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永喜在1849年12月16日(旧历
道光二十九年
己酉十一月初二日)出生于
朝鲜首都
汉城(今
韩国首尔)。他出身
中人,其父名高镇丰,是一名
汉语译官。高永喜自幼
学习日语,1867年参加
科举考试(杂科),获式年译科及第,在
司译院倭学任职。高永喜活跃于政界是在朝鲜开港以后。1876年《
江华条约》签订后,高永喜随第一次修信使金绮秀出使
日本,考察
明治维新之后的变化。
元山港被开辟为
通商口岸后,高永喜被任命为
事务官处理。1881年,高永喜作为朝士
洪英植的随员参与
绅士游览团,再度赴日考察。翌年(1882年)出任差备译官,负责
仁川租界的勘测事务。当时正赶上“
壬午兵变”爆发,高永喜在
日本驻朝公使
花房义质逃离和再度来朝时均担当接待事宜,由于他在外交周旋过程中功劳卓著,因而在兵变后获得嘉奖。随后历任参议交涉通商事务(外衙门参议)、参议
内务府事等职。
高永喜曾与
开化党过从甚密,但1884年以后刻意与开化党保持距离。开化党的一员
尹致昊曾询问他与洪英植等人往来的情况,高永喜说:“甚稀,且不要频频,只知其心事则足也。频频往来,亦无一事之可成,,却恐后日之有祸。”尹致昊对此评论说“其谨身之法,有可取焉”。果然,
金玉均、
朴泳孝、
洪英植等开化党人在1884年12月4日发动“
甲申政变”,但很快遭驻朝清军镇压而失败。高永喜虽能明哲保身,但由于其与
开化党的关系仍不免失势,他先后被
左迁为杆城、朔宁、高阳等地的
郡守,后一度辞职闲居。1885年后,再度出山,担任机器局帮办。1894年,高永喜参与“
甲午更张”,历任内部参议、学务参议、农商协办等职,并曾随赴日
报聘大使义和君
李堈访问
广岛大本营。
1895年6月,高永喜被朝鲜政府任命为驻日
特命全权公使,7月登程赴任,10月辞职回国。翌年(1896年)任农商工部协办、外部协办,成为
独立协会的发起人之一。1903年再度受任驻日公使,同年冬回国任
度支部协办、中枢府赞议等职。1904年外放
黄海道观察使。1905年出任帝室会计审查局长、经理院卿。
1907年5月,
朴齐纯内阁集体辞职,
李完用上台组阁。当时高永喜的儿子
宫内府礼式院外务课长高羲敬会说
英语,精于外交,尤其与韩国统监
伊藤博文关系匪浅,在这层关系下,高永喜得以跻身中枢,成为新内阁的
度支部大臣。两个月后,
伊藤博文借
海牙密使事件胁迫高宗皇帝退位之际,高永喜正在
大邱旅行,听到消息后急忙赶回
汉城,坚决反对高宗退位,农商工部大臣
宋秉畯则劝其以大局为重,称高宗退位是消解日本愤怒的唯一方法,只有如此才能避免把韩国人民置于炮火之下,高永喜也就不再反对,与其他内阁大臣共同逼宫,终于迫使高宗退位。韩国民众称高永喜与
李完用、
宋秉畯、
赵重应等七名逼宫的内阁大臣为“
丁未七贼”。
1909年,高永喜任
法部大臣、
署理内部大臣、
度支部大臣等职。安重根击毙伊藤博文以后,
一进会掀起“合邦请愿运动”,
李完用痛恨一进会抢了自己的头筹,对“合邦请愿运动”加以破坏阻挠,同时又派高永喜访日,名义上是参观
大阪铸币局的货币铸造,实际上是代表李完用向日本首相
桂太郎提出合邦案,以压住
一进会的风头。但高永喜提出的合邦案很快就走漏了风声,被韩国媒体《
大韩每日申报》公开。高永喜遭到朝野的强烈抨击,他本人甚至因刺客传闻而杜门不出。不管怎样,
日韩合并已是势在必行了,到了1910年8月,高永喜作为内阁成员赞成缔结《
日韩合并条约》,又被
韩国人詈为“
庚戌国贼”。
日韩合并后,高永喜被
日本帝国封为
子爵,获得十万
日元恩赐金,担任朝鲜总督府中枢院顾问。1916年1月25日,高永喜死去,由其子高羲敬承袭爵位(1920年升格为
伯爵)。
韩国统监府评价高永喜“为人甚淳厚、对人无爱憎且公平者也。略解外交之事而受信于先帝(高宗),
甲午以来官不离身”。日本人细井肇则认为高永喜是一个反映出朝鲜
中人特性的非常圆滑而没有主见的人物,称“彼既非政治家,也无经纶之大抱负,唯因受大皇帝之宠、累进
官僚的经历,得以占有今日之地位。故此所以彼虽与金(玉均)、朴(泳孝)等同时亲日而其名不甚显也。”尹致昊则称高永喜为“一个运气很好的
朝鲜人”、“
富贵多男子”。
高永喜作为“
丁未七贼”和“
庚戌国贼”的一员,被后世
韩国定性为亲日反民族行为者。2002年“树立民族正气国会议员聚会”发布的“
亲日派708人名单”和2008年韩国民族问题研究所发布的《
亲日人名辞典》收录预定者名单中,高永喜、高羲敬父子皆榜上有名。韩国政府方面的亲日反民族行为真相纠明委员会在2006年发表的“日帝强占期初期亲日反民族行为106人名单”中也将其包含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