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剑,中国古代
十大名剑之一,又名龙渊剑,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距今有二千六百多年,是中国古代名剑,诚信高洁之剑。传说是由
欧冶子和干将两大剑师联手所铸。
历史渊源
「龙泉剑」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距今有二千六百多年。
《
越绝书》载:春秋时
欧冶子凿茨山,泄其溪,取山中铁英,作剑三枚,曰:「龙渊」、「泰阿」、「工布」。
南宋‧
何澹《
龙泉县志》载:「近境有剑池湖,世传
欧冶子於此铸剑,其中一号龙渊。」
《
越绝书·外传记宝剑》又载:
楚王曰:「何谓龙渊、
泰阿、
工布?」
风胡子对曰:「欲知龙渊,观其状,如登高山,临深渊;……」
《
晋书·
张华传》记载;「吴之未灭也,斗牛之间常有紫外紫气。及吴平之後,紫气愈明。华闻
豫章人
雷焕妙达伟象,乃要焕宿,因登楼仰观。华曰:『是何祥也?』焕曰:『宝剑之精,上彻於大耳。』华曰:『在何郡』?焕曰:『在豫章丰城。』华即补焕为丰城令。焕到县掘狱屋基得一石函,中有双剑,并刻题,一曰龙泉,一曰
太阿。焕遣使送一剑与华,留一自佩。」
另外此剑曾为
李渊的佩剑,
李渊死后随
李渊葬于
献陵,也有传说
李渊曾将此剑传于太宗
李世民,后与
李世民一起葬于
昭陵。
铸造者
鼻祖
欧冶子是春秋末期、战国初期
越国人,是龙泉宝剑的创始人。
欧冶子诞生时,正是
东周列国纷争时期。他发现了铜和铁性能的不同之处,冶铸出了第一把铁剑——“龙渊”,开创了中国
冷兵器之先河。史载他为越王铸了
湛卢、
纯钧、
胜邪、
鱼肠、
巨阙五剑,是中国古代铸剑鼻祖。
相关典故
此剑铸造技艺固然精湛,但它的闻名还在于一个无法知道真实姓名的普通渔翁:鱼丈人。
春秋时,名将
伍子胥父母与其兄长因奸臣所害,伍子胥亡命天涯,被
楚国兵马一路追赶,荒不择路,逃到
长江之滨,只见浩荡江水,波涛万顷。前阻大水,后有追兵,正在焦急万分之时,伍子胥发现上游有一 条小船急速驶来,船上渔翁连声呼他上船,伍子胥上船后,小船迅速隐入芦花荡中,不见踪影,岸上追兵悻悻而去。
渔翁将伍子胥载到岸边,为伍子胥取来酒食饱餐一顿,伍子胥千恩万谢,问渔翁姓名,渔翁笑言自己浪迹波涛,姓名何用,只称:“渔丈人”即可,伍子胥拜谢辞行,走了几步,心有顾虑又转身折回,从腰间解下祖传三世的宝剑:七星龙渊,欲将此价值千金的宝剑赠给渔丈人以致谢,并嘱托渔丈人千万不要泄露自己的行踪,渔丈人接过七星龙渊宝剑,仰天长叹,对伍子胥说道:搭救你只因为你是国家忠良,并不图报,而今,你仍然疑我贪利少信,我只好以此剑示高洁。说完,横剑自刎。
伍子胥悲悔莫名。——故事见于《
吴越春秋》
铸剑兴衰
《
越绝书》记载:
楚王命令
风胡子到
越地寻找欧冶子,请他制造宝剑。于是欧冶子走遍江南名山大川,寻觅能够出铁英、寒泉和亮石的地方,只有这三样东西都具备了,才能铸制出利剑来。最后他来到了龙泉,经两年之久,终于铸剑三把:第一把叫做“龙渊”,第二把叫“泰阿”,第三把叫“
工布”。这三把剑斩铜剁铁,就似削泥去土。
楚王见剑大喜,赐此地为“剑池湖”。
关于此后
龙泉剑的下落,《晋书·张华传》记载;“
吴之未灭也,斗牛之间常有紫外紫气。及
吴平之后,紫气愈明。华闻
豫章人
雷焕妙达伟象,乃要焕宿,因登楼仰观。华曰:‘是
何祥也?’焕曰:‘宝剑之精,上彻于大耳。’华曰:‘在何郡’?焕曰:‘在豫章
丰城。’华即补焕为丰城令。焕到县掘狱屋基得一
石函,中有双剑,并刻题,一曰龙泉,一曰
太阿。焕遣使送一剑与华,留一自佩。”
另外此剑曾为
李渊的佩剑,李渊死后随李渊葬于
献陵,也有传说李渊曾将此剑传于
太宗李世民,后与李世民一起葬于
昭陵。
历史沿袭
春秋战国
制剑术以
吴越地区最著。古人言:“吴粤(越)之剑,迁乎其地弗能为良,地气使然。”龙泉产铜、铁,以制剑名师欧冶子为始祖的
龙泉宝剑乃
铁剑之魁。
龙泉的铸剑业专为皇室铸造宝剑。
汉
适用于砍劈的
环柄刀逐渐代替了剑。龙泉宝剑从此淡出战争喧嚣,承载起
剑文化的内涵。
龙泉铸剑业受到人口骤增与文化重心南移的推动,铸剑业比较发达,颇具一定规模。
唐
凡制名剑,必称“龙泉”,龙泉已成了宝剑的代名词。
宋
咸平初年,
翰林学士兼
史馆修撰杨亿在《金沙塔院记》中称:“
缙云西鄙之邑曰龙泉,实欧冶铸剑之地。”
南宋嘉定三年(1210),
何澹撰《
龙泉县志》载:“近境有
剑池湖。湖,世传欧冶子于此铸剑,其一号龙渊,以此乡名。”
北宋时任宰相的龙泉人
何执中(1044—1118),极力提倡铸剑,龙泉古城的铸剑业盛极一时,剑铺林立,比比皆是,成了欧冶子时代之后的又一个鼎盛时期。
元
至正十七年(1358)十月,
宋濂《龙渊义塾碑》称:“龙渊即
龙泉,避唐讳,更以念今名。相传其地乃欧冶子铸剑处,至今有水号剑溪焉。”
明万历《桥苍汇纪?地理》记龙泉县“
山南为秦溪,剑池湖在其阴,周围数十亩。湖水清冽,时有瑞莲挺出。旁有七星井,为欧冶子铸剑之所,今为官田,井尚在,夏日饮其水,寒流侵齿骨。”今古井犹存一口,旁有欧冶子将军庙及
剑阁(阁在“文化大革命”初被毁,现已重建)。历代剑匠因敬仰欧冶子,每年端午节皆往剑池湖(井)挑水淬剑。每铺于当日精制剑两把。
清
19世纪晚期,枪炮代替刀剑,宝剑成为武术器具、道教法器、
舞台道具及观赏工艺品。由于龙泉剑形、质兼优,广为武术爱好者和艺术
鉴赏家青睐,龙泉铸剑业代有名匠,久传不衰。清乾隆十三年(1748),铁匠郑义生于城镇东街开设剑铺,招徒授艺,运用中国传统的熔化
生铁灌注
熟铁的“
灌钢”冶炼法制作刀剑。所炼刀剑不易生锈,剑刃锋利。
清道光年间(1830年前后),龙泉廖太和剑铺精于镂刻工艺,继承战国时期装饰风格,各噪一时。清
咸丰八年(1858),
太平军驻扎龙泉旬日,需补充大量刀剑武器,剑匠郑义生第四代孙郑三古剑铺,剑质上乘,应接不暇。
光绪初,有周国华(乳名六儿)、周国荣(乳名五儿)、周国贵(乳名老九)拜千字号剑铺郑文轩(郑三古之子)为师。满师后,周国华单独开设万字号剑铺。
2014年,
武当山发现清代七星龙泉剑,剑上镶嵌北斗七星图。该剑长1.26米,重约1.75公斤,剑身和剑柄都比普通宝剑长,木质
大漆剑鞘,油漆鲜艳,依稀可照见人影,有龟裂纹路。虽然时隔200多年,剑身依然锋利,
錾花刻有
青龙、白虎、
玄武、
朱雀黄道四象,镶嵌
北斗七星图,
铜饰錾刻道教图案“暗八仙”。
清末民初
在这一时期,龙泉的铸剑匠人在宝剑的质量、包装和文化内涵上下了很大功夫,使龙泉宝剑的独特工艺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广为武术爱好者和艺术
鉴赏家所青睐。
清末民国初期,县城沿溪北岸一条街,从天妃宫(今
新华电影院)至官仓巷口,剑铺相连叮当之声,昼夜不绝。民国19年秋,全国国术馆在南京举行国术比赛,30把龙泉剑被评为最佳剑,列为奖品,赠给武术表演
优胜者。龙泉宝剑独步东南,名声大震,产品行销全国。为民国时期制剑业的鼎盛期。抗日战争开始后,沪杭等地商贾和省级机构内迁龙泉,手杖剑(时称“司的克”)成为士绅官贾时髦的必携品。抗战胜利后至解放前夕,经济萧条,宝剑产销大减。
历史地位
由于龙泉剑的名气太大,而且据说
欧冶子是在河南
舞钢市(古时称
柏子国)铸成此剑。早在汉代,它就被尊称为“宝剑”,成为
封建王朝皇帝赐给爱臣的“
尚方宝剑”。大臣执此“尚方宝剑”,可以“先斩后奏”。它也是
王公贵族用来进贡、赏赐、馈赠的珍贵礼品,用以炫耀自己地位和权势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