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三大殿分别为山东曲阜孔庙的主殿大成殿、北京故宫太和殿、山东泰安岱庙天贶殿。
北京故宫太和殿
北京故宫的太和殿俗称“
金銮殿”,位于
北京紫禁城南北主轴线的显要位置,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称
奉天殿,但在建成后100天左右就被烧毁,后重建,并把上早朝位置移至太和门。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
皇极殿。清
顺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自建成后屡遭焚毁,又多次重建,如今所见为清代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后的形制。太和殿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大殿。太和殿匾额“建极绥猷”匾,为
乾隆皇帝御笔,原件在
袁世凯称帝时被换下,已佚。现今的匾额为复制品。
外景介绍
太和殿面阔十一间, 进深五间,建筑面积2377.00㎡,高26.92m,连同台基通高35.05m,为
紫禁城内规模最大的殿宇。殿前有宽阔的平台,称为
丹陛,俗称月台。月台上陈设日晷、
嘉量各一,
铜龟、
铜鹤各一对,
铜鼎18座。龟、鹤为长寿的象征。日晷是古代的计时器,嘉量是古代的标准量器,二者都是皇权的象征。殿下为高8.13m的三层汉白玉石雕基座,周围环以栏杆。栏杆下安有排水用的石雕龙头,每逢雨季,可呈现千龙吐水的奇观。
太和殿是紫禁城内体量最大、等级最高的建筑物,建筑规制之高,装饰手法之精,堪列中国古代建筑之首。而太和殿之上为建筑形式最高的
重檐庑殿顶,屋脊两端安有高3.40m、重约4300kɡ的大吻,在中国古建筑的岔脊上,都装饰有一些小兽, 这些小兽排列有着严格的规定,按照建筑等级的高低而有数量的不同,最多的是
故宫太和殿上的装饰(共有10个)。一般小兽均为单数,而太和殿上拥有10个小兽,显示了至高无上的重要地位。小兽依次为骑凤仙人(但不算在内),后面依次龙、凤、狮子、
海马、天马、
狎鱼、
狻猊、獬豸、斗牛、行什。在其它古建筑上一般最多使用九个走兽。这里有严格的等级界限,只有金銮宝殿(太和殿)才能十样齐全。
中和殿、
保和殿都是九个。其它殿上的小兽按级递减。天安门上也只是九个小兽。太和殿上的第十个小兽并非“原装”,而是清朝皇帝加装的,其作用有二:其一为体现身份比明朝皇帝高一等,其二是为“保护”建筑不受雷击。当时的建筑均为木质建筑,若遭雷击则会起火。而行什像雷公,因此加装上去防雷击。 实际上,原本小兽顺序应将海马、天马交换,再将狎鱼、狻猊交换,但为何在太和殿上将其交换了过来,到如今也无法考证。
历史作用
明清两朝24个皇帝都在太和殿举行盛大典礼,如皇帝登基即位、皇帝大婚、
册立皇后、命将出征,此外每年
万寿节、元旦、冬至
三大节,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清初,还曾在太和殿举行新进士的
殿试,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开始改在
保和殿举行,“
传胪”仍在太和殿举行。关于皇帝上朝的地点,其实不在太和殿,纵观明清,皇帝一般都是在
太和门、
乾清门上朝,称
御门听政,而当有比较紧急或重要的事情时,皇帝则在
乾清宫召见大臣,2晚清时期
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上朝的地点也因此变为
养心殿。
内景布置
太和殿的装饰十分豪华。檐下施以密集的
斗栱,室内外梁枋上饰以级别最高的
和玺彩画甪端(音录端)、仙鹤和香亭。宝象象征国家的安定和政权的巩固;甪端是传说中的吉祥动物;仙鹤象征长寿;
香亭寓意江山稳固。宝座上方天花正中安置形若伞盖向上隆起的
藻井。藻井正中雕有蟠卧的巨龙,龙头下探,口衔宝珠。
建国重修
太和殿历经岁月的打磨,渐渐残破不堪,有些构件已经腐烂,起不到支撑大殿的作用。并且,梁上的彩画也褪色严重,因此,太和殿从2006年开始“封闭式”的大修。 经过2年的大修,直到2008年7月中旬,太和殿才重新出现在游客的眼中。大修后的太和殿金碧辉煌,美轮美奂。
曲阜孔庙大成殿
外景介绍
曲阜孔庙位于曲阜城区的中心,是我国
祀孔庙堂中建造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又称至圣庙。
大成殿为曲阜孔庙的主殿后设
寝殿,仍是前朝后殿的传统形式。前庭中设杏坛,此处原是孔子故宅的讲学堂,后世将它改为孔庙正殿。
大成殿建于雍正七年(1729),重檐
歇山,面阔九间,用黄色琉璃瓦,殿前
檐柱用十龙柱10根,高浮雕蟠龙及行云缠柱,为它处殿宇所少见。内外悬3副对联。 门外为
清世宗书“德冠生民溯地辟天开咸尊首出,道隆群圣统金声玉振共仰
大成”联; 前后内金柱分悬清高宗书“觉世牖民诗书易象春秋永垂道法,出类拔萃河海泰山麟凤莫喻圣人”和“气备四时与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教垂万世继
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对联。
建筑布局
孔庙内的
圣迹殿、
十三碑亭及
大成殿东西两庵,陈列着大量碑碉石刻,特别是这里保存的
汉碑,在全国是数量最多的,历代碑刻亦不乏珍品,其碑刻之多仅次
西安碑林,所以它有我国第二
碑林之称。
据史料记载,
如皋文庙始建于南唐保大十年(公元952年),原址在今
人民公园西侧,即中禅寺故址附近。北宋
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县今
曾易占在庙内建大成殿教堂。南宋初年,文庙被移建到县城西南隅,即今
胡公祠故址。元末毁于兵燹。明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重建。明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
巡盐御史吴楼、
焦琏,知县黎尧勋移建文庙于现址,兴建大成殿、东西
两庑、
明伦堂、斋馆、号房、
射圃等。明清两代,先后进行六十多次修缮、扩建,形成了规模宏大、而已完整的建筑群。根据清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绘制的一幅《如皋学宫图》可以看到当时
文庙恢宏的气势和精妙的布局。
大成殿脊高13米,上盖九脊单檐,面阔五间共13米,进深三间九檩12米。前有回廊、月台,四周绕以青石雕栏。雕栏的莲花纹饰,雕刻正中为主建筑大成殿。殿东、西两厢为东庑、西庑,是供奉先贤、
先儒的地方。
大成殿前是
戟门,门前
立戟,以示庄严。戟门东是名宦祠,以纪念如皋历史上功绩卓著的官员。门西是乡贤祠,纪念历史上如皋籍有名望的人士。乡贤祠西为教谕署,教谕署北为训导署。
戟门前是棂星门,门两侧分别竖立“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石碑。棂星门东为儒学门,内建
奎光楼,专供藏书之用。奎光楼北有敬一亭、忠孝祠。
文庙大门东侧竖立崇正学
牌坊,西侧竖立育真才牌坊。牌坊外侧分别是东云路巷和西云路巷。每条巷的两端建有牌楼。
文庙大门前凿有
泮池,
池东架文定桥,池西架武定桥。池北设石栏,池南是屏墙,墙外为
射圃。
大成殿后是明伦堂,堂名乃“
太学明人伦之所在”之意。明伦堂东是居仁斋(又名
经义斋),西是由义斋(又名治事斋)。
明伦堂后是尊经阁,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尊经阁后面是崇圣祠,祠内祀孔子的先人。尊经阁西是
遗爱祠,遗爱祠后面是
土地祠。
学宫四周围以宫墙, 周长194.6丈,整个
文庙建筑,有殿,有堂,有藏书之楼,有栖士之舍。圆桥璧水,
龙游玉带,蜿蜒回绕;宫墙内外,严翼森峨。其构思之巧妙,结构之严整,设置之完善,规模之恢宏,名甲
江淮。
孔庙的主殿大成殿是“东方三大殿”之一 ,高24.8米,阔45.78米,深24.89米,重檐九脊, 前檐下的十根深浮雕盘龙戏珠石柱,每柱两龙对翔,盘绕升腾,栩栩如生,为我国稀有石刻艺术瑰宝。两山及后檐18根八 棱水磨浅雕石柱,柱高8米,每面刻有>9条团龙,每柱72条,总数为1296条龙。
奉祀圣贤
大成殿是孔庙正殿,主祀孔子,以四配、
十二哲配享从祀。
孔子
孔庙最初由孔于故居改设,只祀孔子,仅是孔氏的家庙。孔于去世后,改孔子故宅为庙宇,弟子们陈列孔子生前使用过的衣、冠、琴、车、书,按时祭祀。东汉
史晨谒庙时尚无容像。北魏时“庙屋三间,夫子在西面,东向;颜母在中间,南面,夫人隔东一间,东向”(《
水经注》卷二十五)。东魏兴和元年(539年)兖州刺史
李埏又“修建容像,
雕素十子”。此后,
曲阜孔庙一直为塑像,历代多次重塑。清雍正二年(1724年),大成殿遭雷击被焚,
孔子像受损,雍正七年命
内务府良工新塑。1966年10月,塑像在“
文化大革命”运动中被毁,1979年临时改用画像,1983年按清雍正七年塑像资料重塑,冕
十二旒,服十二章,手执镇圭。1984年9月孔子2535周年诞辰举行像龛复原揭幕仪式。
四配
孔庙袝祭第一等。因有4人配享,故称“四配”。
汉高祖刘邦过曲阜,祭祀孔子,首以
颜回配享。魏
正始二年(241年)齐王
曹芳因初通《论语》,遣官致祭国学,也以颜回配享孔子。唐总章元年(668年)命以颜回、曾参配享。
开元八年(720年)以
十哲袝祭后,颜回为十哲之首,曾参列十哲之后。宋元丰七年(1084年)又以孟子配享孔庙,位居颜回之次。
崇宁三年(1104年)增王安石配享,居孟子之次。靖康元年(1126年)
右谏议大夫杨时上言王安石学术荒谬,经朝廷允准削去王安石配享。南宋
咸淳三年(1267年)
度宗命增曾参、
孔伋配享,始成四配之名。当时曲阜在蒙古政权统治下,至元
延祐三年(1316年)
御史中丞赵世延上言,
孔庙南北祭礼不宜有异,
曲阜孔庙才有四配之设。四配即复
圣颜子、
宗圣曾子、述圣
子思子、亚圣孟子。四配塑像位于孔子神龛前东西两侧,每两位一龛,东为
颜回、孔伋,西为
曾参、孟轲。均着
冕旒衮服,冕九旒,服九章,手执
躬圭。像前木主书“某圣某子神位”。原塑像于1966年“
文化大革命”初期被毁,1983年按清雍正七年塑像重塑。
孔庙袝祭第二等。因有12人,故称“十二哲”。初名十哲,始于唐开元八年(720年)。
国子司业李元瓘认为
颜子配享为立像不合礼制规定,
四科弟子
闵损等列像庙堂不参享祀,而何休等22位
先儒反沾从祀不妥,“岂有升堂入室之子独不沾春秋配享之余”,建议以四科弟子袝祭。朝廷接受他的建议,命以圣门四科弟子(德行:颜渊、闵子骞、
冉伯牛、
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
冉有、
季路;文学:子游、
子夏)袝祭,均为坐像。颜渊升为配享后,宋端平二年(1235年)升
孔伋仅补十哲之缺。
咸淳三年(1267年)孔伋升为配享,升
颛孙师为十哲之一。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升朱熹位居十哲之后,乾隆三年(1738年)升有若为
十二哲之一,居颛孙师之后、朱熹之前。十二哲配祀于大成殿内,位于殿内东西两端,每端各6位:东面为
闵损(子骞)、
冉雍(仲弓)、
端木赐(子贡)、
仲由(子路)、
卜商(于夏)、有若(子若);西面为
冉耕(伯牛)、
宰予(子我)、
冉求(子有)、
言偃(子游)、颛孙师(子张)、朱熹(元晦)。
十哲原有塑像,明嘉靖九年(1530年)更定
孔庙祀典,撤像改为本主。
曲阜孔庙仍准保留塑像,增加朱熹、有若后也塑像奉祀。今曲阜孔庙东西各有6尊塑像,每两尊为一龛。塑像者
冕旒衮服,冕九旒,服九章,手执
躬圭。像前木主书“先贤某子某神位”。原塑像为清雍正七年塑,“
文化大革命”初期被毁,1983年重塑。
历代尊崇
宋真宗末年,增广
孔庙,殿移后,此处设坛,周围环植杏树,故称杏坛。
金代在其上建亭。
明代又改建成重檐十字脊亭,逐成现状。东西
两庑各40件,供历代著名先贤,
先儒的神主,到清末共147人。
现代状况
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起时,大成殿内的文物受到破坏,现存龛像匾联均为1983年照原样复原。
泰安岱庙天贶殿
大殿简介
天贶殿为
岱庙的主体建筑,位于岱庙仁安门北侧,元称仁安殿,明称峻极殿,民国始称今名。“天贶”即天赐的意思。相传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六月初六有“天书”降于泰山,宋真宗即于次年在泰山兴建天贶殿,以谢上天。整座大殿雕梁彩栋,贴金绘垣,丹墙壁立,
峻极雄伟,虽历经数朝,古貌犹存。殿主祀
东岳大帝。天贶殿与
北京故宫太和殿、
曲阜孔庙大成殿并称“中国古代三大宫殿”。
大殿历史
公元1008年,宋、辽在
澶渊(今河南濮阳)交战,宋真宗虽大胜辽军,但无心再战,却签订了屈辱的条约,历史上称为“
澶渊之盟”。宋真宗为了平息朝野的怨愤之情,巩固其统治地位,他采纳了副宰相
王钦若策谋的“天降昭书”的骗局,于同年十月率领群臣,车载“天书”来到泰山,举行了隆重的答谢天恩告祭大礼,并定于每年六月初六为“
天贶节”。翌年,下昭扩建
岱庙,又在原泰山神殿的基础上,建造了
天贶殿。殿内祀
泰山神,1928年像毁,1944年重塑;1966年毁,1984年再塑。像高4.4米,头顶
冕旒,身着衮袍,手持圭板,俨然帝君。龛上悬清康熙皇帝题“配天作镇”匾,门内上悬乾隆皇帝题“大德曰生”匾。像前陈列明、清铜五供各一套及
铜鼎、
铜釜、卤簿等。
建筑布局
天贶殿东西长43.67米,南北宽17.18米,高22.3米,殿阔九间,进深四间,重檐八角,斗拱飞翘,上覆黄琉璃瓦,檐间悬挂“宋天贶殿”的巨匾,檐下八根大红明柱,柱上有普柏枋和斗拱,外槽均单翘重昂三跳拱,内槽
殿顶为四个复斗式
藻井,余为方形
平棋天花板。整座大殿
栾栌迭耸,雕梁彩栋,贴金绘垣,丹墙壁立,峻极雄伟,虽历经数朝,古貌犹存。
走进殿堂,正面高大的“东岳泰山之神”彩色塑像是1984年重塑的,坐像高4.4米,头顶冠冕
十二旒,身着衮袍,手持圭板,肃穆端庄,造形生动,大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之感。“
泰山神”是道教所信奉的“百鬼之神”,可主宰生死。唐代被封为“天齐王”,宋时封为“天齐仁圣安”,元朝又封为“
东岳天齐大生仁皇帝”,明太祖登基后,认为给泰山神加封号是“渎礼不经”,故去掉所有封号,改称“东岳泰山之神”。从此,
岱庙的地位也就不可一世,享有“东岳神府”的盛名了。 塑像两边的楹联为清人吴云所书,“帝出乎震,人生于寅”。横额是清康熙帝于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朝泰山时所题“配天
作镇”巨匾。殿堂内摆放着明、清时代的部分祭器。殿内东北西三面的<<
泰山神启跸回銮图>>传为宋代所绘。
壁画全长62米,高3.3米,画面借描绘
泰山神出巡时的浩荡宏伟场面。
大殿东次间有明代铜铸“照妖镜”一架,原在
遥参亭,1936年移此。
大殿重台宽广,雕栏环抱。中置明代铁铸大
香炉和宋代两大铁桶;两侧有
御碑亭,内立乾隆皇帝谒岱庙诗碑。
重台南有小露台,台上一石卓然中立,名扶桑石,又名介石,俗称迷糊石。石北14米处,一
古柏挺立,传为唐代忠臣
安金藏来泰山神前告武则天灭子之状,化为此柏,因名
孤忠柏。
小露台南有石栏方池,跨道中通,名阁老池。池内及周围有
玲珑石9块,金大安元年(1209年)
奉符县(今泰安)令吴侃同母王氏所献。均具有透、露、瘦、垢、皱、丑、秀等特点。
天贶殿前宽阔的大露台分上下两层,雕栏环抱,站在大露台上,大有豁然开朗之感。露台两侧各有一座御碑亭,内立乾隆皇帝拜谒岱庙的诗碑。中间是明万历年间铸造的大香炉。露台下
古柏相夹的甬道向南延伸,尽头是一个方形石栏小池,俗称“阁老池”。皇帝举行大典参拜泰山神时,群臣就恭候在这里。池内及周围9块姿态怪异的
太湖石是金大安元年(公元1209年)
泰安县令吴衔与其母王氏所献。每块石头各俱特色,仔细观赏耐人寻味,甬道中间有一
玲珑石卓然而立,名为“扶桑石”。扶桑石北面有一株古柏独立阶下,名为“孤忠柏”。
天贶殿后面是后寝三宫,中为正寝宫,面阔五间,两边为配寝宫,各三间,
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诏封
泰山神为“天齐仁圣帝”后,考虑到还缺个皇后,便于同年封了一个“淑明后”,并为“她”修建了后宫,从“嫔妃”则居住配寝宫。封建统治者为了达到“借神安民”的目的,真可谓“用心良苦,处心积虑了”。 今为泰山文物展室。宫前银杏双挺,高大擎云,每年盛夏群鸟集栖,生气盎然。
文化涵养
天贶殿碑立于
岱庙天贶殿前西碑台上,现残缺455字。立于宋
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十一月。碑高3.50米,宽1米,厚0. 42米,杨亿撰文,尹熙古书并
篆额。碑文行书32行,满行81字,共2184字,字径2 .5厘米。额篆书“大宋天贶殿碑”,2行6字,字径15厘米。碑座为正棱台形,上宽1.58米、下宽1.68米,上厚0.63米、下厚0.88米,高0.43米。该碑述得天书建天贶殿经过,是研究岱庙和天贶殿的宝贵资料。碑阴刻明天顺五年(1461年)《重修东岳神庙碑记》,薛宣撰文,陈铨行书,李篆额。
天贶殿两侧为东西碑廊,各种碑碣
汉画像石琳琅满目,泰山历代碑刻精品大都集中在这里。这些碑刻几乎集中国书法之大成,上追晋代“
二王”,下承宋朝“四大家”,
真草隶篆,体例俱全;
颜柳欧赵,风格各异,其中有七大
汉碑的《
衡方碑》、《
张迁碑》;晋代三大丰碑之一的《
孙夫人碑》;造形新颖,书法相异的《
双束碑》;泰山佛教记事名碑《大唐齐州神宝寺碑》等共19块,均具有很高的历史文物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
西侧廊内陈列的48块
汉画像石,是自1960年以来几次清理
大汶口和旧县东的
汉画像石墓而集。这些汉画像石,内容丰富,取材广泛,有的反映车马出行、
乐舞百戏等社会生活;有的描述神话故事;也有反映历史人物的,画面图案工整,造型生动,在雕刻技法上,把中国传统的画技同线刻、浮雕揉合一体,体现出古拙质朴、雄健壮美的特点,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和东汉社会生活的重要实物资料。
殿两侧原有环廊百间,与仁安门两侧的东西神门连接,内绘十殿阎罗、七十二司。东廊中间有
鼓楼,
西廊中间有
钟楼,均毁于清末。1982年后,陆续重建环廊与钟楼。今东廊内陈列历代碑刻,自北而南有《仿秦刻石二十九字碑》、《汉衡方碑》、《汉张迁碑》、《晋孙夫人碑》、《魏齐隋唐造像记刻石》、《大唐齐州神宝寺之碣》、《
唐鸳鸯碑》、《唐经幢》、《宋升元观敕牒碑》、《金泺庄创佛堂之记》、《金重修天封寺碑》、《五岳真形图碑》、《登岱八首》、《太极图》、《谷山寺敕牒碑》、《颂岱诗》、《乾隆御制诗》、《望岳诗》、《筑桥碑记》等名碑19块。西廊内陈列汉
画像石48块。1990年
钟楼更为鼓楼,辟为
古币展室。大殿东侧北廊内1989年辟为封禅蜡像馆,塑宋真宗、
王旦、
王钦若等19尊蜡像,造型逼真,栩栩如生。
殿前院,
古柏蔽荫,碑碣林立:东有《宋封祀坛颂碑》、《金重修东岳庙碑》、清
乾隆皇帝御制《重修岱庙碑记》;西有《大宋天贶殿碑铭》、明太祖御制《封东岳泰山之神碑》;中立《
大观圣作之碑》、清
康熙年间《重修岱庙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