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冰室指
梁启超故居书斋。书斋“饮冰室”为浅灰色两层
洋楼,建于1924年。首层为其书房,二楼做卧室和会客。
梁启超后期著述均于此完成。
“饮冰”一词源於《庄子‧
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
内热与?”原意就是比喻自己内心之忧虑。当年,梁启超受光绪皇帝之命,变法维新,临危受命,面对国家内忧外患的交煎,梁启超内心之焦灼可想而知,如何解其“内热”?唯有“饮冰”方能得解。所以,他正是借“饮冰”一词,来表达自己内心之忧虑焦灼呀。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
维新派领导人之一,广东
新会人。和
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早年所作
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颇有特色。其著作编为《
饮冰室合集》。
梁启超故居位于天津
河北区民族路44号,饮冰室位于民族路46号。这两所住宅是民国初年梁启超购买周国贤旧意租界西马路空地所建。民族路寓所为意式两层
砖木结构楼房,建于1914年。主楼为水泥外墙,塑有
花饰,异型红色瓦顶,石砌高台阶,建筑面积1121平方米。
1914年,梁启超在意租界西马路(今民族路)购买了
周氏一块空地,计3.895亩,准备修建寓所和书斋。有趣的是,在
设计图纸出来后,意
工部局工程处的审核非常严格,其标准依然有值得借鉴的意义:新建楼房有个性,不可雷同;与周围景观谐调;兼顾艺术性和实用性。“饮冰室”书斋于1924年建成,为砖木结构带地下室的二层楼房,由意大利建筑师白罗尼欧设计,楼的正面有三连拱门洞,两侧为石台阶,当中一个
蓄水池。整幢楼线条流畅,典雅浪漫,一楼设有大厅、书房、资料室、会客厅,二楼为居室、客房、餐厅等,梁启超晚年的政治活动和写作就是在这里进行的。这所楼与之前建成的梁启超寓所的设计大相径庭,虽同为意式建筑,但
折中主义风格明显,设计也富有个性,这与当时欧洲的流行设计风格有关。
这座书斋的建立,意味着梁启超曾经的虚拟“饮冰室”
文化符号终于有了实体的依托。自1919年至1929年,晚年的梁启超告别了官场,远离了政治,除了在
南开大学、
清华大学等名校讲学和开展一些有限的文化活动外,大部分时间在天津的饮冰室著书立说,潜心思考
中国社会的走向,探讨中外文化的融合。和此前以引进西方文化为主的思路不同,他在此一时期提出了“拿西洋的文明来扩充我的文明,又拿我的文明去补助西洋的文明,叫他化合起来成一种
新文明”的主张。梁启超在天津居住多年,“待客谦恭热情,每逢寒暑假‘饮冰室’又变成补习
学馆,有很多清华、南开的学生到这儿寻求知识”。饮冰室是梁启超晚年著书立说之所,因此其间来往的学界名人数不胜数,
胡适便是其中一位。胡适曾经说过,梁先生的文章有极强的感染力,能够引起人们的好奇心去
探索未知的世界。自己也是“受了梁先生无穷的恩惠”,成名之作《
中国哲学史大纲》便是在看了《新民说》和《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后萌生的想法。1918年11月,胡适借来南开大学演讲之际,与梁启超在饮冰室有了第一次正式会面,自那以后,二人间学术上的往来便日渐频繁。
1929年,梁启超不幸逝世,一家人的生活状况也迅速恶化,梁夫人
王桂荃将旧楼卖给了天津富商郝莲舫,梁家则全部搬进了新楼(饮冰室),两座建筑之间砌起了高墙,门牌号也分成了两个。郝家入住时看到楼内散落着很多书,还有一摞一摞的信件,便知原主人搬家时很仓促,随手抽出一封信,原来是梁启超与宫廷人士的往来函件。但当时没有人认为这些是有价值的东西,就全部被打包后丢进了地下室。
新中国成立后,新楼和旧楼全归公产,先是有
军属入住,后居民越来越多,院内也陆续搭建了许多
临时建筑,在筹办纪念馆前的腾迁过程中,这里一共迁走了91户居民。
现代的饮冰室,虽然没有了硕儒秉烛夜读的场景,也见不到梁氏子女们的欢笑与嬉闹,但宁静的空间中却充满了历史的味道:走进客厅,你似乎就可以看见当年梁启超在这里秘密策划
护国战争(反袁),反对
张勋复辟;会见过
胡适、
严复、
张伯苓、
严范孙、
梁漱溟……这里似乎就是当年天津最负盛名的
文化沙龙。1912年11月16日,流亡日本的梁启超终于回到自己的祖国,抵达天津。天津方面的热情出乎他的意料,直隶
都督冯国璋听说梁启超抵达天津,马上派人远迎。梁启超后来在给女儿的信中写道:“赴共和、民主两党欢迎宴会及演说会,又地方官纷纷请宴,应酬极苦……无一刻断宾客。”城市的魅力在于文化,
城市文化是历史文化的积淀,风貌建筑则是城市文化最好的载体。一座城市的特色,常常能够恰如其分地体现于建筑之上。天津的风貌建筑具有极高的
历史价值、
文化价值和
旅游价值,也是
城市历史演变和
文化积淀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