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非高原在非洲东部。指非洲 埃塞俄比亚高原以南,刚果盆地以东,赞比西河以北的
高原地区。面积约100万
平方公里,
平均海拔1200米左右。其北部是“东非湖群高原”,南部为“马拉维高地”。
基本简介
东非裂谷
东非裂谷带分成二支纵贯南北、形成二条裂谷带高地,中部地势较为坦荡。东裂谷带底部由熔岩充填并分割成许多闭塞盆地和深浅不一的湖泊,两侧形成高耸的熔岩台地、陡崖、阶地和若干巨大的
火山锥体,非洲第一高峰
乞力马扎罗火山(海拔5895米)、第二高峰肯尼亚火山(海拔5199米)就坐落在裂谷带东侧、赤道附近,并形成罕见的“
赤道雪山”奇特景观。西裂谷带高度不及东裂谷带,谷底最高部分在基伍湖附近(海拔1460米),其南面是熔岩高原,北侧是火山群体、再北是地垒式块状山——
鲁文佐里山(海拔5119米)。最宽和最低处在坦噶尼喀湖盆,其南部宽150公里,湖底低于
海平面。高原主体东侧阶地下方是
宽窄不等的沿海平原。
地理信息
东非高原在非洲东部。指非洲 埃塞俄比亚高原以南,刚果盆地以东,赞比西河以北的
高原地区。面积约100万
平方公里,
平均海拔1200米左右。其北部是“东非湖群高原”,南部为“马拉维高地”。
地理地貌
国家地区
东非
高原(East African Plateau),包括肯尼亚、
乌干达、坦桑尼亚、
卢旺达和
布隆迪等国的领土。这是东非
裂谷高原的中段,
东非大裂谷由
图尔卡纳湖向南延伸,占有肯尼亚中部和坦桑尼亚东部地区,裂谷由一系列雁行式断层构成,裂谷两侧为
熔岩高原,地势高峻,一般都在1500米以上,有的地段超过3000米,形成所谓“中央高地带”,非洲的最高山峰
乞力马扎罗山就是位于裂谷东侧的一座死火山。
位于东非高原西部边缘的西支裂谷以多大湖而著称,有
坦噶尼喀湖、
基伍湖、
爱德华湖、阿尔伯特湖(
蒙博托湖)等大湖,裂谷两侧分布着火山和
断块山。在两条裂谷之间是广阔的卵形高原,高原面平均高1200米,四周群山环绕,呈宽浅盆地状,盆地北部是非洲最大的湖泊
维多利亚湖,湖的南面是坦荡的高原,由于地面平坦、坡度不大,水系很不规则。
裂谷中众多的深陷凹地往往蓄水成湖,多湖泊是裂谷区的特征之一,因此东非高原又被称为“
东非湖群高原”。坦桑尼亚境内南纬6°以南地区,由于裂谷谷壁受到强烈侵蚀,陡峻的谷壁变成了散乱的丘陵,裂谷形态不甚明显
“中央高地带”以东高原呈阶梯状,向东逐渐下降到狭窄的
沿海平原,因此注入
印度洋的各河多急流和瀑布。东非高原的复杂地形,导致这里的气候地区差异大、
自然景观多种多样。
热带草原是东非高原占优势的景观,所占面积很大;在维多利亚湖周围,特别是它的西面和北面,因降水多,而且全年分配比较均匀,有
热带森林分布;肯尼亚北部和东部、坦桑尼亚中北部,气候干燥,形成荒漠或
半荒漠。
形成分析
在1000多万年前,地壳的
断裂作用形成了这一巨大的陷落带。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这里是
陆块分离的地方,即非洲东部正好处于
地幔物质
上升流动强烈的地带。在上升流作用下,东非地壳抬升形成高原,上升流向两侧相反方向的
分散作用使地壳脆弱部分
张裂、断陷而成为
裂谷带。张裂的
平均速度为每年2厘米~4厘米,这一作用一直持续不断地进行着,裂谷带仍在不断地向两侧扩展着。由于这里是
地壳运动活跃的地带,因而多火山多地震。
地理分区
南段有世界第二深湖——
坦噶尼喀湖。南部为
马拉维高地,是东非
大裂谷带的最南段,在平均高度不足2000米的高原、台地中间纵贯着大裂谷,谷底有
马拉维湖和希雷河谷,两侧为南北向山脉,裂谷以东地势呈阶梯状下降,直至沿海平原,许多河流自西向东切过
陡崖平行入海。
东非高原北部为东非湖群高原,呈圆形,东、西为两支裂谷带,裂谷带中有湖群,并有被充填熔岩分割成的盆地,中间高原面平坦而辽阔。北段有非洲最大的
淡水湖维多利亚湖。大裂谷东支地势高峻,两侧边坡陡峭,山地气势雄伟,裂谷升降所伴随的
火山活动以及巨量熔岩的叠置使高原面抬升,并在大裂谷两侧形成较高的
熔岩台地、大
火山锥和断崖及
阶地;裂谷西支为南北向陷落凹地,
边缘分布有火山和断块高地,有许多高过
雪线的山峰。
气候条件
东非高原,是
热带草原气候。这里没有形成
热带雨林气候的原因是海拔高、气温低,没有生成热带雨林的水热条件。这里一年分为旱季和雨季两个时段。每年的小雨季开始于11月初,不会出现连贯和强度降雨。在次年的1、2月细雨过渡之后,才会有延续到五月,平均达到60毫米的大雨。
东非高原和
刚果盆地同处赤道附近,但刚果盆地在大陆西部,地势较低,终年处于赤道低气压控制下,吹
西南风,高温多雨,成为
热带雨林气候。而东非高原,位于大陆东部。1月,处在非洲热
低压中心的东北部,吹北风和
东北风,很少降雨;7月,
大西洋上的西南风越过刚果盆地,吹到东非的降水已很少了,故东非高原
年降水量不如刚果盆地多,且有明显少雨时期。另外,东非高原海拔较高,一般在1000~1500米左右,气温大为降低。故植被则是以间有小林和带状林的热带草原类型为主,热带雨林面积很小,只有在湿润的山麓低坡上和高原西部靠近刚果盆地处才有分布。
原始人类
东非大裂谷依然在活动当中,
地质学家预测几百万年后,东非可能会分裂成不同的板块形状。地壳活动较旺盛的区域在肯尼亚和坦桑尼亚的火山区,包括有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Mount Kilimanjaro)、
卡里辛比山(Mount Karisimbi)。
东非大裂谷的另一个特色是,它可能是
人类文明最早的发源地,1950年代到1970年代
考古学家曾在东非大裂谷中发现了200万年前、290万年前人类的头骨,而引起世人注目的则是1975年,在坦桑尼亚和肯尼亚交界挖出了350万年前的人类
遗骨,以及
足迹化石,这是所发现最古老的
史前人类证据。
土著居民
东非的
坦桑尼亚或
肯尼亚,一个独特的少数民族,这就是非洲最神秘的
游牧民族——马塞(
masai)。他们身材高大,手持木棍,身穿颜色鲜红的长袍,在人群中显得格外的醒目。有人形容他们为非洲的
吉普塞人,他们的总人数大约是100多万,在坦桑尼亚和肯尼亚各50万左右。
手持木棍身穿红袍
初来乍到坦桑尼亚或肯尼亚,特别是坦桑尼亚和肯尼亚交界处的非洲最高峰
乞力马扎罗山脚下,第一个惊奇就是这些走在大街小巷,身材高大,手持木棍,身穿颜色鲜红长袍的马塞人。据说木棍和红色是为了驱兽和防身。木棍都是用非洲一种特有的
硬木做成一头带球形疙瘩的形状,看上去就是一件艺术品。对于经常与
野生动物打交道的牧人来说,穿上火红的长袍,手持一根木棍,那绝对是力量和威严的化身。由于常年养成的生活习惯,现在的马塞人,无论男女,无论放牧、走路、聊天,那根神奇的木棍始终不离他们左右。在坦桑尼亚的许多中国公司,考虑到马塞人的
身体素质和忠诚程度,都愿意聘他们为公司的保安。
在乞力马扎罗山脚下的坦桑尼亚满都里地区的偏僻山区,有许多保存完好的传统的
马塞村落。参观这些村落大约需要10万先令(合100美圆),进村前族长要带领10多名年轻的马塞人为客人表演舞蹈,然后才容许客人进村。村子呈圆形,围墙是用树枝编成的。一进大门对着的是另一个圆形的围墙,围墙里面则是全村的牛,村子的围墙和牛圈的围墙属一个
同心圆。村民的房屋就围绕着牛圈的四周,那是我所见到的最原始的建筑:用树枝和
草编成像
柳条筐一样的低矮建筑骨架,然后将掺和着牛粪和土的材料糊上去。进这样的马塞村民家,你得鼓起一定的勇气:首先得弯下你的腰才能走进低矮的门,进屋后一片漆黑,待几分钟眼睛适应后,也只能将将看清在你前面的床上躺着的马塞老人和拴在床边的羊,而当你准备和老人聊上几句时,那种牛粪的刺鼻气息已让你无法忍受。
生活在马塞村落的马塞人,是豁达开朗的。他们说牛是他们的上帝,牛也是他们的一切。马塞人的
成年标志是,这个年青人必须亲手杀死一头牛。马塞人送给人的最好礼物,是请人喝刚用箭取出的新鲜牛血。马塞人的牛越多,则这人的老婆越多……简直无法想象,离开了牛,马塞人将怎样生活,他们的历史又将怎样书写。
黑木雕上的马塞民族
从坦桑尼亚或肯尼亚回国的人,一般都要带回一些
非洲黑木雕做纪念,而最有纪念意义的当属以马塞人物为素材的黑木雕。在坦桑尼亚首都达累斯撒拉姆的黑木雕集市内,摆放最多的就是以马塞人物为素材的黑木雕。这些黑木雕将马塞人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习惯梳着一头小辫的男子和剃着光头的女子,以及顶着水桶拿着弓箭的孩子,特别将马塞人的长
耳垂突出得格外显眼。马塞人长到8岁时,不分男女按照习惯都要将耳垂穿上一个洞,然后用树叶或木棍塞上,这样这个洞就会越长越大。成年时有的耳垂挂上各种饰物竟然能垂到肩膀上。因为根据马塞人的
审美标准,耳垂越大越垂越漂亮。
在马塞村落传说着马塞人钻木取火的故事,说是他们依然保持着这一传统,于是在坦桑尼亚首都达累斯撒拉姆的黑木雕集市内,我努力寻找着那个属于现世的原始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