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里安·鲍尔特(Adrian·Boult,1889年4月8日—1983年2月22日),又译阿德里安·博尔特,英国指挥家,20世纪英国乐坛
举足轻重的
指挥家之一,出生于英国的
切斯特(Chester),早年在
威斯敏斯特、牛津/url学习音乐,后在
莱比锡音乐学院学习;1914年回到
英国,1919年应
霍尔斯特之邀,指挥
行星组曲的首演;1919-1930年在伦敦的
皇家音乐学院任教,后担任伯明翰节日合唱团、
伯明翰城市交响乐团、考文特花园剧院、BBC巴赫合唱团指挥、
BBC交响乐团指挥;1950—1957年担任
伦敦爱乐乐团指挥,晚年再次在皇家
音乐学院任教;1983年以94岁
高龄辞世。
人物简介
阿德里安· 鲍尔特是20世纪上半叶最著名的英国音乐
指挥家之一。 他于1889年出生在英国的
切斯特,早年曾在牛津大学的
基督教会学院中学习,但却一直跟随一位叫艾伦的音乐家学习音乐。布尔特作为一个出色的指挥人才,很早就已显露出过人的才华,早在1915年他年仅26岁时,就已是当时的利物浦爱乐协会中最年轻的指挥家了。后来,他在其业绩惊人的一生中,享受了许多艺术上的
殊荣,比如他曾被爱登巴勒大学授以“名誉音乐博士”的称号。
锡音乐学院进修,在他留学的这段日子里,他有幸拜在了世界著名作曲家马克思·列格的门下学习,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在
莱比锡期间,鲍尔特还跟随当时的大指挥家尼基什学习指挥。受到了很大的教益和启发。在莱比锡期间,布尔特还跟随当时的大指挥家尼基什学习指挥。1919 年,布尔特回国担任了
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的教授,并开始了广泛的指挥活动,这时,他已在欧洲指挥界中获得了一定的名声,不少都是由他来指挥演奏的。
阿德里安.鲍尔特爵士是当代英国乐坛最举足轻重的指挥家。1918年应霍尔斯特之邀,指挥了行星组曲的首演,却能忠实的展现个中
精髓。在随后的几年里,在多个不同的乐团担任
指挥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鲍尔特也是一位较为
客观性的指挥家,他对待总谱非常认真,往往在指挥一部作品之前总要反反复复地研读总谱,立争达到忠实于原作的程度。
他对那种对作品还在
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就凭借自己的想象而
自由发挥的作法颇
不以为然,认为这样的做法“固然能够使一些少数听众的精神感到愉悦,但却不会给思维健全的听众带来那种深刻的、生气勃勃的表演所产生的影响”。
他曾说到:“也许我如此准确地表达乐谱的含义,会冒着别人称我的演奏枯燥无味的危险,但是我决不愿用不自然和过分的处理来装饰总谱,因为这样会导致作品的基本思想得不到揭示”。鲍尔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在准备排练一部作品前,总是先以较快的速度将总谱通读几遍,特别将作品的形式及各部分的平衡、调性结构及感情和力度的
高潮等方面的特点牢牢地记住,对于较复杂的作品和段落,尤其是现代主义作品,他还会细心地将作品的难点先在
钢琴上弹几遍,以便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记忆,对待他的所从事的事业是如此
严肃和
认真。
个人履历
阿德里安· 鲍尔特是20世纪上半叶最著名的英国指挥家之一。他于1889年出生在英国的切斯特,早年曾在牛津大学的
基督教会学院中学习,但却一直
跟随一位叫艾伦的音乐家学习
音乐。
早年他在威斯敏斯特学校、牛津基督教会学院,随艾伦爵士(Sir Hugh Allen)学习音乐,后来在
莱比锡音乐学院随雷格学习。1914年回到英国后,在考文特花园剧院工作。
1919年,应
霍尔斯特之邀,指挥了《
行星组曲》的首演。
阿德里安· 鲍尔特是20世纪上半叶最著名的英国指挥家之一。1924年还担任伯明翰节日合唱团和伯明翰城市交响乐团的
负责人。1926年担任考文特花园歌剧院音乐总监助理。1928-1931年任BBC巴赫合唱团指挥。1930-1950年任BBC交响乐团指挥,这一职位为他带来了国际性的声望,他带领乐团访问过维也纳(1933)、波士顿和萨尔茨堡(1935)、纽约(1938-1939)。
1942-1950年,他担任著名的BBC 音乐节Proms 的代理
指挥。1950-1957年担任伦敦爱乐乐团指挥。此后只担任一些乐团的客席的指挥。1962-1966年,再次在
皇家音乐学院任教,1979年退休。1983年2月22日逝世于伦敦。 早年曾在牛津大学的基督教会学院中学习,一直跟随一位叫艾伦的音乐家学习音乐。 1912年,在德国的莱比锡著名的莱比锡音乐学院留学,他有幸拜在世界著名作曲家马克思·列格的门下学习;期间,布尔特还跟随当时的大指挥家
尼基什学习研究尼基什的指挥法。从中得到了许多日后使他
受益匪浅的东西。
鲍尔特爵士曾于1912-1913年间远赴
莱比锡音乐学院进修,并潜心钻研尼凯什的
指挥方法,
虽然未曾正式在其门下授课,却能忠实地展现个中
精髓。他一生最伟大的贡献是对于英国音乐的推广,处处充满
高贵的气质与精确稳健的
速度感,而且丝丝入扣,感情充沛,自从1929年任职英国国家广播
管弦乐团的常任指挥以来,他更是致力以推广当代英国古典音乐历二十年锲而不舍,而值得一提的是鲍尔特本身并不因此忽视他国他时代的其他作品,举凡后浪漫与国民乐派时期作曲家的作品,他亦多所精通,这也是他的
演奏会总是能吸引大批观众前往观赏的主要原因。 作为英国音乐的提倡者,鲍尔特爵士擅长埃尔加、威廉斯(Ralph VaughanWilliams)、沃尔顿等人的作品,并指挥了许多音乐家作品的首演,被视为20世纪英国最重要的指挥家之一。一些作曲家的作品专门题辞献给他,如威廉斯的《约伯》、豪厄尔斯(Herbert Howells)的弦乐音乐会曲等。他还出版过好几部关于指挥的
著作。
1924年还担任伯明翰节日合唱团和伯明翰城市交响乐团的负责人;1926年担任考文特花园剧院音乐总监助理;1928-1931年任BBC巴赫合唱团指挥;1930-1950年任BBC 交响乐团指挥,这一职位为他带来了国际性的声望,他带领乐团访问过维也纳(1933)、波士顿和萨尔茨堡(1935)、纽约(1938、1939)。
1942-1950年,他担任著名的BBC音乐节Proms 的代理指挥。1950-1957年担任
伦敦爱乐乐团指挥。1962-1966年,再次在皇家音乐学院任教。
自从1929年任职英国国家广播管弦乐团的常任指挥以来,他更是竭力推广当代英国古典音乐,历二十年而不懈。而值得一提的是阿德里安.鲍尔特本身并不因此划地自限地忽视他国他时代的其他作品,举凡后浪漫与国民乐派时期作曲家的作品,他亦有所精通,这也是他的演奏会总是能吸引大批观众前往观赏的主要原因。
成就及荣誉
作为英国音乐的提倡者,阿德里安.鲍尔特爵士擅长埃尔加、威廉斯(Ralph Vaughan Williams)、沃尔顿等人的作品,并指挥了许多音乐家作品的首演,被视为20世纪英国最重要的指挥家之一。一些作曲家的作品专门题词献给他,如威廉斯的《约伯》、豪厄尔斯(Herbert Howells)的弦乐音乐会曲等。
阿德里安.鲍尔特爵士,1979年
退休。1983年2月22日辞世于英国
伦敦。
《20世纪伟大指挥家》第一辑中没有艾德里安·鲍尔特,使我稍有点惊讶.
然而,鲍尔特的“
慈祥老绅士”的形象,就象布鲁诺·瓦尔特的“圣人”形象一样是有关当事人乐于培养的一种流行的误传。乐团成员对他非常忠诚,有关他的易于紧张,易发脾气的传言尽管完全属实,但却很少流传。随着他在78转录音和早期的LP时代的录音上市的增多,EMI公司也出版了大量他的录音,鲍尔特一个更具活力的形象显露了出来,显然,这些晚期录音足以取悦他的许多乐迷,我们必须警惕如果有早期相同作品的录音存在时,选择的录音就要
小心谨慎。
本辑中没有多少曲子有后来的版本。《罗布·罗伊》是从Nixa公司1956年的一套双LP柏辽兹序曲中选取6年的一套双LP柏辽兹序曲中选取的。Pye公司有廉价版的唱片出售。英国
指挥家为最纯正的皇家血统是从哈蒂传到比彻姆再传到科林·戴维斯爵士。不是对这三巨头的成就有何疑议,但这对鲍尔特来说有点不太公平,他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录音了三支序曲,并无可置疑地确立了自己在演奏柏辽兹作品方面的声望。开始的几个小节不太精准,还有些许嘘声,但当音乐渐强时,鲍尔特很快就变得危险起来,猛烈的攻击,一些弹奏差之厘毫就会把弦绷断。在需要的地方他又是温柔优雅,最重要的是他营造出了柏辽兹凭之出名的炽热的
享乐主义精神。其中一些不连贯的细节丝毫没有影响我。
与Pye的LP相比,本碟经转换
工程师的
努力不再象以前那样尖利狭隘。但他们无法消除一些平衡上的问题。竖琴似乎离
麦克风太近,而某些管乐器则被奚落在一边。如果你想听一下坐在乐队中弹奏
竖琴时能听到多少《哈罗德在意大利》的主题,那这张碟就是上选。鲍尔特因其乐队的平衡而著名,所以我们当然地认为错不在他。不管怎么说,我希望能尽快能重新出版柏辽兹的这些完整
录音。
我在上学时听到的其它演出和鲍尔特的差距并不大(我特别记得John Carewe和Hugo Rignold)。只是因为时间的流逝,鲍尔特的这一演奏才成了其他指挥家不愿靠近的一个典范。鲍尔特自己早期与这支
交响曲的接触又是怎么的呢?他年轻时听过弗兰克的学生加百列·皮纳尔的演奏,这一记忆成了他自己演奏的
基础。尽管我从未听过托斯卡尼尼的版本,但我知道他完全是通过直觉达到了与托氏非常接近的风格,我还可以作证有另外一名指挥家与博尔特惊人相似,那就是
托斯卡尼尼以前的学生马里奥·罗西(Mario Rossi)。另外一名采用直截了当,一往直前的方式的指挥家,保罗·佩雷(Paul Paray)也在年轻的时候有充分的机会聆听皮纳尔的演奏。简言之,鲍尔特并不是孤立无援,他可能代表着一些已经逝去的伟大
传统。
这些鲍尔特似乎演奏的尽善尽美。当几乎所有的演出都在作曲家停顿与回顾先前主题的地方陷于停顿时,鲍尔特却一无反顾地前进。举一个例子,在终曲中,弗兰克用他的第二乐章的主题营造了一个轰然作响的
高潮,鲍尔特没有首先放慢速度,他保持稳定,逐渐拓宽,最后
气势压人,然后在动力消散之前趁胜昂首前进。另外,为了证明他的敏锐并不仅限于速度,我还要指出在第二乐章1'37''处中提琴的激情加入在我的经历中是绝无仅有的。博尔特的英国国教背景可能与弗兰克的天主教热情正好相反,但这没有妨碍他
全心全意地演绎
弗兰克的作品。
命名颇有些怪异的伦敦乐队协会在
RCA的LP上被改名为RCA Victor交响乐团(这是对大西洋两岸的非签约乐团的传统通用名称),有流言说这其实就是伦敦爱乐乐团。马尔科姆·沃克解释说这是一支由自由乐手临时拼凑起来的乐团,其中许多成员的确来自爱乐乐团。在这张唱片中经常可以听到乐手之间的不协调之音,但鲍尔特仍能使整个乐团通力合作来实现他对音乐的理解。录音仍很生动。
随后是颇合逻辑地跟随着《朴次茅斯岬》,因为博尔特的热情表演提醒我们沃尔顿的灵感有多少来自《彼特鲁什卡》。这是艾德里安爵士的第三次(最后一次)录音,出自一张世界唱片俱乐部的名为《为博尔特喝彩》的唱片,这张唱片包括了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曲目,如沃尔夫-法拉利《圣母的宝石》中的间奏曲,法雅《魔法师之恋》中的“火之舞”,斯特拉文斯基的《马戏团波尔卡》和格什文的《古巴序曲》。
鲍尔特在演绎英国音乐上的成功是基于对基本
古典音乐的深厚造诣。就象第一张唱片展示了他在法国和俄国音乐方面的造诣(在法国音乐方面我们还可以加上他的BBC Legends系列上的《达菲尼与克罗埃》,BBCL 4039-2),第二唱片则集中于德国和
奥地利经典曲目上。《
科里奥兰序曲》是他与约瑟夫·约克录制的
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的配曲,许多评论家感觉序曲的全神贯注的程度要比协奏曲本身更甚,在EMG月刊上,有位记忆不错的评论家说道“这不如他著名的78转录音紧凑,但也不失为杰出”。我无法追溯得那么远,但我有一张他在1950年代后期录制的唱片,是
奥地利Amadeo公司的一张LP,给我的感觉也相同。用时上的6'50''与NPO版的7'4''相比本身并不能证明什么,但NPO在很大程度上仍是克莱姆'相比本身并不能证明什么,但NPO在很大程度上仍是克莱姆偑勒的
乐团道音乐的进行方式。这是典型的贝多芬指挥,魏恩加特纳或年轻的
布鲁诺·瓦尔特的炽热,紧张风格。
舒曼的
交响曲也是Nixa公司出品的。我有一次曾经听过“
莱茵”的广播,那时它因为比托斯卡尼尼的速度快而出名,但这是我第一次听他的《
第4交响曲》。在这里我必须要说富尔特文格勒的经典版本在我的脑海里扎根如此之深,就象最近的提勒曼的录音表明的一样,我对任何只在外形上重现这一非凡演奏的指挥家都会不以为然。我对鲍尔特的较“直接”的版本会作为反应呢?
尽管富尔特文格的即席性的自由与鲍尔特的建筑平衡感是两个相反的极端,但你可以听出两者的演绎都来自相同的经历,实际上出现的性格有着惊人的相似。在唤醒冲动的弗洛斯坦(Florestan)方面,二人不相上下,但必须承认富尔特文格勒为恳求的优西比乌(Eusebius)(主要是在浪漫曲中)的某些乐句投入了非常特殊的含意。(译者注:舒曼任音乐杂志出版家时有两个笔名,代表两种个性:弗洛斯坦和优西比乌。弗洛斯坦代表力与正直,激动的革命者;优西比乌代表梦想与
浪漫,多愁善感,
女性化。舒曼的音乐常表现这两种精神。)富尔特文格勒对向终曲的“瓦格纳”式的过渡的处理长期以来一直是个标准,但博尔特也的确非常出色。Nixa的录音有些粗糙,但这些舒曼作品的演奏我们应该得以完整地颀赏。
鲍尔特作为一个出色的指挥人才,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显露出了过人的才华,早在1915年他年仅26岁时,就已经是当时的利物浦爱乐协会中最年轻的指挥家了。他一生殊荣累累,曾先后被爱登巴勒大学授以“名誉音乐博士”的称号,还获得过英国爱乐协会所颁发的金质奖章。1937年2月,他被英国皇家封以爵士称号,成为为数不多的享有此殊荣的艺术家。
1889年4月8日出生于英国的
切斯特(Chester),早年在威斯敏斯特学校、牛津基督教会学院,随艾伦爵士(Sir Hugh Allen)学习音乐,后在
莱比锡音乐学院随雷格学习。
1914年回到英国后,在考文特花园剧院工作。
1919年,应
霍尔斯特之邀,指挥了《
行星组曲》的首演。
1919-1930年在伦敦的
皇家音乐学院任教,同时在英国和国外的乐团兼任指挥。
1924年还担任伯明翰节日合唱团和伯明翰城市交响乐团的负责人。
1926年担任考文特花园剧院音乐总监助理。
1928-1931年任BBC巴赫合唱团指挥。
1930-1950年任BBC交响乐团指挥,这一职位为他带来了
国际性的声望,他带领乐团访问过
维也纳(1933)、
波士顿和萨尔茨堡(1935)、
纽约(1938、1939)。
1942-1950年,他担任著名的BBC音乐节Proms的代理指挥。
1950-1957年担任伦敦爱乐乐团指挥,此后只担任一些乐团的客席指挥。
1962-1966年再次在皇家音乐学院任教,1979年退休,1983年2月22日逝世于
伦敦。
鲍尔特除了以上提到的辉煌业绩以外,还是一位出色的指挥艺术
理论家,他在这方面曾
撰写过多部
著作,其中以《指挥法手册》和《论指挥艺术》最为知名。多年来,他认真观摩和研究了许多在他前一辈及与他同辈的指挥大师们的排练和
演出,并对他们的指挥风格和优缺点都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归纳,这些指挥大师包括尼基什、里希特、魏因加特纳、托斯卡尼尼、富尔特文格勒、布鲁诺·瓦尔特、托马斯·比彻姆、亨利·伍德和理查·施特劳斯等人。他对这些大师指挥艺术风格的阐述,对后人们进一步了解这些大师的
艺术特点,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阿德里安· 鲍尔特是20世纪上半叶最著名的英国指挥家之一。 早年曾在牛津大学的基督教会学院中学习,学习成绩一般,却一直跟随一位叫艾伦的音乐家学习音乐。 1912年,在
德国的莱比锡著名的
莱比锡音乐学院幸拜在了世界著名作曲家马克思·列格的门下学习,使他受益匪浅。1919年,布尔特回国担任了
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的教授,并开始了广泛的指挥活动,这时,他已在欧洲指挥界中获得了一定的名声,当时英国许多
活跃的、年富力强的作曲家,如埃尔加、沃安·威廉斯和霍尔斯特等人所创作的作品,不少都是由他来指挥演奏的。与此同时,他还经常指挥佳季列夫芭蕾舞团在英国的演出以及皇家科文特花园歌剧院的歌剧演出。1924年到1930年,他担任了六年
伯明翰市立交响乐团的常任指挥,此后便从1930年开始在著名的
BBC交响乐团中担任音乐指导与常任指挥,直到1950年,他才由另一位英国指挥大师
马尔科姆·萨金特接替而辞去了BBC交响乐团常任指挥的职务。布尔特除了担任以上一些英国最有影响和威望伦敦爱乐
乐团的常任指挥。布尔特除了担任以上一些英国最有影响和威望的交响乐团最大的乐团有
美国的NBC交响乐团、
波士顿交响乐团和
西班牙的帕勃罗·卡萨尔斯乐团等等。
鲍尔特作为一个出色的
指挥人才,很早就已
显露出过人的才华。他在其业绩惊人的一生中,曾经享受了许多艺术上的殊荣。早在1915年他年仅26岁时,就已是当时的利物浦爱乐协会中最年轻的
指挥家,他曾被爱登巴勒大学授以“名誉音乐博士”的称号,还曾获得过英国爱乐协会所颁发的金质奖章,1937年2月,他还被英国皇家封以爵士称号,成为为数不多的享有此殊荣的艺术家之一。进入到本世纪60年代以后,布尔特重又回到了皇家音乐学院担任
教授,这一次他从1962年—直任职到1966年以后,由于健康上地原因,他逐步退出了
音乐界,1979年正式告别
乐坛而退休。
个人作品
序曲
(3)柴科夫斯基:《G大调第三组曲》
(4)威廉·沃尔顿:《朴次茅斯岬》
(8)舒伯特:《C大调第四交响曲》
(9)西贝柳斯:《暴风雨》
《20世纪伟大指挥家》
唱片
EMI20世纪大指挥家系列唱片(阿德里安·鲍尔特)。
乐团:伦敦管弦乐团协会⑵,
伦敦爱乐乐团(1,3,4,6,8,9),新爱乐乐团⑸,
爱乐乐团⑺ 。
地点:伦敦Abbey Road Studios(3, 4),Kingsway Hall⑸,Walthamstow Town Hall(1, 6, 7, 9),Watford Town Hall⑵,Wembley Town Hall⑻
日期:1956年8月15-31日(1,6),1956年9月1-12日⑼,1957年1月5日⑺,1959年2月23-27日⑻,
1959年6月1日⑵,1967年7月27日⑷,1970年9月17日,
12日,14日,1974年6月17日⑶。
编号:EMI CLASSICS CZ5 5 75459 2
录音
⑶柴科夫斯基:《G大调第三组曲》
⑻舒伯特:《C大调第四交响曲》
音乐CD
第一辑中没有艾德里安·博尔特,使我稍稍有点惊讶,但也许要把所有的材料都整理好需要些时间,因为这的确是一套最棒的专辑,超出了任何人的期望值。出一套
博尔特的专辑也可以非常简单,一首《谜》,一首《行星》,一首《
塔利斯主题幻想曲》,一首勃拉姆斯的序曲,一点瓦格纳,然后用《炸坝者进行曲》结尾,在计划阶段只需要两分钟,毕竟谁能凭此就否认艾德里安的伟大呢?
但EMI并没有偷懒,这张唱片里收集了艾德里安爵士的乐迷们梦寐以求的曲子。就此我们必须感谢马尔科姆·沃克,他在几年前编纂了布尔特的录音作品目录,并为此唱片编写了充实的介绍手册,并(我推测,尽管没有标明)选择了录音曲目。这张
唱片不仅会让
行家开怀,而且对那些尚未涉及布尔特的乐迷来说也是适用的,在听过之后,他会对为什么艾德里安被列入最伟大的指挥家之列毫不怀疑。事实上,这张唱片对那些对博尔特晚年形象感到失望的人来说尤其具有推荐价值。在他们眼中,博尔特是一个慈祥的英国老绅士,一个过去时代的幸存者,其最好的演出是指挥英国“牛粪堆学派”的温柔缠绵的狂想曲,或者是
爱国主义进行曲。
选择之后的录音就要小心谨慎。
本辑中没有多少曲子有后来的版本。《罗布·罗伊》是从Nixa公司1956年的一套双LP柏辽兹序曲中选取的,Pye公司有廉价版的唱片出售。英国指挥家总是最垂青柏辽兹,但一般的常识认为最纯正的皇家血统是从哈蒂传到比彻姆再传到科林·戴维斯爵士。
音乐作品
Pye的LP相比,本碟经转换
工程师的努力不再象以前那样尖利狭隘。但他们无法消除一些平衡上的问题,竖琴似乎离麦克风太近,而某些管乐器则被奚落在一边。 我在上学时听到的其它演出和博尔特的差距并不大(我特别记得John Carewe和Hugo Rignold)。只是因为时间的流逝,鲍尔特的这一
演奏才成了其他指挥家不愿靠近的一个典范。 鲍尔特自己早期与这支交响曲的接触又是怎么的呢?他年轻时听过弗兰克的学生加百列·皮纳尔的演奏,这一记忆成了他自己演奏的基础。尽管我从未听过托斯卡尼尼的版本,但我知道他完全是通过直觉达到了与托氏非常接近的风格,我还可以作证有另外一名指挥家与博尔特与他惊人的相似,那就是托斯卡尼尼以前的学生马里奥·罗西(Mario Rossi)。简言这,鲍尔特并不是
孤立无援,他可能代表着一些已经逝去的伟大传统。
唱片作品
博尔特似乎演奏的尽善尽美。当几乎所有的演出都在作曲家停顿与回顾先前主题的地方陷于停顿时,鲍尔特却一无反顾地前进。举一个例子,在终曲中,弗兰克用他的第二乐章的主题营造了一个轰然作响的高潮,鲍尔特没有首先放慢速度,他保持稳定,逐渐拓宽,最后气势压人,然后在动力消散之前趁胜昂首前进。另外,为了证明他的敏锐并不仅限于速度,我还要指出在第二乐章1'37''处中提琴的激情加入在我的经历中是绝无仅有的。鲍尔特的英国国教背景可能与弗兰克的天主教热情正好相反,但这没有妨碍他全心全意地演绎弗兰克的作品。
鲍尔特的《读者文摘》录音还包括了轻快的柴科夫斯基《胡桃夹子》和《天鹅湖》组曲,这两支曲子在Chesky公司的唱片中都有出售。鲍尔特在Nixa的柴科夫斯基录音包括第五,第六交响曲,他在Decca指挥了第三交响曲。他显然对柴科夫斯基的第三交响曲情有独钟,他在1950年代中期,1974年又再次与巴黎音乐学院管弦乐团为Decca录音过。这里的主题与变奏是选自74年的录音。
在80岁高龄时最值得纪念的录音”。Decca的版本本来不太可能在本集中出现,但不管怎么说,在这里他的晚期演出(和勃拉姆斯第二交响曲的重新录音一样)是如此重要,足以消除前期版本可能更重要的怀疑。他在这里充满了最深厚的感情,爱,雅致,诗意和幻想。
鲍尔特在演绎英国音乐上的成功是基于对基本古典音乐的深厚造诣。许多评论家感觉序曲的全神贯注的程度要比协奏曲本身更甚,在EMG月刊上,有位记忆不错的评论家说道“这不如他著名的78转录音紧凑,但也不失为杰出”。我无法追溯得那么远,但我有一张他在1950年代后期录制的唱片,是奥地利Amadeo公司的一张LP,给我的感觉也相同。用时上的6'50''与NPO版的7'4''相比本身并不能证明什么,但NPO在很大程度上仍是克莱姆偑勒的乐团,而在早期的版本(与LPO合作的)中有一种共同的感觉,即大家都知道音乐的进行方式。
交响曲也是Nixa公司出品的。尽管富尔特文格勒的即席性的自由与博尔特的建筑平衡感是两个相反的极端,但必须承认富尔特文格勒为恳求的优西比乌(Eusebius)(主要是在浪漫曲中)的某些乐句投入了非常特殊的含意。(译者注:舒曼任音乐杂志出版家时有两个笔名,代表两种个性: 弗洛斯坦和优西比乌。弗洛斯坦代表力与正直,激动的革命者;优西比乌代表梦想与浪漫,多愁善感,女性化。舒曼的音乐常表现这两种精神.)
他早期的“未完成”一直没有继篇,直到BBC Legends最近出版了一张唱片(BBCL 4039-2,还有拉威尔的作品)。,终曲标示了舒伯特从庄严的开头到结尾处爆发出炽热阳光的整个过程。录音中的低音部分略显不足(大提琴的曲调没有唱出来)但仍可接受。
非常感谢BBC Legends还找到了博尔特指挥的西贝枊斯的《第七交响曲》。鉴于鲍尔特为Nixa公司录制的西贝枊斯的音诗的高质量,博尔特的速度几乎是相同的(比彻姆:6'28'',博尔特:6'13'')。他的三连音虽然也在,但却更多的融入了整体音乐中去。一场自然灾难在我们无望的眼前慢慢地展开,让人觉得还有什么更大的灾难在后面。我感觉这绝对太吸引人了。说句题外话,内维尔·马里纳的更近的一个版本用时3'3''就完成了此曲。三连音显然成了颤音,这是一个“欲速则不达”的例证。它尽管听上去惊心动魄,但这是一种电影式的表现手法,西贝枊斯的想象力被限制住了。
小夜曲
沃尔夫的《
意大利小夜曲》是少数未列入计划的曲目之一,是
小提琴家麦克尔·拉宾在一些音乐会上提前结束演奏后临时加演的。对于沃克来说,这是“鲍尔特最杰出的录音之一”。你可能会觉得我对任何鲍尔特的演出都会称赞为“最好的之一”,但此处我却不这么认为。我欣赏演奏的活力,但感到缺乏了一种地中海的慵懒,它有点焦燥不安了。切利比达奇在1968年
罗马的一次广播演出比鲍尔特用的时间多了不到一分钟,但听上去却找到了爱意和温暖的空间。
很奇怪,鲍尔特布尔在演绎舒伯特的《C大调伟大交响曲》上的名气并没有鼓励他演出该作曲家其它的作品。他早期的“未完成”一直没有继篇,直到BBC Legends出版了一张
唱片(BBCL 4039-2,还有拉威尔的作品)。这张第四交响曲的录音是为音乐厅唱片
俱乐部制作的,非常罕见。音乐厅俱乐部是不对外人销售的。它满足了我们期望的所有东西:引子严肃但不呆板,然后是活力四射的活泼的急板,行板如文雅的漫步(这一乐章可能会听上去过长),
小步舞曲的处理恰到好处,终曲标示了舒伯特从庄严的开头到结尾处爆发出炽热阳光的整个进程。
录音中的低音部分略显不足(大提琴的曲调没有唱出来)但仍然可以接受。
马尔特姆的选材向EMI和其它公司提出了挑战;这是对一位已广为人所知的
指挥家的绝好的致意,同时我们也能从中得到
启发。它让我们知道博尔特还有多少精华仍深藏窖中,有待开发。
个人准则
第一,应当掌握四、五种乐器的演奏方法。
第二,应当具备一定的
乐队演奏
经验,最好曾在乐队中演奏过各种不同的
乐器。
第四,应当熟悉配器法和作曲法,从作品结构、乐句处理等方面的角度来熟悉作品。
第五,应当清楚地了解各种音乐流派的风格特点。
第六,应当有
领导者的才能和勤奋的精神与高度的耐心,还需具备心理学家的才能和结实的身体,要始终保持良好的
情绪与
修养。
社会评价
贡献
鲍尔特爵士早在1912-1913年间就远赴
莱比锡音乐学院进修,并潜心钻研尼凯许的指挥方法,虽然未曾正式在其门下授课,却能忠实地展现个中
精髓。
他一生最伟大的贡献是对于英国音乐的推广,处处充满高贵的皇家气质与精确稳健的速度感,而且丝丝入扣,
感情充沛。
自从1929年任职英国国家广播管弦乐团的常任
指挥以来,他更是竭力以推广当代英国
古典音乐历二十年而不懈,而值得一提的是鲍尔特本身并不因此忽视他国他时代的其他作品,举凡后浪漫与国民乐派时期作曲家的作品,他亦多所
精通,这也是他的演奏会总是能吸引大批观众前往观赏的主要原因。
指挥家
作为英国音乐的提倡者,鲍尔特爵士擅长
埃尔加、威廉斯(Ralph Vaughan Williams)、
沃尔顿等人的作品,并指挥了许多音乐家
作品的首演,因此被视为20世纪英国最重要的
指挥家之一。一些作曲家的作品专门题辞献给他,如威廉斯的《约伯》(Herbert Howells)的弦乐
音乐会曲等。
1912年,23岁的鲍尔特来到了
德国的
莱比锡,进入了著名的
莱比锡音乐学院,在这段
留学的日子里,他有幸拜在了世界
著名作曲家马克思·列格的门下学习,受到了很大的
教益和
启发。
在
莱比锡期间,布尔特还跟随当时的大指挥家
尼基什学习,他在这段
时间潜心地研究
尼基什的指挥法,使他
受益匪浅。
1919年,鲍尔特回国担任了
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的
教授。这时,他已在
欧洲指挥界中获得了一定的名声,英国许多活跃的、年富力强的作曲家,如
埃尔加、沃安·威廉斯和
霍尔斯特等人的作品,不少都是由他来指挥演奏的,他还经常指挥佳季列夫芭蕾舞团在英国的
演出以及皇家科文特花园歌剧院的
1924 年到1930 年,他担任
伯明翰市立交响乐团的常任指挥,便从1930年开始在
著名的BBC交响乐团中担任音乐指导与常任指挥,直到1950年,由另一位英国指挥大师
马尔科姆·萨金特接替而辞去了BBC交响乐团常任指挥的
职务,担任了另一个闻名的大交响乐团——
伦敦爱乐乐团的常任指挥
鲍尔特除了担任以上一些英国最有影响和威望的
交响乐团的常任指挥以外,还曾在
世界上的许多乐团中
担任过客席指挥,其中名声最大的乐团有
美国的NBC交响乐团、
波士顿交响乐团和
西班牙的帕勃罗·卡萨尔斯乐团等等...
进入到
20世纪60年代以后,鲍尔特重又回到了
皇家音乐学院担任教授,这一次他从1962年一直任职到1966年,以后,由于身体的
原因,他逐步退出了
音乐界,
1979年正式告别乐坛而退休,
1983年以94岁高龄
辞世。
鲍尔特作为一个出色的指挥
人才,在很早就已显露出过人的
才华。他在其业绩惊人的一生中,曾经享受了许多艺术上的殊荣,他曾被爱登巴勒大学授以“名誉音乐博士”的称号,还获得过英国爱乐协会所颁发的金质
奖章,1937年2月,他被英国皇家封以
爵士称号,成为
为数不多的享有此殊荣的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