒头跪地,“母亲在上请受孩儿一拜”,老太显然没有反映过来就多了一个儿子。韩信拜完,不由分说,立即举行葬礼,将这个母亲葬于此地。从此这里便被称为“韩陵”,山便叫“韩陵山”,于是当地也有人说这个地名来由:韩信山上活埋母,由此得名叫韩陵。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1-10 18:07
目录
概述
地理位置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