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评价即价值认识或称为评价性认识,它是主体对
客体可能具有的价值和实践改造客体后的意义、成果等进行的评价。简言之,即对事物价值的评价,它有别于对事物事实的评价。因此,价值评价的前提是价值事实和人们的价值观。事物使人的需要得到满足的情况以及人自己对这一情况的感受和理解是怎样,他的评价也就怎样。这就是评价所反映的对象。评价反映的对象也叫“价值事实”。
简介
如果把价值归结为利益,只能产生功利性的价值观。虽然“是”不等于“应该”,它本身却蕴含了“应该”的维度。为了使价值与评价进入良性循环,我们更应当关注“价值评价”与“
价值创造”的统一。努力以正价值主导负价值,变垂直式的价值
向度为多向多维的价值向度。充分考虑“仓廪实”、“衣食足”之后,人们的
精神需要和容易滋生的问题。
近些年来,价值观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但是,作为价值观核心概念的“价值”及相关概念,在国内
理论界一直存在着许多似是而非的看法,影响了我们对价值观问题的理解,因而有必要厘清一些基本概念和命题。关于价值概念的理解现代价值观的“价值”概念,直接来自于经济学的
使用价值与
交换价值,但就其拉丁词的本义和现代哲学语境中的涵义而言,却远远超出了经济学的范畴,是一个包含伦理学、美学、
宗教学、政治学所指涉的具体
价值形态,与“善”通用的概念。因而,价值首先指的是人们所希冀和追求的“好”生活,表征着
人的存在的
目的性;经济学意义的含义只是第二位的。
但目前存在的一些对价值的
界说,恰恰是这种意义的倒置。无论是过去把“价值”归结为“效用”,还是现在把价值等同于“利益”,都是倒置的例证。如此一来,价值的理想性和
超越性不见了,因而也就谈不上对各种效用和利益问题的
批判性审视了。其实,正是价值由现实趋向理想的
向度,在人们的观念世界耸立起一个与完满和终极的整体相关联的价值观,它既引领人们前进又赋予其生活以意义。所以,作为人的生命之自觉形态的价值观,不仅能够引导人们追求自身的利益,协调人们之间的
利益冲突,还能够召唤人们不断地走向更高的精神境界,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
如果把价值归结为利益,又进而把利益作为思想的坐标,那就只能产生功利的并且是
近视的价值观——以官职、金钱、称号等外在形式化的东西作为人的
价值尺度,而不是看重人的思想情感、道德品行、真才实学、精神境界。的确,“名利”并不纯然是人的“身外之物”,而是构成人的社会
规定性的要素,这些要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确证人的
社会存在和能力,在现代社会尤其如此。但是,这些东西只是人们借以实现自由的有限手段。如果人们在某一社会中普遍地陷入名缰利索,人的生命价值的平等和
人格尊严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维护,那么这个社会就“异化”了。这也是我们反对把“价值”作功利性、工具化理解的根本原因。
实践
人们在实践中对客体可能具有的价值、实践改造客体后的意义、成果等进行
科学的评价,是一种不同于认识事物客观属性的特殊形式的认识,可以称之为评价性认识(价值评价)。
认识
评价性认识的基本特点是把主体及其需要的尺度引进认识中,它根据主体的利益、主体的价值需求来评判客体。这种评判不是辨别对象“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而是判明客体对主体是有害还是有利,是好还是坏,有价值还是无价值,以及价值是大还是小。评价性认识属于观念性的认识活动,但它又不同于对客体本身属性、结构、本质、规律的认识,即不同于一般的事实性的认识。如果说在事实性认识中,主体的追求是获得对客体的本来面目的认识,那么,在评价性认识中,主体的追求则是要获得对客体应然性的认识。价值评价是指人们在观念中把握事物价值的有无与大小的过程及结果,与一般
认知过程不同它要运用一定的尺度、标准即
价值标准去衡量价值有无与大小.因而价值评价的科学性取决于价值标准的科学性。
体系
基本任务
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任务是实现
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同时,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需要员工全力创造价值,比如:实现工作目标,提高
工作技能,认同公司的价值观等等;
个人价值最大化则需要给员工合理分配价值,比如:发放工资奖金,表扬认可,营造良好的
工作氛围,乃至给员工配售股权/期权等等。员工分配价值的依据是他所创造的价值,这就涉及到如何对员工创造的价值或价值创造的要素进行评价。对于企业来说,只有解决好价值创造、价值评价、
价值分配这一条
价值链的连接和平衡,才能促使员工有持续的动力去创造价值,换言之,才能构筑员工的动力机制。可以说,全力创造价值、
科学评价价值、合理分配价值构成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主线。
关键业绩指标考核
指的是考核员工的工作是否达到某一职务所要求的
关键业绩指标。对员工进行关键业绩指标考核的基础是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关键业绩
指标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个人目标、部门目标与公司目标之间保持高度一致。也就是说,企业先要根据不同时期的
战略目标和管理重点制订出某一段时期(如某一年度)的关键业绩指标系统。这一指标系统的确立决不是某个领导人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经过对企业成功的关键要素及重点业务进行分析、研究后确定关键业绩指标的项目,进而确定这些项目的
测量标准。比方说,某公司经过研讨后,认为该企业成功的关键要素为:人员与文化、
技术领先、制造优秀、
顾客服务、市场优势、利润增长等6个方面,接着他们找出这些要素所体现的重点业务,如,技术领先体现在产品品种、推向市场速度等重点业务;市场优势体现在
市场份额、
营销网络等重点业务,这些重点业务也就成为企业
关键业绩指标的项目。在这个基础上,也就可以确定这些项目的测量标准。接着,要把企业的关键业绩
指标分解到各个部门和单位,最后分解到每个员工,要使不同功能领域的员工相互合作,把
力量集中在争取企业的共同成果上。如何建立有效的价值
评价体系。
四大核心评价体系如何对绩效、责任、能力、行为、态度、知识、经验等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呢?关键要从企业的
终极价值——使命和愿景出发,基于企业的战略目标和
核心价值观建立以下四大核心评价体系:
(1)基于责任的职业评价体系:职位是组织的最小单元,也是员工创造价值的载体。职位的每一项责任或职责代表了一组创造价值的具体任务或活动。所以基于责任的
职位评估实际上是对企业各项创造价值的活动进行评估,并最终确定职位的大小,作为基本的价值评价标杆。
(2)以KPI为核心的
绩效评价体系:绩效反映了员工创造价值的最终结果,所以必须与企业的战略目标保持高度的一致性,这一目的主要通过
KPI体系来实现。KPI设立可以根据
平衡记分卡的四个维度来设立,或者根据企业自身的
关键结果领域(KRA)来分解,后者更能体现企业的特点。
(3)基于
能力模型(CompetenceModel)的潜能评价体系:任职者取得良好绩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她具备该职位所需的能力(Competence),尤其是的5-8项关键性的能力。职位的能力模型还必须与公司的核心价值观保持一致,如团队协作的能力。评价员工的能力,既可以反映他/她在当前职位的胜任程度和潜力,又为晋升和调换职位提供了依据。
(4)以
任职资格为核心的
职业化行为评价体系:这里所指的任职资格是绩效、知识、经验、技能、能力、态度等方面的综合性的表现,而且是体现在行为上的表现,是一整套的行为标准。任职资格不仅要回答能做什么,还要回答做得怎么样。通过任职资格考察和认证,将员工职业化行为的评价落到实处,不仅从根本的行为上牵引员工创造价值,而且推动员工职业化发展的实现。
在实际操作上,企业可以根据现实情况循序渐进地来建立这四大核心评价体系。如企业可以先建立
职位评估体系和
绩效评价体系,有相当基础后再建立
能力模型和能力评价体系,最后再推行系统的
任职资格体系。
二者关系
价值离不开人的感觉和意识的感受、判断、赏析即评价,并正是经由鉴赏与评价,价值才成为“现实的 ”价值,即显现于、实现于人的生活的价值。美属于有美感的眼睛,音乐属于有
音乐感的耳朵。对象的意义总是以人们感觉和意识的能力为限。这不是主张“主观”
价值论,而是说价值表征着人们与其对象之间的契合、共鸣、交融的关系,而评价则是对这种“关系”的感知与显示。一些重要的价值或一些将来大放光彩的价值,许多人却不看重或看不懂,这是常有的现象。当我们基于这些现象强调价值是客观的、评价是主观的时候,我们其实是站在社会“总体”的立场和历史“前进”的向度上,力求让人们的感觉和意识超出短浅的狭隘的视野,能够通达和把握这些价值。无疑,人的感知、意识特别是情感有着很强的
个体性,面对同一对象,他们的感受或理解不会完全相同,这十分正常。问题在于如何使这种差异构成张力,使人与对象和人们自身的关系向着健康、和谐的方向变化。笔者认为,为了使价值与评价进入良性循环,我们更应当关注“价值评价”与“价值创造”的统一。只有那些价值形态——感人的文学艺术、
公平正义的规则、善的行为、人性的光辉——的创造者,才是价值最好的阐释者和评价者。
评价概念
第一,评价的过程是一个对评价对象的判断过程;
第二,评价的过程是一个综合计算、观察和咨询等方法的一个复合
分析过程。
由此可见,评价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它本质上是一个判断的
处理过程。Bloom将评价作为人类思考和
认知过程的等级结构模型中最基本的因素。根据他的模型,在人类认知处理过程的模型中,评价和思考是最为复杂的两项认知活动。他认为:“评价就是对一定的想法(ideas)、方法(methods)和材料(material)等做出的
价值判断的过程。它是一个运用标准(criteria)对事物的
准确性、实效性、
经济性以及
满意度等方面进行评估的过程。” 综合多方面的因素,评价(Evaluation)就是指,通过评价者(Evaluators)对评价对象的各个方面,根据
评价标准进行量化和非量化的
测量过程,最终得出一个可靠的并且逻辑的结论。其中,所谓评价者(Evaluators),也称为评估人,主要是对某个对象进行评价的主观能动体。
评价功能
诊断、导向、激励、成就
评价步骤
(1) 确立评价标准
(2) 决定评价情境
(3) 设计评价手段
(4) 利用评价结果
价值标准
如何评价人生的价值?评价
人生价值的标准是什么?这是人生价值观的一个核心问题,也是毛泽东
人生价值观的一个重要内容。毛泽东指出,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伟大作用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不同的价值作为不同的观念形态,主要根源于不同的经济,同时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在
阶级社会里,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人生价值观;同一个阶级的不同成员,由于所受教育不同,生活目的不同,社会经历不同,所处的具体
生活环境不同等,每个人的人生价值观也是有所不同的。用什么样的标准作为衡量和评价人生价值的尺度,反映了各种不同人生价值观的根本区别和对立。历史上,一切
剥削阶级以金钱、地位和权势作为评价人生价值的标准,总是极力贬低
劳动人民的价值,而革命阶级则总是大力赞扬劳动人民的价值。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分析中国古代的
封建社会时,曾经深刻地揭示了这种对立。他指出:在中国的封建社会里,
地主阶级把农民当成自己的奴隶,农民是谈不上什么
人的价值的。而实际上,在封建社会中,“只有农民和
手工业工人是创造财富和创造文化的基本阶级”,只有“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毛泽东的这些精辟见解与其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有关论述是完全一致的。在
奴隶社会里,
奴隶主把奴隶的价值视同物的价值,马克思则称赞
古罗马杰出的历史家
阿庇安笔下的斯巴达克斯是“整个古代中最辉煌的人物,”“一位
伟大的统帅”,“古代
无产阶级的真正代表”,列宁也曾认为斯巴达克斯是“大约两千年前最大一次
奴隶起义中的一位最杰出的英雄”,赞扬他领导的起义使
罗马帝国受到巨大的“震撼和打击”。奴隶的价值,在奴隶主眼中和在马克思主义眼中,是如此的天壤之别。这些都生动地说明了剥削阶级和无产阶级在
人生价值观上的根本不同和对立。这种不同和对立,正是由于人生价值评价标准的不同所决定的。
在
资本主义社会里,存在着无产阶级和
资产阶级两种根本对立的人生价值观,也存在着评价人生价值的两种根本不同的标准。在资产阶级看来,人的价值是以金钱和财富衡量的,谁占的金钱和财富越多,谁的人生价值也就越大;反之,其人生价值也就越小。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金钱确定人的价值:这个人值一万英镑(he is worth ten thousand pounds),就是说,他拥有这一笔钱。谁有钱,谁就‘值得尊敬’,就属于‘上等人’,就‘有势力’,而且在他那个
圈子里在各方面都是领头的。”这种评价标准,是以
个人主义、
利己主义思想为核心的,是资产阶级专门追逐
个人利益的
阶级意识的表现。与资产阶级的价值评价标准相反,无产阶级的评价标准,则是以
集体主义为核心,强调人生价值的基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不仅在于他的存在和需要是否得到社会的承认和满足,更重要的在于他为
人民群众的利益,为社会和集体的事业尽了什么责任,做了多大的贡献。对于共产党人来说,其人生的价值首先在于为人民谋利益,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进行创造性劳动和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不断做出贡献。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总结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实践经验,提出了正确评价人生价值的客观标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的
人生观的精髓和核心,也是毛泽东关于评价人生价值的根本标准,主要有如下三条:
第一, 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坚持
动机和效果的统一。毛泽东常用“功利”来
表达价值的含义。他指出:“我们是无产阶级的革命
功利主义者,我们是以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最广大群众的目前利益和将来利益的统一为出发点的,所以我们是以最广大和最远为目标的革命的功利主义者,而不是只看到局部和目前的狭隘的功利主义者。”在
阶级社会里,功利观是有
阶级性的,不是这个阶级的功利主义,就是那个阶级的功利主义。资产阶级、
小资产阶级的经济地位,决定了他们是“狭隘的功利主义者”,而无产阶级的经济地位,决定了只有解放全人类才最后解放自己。无产阶级的革命功利主义,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毛泽东看来,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就在于是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否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就在于他的行动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和需要的程度。他说:“任何一种东西,必须能使人民群众得到真实的利益,才是好的东西。”毛泽东从是否合乎和满足人民群众利益的角度,阐述了评价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准。与此相一致,他把促进社会
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为社会创造
物质财富和科学、技术、文化等
精神财富和贡献等等,都看作是评价人生价值的重要尺度。他多次指出:作为一个完全的共产主义革命家,一定要“组织人民、领导人民、帮助人民发展生产,增加他们的物质福利,并在这个基础上一步一步地提高他们的
政治觉悟与文化程度。”
毛泽东还指出,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应坚持动机和效果的统一。动机是主观的东西,效果是客观的东西,动机必须转化为效果才能使人生有价值。他说过:“社会实践及其效果是检验主观愿望或动机的标准。”,“一个人做事只凭动机,不问效果,等于一个医生只顾开药方,病人吃死了多少他是不管的。又如一个党,只顾发宣言,实行不实行是不管的。试问这种立场也是正确的吗?这样的心,也是好的吗?事前顾及事后的效果,当然可能发生错误,但是已经有了事实证明效果坏,还是照
老样子做,这样的心也是好的吗?我们判断一个党、一个医生,要看实践,要看效果;判断一个作家,也是如此。真正的好心,必须顾其效果,总结经验,
研究方法,在创作上就叫
表现手法。真正的好心,必须对于自己工作的缺点错误有完全诚意的自我批评,决心改正这些缺点错误。”毛泽东的这些论述阐明动机和效果是统一的。这是人生
价值标准的
唯物辩证法。我们在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时,应坚持这一指导原则。
第二, 把对人民的贡献作为评价的尺度,坚持责任和贡献的统一。毛泽东认为,在革命队伍中,在
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复杂的
社会分工,人们所从事的劳动在形式上是千差万别的。但是,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是社会的需要,革命的需要。人们的工作分工虽然不同,能力虽有大小,但在人格上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都是人民的勤务员。只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满腔热情地为人民服务,在自己的岗位上对人民、对社会做出贡献,就是高尚的、有价值的;相反,有些人尽管口头上很革命,如果不干实事,不做对革命、对人民有益的事情,也没有什么价值可言。他说过:“如果我们共产党员不关心工业、不关心经济,只会做一种抽象的‘革命工作’,这种革命家是毫无价值的,我们应当反对这种革命家。”这就是说,我们在评价一个人的价值时,应把一个人对社会所做的贡献与他应尽的责任统一起来,而绝不能以职务的高低或职业的差别去衡量一个人的价值。由于能力大小等原因,人们在社会上所承担的责任的大小总是有区别的。由于职业不同、工作不同,也常常会使人们对于社会贡献存在着大小不一的程度上差异。但是,不论其能力大小,也不论其从事什么职业,只要在他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勤勤恳恳,对人民对社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他的一生就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就应当受到社会的尊重和肯定,就要承认他的人生价值。毛泽东充分肯定,并号召大家作为榜样学习的先进人物中,有许多就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工作的普通群众,如张思德、白求恩、雷锋等等。毛泽东号召我们“
向雷锋同志学习”,主要是学习雷锋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
无私奉献精神,学习他艰苦奋斗,勤俭创业,立足本职、忠于职守、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团结友爱、助人为乐的好思想、好作风、好品德。雷锋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雷锋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雷锋就是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创造出有价值的人生的光辉榜样。
第三, 人生价值在于对人民对社会的贡献,而不在于索取和占有。在毛泽东看来,不论是对共产主义者来说,还是对于其他什么人,衡量其价值的标准有一个共同的原则,就是对社会对人民的贡献,而不是向社会索取。这种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正是无产阶级
集体主义精神的体现。在这里,毛泽东本身就是无私奉献的典范。他多次引用
鲁迅的“俯首甘为
孺子牛”的诗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
中国现代革命中,贡献了自己的全部精力和智慧,立下了最大的功绩。但是,他从不向人民索取什么。1947年指挥沙家店战役,毛泽东三天两夜不曾合眼,战役结束打了大胜仗,俘敌6000余人,他只是提出吃点
肥肉补脑子。建国以后,他从没有吃过任何滋补品,而仍只是喜欢吃点
红烧猪肉。
有一种极端错误的观点,就是只讲索取,不讲贡献,认为人活着就是为了索取,索取得越多,人生价值就越大。这是一种以资产阶级
个人主义为基础的
人生价值观。毛泽东曾引用刘少奇的话说:“有一种人的手特别长,很会替自己个人打算,至于别人的利益和全党的利益,那是不大关心的。‘我的就是我的,你的还是我的。’”这是对以向人民索取为目的个人利己主义人的价值观的尖锐批评。
总之,评价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对人民、对社会贡献是什么,而不应看他取得什么。今天,我们在改革开放和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应当摆正贡献与索取在人生价值中的位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努力为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为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群众
生活水平的提高多做贡献。只有这样,才能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价值本质
关于价值的本质,存在多种观点。
“本性说”
这种观点认为,我们赖以生活的价值是天生的,像包括真、善、美在内的人类的古老价值,以及后来的愉快、正义和欢乐
等价值,都是人类本性固有的,是人的生物性质的一部分,是本能的而非后天获得的。
“情感说”
这种观点认为,价值的源泉在于情感:当
合理性遭遇它的限度,对开明的理性的求助不再帮助我们时,那么思维的对位型式即情感可以帮助。情感是通过我们的感觉释放的,它帮助我们感知世界和辨认价值。这里提及的价值是不能测量或计算的价值,只能通过感觉经验或感知领会,例如美的价值。
“抽象说”
这种观点认为,价值是抽象的信念、理想、规范、标准、关系、倾向、爱好、选择等等,它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却时时、处处起作用,指导人的思想,支配人的行动,评价某一事物就是来源于并反映了抽象的理想价值。
“奥妙说”
这种观点认为,价值是一个深奥的、微妙的概念,包容量大且含义模糊,其
内涵和外延难以把握,其
精神实质难以领悟。价值决不是实在,既不是物理的实在,也不是心理的实在。价值的实质在于它的
有效性,而不在于它的实际的
事实性。价值的最后基础在于人类的自许,在于人类对世界的冀望,在于人类对人性(包括理性和情感)的祈愿。
“关系说”
这种观点认为价值是一种关系范畴,表示客体与主体之间的相互联系。
文德尔班把价值当作是一种联系和关系,并认为是诸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而不是专指人类与
客观世界的联系和关系,即任何有联系的事物之间都可能存在价值,这样价值就成了联系和关系的代名词,从而混淆了
主体与客体的本质区别。
“意义说”或“需要说”
这种观点认为价值是一种关系范畴,表示客体对主体的意义,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然而,这种观点并没有解释“意义”或“需要”本身又是什么内涵,因此这种观点只能是两个名词之间的“
同义反复”,没有多少实际意义。
“属性说”或“效用说”
这种观点认为价值是指
客观事物的一种有用属性。这种观点把价值等同于事物的功能属性,忽略了主体特性和
介体特性对于价值的决定性作用。
“主体性说”或“态度说”
这种观点认为价值是主体根据自己的需要自觉地、有意识地赋予客体的属性,它反映了主体对客体的态度。这种观点把价值与价值的主观反映混淆起来了。
“劳动量说”
这种观点认为价值就是
劳动价值,它由劳动者所付出的
劳动量来决定。这种价值学说是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指定资本化市场下交易的本质,他是一种特定范畴的价值概念。
以上这些观点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上反映出价值的某些外部或内部特性,但都有其片面性,均不能全面反映
价值的哲学本质。