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
文学名词
中国现代文学是在中国社会内部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条件下,广泛接受外国文学影响而形成的新的文学。它不仅用现代语言表现现代科学民主思想,而且在艺术形式表现手法上都对传统文学进行了革新,建立了话剧、新诗、现代小说、杂文、散文诗报告文学等新的文学体裁,在叙述角度抒情方式、描写手段及结构组成上,都有新的创造,具有现代化的特点,从而与世界文学潮流相一致,成为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文学。
概念
“现代”作为一个时间概念
①传统分法:1917—1949 。多数学者。如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程光炜等《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等。
②现代分法:包括当代文学,南方不少学者。如朱栋霖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上即指1917—1949,下指1949至今。
另外,还有一种把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都包括进去的说法: 20世纪中国文学。不过,上限又推到1898至今。如孔范今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下,山东文艺出版社1993;黄修己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上,下,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刘明馨,赵金钟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论纲》上,下,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等。
“现代”作为一个性质概念
《三十年》“序言”:“所谓‘现代文学’,即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
①语言上,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②文学形式上,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的内涵和地位古今均一样。
④内容上,真正属于“现代人”的思想,情感,审美心理审美标准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劳工神圣,儿童崇拜,妇女解放。最关键一点,个人的出现——现代意义上的个人的出现。于是,一切思想,情感 和审美心理均从个人出发,皆因个人变化。特别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产生和出现。
发展历史
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穷则思变
①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大门从此被打开→军事革命,实业革命(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失败,1894中日甲午战争致远舰邓世昌战死北洋水师总督丁汝昌自杀)→政治革命戊戌政变失败,日本明治维新成功;辛亥革命大权被迫移交袁世凯)→文化革命(深感国民素质的低劣,教育救国;深感国民思想意识上的麻木,落后,五四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文学首先是为救亡图存服务的。
中国文学自身发展演变
古典文学已近尾声。历史进入二十世纪以来,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的思维方式,思想情感,心理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国固有的古典文学模式已再也不能满足人们思想情感表达的需要。
a,语言障碍,世界上最难学的文字。30年代,鲁迅还指出,要普及文化,非废除汉字不可(《门外文谈》)。
b,体式陈旧,诗词文,严格的规范使现代人望而却步。
c,文风不健康,师古,拟古形式主义。脱离实际人生,成了无病呻吟的玩意儿。
近代文学实则先声。近代以来,与政治思想革命相适应,文学界也相应掀起革命浪潮。
a,“小说界革命”。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署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为代表。戊戌政变失败以后,梁启超转重于思想文化启蒙工作。以西方为借鉴,特别注重小说的宣传启蒙作用。贡献:一是借此抬高了小说的地位,二是开了近现代启蒙文学的源头。
b,“诗界革命”。最先提出还是梁启超,但最有代表性是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广东嘉应州梅州市梅县区人)。黄遵宪长期做国外大使,思想很开化。他看到中国古典诗歌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于是提倡诗界革命。著名观点是:“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 即今流俗语,我若登简编,五千年后人,惊为古斑斓。”《人境庐诗草》,1911年刊行于日本,“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之一。 对胡适的影响。
c,“文界革命”。以梁启超为代表。反对“传世之文”,提倡“觉世之文”。还是与启蒙有关。日本流亡期间,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创建一种笔端常带感情,不拘一格,汪洋恣肆的新政论文体,梁自称“新文体”。
d,戏剧界革命。柳亚子等创办近代第一个戏剧性刊物《二十世纪大舞台》。李叔同曾孝谷等人的春柳社及其文明新戏。《巴黎茶花女遗事》和《黑奴吁天录》(林纾翻译)先在日本演出,后回国内如上海,天津等地演出。促使国内风气的转变。旧剧改编。对五四的影响。
e,白话运动。1898年裘廷梁苏报》发表《论白话为维新之本》揭开序幕。从救国救民的高度认识文字革新的意义。1911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召集读音统一会,议定注音字母39个。1916年教育部设立注音字母传习所,同年8月,北京成立中国国语研究会。1918年教育部正式审布注音字母,同时设立国语统一筹备会。1919年,重新颁布注音字母次序。接着,国音字母出版。白话国语运动无形中推动了白话文学运动。
外国文学、文化的巨大影响
可以说,没有外国文学,文化的影响,中国现代文学的产生是无法想象的。严复(1853—1921,福建侯官福州人)是中国最早派向英国的海军留学生,但他没有成为海军将领,却成了中国最早的思想界的翻译家(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著《进化论与伦理学》翻译成《天演论》等)。也翻译过西洋文学作品。
分期划分
分期便于总结现代文学的发展特点,掌握它的基本面貌,并从中总结出一些经验教训。但由于对现代文学性质的认识不同,在分期命名上又说法不一。
①开拓期(1917—1927)。所谓现代文学的“第一个十年”。民主意识科学精神社会主义思想
②丰收期(1927—1937)。所谓现代文学的“第二个十年”。阶级解放意识,左翼革命文学的社会主义意识,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人文主义文学意识并存。
③转折期(1937—1949)。所谓现代文学的“第三个十年”。民族解放意识和人民解放意识,多地域、多元化、大众化的文学。
主要内容
创作方法
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现实主义为主潮。
代表作家
主要作品
文化背景
(一)文学成为重大社会事件的构成部分,文学呈现出明显的阶级、政党、政治意识社会革命和政治运动往往以文学作为发端和具体表现。
(二)社会意识对文学审美意识具有重要影响,文学主体性弱化,文学有社会革命附属物倾向。
(三)社会政治事件往往成为文学创作的题材源,引发文学创作和理论论争。
研究方法
即历史的美学的研究和学习方法。为此,要加强:(一)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树立历史观念和分析方法。(二)重要政论的学习:《新民主主义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这是中国现代文学生长的政治土壤。(三)具备较为广博的外国文学、中国古典文学知识,以及社会学、文化学、美学知识。(四)注意作品原文的读解,不虚推古人,不迷信权威——“拿来主义”。
也就是要将中国现代文学放在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现代史中去把握其发生、发展,要把文学放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中去把握,同时,要把文学作为艺术来进行研究。树立历史在场观念:用美学的眼光、审美的观念,在具体的历史背景中去分析和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作家创作和作品生成以及文学的接受过程和对创作的影响。避免“无限衍义”,一家之言和自圆其说必须建立在学理基础之上。
中国现代文学课程研究的对象:中国现代文学既是作家作品的历史,也是文学和文化思想的历史,也是中国社会接受和运用现代文学的历史。同时,现代文学为中国的近现代社会创造了民族共同的想象空间,对中国近现代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凝聚,民族国家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关教材
建国前
建国后
参考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简表(国家标准GBT.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2021-01-26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31 13:49
目录
概述
概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