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胶,可分为
鹿皮胶和
鹿角胶两类,鹿皮胶主要以
梅花鹿、
马鹿的鹿皮为原材料进行加工熬制而成;鹿角胶主要以鹿角为原材料进行加工熬制而成。鹿角胶中还有一种鹿角和
龟板制成的龟鹿胶。
简介
◆
鹿皮是我国的
传统中药,药用历史悠久.早在《本草纲目》中就有鹿皮“补气 ;涩精 ;敛疮”功效的记载,《
四川中药志》中也记载了其“能补气,涩虚滑.治妇女白带,
血崩不止,
肾虚滑精;涂一切疮”.《北京市中药炮制规范》 描述鹿皮胶
味咸,性温,归肝,肾经,主治补气 ,涩虚精,强筋健骨.可用于身体瘦弱,腰酸耳鸣,
头晕 目眩,虚弱久 咳,
痰中带血,
虚喘气短,妇女经血不调,崩漏带下,性偏于温,既能补阳,又可
滋阴补血、止血。
◆鹿皮胶是以
梅花鹿或
马鹿的皮为原料加工精制而成.现代研究表明,鹿皮胶富含多种氨基酸与微量元素,具有补血止血、
补肾壮阳等多种
营养保健作用。
◆
鹿角胶是用鹿角熬成的胶,因中国养鹿取茸而无角,所以熬制鹿角胶多用野鹿角和
鹿角盘白胶味甘、平,无毒,入肝、肾经。具有壮元阳、补气血、生精髓、暖筋骨的作用。治疗各种
虚损、劳伤,用途之广不亚于
鹿茸。
鹿皮胶的熬制
材料与设备
主要设备:胶锅、铲刀、
浓缩罐、绞碎机、切胶刀、胶盘、
干燥机。
工艺流程
鹿皮--清洗--浸泡
脱毛--除去残肉--冲洗--切条--绞碎--称重--熬胶汁--澄清--滤过--浓缩--收胶--加辅料--胶凝--切胶--干燥--
压胶整形--干燥--检验--包装--成品。
操作要点
鹿皮选择鹿皮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因此要严格挑选,禁止使用腐臭鹿皮。根据鹿的屠宰季节不同,我们将鹿皮分为冬板、春板、秋板和伏板。冬季屠宰的
鹿皮质厚,皮板结实,因此,冬板最佳。春、秋板次之,伏板质量最差。
原料处理
选择符合
质量要求的整张鹿皮,置
清水池中浸泡,脱毛,去垢,冲洗干净。将其切成4~6块,放入沸水锅中烫煮,并不断翻动,至鹿皮呈卷缩状,取出用刀刮去残肉,
流水冲洗2小时。沥净水,切成宽约50px的长条,用绞皮机绞碎,准确称重 。
熬取胶汁
绞碎的鹿皮置胶锅中,加6倍量的洁净饮用水,淹没过面,文火加热,保持微沸24小时,滤出胶液。反复煎熬5次 ,至充分熬出胶汁为度。每次胶液密封,冷藏。
滤过澄清合并各次所熬胶液,用4层纱布滤过,搅拌均匀,
静置沉淀2小时再滤过。
浓缩收胶
澄清的胶汁置胶锅中,加热浓缩,不断搅拌,直至胶液
不透明时,用
玻璃棒挑起胶液呈片状,不坠落后收取。倾入凝胶盘内,置无尘凝胶室内,使之
自然凝固经12小时后,即可将胶切成小
胶块。
切胶与干燥
取出凝固的胶块,用切胶刀切成60g左右的小块 ,放于晾胶床上.置无尘晾胶干燥室内.在微风阴凉最件下干燥。每隔2天翻动胶片一次 ,使鹿皮胶两面的水分散发均匀,防止胶片发生弯曲 .待胶面干燥至较硬,
含水量约20%左右,装入
闷胶箱内。胶片之间用白纸隔离, 密闭闷胶 ,使胶片内部水分向外扩散。3~4天后取出胶片,用洁净布拭去胶片表面水分.再放胶床上晾胶3~4天.再闷胶.如此反复操作至
鹿皮胶含水达12%右后,检验,包装即得成品.
鹿角胶的熬制
熬制时间多在11月至翌年3月进行,先将鹿角锯成小段,置水中
浸漂,每日搅动并换水,1-2次,漂至水清,取出,置容器中熬取胶液,至角质酥融易碎时为止。将胶液过滤,用文火浓缩,取出,冷疑后,切成小块,即成。或用“热压熬胶法”,将鹿角锯段或劈碎洗净,置0.72kPa
高压灭菌锅内加水煮18h取出,复于普通锅内煎者提取,每3-4h换1次水(48h后即可提尽胶质),合并
提取液,趁
热过滤,文火浓缩收
水胶,置胶槽中让其自然冷疑,取出阴干。
制作方法
◆ 鹿角胶制法传统的加工方法是将鹿角锯成4-5厘米小段,劈碎,置4倍水中浸泡,经常换水,直至水清无腥味为止。然后放在锅中
水煮。水量是鹿角的4-5倍,每8小时取汁一次,补充水量再煮,至煮到鹿角已酥软,手捏可成末,将所得胶汁合并过滤、浓缩,即成鹿角胶。冷凉后切成3X2X0.3
立方厘米的小块,包装,亦可将熬出的胶倾在胶槽内自然成型,且标准。
为了缩短加工时间,减少耗能,现有的已改为加压水煮18小时,然后浓缩取胶。在鹿角胶熬制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选用
软水(含矿物质少的水),因熬制过程中不断
补充水而
盐类含量增高,影响凝胶质量。再就是粉碎的块越小,熬制的速度越快,出胶也越多。
成分比率
◆
鹿皮胶的
氨基酸组成、
油脂含量、
灰分及重金属含量通过测定,发现鹿皮胶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包括8种
必需氨基酸,其中以
甘氨酸、
脯氨酸和
谷氨酸含量最多,并将鹿皮胶的
氨基酸组成与阿胶进行对比,结果显示二者基本一致.
鹿皮胶中含有 21种人体所需
微量元素,其中以锌、锗、硒等含量最高.微量元素可与人体内
蛋白质等结合,形成酶、
激素、
维生素等
大分子,发挥着重要的生理生化功能,其中锌参与体内上百种酶的合成,并通过酶的作用参与调节机体代谢;锗对人体的主要作用在于消除疲劳和防止
贫血;硒是人体
抗氧化酶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
提高免疫力的作用.
鹿皮胶中氨基酸总量为75.45%.以
甘氨酸、
脯氨酸、
谷氨酸、
精氨酸、
丙氨酸、
天冬氨酸为主要氨基酸,总量为52.50% ,其次是
丝氨酸、
赖氨酸、
亮氨酸,总量为10.47%.鹿皮胶中含有较为丰富的人体
必需氨基酸,总量为16.06%.在
砷盐测定标准中,
中国药典 2000版阿胶项质量检验规定砷盐不得超过百万分之三,本品含量为0.036 mg/kg,低于阿胶的安全限量.在重金属测定中,阿胶规定为每项重金属含量不得超过百万分之兰十,本品重金属
总剂量为5 mg/kg,符合
国家标准.
◆
鹿角胶化学成分孟正术等(1979)、侯景孝(1985)对鹿角胶的化成分进行了分析,并分别与
鹿茸胶和阿胶进行了对比。认为,鹿茸胶和鹿角胶中含有酸性动多糖,推断是其
有效成分之一。有人并将鹿角胶水解后作成
注射剂给药,可增强人体巨细胞的吞噬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作为抗癌
辅助治疗剂收到良好效果。
鹿角胶的一般理化性状测定结果如下表:
鹿角胶一般理化性状测定(%)
鹿角胶11.602.1770.19711.25
鹿角胶水解氨基酸含且(%)
氨基酸含量氨基酸含量
总量:80.178
铜 锌 铅 镍钠 钾 钙 镁铝 铁 锰 钡 钛
鹿角胶11 9 113 32 976 511 130 13078.9 20.7 1.8 0.8 1.0
药理作用
1.对人体的淋巴母细胞转化有
促进作用,效果较大肠菌
脂多糖强。
2.对
血细胞的影响:能促进周围血液中的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的量增加。
3.对肌营养及钙的影响:
3.1.对特别饲料饲养所选的
豚鼠进行性肌
营养障碍证,有显著的防治和
治疗作用。3.2.促进钙的吸收和体内的
潴留,使血中钙略有增高,这种钙质载运作用可能与其所含
甘氨酸有关,钙能降低
毛细血管通透性,使渗出减少,有消炎、消肿和抗过敏作用。
功效主治
行血,消肿辟邪,熬胶则
益阳补肾,强经活血。总不出通
督脉任脉而治赢瘦腰痛:非补当归、地黄,不能引人冲脉而治妇人
血闭胎漏鹿角胶以散血解毒居多,而近代则以温补为主。
主治
药性
鹿茸鹿角功效
鹿茸乃鹿初生嫩角,补阳益血之功量大,鹿角为鹿长成之老角,补阳益气,封填精髓,稍逊于茸,
鹿角胶则偏于温补
精血之药
各家论述
1.《
本草经疏》:凡作劳之人,
中气伤绝,四肢作痛,
多汗或吐血下血,皆肝、心受病。
白胶味甘气温,入二经而能补益中气,则绝伤和、四肢利。血自止、汗白敛也。折跌伤损,则血瘀而成病,甘温入血,通讨又兼补益,故析跌伤损自愈。妇人
血闭无子,及崩中淋露,
胎痛不安,腰痛羸瘦者,皆
血虚肝肾不足之候,温肝补肾益血,则诸证
自退,而胎自得所养也。
2.《
本草汇言》:
鹿角胶,壮元阳,补血气,生精髓,暖筋骨之药也。前古主伤中劳绝,腰痛赢瘦,补血气精髓筋村肠胃。
虚者补之,损者培之,绝者续之,怯者强之,寒者暖之,此系血属之精,较草木无情,更增一筹之力矣。
3.《
本经逢原》:鹿角,生用则散热行血,消肿辟邪,熬胶则益阳补肾,强精后血,总不出通督脉、补命门之用,但胶力稍缓,不能如茸之力峻耳。互参二条《经》旨,乃知茸有交通阳维之功,胶有缘
合冲任之用。然非助桂以通其阳,不能除寒热惊痫;非龟、鹿二胶井用,不能达
任脉而洽赢瘦腰痛;非辅当归、地黄,不能引人冲脉而治妇人
血闭胎漏。至若胶治伤中劳绝,即茸主漏下恶血也;胶之补中
益气力,即茸之益气强志也。历考《别录》、《外台》、《
千金》等方,散血解毒屠多,非如
近世专一温补为分殊失一脉相传主义。
4.《本经》:主伤中劳绝,腰痛羸瘦,
补中益气,妇人血闭无子,止痛安胎。
5.《别录》:疗吐血,下血,崩中不止,四肢酸疼,多汗,淋露,折跌伤损。
6.《药性论》:主男子肾藏气衰虚
劳损,能安胎去冷,治漏下赤白,主吐血。
7.《医学人门》:主
咳嗽,吐血,
咯血,嗽血,
尿血,下血。
9.《
玉楸药解》:温肝补肾,滋益
精血。治阳屡精滑,
跌打损伤。
11.《圣惠方》鹿角胶散:治妇人白带不止,
面色萎黄,绕脐
冷痛。
12.《百一选方》
斑龙九:治
虚劳。鹿角胶(以酒浸数日,
鹿角胶94克(捣碎炒令黄燥、捣罗为末),
牛乳500克、
白蜜1盒、牛酥1盒、
生姜汁1盒,上5味,
先煎乳,欲熟即下胶,消汽,次下
姜汁,次下蜜,惟须缓人,煎汁十余沸,倾人瓷器中,仍数数搅,勾令酥浮于上待凝,以竹
刀割为小片。每食后,细细含咽之。
13.《圣惠方》鹿角胶散,治虚劳梦浅:鹿角胶31克(研碎、炒至黄燥),
覆盆子31克、
车前子31克,上药捣细,罗为散,每于食前以
温酒调下6.2克。
14.《千金方》治
虚劳尿精:
鹿角胶94克,末之。以酒2升合,分温为3服,瘥止
用药忌宜
1 阴虚阳亢者忌服。2 《
本草经疏》:“
肾虚有
火者不宜用,以其偏于
补阳也;上焦有痰热及胃家有火
者不宜用,以其性热复腻滞难化也。凡吐血
下血,系阴虚火炽者,概不得服。” 3 《
本草汇言》:“肠胃有郁火者,阳有余阴不足者,诸病因血热者,俱
忌用之。苟非精寒血冷,阳衰命门无火者,不可概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