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是文学的一大样式,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中国自魏晋南北朝以来,把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概称为“散文”,这是广义散文,后来泛指除诗歌以外所有文学体裁,如杂感、短评、小品、随笔、速写、特写、游记等。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散文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行的一种文学体裁,这是狭义上的散文。散文讲究真人、真事、真心、真情。
基本含义
例句
(汉)
司马迁《
史记》 :用太白守之天下学校散文儒失业兵戈大兴荧惑守。(所引不见于《史记》,亦不详出处,依文义,似当读作:用太白守之,天下学校散,文儒失业,兵戈大兴,荧惑守[后当有缺字,文义不足]。)
(汉)
袁康《
越绝书》越绝卷第十三 :其终始即尊位倾万物散文武之业桀纣之迹可知矣。(引文见《越绝书》卷十三《枕中》:范子曰:“臣闻古之贤主圣君,执中和而原其终始,即位安而万物定矣;不执中和,不原其终始,即尊位倾,万物散。文武之业,桀纣之迹,可知矣。”这里“文武”指
周文王和
周武王,与其后之“桀纣”相对,前“散”字与“文”字义无涉。)
引证解释
1.文采焕发。晋
木华《
海赋》:“若乃云锦散文於沙汭之际,
绫罗被光於螺蚌之节。”木华,字玄虚,广川人。《
海赋》见《
昭明文选》卷十二。所此句下注曰:“言沙汭之际,文若云锦;螺蚌之节,光若绫罗。
毛苌《诗传》曰:“芮,涯也。”芮与汭通。
曹植《齐瑟行》:‘
蚌蛤被滨涯,光采如锦红。’”
2.犹行文。
南朝梁刘勰《
文心雕龙·明诗》:“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此所引为见《文心雕龙》卷二《明诗》第六,为评论《
古诗十九首》之句子。此与上句《海赋》中引文,俱解释为散布、铺陈的意思。)
3.文体名。凡是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概称散文。随着文学概念的演变和
文学体裁的发展,散文的概念也时有变化,在某些历史时期又将小说与其他抒情、记事的文学作品统称为散文,以区别于讲求韵律的诗歌。
现代散文是指除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之外的其他文学作品。其本身按其
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又可分为杂文、小品、随笔等。
概念
散文是指以文字为创作、
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是文学中的一种体裁形式。
1.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散文与韵文、骈文相对,不追求押韵和句式的工整。这是广义上的散文。
2.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散文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行的一种文学体裁。这是狭义上的散文。
特点
形散神聚:“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散文写人写事从根本上写的是
情感体验。情感体验就是“不散的神”,而人
与事则是“散”的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形”。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
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语言优美: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也美丽),生动活泼,富于
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它除了有精神的见解、优美的意境外,还有清新隽永、质朴无华的文采。经常读一些好的散文,不仅可以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还可以从中学习选材立意、
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的技巧,提高自己的
语言表达能力。
《
列子·黄帝》一篇,见有列子“乘风而归”的说法。又有列子对尹生说的一段话:“心凝形释,骨肉都融,不觉形之所倚,足之所履,随风东西,犹木叶干壳。意不知风乘我耶?我乘风乎?”这里的“心”与“神”相通,
张湛注《列子》即把“心凝形释”说成“神凝形废”了。
什么叫做“神凝”呢?《黄帝》篇里就有“用志不分,乃疑(通凝)于神”的话。指用心专一。当然,这“神”与“凝”,都不是停滞的、枯死的,而是如《周易·系辞·上》所说:“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也就是说,“神”是可以超越空间而自由驰骋的。具体到文章写作,也就是如上文所说,“神”是有
趋向性的,富于动感的。
至于“形”的含义,《
乐记》里有“在天成象,在地成形”的话。
钱锺书先生释为“‘形’者,完成之定状”。钱先生还引述
亚里士多德论“自然”有五层含义。其四,是“相形之下,尚未成形之原料”,也就是“有质而无形”的状态;其五,是“止境宿归之形”。这种由“
原质”,“原料”而“成形”的说法用之于文章写作,也如钱先生所阐述的,“春来花鸟,具‘形’之天然物色也,而性癖耽吟者反目为‘诗料’”。指明做为“诗料”的“形”,即包括着“题材”的内。“吟安佳句,具‘形’之
词章也”。指明做为诗文的“形”即指“词章”,包括语言、结构等。我在上文所论“形”的概念,也具有同这里所引说法的一致性。
总起来看,论述散文创作的某种特色所惯常运用的提法“
形散神不散”,其“神”与“形”的含义许是取喻于《列子》“神凝形释”的。而运用“神凝形散”或“神收形放”一类话来赞美散文的构思谋篇,在概念上虽属借喻,但是同《列子》的提法具有相当的对应的类比性质,且用语简括,概念现成,有较强的
表现力。那么,散文研究领域里的“形神”说之所以被承认,被沿用,原因之一,正在于此。
线索
线索是作者将材料串联起来的“红线”或“寄托物”。常见的线索有以下几类:
1、以核心人物为线索。
2、以核心事物为线索。
3、以时间为线索。
4、以地点为线索。
5、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
6、以主要事件的发展为线索。
需要注意的是,线索的类型及其在具体文章中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
文章线索单一;有的文章线索双重,或
虚实结合,或纵横交叉,或一主一次,或平行发展。线索在文中的体现,多半在标题、开头、结尾和
过渡段的段首、段尾等处;而把握文章的气势、整体脉络和倾向,则是把握线索的关键。
两种解释
古代文学中:散文包括古文、骈文和辞赋,骈文和辞赋基本上属于韵文范畴,但在行文体制上更接近散文。
现代文学中: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文学作品和文学体裁,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对它又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散文,是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
文学性的散行文章。除以议论抒情为主的散文外,还包括通讯、
报告文学、随笔杂文、回忆录、传记等文体。随着写作学科的发展,许多文体自立门户,散文的范围日益缩小。
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
分类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或称记叙散文,以
叙事为主,叙事情节不求完整,但很集中,叙事中的情渗透在字里行间。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
思想感情。根据该类散文内容的
侧重点不同,又可将它区分为
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
偏重于记事
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对事件的叙述。它可以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如
许地山的《落花生》,也可以是几个片断的剪辑,如
鲁迅的《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叙事中倾注作者真挚的感情,这是与小说叙事最显著的区别。
偏重于记人
全篇以人物为中心。它往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作
粗线条勾勒,偏重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和
精神面貌,如鲁迅《
藤野先生》,人物形象是否真实是它与小说的区别。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或称写景散文,指以描绘景物、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的散文。
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类散文
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其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它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即使描写的是自然风物,也赋予了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优秀的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还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例如:茅盾的《
白杨礼赞》、
魏巍的《
依依惜别的深情》、
朱自清的《
荷塘月色》、冰心的《
樱花赞》。
以描绘景物为主的。这类文章多是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变换顺序,运用
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的变化作为全文的脉络。生动的景物描绘,不但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而且可以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好的表现主题。例如:刘白羽的《
长江三峡》。
哲理散文
哲理,是感悟的参透,思想的火花,理念的凝聚,睿智的结晶。它纵贯古今,横亘中外,包容大千世界,穿透人生社会,寄寓于人生百态家长里短,闪思维领域万千景观。 高明的作者,善于抓住哲理闪光的瞬间,形诸笔墨,写就内涵丰厚、耐人寻味的美文。时常涵咏这类美文,自然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和熏陶,洗礼和升华,这种
内化作用无疑是巨大的。
哲理散文以种种形象来参与生命的真理,从而揭露万物之间的永恒相似,它因其深邃性和心灵透辟的整合,给我们一种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底蕴、观念具有震撼性的
审美效果。把握哲理散文体现出的
思维方式,去体悟哲理散文所蕴藏的深厚的
文化底蕴和
文化积淀。例如:
尼采的《我的灵魂》。
1.哲理散文中的象征思维:哲理散文因为超越日常经验的意义和自身的自然
物理性质,构成了本体的象征表达。它摒弃的是浅薄,而是达到一种与人的思想情性相通、生命交感、灵气往来的境界,我们从象征中获得理性的醒悟和精神的畅快,由心灵的平静转到灵魂的震颤,超越一般
情感反应而居于精神的顶端。
2.
哲理散文的
联想思维:由于哲理散文是个立体的、综合的思维体系,经过联想,文章拥有更丰富的内涵,不至于显得单薄,把自然、社会、人生多个角度进行了融合。
3.哲理散文中的
情感思维:哲理散文在本质意义上是思想表达对情感的一种依赖。“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由于作者对生活的感悟过程中有情感参与,理解的结果有情感及想象的融入,所以哲理散文中的思想,就不是一般干巴巴的议论,而是寓含了生活情感的思想,是蘸满了
审美情感液汁的思想。从哲理散文的字里行间去读解到心智的深邃,理解生命的本义。这就是哲理散文
艺术美之所在。
鉴赏技法
散文鉴赏,重点是把握其“形”与“神”的关系。散文鉴赏应注意以下几点:
凡是构思精巧、富有意境或写得含蓄的诗文,往往都有“眼”的安置。鉴赏散文时,要全力找出能揭示全篇旨趣和有画龙点睛妙用的“文眼”,以便领会作者为文的缘由与目的。“文眼”的设置因文而异,可以是一个字、一句话、一个细节、一缕情丝,乃至一景一物。并非每篇散文都有必要的“文眼”。
注意散文表现手法的特点,深入体会文章的内容。
散文常常托物寄意,为了使读者具体感受到所寄寓的丰富内涵,作者常常对所写的事物作细致的描绘和精心的刻画,就是所谓的“形得而神自来焉”。我们读文章就要抓住“形”的特点,由“形”见“神”,深入体会文章内容。
3.注意展开联想,领会文章的神韵
联想的方式有:①串联式:如《猎户》“尚二叔→百中老人→董昆”;②辐射式:如《土地》以“土地”为中心生发开去,写“
热爱生活,保卫土地,建设土地”;③假托式:如《
白杨礼赞》;④屏风式:如《
风景谈》。注意丰富的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到虚,这样才能体会到文章的神韵,领会到更深刻的道理。
4.品味散文的语言
一大特色是
语言美。好散文语言凝练、优美,又自由灵活,接近口语。优美的散文,更是富于哲理、诗情、
画意。杰出的散文家的语言又各具不同的语言风格:
鲁迅的散文语言精练深邃,茅盾的散文语言细腻深刻,郭沫若的散文语言气势磅礴,巴金的散文语言朴素优美,
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清新隽永,
冰心的散文语言委婉明丽,
孙犁的散文语言质朴,
刘白羽的散文语言奔放,
杨朔的散文语言精巧,何为的散文语言
雅致。一些散文大家的语言,又常常因内容而异。如鲁迅的《
纪念刘和珍君》的语言,锋利如匕首;《
好的故事》的语言,绚丽如云锦;《
风筝》的语言,凝重如深潭。体味散文的语言风格,就可以对散文的内容体味得更加深刻。
5.领会作品的内涵
阅读散文就要进行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想像、联想和补充。把自己的想像和作者的想像融合在一起,丰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填补文中的
结构空间。
鉴赏问题
1、整体入手,理清文章脉络。材料丰富,思路灵活是散文的主要特点之一,阅读时一定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驾驭文章,体察作者寄寓其中的意,倾注其中的情。如《长城》(2000年)一文,从深秋晚景写起,引入对历史的回顾与反思,再从历史回到现实,在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中深化主旨,
卒章显志,含蓄而又深沉。在这种
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再来回答题目,就会洞若观火,游刃有余。
2、了解背景,透视创作历程。作品是社会的折射,内容是背景的产物。有不少散文的创作,往往受环境的影响。因此,了解文章的相关背景,是阅读鉴赏散文的一把钥匙。阅读《兽·人·鬼》(2000年春季),就必须认真阅读注释,分析
背景材料。抗战胜利后,
国统区人民掀起了反内战运动,国民党当局却大行不义,倒行逆施,制造了臭名昭著的“一二·一”惨案。
闻一多先生十分悲愤,坚决主张声援学生的爱国运动,对个别教授畏首畏尾,保全小我的做法极为不满,于是写了这篇文章。透视创作历程,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
思想感情,再对照原文,试卷中的问题就不难找到答案。
3、借助想象,体察作者情感。散文属于文学范畴,阅读散文必须发挥
联想和想象,结合个人生活体验,和作者情感发生强烈共鸣。读《长城》,如果能联想到
余秋雨在《
都江堰》一文中对“长城”的议论,能想象到长城上狼烟四起,
民族斗争的惨烈,想象到
中华民族融合过程中的曲折历程,就不难触摸到作者那颗希望中华民族走出封闭与落后,走向繁荣与强大的赤诚滚烫的心。
4、辨识手法,找准
突破口。托物言志是散文常用的主要表现手法之一,托物言志类散文也多次高考试题中。如《
报秋》(1999年),这是一篇章法严谨而又情文并茂的散文,深含着生活的哲理。作者通过
玉簪花这个载体,提醒人们要多珍惜光阴,有所作为,不能虚度年华。这就是“玉簪花精神”。抓住这个“精神”,也就等于找准了阅读的突破口。
5、明确技巧,提高答题效率。阅读散文,掌握一些
常见的修辞手法和
表达技巧,可以提高
阅读效率,提高答题的正确率。常见的有:①比喻。如“兽”“鬼”各指什么(《
人·兽·鬼》);②反衬。如《报秋》中用太阳花反衬玉簪花生命力之强;③对比。如《青菜》(1993年)中,“高高翘起的
狗尾巴草”,“自我炫耀的灯笼草”,“凌空悬挂的黄瓜”,与“紧紧依靠大地,朴素沉着的青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④象征。如《门》(2001年)中的“门”;⑤
排比。如“领取秋,领取冬,领取
四季,领取生活”(《报秋》),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到了强化作用;⑥变换人称。用“我”增强文章的真实性,用“你”便于抒情,便于对话,拉近与读者的距离,用“它”或“她”只是写了不同人的感受。
6、瞻前顾后,分析
句段关系。阅读散文时还要瞻前顾后,注意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前后勾连。如《
话说知音》(2002年),为什么说“知音的传说已经成为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呢?要
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理清前四段之间的关系。第一段写自从有了关于知音的传说后,人们对知音的神往和渴求;第二、三、四段写了关于知音的传说在历代典籍中的记载。综合这两部分,就回答了以上问题。二者缺其一,都不是完整的回答。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阅读散文还需注意文体特点。叙事散文讲求以小见大,
形与神的关系是重点;写景散文注意情景交融,
情与景的契合是关键;咏物散文托物言志,尽可能体味
象征手法。但有一点更重要,那就是,阅读鉴赏散文要用自己的“心”去发现“散文的心”,用自己的人生体验和智慧去解读“作者心灵弹奏的歌声”。
发展历程
先秦
包括诸子散文和
历史散文。
诸子散文以论说为主,如《
论语》、《
孟子》、《
庄子》;历史散文是以
历史题材为主的散文,凡记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文章和书籍都是历史散文,如《
左传》。
两汉
西汉时期的
司马迁的《
史记》把传记散文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东汉以后,开始出现了书、记、碑、铭、论、序等个体单篇
散文形式。
司马相如、
扬雄、
班固、
张衡四人被后世誉为
汉赋四大家。
唐宋
在
古文运动的推动下,散文的写法日益繁复,出现了文学散文,产生了不少优秀的
山水游记、寓言、传记、杂文等作品,著名的“
唐宋八大家”也在此时涌现。
明代
先有“七子”以拟古为主,后有
唐宋派主张作品“皆自胸中流出”,较为有名的是
归有光。
清代散文:以
桐城派为代表的清代散文,注重“义理”的体现。桐城派的代表作家
姚鼐对我国古代散文文体加以总结,分为13类,包括论辩、
序跋、
奏议、
书说、赠序、诏令、传状、
碑志、杂说、箴铭、颂赞、辞赋、哀奠。
近现代
指与诗歌、小说、戏剧等并称的文学样式。特点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片段或
生活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观点、感情,并揭示其社会意义,它可以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加工创造;不一定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而是着重于表现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具有选材、构思的灵活性和较强的抒情性。散文中的“我”通常是作者自己;语言不受韵律的限制,
表达方式多样,可将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融为一体,也可以有所侧重;根据内容和主题的需要,可以像小说那样,通过对
典型性的细节如生活片段,作
形象描写、心理刻画、环境渲染、气氛烘托等,也可像诗歌那样运用象征等
艺术手法,创设一定的
艺术意境。散文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杂文、
短评、小品、随笔、速写、特写、游记、通讯、书信、日记、回忆录等都属于散文。总之,散文篇幅短小、形式自由、取材广泛、写法灵活、语言优美,能比较迅速地反映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